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评分标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评分标准
项目项目总分要求标准
分
得分
素质要求5服装、鞋帽整洁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态度和蔼可亲1 2 2
评估22
操作前准备10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降温机准备妥当,各导管连接正确2 3 5 操作过程患者准
备
5核对,协助患者安置正确体位5
降温机
连接
10降温毯位置安放正确(降温帽安放
正确
传感器放置正确
5
5
降温机
设置
20开机
设置水温
设置降温毯温度
5
7
8
操作后处理20合理设置患者体位,各导管长度合适
注意保暖
健康教育
正确记录,经常巡回观察,
洗手5 3 4 4 4
熟练程度8动作轻巧、稳当、正确
有爱伤观点
时间少于20分钟3 3 2
操作总分8080
理论总分20(1简述降温机的使用与保养(2简述亚低温治疗时的护理要
点10 10
总得分100
九病区。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亚低温治疗(low temperatur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控制体温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后恢复、运动损伤、炎症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亚低温治疗主要通过冷敷、冷浴和冷包等方式,降低患者体温,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效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需遵循以下原则:1.评估: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评估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以确定是否适合亚低温治疗。
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水平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2.设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需求,制定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比如,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炎症反应、缩短恢复时间等。
3.选择合适的冷敷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冷敷方式。
可用冷湿敷、冷热敷或冷水浴等方式,但需根据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和治疗反应来决定冷敷时间和温度。
4.确保安全: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保证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同时,需确保冷敷设备的安全性能良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监测治疗效果:护士需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炎症反应的改善和患者的舒适程度等。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贴心护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为患者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还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答其疑虑,消除恐惧,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冷敷时间和温度:冷敷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不要超过30分钟。
冷敷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摄氏度,不要超过冷敷设备的建议范围。
2.保持皮肤整洁:在进行冷敷后,护士应帮助患者清洁冷敷区域,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整洁,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注意观察副作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痛和瘙痒等不适感,护士需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不适。
压低温治疗仪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压低温治疗仪的护理及注意事项压低温治疗仪(这里可能是笔误,应为“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通过降低患者体温来治疗特定疾病或减轻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以下护理及注意事项:1.设备准备与检查:在使用前务必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水箱、循环系统是否漏水,电源连接是否安全,导水管和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
确保冰毯或者冷却垫没有破损,正确铺设于患者身体指定部位(如肩部至臀部),注意避免颈部等敏感区域直接接触。
2.患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降温速率符合医嘱要求,防止体温急剧下降导致并发症。
定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等。
注意患者是否有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3.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根据需要实施局部麻醉或全身镇痛措施,以减轻因低温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保持患者保暖,特别是在非治疗部位,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热量散失而导致低体温症。
使用冰帽时,保护好双耳及后颈部,防止冻伤。
4.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操作结束后,及时清洁和消毒治疗区域皮肤,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治疗器具。
在整个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持续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新生儿或特殊患者使用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特别是用于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需特别关注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特点,精确控制降温程度和时间。
针对特殊群体如婴幼儿、老年人或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以防诱发其他健康问题。
6.后续护理:治疗结束后,逐步恢复患者体温到正常范围,监控体温回升过程,防止反弹性发热。
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适应治疗后的生活和康复进程。
总之,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时,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和细致监护,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 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 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有7%~10% (140万-200万)的新生儿发生窒息,其 中约1/3的窒息儿死亡,约30万的窒息儿 患上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
。
中度及深度低温存在较多并发症
可导致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 增加血液粘稠度 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引起全身免疫力下降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推荐临床亚低温治疗时体温维持在32~34°
作用
1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血管痉挛发
生率。 3抑制内原性毒物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作用。 4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功能和
脏停博患者应进行12~24小时的持续亚低温治疗。临床资料 表明持续亚低温治疗48-72小时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维持更 长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但亚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为3-7天左右,病人度过危险期后可停止,因为时间长并 发症多。冬眠深度不宜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在这方面为宜, 冬眠过深宜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结构的恢复。
6减轻弥漫性轴、中风 肝性脑病 细菌性脑膜炎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高热惊厥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适应症
禁忌症
• 脑电无活动的昏迷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 终末期患者 • 活动性出血者 • 凝血功能障碍者 • 孕妇
物理降温
1体表降温可用冰水浸浴或冰屑、降温毯降温, 也可用冰 袋、冰帽置于头部和大血管浅在部位。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时间长,不均匀、 难控制,易反跳。 2体腔降温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 洗降温。 优点: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缺点:易发生心室颤动或其它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血液降温 (1)血管内灌注降温 通过快速输注大量冷却液体来达到降低核心体温的目的 对患者的心、肺、肾功能造成巨大挑战,故不推荐 (2)血管内热交换降温 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动脉血管内,直 接对血液进行降温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文档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颅脑外伤后亚低温疗法的监测与护理

《 天津护理> > 2 0 1 3年 1 O月 第 2 1卷 5期
颅 脑 外 伤 后 亚 低 温 疗 法 的 监 测 与 护 理
曹 倩
( 天 津 医科大 学 总 医院 , 天津
关键 词 颅 脑外 伤 ; 亚低温 ; 护理
3 0 0 0 5 2 )
中 图 分 类 号 R4 7 3 . 7 4 文献标 志码 B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5 . 0 6 1 文章编 号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5 — 0 4 6 8 — 0 2
好 感 的 基 础 。遵 循 术 前 访 视 内容 标 准 , 系 统 介 绍 手 术 相 关 的 信息 , 能 使 患 者 对 即将 面 临 的手 术 有 充 分 的 认 识 ; 医 护 合 作 术
1 . 2血 管 内 降 8个 临 床 试 验 研 究 总 结 , 建 议 颅 脑 外 伤 患 者 亚 低 温
疗法使用时间应大 于 4 8 h 【 8 ] 。
作 者简 介 : 曹
倩( 1 9 7 9 一) , 女, 主管 护师 , 本科
201 3, 2l ( 2): 13 7一 】38 .
[ 7 ] 李 满 花 .医护 合 作 式 术 前 访 视 在 手 术 室 优 质 护 理 中的 应 用 口 ] .当代 护 士 ,
2O1 1, (1 2): 8 3— 8 4.
[ 8 ] 李玉俊 , 吕桂 兰 , 刘 美 玉 .麻 醉 医 师 与 手 术 室 护 士进 行 术 前 访 视 的 重 要 性 口] .中 国医 药 指 南 , 2 0 1 1, 9 ( 3 6 ) : 2 3 1 —2 3 2 .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
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 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
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
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2.5 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
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医学教育网整理
2.6 体温护理(监测)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
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
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物理降温的实施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
一般使用降温机或冰袋,应在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应减弱或消失后开始物理降温,否则在降温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寒颤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
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
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病人冻伤。
2.8 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2.9 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
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
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2.10 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
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