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会运用数学知识,因此需要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2.准备画图的工具,如白板、彩笔等。

3.准备PPT,展示相关的问题和画图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白板上画图,教师进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小明给了小华2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分享。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老师有10个糖果,要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个糖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问题的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观思维。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基本数量关系,画图表示,列出算式,解答并检验。

3.解决问题的步骤:理解问题、画图表示、解答问题、检验答案。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存在着依赖算术运算、缺乏策略意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直观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基本数量关系,画图表示,列出算式,解答并检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基本数量关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列式解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解决。

3.画图工具:准备一些画图工具,如彩笔、白纸等,方便学生进行画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提出: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1. 问题提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评价是否合理: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建议1. 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 注重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问题解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问题解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问题解决教材版本:西师大版年级:二年级上册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认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学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教材。

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二、新课1. 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题目、列出算式、计算、检查。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时,如何进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三、课堂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巩固提高1. 教师出示一道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2.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后思考。

本节课通过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新课”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新课”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及圆环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的半径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两点:1.注重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知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的基本策略。

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糜化、直观化,使学生能从图蝎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眺,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罩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2.返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丈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重要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憎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呸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菌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显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阂的多样化。

本设计通过组织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尝衷试运用多种方法来算出两种裔图形之间的面积差,使学生饵在不同的计算过程1 / 3中感受到外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变量关荷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 扑 T 课件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湖纸卡圆规彩笔教学过程⊙创饮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域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落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琶图案而更加美丽。

谁来说一颇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经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瘸的?课件出示教材 69 倪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厢然后提问:你知道生活陆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弟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粮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谜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翁它为圆内接正方形。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

5.1.1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目标1.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算式、代数两种方式下解决问题,体会由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初步认识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2.经历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感悟方程的现实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方程模型的应用意识.3.通过数学背景材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拓展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习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学习难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意识和过程.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问题: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km;乙队从距大本营3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最后选派学生代表板演展示,教师巡视指导.解:甲队追上乙队所用的时间为3−11.2−0.8=20.4=5(小时).教师适时追问:(1)这是算术解法,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做的根据吗?(2)你还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解:设x小时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当甲队追上乙队时,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为(1.2x+1)km,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为(0.8x+3)km.因为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即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于是1.2x+1=0.8x+3.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个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身拥有的数学知识(算术方法)解决,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为引出方程的概念作铺垫.探究新知探究1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教师请同学们按照教学活动1中的方法,先设出未知数,再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习先独立思考解答下列两个问题,然后再进行小组谈论,最后选派代表板演展示.问题1: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分析:根据题意,可知3个大水杯的总价=4个小水杯的总价,大水杯的单价-小水杯的单价=5,总价=数量×单价.因此,只要设出大水杯的单价或小水杯的单价,就可以列出方程了.解: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因为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所以3x=4(x-5).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大水杯的单价,进而可以求出小水杯的单价.问题2:如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长方形的宽=58×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因此,只要设出长方形的长或宽,就可以列出方程了.解: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面积可以表58x2mm2.已知纪念币的面积为4000mm2,所以58x2=4000.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这枚纪念币的长,进而可以求出纪念币的宽.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像这样,先设出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等式叫作方程.教师适时追问:(1)你能解释这些方程的左边、右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2)对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说说你的体会?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教师进一步指出: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不含未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也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为解决许多问题带来了方便.探究2解方程和方程的解问题3:请同学们尝试解方程1.2x+1=0.8x+3.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解:可以发现,当x=5时,左边=1.2×5+1=7,右边=0.8×5+3=7,这时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地,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例如,x=5就是方程1.2x+1=0.8x+3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判断未知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具体步骤:(1)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进行计算;(2)若左边=右边,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探究3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问题4:观察下列方程,你有什么发现.1.2x+1=0.8x+3;3x=4(x-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将分析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共识,最后由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解:这些方程中只有1个未知数x,且未知数x的次数都是1.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地,如果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更有力、更方便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一大进步.初步培养了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典例精讲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并且女生人数=全体学生数×52%,因此,只需设出全体学生数就可以列出方程了;(2)由题意,可知扩大后的绿地的长=正方形绿地的长+5,扩大后的绿地面积=500,所以只需设出原来绿地的长就可以列出方程了.解:(1)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1-0.52)x=80.(2)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x2+5x)m2,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m2”,列得方程x2+5x=500.例2(1)x=2,x=32是方程2x=3的解吗?(2)x=10,x=20是方程3x=4(x-5)的解吗?解:(1)当x=2时,方程2x=3的左边=2×2=4,右边=3,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2x=3的解;当x=32时,方程2x=3的左边=2×32=3,右边=3,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32是方程2x=3的解.(2)当x=10时,方程3x=4(x-5)的左边=3×10=30,右边=4×(10-5)=20,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x=10不是方程3x=4(x-5)的解;当x=20时,方程3x=4(x-5)的左边=3×20=60,右边=4×(20-5)=60,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20是方程3x=4(x-5)的解.例32x+1=0.8x+3,3x=4(x-5),0.52x-(1-0.52)x=80,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解:(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2)未知数x的次数都是1;(3)整式方程.设计意图: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本章的教学难点分散在本章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是设置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目的,化整为零地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持续渗透建模思想.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巩固训练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B)A.2x+7=11B.5x-8=2x+1C.3x=1D.-x=32.小芬买了15份礼物,共花了900元,已知每份礼物内都有1包饼干及每支售价20元的棒棒糖2支,若每包饼干的售价为x元,则依题意可列出下列哪一个一元一次方程(C)A.15(2x+20)=900B.15x+20×2=900C.15(x+20×2)=900D.15×x×2+20=9003.当m=3或1时,关于x的方程x|2-m|+1=0是一元一次方程.4.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①2x+1;②2m+15=3;③3x-5=5x+4;④x2+2x-6=0;⑤-3x+1.8=3y;⑥3a+9>15.解:上述式子是方程的有②③④⑤,其中②③是一元一次方程.理由:①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是等式;⑥是不等式;而②③④⑤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符合方程的定义,其中④未知数的次数是2,⑤含有两个未知数,只有②③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因此它们是一元一次方程.5.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宽;(2)《数学学习方法报》每份0.6元,《数学周报》每份0.5元,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两种报纸共18份,他买的两种报纸各多少份?解:(1)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25)米,依题意,得2x+2(x+25)=310.(2)设《数学学习方法报》买了x份,则《数学周报》买了(18-x)份,则有0.6x+0.5(18-x)=1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持续体会数学建模思想.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在探寻方程的有关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3.在利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你有哪些启示?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习惯.课堂8分钟.1.教材第118页习题5.1第1,2,3,5,6题.2.七彩作业.5.1.1从算式到方程1.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方式:(1)算式方法.(2)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3.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方便的数学工具.4.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5.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反思5.1.2等式的性质课时目标1.通过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2.通过让学生从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深化认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3.通过使学生经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渗透“化归”的思想.学习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学习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m”的形式.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用观察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选派学生代表板演展示,教师巡视指导.解:对于(1),通过观察,可以看出x=9是方程的解;但是(2)不容易直接看出来.追问:既然不容易直接看出来,那么我们还能借助哪些知识来解这个方程呢?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出等式的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作铺垫.探究新知探究1等式的性质问题1:请同学们填空,使式子成立.(1)如果m=n,那么n=m;(2)如果x+2x=3x,那么3x=x+2x;(3)如果a=3,b=3,那么a= b.(填“>”“=”或“<”)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选派学生代表板演展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归纳:诸如m+n=n+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首先,给出关于等式的两个基本事实:(1)等式两边可以交换.如果a=b,那么b=a;(2)相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a=b,b=c,那么a=c.思考: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正数,同时乘同一个正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正数,结果仍相等.引入负数后,这些性质还成立吗?完成下列题目,试试你的猜想是否成立.问题2: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1)如果3x=-2x-1,那么3x+2x=-1,两边同时加2x;(2)如果12x=5,那么x=10,两边同时乘2;(3)如果13x-2=x-12,那么13x-x=-12+2,两边同时加2-x.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选派学生代表板演展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评价,适时进行追问:(1)在运用等式的性质时,等式的两边要做怎样的变化?(2)在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数时,应注意什么?师生共同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符号语言描述:如果a=b,那么a±c=b±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符号语言描述: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探究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问题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3=5;(2)3x+2=8.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并派学生代表上台板演.解:(1)方程两边减3,得x+3-3=5-3.于是x=2.(2)方程两边减2,得3x+2-2=8-2.化简,得3x=6.方程两边除以3,得x=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从后,通常需要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例如,将x=2代入方程3x+2=8的左边,得3×2+2=8.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x=2是方程3x+2=8的解.解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就是把方程逐步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等式的性质是转化的重要依据.设计意图:设置上述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式子来验证等式的两条性质,加深对等式的性质的认知,同时又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两种形式来描述这些性质,目的在于让学生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体会如何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抽象概括地表示它们.典例精讲例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并说明依据:(1)如果2x=5-x,那么2x+=5;(2)如果m+2n=5+2n,那么m=;(3)如果x=-4,那么·x=28;(4)如果3m=4n,那么32m=·n.解:(1)2x+x=5;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x,结果仍相等.(2)m=5;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减2n,结果仍相等.(3)-7·x=28;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7,结果仍相等.(4)32m=2·n;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除以2,结果仍相等.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7=26;(2)-5x=20;(3)-13x-5=4.分析: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需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利用等式的性质1,方程两边减7就得出x的值.类似地,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将另外两个方程转化为x=m的形式.解:(1)方程两边减7,得x+7-7=26-7.于是x=19.(2)方程两边除以-5,得-5-5=20-5.于是x=-4.(3)方程两边加5,得-13x-5+5=4+5.化简,得-13x=9.方程两边乘-3,得x=-27.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在观察等式的两边的变化情况后运用等式的性质做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式性质的准确把握,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研究方程的解法,对于需要运用两次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顺序,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训练1.如果mx=my,那么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D)A.mx+1=my+1B.mx-3=my-3C.-12mx=-12myD.x=y2.下列方程的变形,符合等式的性质的是(D)A.由2x-3=7得2x=7-3B.由-3x=5得x=5+3C.由2x-3=x-1得2x-x=-1-3D.由-14x=1得x=-43.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式子仍是等式,并注明根据.(1)如果x+2=3,那么x=3+-2,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2)如果4x=3x-7,那么4x-3x=-7,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3)如果-2x=6,那么x=-3,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4)如果12x=-4,那么x=-8,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x-4=1;(2)3x+5=0.解:(1)方程两边加4,得x-4+4=1+4.于是x=5.(2)方程两边减5,得3x+5-5=0-5.整理,得3x=-5.方程两边除以3,33=-53.于是x=-53.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应用等式的性质去解题.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3.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你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在对课堂所学有系统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课堂8分钟.1.教材第118页习题5.1第4,7,8,10,11题.2.七彩作业.5.1.2等式的性质1.关于等式的两个基本事实:等式两边可以交换.如果a=b,那么b=a.相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a=b,b=c,那么a=c.2.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及圆环的面积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局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的半径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特别关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两点:1.注重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知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的根本策略。

它是通过各种图形援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舞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本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算出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差,使学生在不同的计算过程中感受到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变量关系。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 课件学情检测卡学生打算纸卡圆规彩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异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

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哪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根本图形组成的?课件出示教材6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你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实践探究,觉察规律1.探究圆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局部的面积。

(1)画一画,觉察半径与边长的关系。

①用直尺画一个边长为10 cm的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②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你能说出你是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的吗?(要搜集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推断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评选最优方法,并指出做错的同学错在哪里)③学生到实物投影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答复半径是多少及半径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及习题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及习题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及习题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有理数,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在数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几何等数学分支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有理数时,仍存在以下问题:1. 对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深刻;2. 有理数的运算规则掌握不熟练;3. 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性质;2.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2. 有理数的运算方法;3. 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2. 讲授法: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3. 练习法: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2. 准备习题和实际问题;3. 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认识有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有理数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 冀教版一、说在前面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不同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第五章的第四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实际问题的多种解法;2.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2.如何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4.1 导入•引入教学主题:“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

4.2 直观体验•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内容,并尝试创新性地解释图片中的数学概念。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数学概念,并依照自己的理解,试图通过画图、解释文字、表格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

4.3 实战演练•教师出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限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或个人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并尝试寻找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个别误区的纠正,同时提醒学生解题时需考虑方法的合理性、效率和可行性。

•学生在解题后归纳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从方法的角度反思解题体验和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

4.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讨论,总结出了多样解题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学生利用自主思考、讨论总结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

五、教学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时,可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但不应直接引导学生选择特定的解题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1∣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1∣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1∣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五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扎实,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例1。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同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例题讲解:我以例1为载体,引导学生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学会列出相应的方程。

3. 随堂练习:我在课堂上给出几个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自主探究:我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板书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找几个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并把解题过程写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关注的重要步骤。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讲述了用画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画图策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意识,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画图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画图策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画图策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2.示范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示范画图策略的应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

2.准备相关的问题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和香蕉,他想要知道苹果和香蕉各有多少个,你能帮帮他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呈现画图策略。

教师示范画图过程,讲解画图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4∣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4∣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例4∣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例4。

具体内容包括: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问题。

通过例4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求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求解。

难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 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例4,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列方程解决问题:步骤1:理解实际问题,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步骤2:设未知数为x步骤3: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步骤4:求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步骤5: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购物问题,列方程求解。

(2)运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分配问题。

2. 答案:(1)购物问题:设购买x元商品,列出方程求解。

(2)分配问题:设分配的物品数量为x,列出方程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列方程的步骤和技巧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会根据问题的特点,总结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画图分析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掌握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一、课堂引入1、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六年级了,学了不少知识,孩子们,能尝试解释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吗?请自己说一说。

对,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一种解题方法。

解题时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问题的答案。

(1)设未知数(2)找等量关系(关键)(3)列方程(4)解方程(5)检验写答语以上就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有5个步骤?哪一步最关键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

2、多媒体出示一.请列出每题的等量关系,不解答。

(1)将一个棱长6分米的立方体钢材熔铸成一个底面积是48平方分米的圆锥形模具,这个模具的高是多少分米?(2)一条裤子48元,是上衣的三分之二,一件上衣多少元?(3)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78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师边读题边讲解,多媒体出示等量关系与算式。

3、小结方法。

通过刚刚的复习,想一想: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可以找等量关系?(1)是的我们可以:根据常用公式找,例如面积、体积、周长等公式(2)还可以从关键句中找,可以是题目中关键句的文字描述等(3)也可以按常用数量关系找.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时间×速度=路程等.······师:同学们真是厉害!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基础一起来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图中呈现了三个数学问题,一个是小鹿的数学问题,一个是白鹅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个是蘑菇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材中的某些已知条件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需要学生数数获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问题情境、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教材中解决问题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小精灵”的提问来完成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生在经历了解决“还剩几只小鹿”这一问题的全过程后,教材提示学生自己提出其他问题并尝试解答,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8和9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6和7的应用以及8和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为后面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教材安排不同于6和7的应用中的场景,教材安排了一个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挑战性的大森林中的问题情境。

目标确定
1.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联系,会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体会到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问题可以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难点:根据已知量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57情境图。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教案二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教案二

本篇文章将介绍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教案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1.教师引入:教师介绍重点词汇,学生们跟读重点词汇。

2.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辅助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指导。

4.学生展示: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讲解总结:教师对学生展示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此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1.交互式授课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

2.讲解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教学步骤1.引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自主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3.辅助指导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

4.学生展示让学生们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讲解总结教师对学生展示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此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1.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发展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加善于解决数学问题,更加自信地面对数学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初中数学课堂经常面临着学生对概念理解困难、解题思路混乱等问题。

因此,设计一个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前准备1. 确定学习目标:在每节课的开始前,教师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解题能力,并将之作为学习目标。

2. 温习知识: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涉及到本节课知识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问题导入1. 引出问题: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2. 学生讨论: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氛围中,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问题分析1. 深入剖析: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帮助他们理清解题思路。

2. 引导解答:在学生们作答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示范解答1. 解题思路展示: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的答题思路,进行现场解答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2. 合作解答: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解答问题,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六、练习与巩固1. 个人练习: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个人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交流:学生完成个人练习后,可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方法,相互学习和帮助。

3. 班级呈现:鼓励学生主动呈现自己的解答和解题思路,通过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评价与反思1. 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自我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与改进。

八、课堂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之外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1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1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

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生:5片(板书:5)师:老师再来摆几朵!(2)师在第二行摆2朵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生:10片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

(板书:2个5)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生:2倍师:为什么呢?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

(2倍,2个)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板书:10是5的2倍)(请3~4个学生回答)(3)学生摆花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生:3朵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请个学生回答)(齐说)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

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预测1: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预测2:师:还有别的想法吗?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20÷5=4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方法: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问题中出现的数目较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并形成表象,逐步理解并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探究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小棒圆片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4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由7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学生自主读题,教师指名回答)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数的组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复习数的`组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利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作铺垫。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7,理解题意。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看图,阅读文字,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讨论、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问题解决是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 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的过程。”(美国《2l世纪的数学 础》)
(4)问题解决是能力。“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 叫做问题解决。”(英国Cockcroft报告1982)(考克饶夫,英国物理学 家)
(5)问题解决是教学内容。“数学课程应该包括大量的多样的 问题解决的经验。”(美国《课程评估标准》NCTM1989)
第7页
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看,可分为初级信息加工和思维策略 两个层次。
初级信息加工的主要思维方法有: (1)假设检验。不依赖已有认识,只是针对问题随机尝试,遇 到矛盾,再换一种可能性的假设进行试探。 (2)选择性探索。利用已有的针对性知识,按先易后难的原则 选择几种主要思路进行探索。 (3)逐步逼近。设立一个目标,向目标方向前进,逐步接近它。 (4)手段—目的分析。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分析它与现状的 差距,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5页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伊亚(G.Polya)将解题的过程归纳为四个 阶段:
(1)理解问题。首先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指出未知数、已知 数据和条件,对问题有个整体了解;其次,从各方面来考虑问 题的主要部分(即未知数、已知数据和条件),如果问题和某一图 形有关,那么就应该画图,并在上面标出未知数与已知数据; 如果对一些对象需要给以名称,就应该引入适当符号;其三, 再把问题中的主要部分进行各种组合来考虑,同时把每个细节 与其他细节联系起来,把每个细节与整个问题联系起来。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10页
1.问题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使学生
经常处于“愤”和“诽”的状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 的事。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 渐造成这种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 知识和技能却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 求知欲。这个“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也可以来自数 学知识外部,尤其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在设计时,可根据所教 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倩况来拟定问题,要比较多地关注发 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融生活趣味和知识趣味于一体的问题。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4页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个过程,它是“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 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在进行问题解决时,学生必须综 合所学得的知识,并把它用到新的、困难的状况中去,这就需 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探索和猜想。因此,问题 解决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9页
第二节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情境的设计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情境:
6/25/2020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1页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 一、数学问题解决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国际潮流。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许多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 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 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 活动”。(邵瑞珍,1982)
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描述为两个阶段:
(1)寻找和接受信息阶段——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重新报述和 在头脑中的内部表征(包括了解和发掘所需要的解题条件):
(2)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将自己过去已经掌握的方法应 用于新的情境,通过探索问题空间去解决问题。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6页
(2)拟定计划。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 联系,那么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3)执行计划。执行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4)回顾。验算所得到的解:试着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改 进解的各部分,总结所得的结果并试着把它用于其他问题。
(2)问题解决是教学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 决”(美国《2l世纪的数学基础》,1988),“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E.A.Silver)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2页
从以上各种提法来看,“问题解决”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 题能力,而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 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 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教学模式,带有根本性的改 革意义。”
6/25/2020
(6)问题解决是教学方式。“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操作 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游铭钧,1992)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3页
(7)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在英国,教师们还远没有将‘问 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他们倾向于将其看成课 程附加的东西。”应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英国Cockcroft报告)。
6/25/2020
阿克苏教育学院
第五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8页
思维策略主要有: (1)目标递归策略。不看问题进行的具体状态,只将内部总目 标和分目标记住,就可以一步步去做,直至解决问题。 (2)知道策略。根据感知问题的目前情境、状态和最终目标,确 定下一步方法。 (3)模式策略。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规则,总结出具有规律 性的模式,不必记住目标和步骤,按照模式按部就班地去达到 目标。 (4)机械记忆策略。将正确的一系列解题步骤机械记忆,以解 决今后可能遇到的相同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