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一、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探究1、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

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色粉末。

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 2↑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 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1)当然A 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 (2)装置B 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 ②原因二:反应C+2CuO 2Cu+CO 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 ③原因三:……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指出来。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想〗对上册课本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探究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形式的探究,提高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少于1、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巳05;镁条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镁条实验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1、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 2 、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七)【含答案】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七)【含答案】

1.如图所示,超市的洗涤用品区域有一种叫做“污渍爆炸盐”的新型洗涤剂,能清除衣服上难以清洗的黄斑、血渍、奶渍等。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污渍爆炸盐”与水作用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1)查阅资料:“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它是白色结晶颗粒,与水作用会产生碳酸盐和其他化合物。

(2)小明猜想其他化合物为:Ⅰ.NaOH;Ⅱ.H2O2;Ⅲ.NaOH和H2O2,小明作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探究“污渍爆炸盐”水溶液的成分,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污渍爆炸盐”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步骤2: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含有Na2CO3步骤3:取少量步骤2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再滴加少量MgCl2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步骤4: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含有H2O2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七)2.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有时会出现石灰水未变浑浊,石灰水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等“意外现象”。

小乐为了找出产生这些“意外现象”的原因,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并按如下实验方案完成了实验。

步骤1:分别取一定体积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混合配制成50mL 溶液; 步骤2:分别向50mL 溶液中通入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并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 V 饱和石灰水(mL) V 蒸馏水(mL)出现现象所需时间(s)开始浑浊明显浑浊沉淀减少 是否澄清 ① 50 0 19 56 366 持续通入二氧化碳 480s 以上,沉淀不能 完全消失②40102451245③ 30 20 25 44 128④ 20 30 27 35 6789s 后完全澄清⑤1040通180s 以上,均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2)实验装置中的B 的作用是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探究专题(三) 电解水的实验探究(练习题)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探究专题(三) 电解水的实验探究(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探究专题(三)电解水的实验探究(1162)1.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导电性B.a玻璃管中的电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玻璃管尖嘴口,开启活塞,木条燃烧更旺D.a、b两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是8∶12.如图是验证水的组成的装置,A、B是两个连通并带有刻度的玻璃管(上端是带活塞的尖嘴管),C为连接在A、B中间的球形容器,A、B两管下端是与直流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实验步骤如下:①先将活塞打开,然后从C处将水倒入装置中,使A、B玻璃管中充满水,关闭活塞后再接通电源。

②打开电源开关,几分钟后在A、B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填空。

(1)A、B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

(2)球形容器中液体的液面(填“上升”或“下降”),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3)B管中的气体是,证明B管中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mL或mL。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图所示,图甲是某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化学老师针对图甲实验的创新装置,图乙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开启直流电源至14V,约5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如果玻璃管a内收集到15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玻璃管b内应收集到的气体是mL。

(2)图乙中,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方法是。

(3)你认为图乙的创新实验相对图甲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③两极气体的检验非常方便④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电解水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十四)【含解析】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十四)【含解析】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十四)1.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1)根据实验一回答:①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②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______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发生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 ____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

A.酚酞 B.CuO C.Na2CO3D.Ba(NO3)22.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单质碘(I2)而泛黄变质。

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Ⅰ.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甲:4KI+O2+2CO2 === 2K2CO3+2I2乙:4KI+O2+2H2O === 4KOH+2I2Ⅱ.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1】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

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3)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实验3】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查阅文献获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反应须在潮湿环境中进行。

化学小组据此改进实验,很快观察到固体泛黄的现象。

(4)简述化学小组改进实验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二)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二)及解析

湖南省澧县张公庙镇中学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二)及解析
解答题(共9小题)
1.下列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3)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4)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的作用是,装置E中盛装溶液,用于除去CO2气体中的水分;当观察到,说明F中已收满二氧化碳气体.
(5)若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用A、D、E、F、G中,只需选用的装置是(填编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现有如图甲所示仪器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G三种仪器的名称:A、,B、,G、.(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仪器装置编号为,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①装药品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热④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
⑥收集气体⑦将导管移出水槽,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3)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其中二氧化锰起到作用.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05 实验探究题(20题)(人教版)(解析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05  实验探究题(20题)(人教版)(解析版)

专题05 实验探究题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 __。

(2)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选择D 装置的优点_____。

(3)E 装置中水的作用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 ;(3)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装置A 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放有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D 装置是排水法,选择D 装置的优点是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E 装置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3)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 2。

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_______(写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222324KO 2CO 2K CO 3O +=+。

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答案】(1)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或食物在空气中腐败等;合理即可);(2)BC 或BE ; 过氧化氢=====MnO 2 水+氧气 ;(3)酒精灯;9. 9 ;(4)气体不纯【解析】(1)人和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食物在空气中腐败都说明空气中有氧气,故填: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或食物在空气中腐败等;合理即可)。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一 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A B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 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态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试验,分别量取50mL 上述溶液放入A、B 中,关闭K ,通入约500 mL 二氧化碳,A 、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二.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

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H 2O 、H +、Cl —)能使碳酸钙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成这次探宄话动. (1) 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4) 你的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 .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专题(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专题(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实验专题(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1.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__保证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全__,待红磷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__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接近刻度1处__,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下列氮气的性质中,与本实验无关的是__A__。

A .无色无味B .难溶于水C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 .不与红磷反应(2)如果实验中打开弹簧夹后,几乎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其原因可能是__装置的气密性不好__。

(3)若将红磷换成蜡烛,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不能__,理由是__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压强基本不变__。

2.如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活塞可以左右滑动的玻璃容器里放入白磷(足量),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的管口跟空气连通。

将玻璃容器固定在盛有80 ℃热水(恒温)的烧杯上,进行实验。

试回答:(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终停在刻度4处__。

(2)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__。

(3)实验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氮气__,本实验同时证明了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__。

3.为探究空气的组成,小明用图A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__;(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 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操作简单,结果更准确__(只需写一点)。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1__(填“1”“2”“3”或“4”)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红磷的量不足__(只需写一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含答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含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11.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

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b.手摸烧杯壁有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蜡烛燃烧为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2.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

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

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②手摸玻璃杯壁有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到。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获得结论】(4)液化气燃烧为变化。

【反思与交流】(5)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试举一例说明。

3.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正确量取8mL的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是A、10mL的量筒B、50mL的量筒C、烧杯D、胶头滴管(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再去吸其他药品。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实验探究专题(无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实验探究专题(无答案)

1.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

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继续探究】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

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②,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4)【微观解释】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 _____。

2.某校同学开展了如图所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①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②由表可知,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显示的颜色是________;(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白醋pH________(填“>”、“<”或“=”)7;(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某溶液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___ _____。

3.某市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1)试剂Ⅰ是________,试剂Ⅱ是________。

(2)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

(3)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三位同学进行了三个实验,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实验一是点燃镁条,在反应结束后称量生成物的质量;实验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到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再称量混合液的质量;实验三是将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等待反应结束后称量混合液的质量。

实验数据表明,在这三个实验中,前后物质的质量没有变化,即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

另外,如果实验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需要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三个对比实验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点燃小木条,实验二点燃小煤块,实验三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

实验结果表明,物质燃烧要具有一定的温度、氧气和可燃物质,否则不能燃烧。

同时,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条件不同,小煤块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点燃。

因此,物质燃烧还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

三、催化剂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了氧化铝是否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少量氧化铝后,木条可以复燃,说明氧化铝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这个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符。

Al2O3 XXX hydrogen peroxide。

which XXX(5) [n and Improvement] After n。

some students believe that only the above two pieces of XXX Al2O3 XXX:XXX 3:Purpose] XXX.re] ① Accurately weigh the mass m1 of a small amount ofAl2O3.① Complete Experiment 2.① After the n is ov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一、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不同变化是,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二、催化剂: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_。

②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02和_______(填化学式),Mn0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作用。

③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_____法收集氧气。

④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

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0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l: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02;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04分解放出O2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0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02的质量不变。

则猜想________________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0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

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2MnO4受热只能部分分解,经分析可能是生成物K2O对其分解产生影响。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_________。

三、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①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小刘的实验:小李的实验:②实验结论: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③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⑤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和(填化学式)[注: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四、气体制备、收集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于制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常用___ _____,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A应与________ (填“B”或“C”)相连。

(2)若X是稀盐酸、Y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可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2气体的系列装置。

若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则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_____ ___;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是水,Y是CaC2固体,则从A中放出乙炔(化学式:C2H2)气体,同时还生成一种碱。

乙炔微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

若用乙装置收集乙炔,则乙中还应该装入____;生成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选择药品。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组别药品实验现象①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②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③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2)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3)制取气体。

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六.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2).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

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海洋环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带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压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会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⑴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能量(填“释放”或“消耗”);⑵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⑶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原因是。

(3).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所选装置操作方法实验现象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甲 乙止水夹澄清的石灰水 C+CuO⑵若再分别向A 、B 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A : ;B : 。

(4).二氧化碳在化学家的眼里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可以像发生光合作用那样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所需要的产物。

二氧化碳可以为化工合成提供足够的碳元素,既可以减少化工产业对煤和石油的消耗,又可以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⑴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葡萄糖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化肥厂用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 2)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 ,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

⑴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请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分析,金刚石与水相比谁更宝贵? , 理由是:六、碳的还原性.(梧州)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19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

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

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2)小周建议用图19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

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 (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 32︰3B. 40︰3C. 48︰3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

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

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9.(徐州)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 3O 4和Fe 2O 3两种(FeO 极易被氧化为Fe 2O 3);(2)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 2O 3呢?Fe 3O 4 Fe 2O 3 铁 分解温度/℃ 1538 1400 — 熔点/℃——1535[查阅资料2](1)Fe 3O 4和Fe 2O 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2)Fe 2O 3高温时分解成Fe 3O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