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昼夜的形成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
小学科学11《昼夜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11《昼夜的形成》教案昼夜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昼夜交替的原因。
以下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昼夜的形成》这一主题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过程和原因。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3. 通过实例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1. 大球模型(代表地球)、小球模型(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2. 海报纸、彩笔和贴纸3. PPT或其他教学媒体工具4. 教学课件和活动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以图示方式展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询问他们以前所观察到的天空变化。
2. 探究(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大球模型和小球模型,观察光线的变化。
首先,教师固定大球模型,围绕其自转。
然后,教师移动小球模型,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观察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照射情况。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与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强调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4. 巩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一名小组长。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使用海报纸、彩笔和贴纸等材料,制作一幅图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的原理。
小组长带领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图画。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体展示他们的图画,并简单描述它们的含义。
5. 拓展(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其他问题。
例如,为什么北极地区存在极昼和极夜,而赤道附近则有高温多雨的气候?6.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总结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同时,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纠正错误概念,提出问题和作进一步的引导。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回答一些与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021年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全册《第三课昼夜交替》教学PPT课件

结论: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地球转不符合实际
新知讲解
第三种情况:地球仅自转
地球自转,一天发生一次昼夜交 替现象,但是某地的黑天、白昼 气温都不会发生变化,没有了四 季也不符合实际。
结论:地球仅自转不符合实际。
新知讲解
第四种情况: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有昼夜交替变化,四季变化,是 符合实际的。
结论: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符合实际,是正确的猜想。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
昼夜交替
教学课件
新知导入
两幅画有什么不同?
昼
夜
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昼夜交 替,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
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猜想。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新知讲解
活动一: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模拟观察地球仪上昼夜的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材料:手电筒、地球仪
标记,可以利于观察。 地球仪。
新知讲解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昼夜交替试验记录
试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猜想一 出现昼夜交替,出现一次昼夜
交替的时间较长
猜想二 出现昼夜交替,出现一次昼
夜交替的时间较长
猜想三 出现昼夜交替,出现一次昼
夜交替时间较短
猜想四 出现昼夜交替,出现一次昼
夜交替时间较短
这四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个解释是符合现实的,到底 是哪一种解释呢?
北极 地轴
南极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 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活动步骤: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形式 (2)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猜想的太阳和 地球的运动。 (3)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将结 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小学科学15昼夜与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5昼夜与生物(教案)昼夜与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昼夜的形成原理。
2. 掌握生物的生理活动与昼夜的关系,认识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理解昼夜的形成原理。
2. 分析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特点,理解生物对昼夜的适应。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教学PPT2. 实物或图片资料,包括地球和生物的图片3. 学生实验材料:小动物、灯泡、暗盒等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出昼夜的概念。
2. 显示一张地球图片,询问学生:你们发现地球的一天有几个昼夜?为什么会有昼夜的交替?Step 2:学习昼夜的形成(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解释地球自转引起地球表面的昼夜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地球自转时,阳光只照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是黑暗的,即白天和夜晚的交替。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的交替?Step 3:生物的日夜行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的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昼夜变化?2. 教师出示不同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昼夜行为。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生物昼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
Step 4:生物实验(2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书。
2.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昼夜实验。
他们将小动物放在一个有灯光的暗盒中,观察小动物在白天和夜晚的行为差异。
3.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讨论。
Step 5:昼夜与生物的关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的昼夜行为和对昼夜的适应。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鱼人合作并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1)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课前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活动1:开个学术研讨会,明确了昼夜形成的原因。
那么,谁能说说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二、新授(一)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
科学《昼夜交替》说课稿

科学《昼夜交替》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昼夜交替》。
一、说教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是单元的起始课。
应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授和学习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内容稍作铺垫,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无痕融入与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地球的运动”有较为整体的认知,防止片面化、割裂化、碎片化的学习。
通过低年级“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和中年级“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昼夜交替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探索其成因是原始人类原始天文学研究的开始,本课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展开,通过科学史的阅读、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自转运动的历程,变抽象为直观,让他们能够从宏观角度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的大概念,从学科角度形成“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有规律的自转产生了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地球以外天体的升落方向”的学科概念。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阅读活动,主要是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认识昼夜现象的历程。
首先通过读图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认识昼夜现象。
再通过阅读文字,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历程。
第二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现象,探索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现象。
第四部分通过读图和讨论,理解地球绕着地轴在自转。
二、说学情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月相变化有规律、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秘密。
通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认识了月球的运动以及太阳的运动规律,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4课《昼夜的形成》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不变特点,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
√
第44页
• 19、北京与乌鲁木齐相对位置关系是 一个在东、另一个在西,所以, 乌鲁 木齐先迎来拂晓。( ) ×
• 4、傅科摆能够证实( B) A、地球绕太阳转 B、地球在自转 C、地球绕太阳转,同时也在自转
• 3、法国傅科用试验方法证实地球在不停 地自转。以后人们把傅科试验装置叫做 “ 傅科摆”。
第41页
• 4、地球自转是地球绕______地__轴自西 向东转动,自转一周时间约是______ 小2时4 。
• 5、极圈以内地域,每年总有一个时 期太阳不落到地平线以下,一天24小 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____极__昼,反 之是_____极_夜__。
B、 代表试验
C、 模拟试验
第47页
• 15、地球自转一周需要时间是( ),
地球A公转一周需要时间是(
)。
A、1C天
B、 1个月 C、1年
• 16 、于地球自转,形成了( )。因为
地球公转,形成了( )。 A
A、昼夜现象
C
B、日食现象
C、四季现象
第48页
• 5、为何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答:因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 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又因为地球是个 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二分之 一,对着太阳那面就形成白昼,背着 太阳那面就形成黑夜,地球不停自转, 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昼夜是怎样形成
第10页
托勒密(90-168)
“地心说”
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提出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下册《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 象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昼夜交替》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1课 《昼夜交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预设: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比较合理。事实上不是太阳绕着 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都知道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 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不过在16世纪能够提出这样 的观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活动3:模拟实验活动 实验一:模拟昼夜现象 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一读上面的 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白天和黑夜的的图片,让学生联系 实际生活,并将关注点聚焦到白天和黑夜光线的不同上,再适时提出古 中国人对于昼夜现象做出的猜想与解释,让学生从古人的思考中链接自 然现象,感知古人的想法,调动学习动机。
板块二、学习新课 活动1: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出示课本26页上海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说一说这 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上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昼夜的形成《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2.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3.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进一步理解昼夜成因。
重点: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概述昼夜成因,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伴随着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我们每天都经历白昼黑夜的变化你想过吗?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5. 昼夜的形成二.学习新课:1·认识地球自转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开个学术讨论会。
你认为白天黑夜的形成可能与谁有关系?提出你的观点,并为你提出的观点寻找证据。
(观点一致的可以在一起讨论。
)先阅读“科学在线”提问: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什么是“日心说”?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呢?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请你联想下面的事实:看课件:思考题1 (1)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怎样?(2)在船上,你怎么知道船是否在行驶?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根据以上道理进一步推想:看课件:思考题2 (1)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但看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月球星星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2)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3)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多少?这说明什么?师: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或同坐交流)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自转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板书: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大约24小时2·认识昼夜形成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试想象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地球仪·手电筒(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让“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3)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观察地球上同一地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板书:朝向太阳昼地球自转交替循环背向太阳夜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什么?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小结:昼夜成因学儿歌:课件出示地球自转歌诀《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在合作中讨论昼夜的成因及设计验证成因的模拟实验。
2. 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
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动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动画,想一想,画面中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什么时间的的情景?2.谈话:白天阳光明媚,夜晚群星闪耀,白昼和黑夜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变化,但不知道同学们对于这么熟悉的自然现象想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白昼和黑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易于接受,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讨论1.谈话: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你认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古今中外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研究历程吧。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昼夜形成都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组推荐两份最好的材料在全班汇报。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听取意见。
3.全班交流讨论意见。
主要持两种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教师小结: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证实:地心说是错误的,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一代代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也有很多科学家受到了迫害,甚至为科学献出宝贵的生命。
但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而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崇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学习的。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在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认识地球自转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开个学术讨论会。
你认为白天黑夜的形成可能与谁有关系?提出你的观点,并为你提出的观点寻找证据。
(观点一致的可以在一起讨论。
)先阅读“科学在线”提问: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什么是“日心说”?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呢?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请你联想下面的事实:看课件:思考题1 (1)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怎样?(2)在船上,你怎么知道船是否在行驶?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根据以上道理进一步推想:看课件:思考题2 (1)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但看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月球星星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2)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3)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多少?这说明什么?师: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或同坐交流)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自转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板书: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大约24小时三、昼夜形成的原因1.(每组分发地球仪,感受地球的自转)思考:地球自转是绕着谁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时间?2.教师总结:地球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
四、模拟昼夜的形成(一)探究自转方向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在中国北京位置贴上纸人,确定好方向。
2、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让地球仪上清楚地出现明暗两部分。
3、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或自东向西旋转)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
4、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1、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继续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 。
正是由于地球的________,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_________ 哪个城市先进入夜晚?_________五、扩展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而不像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感觉不到是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呢?(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儿歌:地球自转歌诀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六、课堂小结七、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地球的的自西向东转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一个昼夜的交替是24小时,正是这24小时,才形成了大自然的神奇,动、植物才能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和生存,有关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就要讲昼昼夜与生物行为,期待同学们将来能够进一步探索,造福于社会。
《昼夜的形成》实验记录单一、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1、生活中,清晨,人的影子投向____方;傍晚,人的影子投向____方。
2、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让地球仪自东向西旋转。
清晨,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傍晚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
与生活中影子的投向一致吗?________3、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让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
清晨,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傍晚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
与生活中影子的投向一致吗?________4、由此,我们判断出地球的旋转方向是___________。
(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二、模拟昼夜的形成1、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继续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
正是由于地球的________,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_________ 哪个城市先进入夜晚?_________篇二:课件插入视频别忘关键步骤课件插入视频别忘关键步骤最近教研组活动,要小张上一节公开课,她找了一个扩展名为FLV的视频文件,但却无法插入到PPT课件中。
她找我帮忙,我只好上网搜索并经研究发现,她缺少了一个关键步骤。
那么,正确的步骤是什么呢?首先建立一个文件夹,把要插入的FLV视频文件和PPT文件保存到这个文件夹中,其好处是便于管理。
下载flvplayer.swf文件(此文件就相当于FLV视频播放器,在网上很容易找到),保存到上述文件夹中。
注意这就是关键步骤,如果没有flvplayer.swf,后面的设置将成为无源之水,根本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