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

个性的规律性的三种表现: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性。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其次,外接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和外界现实影响分不开,个性心里的产生也不例外。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1.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2.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3.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为个性下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2.总和式定义。3.整体的定义。

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

5.操作性的定义。

6.综合机能的定义。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定义的趋向:1.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2.人的经验的组织。3.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

给个性下定义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地基和高级之分,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个性的特别性和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影响可以归纳人两种情况(1).即时性的社会影响。(2).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是在他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1.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3.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个性狭义的结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广义的结构:个性结构就是研究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考虑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技能主义倾向。广义的个性结构: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它是受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心理状态在个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1.它作为心理活动的效应和背景而存在。2.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的直接状态,离开心理状态就找不到任何个性心理特征的存在。3.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一时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抑制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说要点:把意识层分成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1.主题生来就有的。2.被压抑的记忆、

动机、态度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冲动有关的习惯的

欲望。由于这种冲动不被社会风俗、道德、

习惯所容纳,而被排挤在意识阈之下。但他

并没有死亡,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支

配着人的活动。

弗洛伊德分割性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

种部分。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

操作。自我:自我是在个体出生后,从本我

中逐渐分化发展起来的。从其本原来说,属

于本我的一部分,但它是独立地组织化了的

东西。超我:是通过父母教养把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

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他认为个性是由许多

交织起来的层次构成的,并用图解表示各个

层次的位置及其功能。边缘领域属于人的个

性结构的内部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疆界地带1.

认识环境变化的具有情报机能的知觉系统。

2.同过体态活动做,把人的内部领域状态传出

到外部,借以影响环境的运动系统。内部领

域在边缘领域的内侧。内部领域又分为中心

阶层和边缘阶层。,其功能各异。内部领域的

边缘层和运动区较接近,故他们较易发生联

系,在和边缘阶层相关联系事件,表现的机

会较多。由于中心阶层的组织较复杂,它又

和运动区不直接接触,因此,发生在中心层

的事件不易表示。

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次理论:把人格

划分为下部构造层和上部构造层,并认为下

部构造层向上部构造层发展,当上部层发展

之后,它又反过来控制下部层。1.生命层。2.

植物层。3.情绪层.4.人格层。5.自我层。

建构,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

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

的意思。建构有三个特点:1.凯利以“人即科

学家”的命题来说明。他反对把人看成受环

境机械决定,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主权的,能

认识世界并能解释世界。2.他认为建构形成之

后,可以使人越过经验去了解事件的意义。

3.在谈到建构有用性验证标准时,则把它定性

为经验。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

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和联系:在许多场合动机

和目的是一致的。人对某种需要的事物的反

应,就其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来说,它构

成动机,就其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

则可以把它称作目的。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

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

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

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与目的的不同的行动

中。

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

脑中的反应。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由它

引起核推动者活动。

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

诱因有明显的激发行动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和诱因是动机的两种基本因素: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

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其次,

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够满足个体需要外在事

物,即诱因条件。有了诱因条件人才能为满

足愿望去采取行动,愿望才表现为活动动机,

去推动行动达到目标。

外加动机: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

来的。内在动机:指人的行动出于人本身的

自我激发。

需要与焦虑的关系: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下,

会使人产生焦虑,由于焦虑,可以产生和增

加交往的倾向。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

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

历程。

挫折: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

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

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兴趣: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之

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兴趣有三个

特点:1.兴趣的指向性。2.兴趣的情绪性特点.3.

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嗜好:是由于刺激物长期或反复对人的机体

作用,造成机体精神上或躯体机能的某些改

变,从而产生对这种刺激习惯性的依赖。

兴趣的培养: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2.

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3.制定一个

能获得的目标。4.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5.把

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

标的向往与追求。

信念: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

信无疑的正确的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

个性倾向。信念在人的个性积极性系统中占

据重要地位。信念能使人迸经过努力而发出

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

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

气和能量。

世界观: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

的信念体系。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

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结构包括;知识、观

点和信念。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

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使个性具有

确定性和稳定性。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

和生活道路;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

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最后,世界观

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

性。2.系统性和一贯性。3.概括性和具体性。

4.与行为的一致性

个体世界观的形成:1.要学习各种知识。2.自

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

联系实际。

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1.青少年世界观的

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2.青少

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

题。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

不稳定和可塑性。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哥

哥方面的意识。特点: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3.自我意识具有同一

性。标志着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

调一致。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儿童出生后8

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

始阶段。他们已经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过

只是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奥尔波特把这个阶

段称作胜利自我阶段。从三岁到青春期开始,

这个阶段也称为社会自我时期。从十四岁到

成年。心理自我时期。

自我意识的调控:自我意识有多种成分的自

我调节系统,调控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

理解。它是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

的前提。其中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

我观察,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

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察觉,并对所观察的情

况做初步分析归纳。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

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

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

条件。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

的表现。功能: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

信念。2.引起和维持行动。3.制止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

表现。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主体意识到社会

要求,并力求是自己的行动符合其准则。从

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2.从知识库中检索

与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以及自己主观世界有

关知识,同时正确的评价字集运用这些知识

的可能性。3.制定能够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

相应计划和程序。4.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

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

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四、自尊,指一个人

对自我价值的总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塑

造自尊的建议:1.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

的决策者。2.认真的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意见,

多动脑筋,勇于思考。3.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

标。4.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夸张,

也不能贬低。5.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优点和缺点。6.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五、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正确,并有力量

实施行为目标。六、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

中,认真地、有意识地公开自己,向别人传

达个人的信息。技巧:1.如实地展示。2.从反

面间接地自我表现。3.特定情况下,展示者为

了强化对对方的刺激,把有关的信息量加大。

4.不愿意或者不屑于表现自己的长处。

5.自我

展示着为了获得交往对方的好感,往往一句

他人的需要和爱好表现自己。七、自我超越。

1.充分利用生物学的无力潜能。

2.发现和利用

自己特有的潜能。3.利用精神力量战胜惰性。

八、自我完善。1.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

人或物关系的认识。2.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

样的人,具有那些人格品质。3.应该培养奋斗

意识。

本能论:麦独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

量的理论。本能,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历

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

东西,它强调动物本能行为的生存价值。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压抑:将痛苦的、危

险的想法保持在无意识中,它是基本的防御

机制。合理化:试图证明,个体的行为是合

理的。补偿:通过强调另外的特质而掩盖弱

点。幻想:能满足对想象性成就的失落感。

反映形式:是一种与个性喜欢的行为完全不

同的行为。投射性:把自己的失望感受或倾

向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

状态时,就产生生理状态的某种需求,出现

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

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

机体又恢复平衡,该行为终止。

米勒和道拉德的理论。四种学习成分:内驱

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蔡加尼克效应:当被试做了被打断的任务和

做了自始至终完成的任务之后,在回想所做

任务时,对未完成的工作回忆优于已经完成

的。

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

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公式:

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 期

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

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韦纳的归因三维模式:1.部位(内部控制对外

部控制)2.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

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3.可控性。

归因的三维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

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类型

的心理指标: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

敏捷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的兴奋性。

6.外倾型和内倾型。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

力活动的影响:1.气质只是给人的个性、行为

涂上某种色彩,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方

向。2.气质的特点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的高地。

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动物神经系统有

三种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把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四种类型。1.强、不平衡(胆汁质)。2.强、平衡、灵活(多血质)。3.强、平衡、不灵活(黏液质)。4.弱(抑郁)。

性格:表现在人堆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性。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3.性格的可塑性。性格和气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性以及由此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的。性格的生理基础则是先天的神经类型特点与在生活经验影响下神经系统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性格既包括人对现实态度的特征,也属于情绪、意志和认知的特征。气质是在人的行为方式中突出的表现在情绪方面的特征。把气质看成是性格的下位概念。性格和气质的发生和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联系:1.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联系的思想,推论性格和气质之间必然要相互发生影响。2.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和气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生过程。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能力的特点:1.作为心理能量保留下来。2.具有较为一般的概括性。

才能: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保证着各种活动顺利地进行,这种完备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叫才能。

区别才能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概括。技能:是在理论活动中或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多种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学习知识技能,并以相同方式做出相同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指发现新原理、法则、规律,形成新技能、发现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认知能力: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

操作能力:由相应的神经过程所支配的骨骼肌肉运动所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

流体智力:指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桑代克的特殊因素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1.社会智力,即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2.具体智力,即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

3.抽象智力,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提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组成的理论,被称之为二因素。G是人全部认识机能共有的能力。S是关于特殊机能的能力。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与年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负加速。2.常人的不同心理成分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到18岁以后,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状态。3.流体智力的发展大约在25岁达到顶峰,在此之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到25~30岁以后还缓慢地稳步上升。

天才的形成:良好的先天素质。2.对儿童智力早期的鉴别和教育。3.实践活动。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1.人格因素对创造风格的影响。2.人格因素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并影响着它顺利进行。

个性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一群人或

某一群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一类,划分成

类型,以便于了解个性。类型三种模式。1.

单一类型模式。2.对立类型模式。3.多元型的

模式。

谢尔顿的类型说:形成体型的基本成分是胚

叶,胚叶的内、中、外三种成分的发展程度

决定三类体型。称作内胚叶型(肥胖体型),

中胚叶型(筋骨型),外胚叶型(瘦长型)。

胚叶也叫胚层,指构成动物早期胚胎层的细

胞层。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力必多”的看法有何异

同?弗洛伊德在性欲的意义上使用力必多,

认为它是发动性冲动的力,是性欲的动力,

是性的能量。弗洛伊德从广义方面考虑性欲,

把人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等同于性生活、性

组织的发展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性能量像蓄

电池那样储存着,当它关注某种对象时,就

成为该对象的力必多。弗洛伊德也把力必多

看成是生的本能,这种生的本能就是性。荣

格也承认力必多,但他不认为力必多知识性

的能量,而是和精神能量相一致的一种广泛

的生命能量。认为力必多是一种从无意识发

展成有意识的过程中的本能能量,是从无意

识上升到意识的象征。

荣格的向性学说影响:1.荣格的内向外向的概

念已为大家所熟知,外向和内向特征已成为

人们衡量自己或别人性格的标准。2.受荣格性

格学的影响,心理学界开展向性检查和因素

分析研究。疑问:1.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划分过

于简单,不能充分说明性格及其类型的复杂

性和多样化。2.荣格关于性格内外向支配心理

机能所构成的八种模式,不是导源于客观实

际,而是用数学的结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

的。因此,有些类型模式界限是模糊的,有

些类型模式不具备典型性。3.荣格的类型说以

假想的本能能量,即他们称之为“力必多”

的东西来解释性格类型,并没有考虑性格的

社会实际。

底尔太的性格类型说:1.官能型2.英雄型3.

冥想型。

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1.经济型 2.理论型

3.审美型

4.宗教型

5.权力型

6.社会型。

认知:指通过感知、记忆、判断和推理去获

得关于事物信息时的工作过程或机能的总

称。把那些以个体内部认知为媒介所表现的

类型称作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

心理机能类型说:以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

技能之一在某个人身上占优势,把人的个性

划分为智力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特质,一般化了的,个

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

在机能上的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

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定义的解释:1.

特质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名目上的虚构。

2.特质使多种刺激从生活意义上作为同种的

东西被接受,产生一致性的行为。一般特质,

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

概括的倾向。特殊特质,属于个人所有,人

和人之间,在共性上尽管相同,在个性上却

有差异。特有特质包括:1.首要特质,具有代

表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构成行为的重要因

素。3.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特质论:认为个性的各种特质彼此

之间并不是松散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

有机整体。他用特质的阶层联系表示个性构

造。第一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第二层,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第三层,根源特质的

下层。体质特质和环境形成特质。第四层,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和第三层

次相互联络。第五层,动力特质分出能和外

能,能力特质中分出知觉和运动。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个性结构有四个层次。

类型水平,特质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殊

反应水平。个性维度:艾森克认为,一个人

生活在多维空间之中,他的个性也必然和空

间维度有关。艾森克找出精神异常、神经质

倾向、倾向性三个维度。精神异常是独立维

度。艾森克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记述个性,

一方面是内向与外向;另一方面是神经质倾

向,它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的一端和情绪不

稳定的一段。

对特质论的评价:特质论把特质看成是特性

结构,从人的行为特点出发将研究对象的各

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中探讨个性。这种方法

是长期以来对个性只作描述和讲解的研究从

困境中解脱开,开创了探讨个性的新途径。

个性特质论根据人的外部表现,用统计学相

关数依存性原理,做特殊运算处理,能在较

短的时间了解许多人的个性特征,所得结果

有一定客观性,可做参考。质疑:1.特质论者

研究的结果不能展示个人的全貌,给予的是

一些片段的零散的印象。2.以因素分析为基础

所得到的特质,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特质论者认为人们在特质的差异方面知识

量的不同。

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和一致性:区别:1.

历史发展来看二者有先后之别。类型论者渊

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

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成为探讨个性的重要

理论。“特质”是以英美科学界为中心的研究

课题,是在类型论之后兴起的一种个性理论。

2.类型论者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有质的不同,特

质论者则认为对人的个性差异,应从量的方

面的捕捉。3.类型和特质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

限。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

个体划入到一定的类型,并用特定术语描述

特定类型。特质论者则认为,个人是由许多

特质要素构成的。一致性:即具稳定性又具

情境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穷追个性和性格

的实质和特点。特质论者和类型论者往往用

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

环境决定论的不科学处:环境在人的个性形

成中所起的作用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些学

者却忽视了遗传的因素而片面的强调环境的

作用,认为环境决定一切。这种极端的环境

决定论的观点和遗传决定论同样,都为科学

事实所否定。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个性的

形成既不能没有遗传因素,也缺不了环境因

素。任何企图排除遗传的影响或无视环境因

素的作用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

发展:指个体的身心变化过程,具体说,发

展就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

生的积极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心理的发

展遵循以下原则:1.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过程。2.发展史有阶段

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质的规定性。3.发展是

有一定顺序的,无论是总的心理发展水平还

是各种心理机能,都是按一定顺序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

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儿童的心理发

展水平和心理状态而发展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幼儿期(1~6岁)儿童把

自己作为主体从客梯中区分出来是他们个性

开始发展的主要标志。学龄初期(6~10、11)

以学校为中心发展着自我意识。青年期(12~

成人)独立性有显著的增强。1.他们能够反省

和自责。2.思想问题更具理论性。

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

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以

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称。

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1.对个别道德条文

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2.

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关系。3.对道德评价从他律向自律发展。4.从

看问题绝对化倾向向全面的分析问题发展。

亲子之间交往对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

因素。2.母亲和自己的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

的过程。3.母亲给予的丰富刺激,在满足儿童

生理需要的同时,促使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皮革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诚和

期望投放在所要塑造的学生身上,也会激活

他们。

同伴关系的影响:卡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

岁,其心理发展以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下

一个五年期间,对儿童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

的,则是同伴和兄弟姐妹间的交往。同伴的

重要性:1.儿童对成人的社会化要求的反抗心

理是在同伴集团中孕育的。2.儿童从同伴中看

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做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

价,他们就以此对自己的行为评价标准。3.

同伴团体为大家提供一致认同的角色模型。

4.同伴团体经常教给儿童在集团中应该如何

扮演所应该担当的角色。

人际关系:反映着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

需要的心理状态。

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个性发

展理论的异同: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对后者有所修

正。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和继承。1.对个

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弗洛伊德主张性本能的

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他把社会机

能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

积极作用。艾里克森虽然承认生物本能的动

力性,但他把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个人欲望的满足方式,以及由于欲望得不到

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程度,都因社会环境

条件不同而有差异。2.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为个体作为主体性

存在的证明,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

自我控制,是个体称谓不同于他人的独立具

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在幼儿期曾一度闪现

过,而其形成和建立则在青年期。青年期是

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弗洛伊德

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知道了男女的区别,显

现出生来就有的好奇心以及内心怀有的空

想。因而发生乱伦之爱。这种伊底普斯情结,

即是同一性的表现。3在个性阶段划分方面。

弗洛伊德把个性的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

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性期阶段,口唇期、

肛门期、生殖器期(出生~5岁)2.潜伏期阶

段,克服恋亲情结(6~12)3.生殖阶段(12、

13岁以后)埃里克森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

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在考虑生物本能欲望

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

意义。人生周期:1.婴儿期(出生~1.5)2.幼

儿前期(1.5~3)3.幼儿后期(3~5)4.学龄期

(5~11)5.青年期(11~18)6成人初期(18~30)

7.中年期(30~50)8.老年期(成熟~晚年)

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1.婴儿期

(出生~1.5)克服猜疑或不信赖品质,获得信

赖感2.幼儿前期(1.5~3)形成自主或羞怯品

质3.幼儿后期(3~5)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

品质4.学龄期(5~11)勤奋感或自卑感5.青

年期(11~18)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

混乱时期6成人初期(18~30)形成亲密感或

孤独感时期7.中年期(30~50)生殖感停滞的

时期8.老年期(成熟~晚年)产生满足感或绝

望感的阶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一、以社会为中介的观

察学习。观察效果主要受四个过程支配:1.

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强化

和动机过程。二、对模型的模仿和认同。模

型可以包括人的现实生活和符号两种。三、

强化、自我强化。强化可分为三种1.外在强

化2.替代性强化3.自我调节性强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当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就

会产生上一个层次的需要,直到需要层次的

顶峰。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理论的积极因素:1.他的层次说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把个性形成看作诗由低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发展的动态结构,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2.这种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3.这种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不足之处:1.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2.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做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3.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

个性心理的外部表现:1.个性在活动中的表现2.个性在言语中的表现3.个性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中的表现。

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就是使比较的条件尽量一致,最大限度地控制与测验目的无关变量的影响。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具体内容指:1.题目的选择对所有被试都该是等值的。2.实测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时限。3.记分和评分更应有统一的标准。4.要建立解释测验分数的依据。

信度: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测量其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叫可靠度。基本特点:1.所获得的行为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般性。2.观察者之间在处理材料时的一致性。

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奥尔波特的分类:1.体质生物学方法2.社会文化成员的地位、任务的研究3.对个人记载的资料和事例研究4.自我评价法5.行为提取法6.评定法7.投射法8.深层分析9.测验法和尺度法10.行为表现法11.总括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被观察者不加干涉,在自然状态下,对他的个性特征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特点:1.总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使被观察着不应觉察是对他进行观察,否则,他的行为就会不自然,甚至产生防御态度。

2.从观察者说来是有意的,始终应明确规定观察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目的任务。

3.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4.观察要运用记录手段

5.观察者要记好观察日记,以便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观察到事实的原因。观察法的优点在于保持人的心理表现的自然性。缺点是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控制条件,只能等待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自然出现。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材料,几乎不能精确地剖析行动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特点:1.研究人员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出现。2.可以改变一些条件,而另外的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找出心理现象变化的原因3.重复进行试验,几路实验结果,并通过测量,判断被研究者的心理现象的典型性和偶然性。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访谈法:谈话可以补助实验和观察之不足。通过访谈不仅从谈话的内容中了解被调查者内心活动的某些特点,也可以从一个人在谈话中判断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谈话都是有目的的。

调查法:是通过多渠道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被试者的情报。特点:1.活动的产品分析2.利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观察材料3.问卷调查。

能力测验:是对个性能力侧面的定量分析。分为一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科学。它记录,促进和应用个性研究,分析和探究人们如何响应外部环境,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心理学专注于检查个性变化,了解不同的行为和情绪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 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定义为一组心理、情绪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唯一地描述一个特定的人。这包括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自我意识。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人们的个性和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他们采取行动的方式。 个性与个体差异有关,它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拥有的独特性格,情绪和行为特点。这些不同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为对于了解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某些情感,行为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而其他一些特征则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水平,以及人们与他人的相处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每个人的特例,并更好地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个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善生活,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此外,个性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有两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即结构和功能主义理论,用于解释和评论个性。结构理论认为,个性是由身体和心理机制组成的,而功能

主义理论则认为个性由行为模式,动机,思想和情感组成。 最常用的心理学测试是个性测试,它分析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模式,个性特质和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它们使用多项描述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诸如“你更喜欢独处还是与别人在一起”之类的问题,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这些测试帮助精神病学家准确地诊断个性疾病,以及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根源和发展。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在研究个性,其中有些调查结果表明,个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工作生活,以及他们与周围的人们相处的方式。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特定的个性特征与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而其他一些特征则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现实的挑战,维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并有助于实现生活的成功。 总之,个性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独特性格以及它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个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运用这种认知来改善生活。

个性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由多个因素塑造,包括遗传、 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个性心理学涉及多种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旨在解释人的个性以及个性 的形成和发展。以下将介绍几种广为接受的个性心理学理论。 1. 特质心理学 特质心理学关注个体不同的特质或气质。特质是固定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典型行为方式。这些特质可以通过使用心理学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进行评估。常见的特质包括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责任感等。 特质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外向性 的人通常喜欢社交和与他人交往,而内向性的人则更喜欢独处或与亲近的朋友小圈子交流。这些个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2. 动机心理学 动机心理学研究个体内部驱动力的形成和执行。动机是指驱使个体实现某个目 标或行为的力量。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个体内部的自我驱动力量,通常与个体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价值相关。例如,某个人对团队合作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是因为他认为团队合作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团队的成功。 外在动机则是外部环境或外界的激励因素驱使个体去追求某个目标。例如,某 个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动机心理学认为,个体内部的动机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表现。人们追求某个目标或行为的驱动力可以揭示其个性和价值观。 3.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特点、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它可以通过个人经验、社会交往和反思等来形成。 自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会更倾向于追求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4.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长期而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特征。人格是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不同的人格特征可以描述个体在面对各种情况下的反应和行为方式。 传统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有很多,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潜意识冲突和集体心理影响塑造的。 尽管个性是一个复杂且无法完全定义的概念,但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和变化。通过深入研究个性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更好地适应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情境。

个性心理学

个性的规律性的三种表现: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性。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其次,外接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和外界现实影响分不开,个性心里的产生也不例外。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1.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2.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3.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为个性下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2.总和式定义。3.整体的定义。 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 5.操作性的定义。 6.综合机能的定义。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定义的趋向:1.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2.人的经验的组织。3.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 给个性下定义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地基和高级之分,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个性的特别性和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影响可以归纳人两种情况(1).即时性的社会影响。(2).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是在他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1.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3.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个性狭义的结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广义的结构:个性结构就是研究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考虑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技能主义倾向。广义的个性结构: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它是受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心理状态在个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1.它作为心理活动的效应和背景而存在。2.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的直接状态,离开心理状态就找不到任何个性心理特征的存在。3.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一时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抑制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说要点:把意识层分成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1.主题生来就有的。2.被压抑的记忆、 动机、态度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冲动有关的习惯的 欲望。由于这种冲动不被社会风俗、道德、 习惯所容纳,而被排挤在意识阈之下。但他 并没有死亡,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支 配着人的活动。 弗洛伊德分割性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 种部分。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 操作。自我:自我是在个体出生后,从本我 中逐渐分化发展起来的。从其本原来说,属 于本我的一部分,但它是独立地组织化了的 东西。超我:是通过父母教养把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 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他认为个性是由许多 交织起来的层次构成的,并用图解表示各个 层次的位置及其功能。边缘领域属于人的个 性结构的内部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疆界地带1. 认识环境变化的具有情报机能的知觉系统。 2.同过体态活动做,把人的内部领域状态传出 到外部,借以影响环境的运动系统。内部领 域在边缘领域的内侧。内部领域又分为中心 阶层和边缘阶层。,其功能各异。内部领域的 边缘层和运动区较接近,故他们较易发生联 系,在和边缘阶层相关联系事件,表现的机 会较多。由于中心阶层的组织较复杂,它又 和运动区不直接接触,因此,发生在中心层 的事件不易表示。 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次理论:把人格 划分为下部构造层和上部构造层,并认为下 部构造层向上部构造层发展,当上部层发展 之后,它又反过来控制下部层。1.生命层。2. 植物层。3.情绪层.4.人格层。5.自我层。 建构,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 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 的意思。建构有三个特点:1.凯利以“人即科 学家”的命题来说明。他反对把人看成受环 境机械决定,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主权的,能 认识世界并能解释世界。2.他认为建构形成之 后,可以使人越过经验去了解事件的意义。 3.在谈到建构有用性验证标准时,则把它定性 为经验。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 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和联系:在许多场合动机 和目的是一致的。人对某种需要的事物的反 应,就其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来说,它构 成动机,就其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 则可以把它称作目的。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 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 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 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与目的的不同的行动 中。 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 脑中的反应。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由它 引起核推动者活动。 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 诱因有明显的激发行动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和诱因是动机的两种基本因素: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 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其次, 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够满足个体需要外在事 物,即诱因条件。有了诱因条件人才能为满 足愿望去采取行动,愿望才表现为活动动机, 去推动行动达到目标。 外加动机: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 来的。内在动机:指人的行动出于人本身的 自我激发。 需要与焦虑的关系: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下, 会使人产生焦虑,由于焦虑,可以产生和增 加交往的倾向。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 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 历程。 挫折: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 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 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兴趣: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之 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兴趣有三个 特点:1.兴趣的指向性。2.兴趣的情绪性特点.3. 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嗜好:是由于刺激物长期或反复对人的机体 作用,造成机体精神上或躯体机能的某些改 变,从而产生对这种刺激习惯性的依赖。 兴趣的培养: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2. 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3.制定一个 能获得的目标。4.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5.把 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 标的向往与追求。 信念: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 信无疑的正确的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 个性倾向。信念在人的个性积极性系统中占 据重要地位。信念能使人迸经过努力而发出 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 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 气和能量。 世界观: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 的信念体系。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 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结构包括;知识、观 点和信念。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 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使个性具有 确定性和稳定性。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 和生活道路;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 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最后,世界观 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 性。2.系统性和一贯性。3.概括性和具体性。 4.与行为的一致性 个体世界观的形成:1.要学习各种知识。2.自 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 联系实际。 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1.青少年世界观的 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2.青少 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 题。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 不稳定和可塑性。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哥 哥方面的意识。特点: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3.自我意识具有同一 性。标志着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 调一致。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儿童出生后8 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 始阶段。他们已经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过 只是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奥尔波特把这个阶 段称作胜利自我阶段。从三岁到青春期开始, 这个阶段也称为社会自我时期。从十四岁到 成年。心理自我时期。 自我意识的调控:自我意识有多种成分的自 我调节系统,调控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 理解。它是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 的前提。其中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 我观察,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 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察觉,并对所观察的情 况做初步分析归纳。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 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 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 条件。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 的表现。功能: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 信念。2.引起和维持行动。3.制止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 表现。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主体意识到社会 要求,并力求是自己的行动符合其准则。从 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2.从知识库中检索 与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以及自己主观世界有 关知识,同时正确的评价字集运用这些知识 的可能性。3.制定能够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 相应计划和程序。4.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 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 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四、自尊,指一个人 对自我价值的总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塑 造自尊的建议:1.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 的决策者。2.认真的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意见, 多动脑筋,勇于思考。3.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 标。4.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夸张, 也不能贬低。5.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优点和缺点。6.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五、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正确,并有力量 实施行为目标。六、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 中,认真地、有意识地公开自己,向别人传 达个人的信息。技巧:1.如实地展示。2.从反 面间接地自我表现。3.特定情况下,展示者为 了强化对对方的刺激,把有关的信息量加大。 4.不愿意或者不屑于表现自己的长处。 5.自我 展示着为了获得交往对方的好感,往往一句 他人的需要和爱好表现自己。七、自我超越。 1.充分利用生物学的无力潜能。 2.发现和利用 自己特有的潜能。3.利用精神力量战胜惰性。 八、自我完善。1.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 人或物关系的认识。2.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 样的人,具有那些人格品质。3.应该培养奋斗 意识。 本能论:麦独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 量的理论。本能,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历 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 东西,它强调动物本能行为的生存价值。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压抑:将痛苦的、危 险的想法保持在无意识中,它是基本的防御 机制。合理化:试图证明,个体的行为是合 理的。补偿:通过强调另外的特质而掩盖弱 点。幻想:能满足对想象性成就的失落感。 反映形式:是一种与个性喜欢的行为完全不 同的行为。投射性:把自己的失望感受或倾 向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 状态时,就产生生理状态的某种需求,出现 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 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 机体又恢复平衡,该行为终止。 米勒和道拉德的理论。四种学习成分:内驱 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蔡加尼克效应:当被试做了被打断的任务和 做了自始至终完成的任务之后,在回想所做 任务时,对未完成的工作回忆优于已经完成 的。 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 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公式: 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 期 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 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韦纳的归因三维模式:1.部位(内部控制对外 部控制)2.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 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3.可控性。 归因的三维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 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类型 的心理指标: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 敏捷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的兴奋性。 6.外倾型和内倾型。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 力活动的影响:1.气质只是给人的个性、行为 涂上某种色彩,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方 向。2.气质的特点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的高地。 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动物神经系统有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是指人的个别特点和倾向,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塑造人的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个性特点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量化和测量。 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倾向。个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认知、情感和行为。 首先,个性特点在认知方面表现为人的思维方式、智力与知识水平、注意力、记忆力等。每个人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些人更加注重细节,而有些人则更加注重整体把握。个性化的认知特点也影响了人的决策方式和思考方式。 其次,个性特点在情感方面表现为人的情绪反应、情绪稳定性、情感规律性等。不同人对于同一情境的情感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容易焦虑或者抑郁,而有些人则更加积极和乐观。 最后,个性特点在行为方面表现为人的行为习惯、行为倾向、社交能力等。每个人在行为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偏好,有些人可能更加外向,喜欢交际和社交活动,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独处和思考。 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构造,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

改变。 心理学通过研究个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决策。对于个体来说,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对于社会来说,了解个体的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招聘、团队组建和管理,提高个体和团队的绩效。 总之,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点。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了解个性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名词解释: 1.控制点:即一个反应会不会影响强化获得的信念。具体来说,控制点是对个人性格特 点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人们从实际生活中 积累的有关发生在自身生活里的各种因果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2.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3.好奇动机: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5.观察学习:是指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6.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7.正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得到满足的诱因。 8.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 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9.类化:就是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引起,而且也能为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 引起。 10.能力:人们成公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1.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 去从事、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2.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 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填空 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韦纳等人将个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按照内外控制和稳定性划分为4类: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3. 4.在荣格提出的几种原型中,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的女性成分。 5.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学习需要四个因素循环往复地进行,它们是: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6.从认识能力的角度,可以把理想分为: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 7.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是: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8.智商是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在1912年首先提出的。 9.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这些层次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 10.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根据是:需要的起源。 11.根据理想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引子: 1,早年印度有个狼孩玛丽、她是人们在荒山狼群中发现被救出来的,但虽是人,却野性十足,不会直立,不会人言,而是四肢爬行。发现时有十五六岁。经调查研究,她是婴幼儿期一户农村乡民的孩子遭野狼侵袭被叼走的;野狼未予吞食反而被抚养长大。野狼活动的环境,使她失去了发育成为人类的心理条件而走上了发展成为野性的心理。以后虽经训练,但其智力仍只能停留在一二岁的孩童水平。数年后早衰死亡。 2,文革后在南京一户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地窖中发现二个被关闭十几年的姊妹两人,救出来时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十三四岁。也就是说,在她们二三岁时,就被父母关进地窖,因此她们的童少年期是与人隔绝长大的。当她两被救出来时,她们的智力水平依然停留在童年水平。 前言 时代进入21世纪,有人云:21世纪是“心理”的世纪。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灵在心理。 心理是最神圣、最深奥、最发展、最动态、最具活力之源……

世界之美妙,时代之进步,科学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心理; ) 然而万恶之源,罪孽渊薮,也来自心理…… 当代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巨大发展,深刻洞悉,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粒子纳米,无不时有惊人发现,这都来自心理;可是对自己、对自身的心理却日益知之甚少:我为什么是我,我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我,时在云里雾里。 “自我”是当代人们最为推崇,最最特别强调的词。为什么要强调自我呢自我与他我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本质是什么。区别就在于各自的个性不同,观念不一,性格各异。 然而人们很少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你的自我究竟比别人强,还是弱,是优还是劣,是好还是坏这在特别强调自我的人,是很少去想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若是人们都能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和蔼,人群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发展,前进;如果人们只顾自我,不思考自己的自我存不存在什么问题,知道一味强调自我,突出自我,把自我凌驾他我之上,那么人群就会冲突,社会就会失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结果就会失去自我,毁损自我。 自我走到极端,自我就会变异,自我会发展到病态,心病也就油然而生。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性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性。在心理学上,个性与人格具有相同的内涵。个性的定义有很多种。沃特认为个性是智慧、德行、气质、技能等个人品性的综合。詹姆士认为,个性的核心是自我,自我又分为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身体、财产、朋友),精神的自我(协调个性各组成部分),社会自我(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纯我。中国《心理学大辞典》上给的定义是:个性,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既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有四个层次:能力(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完成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力(活动的倾向方面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 关于个性心理学,西方有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他们的性格理论构成了个性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脉络。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他们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与潜意识相对,遵守快乐原则,主要有性欲、食欲、安全欲等生理欲望。自我是人意识到的部分,遵守现实原则,及人的欲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规范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守理想原则,是人格中促使人完美、道德的部分。弗洛伊德推崇性力量的作用。按照性欲满足的不同方式及其强度,分为口唇期(0-2岁)、肛欲期(2)、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20岁)。人的性格在幼年就形成了。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有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化。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等。他们反对用难以捉摸的概念用于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描述和研究,来揭示人的心理状态。他们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性格是由后天学习形成的。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部分强化的条件反射,通过对反应动作的强化,人们形成了惯常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性格。其中重要的概念有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概括性强化物、消退、辨别、类化、自然恢复、驱力、线索、反应等。多拉德和米勒提出人的反应有四种冲突模式:双趋模式、双避模式、趋避模式、双趋避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马斯洛最大的理论贡献是“需求层次论”和高峰体验论。高峰体验主要指创造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给人带来的最高的喜悦。表现为紧张和激动(发狂、跑上跑下、无睡意、无食欲),或者是平静甚至进入深入睡眠状态。高峰体验能推动人的进一步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自我是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自我实现则是自我在遗传限度范围内潜能的发挥。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和个性改变过程有很深的研究。他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1、二者都是精神分析衍生处的文艺思想——精神分析批评。2、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即弗氏的无意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一、个性心理的意思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个独特的思想过程,从中演变出个人不同的处事风格,进而成为个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只有在经过了一般的心理过程后,才会有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定性。以致生活处事和思维有所差距,这就是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个性的表现,向和个人特征的综合。二、个性心理内容: 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兴趣、信念….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一)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 个性倾向性: 需要、兴趣、信念….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个人倾向,不同的需要、兴趣、信念… 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需求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生活社会的丰富多彩。由于个性的倾向需要的差异、生理的差异、精神的需求不同、、、由于需要不一样,所以带来的就是生活的不同和个性的不同。个性倾向性中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此,了解个性倾向性的各成分很重要. 个性特征: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 气质:气质是个性的本质。 性格: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人的个性心理就是这两部分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最终形成了具有自我独特的个性。 (二)发生、发展及形成 发生:每个人几乎全都相似,刚出生并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发展:随着身体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接触,知到的信息不断的增加,慢慢的个性就一点点的形成了,所以个性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就能发展出不同的个性。 形成:由于后天通过环境中的学习、、、人的需要、兴趣、爱好、、、逐渐潜移默化、培育形成的。人的能力、品质、性格同样是后天培育形成的。 (三)如何培养个性 个性,是人执行一种行为的理念常态化,经常性的使用这种理念处理同类、同样的事情。自我个性,是基于自我本身的个性。个性,往往是相对表现出来,是相对其他人来识别你的行为理念或行为处理效果差异性。而培养个性,其实也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理念,即经常性使用这种行为理念方案来处理事情。人处理事情,本身最终受到精神上控制、决定。决定(用这样的行为理念)这样做,而达到一种自己期待的效果,而达到效果会产生快感。所以想培养个性,首先你选择的个性(行为处理理念),是你喜欢(喜欢本身就是接触到,或是使用这个行为理念,会给你精神上带来快感,所以形成心理喜欢的心态~)即兴趣可以增强个性(增强使用这种行为理念)。 人做什么,都是一个目的效果,广义上是追求快感和平掉痛感~而形成快感,是由自我识别到他人或是自己认可的使用行为理念,来处理某事的效果,是良好,就会形成快感,反之就会形成痛感。即认可(使用行为理念及实际行为形成的效果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 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 基础和出发点。(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 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 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 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 识,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 心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 二、实践意义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 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 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 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 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二、^ 三、实验法(较常用) 定义:运用实验法研究个性较多的是教育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就是把

普通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 人类的个体差异在普通心理学中被称为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 为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持久的心理构造,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然而,个性的定义和理解并非简单明了,涉及到多个维度和理论。 一、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是个性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特质理论中,个性被看作是特定的性 格特质的组合。特质是相对稳定且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能够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例如,外向性和内向性是特质理论中的两个常见特质。外向性倾向于热情、社交和活跃,而内向性则更倾向于沉思、独处和内向。 特质理论中的个性分析通常通过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评估个体在 不同特质上的得分。这些得分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个性类型,例如“开放性”、“宜 人性”、“尽职性”等。特质理论的一个争议点是,它是否能够完全描述个体的个性,因为它并未考虑到环境、文化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二、自我认识理论 自我认识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对自身个性的知觉和理解。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 个性是通过思考和观察自身及其与他人的互动来塑造和发展的。自我认识是人类意识和自我概念的核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优势和弱点的认知。 自我认识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互动中的反馈得到揭示。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他人对其行为的评价,逐渐建立起对自己个性的认识。例如,一个人通过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馈,可能意识到自己具有善于领导的特质,从而认识到自己适合从事管理职位。 三、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理论认为,个性受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生 理构造和神经系统的特点,从而影响了个性的表现。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外向性和内向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基因有关。 生物学理论指出,个体的基因背景决定了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以及对情绪的调 节能力。因此,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同样的刺激有更高的耐受性。此外,生物学理论还研究了荷尔蒙、神经递质和大脑结构等生物因素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四、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个性的塑造和发展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个性不仅取决于内在因素,还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同伴和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来学习和塑造自己 的个性。社会认知理论还强调了行为的后果对个体个性的影响。当个体的某种行为获得了积极的反馈或奖励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保持或加强这种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个性特征。 综上所述,个性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特质理论、 自我认识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多种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释个性的工具。尽管每种理论都有其优点和限制,但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对个体的个性特征有更全面的理解,并为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心理学课教案人的个性与性格

心理学课教案人的个性与性格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 教案主题:人的个性与性格 【引言】 人的个性和性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将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个性和性格的概念及其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点,以及如何理解和处理个性差异。 【第一部分:个性与性格的概念】 1. 个性与性格的定义 - 学生对个性和性格的常识性理解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和“性格”的内涵和区别 2. 个性和性格的形成 -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解开个性和性格发展的秘密 3. 个性和性格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和性格在人的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 激发学生对个性和性格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二部分:个性与性格特征】

1. 个性特征的分类 - 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人们常见的个性特征 - 分类讨论学生身边的人或自身具备的不同个性特征 2. 主要性格理论的介绍 - 五大性格特质理论 - MBTI性格类型理论 -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3. 个人的性格特征分析 - 学生结合实际例子,分析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了解自身性格,更好地调整和发展自己【第三部分:个性与性格的影响】 1. 个性与幸福感的关系 - 探讨个性对人们幸福感的不同影响 - 分析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和负面个性特征的人的生活差异 2. 个性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个性与人们应对生活挑战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之间的联系

- 分析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适应能力上的异同 3. 个性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 探究个性对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关系的影响 -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个性特点 【第四部分:培养和发展个性与性格】 1. 个性的塑造和发展 -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个性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计划 - 分析个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途径 2. 培养积极性格特征 - 通过讨论积极性格特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探索培养积极特征的方法和策略 -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案例,促进互动和讨论 3. 个性与性格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 探讨不同职业对个性和性格的要求 -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个性与性格特点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可行性和选择方向 【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之性格

心理学基础知识之性格 人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对应的习惯性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人、事或想法的反应倾向。它 是后天获得的,由三个因素组成:认知、情绪和行为 倾向。 二、性格的特点 1.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此外在意志、理智、情绪等方面有所表现 2.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是一个人暂时性的偶然表现。只有当它们被巩固下来,成为一种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或者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品格。 性格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个人获得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反映。人格的许多特征反映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好坏。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在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涉及到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就具有了直接的社会意义,要受到社会的道德意义的评价

三、性格的类型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根据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功能中哪一种在人格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人格可分为理性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是否暴露,人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程度,人格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四、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1.性格的成分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目的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水平、坚韧性、应变 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持久、主导心境 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2.性格的动力特征: 各种性格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种性格成分之间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攻击性强的的人对亲人未必有攻击性

心理学的性格和个体差异

心理学的性格和个体差异 人的性格是指在长期的生命历程中,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面貌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性格影响着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其日常生活、社交和工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个体差异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之间在心理过程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有些个体乐观自信,有些则悲观消极,这些积累起来构成了人们不同的性格和个体差异。了解性格和个体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更合理地调整情感和行为,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进而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性格的主要特征 性格是个体长期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面貌,反映了个体在处理信息、观念、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性格分为五大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大维度以“大五模型”(Big Five Model)为代表,称为五因素人格模型(Five Factor Personality Model)。 神经质是指个体的情感稳定性。神经质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紧张、易激惹、害羞和敏感;神经质低的人情绪稳定,自信、镇静、平和和乐观。

外向性是指个体的社交性。外向性高的人好交际、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富有创造性、好冒险;外向性低的人喜欢独处、思考和反省,趋向沉静、保守和追求安全感。 开放性是指个体的开放程度。开放性高的人好奇心强、富于想象力、独立思考、自我创造;开放性低的人注重实际、喜欢事实和经验,偏向于接受传统和常规。 宜人性是指个体的亲和力。宜人性高的人温和、慷慨、有同情心、善于合作;宜人性低的人意志坚定、独立自主、不易变通。 尽责性是指个体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尽责性高的人勤奋、目标明确、自律、细心、精确;尽责性低的人可能偏向于过度放松、力不从心、缺乏决心和毅力。 个体差异的来源 个体差异指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方面的变异。产生个体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因、生理、环境和文化等。

个性心理的名词解释

个性心理的名词解释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它是一 个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的概念。个性心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它是人们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次探究个性心理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 己独特的个性?答案在于,个性的塑造涉及到遗传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遗传上的因素通过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教育塑造个性的发展。因此,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个性心理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心理 测量学等多个学科。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个性心理进行研究,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和心理机制,为人们提供个体差异的科学解释。同时,个性心理的研究也为个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个性心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性 心理。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超我则代表着个体的内化规则和道德标准。自我则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对应的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 特质模型。五因素指的是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感稳定性和开放性。这些人格特质构成了个体的核心特质模式,进一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 个性心理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人才招聘和职业发展 方面,企业倾向于选择个性特质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候选人,以提高工作效能和员工满意度。此外,个性心理的研究还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