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工作。
1.3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遵循科学、规范、严谨、高效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与安全。
二、组织管理2.1 建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组织,由院长、分管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感染管理科主任、消毒供应室主任组成。
2.2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制定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监督实施质量管理措施,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和改进。
2.3 消毒供应室主任为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工作。
2.4 建立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小组,由消毒供应室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实施质量管理措施。
三、质量管理内容3.1 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管理3.1.1 制定完善的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包括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等环节。
3.1.2 对工作流程进行定期审查、优化,确保流程合理、高效。
3.1.3 对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3.2 人员培训与管理3.2.1 制定消毒供应室人员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在岗员工培训、继续教育等。
3.2.2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3.2.3 建立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3.3 设备、设施管理3.3.1 定期检查、维护消毒供应室设备、设施,确保正常运行。
3.3.2 制定设备、设施使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3.3.3 建立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档案,记录设备运行情况。
3.4 消毒剂、灭菌剂管理3.4.1 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灭菌剂,并建立采购、验收、储存、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
3.4.2 定期对消毒剂、灭菌剂进行质量监测,确保产品质量。
3.4.3 建立消毒剂、灭菌剂使用记录,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消毒供应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消毒供应工作。
第三条消毒供应中心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全院各类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储存和发放等工作。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设立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小组,由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后勤保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全面管理工作。
第五条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消毒供应中心设护士长1名,负责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
第七条消毒供应中心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护士、消毒员、检验员等。
三、工作制度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1. 接收器械:根据临床科室的需求,接收各类医疗器械,并进行分类、登记。
2. 清洗:对医疗器械进行初步清洗,去除表面污垢、血迹等。
3. 消毒: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
4. 灭菌: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高压蒸汽灭菌,达到无菌要求。
5. 包装:对灭菌后的医疗器械进行规范包装,确保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6. 储存:将包装好的无菌物品存放于指定区域,定期检查,确保质量。
7. 发放:根据临床科室的需求,及时发放无菌物品。
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1.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确保消毒供应工作质量。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4.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5. 做好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6.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及时了解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7. 定期对消毒供应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质量管理第九条建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目的:1.1 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保证灭菌安全。
二、范围:2.1 适用于供应室。
三、职责:3.1 供应室:严格执行供应室灭菌监测制度。
四、依据:4.1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制定。
4.2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
4.3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制定。
4.4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制定。
五、对第三方提供的灭菌资料必须核实和保留以下内容5.1 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5.2配合院感科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3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5.4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符合要求。
5.5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进行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6 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已用于病人时,临床科室应建立个案资料,详细记录病人的情况,密切观察相关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
5.7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监测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8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
每周进行一次生物培养。
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大于3年。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1. 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流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2. 定期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按要求进行质量检查。
3. 定期对监测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4. 清洗质量监测:清洗后的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抽查,并有记录,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的规定要求。
5. 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应对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进行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和运转情况,并记录存档。
6. 灭菌效果监测:每日对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空锅B-D 试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灭菌植入型器械,植入物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环氧乙烷灭菌器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存档。
7. 质检员每日随机抽查灭菌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情况和物理监测记录,确认设备运行中各项参数的正确性。
8. 定期对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9. 按照要求定期对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测与验证。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一、压力锅蒸汽灭菌监测:1、工艺监测:每锅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操作者签名事项。
2、化学监测:灭菌包外均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放测量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的,化学指示卡只放包内即可。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必须进行物品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品监测和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空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才能使用;脉动真空压力锅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投入使用后,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灭菌可使用。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及方法进行灭菌时,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监测效验。
二、对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每日采用目测或常用带光源放大镜对清洁后的器械、物品进行监测,坐到清洁后的器械物体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洁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对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检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与温度。
2、化学消毒监测:根据物品性能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对灭菌质量的监测1、物理温度和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合格。
2、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并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使用。
3、灭菌植入性器材,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灭菌物品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
五、环境微生物监测:1、每月对无菌物品的存放间进行安全监测一次。
消毒供应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监测工作管理制度Ⅰ目的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监测要求和标准,保障无菌物品合格。
Ⅱ范围消毒供应中心Ⅲ制度一、规范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卫生部行业标准要求,对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建立操作过程记录,正确判断清洗、消毒及灭菌检测结果,规范书写或打印。
二、设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要求监测人员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慎独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工作过程及终末质量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并记录。
三、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完善的各项监测项目,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落实日常监测与定期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清洗剂、消毒剂的配置浓度监测、清洗消毒器运行参数监测、清洗消毒后的器物逐个检查保养、灭菌运行中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
定期监测包括清洗效果监测,一年一次;消毒物品监测,三个月一次;灭菌物品效果监测,一月一次;生物监测,一周一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监测,每批次一次;物体表面、手卫生效果监测,一季度一次;空气培养,一季度一次。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和供应质量。
四、定期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检查结果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五、设备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等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清洗消毒器、低温灭菌器等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度进行检测校验,确保合格使用。
六、在监测中发现问题,立即上报护士长,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持续跟踪监控。
Ⅳ参考依据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16)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16)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2016)4.《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一、认真遵守各项消毒技术规范,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记录。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理监测:应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记录温度、压力、灭菌时间、装载的主要物品。
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化学监测: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结果合格灭菌器方可使用。
每批次进行化学监测,检查包内外的化学指示物变色情况。
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
四、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一次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植入物每锅次行生物监测…
五、灭菌器XX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试验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六、低温灭菌的监测:
1、应每灭菌批次进行物理监测,灭菌参数应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每个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2、环氧乙烷灭菌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测,检测方法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七、定期抽查灭菌物品的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
则表示锁齿功能不佳;检查器械的张力,需把器
械合并,两边齿干上锁,齿间应有lmm左右的距
离,若发现关节较紧,可用水溶性的润滑剂喷在
2表021/1面0/10及关节上。
22
▪ 7.需要拆卸的器械必须拆卸;有关节的器 械必须打开关节;锐器尖端应加保护套。
▪ 8.管腔类物品必须盘绕放置,不可打折; 接头开关必须打开,以确保管腔通畅。
2021/10/10
29
▪ 5.小包应采用标准篮筐装载存放;纸塑包装物 品灭菌时应将纸塑相间交错并垂直放置;有筛孔的 容器应将筛孔全部打开。
▪ 6.干热灭菌待灭菌物品装载 物品放置不能超过 灭菌器的2/8,包与包的间隔不少于2cm,物品不 能与灭菌器底部及周围侧壁接触。
▪ 7.低温环氧乙烷灭菌物品装载 灭菌物品不能接 触灭菌柜四壁,装载量不应超过灭菌器容积的80%。
15
▪ 3. 棉布包装材料应为大于140支纱,初次 使用前应高温洗涤,进行脱脂去浆处理,不 得缝补后使用,只能使用50次。
▪ 4.纸塑包装材料纸质应符合纸质包装材料 要求;塑料薄膜具有两层复合或多层共挤, 不得使用具有毒性物质的材料,不得有针孔 类缺陷和异物。
2021/10/10
16
5.封闭式硬质容器包括自动启闭式或带筛孔 的容器(储槽等)。其材料、设计、结构和表面 应该有利于内部和外部的清洗及消毒灭菌, 可以安全堆叠和装载,不发生永久性变形, 性能参数不会发生改变,密封性能符合有关 要求;使用寿命不少于500次循环的要求,垫 圈的使用周期应不少于l00个使用循环。
2021/10/10
30
▪ 8.等离子体灭菌器物品装载 灭菌物品中不 能有植物性纤维材质,包括纸、海绵、棉布、 木质类、油类、粉类等。包装材料的塑面应 朝同一方向,灭菌物品不得接触灭菌器内壁; 灭菌物品装载高度距灭菌器顶部8cm,同次 灭菌应将不同物品混放,不能只放金属物品。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第三条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的原则,确保消毒供应工作的安全、高效、优质。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第四条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设立质量管理小组,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组成。
第五条质量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第六条质量管理小组应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推进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质量管理内容(一)人员管理第七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确保消毒供应工作的安全、高效。
第九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传染病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二)设备管理第十条消毒供应中心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设备、清洗设备、灭菌设备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第十一条消毒供应中心应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等情况。
第十二条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三)物料管理第十三条消毒供应中心应建立物料采购、验收、储存、发放等制度,确保物料质量。
第十四条物料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
第十五条物料验收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物料质量合格。
第十六条物料储存应按照规定条件存放,防止过期、变质。
(四)消毒灭菌管理第十七条消毒供应中心应制定完善的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第十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校验,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第十九条消毒供应中心应定期对消毒剂、灭菌剂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
1.所有新包装材料应用生物指示剂验证 合格后方可使用。
2.纸质、无纺布的包装材料应符合((GB /T--19633 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要求,其微生物屏障性、抗水性、与人体 组织的相容性、透气性、抗盐水性、表面 吸收度、毒理学实验、最大等效孔径、悬 垂度、拉伸强度、湿拉伸强度和耐破度等 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一次性使用。
纯水的氨离子监测:
用无色玻璃量筒取水50ml,用滴管加入碱 性碘化汞钾试液2ml,放置于试管架上,15 分钟观察颜色,不显色为合格;
纯水的氯化物监测:
用无色玻璃量筒取水50mi,用滴管加入硝 酸银试液lml,充分摇匀后,观察颜色不发 生混浊为合格。
二、包装质量监测
包装质量包括包装材料合理的选择、包装 方法的科学规范以及包内物品质量,包装 质量、包内容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能 否有效安全使用灭菌物品。
3.金属气管导管由外管、内管、管芯组成; 检查时应将内管插入外管,其内管长度比外管长 度短1~2mm,管芯的尖端要求椭圆形,插入外 管内椭圆部分应突出外管0.5cm,其周围必须 完全闭合,内外管上的固定器必须灵活、易转动, 但不可太松,以免脱落。
4.持针器 其颚夹面之咬合无磨损,取一根与 持针器相称的缝合针,用持针器夹住缝针,将卡 锁在第二锁齿的位置,试着摇动缝针,如果缝针 可以用手轻易地抽出,则表示持针器功能不佳, 需要更换。
5.剪刀的检查 剪刀应锋利,不可有钝、卷曲、 缺口的现象。需要检查剪刀在闭合时有无空隙, 主柄是否对称,关节松紧度合适不应自动弹开, 螺丝无松动;5cm以上的剪刀必须能够以刀尖处 一次剪齐四层纱布;5cm以下的剪刀,则应以刀 尖处一次剪齐两层纱布;眼科剪不用此法检查, 以防损伤精细器械。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一、目的为保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质量,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达到国家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监测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及其效果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1. 清洗质量监测(1)每日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光洁、无污渍、无血渍、无锈迹、无水垢、无油渍。
(2)每月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清洗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2. 消毒质量监测(1)每日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无菌。
(2)每月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确保其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3. 灭菌质量监测(1)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物理监测,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监测,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2)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包括外化学指示剂、包内化学指示卡等,确保其变色达到规定条件。
(3)每周对灭菌包进行生物监测,包括生物指示剂的放置和培养,确保其灭菌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4)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四、监测方法1. 目测检查: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肉眼观察,判断其清洁程度和有无菌斑。
2. 细菌培养:将清洗、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分别放入无菌培养皿中,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 化学监测:使用专用的化学指示剂、化学指示卡等,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观察其变色情况。
4. 生物监测:将生物指示剂放入灭菌包中,进行生物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5. 物理监测:使用专用的物理监测设备,对灭菌过程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进行监测。
五、监测频率1. 清洗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2. 消毒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3. 灭菌质量监测:每批次灭菌后进行。
六、监测记录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认真填写监测记录,包括监测日期、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质量管理。
第三条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消毒供应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组织,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第五条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制定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组织协调消毒供应中心各部门的工作;(三)监督、指导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四)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五)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改进。
第六条消毒供应中心应设立质量管理小组,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担任成员。
第七条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实施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问题进行排查和处理;(三)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四)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五)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三章质量管理内容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一)人员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设备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三)物品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物品进行分类、标识、储存、发放,确保物品安全、有效。
(四)消毒灭菌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灭菌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五)质量控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九条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备相关专业学历或职称;(二)接受过消毒供应专业培训;(三)熟悉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消毒供应室监测工作制度
消毒供应室监测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制定本监测工作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消毒供应室监测工作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以指导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规范开展监测工作。
二、监测任务1. 对消毒供应室的设备、设施、环境、操作流程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医院的相关规定。
2. 对消毒供应室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包装材料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其质量和效果。
3. 对消毒供应室的灭菌物品进行生物学监测,确保其达到灭菌效果。
4. 对消毒供应室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三、监测内容1. 设备设施监测:监测消毒供应室的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如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紫外线灯等,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2. 环境监测:监测消毒供应室的环境卫生状况,如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确保环境符合消毒工作的要求。
3. 操作流程监测:监测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如物品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等,确保操作流程规范。
4. 消毒剂监测: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有效日期、使用方法等,确保消毒剂符合使用要求。
5. 包装材料监测:监测包装材料的质量、规格、有效期等,确保包装材料符合要求。
6. 灭菌物品监测:监测灭菌物品的灭菌效果、有效期等,确保灭菌物品达到灭菌效果。
四、监测方法1. 设备设施监测:采用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的方法进行监测。
2. 环境监测:采用定期采样、检测的方法进行监测。
3. 操作流程监测:采用现场查看、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监测。
4. 消毒剂监测:采用定期采样、检测的方法进行监测。
5. 包装材料监测:采用定期检查、抽检的方法进行监测。
6. 灭菌物品监测:采用生物学监测方法,如细菌培养、生物指示物等。
五、监测要求1. 监测工作应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人员负责,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监测工作应按照国家和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三)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一、监测要求及方法1、设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2、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规范》的要求。
3、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4、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5、设备的检测与验证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的温度进行物理监测;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二、清洗质量的监测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2、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2)定期监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宜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3)清洗消毒器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三、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1)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制度一、引言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全院提供安全、高效、合格的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的任务。
为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质量管理要求,特制定本质量监测制度。
二、目的1. 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2.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内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3. 预防和控制感染,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
三、监测内容(一)人员管理1. 员工健康管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及皮肤破损等影响工作的情况。
2. 员工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消毒供应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人员配置: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工作人员,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二)环境管理1. 环境卫生:保持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清洁、整齐,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设施设备:确保消毒供应中心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 环境安全:加强防火、防盗、防潮、防鼠、防虫等工作,确保环境安全。
(三)物品管理1. 采购与验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采购的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2. 存储与管理:对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进行分类、分区存放,确保储存条件适宜,防止过期、变质。
3. 发放与回收:对发放和回收的消毒灭菌物品进行详细记录,确保物品去向明确,防止丢失。
(四)消毒灭菌管理1. 消毒方法:根据物品材质、用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2. 灭菌效果监测:定期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灭菌合格。
3. 消毒剂管理:对消毒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消毒剂质量合格,使用安全。
(五)感染控制1. 感染监测: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分析感染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消毒灭菌物品监测: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无菌合格。
3. 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消毒供应中心制度
一、物品回收制度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当着装整洁,配戴手套、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分类收集物品,遵循回收原则。
2. 工作人员应当对回收的物品进行仔细检查,并按照要求分类、分容器存放,不得混放或交叉堆放。
3. 回收的物品应当在指定的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严禁在病房或治疗室内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4. 在处理回收物品时,工作人员应当保持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二、消毒灭菌管理制度1. 消毒供应中心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确保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质量。
2. 消毒灭菌前应当对物品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异物,并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
3. 使用的消毒剂和灭菌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4. 消毒灭菌过程中应当注意操作安全,防止烫伤、电击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质量监测制度1. 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体系,包括清洗质量、消毒质量、灭菌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2. 监测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 质量监测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并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四、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1. 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2. 设备使用前应当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设备应当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包括清洁、润滑、更换易损件等,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4. 对于重要设备和关键部件,应当建立维修档案,记录维修过程和更换情况。
五、工作人员培训制度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2. 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灭菌原理、设备使用和维护、质量监测等方面。
3. 对于新进人员和转岗人员,应当进行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追溯制度(4篇)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追溯制度一、供应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
二、负责全院各科室无菌器械、物品、敷料的供应工作。
供应的医疗器械做到及时、准确、适用和绝对无菌。
三、备齐和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器械和敷料,保证周转和处于备用状态。
四、每日上午下收下送,重点科室每日下收下送____次。
根据各科工作需要,提供消毒物品。
收回污染的失效物品,临时借用的物品,应办好登记手续,用后及时归还。
五、沾有脓血等体液的器械,应由使用科室洗涤清洁后交供应室消毒。
传染科用过的物品,应经传染科消毒处理后再交供应室消毒。
六、科室自备包装的各种敷料桶、换药等治疗器材应注明科别及消毒日期,按规定时间送供应室消毒。
消毒后消毒员负责关闭贮槽侧孔并放在固定位置。
七、所供敷料应符合临床要求,包布、治疗巾、洞巾保持清洁无损。
八、各种治疗巾应注明名称、消毒时间或有效日期。
包内各种物品须认真核对,不得有误或遗漏。
每日严格检查,凡消毒物品失效或接近失效期,须重新消毒保存。
九、所有一次性用品均应把好质量关,做好抽样检测,并定期下科了解使用情况,保证临床使用方便及确保安全。
十、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储存区。
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不得交叉混放或迁回传递,防止交叉感染。
十一、对所有的物品器材应建立账目登记、请领、下发、报废及赔偿制度。
专人负责、定期清点,定期保养,防止霉烂、生锈、损坏、丢失,如有损坏按规定处理、赔偿或补充。
十二、定期深入临床各科检查常备无菌物品质量、数量、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十三、每日工作完毕整理室内卫生,清扫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及工作台面。
每周五大扫除____次,保持工作间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
十四、每日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____次,每月空气培养____次。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追溯制度(二)一、供应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要求1.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医疗器械、敷料的制备、包装、消毒、保养、登记和分发、回收工作,定时下收下送。
2.经常检查医疗器械质量,如有损坏及时修理、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
3.协助护士长请领各种医疗器械、敷料和药品,经常与临床各科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预防差错事故。
5.做好物品清点工作,定期交换班次。
6.各班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室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统计工作。
7.物品发放、领取、使用等应有严格的手续,供应室有统一帐目,各科室有分户帐,每周清点一次,每月总记一次。
8.严格执行器械物品破损报销工作制度。
9.认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日二小扫,每周一大扫,以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无尘。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一、包装制度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5.盘、盒、器、皿类物品应单件包装,若按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盘、盒、器、皿包装在一起时,则有盖的应打开,所有器皿口子应朝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湿毛巾隔开,以便蒸汽流通。
6.包布应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大小合适,禁用破损包布和无孔铝饭盒。
7.打包可捆扎,需松紧合适;包内放132℃压力蒸汽灭菌标记,包布补贴指示胶带。
二、物品管理制度1.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及清洁、消毒、灭菌、保养的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常规。
2.污染、清洁、灭菌的物品要严格分开,各种器械包和治疗包应有操作常规及物品卡,装备完毕的各种器械包、治疗包应有专人核对,防止差错。
3.各种灭菌治疗包应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或有效日期、签名和灭菌标记。
4.无菌物品应专室存放,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打扫、消毒,并每月进行空气采样培养,每日严格检查有效期(一般治疗用品7~10天,输液器具7天,霉季应酌情缩短),过期或有污染可疑时应重新消毒灭菌。
5.对灭菌物品每月抽样作细菌培养检查,输液器具每日作致热源测定,每种灭菌包(盒)均应放苯甲酸等指示剂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灭菌要求者应重新灭菌。
6.对高压铅,应定期保养检修并进行效能测定。
7.岗位明确,各岗一卡,相互检查督促。
8.每日工作完毕,做好清洁整理工作,每周大扫除,每月对室内空气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各种搪瓷器皿应每月擦洗一次。
各种布类用品每次用后应换洗。
9.各科室用过的输液器具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供应室不定期抽样送检,测定含糖量,并做到及时洗涤、包装、消毒灭菌(包装后2~4小时内完成),防止致热源产生。
10.每月下科室核对各种治疗器材的贮备基数,征求意见。
11.供应室、洗涤室严禁洗涤非供应范围的一切物品,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12.无菌物品贮藏室不得存放任何杂物,非本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取放无菌物品时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13.收发各种供应器材时,必须填写清单,双方认真查对,签名。
三、物品洗涤制度1.凡是曾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
2.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洁精浸泡、擦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用流水冲净,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等的器械和器械皿,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张开或拆卸洗刷干净。
3.用流水冲净的物品,需用蒸馏水冲洗一次,测PH值中性后,方可包装、消毒、灭菌、供应临床使用。
4.各种穿刺针头清洗时,注意针套与针芯配套、斜面一致。
5.清洗手套时,先用消毒剂浸泡,取出后用适量洗衣粉在洗衣机中,正反面各洗涤10~20分钟,再用流水洗涤,甩干水分,自然晾干上粉。
6.各种导管经常规处理后,用加压器冲洗各导管15分钟,沥干水分,检查各导管,用松节油去胶布痕迹及污迹。
7.敷料、布类、纤维类织物,应在洗涤后予以晾干。
四、环境管理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
2、室内环境整洁,无蝇、无虫,墙上无裂缝、无灰尘、无霉点、无蜘蛛网,地面无垃圾死角,每天一小扫,每周二大扫。
3、每室工作前后均用消毒液擦抹物体表面一次,无菌室、包装间及其他各室抹布,拖把应分开固定放置,并有标志,地面用消毒液拖擦,每月二次。
4、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行通行的方式,不准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污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
五、人员管理1、供应室工作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得着工作服进食堂、幼儿园和离院外出。
2、注意认真洗手,操作前洗手,操作后洗手。
3、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做一次体检,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
如乙肝三系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5、供应室工人须培训方可上岗,消毒工人应持有上岗证。
6、定期深入临床科室,检查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并提出改正意见,应有记录。
六、污染物品处理1、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无菌区和污染区。
2、下收下送应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无菌物品的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下送车有明显标志,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污染物品,每次收发回来应用消毒液擦拭车子,每周彻底擦洗,车轮上油。
3、收回的污染物应在回收间分类,进行初步消毒后再作处理。
4、凡经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物品,应先做初步消毒处理,包扎后送供应室,对有红色标志的传染物,应先用压力蒸气灭菌后,再做常规处理。
七、无菌物品管理1、加强对注射器、针头等物品洗涤质量的监控,按常规含糖耐量测定和热源测定及细菌监测,每月一次。
澄明度、PH值每周测定二次。
2、各种消毒标记明确、完整、必须有名称、有效日期、责任人、核对者。
标记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
每包应粘贴胶带和132℃压力蒸气灭菌指示管,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要求者,重新灭菌。
3、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消毒员应严格执行高压灭菌操作程序,保证消毒效果,及时检查并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指示剂显示结果,并按规定保留7天,每晨每台预真空压力锅灭菌前进行一次13-0试验。
供应室应有质量监测员,随时督促检查。
4、保证高压锅灭菌结果,每季度一次用嗜热嗜酸脂肪杆菌作为指示菌,以测定热力灭菌的效果。
5、经高压灭菌后,无菌物品在传递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消毒室车子(分为灭菌物品车、清洁物品车)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并有标志。
八、无菌室管理1、无菌室通风干燥,应向外排风。
2、室内、柜内清洁、无杂物、无积尘,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专用,有标志,应每月用消毒液湿擦抹二次。
3、专职人员相对固定,入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换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4、接收无菌物品时应检查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针筒盒的孔有无关闭,监测每包3M胶带是否达到灭菌效果。
物品应按顺序放置。
每月检查,不得有过期物品。
有效期通常为7天,霉季为5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者应重新消毒灭菌。
5、无菌室消毒合格,空气培养细菌菌数<500cfu/m3,每月有监测记录。
6、无菌室及各包装间紫外线灯管每天用95%酒精擦拭灯管,并记录照射时间,每60天(2个月)用紫外线强度卡自测强度一次,低于70μw/cm2时报告医院感染科,得测后确实低于70μw/cm2时,更换灯管。
九、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1.由供应室统一向设备库房领取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进货的同时,认真检查产品的三证是否齐全,同时,检查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消毒日期、外包装消毒标记等各项指标,均合格后方可领用。
2.对每一批号的一次性输液用品均应抽样检查热源反应、细菌培养,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发放给各临床科室。
供病人使用。
3.随时征求各使用科室的意见,如发现有输液器漏水、漏气等现象,及时与设备科联系,或作退货处理。
4.各种输液用品由供应室统一以一对一调换的方式给各临床科室,及时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用品。
5.回收后的一次性用品统一浸泡在1:100的施康等消毒液中,半小时后捞出沥干,固定放置,并毁形。
6.每月由卫生厅(局)指定的回收单位统一回收一次性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