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分析
Ap ., 0 8 r 20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表 面 抗 原 与 原 发 性 肝 癌 的 相 关 性 分 析
徐 立 中 , 谢 金 娜 , 彭 运 生
( 东 省深 圳 市 宝安 区人 民 医 院社 康 科 , 广 东 深 圳 5 8 0 ) 广 1 1 1
I ■ 要: 目的 : 观察 乙型肝 炎病毒 表 面抗 原 与原 发 性肝 癌 的 关联 性 。方 法 : 用 前瞻性 研 究 , 采 自
w m n T eew r i icn ieec m n ieet ru s② t rn f orli e enH sg o e , hr ees nfat frnea ogd r op ; h t do r ao bt e BA gi d f ng e e c e tn w
n r r a i o fh e r lk n 5 y a sbeo e a fe a d p ma y c cn ma o v rwe e ai e i e r fr nd atr; T r r o ny sg i c td fe - i r he e we e n ta i f a i r n in
pi r acnmao vrw r c l l e n ec ru . eut:① I B A oiv ru s teS r ycrio fl e ee a ua d i ahgo p R sl ma i c t s n H s gps i go p 。 MR te h
we e 8. 5 i n a d 1 . 0 i me i r 8 n me 2 5 n wo n,n HBs e a ie g o p h e SMR r 8 n me nd 3 40 i n Ag n g tv r u s,t we e 2. 7 i n a . n
乙肝会变成肝癌吗?从乙肝到肝癌到底有多远
乙肝会变成肝癌吗?从乙肝到肝癌到底有多远很多人认为,乙肝未来的结局可以和肝癌划上等号,肝癌就是乙肝患者最后的宿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世界肝炎日,让我们一起看看肝炎到肝癌到底有多远吧!一、乙肝到肝癌,到底有多远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癌中的重要凶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病学专家早已发现,凡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区大多肝癌也高发。
研究肝癌病人的血液,发现有乙肝病毒感染证据的占95%,有丙肝病毒感染证据的约10%,其中部分病人同时感染两种肝炎病毒(而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由于很少有肝硬化、肝癌的倾向)。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肝癌患者是由感染乙肝病毒,患上慢性乙肝,进一步发展到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
三步曲听起来很恐怖,但并非所有乙肝都必然演变成肝癌。
究竟有多少乙肝患者可能转变为肝癌?目前医学界说法不一,因地区、种族等因素不同数据略有不同,总的说来,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至少5-10年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5-10%经过至少5-10年转变成肝癌,也有部分患者是肝硬化和肝癌同步发生的。
总之,大家不必太过恐慌,肝癌的发生的确和乙肝有关,但真正最后患肝癌的其实只有少数人,肝癌不是乙肝带者的必然归宿。
二、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乙肝就是一场发生在肝脏的战争,即乙肝病毒和人体免疫细胞的战斗;慢性乙肝就是这样一场你争我夺的拉锯战,长期战乱使得肝脏组织反反复复发生炎症坏死,肝脏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纤维化,最后逐渐形成肝硬化,一部分患者进一步恶变成肝癌。
由此可知,要想有效切断“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恶性传变链,首先是控制肝炎的发展,抑制乙肝病毒大量复制,因而抗乙肝病毒治疗无疑是最关键的治疗方法。
虽然说现在应用的抗乙肝病毒药,尚未能彻底地将乙肝病毒从人体清除,只能抑制其泛滥。
但应用抗病毒药抑制病毒,可减轻肝组织炎症,阻止和减轻肝纤维化,抑制了这些促癌因素,也会起到预防肝癌的作用。
有些慢性乙肝病人应当义无反顾、态度坚决地在专科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把乙肝病毒一直控制在最低水平,并把病毒耐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即包 膜( ) 核心 ( 、 S、 C) 多聚酶 ( 、 P)X基 因 、 一S基 因 、 一x 基 前 前
原 发 性 肝 癌 ( H ) 我 国 最 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病 P C 是 发 人 数 占全 世 界 的 4 . %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V) 染 与 原 发 25 HB 感 性 肝 癌 关 系 密切 , 发 性 肝 癌 患 者 咀清 中 HB 原 V标 志 物 阳 性 牢 高达 9 % , 世 界 目前 大 约 有 三 亿 五 千 万 人感 染 H V, 管 0 全 B 尽
长 因子 在 P C发病 机 制 巾起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本 文 就 H V H B 感 染 与 P C发 生 的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H 1 HB V感 染 与 P HC
大 量 流行 病 学 调 查 证 实 , s HB Ag阳性 者 发 生 P HC的 机 会
12 6
[8 1 ]刘 爱 国 , 秀 玲 , 永 秋 , 吴 李 等
能 性 磁共 振 成 像 观 察 [ ] J .河北 中 医 ,0 9 3 ( ) 5 5 2 0 , 1 1 : 1~ 2
[4 2 ]王 苇 , 剑频 , 业 玲 , .人 脑 运 动 皮 质 对 针 刺 足 三 里 和 阳 陵 漆 夏 等
能 MR 的对 比研 究 [ ] l J .中华 放 射学 杂 志 ,0 2 2 ( ) 1 2 0 ,4 3 :9—2 2
[ 稿 1期 ] 2 1 收 5 1 0 0—0 5—1 5
乙型肝 炎 病 毒感 染 与原 发 性肝 癌 研 究进 展
刘利 波 , 静 茹 杨
我国HBV、HCV重叠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
我国HBV、HCV重叠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王宁;赵四敏;程琦;畅灵丽【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5(000)015【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不同研究结果,探讨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 jepatitis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 jepatitisC virus,HCV)重叠感染与肝癌的相关程度。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我国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HBV、HCV重叠感染和原发性肝癌关系的18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利用Stata12.0中的Meta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处理。
发表偏倚的识别采用漏斗图和Egger 's 检验。
结果:异质性检验发现:P=0.000,df=14,提示入选文献存在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的OR为25.71(95%CI为12.50-52.89)。
结论:HBV、HCV重叠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高度相关。
【总页数】4页(P2169-2172)【作者】王宁;赵四敏;程琦;畅灵丽【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男女吸毒者吸毒特点、性行为特点与HBV、HCV重叠感染关系的研究 [J], 刘春;黄民主;关岚;刘浩2.TTV与HBV、HCV的重叠感染与HCC家庭聚集性的关系研究 [J], 吴继周;苏明华;李国坚;梁远;黎乐群;刘志明;梁任祥;韦忠亮;陈茂伟;吴健林3.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J], 陈务卿;吴健林;陈茂伟;梁任祥;韦忠亮4.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HCV RNA的复制及肝脏损害情况分析[J], 黄国仪;何清;廖雪姣;李雅;唐奇远;赖长祥5.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HBV前C区变异关系的研究 [J], 张琳;冯国和;李颖;乔光彦;穆桂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以及甲胎蛋白的关系
摘要 : 目的 :探讨 乙肝 病 毒 和 甲胎 蛋 白 \ P 对 原 发 性 肝 癌 ( HC 患 者 的 检 测 意 义 , 而提 高 P 1 AF ) P ) 从 HC 的早 期 诊 断 水 平 。方 法 : 用 E IA 方 法 , 9 采 LS 对 6例 P HC 患者 的 甲胎 蛋 白 水 平 进 行 检 测 。结 果 :9 6例 P HC 患 者 中 , B Ag阳 性 8 H s 0例 ( 64 ) 8.5 、
维普资讯
HEI LONGJANG EDI NE I M CI AND HARM ACY t 2 0 Vo . 0No 5 P 0c. 0 7, 13 .
・4 ・ 1
原 发性 肝 癌 与 乙型肝 炎 病 毒 以及 甲胎 蛋 白的关 系
吴 素 霞
血 清 中 乙 肝 病 毒 标 志 物 4 Vm) 酶 联 免 疫 法 HB 用 ( u s 检测 , E A) 如果有一项 阳性 即为HB V感染 , B H V—D NA 用 HB V核 酸扩增荧光 ( C 定 量 检测 , P用 时间分辨 免 P R) AF 疫荧光分析法检测 。
HBe 阳 性 2 Ag 5例 4 6 0 ) HB Ab 阳 性 5 2.4 、 e 4例 4 6 2 ) HB Ab 阳 性 8 5.5 、 c 0例 4 3 3 ) HBV — DNA 阳 性 7 8.3 、 6例 4 8 5 ) 7.4 、
H V l 阴性 1 B Ⅱ均 3例 43 5 ) 9 1 .4 。 6例 P HC 患者 中 , 乙肝 病 史者 4 有 0例 4 1 6 ) 有 肝 硬 化 病 史 者 3 4 3 3 %) 乙肝 病 毒 4.7 、 2例 3 . 3 、 携带者 2 4例 45 0 )有 8 2 . , 3例 与 乙肝 有 关 、 为 丙肝 患者 、 壹 出病 原 学 的 患 者 8例 。9 5例 未 6例 P HC 患 者 中 , P 4 0 g m AF > 0n / L 者5 2例 44 1 ) 2  ̄ 4 0g mL 者 3 例 4 4 3 ) < 2n / 5. 6 、0 0 n / 3 3 . 7 、 0 g mL 者 l 例 4 14 ) l l . 6 。结 论 :大 多数 患者 P HC 的发 生 与HB V 感 染 所 致 的慢 性 乙型 肝 炎 和 肝 硬 化 密 切 相 关 。 关键词 : 癌 ; 肝 乙型 肝 炎 病 毒 ; 甲胎 蚕 白 中图 分 类 号 ; 3 . ;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1 4 20 ) 5 0 1 0 R7 57 R5 2 6 B 10 —0 0 0 7 0 —0 4 — 1 4 原发性肝癌 ( H 是我 国常见 的恶 性肿瘤之 一 , P C) 是严重 成为 P HC的重 要病 因 , 文显 示本 地 区肝癌与 乙型肝炎 病 本 威胁人类健康 的疾病 , 死亡率高 。近年来 随着对感染 乙肝标 毒感染 密切相关 。大 多是在慢 性肝炎、 肝硬 化基础上演变而 志物的检测技术 的发展 、 普及 , 乙肝病 毒 ( V) P HB 在 HC病 因 来 的 , 与临 床上 “ 乙型 肝炎 、 肝硬 化 、 肝癌 三步 曲” 之说相 吻 学中的重要地位 已被证 实 。 对我院2 0 —0 ~2 0 —1 住 合 , 现 02 1 0 3 2 本组病例HB m 阳性 率为8 . 5 , V 6 4 较文献报道的 9. 28 院病人中 的 9 P 6例 HC患者 的检测结 果作一 回顾 性分 析 , 以 ~9 . 稍低 。 52 但仍能说 明HB Vm 是P C的主要病因 , H 有杂 探讨 乙肝病毒 和甲胎蛋 白( F )f HC患者 的检测意义 , A P XP 从 志报 道大 约8 的P 0 HC与 乙肝 病毒有关 。 发病年龄以3  ̄6 5 0 而提高P HC的早期诊断水平 。 岁最 多 , HC病例 数的6 , 性明显多于女性 , 占P 8 男 与其他作 1 资 料 与 方 法 者 报 道 的一 致 。 1 1 一般资料 . 本组 资料显示 , HC患 者 中, P 乙肝病 毒小三 阳( B Ag H s 、 HB Ab HB Ab 阳性 和HB Ag HB Ab阳性合并 AF e 、 c ) s 、 c P明显 本组 9 例病人 中, 3例 , 1 例 , 6 男8 女 3 男女 比例为 6 1 年 ;。 增 高的患 者最 多 , 次是 乙肝病 毒大 三 阳( B Ag HB A 、 其 H s 、 e g 龄 1 ̄6 8 8岁 , 龄 为 4 . 岁 , 3 为 1 年 0 8 < 0岁 8例 (8 7 )3 1 . 5 ,0 H e B Ag阳性 ) 合并 AF P明显增高的患者 , 他乙型肝炎感染 其 ~ 6 为 6 48 7 )> 6 为 1 0岁 6例 6 . 5 , 0岁 2例 42 5 ) 1 . 。 模式 的患 者发 生P HC例数较 少 。 有报道认 为, 持续HB V感染 12 诊 断 依 据 . 可有两 种类 型 : 一类 表 现 出持续 肝病活 动 , 血清 谷丙转 氨酶 按照 1 9 年 全国肝癌 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制定 的P C诊 反复升高 , 内存 在大量游 离复制形式 的 H V—D 97 H 肝 B NA, 没 但 断标准 , 结合 临床 症状 、 体征 、 B超检 查 、 F A P检测 , C 或 T扫 有 整合 到宿 主基 因组 的特点定 位 ; 另一类 为 H V无症状 携 B 描, 明确诊断为P HC。 带者 , 肝内仅含整合 型的HB V—D NA[。 1 含有整合型HB ] V— 1 3 检 测 方 法 . D NA 的肝 细胞 , H V 复制 病毒 抗原 的表 达未发生 改变 , 因 B
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有黄曲霉菌,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见为病毒性肝炎,尤为乙型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密切,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首要病因。
国外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的重排有关[1]。
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整合于染色体上的HBV - DNA是不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HBV - DNA 整合后引起肝癌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HBV - DNA整合后通过激活癌基因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而引起细胞癌变,通过整合基因片段研究封闭HBV X或Pre - s基因对阻断HBV后肝癌发生尤为重要[4]。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大约有60%左右的人群感染过HBV.其中10%的人群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2亿),l 200万为慢性肝炎患者。
每年有80~100万人患急性肝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癌及肝硬化[5]。
我国肝细胞癌患者的HBV感染指标阳性率很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有70%~90%的PHC病人HBsAg(+),其中约1/3可以PCR白血清中检出HBV—DNA,提示仍有低水平病毒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原发性肝癌与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相平衡;②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常有HBV感染抗原抗体之一种和数种,其中以HBsAg与抗一HBc双阳性最为常见.近年发现抗一Hbe阳性亦多见;③原发性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亦见于HBV感染聚集的家庭;④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其癌旁组织的细胞内亦可检出HBsAg;⑤组织培养的人肝癌细胞可分泌HBsAg和AFP;⑥肝癌患者的癌细胞内有HBV —DNA整合。
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HBV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其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各项指标不同阳性与HBV复制及疾病不同阶段有关[6]。
原发性肝癌患者“小三阳”多于“大三阳”
原发性肝癌患者“小三阳”多于“大三阳”1. 引言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特点是发病隐匿,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
肝炎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肝炎病毒的标志物主要包括“小三阳”和“大三阳”。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研究发现“小三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的患者比例多于“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HBsAb阴性)的患者。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小三阳”更为常见。
2. 原发性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乙肝病毒感染可分为不同的表型,即“小三阳”和“大三阳”。
其中,“小三阳”是指HBsAg阴性、HBeAg阴性、HBsAb阳性的感染状态;而“大三阳”是指HBsAg阳性、HBeAg阳性、HBsAb阴性的感染状态。
3. “小三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高发率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研究发现“小三阳”比例明显高于“大三阳”。
这一结果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3.1 免疫应答差异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差异可能导致“小三阳”和“大三阳”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差异。
3.2 HBV突变株的影响乙肝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存在多个基因型和亚型。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HBV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在“小三阳”和“大三阳”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HBV基因型分布差异,从而导致发病风险的差异。
3.3 长期低水平病毒复制“小三阳”患者往往具有长期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这可能导致病毒在肝细胞内的积累,进而导致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变。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免疫应答差异、HBV突变株和长期低水平病毒复制外,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对“小三阳”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高发率产生影响。
原发性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的相关性探讨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研 究对 象 . 观察组选 取 我院 20 20 04— 06年 住
院, 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 的 H C病例共 5 C 7例 。对 照组为同期住院 H V阳性非 H C病例中随机抽取 B C 病例共 5 例 。 7
12 实验方 法 .
12 1 设 备 ..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7 期 20 0 7年 4月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l 2 Ⅳ0. f 7 . 2
PR. 0 7 20
J OUR L OF G NA ANN AN MED C I AL UNI RST VE I Y
原发性肝细胞癌 与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 的相关性探讨
维普资讯
2 期
祝昌美 阴道镜配合高频电波刀诊断治疗宫颈疾病 性活性氧和外源性致癌物如黄曲霉素 B等均可引 起 D A损伤 , N N D A修复时间缩短 , 形成转化的选择 性生 长优势 而导致 癌 变。本 组研究 进一 步证实 , H C仍存在 H V活跃复制状态 , C B 证实 H V活跃复 B 制与 H C发 生密切相关 。H VD A可作为预 测 C B —N
采用基 因 ( N 扩增 仪 ( 国杭 州 D A) 中
表 1 二 组 HB . N V D A负 荷 量 比较
3 讨
论
人群 基数 增 大有 关 。 我 国是 H V 感 染 高 发 区 , B 全
世界 H s g BA 携带者约 3 5 , . 亿 而我国约 13亿 , . 我 国 H C的 8 %合并肝硬化 , C C 5 H C与 H V感染关系 B 密切 引。 H V侵入肝细胞后即开始其复制过程 , B 复制的 重要特征是采用 R A中间体的方式逆转录合成病 N
原发性肝癌与HBVDNA的关系分析
原发性肝癌与HBVDNA的关系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最高的原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HB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变异性的病毒,不仅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同时也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发性肝癌与HBVDNA的关系。
1. 慢性乙型肝炎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是指HBV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引起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
这一过程中,肝细胞受到损伤、修复和再生,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在肝脏中逐渐形成结节,成为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
2. HBVDNA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HBVDNA是HBV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是HBV病毒复制和感染的重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在HBV感染的早期,HBVDNA水平较高,而在肝炎复制和治疗过程中,HBVDNA水平会下降。
研究发现,乙肝患者中,HBVDNA水平高的患者患上肝癌的几率更大。
在HBV相关的肝癌中,患者体内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其肿瘤恶性程度也会显著增加。
3. 不同基因型的HBV病毒在致癌功效上的区别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HBV病毒在致癌功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基因型C感染者所患的肝癌高于基因型B感染者,而基因型A、D、E的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较低。
这表明HBV病毒与致癌能力具有一定的基因型特异性。
综上所述,HBVDNA是HBV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其水平高低与发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预防和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应加强对HBV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对高HBVDNA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青少年原发性肝癌与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
·论著·青少年原发性肝癌与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甘雨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军医进修学院【摘要】目的研究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原发性肝癌(PHC )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HBV /HCV 混合感染率,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0月解放军302医院收治的青少年PHC 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其他肝病患者为对照组,对HBV 、HCV 、HBV /HCV 血清标志物阳性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病例组HBsAg 、抗HBe 、HBeAg 、HBV -DNA 阳性率分别为77.5%、55.0%、17.5%和40.0%,均高于对照组(25.0%、20.0%、5.0%和7.5%);抗HCV 和HCV -RNA 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5.0%,HBV /HCV 混合感染率为12.5%,均高于对照组(5.0%、2.5%和2.5%)。
结论HBV 感染、HBV /HCV 混合感染对青少年PHC 患者的发病具有一定作用,但HBV 感染仍是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肝肿瘤;青少年;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中图分类号】R 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2012)01-0170-03Association between HBV and HCV Infections and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in Adolescents GAN Yu.Military MedicalAdvanced Study College ,Beijing 100039,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virus B (HBV )and hepatitis virus C (HCV )in-fections and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in adolescents.MethodsA total of 40adolesc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whowere admitted to the PLA 302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1to October 2011were enrolled as the case group ,and another 40age -matched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markers including HB-sAg ,anti -HBe ,HBeAg ,HBV -DNA ,anti -HCV ,and HCV -RNA were detected.ResultsThe positive rates of HB-sAg ,anti -HBe ,HBeAg ,and HBV -DNA in the case group were 77.5%,55.0%,17.5%,and 40.0%,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5.0%,20.0%,5.0%,and 7.5%).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 -HCV ,HCV -RNA ,and HBV /HCV mixed infection were 12.5%,15.0%,and 12.5%in the case group ,which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5.0%,2.5%,and 2.5%).Conclusion Both HBV and HCV infec-tion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in adolescents ,while HBV infection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factor.【Key words 】Liver neoplasms ;Adolescent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C virus原发性肝癌(PHC )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肿瘤,有肝病史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无肝病史患者的19.17倍[1]。
HBV—M表达模式和HBV-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rse t e . eut T ert o tem d lHB A , B A , c bp si ,T ) a 2 0 % a d6 .7 i e ep ci l R sl h e fh o e( s g H e b HB A oiv S P w s .4 n 14 % nt vy s a te 6 h c s ru n h o t lgop rset e P >0 0 , hl tert fte m dl H s g H e g H c b aego p ad te cnr u ep c vl or i y( . 5) w i h a o h o e ( B A , B A , B A e e
广 西医学 2 1 02年 1月第 3 4卷第 1 期
● 论著
H V M表达模式和 H V D 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 究▲ B— B .N
陈务 卿 吴继周 宁秋 悦 玉艳 红 韦科 利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 a : q6 3 6 .o 南宁市 50 2 ) Em i c 77 @13 cm, lw 30 1
C E —i W ih uN NGQuye Y a一 , E el H N Wuqn g, b J zo ,I i— ,U Y h, — u , W I — K i
( eatetfI et u  ̄ ue, eFr iae o i lfG a gi dcl nvrt, ann 30 1 C ia D p r n n cos e st it f l t H s t u nx i i sy N n i 5 0 2 , h ) m o f i D s h sA i d p a o Me a U e i g n
【 bt c】 O j t e oep r te e tnh e ente ee p et f ea cl l a i m n A s at r bei T xl e h li si bt e vl m n o hpt eua crn aad cv o r ao p w hd o o l r co
乙型肝炎炎症微环境与肝癌发生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瘤 细胞 、 炎性 细胞 、 细胞 因子 之 间的动 态联 系对肿 瘤进 程 起着 关键 作用 , 以 此作 为 肿 瘤 治疗 的靶 点 有 着潜 在 的临床 意 义 , 亦可 为 有价 值 的 诊 断标 志 物 的 筛选 提 供 依据 。我们 对 乙型病毒 性肝 炎 的慢性 炎症 环境 与肝癌
体 内的 I L . 1 7 细胞 显著增 加 。 炎 症 环境 中浸润 性 的炎性 细胞及 其分 泌 的细胞 因 子和 趋化 因子影 响着 肿 瘤 发 生 的各 个 方 面 , 对 肿 瘤 细
肿 瘤 的生 长有促进 作用 。
噬细 胞按 其表 型和分 泌 的细胞 因子可 以分 为两 种类型, 即经典活 化 的 M1型和 选择 性 活化 的 M 2型 。
淋 巴细 胞 也 在 H B V 相 关 的 肝 脏 损 伤 中发 挥 重 要 作 用 。这些 细胞 可分 泌 多种 细 胞 因子 和趋 化 因子 , 对
泌H 。
T h l 7细 胞 促 进 炎 症 免 疫 反 应 , 主要 分泌 I L . 1 7 。 I L - 1 7可募 集多 种促 肿瘤 形成 的炎性 细胞 , 如 中性 粒 细 胞等 , 促 进 肿 瘤 进 展 和血 管 生 成 。研 究 表 明 , 存 在 慢 性肝 脏炎 症 的患者 , 包 括 病毒性 肝炎 和肝 癌患 者 , 其
H B V持续感 染 可 导 致 T h l和 T h 2细 胞 功 能 的失 衡, 引 发慢性 炎症 、 肝 细 胞 坏死 及 代 偿 性 增 生 , 致 使 肝
细胞 内基 因突变 率增 加 , 最 终 导 致 肝 癌 J 。肿 瘤 微 环 境 中, T h l 相 关 的 细胞 因子 ( 如 I L 一 1 、 I L . 2 、 I L 一 1 2、 I L . 1 5
青少年原发性肝癌与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
as i icnl h h rhntoei e o t l op( . % ,25 ,ad2 5 ) C n l in B t B n C f — l s nf at i e a s t nr u 5 0 o gi y g t h nh c og r .% n . % . o cu o ohH V a dH V i e s nc
军 3 2医院收 治的青少年 P 0 HC患者为病例组 ,同期住 院的其他肝病 患者 为对 照组,对 H V C B 、H V、H V H V血 清标 B/ C
志物 阳性 率情 况进 行 分 析。结 果 病例 组 H s g B A 、抗 H e B A 、H V—D A 阳性 率 分 别 为 7. %、5 . % 、 B 、H e g B N 75 50
・
1O・ 7
・
论 著
・
青 少 年 原 发 性肝 癌 与 乙型 及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感染 的 关 系分 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甘 雨
【 要】 目的 研 究我 院收 治 的 青 少年 原 发性 肝 癌 ( H ) 患者 乙型 肝 炎 病毒 ( B 、丙 型 肝 炎 病毒 摘 PC H V)
( C 、H V H V混合 感染率,为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提 供科 学依 据。方法 收集 20 H V) B / C 0 1年 1月- 2 1 _ 0 1年 1 O月解放
w r d t d t h I 3 2 h s i lrm a u r 0 1t co e 01 r nold a ec s ru ee a mi e oteP A 0 o pt o J n ay2 0 oO tb r weee rl st aego p. a d a oh r4 g t af 2 1 e h n n te 0 a e—
100例原发性肝癌与HBV、HCV感染关系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 。
态 的病毒存在 ,N R A病 毒与癌 及癌旁 组织不 发生整 合 , 其致
癌 的作用机理 尚不清楚 , 但大量流行 病学 资料 已表 明两者密 切相关 。H V和 HC B V重叠 感染 者 6例 ( .% ) 表 明 H V 6O , B 和 H V感染为肝癌发生可能有协 同作 用 J C 。
H V D A和 H V R A。 B N C N
发性肝癌患者中 H V R A阳性者 1 例 , C N 1 提示丙 型病毒性肝
炎 与 肝 癌 发 病 密 切 相 关 , 年 来 发 现 丙 型 肝 炎 发 展 为肝 硬 化 近 比例 并 不 低 于 乙 型 肝 炎 , 原 发 性 肝 癌 合 并 肝 硬 化 患 者 占 而
年 1 一20 月 09年 1 0月期 间 10例经 B超 、T检查结 合 A P 0 C F 检测确诊为原发性 肝癌 的患 者 , 均符合 17 9 4年 全 国肝癌 协 作会议制定 的诊断标 准 。其 中男 7 9例 , 龄 2 年 9—6 3岁 , 女
2 例, 1 年龄 3 3~7 6岁 。 对 照 组 为 随 机 选 择 10例 同 期 在 自 2
研究表明 ,B H V和 HC 感 染 与 慢 性 肝 炎 、 硬 化 、 癌 V 肝 肝
注 : C 组 中 HB N 和 H V R HC VD A C NA 阳性 率 分 别 为 7 . % 及 60
1. % , 1O 显著高于 对 照组 的 1. % 和 3 3 ( 25 . % P<0O ) H C组 中 .1 , C H V D A和 HC N B N V R A同时 阳性 率 6 O 显著高 于对 照组 ( . %) .% 08
13 试剂和仪器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减少乙型肝炎发病率,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率。
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但并未进行任何相关治疗的患者9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乙肝两对半hbv-dna复制水平。
观察分析血清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
结果确诊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感染者85例,非hbv感染者5例,感染率为94.44%;73例hbv感染者hbeag阳性25例,hbeag阴性48例,阳性率为34.25%;hbv-dna呈现阳性62例,阳性率为84.93%。
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水平有密切关系,应尽早预防和控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dna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
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占全球50%,且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未能完全确定,与多种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国内外有关研究证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1]。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要求不断提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成为人们关注问题之一,为了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今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选取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但并未进行任何相关治疗的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但并未进行任何相关治疗的患者90例,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龄25-75岁之间(平均54.4±3.6岁),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
健康说:80%的原发性肝癌与乙肝有关!乙肝距肝癌到底有多远?
80%的原发性肝癌与乙肝有关!乙肝距肝癌到底有多远?"一位乙肝患者的求助:我体检时查出患有乙肝,现在身体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但是大夫说我的肝功能不正常,要我赶紧治疗,不然以后就可能会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我非常痛苦,也很害怕,整日被这样的恐惧折磨。
之前听说过有人因为右上腹疼痛,检查发现患有肝癌,最后才得知原来那人是慢性乙肝患者,已经发展成肝硬化,连手术治疗的机会都失去了,最后静悄悄地走了。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和他一样,很沮丧。
难道肝癌就是乙肝患者最后的宿命吗?"有这些疑惑和恐惧的患者相信不在少数,有些宣传媒体也把乙肝描述得非常凶险,简直就是人间瘟疫。
由于接受了错误的信息或者对疾病不了解,很多人体检时发现乙肝病毒阳性就惶惶不可终日,非常紧张,好像马上就要得肝癌了。
今天,我们不说专业技术理论,就用大白话来讨论下,乙肝离肝癌到底有多远。
慢性乙肝确实可能诱发肝癌我国是个乙肝大国,大多数人口在一生中都有可能接触过乙肝病毒,其中有10%左右的人感染并携带乙肝病毒。
那么,乙肝真的会导致肝癌吗?答案是,会。
乙肝就是一场发生在肝脏上的战争,乙肝病毒和人体免疫细胞的战斗太过激烈难免会破坏“战场”,使肝脏受到损伤,细胞坏死。
慢性乙肝就是这样一场你争我夺的拉锯战。
长期战乱使得肝脏组织反反复复发生炎症,坏死,肝脏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纤维化,最后逐渐形成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约80%-9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以及肝硬化的背景。
此外,肝细胞加快再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也可能诱发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逐步发展成肝硬化,到最后发生癌变,就成了最常见的“乙肝三部曲”发病模式。
最后罹患肝癌的其实只占少数看到这,许多乙肝患者可能就慌了,难道这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吗?大家先不要太过紧张,尽管乙肝病毒感染者人群基数比较大,肝癌的发生也的确和乙肝有关,但真正最后患肝癌的其实只有少数人。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我国约有10%左右的人口感染并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有一小部分会发展成为慢性乙肝。
HB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
值及 9 C 或可 以转化为 O 5 I R值及 9 C 的数据 ; 5 I 队列研
究的文献; 综述文献等。 14 资料分析 . 按 照 Mea t 分析的要求 整理 数据 , 建立 数据库 , 并核 校数
据 。应 用 Rei n gr. ve ma a e4 2软 件 对 HB 感 染 与 肝 癌 的 关 w V
本 含 量 较 少 的 文献 前 后 , 论 的差 异 。发 表 偏 倚 的识 别 : 斗 结 漏
11 资料 来 源 .
图(u nlpos 分 析、 性 回 归 法 和 失 安 全 系 数 (a-ae fn e lt) 线 fisf l
n mb r法 。 u e) 2 结 果
通过计算机检 索 中 国医学 文 献数 据库 和文 献追溯 的方 法, 收集 国内 1 9 9 3年 1月  ̄2 0 0 7年 7月 间公开发 表的关 于
系进行分 析, 以比值 比(d a i, R) o drdo O 为效应指标 , 计算合并 OR及 9 可信区间 。对研究 文献所得 的 OR值 进行异质 性 5 检验 , 检 验 结果 不 拒 绝 零 假 设 , 以采 用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若 可 ( ne Hanzl )若 拒 绝零 假设 , Ma tl e se法 ; - 应采 用 随机 效应 模 型 ( eSm na n ar 法 ) D r io i a dL i n d 。资料的敏感性分析[ 主要是 : 1 ] ① 比较选择不同统计模 型时, 效应合并值 的差异 ; ②比较剔除样
究对象是 中国人 群 ; 究设 计是 病例 对 照研究 ; 究 内容是 研 研 HB V感染与原发性肝 癌 的关 系 , 中“ V感染 ” 义为血 其 HB 定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风险研究
广 西 医科 大学 学报
2 0 e ; 4 6 0 7D c 2 ( )
乙型 肝炎 病 毒 感染 与原 发 性肝 癌 的相 关 风 险研 究
冯 良 曾小 云△ 谭盛 葵
( 西 医科 大学 公 共 卫 生 学 院 广 南宁 50 2 ) 3 0 1
摘 要 目的 : 讨 广 西 乙 型 肝 炎病 毒感 染 与 原发 性 肝 癌 的关 系 。方 法 : 用 回顾 性 研 究 方 法 对 50例 原 发 性 肝 癌 病 人 与 同 期 探 采 0 收治 的 50例 非 肿 瘤 病 人 的 乙型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血 清 标 志 物 检 测 结 果 进 行 对 比分 析 。结 果 : 例 组 中 有 3 8例 感 染 乙 型 肝 炎 病 0 病 7 毒 , 染率为 7. %, 照组有 5 感 56 对 6例感 染 乙 型肝 炎 病 毒 , 染 率 为 1.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O 0 01 。 单 因 素 L gs 感 12 差 P . 0 ) o i — t i c回归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乙肝 家 族 史 、 s 、 s b HB A 、 e 、 c 、 三 阳 、 三 阳 的 O 值 分 别 是 75 12 . 6 、 HB Ag HB A 、 e g HB Ab HB Ab 小 大 R . 1 、4 5 6
值 分 别 是 60 6 2 1 9 3 6 32 17 结 论 : . 8 、. 1 、. 8 、. 4 。 乙型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在 原 发 性 肝 癌 病 因 学 中 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s g阳 性 、 HB A
HB Ab阳 性 、 c 乙肝 家 族 史 、 三 阳是 原 发性 肝 癌 的危 险 因素 。 大 关键词 原 发性 肝 癌 ; 型 肝 炎病 毒 ; 因学 乙 病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又被称为肝细胞癌,是起源于肝脏的一种恶性肿瘤。
它通常在肝脏组织内起源,并可迅速蔓延到其他部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至关重要。
1. 定义:原发性肝癌是指肝脏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形成肿瘤或癌肿的疾病。
它属于胚胎发育后期由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组成的肝实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
2. 病因: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其主要风险因素,而肝硬化则是最重要的预发条件。
其他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因素包括长期饮酒、脂肪肝、遗传基因突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等。
3. 临床表现:早期原发性肝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常被忽视。
随着肿瘤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胀、右上腹痛等症状。
当肿瘤发展到晚期时,还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4. 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是个挑战,因为症状不明显。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脏超声、CT扫描、MRI、血液检测(AFP水平)以及肝穿刺活检。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具有恶性属性。
5.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手术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只适用于早期肿瘤。
对于晚期肿瘤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则是常见的选择。
6. 预防: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关键是降低患者的肝癌风险因素。
首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肝炎相关肝癌的有效措施。
其次,避免暴饮暴食、戒酒戒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
定期体检、及时治疗肝炎以及遵医嘱进行治疗和监测肝炎、肝硬化的情况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选项对于预防和控制此疾病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有黄曲霉菌,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见为病毒性肝炎,尤为乙型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密切,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首要病因。
国外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 在染色体上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的重排有关[1]。
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整合于染色体上的HBV - DNA是不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HBV - DNA整合后引起肝癌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HBV - DNA整合后通过激活癌基因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而引起细胞癌变,通过整合基因片段研究封闭HBV X或Pre - s基因对阻断HBV后肝癌发生尤为重要[2]。
1 ItBV感染与HCC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极少例外。
慢性HBV感染区与HCC发生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1I ,在低HBV感染的区域HCC的发病率也比较低[3]。
还有另外一个证据支持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那就是80%HCC患者都伴有HBV 的感染,无论这些患者是否生活在高HBV感染的地区,在他们的血液中检测到了HBsAg 和抗一HBc阳性。
此现象说明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4]。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大约有60%左右的人群感染过HBV.其中10%的人群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2亿),l 200万为慢性肝炎患者。
每年有80~100万人患急性肝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癌及肝硬化[5]。
我国肝细胞癌患者的HBV感染指标阳性率很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有70%~90%的PHC病人HBsAg(+),其中约1/3可以PCR白血清中检出HBV—DNA,提示仍有低水平病毒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原发性肝癌与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相平衡;②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常有HBV感染抗原抗体之一种和数种,其中以HBsAg与抗一HBc双阳性最为常见.近年发现抗一Hbe阳性亦多见;③原发性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亦见于HBV感染聚集的家庭;④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其癌旁组织的细胞内亦可检出HBsAg;⑤组织培养的人肝癌细胞可分泌HBsAg和AFP;⑥肝癌患者的癌细胞内有HBV—DNA整合。
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HBV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其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各项指标不同阳性与HBV复制及疾病不同阶段有关[6]。
本文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8.6%,表明本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与近期文献报道相似,近年有研究证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 1.61倍,这说明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BV是部分双链的DNA病毒,含有S、c、P、x。
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7]。
肝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显示肝癌细胞中,存在HBsAg、AFP,两者都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提示AFP产生与HBV感染直接相关。
提示AFP产生与HBV复制无直接关系,可能与HBV - DNA整合有关[8] , HBV - DNA与肝细胞DNA的整合可引起肝细胞遗传特性异常,推测肝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引起AFP调控基因的改变,在其他因素如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影响下,带有AFP调控基因改变的肝细胞再生,AFP合成再次活跃,从而合成大量AFP。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乙型肝炎病毒前 C 区变异可发生在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之前、之中或之后, 但前C 区的变异不是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必须条件[2]。
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 3岁以前较少出现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 每年仅有2% ; 3 岁以后, 这种自发转换率逐渐增加到每年5%[9]。
虽然HBeAg 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的参考指标, 但在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后, 部分患者却出现肝病急性活动, 肝脏病变及肝纤维化程度继续加重[9], 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
2 ItBV感染与HCC发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2,1 HBV的直接致癌作用2.1.1 HBV基因的整合尽管在HCC中HBV整合的基本特点已经明晰。
但其整合的机制并不清楚。
据报道。
在HCC患者中。
超过85%的人都存在HBV基因的整合现象引。
在大多数HBV相关的HCC 病人中。
嗜肝DNA病毒的序列被整合在三个或四个不同的基因位点[10],它们所导致的宿主细胞的基因突变也是高度变化的。
这样。
HBV整合可以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组发生几种类型的遗传变化,比如,小片断和大片断基因缺失、染色体移位、融合转录体的产生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HBV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引起的最主要的结果就是HBVDNA的序列和宿主细胞的基因序列同时遭到破坏。
或者发生重整,从而发生细胞癌变[I]。
等4个开放阅读框,s区又分为s基因,前s,基因和前s:基因,分别编码HBV的外壳蛋白(HBsAgIre.S 、Ire.S:)。
Ire—S。
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介导宿主的免疫应答[11]。
I re—S 外膜蛋白存在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具有间接入侵肝细胞的作用。
Pre—S Pre'S2与HBVDNA检测结果有中、高度一致性,是反应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
在具有不同HBV DNA载量的各组中,HBeAg 和I re—S,的阳性率随着病毒拷贝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各组Pre—s 的阳性率都高于HBeAg,尤其是低载量组差异更加明显,可见在乙肝病毒复制相对较低时Pre—S 灵敏度明显高于HBeAg 。
关于乙肝患者中HBV如何引起肝细胞的癌性变化。
其机制还不清楚。
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去十年中。
在这个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研究结果认为,HBV DNA与宿主细胞基因的整合、病毒基因的表达、HBx的转录激活作用、病毒基因序列的变化,甚至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都可能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发生中发挥作用[12]。
2,1.2 HBx的转录调控作用X开放读码框存在于很多亚病毒DNA中并发生转录.它位于线性pgRNA的3 末端,编码产生HBX蛋白。
它之所以被称为x是因为它的功能目前还不确定。
并缺乏与已知蛋白的同源性。
然而,HBX蛋白是最小的HBV蛋白.它在急性和慢性肝炎中呈现出低水平表达。
对HBx 基因及哺乳动物不同种类肝病毒的分析表明。
它们的高保守区与HCC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13]。
HBx并不直接与DNA结合.它的转录激活通过与核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
并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作用[14]。
研究发现。
HBx可以激活多个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通过多种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1)HBV 编码的蛋白质HBV 的全部基因组序列都是蛋白质编码区。
HBV 感染过程中产生3. 5 kb、2. 4 kb、2.1 kb、0. 7kb 4 种转录产物。
分别编码核心蛋白、S 蛋白、前S1蛋白和前S2 蛋白以及X 蛋白(HBx)。
HBx 大多都由154 个氨基酸组成, 它在宿主细胞中没有对应物,在侵染哺乳动物的HBV 病毒中高度保守, HBx 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现象与机制是在近几年才被逐渐阐明的, HBx 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15]。
(2)HBx 的表达与调控HBV 编码的核心蛋白、S 蛋白、前S1 和前S2蛋白、X 蛋白分别由各自的启动子C1、SP1、SP2 和X 调控其相应mRNA 的转录过程。
HBV 有两个增强子, 增强É调控S 蛋白、前S1 和前S2 蛋白的启动子SP1、SP2 和X。
增强子Ê主要调控核心蛋白的启动子[15] , HBx 的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其转录水平上, 受到增强子É的调控。
增强子É大约有400 bp ,蕴含着多种遍在化和组织特异性的反式作用因子所结合的顺式调控元件, 其 E 元件称为XRE (X2respon sive elemen t)。
XRE 有N F2JB、A P1、A P2、CREB 等类似物的结合序列。
X 蛋白质自身无DNA 结合活性, 必须通过活化一些蛋白质因子, 使这些蛋白质因子结合于自身的或异源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 发挥其转录水平上的反式调控作用[16]。
X 蛋白的表达既受自身的调控, 同时也受HBV侵染宿主细胞时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和肿瘤生成过程中各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16]。
增强子É是许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靶点。
如胰岛素和IL 26 就是分别通过A P21 和N F2IL 26 结合于增强子É上而使其活性得到上调的[17]。
HBV 增强子É的附近存在着P53 的结合位点, P53 与此位点结合能使增强É的活性降低, 从而使HBx 的表达量下降[10]。
HBx 虽然被证明具有转录调控功能, 但其自身并没有结合DNA 的能力, 因此, 其侵染宿主细胞后, 主要是通过与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 然后产生两方面的效应, 即通过与一些转录调控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在转录调控水平上激活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转录; 通过直接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宿主细胞中这些蛋白质的功能。
(3)HBx 与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中的定位HBx 在宿主细胞中大部分位于胞浆中, 少部分位于核内; 位于胞浆中的HBx 又分线粒体内和线粒体外[11]。
在研究HBx 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领域内有一个极具夸张性的说法:“如果一个蛋白质还不在与HBx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之列, 那么可能是因为这一蛋白质还没有做过是否与HBx 存在相互作用的实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与HBx 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不断发现, 同时也使HBx 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研究日趋得到深入。
与HBx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因不同的细胞状态和条件而异; 同时, 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也影响了HBx 在宿主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及其功能。
如果按照与HBx 相互作用蛋白质所在细胞内的定位区域, 可将与HBx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作如下划分: ①位于胞浆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
属于信号转导通路上的蛋白质有Src、JA K1、、MA P Kinase、P I232Kinase、1423 23 、PKC2 b inding p ro tein; 属于凋亡相关蛋白质的有caspase 23; 属于蛋白质酶的有蛋白质酶体复合物PSMA 1、PSMA 7 以及胰蛋白质酶抑制剂TL 2; 属于线粒体蛋白质的有线粒体中的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蛋白质: HVDAC3 (human vo l2tage2dependen t an io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