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敬人之道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课 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课 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案 新人教版
二、学情分析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 加美好。”在这个匆忙而纷繁的世界,孩子天真纯洁的心灵,对爱应该是最纯朴灵动的,可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已将他们封锁,孤独、自私,所以通过教学应该让孩子们因爱而感动,因爱而学会付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动不如行动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形式
(2)在公园游玩时:
(3)观看文艺表演时:
(三)小结:
我们要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做到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不以家境贫富差别,智力差异,父母职务、工作高低,个人身材大小,缺陷与否去看轻他人。
二、拓展天地:
〈〈平等与不平等〉〉
有些同学人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他们列举了下列不平等现象。(讨论)
C小白的书包(小品表演)
问:父母职务、工作的不同说明什么?
*职务、工作的不同,只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不说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各种正当职业都是社会所需,都是社会生存不可少的,因此,从事各种正当职业的人都是光荣的。
D一根冰棍(小品表演)
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凌弱欺生?
*弱者,生人都有人格尊严,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必须尊重他们,从道德角度讲,不仅不能欺负他们,而且应关心和帮助他们。
二.学情分析:
尊重,是人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与人相互尊重不光是因为社会所需要,更重要是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会尊重,学会做人,是教授本课的目的所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须尊重他人;学会尊重别人
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古人交友之道文言文翻译

古人交友之道文言文翻译

古人之交友也,贵在相知,不贵在多。

故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是以君子必求友于天下,而不求友于众人。

何哉?众人皆以利合,而天下之士,以道合也。

夫道者,所以正己也。

正己而后能正人。

是以交友之道,首在正己。

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正己之道,在心之正,言之正,行之正。

心不正,则见利忘义;言不正,则妄言乱语;行不正,则邪僻不轨。

故心正则无邪,言正则无妄,行正则无邪僻。

其次,交友之道,在信。

信者,人之所以立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是以君子必信,信则人信之。

信之至者,言必信,行必果,人不负我,我亦不负人。

是以信者,交友之基也。

再者,交友之道,在敬。

敬者,所以养德也。

敬人者,人亦敬之。

是以君子之交,必敬其人。

敬之道,在虚心以听,平心以论,虚怀若谷,谦逊以待。

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人亦不敬之。

又其次,交友之道,在慎。

慎者,所以防患也。

交友不慎,则害莫大焉。

慎之道,在审其言,察其行,辨其心,知其志。

审言察行,辨心知志,然后可以交友。

又有,交友之道,在宽。

宽者,所以容人者也。

君子之交,宽以待人。

宽之道,在容人之过,恕人之短,不责人之小失。

宽以待人,人亦宽之;不宽以待人,人亦不宽之。

又有,交友之道,在刚。

刚者,所以立身者也。

君子之交,刚而不暴。

刚之道,在正己以立身,正道以交友。

刚而不暴,人亦敬之;暴而不刚,人亦不敬之。

又有,交友之道,在柔。

柔者,所以处世者也。

君子之交,柔而不弱。

柔之道,在顺理以处人,和衷以接物。

柔而不弱,人亦敬之;弱而不柔,人亦不敬之。

夫交友之道,多矣。

然其要,不外乎正己、信、敬、慎、宽、刚、柔而已。

能行此七者,则朋友之谊,固可成矣。

译文:古代人在交友方面,重视的是相互了解,而不在于朋友的多少。

所以说:“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为友,这是有益的。

”因此,君子必定要在天下寻找朋友,而不是在众人中寻找。

这是为什么呢?众人都是因为利益而结合,而天下的士人,则是以道德相合。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人的八大美德

人的八大美德

八大美德谦卑、诚实、英勇、怜悯、精神、公正、荣誉、牺牲、谦卑(Humility)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

勇士有其骄傲的一面,因为他的荣耀与地位。

尊敬所有善意的人,勇士的礼貌几乎是与生俱来。

如果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在面对所有未怀恶意的人时,都谦和有礼。

诚实(Honesty)无论在何处,诚实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

诚实也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要想有不错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很好的信誉,这必然要求他诚实不欺诈。

大部分的规章里在显眼的位置上也注明了一条:骑士必须忠于自我的灵魂。

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得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

英勇(Valor)毫无疑问,怯懦者不配冠以荣耀头衔。

没有勇气的人根本就无法通过测试。

勇士必备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无所畏惧地向邪恶宣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你决不能退缩。

怜悯(Compassion)同情弱者,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

对勇于牺牲的对手,内心里充满了尊敬之情。

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说法,在迫于局势不得已成为对手的两人当中,可能友谊大于仇恨。

精神(Spirituality)一个人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而这就是精神,八大美德中的精神就是指精神力,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来面对一切!公正(Justice)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对于公正者,历史迟早要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荣誉(Honor)荣誉从何而来?荣誉对勇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就是人们的认可。

还需要看是否坚持信仰,一如既往地为信仰而战。

珍惜并且捍卫你的荣誉吧!牺牲(Sacrifice)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利益,也许是牺牲生命。

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是一名称职的英雄。

让我们向那些勇士们致敬吧。

向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表达必须的礼仪和尊敬。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应该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反而容易疏远。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批评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表扬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
留下继续进取的动力。

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跟别人发生纠纷时,不可太过较真和强硬,底线之上,能忍则忍,忍让和宽容是一
种美德。

与人相处,不浓不淡,不远不近。

我自清风,你自月明。

云来,不喜;水去,不悲。

淡淡的爱,淡淡的情,淡淡的岁月。

凡事多用脑,少用嘴;遇事不必急于下结论,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结果或解决方
式。

孔子很好的一段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孔子很好的一段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孔⼦很好的⼀段话“⼈不敬我,是我⽆才;我不敬⼈,是我⽆德;孔⼦很好的⼀段话:“⼈不敬我,是我⽆才;我不敬⼈,是我⽆德;⼈不容我,是我⽆能;我不容⼈,是我⽆量;⼈不助我,是我⽆为;我不助⼈,是我⽆善!凡事,不以他⼈之⼼待⼈,你会多⼀份付出,少⼀份计较;凡事不以他⼈之举对⼈,你会多⼀份雅量,少⼀份狭隘;凡事不以他⼈之过报⼈,你会多⼀份平和,少⼀份纠结,坚持内⼼的平和,不急不躁不骄,多⼀份雅量,⼀切随缘!感恩⽣命中遇到的所有⼈。

⼈⽣的修⾏的意义,在于珍惜⾝边众⽣,相互之间的守护成就,世界未来不属于任何⼈,属于天道万物复苏迹象,凤凰涅槃⼜⽣死轮回转世,三⽣三世⼗⾥桃花三界。

【清净经全⽂】⽼君⽈:⼤道⽆形,⽣育天地;⼤道⽆情,运⾏⽇⽉;⼤道⽆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浊,男动⼥静。

降本流末,⽽⽣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神好清,⽽⼼扰之;⼈⼼好静,⽽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静,澄其⼼⽽神⾃清。

⾃然六欲不⽣,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其⼼;外观其形,形⽆其形;远观其物,物⽆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所空;所空既⽆,⽆⽆亦⽆;⽆⽆既⽆,湛然常寂;寂⽆所寂,欲岂能⽣?欲既不⽣,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真道;既⼊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所得;为化众⽣,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君⽈:上⼠⽆争,下⼠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

既有妄⼼,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贪求;即⽣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

便遭浊辱。

流浪⽣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皆有善念,只是缘份不同,信仰也就不⼀样,只要⼼存念之⼼,将必有善根福德,随顺众⽣因缘和合,成就众⽣如成就⾃⼰,[爱⼼]我没有靠⼭,⾃⼰就是⼭!靠⼭⼭倒,靠⼈⼈跑,只有⾃⼰最可靠。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8年8月第32期Aug.2018NO.32《论语》中的诚敬之道收稿日期:2017-12-16基金项目:此文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哲学视阈下中国梦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号16CZXJ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慧菱(2001-),女,山东邹平人,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二(21)班学生,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专长。

指导教师:韩丽华(1971-),女,山东邹平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泰山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说明:张慧菱的这篇论文是在韩丽华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论语》中有很多修身做人的优秀思想,其中的诚敬之道就是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依据,它包括礼义之道、诚信之道、恭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内容。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诚敬之人能做到礼让、诚信、恭敬、忠恕。

礼义避免纠纷,诚信增加信任,恭敬赢得尊重,忠恕促进和谐。

诚敬之道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论语》中的诚敬之道(一)礼义之道在《论语》中,礼的地位非常重要。

不懂得礼义,就无法立身处世。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子张》)可见,礼是立身处世之本。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恭敬而不懂得礼仪就会徒劳;谨慎而不懂得礼仪就会拘谨;勇猛而不懂得礼仪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

君子应该为百姓做榜样。

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百姓中就会兴起仁德之风。

君子不抛弃旧友,百姓就不会待人冷漠。

所以我们做事要遵守礼节,奉行节制,不能肆意僭越、我行我素。

《论语》对礼节有严格的要求。

守礼义,是君子做事的一条原则。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论做任何事,都把道义作为根本,用礼节去推行它,用谦逊的语言去表达它,信守承诺去完成它。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以自己对师道的敬重和感恩之心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些名人尊师重道的事例。

一、孔子尊重陶朱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师道的敬重可以从他与陶朱公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孔子曾向陶朱公学习音乐,陶朱公是当时乐府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音乐造诣。

在学习期间,孔子非常尊敬陶朱公,对他言听计从。

一次,孔子因敬仰之心,急忙追随陶朱公赴宴,结果孔子受伤,陶朱公深感愧疚。

孔子则表示:“我自己情愿如此,请勿内疚。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师道的尊重和坚持。

二、欧阳修师礼家风欧阳修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才华以及治理才能享誉一时。

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家庭教育方面,欧阳修非常尊重父亲,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立即向父亲叩头行礼。

父亲因曾经帮助欧阳修写了一篇作文而病重,快要去世时他还问欧阳修:“到此为止,你能独立写作文了吗?”欧阳修坚决回答:“还没有。

”这放下了父亲的心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欧阳修尊重父亲作为老师的品质。

三、爱因斯坦与老师的情谊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令人佩服,但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非常敬重和感激的。

在他读书期间,爱因斯坦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赖希。

爱因斯坦对他的敬意溢于言表,一度将他视为导师并尊称为“老大师”。

在写给老师的信中,爱因斯坦表示:“我非常感谢您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能够保持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四、杨振宁的“三尺讲台”杨振宁是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最后的陀螺、发现宇宙左右手性的真相的人”。

他一直将敬师敬道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在杨振宁的演讲中,他说到:“我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老师,老师就是上帝派来的最好的礼物。

”他对于师道的敬重始终根深蒂固,他的言行也是对学术界的引领。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品德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介绍其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并倡导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1. 礼仪的定义和起源在国学中,礼仪被定义为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仪式,表达个人尊重、关怀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礼仪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整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本原则在国学中,礼仪之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和谐礼让和谐礼让是国学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平等相待;礼让则强调尊重他人,谦虚有礼。

通过和谐礼让的实践,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融洽。

2.2 尊敬尊重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这种尊重是基于对他人身份、地位和经验的认同,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尊敬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2.3 恭敬谦和恭敬谦和是国学礼仪的重要原则。

通过恭敬和谦和的态度,个人可以保持谦虚和平和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交往更加顺畅。

恭敬谦和还可以降低社会冲突和争端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2.4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国学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也是礼仪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

诚信与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在国学中,诚信守信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也是传承和发展礼仪之道的重要保证。

3. 实践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方法来践行国学中的礼仪之道:3.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国学礼仪之道的核心。

我们可以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人格,不轻易批评、指责或干涉他人的自主权。

同时,我们还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待他人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

3.2 关注他人需求关注他人的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人的感受、需要和期望,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通过关注他人需求,我们可以树立起和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礼的本质之-敬尊人看本质敬人看人品

礼的本质之-敬尊人看本质敬人看人品

[礼的本质之:敬] 尊人看本质敬人看人品“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熟悉。

《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 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 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

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

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化。

敬之原义,或同于向外警戒之‘警’。

但周初所流行之敬,已多系指内心之敬慎而言。

敬与礼相结合,亦由渐渐演化而来。

且多出于以敬要求礼,防止礼之太过;并非认为‘敬系礼之所自出’。

亦非谓礼与敬之观念,系同时存在。

周初所谓敬,其目的在对于其所敬之对象求能相‘通’。

敬天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天;敬事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事;敬民,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民。

”[2]徐先生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敬的对象的敬重,特殊是内在的精神感通。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主,敬是礼的核心,它是一种庄重严厉的心理,是对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仔细诚恳的态度。

“敬”在礼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在人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但它所折射的却是行礼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儒家一贯重视“敬”与“礼”的关系,并且强调真正的“敬”必需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装模作样的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尊敬。

1 孔子对“敬”的阐述可以这样说,“礼主于敬”是儒学共识。

但就《论语》便有二十处讲到敬。

子说:“修己以敬。

”这等于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学问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

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假如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愿,那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又有子夏问孝,孔子同样强调:“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PPT(33张)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PPT(33张)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 地,自 然、也 应该容 得下那 些个日 夜不宁 于创造 的艺术 灵魂。 因此, 对待艺 术要放 开手脚 ,任其 发展。

4.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 试,使 科研人 员开发 出能实 技术 原型系 统。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的礼文化
何为中国文化?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 •南怀瑾先生语:礼是孔子一生
学问的根本 •钱穆先生:礼是中国文化的核

什么是礼?
•礼者,理也; •礼者,事之治也; •一言以蔽之,礼是做人做事。
学礼仪有什么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个人自我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季羡林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仁爱之道
•子曰:“我未见 好仁者,恶不仁 者。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 者,其为仁矣,不 使不仁者加乎 其身
不要拿自己的标准 当标准。你站在 平地上,人家可 能站在山头上。 标准怎么能一样 呢?
让我们以如此温暖的方式再见
谢 谢 大 家!

1.从人人自畏、噤若寒蝉的“文革十 年”到新 时期艺 术家心 情畅达 、创作 自由, 其差别 有如天 壤,主 要是因 为当代 艺术批 评的失 语与批 评家的 缺席。

2.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 行的故 事,也 不乏统 治者铲 除异端 的故事 ,这些 与艺术 家创作 中重大 主题表 现不够 、历史 进程描 述不力 的缺陷 有很大 关系。

3.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 的艺术 界,面 对令人 眼花缭 乱的艺 术品, 面对众 多艺术 学子的 饥渴茫 然的眼 神,当 代艺术 批评却 没有相 应呼应 。

七年级政治敬人者人恒敬之

七年级政治敬人者人恒敬之
的作用 (笔记:P44Q:一个人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 重?)
尊重他人,不仅对我们个人来说很 重要,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很重要。 只有彼此尊重,社会才能和谐,大家才 能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对于社会 的作用
No2 为什么要相互尊重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与人在很多客观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如年龄、生 活水平、社会分工、管理制度、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民族习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的, 但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Q:为什么公民在人格地位上 是平等的?(笔记P46)
1、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 2、任何人的人格尊严都不容侵犯。谁都不 能侵犯别人的人格尊严,否则,严重的要受 到法律的追究。也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人 格尊严,如果有人侵犯,有权予以制止,严 重的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Part 2: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领袖的风采
周恩来总理虽然身为国家领导人,却处处尊 重别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周恩来对别人 的哪怕是微小的劳动,都非常尊重。服务员给他 端茶或送东西,他不是放下手里的工作,站起来 双手接过去,就是微笑着朝服务员点点头表示感 谢。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每当要离开一个地方 的时候,总是亲自和服务员、警卫员、厨师和医 护人员等一一握手,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 苦了,谢谢你们!”,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更感人的是,周总理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感 谢守护在他身边的医护人员。他也因此赢得了亿 万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尊敬。
我们要尊重别人,必须首先认识到人 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 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 做到尊重别人的前提。(书P46划)
Q: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该 怎么做到平等尊重他人? (笔记 P49)

孝亲尊师人生之道作文800字_初二优秀作文

孝亲尊师人生之道作文800字_初二优秀作文

孝亲尊师人生之道作文800字_初二优秀作文孝亲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这种美德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传承千年。

从古至今,孝亲尊师一直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念。

下面我将结合个人感悟和亲身经历,谈谈孝亲尊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孝亲尊师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文化中,孝亲尊师一直被看作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论语》中孔子就强调:“养不敬亲、何以别乐。

”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孝敬父母,又怎么能够称得上真正的乐见之乐呢?这句话道出了孝亲尊师的重要性。

在《孝经》和《弟子规》中也都对孝亲尊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孝亲尊师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孝亲尊师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父母对我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日夜操劳,默默付出,为了给我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所以,我要孝敬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回报他们。

在学校,老师是我的知识启蒙者,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他们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我,教导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我要尊敬他们,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孝亲尊师是一种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在社会生活中,孝亲尊师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家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孝亲尊师精神得到普遍弘扬,家庭才能和谐幸福,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在学校中,如果学生都能够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学校纪律,那么学校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学校也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孝亲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目标。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要牢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坚持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

酒满敬人(深度好文)

酒满敬人(深度好文)

酒满敬人喝酒和喝茶刚好相反,俗语中说“酒满敬人”,意思就是喝酒的时候给客人的杯子里倒满酒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

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喝的酒是用粮食酿造出来的,那么酒对于农民来说不就更为珍贵了。

而喝酒喝的就是一个豪放,自然要敞开胸怀,痛饮一番,三杯两盏下肚,朋友间更显亲热。

所以在请人吃饭喝酒的时候,将客人的杯子倒满酒,能够体现出待客的热情和真诚,会让客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

古人讲究"酒满敬人",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倒酒千万不能小气,会失了很多礼数。

因此请人吃饭喝酒时,把酒倒满,能显示出主人家富足。

所以倒酒一定要倒满,才能显示出主人家的待客之道。

酒是粮食酿造而成的,因此在古代,酒也是一种珍贵的东西。

古人说“无彝酒”,意思就是指喝酒时必须一滴不剩喝干净,不能浪费。

据说古时喝酒,还有人故意在倒酒时把酒溢出来,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

倒酒的人如此豪迈,喝酒的自然也不能区别对待,喝酒时一定要喝干净,杯子里不留余,否则就显得客人扭扭捏捏不大方,严重的还会被主人家认为是看不起自己。

古人喝酒讲一个豪字,满洒则是不羁,正是待客之道。

古人斟满酒杯,洒酒才是目的,如此才能有几分狂士之情,也表明各位都无需顾虑,尽情饮酒高歌。

对于主客来说,能够畅快饮酒才是人生乐事,如果不斟满说明彼此交情淡薄,没有深交之意。

浅茶满酒,酒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茶是浅尝则止、回味悠长。

如果说,酒像一个豪爽的汉子,那么茶就像一个文静的书生。

无论是品茶还是饮酒,从来都是风雅之人的风雅之事。

一盏茶,一杯酒,礼节到了,宾主尽欢,还能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

礼节失了,不欢而散,还坏了在别人心中的好形象。

喝酒敬人文言文翻译

喝酒敬人文言文翻译

饮酒之礼,古已有之。

夫酒者,天地之精华,草木之灵气,聚而成液,蕴而成味。

是以君子饮酒,非为沉湎,乃以养性,以和气,以畅神。

昔者孔子曰:“饮酒不醉,何以为德?”又曰:“唯酒无量,不及乱。

”盖圣人之言,昭示后人,饮酒之道,在于节度,而不在醉倒。

是以饮酒者,必先正其心,肃其仪,而后举杯。

夫敬人者,敬己之道也。

饮酒之际,敬人者,敬其德,敬其才,敬其志。

是以酒席之上,宾主相敬,礼节周详,言辞谦逊,态度恭谨。

此非徒饮酒之礼,亦为立身处世之道。

有酒有酒,以敬君子。

君子有德,宜受其敬。

故饮酒者,当先自省,观己之德,量己之才,审己之志。

若德薄才疏,志不坚毅,虽饮酒无数,亦不足以自慰。

夫敬人者,敬其不齐。

饮酒之礼,虽贵贱有别,然敬人之心,则无分轩轾。

是以酒席之间,无论尊卑,皆当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如此,方能显君子之风,得人之敬。

饮酒非独为乐,亦以明理。

夫酒入愁肠,可解忧愁;酒暖人心,可增友谊。

是以饮酒之时,当以理相劝,以情相交,以心相许。

如此,方不负饮酒之趣,亦不负人生之欢。

古之饮酒,必先歌以咏志,次以诗以抒怀,终以酒以成欢。

歌诗酒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歌以抒怀,诗以达意,酒以成欢。

此三者,皆人生之乐事,亦为饮酒之雅道。

饮酒之礼,虽古已有之,然其精神,历久弥新。

今日饮酒,仍当秉承古人之风,以礼待人,以诚相交,以酒会友,以乐其生。

翻译:饮酒的礼节,自古以来就有。

酒,是天地之精华,草木之灵气,聚集而成液体,蕴含而成美味。

因此,君子饮酒,不是为了沉溺,而是为了修养性情,调和气息,畅达心灵。

昔日孔子曾说:“饮酒而不醉,怎能称之为有德?”又说:“只有酒量无限,但不至于失态。

”圣人的话语,昭示后人,饮酒之道,在于适度,而不在于醉倒。

因此,饮酒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志,严肃自己的仪态,然后才举杯。

敬人者,敬己之道也。

在饮酒的时刻,敬人者,敬其品德,敬其才华,敬其志向。

因此,在酒席之上,宾主相互敬重,礼节周到,言辞谦逊,态度恭谨。

交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交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是故,交人之道,首在诚信。

诚信者,人之根本也。

人无诚信,如木无根,如水无源,何以立世?故交友者,当以诚信为本,言必信,行必果,不欺人,不欺己。

次之,交人之道,贵在相知。

孔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相知者,知人之长短,知人之善恶,不以利诱之,不以害惧之,以诚相待,以心相交。

相知之道,在于细心观察,在于用心交流,在于彼此理解。

又次之,交人之道,重在相敬。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相敬者,尊重对方,不傲慢,不轻视,不以己之长,压人之短。

相敬之道,在于谦虚,在于礼貌,在于宽容。

再者,交人之道,贵在相帮。

庄子曰:“人之相知,贵相扶。

”相帮者,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在困境之中,给予支持。

相帮之道,在于关爱,在于互助,在于同舟共济。

又有,交人之道,重在相谅。

荀子曰:“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相谅者,谅解对方之过失,宽容对方之不足。

相谅之道,在于胸怀,在于宽容,在于包容。

更有,交人之道,贵在相让。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相让者,不争名夺利,不斤斤计较,以和为贵,以谦为荣。

相让之道,在于谦逊,在于宽容,在于大度。

总之,交人之道,贵在诚信、相知、相敬、相帮、相谅、相让。

行此六者,方可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然交友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修得圆满。

愿吾辈皆以此为准则,广结善缘,共创美好人生。

敬人发自于内心事例

敬人发自于内心事例

敬人发自于内心事例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印记,随处可见。

在婉拒别人的请求时,我们习惯说敬谢不敏;在表达见解时,我们常说敬陈管见;假如三观不合,那就敬而远之,要是不好意思推辞,干脆“恭敬不如从命”,可要是有人不知好歹一意孤行,那他一定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一个敬字,几多变化,内涵丰富——既有谦逊内敛的品格,也有豁达果决的气度。

敬是会意字。

古体的“敬”字由“茍”(jì)和“攵”(pū)组成。

茍有自诫、自省之义,攵有用棍子敲打之义,二者合一就体现了敬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

”敬字本义为审慎、恭敬、端肃。

如《论语·学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后延伸为敬重,有礼貌地奉上,如相敬如宾、敬而远之等。

《释名》中说:“敬,警也,恒自肃警也。

”敬也有警戒、警惕的意思。

郭沫若先生说:“敬者警也,本意是要人时常努力,不可有丝毫的放松。

”什么是敬?敬,可以是发自内心的欣赏:白居易《赠内》中说“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黔娄出身贫寒,妻子却从未嫌弃,冀缺虽只是农夫,却得到了妻子的敬重——只有发自内心的欣赏,才能成全夫妻间的和睦深情;敬,也可以是谨慎稳重的态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有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做事要善始善终,这是魏徵对唐太宗的谏言,也是普通人应当遵从的警训。

工作中、生活中,敬己、敬人、敬业,这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敬己,即正确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既不小觑、低估自己,又不自骄自傲自大自满。

《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意谓君子敬重自己的努力而不指望自然的恩赐,所以天天进步。

敬己,是个人自我修养的起点,是为人的基本姿态和良好开端。

敬人,即尊重他人、敬重他人,这是维持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持君子之道敬重他人,则自己也受他人敬重,最基本的社会文明由此得以形成。

而一个人之所以尊重他人,不应存在功利性考虑,不是说“你尊重了我,我才尊重你”,也不是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尊敬老人的名言

尊敬老人的名言

尊敬老人的名言尊敬老人的名言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

关于孝敬老人的名言大全:1、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罗素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3、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

——袁采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5、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动报亲恩篇》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四言》7、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8、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子夏9、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10、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1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孟轲12、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1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清)李毓秀《弟子规》14、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

——(清)李毓秀《弟子规》1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16、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请)李毓秀《弟子规》17、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劝报亲恩篇》1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19、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劝报亲恩篇》20、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劝报亲恩篇》2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名贤集》22、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劝报亲恩篇》23、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对敬亲的理解

对敬亲的理解

对敬亲的理解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敬亲,就是尊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和帮助他们。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亲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敬亲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尊重长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基本道德准则。

父母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他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用心感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无论在言语还是行动上,都应该展现出尊重和关爱。

其次是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年迈的父母往往身体状况不如年轻时候,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可以多陪伴他们聊天、散步,关心他们的饮食和起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他们生病时,更要尽全力照顾他们,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除此之外,敬亲也包括了经济上的支持。

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无条件地给予我们慷慨的爱,而在他们老年时,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他们。

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陪伴,都是对父母最好的关怀。

敬亲还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父母是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通过尊敬父母,我们也在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只有通过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也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总的来说,对敬亲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经济支持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对敬亲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忙于工作、社交,但也不能忘记家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才能让家庭更加温馨,也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愿我们都能牢记敬亲之道,尊敬父母,关爱家庭,传承传统文化,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敬人之道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诸子百家著作中,都能找关于敬人之道的经典语句。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还有很多很多。

敬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现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礼仪。

敬人?敬什么人?怎样敬?它的度是多少?这都是我们敬人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敬什么人?
一切人。

从我们哇哇的降临这世界后,我们的人生就已宣告开始了,我们不能决定我们出生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贵,自己的身体是健康还是残疾.我们唯有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所以从一出生我们就是平等的,当知一切皆悉尊贵,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敬,也要尊敬他人。

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尊敬自己。

自己是生命和人生的主宰,尊敬自己,让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尊敬自己,让自己担起应该负的责任。

同时学会了尊敬自己才会知道尊敬的重要性,更加明白如何尊敬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尊敬他人。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

”我的理解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丰富自己
的生活的同时还要学会享受别人的爱带给自己的无尽的欢乐。

怎样敬?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人与人交流的时候,避开常识的禁忌,在语气上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是不同的。

不可能当你有求人的时候口气是命令的。

请教他人问题时,应该是谦虚的,不能打断他人的思路等等。

还有行为上的注意,曾子避席,以右为尊,公交车主动让坐,见人喊一句叔叔,阿姨,问声好等等。

敬人的度?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尊人有分,敬人有度。

这是古人的留下来的名句。

它们告诉我们尊敬他人是有度的。

敬人不能让人得意忘形,敬人不能让人觉得微不足道,对于不同的人尊敬的度也是不同的。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发现,多与人交流,有
助我们善于沟通,也有助于我们学会尊敬。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被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能下的绝多数是对我们受益匪浅的,值得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学习。

其实,敬人,它能留下,并不是它有很高深的道理,只有我们平时一点一点的行动。

我对我,你对你,我对你,你对我,看是简单的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