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
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幺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意思对即可。
【赏析】
阅读练习二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
临江仙 夜归临皋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 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 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 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⑸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 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 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 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 犹晚也”。縠【hú】纹:比喻水波细 纹。縠,绉纱类丝织品。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 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juē,草鞋],出入于阡 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次贬谪,对于苏轼来说最为措手不及。之前,苏 轼担任湖州知州,而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恨苏轼的盛名,于是就从他的 文字中寻找把柄,罗列出了“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莫须有的罪名, 要求宋神宗对他处以死刑。随后,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 个多月的刑讯逼供,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的判决。这也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临江仙 夜归临皋
临 皋 亭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 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 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 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 不到的美。
——《苏东坡传》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 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 四川眉山,他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 考试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 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 的文坛领袖,也是一个锐意改革的 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 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 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 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但是似 乎也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 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 十六年的经历就会发现,青年的意 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 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的结合在 了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 绕梁。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翻译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
14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精神世界的
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 生动写照
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
11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
8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
13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赏析1】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翻译文】夜裏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衹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我已身不由己。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馀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评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後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不如全身免祸。
是夜风静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
李後主词名《谢新恩》。
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
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
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
」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
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
「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
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
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doc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拼音版作者:苏轼朝代:宋朝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拼音版:【lín jiāng xiān 】yèguīlín gāo ①sūshìyèyǐn dōng p ōxǐng fùzuì②,guīlái fǎng fósān gèng 。
jiātóng bíxīy ǐléi míng 。
qiāo mén dōu búyīng ,yǐzhàng tīng jiāng shēng 。
zhǎng hèn cǐshēn fēi wǒyǒu ,héshíwàng quèyíng yíng ③?yèlán fēng jìng húwén píng ④。
xiǎo zhōu cóng cǐsh ì,jiāng hǎi jìyú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轼的诗词大全苏轼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临江仙(风水洞作)》《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浣溪沙·春情》《游白水书付过》《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超然台记》《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浣溪沙(重九旧韵)》《沁园春(孤馆灯青)》《馈岁/ 别岁/ 守岁》《贺新郎·夏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董传留别》《琴诗》《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浣溪沙(方响)》《南歌子(暮春)》《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定风波·红梅》《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行香子·秋与》《浣溪沙·春情》《满江红》《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浣溪沙(自适)》《范增论》《画堂春(寄子由)》《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西江月(送钱待制)》《少年游(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作于谪居黄州时期。
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
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
家童已睡熟。
无人开门。
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
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
受尽冤屈;满腹才华。
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
乘坐扁舟。
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
叙事。
抒情。
议论水乳交融。
不假雕饰。
语言畅达。
格调超逸。
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名称,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品别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⑶。
长恨此身非我有⑷。
何时忘却营营⑸?夜阑风静縠纹平⑹。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注释译文。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
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
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
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
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
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
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
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
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
忙碌。
内心躁急之状。
形容奔走钻营。
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
抱汝生。
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
尽。
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
裴骃集解曰阑。
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
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
临江仙李善注曰阑。
犹晚也。
縠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
醉而复醒。
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
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在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临江而居的仙人,可以说是一位雅致的人物。
他的住所在昆仑山下,紧邻江水。
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黄昏时分回到了临皋。
黄昏时分,昆仑山下的临江仙人,从江畔的临皋回到了他的住所。
江水在黄昏的余晖下波光粼粼,昆仑山下的仙人临江而居,夜幕降临时,回到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lin jiang xian ye gui lin gao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展现出了临江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名词短语为主要语法结构,多处使用了并列和独立主格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节奏流畅,行文流畅。
诗中重复使用了“临江而居”和“临皋”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这位仙人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诗中的昆仑山下和临江皆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仙境所在,象征着神仙之境;而江水则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流动的时间。
临江仙人能够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之处,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仙人身份和与众不同的修行境界。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达了仙人回归居所的情景。
夜晚归家的场景通过描绘江水在夜晚的光影下闪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仙人的夜归彰显了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既是对常人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对仙人生活的表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位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与江水和昆仑山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于仙人境界和生活方式的赞美。
同时,诗中的夜晚和仙人的归家情景,也给人一种神秘、超越凡尘的感觉。
总体来说,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一首简洁明快、意象鲜明的诗作。
通过描绘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超凡的境界。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苏轼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4期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相传苏轼写这首词后当时许多人以为东坡居士已不在人世,吓得当时黄州的地方官立即赶往临皋,因为苏轼当时在黄州是被贬戴罪之身,他的生死地方官是有责任的。
“仿佛”写出了东坡居士夜里在黄州城东的雪堂与朋友开怀畅饮之后醉了又醒,醒了又醉,于半醉半醒之间归家,柴门却早已紧闭,怎么敲门都不应,原来“家童鼻息已雷鸣”,一醉一酣相映成趣。
夜深人静卧听江声之时自然而然思绪万千,词人很遗憾此生大部分时间身不由己,为世俗功利所累。
于此夜深之时江面无风,波平浪静,词人从白日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内心得以平静,想要自由自在地驾一叶扁舟,纵情于山水之间,了此余生。
“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外在真实景物的写照,也是词人内心宁静平和的心态的写照,此处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其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一面,体现了道家之精髓,即著名词论家叶嘉莹所说的“旷世之襟怀”。
上阙既有居士的醉酒状态下的步履蹒跚、举杖扣门的动作;也有家童发出的雷鸣般的鼾声,居士的依杖卧听江声,如此有形有声,动静相衬,非常形象。
下阙则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抒写词人静听江声之感慨。
苏轼秉承了杜甫“以其无意不可入诗”的精神,在词的创作中,以其无意不可入词精神,从而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大大开拓了词的境界,使词能多角度、多风格地表现广阔的人生。
在这首词中,苏轼既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思——人在世上往往身不由己;又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之后参透世情的豁达心境,然于旷达之中仍有丝丝伤感的复杂感情。
可谓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炉,因而此词备受欢迎。
——雁鸿。
临江仙归来仿佛三更【宋】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定风波》)
• 以一种超然一切的旷达态度俯仰宇宙人 生,以一种拈花微笑的大度同情一切, 以一种洞察一切的从容来自我解嘲。
• 一船西去一船东,顺逆风波势不同,寄 语顺风船上客,明朝未必是东风!(无 名氏《醒世杂咏》) •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 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 游朱门?”竺答曰:“君自见其朱门, 贫道如游蓬户。”(《世说新语》)
旷达人生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惠州) •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海南岛)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 分。浮名浮利,休苦劳神,叹隙中 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乐尽天真。 不如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文本分析
•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 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 语言风格。 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合无间 • 3、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4、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叙事)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议论)夜阑风静縠 (hu,有皱纹的纱)纹平,(写景)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抒情)
• 叶梦德《避暑录话》记载:苏轼作了这 首词后,“挂冠服江边,拏(na)舟长 啸去矣”,吓得郡守匆忙寻找,发现 “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十年生死两茫茫1、《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西江月·平山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4、《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7、《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北宋词之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 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 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
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
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
身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
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
何等悠游洒脱。
本词形神互补,熔
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
情主人公,表现出苏轼
超人的旷达和不以世事
萦怀的恬淡精神 ,体现
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
适的生命哲学。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 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 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
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
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
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
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
仗听江声”。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
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
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
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
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
来。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皋:地名,在湖北黄州南长江 边,苏轼的寓所就在这里。
这首小词作于元丰
五年(1082),被贬黄
州期间。元丰四年,友
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黄
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
他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
苏轼又在这里修建 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 此词就是记叙某一个深
秋夜晚,词人在东坡雪
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
临皋时的所见所感。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上片写夜饮醒而复醉, 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 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 谛听江浪声,融自己于大自 然怀抱之中。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赏析
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 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
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 临 江 仙 ·夜 归 临 皋 》 注 释 解 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 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 临 江 仙 ·夜 归 临 皋 》 诗 文 赏 析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 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 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 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 临 江 仙 ·夜 归 临 皋 》 诗 文 赏 析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 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 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 “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 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乌台诗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1079), 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 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 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1086),苏轼 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 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 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 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 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作了《临江仙(夜归 临皋)》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 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 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 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 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 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 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 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 池。)
内涵: 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2. 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四、写作特点: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 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 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
五、思考题
1、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 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课文后面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 和《后赤壁赋》。
六、课后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 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 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 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关照自我。特别是 “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 狂打,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 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 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 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既不 见容于新党,又为旧党所不满,所以 屡遭贬斥。仕途上的坎坷波折,深深 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积极进取 和达观放任共存于一身。诗、词、文 兼擅,俱为一代大家。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 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 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 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 样,波澜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轼在精神上的自我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 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 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 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 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 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 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 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 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 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 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 落脚一样。
后面写“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写由于归家太晚, 家童已经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也听不见 主人敲门的声音。
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 中的江流声。置身于这样一个境界,人的精 神仿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得失 荣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 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 生的向往便产生了。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一、焦点问题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 原因。
二、背景材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 的第三年。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 面际天,风露皓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 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 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 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 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 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 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4. 苏东坡与杭州
“苏堤春晓” “东坡肉”
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经验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 坡肉”,据传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 看到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就发动数万民 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 并建桥以畅通湖水,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 又增添了西湖景色。这就是被列为西湖十景之 首的“苏堤春晓”。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 事,老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 都给他送猪肉表示自己的心意。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
三、文本内涵分析
• 苏词的魅力: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九月,谪居黄州
一种达观的 人生态度,
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 一种超旷的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精神世界的
夜深人静之,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