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点评
• 高原: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 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 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 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 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 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 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 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 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 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 仙》词的最成功之处。(《唐宋词 鉴赏辞典》)
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
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9.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
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
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
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 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
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
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
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
走进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宋词是 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 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 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 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 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 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 “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 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 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 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 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 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 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 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 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 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 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 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 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 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 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 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此 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 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解脱的心境。
谢谢观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河南理工大学 李大本事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 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此词上阕叙 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 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 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 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 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 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 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 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 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 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 现苏词特色。
真题演练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 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 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 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 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 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 曰“阑,犹晚也”。縠(hú)纹: 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 品。
•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 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 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 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 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 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 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 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 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 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 8.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 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 9.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答案:

8.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
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
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
•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 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 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 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 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 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 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 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 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 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 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 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 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 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文章 特点
•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 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 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 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 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 “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 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 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 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 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 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 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 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 喻。
古诗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
北宋▪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⑴
北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⑵,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 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⑶。 长恨此身非我有⑷, 何时忘却营营⑸?夜阑 风静縠纹平⑹。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者简介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 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 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 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 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 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 《东坡乐府》。
•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 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 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 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 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 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 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 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 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 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 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 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 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 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 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 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 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 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 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 “是天地之委形也。”
•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代表诗人)柳永、李清照。 (婉约派代表作家)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

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 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

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 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
• 白话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 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 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 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 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 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 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 湖中了却余生。
文学 赏析
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
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
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
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
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
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
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
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词句注释
•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 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 曾寓居于此。
•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 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 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 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 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 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 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 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