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有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想国》关于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的末尾,柏拉图曾借助苏格拉底的视角总结了自己对于音乐的观点:
“音乐应该归宿于对于美的爱。”也就是说“真正的爱,使用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东西。”这些观点首先开始于苏格拉底和阿德曼特关于理想国的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先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应分为心灵的教育和身体的教育,而心灵的教育应先优先于身体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而心灵的教育手段则来自于音乐和文学,这两者也的确是教育心灵的重要手段;而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很强,能对任何事物产生巨大印象的儿童孩子;而孩子会首先接收到的是虚构的诗人,家长述说的虚构故事。于是乎,为了儿童心灵的健康这一不能驳倒的目标,苏格拉底推理出了针对神话故事的若干条举措:
最能表现柏拉图理性思考,强大推理的一章,我认为,就一定是《理想国》关于诗人的罪状的章节了。在以上音乐是追求“真善美”的观点确立之后,在苏格拉底为了理想国的教育而删除了大量诗歌作品之后,苏格拉底又有了一次大手笔。他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来个一刀切。这看似不敢想象的构想,也正把柏拉图追求真理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苏格拉底企图用百姓稍微愚钝的视角,来建立起三个对于事物的层次:
有知,无知和模仿。
xx举了一个经典的床的例子:
世界上能被称为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者的人有三种:
最先开始构想床提出床的概念的人;了解到人们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制造床的工匠;用画笔描绘下床的外表的画家。而这三种人都是床的创造者,构想者是为了床的用途;工匠是为了完成委托人的使命;而画家则是为了床的外表。这三种,只有构造者才是最接近真正的床,而画家则最远离床,但往往,能够打动人的视觉,赢得赞赏的却是第三者。而这三者仿佛就是神的真理,英雄的效仿,和诗人的鼓吹三种事物。而诗人就正如借助着文字功夫而得势的“画家”。诗人离真正的真理隔了两层纸,最背道而驰但是却最能影响甚至扭曲人们尤其是小孩的思想活动。诗人对真理的扭曲,对最纯正的“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德的干涉,往往只会起到坏的作用。还比如埃及的统治之所以长久稳定,那是因为王宫内的壁画不允许外人修改,只准一成不变的流传下来。于是数千年,埃及昌盛而稳定。而这些例证,很难被驳倒。所以柏拉图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爱的存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柏拉图,无疑对于希腊的悲剧,诗歌有着浓厚的热爱。尤其对于荷马的尊敬,甚至模糊了他对观点的阐述(他表示希望不要告诉诗人们自己对于诗人的观点)。但是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定。他不得不忍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尽管他曾给诗人机会,那机会就是能告诉他诗的本质真相。归根结底还是对真理的坚持。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曾说:
首先要认识到神是绝对的善的存在,是人们尤其是孩子崇拜的对象,是举止的模范,所以,关于神与神之间战斗,神与神父子间的复仇的音乐和文学都应废除,除此之外,还应废除神与英雄的懦弱哭泣,和死亡的描绘来教导孩子学会勇敢;废除神与神之间的欺骗来教育孩子学会诚实;废除荒淫奢华的宴会场面的描绘来教育孩子学会节制„„在这些基础上树立首要的两条法律——好的归功于神,恶的另找原因以及神不变化形状和外表,不用语言和行动欺骗我们。凡是音乐都应建立在这些最真实和纯粹的善的原则上,才不会误人子弟。而这些原则无疑会对整个希腊音乐界带来巨大抨击,很难让人接受,但如此理性的推理,又不得不令人信服。
我感到人还算明朗,像是上过一堂美学的通识启蒙课,从中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为情感放弃真理的思维方式,但可能是我钻研不够,看完朱光潜先生的译后记,这篇记反而让我一头雾水,像是走错进了美学专业课的教室。不论他人的想法是否和我的相同,我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无论是谁,虽不能想透柏拉图通过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但是他条理清晰,理性沉稳,词从字顺的对话语句,你来我往间,着实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的心中萌生出不同的枝芽,收获不同的果实。
无论是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灵感”的论述;还是《斐利布斯篇》中,他对悲剧与喜剧,美感,痛感和快感的分析;还是《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什么是美的针锋相对,同一个思想精神,不同的观点层面,都贯彻在了苏格拉底看似“老实”的对话中。可他这真实简朴易懂的对话又是有魔力的,总能把对方给套住,让别人顺从着自己的思路,领他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不会迷失自己开始的方向,每一点的建立都有理有据,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而他的这种充满“理性”的仿佛推理般的思考方式,也正推理着自己的对待艺术不同于世人的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思想精神。“人的死,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人的生又何尝不是?而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存在,也应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而在《理想国》中关于文学音乐教育和诗人的罪状的选段中,柏拉图的分析则最能表现柏拉图对于艺术也是求美求真的观点。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无疑就是对于他求真的一种传承。
我不太懂艺术和诗歌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现在,我能在理性的思考后,区分不同的文艺给我带来的是美感,快感还是痛感。又是什么能带给我不夹杂痛感的快感,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间万物,纷杂莫显,就仿佛捧在手心里的水,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上看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和体积。只有用容器,量筒才能真正发觉出水的透明和体积。这仿佛和我们自然科学的教条异曲同工。理性的思维方式居然也能从哲学观点给人启迪,“求是,创新”浙大这门课给我的启迪,真是我始料未及的惊喜。
理性,求真地思考问题
----浅谈《柏拉图文艺对话选集·理想国两选段》“上过我这门课,我对你们别无要求,只要求你们以后凡事起手之前,先用柏拉图的思想想想,判断清楚了,再行动。”老师的这句,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书评,在第一堂课上就挑起了我这名工科大手,文学愚民极大的兴趣。一门美学概论课,一本古董级别的名著,一场场跨越了半个地球,数千年光阴的对话,莫非会对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都产生如这句话所说的这般撼动?现在再来看,读毕《对话选集》,虽不能知透其妙但也确有此事。
“音乐应该归宿于对于美的爱。”也就是说“真正的爱,使用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东西。”这些观点首先开始于苏格拉底和阿德曼特关于理想国的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先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应分为心灵的教育和身体的教育,而心灵的教育应先优先于身体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而心灵的教育手段则来自于音乐和文学,这两者也的确是教育心灵的重要手段;而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很强,能对任何事物产生巨大印象的儿童孩子;而孩子会首先接收到的是虚构的诗人,家长述说的虚构故事。于是乎,为了儿童心灵的健康这一不能驳倒的目标,苏格拉底推理出了针对神话故事的若干条举措:
最能表现柏拉图理性思考,强大推理的一章,我认为,就一定是《理想国》关于诗人的罪状的章节了。在以上音乐是追求“真善美”的观点确立之后,在苏格拉底为了理想国的教育而删除了大量诗歌作品之后,苏格拉底又有了一次大手笔。他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来个一刀切。这看似不敢想象的构想,也正把柏拉图追求真理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苏格拉底企图用百姓稍微愚钝的视角,来建立起三个对于事物的层次:
有知,无知和模仿。
xx举了一个经典的床的例子:
世界上能被称为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者的人有三种:
最先开始构想床提出床的概念的人;了解到人们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制造床的工匠;用画笔描绘下床的外表的画家。而这三种人都是床的创造者,构想者是为了床的用途;工匠是为了完成委托人的使命;而画家则是为了床的外表。这三种,只有构造者才是最接近真正的床,而画家则最远离床,但往往,能够打动人的视觉,赢得赞赏的却是第三者。而这三者仿佛就是神的真理,英雄的效仿,和诗人的鼓吹三种事物。而诗人就正如借助着文字功夫而得势的“画家”。诗人离真正的真理隔了两层纸,最背道而驰但是却最能影响甚至扭曲人们尤其是小孩的思想活动。诗人对真理的扭曲,对最纯正的“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德的干涉,往往只会起到坏的作用。还比如埃及的统治之所以长久稳定,那是因为王宫内的壁画不允许外人修改,只准一成不变的流传下来。于是数千年,埃及昌盛而稳定。而这些例证,很难被驳倒。所以柏拉图决定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爱的存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柏拉图,无疑对于希腊的悲剧,诗歌有着浓厚的热爱。尤其对于荷马的尊敬,甚至模糊了他对观点的阐述(他表示希望不要告诉诗人们自己对于诗人的观点)。但是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定。他不得不忍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尽管他曾给诗人机会,那机会就是能告诉他诗的本质真相。归根结底还是对真理的坚持。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曾说:
首先要认识到神是绝对的善的存在,是人们尤其是孩子崇拜的对象,是举止的模范,所以,关于神与神之间战斗,神与神父子间的复仇的音乐和文学都应废除,除此之外,还应废除神与英雄的懦弱哭泣,和死亡的描绘来教导孩子学会勇敢;废除神与神之间的欺骗来教育孩子学会诚实;废除荒淫奢华的宴会场面的描绘来教育孩子学会节制„„在这些基础上树立首要的两条法律——好的归功于神,恶的另找原因以及神不变化形状和外表,不用语言和行动欺骗我们。凡是音乐都应建立在这些最真实和纯粹的善的原则上,才不会误人子弟。而这些原则无疑会对整个希腊音乐界带来巨大抨击,很难让人接受,但如此理性的推理,又不得不令人信服。
我感到人还算明朗,像是上过一堂美学的通识启蒙课,从中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为情感放弃真理的思维方式,但可能是我钻研不够,看完朱光潜先生的译后记,这篇记反而让我一头雾水,像是走错进了美学专业课的教室。不论他人的想法是否和我的相同,我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无论是谁,虽不能想透柏拉图通过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但是他条理清晰,理性沉稳,词从字顺的对话语句,你来我往间,着实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的心中萌生出不同的枝芽,收获不同的果实。
无论是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灵感”的论述;还是《斐利布斯篇》中,他对悲剧与喜剧,美感,痛感和快感的分析;还是《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什么是美的针锋相对,同一个思想精神,不同的观点层面,都贯彻在了苏格拉底看似“老实”的对话中。可他这真实简朴易懂的对话又是有魔力的,总能把对方给套住,让别人顺从着自己的思路,领他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不会迷失自己开始的方向,每一点的建立都有理有据,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而他的这种充满“理性”的仿佛推理般的思考方式,也正推理着自己的对待艺术不同于世人的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思想精神。“人的死,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人的生又何尝不是?而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存在,也应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而在《理想国》中关于文学音乐教育和诗人的罪状的选段中,柏拉图的分析则最能表现柏拉图对于艺术也是求美求真的观点。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无疑就是对于他求真的一种传承。
我不太懂艺术和诗歌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现在,我能在理性的思考后,区分不同的文艺给我带来的是美感,快感还是痛感。又是什么能带给我不夹杂痛感的快感,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间万物,纷杂莫显,就仿佛捧在手心里的水,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上看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和体积。只有用容器,量筒才能真正发觉出水的透明和体积。这仿佛和我们自然科学的教条异曲同工。理性的思维方式居然也能从哲学观点给人启迪,“求是,创新”浙大这门课给我的启迪,真是我始料未及的惊喜。
理性,求真地思考问题
----浅谈《柏拉图文艺对话选集·理想国两选段》“上过我这门课,我对你们别无要求,只要求你们以后凡事起手之前,先用柏拉图的思想想想,判断清楚了,再行动。”老师的这句,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书评,在第一堂课上就挑起了我这名工科大手,文学愚民极大的兴趣。一门美学概论课,一本古董级别的名著,一场场跨越了半个地球,数千年光阴的对话,莫非会对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都产生如这句话所说的这般撼动?现在再来看,读毕《对话选集》,虽不能知透其妙但也确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