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合集下载

城乡差距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网

城乡差距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网

城乡差距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摘要: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乡差距;效用;核心—边缘模型;异质性0 引言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区位自然优势、收入来源差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和户籍管理制度等。

王学峰[1]通过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城乡关系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相当丰富,如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空间扩散理论和城乡边缘区理论。

徐克帅等。

[2]认为构建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有利于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并着眼于空间、时间和主体3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心村镇建设的应用价值以及实践中应关注的技术细节。

核心—边缘理论虽没有专门研究城乡关系,但该理论揭示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方面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克鲁格曼[3]在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等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后经鲍尔温、藤田等人的补充完善,其实质上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其周围腹地(即农村)之间的经济关联,对研究城乡互动与差异极具启迪性,为研究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3)支线的发展
原型区域
----海(港4)空相初互始连间阶接段的结构(模5)完式全相:互连东接 非(前6主)要殖最街优道先民的发出展现地的 国家。
(1)中世纪的贸易 线路和港口(1500)
(a)
(2)阿拉伯的线 路和港口(1850)
(3)最初的铁路延 伸线(1893-1914)
(4)支线的发展 (1924-1934)
• (1)近代以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 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 核心区。
• (2)二战及其以后太平洋沿岸的兴起,成为 另一核心区。
3
应用检验
• 将核心边缘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由经济意义 扩展至地缘政治意义,这是西方一些激进学 者的工作。即将全球所有国家从依附论角度 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两大类型,在此基 础上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陆玉麒 2013.4 福州
1
基本含义
• 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 R.弗里德曼于1966 年提出。
•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 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 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 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 空间系统。
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5
理论溯源
• 一般认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追溯至佩鲁的增长 极理论(195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1957)。
• 其中,缪尔达尔提出的是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 赫希曼提出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合称缪尔 达尔-赫希曼模型。
• 施坚雅的核心边缘结构(1940年代) • 农业区位论(1826)

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尼古拉斯·斯皮克曼(1893年-1943年),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被称为“围堵政策之教父"。

斯皮克曼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刷新了麦金德的思想,在理解战后的世界框架方面,尤其对理解当今世界形势上,比麦金德的思想更具参考价值。

“边缘地带”思想,不仅对战后美国对外大战略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处在边缘地带的国家而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战略上都具有更多现实借鉴意义。

1 斯皮克曼的地缘权力观斯皮克曼认为,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才是世界权力之争的关键所在,这一边缘地带包括欧洲近海地区、中东、小亚细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亚亚、、东南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未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竞争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并成为统治沿海地带的关键地区。

对于世界强国来说,边缘地带而不是心脏地带更关键,心脏地带虽然可以主宰欧亚大陆,但面向海洋的大陆边缘地带,才是与外界联系的中心。

边缘地带确实有着更为实在的世界权力特征,这一地带人口众多、气候适宜、自然资源富饶、工业生产能力极强,在它的周围有“一条与整个所谓海权国家聚集区相联接的环绕大海的交通线”,海陆交通发达。

纵览目前世界形势,处于大陆边缘的中东动荡不安,朝鲜半岛紧张对峙,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局势紧张,这一切使得斯皮克曼对大陆边缘地带及其地缘政治意义的认识,具有更多的当代关联性,体现当今边缘地带在世界政治格局竞争中的突出地位。

斯皮克曼和摩根索、基辛格一样,身体里流淌着现实主义血液,他认为地理就是一切,地图的冷酷性和随之而来的空间斗争从未停歇。

他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中央权威来维护法律和秩序,所有国家都必须在斗争中寻求自我保护。

斯皮克曼认为“权力均衡”会比某霸权主宰全球更具“安全性”,他还谨慎地将“权力均衡”与“自然律法和基督教伦理”相提并论,因为在他看来,二者都可以用于维护和平。

5G网络架构:核心和边缘计算

5G网络架构:核心和边缘计算

5G网络架构:核心和边缘计算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5G网络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5G网络与之前的4G网络相比,不仅在速度上有了质的飞跃,还在架构上进行了重大的升级和改进。

其中,核心和边缘计算成为了5G网络架构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5G网络的核心计算。

核心计算是5G网络的大脑和中枢,它负责整个网络的控制和管理。

在传统的4G网络中,核心网络与无线接入网存在较为明确的分离,而在5G网络中,核心网络直接与无线接入侧耦合,彼此之间更加紧密。

这种架构的变化带来了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大大减小通信时延,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核心计算能够更好地适应移动网络的需求,并提供灵活的网络切片功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最后,核心计算利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将网络功能从传统的专用硬件中解耦出来,降低了网络部署和运维的成本。

可以说,核心计算是5G网络的基石,为网络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核心计算,边缘计算也是5G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缘计算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靠近用户和终端设备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

在传统的中心化计算模式下,用户的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就带来了较大的时延和带宽压力。

而边缘计算能够将计算任务在网络边缘的服务器上完成,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迁移到离用户更近的位置,从而降低了时延和网络拥堵问题。

此外,边缘计算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因为用户的数据不再离开边缘设备和服务器,减少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

边缘计算技术的引入,为5G网络的应用提供了更强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5G网络的架构主要包括核心计算和边缘计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计算作为网络的大脑和中枢,负责整个网络的控制和管理,能够提供低时延、高效率的数据传输和网络切片功能。

而边缘计算则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靠近用户和终端设备,降低了时延、提升了数据安全性,为5G网络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边缘计算技术的核心概念与定义解析

边缘计算技术的核心概念与定义解析

边缘计算技术的核心概念与定义解析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旨在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靠近数据源和终端设备,以提供低延迟、高带宽和快速响应的计算服务。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缘计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

核心概念:1. 去中心化:边缘计算的核心理念是将计算资源从传统的集中式云端向离数据源和终端设备更近的边缘部署。

这种去中心化架构可以减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延迟,并提供实时响应。

同时,去中心化还可以降低对云端计算资源的依赖,减轻网络压力。

2. 数据处理:边缘计算技术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推向数据源和终端设备附近的边缘节点。

这些边缘节点可以是智能手机、路由器、传感器等。

通过在边缘节点上进行本地数据处理,可以减少数据的传输量,提高响应速度,并减少对网络带宽和云端计算资源的需求。

3. 实时响应:边缘计算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实时的计算服务和即时响应。

相较于传统的云计算模型,边缘计算能够更快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并立即返回结果。

实时响应是许多应用场景中的关键要求,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和虚拟现实等。

4. 安全性:边缘计算技术也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由于边缘节点更接近数据源和终端设备,数据可以在本地进行处理和存储,减少敏感数据的传输,从而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定义解析:边缘计算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定义解析。

1. 技术角度: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推送到离数据源和终端设备更近的边缘位置的计算模型。

通过在边缘节点上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低延迟、高带宽和快速响应的计算服务。

2. 应用角度:边缘计算是一种为物联网、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应用场景提供实时计算和即时响应的技术。

通过将计算和存储资源置于边缘位置,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更快速的应用服务。

3. 网络角度:边缘计算是一种利用网络边缘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的计算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
1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
22


借鉴他人成果



核心边缘理论
.
33

成生
背 景
长 级 理 论
普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
44
形 成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
55
形 成 背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景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
9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
2266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
115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聚集型空间结构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0.0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0.0
2266
0.0
7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0.0
8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0.0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

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摘要: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解、阐释并演绎克鲁格曼建立并经鲍德温等人补充完善后的一个空间经济学经典模型——对称核心-边缘模型。

作者省略了所有数学公式和数理分析,完全借助相关概念和图形表述模型的核心思想和直观经济内涵。

希望能对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初学者起到入门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循环因果聚集非均衡力A Plain Interpretation on the Symmetric Core-PeripheryModel in Spatial EconomicsAbstracts:This paper gives a plain interpretation to a classic model in spatial economics——the symmetric core-periphery model——which was first modeled by Krugman and then complemented and improved by Baldwin et al. With all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s and mathematical analyses omitted, the author uses only related concepts and diagrams to express key ideas and economic intuitions of the model and hopes the paper can stir the interest of beginners in the area of spatial economics(new economic geography).Key words:Spatial Economics; the Symmetric CP Model; Circular Causality; Agglomeration; Non- Equilibrium Force引言克鲁格曼(Krugman,1991)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规划成为了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核心—边缘理论被广泛应用,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最早由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内的市场需求是由辐射展开的,核心地区能够集聚人口、服务设施和经济资源,并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和商品。

而边缘地区则相对缺乏这些资源,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二、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 核心地区的发展优势:核心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等,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选择核心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和重点开发区域,集中资源投入和发展,形成旅游品牌和优势。

2. 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边缘地区往往自然环境优美、文化资源丰富,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潜力。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开发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与核心地区不同的旅游体验,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 核心—边缘地区旅游的互补性开发: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在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上存在互补性。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巧妙地组织和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开发,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有机结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和旅游包。

4. 达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核心—边缘地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和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资源保护、环境保持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实践中的案例1. 案例一:日本京都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规划京都作为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名城,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在京都市中心,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观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而周边的边缘地区,则以自然风光和温泉资源为主要亮点。

核心边缘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Paul Krugman
目录
Introduction A two-Region Model Short-Run and Long-Run Equilibrium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均衡
模型假定: 构成经济系统的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在初始时是对称的 农业人口不能跨区流动,制造业人口即工人可以跨区流动 假设: 初始对称状态收到轻微扰动,工人从南部向北部迁移 均衡过程: 本地市场效应: 工人迁移 市场规模 生产活动
(市场规模变化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性质上属于与需求关联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也属于所谓的向后关联backward linkage)
背景
另一方面,这种外部性还包括纯外部经济,也就是平常所说 的技术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指在某一行业内部,某种产品产出的增加将改变 该行业内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交换比例(就是生产函数),也 就是该行业通过每一个企业信息溢出效应扩大知识存量,改 变生产函数,提高产出水平。
但是外部性必然导致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又与完全竞争相 悖,所以传统主流经济学假定这种规模经济与企业个体规模 无关,因而市场结构仍然是完全竞争市场。
1.profit-maximizing :
where w1 is the wage rate of workers in region 1; 收入p*x应与成本(α+β*x)*w相等
2.厂商自由进入,利润为零:
因此,
因此,
通过上式和p的表达式,将x 表达出来 产品多样性与地区的制造业工人数量成正比 每家企业生产量相同, 所以有L/n相同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1]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

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

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

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 :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 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 , 《流行的国际主义》 , 《地理和贸易》 , 《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 ,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 ,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 《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 , 《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 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 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 他从 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绝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 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相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 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 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 :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内生核心外围模型

内生核心外围模型

内生核心外围模型
什么是核心—边缘模型
口的迁移内生地演化为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

由于模型的某些内容涉及复杂的数学符号与数理分析,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因此本文以不妨碍思想表达为原则对假定作了尽可能的简化。

核心—边缘模型基本假设
核心——边缘模型所考虑的经济系统只涉及两要素、两部门、两区域,也可以看成是“2×2×2模型”。

其基本假设如下:(一)经济中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它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要素禀赋方面是对称的。

(二)工业劳动力份额等于产业份额,因此不存在工业劳动力失业问题。

每个区域的全部消费支出来自收入,而收入也全都用于消费。

核心一边缘模型的由来
核心一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城规划专家弗里德(J.R.Friedmann)提出的。

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持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井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和活力,在向边缘区扩散中进一步加强了核心区的统治地位。


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

怖主义犯罪以及跨区域的其它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区域问题凸现在人们面前。

核心一边缘理论将在区域问题或问题区域的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是指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其中核心部分是组织的主要决策中心,而边缘部分则是负责执行决策和提供支持的部门。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用于大型组织,例如跨国公司或政府机构。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C = K + E
其中,C代表组织的总体结构,K代表核心部分,E代表边缘部分。

这个公式表明,一个组织的总体结构是由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组成的。

在核心-边缘结构中,核心部分通常由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组成,他们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和政策。

边缘部分则由执行人员和支持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实施核心部分的决策和提供支持服务。

这种结构模式的优点是,它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和高效。

核心部分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并将其传达给边缘部分进行执行。

边缘部分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并为核心部分提供必要的支持。

然而,这种结构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核心部分可能会变得过于集中化,导致决策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此外,边缘部分可能会感到被忽视或缺乏自主权,从而导致员工不满和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p p τ=。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而两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还是平衡对称结构取决于两种力量之对比。

根据模型的假设,区域的规模可以用需求的规模或是支出的规模进行度量,因此此处可用工人的数量来表示。

注意到前文所述的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因此,H S =12表示两区域处于平衡结构, 12H S >表示北部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反之则反是。

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H S =12),而此时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那么工人(企业)将向某一区域流动,最终在一区域形成工业部门聚集地——核心区,而另一区域只有农业部门——边缘区;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时一种聚集状态,假设北部地区为核心区,南部地区为边缘区(12H S >),而此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则两区域将向平衡结构变化。

下面就具体来分析区域结构的稳定性:(一)区域平衡对称结构的稳定性1、 需求的循环因果。

假设在平衡状态时,北部与南部的工人数量(对应企业数量)都相同。

此时,出现某个扰动(这个扰动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使得南部区域的某个工人向北部迁移。

其使得北部工人的数量相对于南部工人的数量更大,市场规模更大。

因而,此时南部企业开始向北部迁移。

此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核心边缘模型中,工人的迁移与企业的迁移是等价的。

南部企业的北迁带来的是北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

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称结构的一个微小扰动会引发一个正反馈机制,最终导致对称结构的解体,引致核心-边缘结构,这便是“循环因果”的由来。

2、成本的循环因果。

同如上述情形,企业的北迁在造成北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造成北部地区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因而居民生活成本的下降,从而南部工人进一步向北部迁移。

其机理与上述循环因果类似,且与成本相关,故而称其为成本的循环因果。

3、聚集的反向力量——拥挤的成本。

虽然由于上述的循环因果导致的正反馈机制会使得经济体在区域间的布局有向核心-边缘结构转换的动力,但与其相交织的仍有分散力,这便是企业拥挤所带来的生活成本。

注意到在企业向北部迁移过程的任何一个时点,南部消费者都会少于北部消费者,而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消费者较少的区域,因此产生了一个逆向的分散力。

4、聚集的条件——突破点。

根据计算机对克鲁格曼精巧的数学模型的数值模拟,运用滚摆线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贸易自由度在决定分散力与聚集力的力量对比时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两区域由对称结构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化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因此,贸易自由度便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

如图表1所示,在贸易自由度(我们用φ表示,1σφτ-=)小于某一点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合力表现为分散力,它便成为工人(企业)向北部流动的阻力。

当φ大于某一点时,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合力表现为聚集力,它便使工人(企业)想北部地区的迁移不断加强。

那么这一临界点,我们称其为突破点,一般φ表示。

用B图表 1(二)区域聚集结构的稳定性上述分析区域对称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聚集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突破点的分析表明,只要贸易自由度小于突破点,那么合力就表现为分散力,区域对称状态就是稳定的,而贸易自由度如果大于了突破点,合力就表现为聚集力,区域对称状态就是不稳定的,区域必将向核心-边缘状态变化。

克鲁格曼的模型的一个重大结论在于:如果两区域初始状态为聚集结构,即使贸易自由度下降到突破点以下,区域也不会立即向对称结构演化,因为使得聚φ)。

集结构得以维持的临界贸易自由度点要小于突破点,我们将其称为维持点(S如下图所示,只要贸易自由度在维持点以上,两区域的核心边缘结构就是稳定的,只有当贸易自由度下降到维持点以下,两区域才可能向对称结构演化。

图表 2(三)区域结构的变化和路径依赖“突破点”和“维持点”在量上的不一致性,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空间,如果两区域的贸易自由度在[],S B φφ的区间内,那么区域结构的演化将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个南北区域结构演化的过程。

假设初始状态下的南北区域处于对称结构,此时贸易自由度比较低。

当φ逐步提高时,南北区域并不会改变其对称结构,而是继续保持原结构,只有当φ提高到突破点以上时,南北区域的对称结构会向聚集结构发生突变。

当南北区域形成了聚集结构后,假设贸易自由度开始降低,虽然φ可能重新降低到原来的突变点(即突破点)时,南北区域的结构并不会发生变化,而是粘住了现有状态,这便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或区位粘性。

事实上,只有φ降低到维持点时,南北区域才有可能恢复到初始状态下。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在[],S B φφ的区间内,两种状态都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这里之所以称其为“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某些政策性因素可以使两区域结构在此区间内发生突变。

图表 3如上图所示,在重叠区域,不管对于H S =12还是H S >12,都是稳定状态。

这便给了政策操作的空间。

假设在(),S B φφφ∈且H S >12状态下,北部区域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

此时,如果南部地区采取一定力度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北部企业南迁使得区域聚集结构减少到虚线所示的位置时,政策便可以暂停,而北部企业依然会存在南迁的惯性,最终导致在贸易自由度并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南北区域重新回到对称结构。

二、极端条件下的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任意两种工业品具有相同的替代弹性。

很明显,这与现实情况又很大的出入,例如:汽车与衣服基本上是不能够替代的。

另外更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是农业品是同质的,例如:大米和棉花是肯定不能够是同质的,即使是同类粮食作物,消费者的偏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但如果放在同一工业部门内部来看,这一假设有很大程度上的合理性,比如:汽车业内部,不同品牌的汽车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

因而下面我们用此模型来分析同一工业部门内部企业的布局情况。

(一) 贸易自由度为零。

旅游产业是贸易自由度为零的典型产业。

旅游资源基本上是不可迁移的。

因此,旅游产业的分布基本上都与其旅游资源的空间禀赋分布相一致,这点与现实相符合。

(二) 贸易自由度为1。

(1)基于电子商务的服务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冰山运输成本近乎于0,可以认为贸易自由度为1。

由于不论是聚集力还是分散力均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0(虽然其减少的幅度不一样),那么在贸易自由度为一时,可以认为两区域趋于一体化,聚集力合分散力都趋于为0,如同图表2中贸易自由度为1的那一点。

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并不受该模型三种效应的影响,在核心-边缘模型的框架下,电子商务企业应当是在初始状态下稳态分布。

与现实情况对比,虽然电子商务企业分布于上述结论有很大出入,但并不矛盾。

原因是电子商务企业区位选择虽然不受三种效应的影响,但对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软环境布局较为敏感。

而我国这些资源相对集中地是中心城市,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也主要分布于这些中心城市和地区。

(2)如果消费者对于工业品有着完全替代的需求(1σ=),也可以认为贸易自由度为1(1σφτ-=)。

此时,工业企业有着类似于农产品相同的特性,分布也趋于农业分布同样的规律。

据此分析,我们便可以解释,在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业,如塑料制品、纸制品等行业,其替代率基本接近于完全替代,排除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布局趋于均匀。

三、政策启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便要求我们做好“五个统筹”,其中重要两条便是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非常严重,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实现社会和谐乃至共同富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启示一: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从而有利于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有利于企业和劳动力在区际间的相互迁移。

区域贸易成本的减少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能有效的带动区际的分工与合作,消除区际间不良的恶性竞争,避免产业的同构和工业的重复建设带来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我国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政策效果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启示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关键在于降低城乡间的交易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