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_胡存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1年10月 第42卷第10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0-1192-09收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639030);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2006AA09Z348);“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6-0241) 作者简介:胡存(1986-),女,安徽宿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海洋土动力特性研究。E-mail :shui03012121@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 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 胡存,刘海笑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为了合理评估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在海洋环境中的动力响应和工作性能,有必要建立一种形式简单且能真实模拟饱和土体复杂动力特性的本构模型。本文基于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提出了适用于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复杂动力特性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模型引入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实现边界面的等向硬化和运动硬化,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各向异性的演化。同时,土体的连续循环加载过程被分为三类加载事件:初始加载、卸载和再加载事件,采用不同的插值公式计算其塑性模量,以模拟循环塑性应变和孔压的累积;以该硬化中心作为映射中心,从而体现土体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合理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滞回特性。应用该模型对饱和黏土在短期较高应力水平下和长期低应力水平下的循环动力特性进行预测,并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循环荷载;边界面塑性模型;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硬化中心;饱和黏土 中图分类号:TU435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主要依靠海洋土的嵌固作用保持稳定并提供结构的工作性能,在复杂的风、浪、流等海洋环境条件下,其响应及性能不仅取决于结构自身,同时与海洋土力学特性的演变规律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能合理而准确地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体特性的演变规律的本构模型对于解决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十年来,为了描述土体等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国内外出现了多种弹塑性的动本构模型,其中两类重要的模型脱颖而出:①Iwan [1]和Mroz 等 [2-3]提出的基于运动硬化塑性理论的多面模型;②Dafalias 和Popov [4]提出的边界面塑性理论模型(也称双面模型)以及Dafalias 和Herrmann [5-7]改进的单面模型。后续的研究者如Crouch 等[8-10]、Li 和Meissner [11]和Yu 等[12],对于这两类模型做了很多改进,从而使该两类模型对于土 体的循环动力特性的模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上述的弹塑性模型中,以单面模型最为简单,容易数值实现,但以往的单面模型[4-7,12-13]建立在 各向同性假设的基础上,并且往往采用弹性卸载的概念,难以模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应力诱发的各向异性以及卸载时土体产生的塑性变形,从而导致对循环荷载下土体滞回现象的模拟不尽合理。为此,Liang 和Ma [14-15]、黄茂松等[16]通过引入组构张量或各向异性张量对单面模型进行了改进,但引入 了较多参数,增加了单面模型的复杂性;多面模型和基于运动硬化理论的双面模型,如Li 和Meissner [11]对于循环加载下土体的各向异性和滞回圈的演化描述较为合理,但因为涉及到多个面的运动演化和 相互的几何关系,尤其是三维应力情况时,不易于数值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提出了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单面模型。引入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实现边界面的等向硬化和运动硬化;以该硬化中心作为映射中— —1192

【结构设计】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优化要点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优化要点 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由核心筒与外围框架组成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核心筒结构因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内部空间的灵活性成为目前国际超高层建筑中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在超高层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超高层结构的经济性控制往往都是一个难题,博牛最近完成了几个超高层项目的优化咨询,结构整体的含钢量及含砼量均远低于当地一般水平,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认可.现总结其优化要点如下: 1、减少核心筒内部小墙肢的数量

核心筒内部小墙肢对结构整体刚度和受力贡献不大,在保证结构成立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梁的承载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内部小墙肢的数量. 2、控制墙厚 控制核心筒墙体厚度.在满足结构整体刚度以及墙体稳定性要求前提下尽量减薄墙体厚度.例如:7度区,150m~200m 的超高层建筑,筒体外墙厚度350~600mm为宜,应根据轴压比由下而上收进.内筒墙体基本可取200mm.

3、加强区以下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区以下的约束边缘构件可调整.根据高规 7.2.14条,底部加强区以下(即负一层和负二层)均可做构造边缘构件,为保证嵌固端边缘构件纵筋延续,负一层边缘构件的纵筋同第一层,但箍筋可以按构造边缘构件控制.负二层及以下层可全部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而且抗震等级可按规范要求降低. 4、核心筒角部约束边缘构件的优化 根据高规9.2.2条,底部加强区以上的核心筒角部也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应注意根据轴压比调整箍筋配置,以及非阴影区长度. 5、控制框架柱截面 在满足结构整体刚度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柱截面,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取高.框筒结构中的绝大部分框架柱都是构造配筋,减小柱截面也就减小了柱配筋. 6、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 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 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 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 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 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 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 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 素禀赋都是对称的; 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 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 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 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 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 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 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 的,不能跨区流动。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

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用简单的数 学模型表达为: ()()* *1H H H S w w S S =--,其中* H S 表示两区域间 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p p τ=。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而两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还是平衡对称结构取决于两种力量之对比。根据模型的假设,区域的规模可以用需求的规模或是支出的规模进行度量,因此此处可用工人的数量来表示。注意到前文所述的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因此,H S = 12表示两区域处于平衡结构, 12 H S >表示北部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反之则反是。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H S =12 ),而此时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那么工人(企业)将向某一区域流动,最终在一区域形成工业部门聚集地——核心区,而另一区域只有农业部门——边缘区;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时一种聚集状态,假设北部地区为核心区,南部地区为边缘区(12 H S > ),而此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则两区域将向平衡结构变化。 下面就具体来分析区域结构的稳定性: (一)区域平衡对称结构的稳定性 1、 需求的循环因果。假设在平衡状态时,北部与南部的工人数量(对

CCA三支决策模型的边界域样本处理

张燕平,邹慧锦,邢航,等.CCA三支决策模型的边界域样本处理[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4,8(5):593-600. ISSN1673-9418CODEN JKYTA8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673-9418/2014/08(05)-0593-08 doi:10.3778/j.issn.1673-9418.1307018E-mail:fcst@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 Tel:+86-10-89056056 CCA三支决策模型的边界域样本处理* 张燕平1,2,邹慧锦1,2,邢航1,2,赵姝1,2+ 1.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肥230601 2.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601 Dealing with Samples in Boundary Regions of Three-Way Decisions Model Based on CCA ZHANG Yanping1,2,ZOU Huijin1,2,XING Hang1,2,ZHAO Shu1,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zhaoshuzs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 ZHANG Yanping,ZOU Huijin,XING Hang,et al.Dealing with samples in boundary regions of three-way decisions model based on CCA.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8(5):593-600. Abstract:The three-way decisions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e covering algorithm(CCA)produces automatically three regions:positive regions(POS),negative regions(NEG)and boundary regions(BND)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samples.The model provides a new idea to deal with samples in BND for the theory of three-way decisions.This paper proposes two methods to deal with samples in BND:The first method deals with all sam-ples in BND,which gives three principles,nearest to the center principle,nearest to the boundary principle and grav-ity principle;The second one deals with part of samples in BND,i.e.,the samples which satisfy some conditions are dealt with,and the rest samples are still in the BND.The second method promotes the accuracy.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wo methods on five datasets using10-fold cross-valida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61073117,611750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Anhui Province of China under Grant No.11040606M14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the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Anhui Province under Grant No.KJ2013A016(安徽省教育厅科学基金);the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of Anhui University(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Received2013-05,Accepted2013-07. CNKI网络优先出版:2013-10-08,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kcms/detail/11.5602.TP.20131008.1636.005.html

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山东平原人 主要从事岩土本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魏星黄茂松 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系四川成都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上海 摘要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和边界面本构理论通过引入各向异性张量建立各向异性的边界面和硬化法则提出了一 黏土的初始各向异性由不等向的 固结过程产生因此假定各向异性张量的初始值可由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并且提出了一个由塑性体应变和塑性剪文中 对具有不同初始固结应力状态的多组高岭土试样的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模拟吻合较好关键词黏土 初始各向异性诱发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早在 等由于各向异性的普遍性以及它对土 的应力应变行为的显著影响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旨在考虑各向异性的本构模型这些模型 如组构张量 和各向异性张量 因为土颗粒的排列是由应力历史决定的系 各向异性张量 表明和图 试验测得的屈服面并不是以静水压轴而是基本以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围 压 等黏土的屈服面并且还总结了其它 特性不尽相同

图黏土的屈服面形状黏土的屈服面形状 早在 就采用了根据 等 式中 对于固结应力状态可得各向异性张量各分量的初始量为 式中 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边界面方程本文模 空间中边界面的形状见图 式中为平均球应力 为第一应力不变量为折减偏应力张 量的第二不变量 为空间 角定义 为折减偏应力张量的第三不变量与三轴压缩应力状态的临界 状态线斜率 映射法则采用提出的径向映射边界面上的相应力点 应力点图中的和分别为原点和当前应力点至像应力 对于任意当前应力点 应力点

映射法则的图解说明 式中 将和 硬化法则 等向硬化法则根据黏土压缩特性可知前期固结压力与塑性体应变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和分别为 为初始孔隙比  各向异性硬化法则各向异性硬化法则考虑到在应力比达到临界状态   ? 由于该硬化法则同时考虑 塑性模量边界面上像应力点的塑性模量可由一致性条件 量由插值计算如下 式中 当应力点处于边界面上 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式中 为塑性加载因子 本文模型采用关联流动法则 再计入弹性应变部分可得增量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土力学的认识2000字

土力学的认识 对于人类, 土就是最古老的材料之一。“水来土湮” , 古代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 土就是她们最原始的武器。同时, 在土层深厚的大河名川中下游两岸, 也就是人类发源、繁衍与生息的乐园, 目前也还就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广裹深厚的土层上, 人类耕耘营造、生生不息, 取得了关于土的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土力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就是1 9 2 5年卡尔·太沙基发表了她的“土力学”一书以后的事。因而在庞大的力学家族中, 土力学还就是一个较年轻的成员。这种情况就是与土本身的力学性质的复杂性有关的。 我们知道, 理论力学将对象理想化为刚体; 材料力学将对象理想化为线弹的固体; 连续介质力学将对象理想化为均匀的连续介质。这种理想化的连续介质, 对土体来说, 仍嫌粗糙。土由不连续的固体颗粒、液体与气体三相组成。固体颗粒的矿物成分、粗细、形状、级配、密度及构造, 土粒间孔隙中水与气体的比例及形态都对土的力学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土与其她力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就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它们历尽苍桑,经历过漫长的风化、搬迁、沉积与地壳运动等过程, 形成其独特的性质。原状土一般就是不均匀的、各向异性的, 有一定的胶结性或特定的结构性。因而重复性极少, 严格地讲, 世界上没有性质完全相同的两种原状土。同样, 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的重塑土也由于存制样、固结方式与程序等差别, 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而在室内试验中研究原状土, 取样扰动或代表性问题,就成了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 因此, 土的力学性质比其她材料复杂得多,而且影响因素也更多。比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就是明显的非线性、弹塑性、具有剪胀(缩)性、应变硬化(或软化)、流变性等等, 且与应力状态、应力历史与应力路线有关, 一般呈各向异性, 有明显的卸载一再加载回滞圈, 存在着各种因素的藕与关系。因而, 在目前已有的数以百计的本构模型中, 尚无一个模型能反映上述的所有性质与影响因素。 三、实践在土力学中的地位 由于土的力学性质复杂多变,所以土力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在建立与验证土的力学理论时离不开试验与现场观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也离不开长期实践经验。理论的正确性也只能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试验一理论一工程实践就是土力学的主要工作方法。 试验在发展土力学理论中就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建立理论与模型时,

OkumuraHata模型理论

Okumura/Hata模型理论广州瀚信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Okumura/Hata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覆盖预测模型,它是以准平滑地形的市区作基准,其余各区的影响均以校正因子的形式出现。Okumura/Hata模型市区的基本传输损耗模式为:Lb=69.55+26.16lgf-13.82lgHb-α(Hm)+(44.9-6.55lgHb)lgd 简化为:Lb=A-13.82lgHb-α(Hm)+(44.9-6.55lgHb)lgd Lb:波传播损耗值(dB) A:覆盖场景损耗参数 f:工作频率(MHz) Hb:基站天线有效高度(m) Hm: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 d :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km) α(Hm):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 α(Hm)=(1.1 lgf - 0.7)Hm-(1.56lgf-0.8) 为达到高速车内信号场强优于-90dBm的目标,车外设计场强: SSdesign=Rx+HO+TPL+LNF 假设基站载波输出功率为43dBm,高速覆盖上一般采用两面天线背向发射,,CDU损耗约为5dB,馈线、接头等损耗为2dB,天线增益为15dBi。一般高速公路上可取手机天线有效高度为1米。 有效发射功率: EiRP=载波功率+天线增益-CDU及馈线损耗 假设为自由空间传输则允许最大路径损耗为:Lp= EiRP- SSdesign

根据高速的地形、频段、建设方式等特点,对A、Hb、Hm进行适当取值,取宏站高度Hm=30m,高速公路移动台高度Hm=1m,根据无线传播模型公式:Lb=A-13.82lgHb-α(Hm)+(44.9 -6.55lgHb)lgd,可计算出高速基站的最大覆盖范围d; 无线传播损耗参数A各场景取值: 带入公式可得到各场景下小区覆盖距离: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姓名:姚嘉德学号:2015301130007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有效方法。但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波场数值模拟时有限差分网格是限制在人工边界里面,即引入了人工边界条件。本文采用Clayton_Engquist_Majda二阶吸收边界条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这一算法。依靠MATLAB具有更加直观的、符合大众思维习惯的代码,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简洁的程序开发环境,方便同行们交流。利用Matlab本身所具有可视化功能以及像素识别功能,可以将生成的动画电影进行识别,用于地震局实时分析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吸收边界条件,MATLAB矢量帧,像素识别 Abstract:Modeling seismic wave fiel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earth medium. When we model seismic wave field in the laboratory, the finitedifference grids are restricted in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So it should introduce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paper adopts Clayton_Engquist_Majda second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realizes the arithmetic with MATLAB. The MATLAB codes are direct and accord with our thinking custom. So it can provide the friendlyand succinct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and is easy to communicate with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4956764.html,ing the functions of Matlab that make visualization come true and identify the pixel,we can identify the earthquake wave field. Key word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seismic wave field, numerical modeling,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MATLAB

FLUENT常用的湍流模型及壁面函数处理

FLUENT常用的湍流模型及壁面函数处理 本文内容摘自《精通CFD工程仿真与案例实战》。实际上也是帮助文档的翻译,英文好的可直接参阅帮助文档。 FLUENT中的湍流模型很多,有单方程模型,双方程模型,雷诺应力模型,转捩模型等等。这里只针对最常用的模型。 1、湍流模型描述 2、湍流模型的选择

有两种方法处理近壁面区域。一种方法,不求解粘性影响内部区域(粘性子层及过渡层),使用一种称之为“wall function”的半经验方法去计算壁面与充分发展湍流区域之间的粘性影响区域。采用壁面函数法,省去了为壁面的存在而修改湍流模型。 另一种方法,修改湍流模型以使其能够求解近壁粘性影响区域,包括粘性子层。此处使用的方法即近壁模型。(近壁模型不需要使用壁面函数,如一些低雷诺数模型,K-W湍流模型是一种典型的近壁湍流模型)。

所有壁面函数(除scalable壁面函数外)的最主要缺点在于:沿壁面法向细化网格时,会导致使数值结果恶化。当y+小于15时,将会在壁面剪切力及热传递方面逐渐导致产生无界错误。然而这是若干年前的工业标准,如今ANSYS FLUENT采取了措施提供了更高级的壁面格式,以允许网格细化而不产生结果恶化。这些y+无关的格式是默认的基于w方程的湍流模型。对于基于epsilon方程的模型,增强壁面函数(EWT)提供了相同的功能。这一选项同样是SA模型所默认的,该选项允许用户使其模型与近壁面y+求解无关。(实际上是这样的:K-W方程是低雷诺数模型,采用网格求解的方式计算近壁面粘性区域,所以加密网格降低y+值不会导致结果恶化。k-e方程是高雷诺数模型,其要求第一层网格位于湍流充分发展区域,而此时若加密网格导致第一层网格处于粘性子层内,则会造成计算结果恶化。这时候可以使用增强壁面函数以避免这类问题。SA模型默认使用增强壁面函数)。 只有当所有的边界层求解都达到要求了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壁面边界层数值计算结果。这一要求比单纯的几个Y+值达到要求更重要。覆盖边界层的最小网格数量在10层左右,最好能达到20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边界层求解常常可以取得稳健的数值计算结果,因为只需要细化壁面法向方向网格。与增加精度向伴随的是计算开销的增加。对于非结构网格,建议划分10~20层棱柱层网格以提高壁面边界层的预测精度。棱柱层厚度应当被设计为保证有15层或更多网格节点。这可以在获得计算结果后,通过查看边界层中心的最大湍流粘度,该值提供了边界层的厚度(最大值的两倍位置即边界层的边)。棱柱层大于边界层厚度是必要的,否则棱柱层会限制边界层的增长。 一些建议:(1)对于epsilon方程,使用enhanced壁面函数。(2)若壁面函数有助于epsilon方程,则可以使用scalable壁面函数。(3)对于基于w 方程的模型,使用默认的增强壁面函数。(4)SA模型,使用增强壁面处理。 以上内容翻译自Fluent理论文档P121。 1、标准壁面函数 ANSYS FLUENT中的标准壁面函数是基于launder与spalding的工作,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

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黑龙江人博士后 路德春姚仰平张在明 杜修力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摘要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充分接近的两条加载路径所产生的变形基本相同因此可将任意应力路径转化为与其充分接近且易于计算变形的应力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定义两个应力状态的参量分别描述等应力比循环加载和等平均应力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塑性变形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并给出一个新的加卸载准则在不增加任何土性参数的条件下将现有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扩展应用于循环加载条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循环加载模型 模型简单易用只含 关键词本构模型应力路径循环加载加卸载准则 研究背景 而且与外力作用密切相关然而现有土的本构模型大都建立在塑性变形与应力路径无关假定的基础上如剑桥模型模型通常用与实际工程相同或相近的应力路径来进行土工试验应力路径的相关性 等 个区域殷宗泽 胡德金等 路德春等根据土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应力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力路径相关性的方法即认为充分接近的两条加载路径下土所产生的变形基本相等因而可将任意应力路径 以 循环加载和等平均应力循环加载条件 在不增加任何土性参数的条件 采用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三维化方法将模型用于三维应力条件 桥模型通过与文献资料中的砂土和黏土在多种应力路径下的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模型可较合理地描述循环 每个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

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为增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 利用广义虎克定律计算弹性体应变和弹性剪应变分别为 式中 上式中 式中 上式中 式中为初始孔隙比 塑性体积应变与塑性剪应变的表达式分别为 式中即由剪缩转为剪胀拐点处的应力比为等向固结压缩 基于准则的变换应力张量 上式中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ABAQUS粘聚力模型( Cohesive Model ) 应用小结

关于Cohesive模型应用的一些小结 学习粘聚力单元时从各种讨论中获益匪浅,现总结自己做过的一些练习模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里面有很多是论坛中帖子里面的知识,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谢过。错误疏漏之处请大家多指正。 这里所有的粘聚力模型都是指Traction-separation-based modeling( The modeling of bonded interfaces in composite materials often involves situations where the intermediate glue material is very thin an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of zero thickness,帮助文献目录为32.5.1-2 )。模型中参数仅作测试用,没有实际意义。 1.引言及一些讨论 粘聚力模型( Cohesive Model )将复杂的破坏过程用两个面之间的‘相对分离位移-力’关系表达。这种粘聚力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宏观唯象的,有多种表达形式,如图1-1所示。 图1-1 常见的粘聚力关系 Abaqus软件中自带的粘聚力模型为线性三角形(下降阶段可以为非线性)。其它如指数、 梯形等模型主要通过用户单元子程序(UEL/VUEL)实现。粘聚力模型的形状对某些计算结果( 例如单纯的拉开分层)影响很大。

1.1 粘聚力单元及粘聚力接触 粘聚力模型可以通过使用粘聚力单元( Cohesiev Elements )或者粘聚力接触( Cohesive Surfaces )来实现。在模型和参数都一致的时候,两类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别。 1.2粘聚力单元 Abaqus中的粘聚力单元包括3D单元COH3D8,COH3D6;2D单元COH2D4;轴对称单元COHAX4;以及相应的孔压单元。 单元的厚度(分离)方向 对于粘聚力单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确定单元的厚度(分离)方向( Thickness direction、Stack direction )。以三维8节点单元COH3D8为例,单元有三组相对的面,但是只能有一组相对的面可以相互分离。在这组可分离的面中,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的方向,定义为单元的厚度(分离)方向。对于3D 单元,厚度方向对应于单元的第3( Z )方向,对于2D单元,厚度方向对应于单元第2( y )方向。 通过编写inp文件定义的粘聚力单元,分离方向由节点顺序决定。对于4/6/8个节点组成的单元,前2/3/4个节点定义的面为底面,后2/3/4个节点定义的面为顶面。从底面到顶面的方向为分离方向(即对于8节点单元,只有1-5,2-6,3-7,4-8这4组相对的节点可以相互断开),如图1-2. 粘聚力单元在厚度方向上只能有一层。 图1-2 粘聚力单元厚度方向

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1.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有限元是将一个连续体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体,这些单元体在节点处相互铰结,把荷载简化到节点上,计算在外荷载作用下各节点的位移,进而计算各单元的应力和应变。用离散体的解答近似代替原连续体解答,当单元划分得足够密时,它与真实解是接近的。 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有限元单元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1.1.1.连续体的离散化 首先从几何上将分析的工程结构对象离散化为一系列有限个单元组成,相邻单元之间利用单元的节点相互连接 而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可采用各种类 型,对于三维有限元分析,可采用四 面 体单元、五西体单元和六面体 单元等。在Plaxis 3D Foundation 程序中,土体和桩体主要采用包 含6个高斯点的15节点二次楔 形体单元,该单元由水平面为6 节点的三角形单元和竖直面为四 边形8节点组成的,其局部坐标 下的节点和应力点分布见图3.1,图3.1 15节点楔形体单元节点和应力点分布界面单元采用包含9个高斯点的 8个成对节点四边形单元。 在可能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力梯度较大的地方,应适当将单元划分得密集些;

若连续体只在有限个点上被约束,则应把约束点也取为节点:若有面约束,则应 把面约束简化到节点上去,以便对单元组合体施加位移边界条件,进行约束处理; 若连续介质体受有集中力和分布荷载,除把集中力作用点取为节点外,应把分布 荷载等效地移置到有关节点上去。 最后,还应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单元的总体坐标系。 由此看来,有限单元法中的结构已不是原有的物体或结构物,而是同样材料 的由众多单元以一定方式连接成的离散物体。因此,用有限元法计算获得的结果 只是近似的,单元划分越细且又合理,计算结果精度就越高。与位移不同,应力 和应变是在Gauss 积分点(或应力点)而不是在节点上计算的,而桩的内力则可通 过对桩截面进行积分褥到。 1.1. 2. 单元位移插值函数的选取 在有限元法中,将连续体划分成许多单元,取每个单元的若干节点的位移 作为未知量,即{}[u ,v ,w ,...]e T i i i δ=,单元体内任一点的位移为{}[,,]T f u v w =。 引入位移函数N (x,y,z )表示场变量在单元内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规律,以便用 场变量在节点上的值来描述单元内任一点的场变量。因此在单元内建立的位移模 式为: {}[]{}e f N δ= (3-1) 其中:12315[][,,......]N IN IN IN IN =,I 为单位矩阵。 按等参元的特性,局部坐标(,,)ξηζ到整体坐标,,x y z ()的坐标转换也采用 与位移插值类似的表达式。经过坐标变化后子单元与母单元(局部坐标下的规则 单元)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不管内部单元或边界附近的单元均可选择相同的 位移函数,则为它们建立单元特性矩阵的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对于15节点楔 形体单元体内各点位移在整体坐标系,,x y z ()下一般取: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 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 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 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 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而两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还是平衡对称结构取决于两种力量之对比。根据模型的假设,区域的规模可以用需求的规模或是支出的规模进行度量,因此此处可用工人的数量来表示。注意到前文所述的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因此,=表示两区域处于平衡结构,表示北部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反之则反是。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而此时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那么工人(企业)将向某一区域流动,最终在一区域形成工业部门聚集地核心区,

15春学期《移动计算理论与技术》在线作业

15春学期《移动计算理论与技术》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V A 1. ()的全称是安全开放的移动Agent。。 A. SOMA B. LIME C. CARISMA D. JADE 满分:2 分 D2. ()将总频段划分为若干占用较小带宽的频段,这些频段在频域上互不重叠,每个频段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将它分配给一个用户。在接收设备中使用带通滤波器允许指定频段里的能量通过,但滤除其他频率的信号,从而抑制临近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 A. TDMA B. CDMA C. SDMA D. FDMA 满分:2 分 B3. 1995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设计开发出()系统。该系统基于纯Java,也是最早用Java 语言实现的移动Agent系统之一。 A. Aglets B. Mole C. D' Agent D. Telescript 满分:2 分 A4. 在宏观层次上,移动终端的节能技术大致可以分为:()。 A. 节能硬件设计 B. 软件节能设计 C. 无线通信节能设计 D. 可适应性能源管理 满分:2 分 C5. 码分多址是()。 A. FDMA B. TDMA C. CDMA 满分:2 分 A6. ()是射频通信协议,它可以仿真串行电缆接口协议(如RS-232、V24等) ,可以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对高层协议(如PPP、TCP/IP、WAP等协议)的支持。。 A. RFCOMM B. LMP C. L2CAP D. SDP

满分:2 分 D7. 红外线链路访问协议是()。 A. IrDASIR B. IrLAP C. IrLMP 满分:2 分 B8. ()作为一个开源软件平台,是根据P2P应用需求开发的移动中间件。 A. SOMA B. LIME C. CARISMA D. JADE 满分:2 分 A9. ()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编写Agent和场所的语言,二是语言解释器,三是实现引擎交换的移动Agent通信协议。在Telescript当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基本概念:Agent、场所、旅行、会晤、授权和许可证。 A. Telescript B. Aglets C. Mole D. D' Agent 满分:2 分 C10. 时分多址是()。 A. FDMA B. CDMA C. TDMA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V ABCDE1. 移动Agent关键技术有()。 A. 通信 B. 迁移 C. 定位 D. 安全 E. 容错 满分:2 分 ABC2. 移动计算模型大体上分为()。 A. 移动客户/服务器模型 B. 移动对等(P2P)模型 C. 移动Agent模型 满分:2 分 ABCD3. 按照时间耦合与空间耦合的特性,现有的移动Agent协同模型大致可以分为()。 A. 直接协同模型 B. 面向会晤协同模型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2.0边缘计算产业联盟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联合发布 2017年11月 目录

一、迎接行业智能时代 (一)行业智能时代已来 全球已经掀起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支撑,智能化是目标。通过对人、物、环境、过程等对象进行数字化产生数据,通过网络化实现数据的价值流动,以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智能化为各行业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智能化是以数据的智能分析为基础,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和智能操作,并通过闭环实现业务流程的持续智能优化。 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已经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用户画像等方面得到应用,在算法、模型、架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智能技术已经率先在制造、电力、交通、医疗、农业等行业开始应用,对智能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行业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行业智能分为1.0和2.0两个发展阶段: 1)行业智能1.0 行业智能1.0是面向市场线索、营销、采购、物流、售后等商业过程,将用户、应用和商业流程的行为和状态数字化,基于多维度数据分析和场景感知,建立行业的信息图谱,为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配置和服务。 行业智能1.0的快速发展得到了ICT创新技术的支撑,包括: 泛在网络联接使能数据的快速流动; 云计算按需提供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服务应对业务负载变化;

大数据挖掘、分析和管理海量数据,提升企业的商业决策能力; 算法+数据+算力,释放了行业智能的潜在价值。 2)行业智能2.0 面向产品规划、设计、制造、运营等生产过程,产品、生产装备、工艺流程等已经逐步数字化和网络化,行业智能2.0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这里所指的产品、装备具有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制造产线等,也包括能源、交通、农业、公共事业等行业提供服务时所依赖的资产,如电表、交通工具、农业机械、环境监测仪器等。 行业智能2.0需要达成如下目标: 提升生产与服务过程敏捷性和协作性 提升资源共享和减少能耗 降低生产运行和运营不确定性 与行业智能1.0协作,建立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端到端行业智能。 行业智能2.0时代需要行业发生四个关键转变: 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从割裂转变为协作融合; 运营决策从模糊的经验化转变为基于数字化、模型化的科学化; 流程从割裂转变基于数据的全流程协同; 从企业单边创新转变为基于产业生态的多边开放创新。 (二)行业智能2.0面临的挑战 从DIKW模型视角看,行业智能2.0面临了四大挑战: OT和ICT跨界协作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