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7a50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a.png)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77b032dd88d0d232d46a46.png)
(3)支线的发展
原型区域
----海(港4)空相初互始连间阶接段的结构(模5)完式全相:互连东接 非(前6主)要殖最街优道先民的发出展现地的 国家。
(1)中世纪的贸易 线路和港口(1500)
(a)
(2)阿拉伯的线 路和港口(1850)
(3)最初的铁路延 伸线(1893-1914)
(4)支线的发展 (1924-1934)
• (1)近代以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 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 核心区。
• (2)二战及其以后太平洋沿岸的兴起,成为 另一核心区。
3
应用检验
• 将核心边缘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由经济意义 扩展至地缘政治意义,这是西方一些激进学 者的工作。即将全球所有国家从依附论角度 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两大类型,在此基 础上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陆玉麒 2013.4 福州
1
基本含义
• 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 R.弗里德曼于1966 年提出。
•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 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 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 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 空间系统。
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5
理论溯源
• 一般认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追溯至佩鲁的增长 极理论(195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1957)。
• 其中,缪尔达尔提出的是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 赫希曼提出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合称缪尔 达尔-赫希曼模型。
• 施坚雅的核心边缘结构(1940年代) • 农业区位论(1826)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162f1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2.png)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3f37f1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878821482fb4daa58d4bda.png)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
![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4ce3f4769eae009581becc6.png)
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李国平,李具恒(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传统梯度理论的破缺论争引致了广义梯度理论逻辑起点的探寻;广义梯度理论的理论要旨和扩展空间标识了广义梯度理论的学术魅力和实践能力;广义梯度推移战略聚多重性于一身,实践了广义梯度理论与西部大开发耦合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传统梯度理论的破缺;广义梯度理论的创新与扩展;广义梯度推移战略基金项目:本部分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支持系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平,四川宜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理论,粗略地讲,主要有:“点—轴”开发理论、“发展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平衡的、不平衡的、协调一倾斜的发展战略,资源转换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自然资源开发型与人力资源开发型,政府推动型与市场推动型,等等;区域开发模式基本上有据点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优势区位开发模式、梯度开发模式、跳跃开发模式、正反梯度开发模式、点、线、面结合的滚动式开发模式等几种。
"文中将通称的梯度理论称作传统梯度理论,以区别于广义梯度理论这一提法。
区域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理论衍生出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区域开发模式!。
综观已有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基本上都能在这些理论、战略模式和区域开发模式中找到其影子。
尽管每一种战略不乏合理之处,然而各种战略之间的相互矛盾之处并不是没有。
这是由于一方面,传统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沉淀束缚了学者们的手脚,限制了其思维空间,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种融合并涵盖众多理论、众多战略模式、众多区域开发模式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的指导,这既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缺憾,也是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更是对有志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提出的挑战,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有益探索。
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评述
![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dd1ce956f01dc281e53af0c8.png)
“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论(1)强调“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持这种观点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配置,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以及极化理论的佩鲁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城市偏向”。
第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概念及模型。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为特征的工业化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为现代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即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积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实现现代部门的扩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向传统部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物质设施,这将推进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发展,最后经济实现由“二元”向“一元”转变。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揭示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内在发展联系,主张“工业主导论”,并指出这种联系不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相联系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先决条件。
同时他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农业隐性失业问题。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69f74ae919e8b8f67c1cb971.png)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王浩(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400041)国外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城乡公共管理体制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分析,选择借鉴。
一、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的理论与观点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特别是统筹城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统筹城乡政府体制方面的文献较有限。
相关的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城乡整合论城乡融合理论试图通过城乡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融合。
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麦基的亚洲城乡融合区理论和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理念。
城乡融合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摩尔、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就希望通过他们心中所造的理想社会组织结构来实现城乡的融合,如摩尔以期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设想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乡关系分为,城乡依存、城市统治乡村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恩格斯在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有所阐释。
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Murnford)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Mcgee)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他用“desakota”(城乡融合区)来概括这种特殊的城乡地域组织结构。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城乡融合的社会,他强调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来实现城乡融合。
麦克.道格拉斯(MikeDouglass)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发展。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1c48e502020740bf1e9b27.png)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作者:黄翅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4期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态演变,定量测算泛珠三角旅游产业的聚集度,界定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边缘区域。
研究结果显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已形成拥有主次两个中心的双核心-边缘结构,旅游产业正处于核心集聚阶段转向边缘扩散阶段的过程,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形态仍呈现核心集聚型的特征。
黄翅清作者简介:黄翅清(1990-),女,广东中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核心—边缘理论是由美国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1966)一书中,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提出来的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
他认为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并可以将国民经济发展和空间一体化过程看作是两者之间权威与依附关系格局变动的过程。
随着核心-边缘理论的不断完善,国内外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区域管理研究中。
D.B.Weaver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分析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Tobago岛和Barbuda岛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AndreasPaPatheodorou通过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轨迹,认为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和空间距离。
在国内,汪宇明认为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区域空间结构系统,并为区域旅游规划中资源整合、土地利用功能配置和圈层构造等提供了认知模型。
张河清等以衡山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心-边缘理论探讨其核心旅游区与边缘旅游区域的相互关系,并得出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卞显红以上海市为实证对象,分析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90533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6.png)
1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
22
形
成
借鉴他人成果
背
↘
景
核心边缘理论
.
33
形
成生
背 景
长 级 理 论
普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
44
形 成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背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想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
55
形 成 背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景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
9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
2266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
115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4758234b35eefdc8d33398.png)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共富县县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冯振东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随之,该模型成为诠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问题的主流思想理论。
然而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工业主导论”,同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失衡问题。
之后,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这些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同样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拓展,我国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然而,目前学界主要从内涵概念、制约因素、实证分析、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展开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比较少。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是正确认识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地域上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工特点,属于不同的空间载体;从产业上看,城市和农村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以专业分工为基础。
而按照弗里德曼(J.R.Fridemna)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是核心区域,农村是边缘区域,因此两者是核心与边缘的关系。
当然城市与农村的核心与边缘关系既可以称之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弗里德曼指出了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将通过商品、交通、信息等网络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签于此,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城乡互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地域不断演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之间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更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f1173fa0116c175f0e48d8.png)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0.0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0.0
2266
0.0
7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0.0
8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0.0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与应用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c21d56ff5335a8102d22012.png)
12
这样,以海港城市纽约与区域中心城市芝加哥,以及分布其间的 汽车城底特律、石化工业发达的克利夫兰等构成的双核结构,构 成美国最重要的产业发展轴线。 该轴线以伊利运河(由沿海地区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通往大陆腹 地的一条可航水道、低地通道)的开通为导引,以综合性的束状 交通运输网络的建成为标志。 在这里,既可以方便地取得煤炭、铁矿,又接近发达的农业区 “玉米带”和大湖水运。在大湖以南,还分布有不少专业化方向 明显的中小工业城市。这个大致呈东西方向伸展的大产业带,被 称之为“美国经济地理横轴”。
27
二、三角洲顶点城市研究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提出源于 我们在进行第一个基金项目 “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 式研究”时,对案例地区— 赣江流域的实证分析。 (1)流域空间结构演化的 一般规律性是什么? (2)流域中心城市有什么 样的区位特点?
28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提出源于 我们在进行第一个基金项目 “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 式研究”时,对案例地区— 赣江流域的实证分析。 (1)流域空间结构演化的 一般规律性是什么? (2)流域中心城市有什么 样的区位特点?
18
总之,基于树枝状水系的 流域背景,归纳区域中心 城市的区位特征及与港口 城市的组合状态,我们就 可以建立以流域为基础的 双核结构的理想模型。
19
域双 发核 展结 的构 驱理 动论 机与 制区
边中 缘心 结地 构结 的构 融与 合核 心 核心边缘结构 中心地结构
经济联系主通道理论
太湖流域中心地结构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 理论与应用
1
学术生命树
2
一、区域双核结构理论的发现与研究
核心_边缘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新范式_包卿
![核心_边缘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新范式_包卿](https://img.taocdn.com/s3/m/edc3e403f12d2af90242e64e.png)
比较对象 ! 时代背景 # 理论背景 %
’() +,./ 主要内容 2 4567 89:; 动力机制 < >
?@ 特征 A
核 心 — — — 边 缘 理 论
" 新核心— ——边缘理论
冷战和对峙时期 $
全 球 化 、市 场 化 、贸 易 自 由 化 和 信 息 化 时 代
位 ”优 势 , 地 域 的“ 核 心— ——边 缘 ”效 应 趋于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同时, 产 业的地方化也得到发展, 一些地方在衍 生地方产业集聚方面, 充分发挥和利用 其 历 史 的 、文 化 的 、制 度 环 境 的 潜 能 , 成 为全球化时代滑质经济空间中众多的 “粘性”地 区 , 从 而 使 区 域 发 展 仍 然 具 有 核 心— ——边 缘 的 特 征 。 进 入 知 识 经 济 社 会, 核心出现知识化、信息化和服务业 化 , 由 于 网 络 的 无 形 化 , 外 围( 边 缘 ) 空 间表现出无限性和多重性, 新一轮二元 经济地域空间格局将在全球范围内 “再 现 ”。
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 一些 学 者 认 为 全 球 将 变 成 一 个 滑 质 空 间 、网 络化均衡空间, 而事实是由多核心高增 长城市核心区和低增长大都市间的边缘 地 带 共 同 组 成 的 核 心— ——边 缘 不 平 衡 发 展已经成为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主 要的经济、社会景观(Tyrel G.Moore,1994)。 杨( Yeung, Henry waichung, 1998) 在 研 究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均衡和不平衡发 展时发现, 资本主义国家会通过不断安 排新的发展机构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 保证对国际经济的最大垄断, 从而使国 际资本在某些关键地点的聚集更加容 易 。在 新 兴 工 业 化 国 家 和 地 区 , 近 20 年 的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以及 “亚洲劳动 地 域 分 工 ”(NG, Meekam, 1994)更 强 化 了 核 心— ——边 缘 结 构 , 尤 其 较 发 达 的 城 市 地区和广大欠发达的乡村边缘地区二元 结构特征更为明显。因为核心区域在信 息时代拥有边缘所无法比拟的 “信息区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dfab95d4d8d15abe234ef7.png)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1]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
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
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
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
旅游规划原理 试题
![旅游规划原理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1e170bfab069dc51220164.png)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试比较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概念的异同点。
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类似于点与线的关系。
首先,旅游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而旅游项目的内涵则窄一些。
其次,旅游项目较旅游产品来说具体一些。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旅游产品是将各种旅游项目和旅游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组合起来,对外销售的无形产品,旅游项目则是各种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与旅游产品相比所包含的内容较少,但是稳定性相对较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项目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首先,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一种潜在的经济性,旅游项目与旅游资源相比较其经济性的特征更具有现实性.其次,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空间特性在旅游项目上的体现也不明显,旅游项目在地域空间上是可以被重复建造的。
第三,旅游项目闭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文化性特征。
总之,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
2.请分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形象定位、功能定位与产品定位之间的关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对区域的形象定位、产品定位和功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他们存在着相对一致的关系,作为产品定位的内在功能,而形象定位则执行的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功能;再次,旅游产品为了推向旅游者,必须通过具体的功能来实现,这就是功能定位产生的必须,旅游者为了了解旅游信息,主动趋向于购买旅游产品,就产生了形象定位的必须,因此,功能定位发挥的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作用,形象定位发挥的是将旅游者拉到旅游消费领域的作用。
3.简述旅游规划与开发保障体系的内容。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包括政策保障体系,市场保障体系,财经保障体系以及人力资源的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体系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旅游规划与开发顺利进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所组成的系统。
市场保障体系主要从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上提出整顿和管理的措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对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83d7e1647d27284b7351d7.png)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