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城乡差距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网
城乡差距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摘要: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乡差距;效用;核心—边缘模型;异质性0 引言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区位自然优势、收入来源差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和户籍管理制度等。
王学峰[1]通过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城乡关系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相当丰富,如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空间扩散理论和城乡边缘区理论。
徐克帅等。
[2]认为构建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有利于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并着眼于空间、时间和主体3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心村镇建设的应用价值以及实践中应关注的技术细节。
核心—边缘理论虽没有专门研究城乡关系,但该理论揭示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方面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克鲁格曼[3]在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等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后经鲍尔温、藤田等人的补充完善,其实质上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其周围腹地(即农村)之间的经济关联,对研究城乡互动与差异极具启迪性,为研究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
作者: 殷广卫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8-116页
主题词: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循环因果;聚集;非均衡力
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基础,它成功地将空间维度纳入了分析框架,揭示了空间经济的很多重要特征,模型所展示的经济为政府介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
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解、阐释并演绎由克鲁格曼建立,并经鲍德温等人补充完善后的一个空间经济学经典模型,即对称核心-边缘模型。
笔者省略了所有数学公式和数理分析,完全借助相关概念和图形表述模型的核心思想和直观经济内涵,对空间经济学的初学者能够起到入门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区域旅游规划成为了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点。
在旅游规划中,核心—边缘理论被广泛运用,以帮助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本文将介绍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探讨它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边缘理论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华尔多夫·利普斯在他的《地理和旅游》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某一区域内,存在着核心与边缘两个概念。
核心区域具有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而边缘区域则相对贫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核心—边缘理论的原理核心—边缘理论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空间结构和基于功能分工。
基于空间结构,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是存在空间关联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距离相反相关。
距离核心区域越远,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越低。
这一原理揭示了地理位置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核心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往往聚集在城市中心,而边缘地区则缺乏发展及挖掘旅游资源的动力。
基于功能分工,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旅游产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核心区域通常承担着主要的旅游经济功能,如接待游客、提供旅游设施和服务、开发旅游项目等。
而边缘区域则更多地处于资源供给和服务支持的角色。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识别和理解核心和边缘的概念,规划者可以有效地分析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首先,核心—边缘理论可以帮助规划者确定核心区域的位置和边缘区域的边界。
在核心区域,规划者可以集中投资和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各类旅游设施和服务。
而在边缘区域,规划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为核心区域提供支持。
通过精确划定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边界,规划者可以更好地控制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步伐。
其次,核心—边缘理论可用于制定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策略。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介绍如下: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指的是在社交网络分析中,用于描述个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位置的一种公式。
该公式有以下一般形式:
C(j) = α Σ(i∈Γ(j))C(i)/| Γ(i)| + β,
其中,C(j) 表示节点j 的重要性,Γ(j) 表示与节点j 相连的节点集合,| Γ(i)| 表示与节点i 相连的节点数量,α 和β 是权重系数。
该公式的意义是,节点j 的重要性程度由两部分决定,一是它与其他节点的关系强度,即与它相连的节点的重要性,这部分权值占比由α 决定;二是节点本身的重要性,即节点本身在网络中承担的重要角色,这部分权值占比由β 决定。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交网络中个人的位置和重要性,有助于社交网络的分析与管理。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是指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其中核心部分是组织的主要决策中心,而边缘部分则是负责执行决策和提供支持的部门。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用于大型组织,例如跨国公司或政府机构。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C = K + E
其中,C代表组织的总体结构,K代表核心部分,E代表边缘部分。
这个公式表明,一个组织的总体结构是由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组成的。
在核心-边缘结构中,核心部分通常由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组成,他们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和政策。
边缘部分则由执行人员和支持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实施核心部分的决策和提供支持服务。
这种结构模式的优点是,它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和高效。
核心部分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并将其传达给边缘部分进行执行。
边缘部分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并为核心部分提供必要的支持。
然而,这种结构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核心部分可能会变得过于集中化,导致决策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此外,边缘部分可能会感到被忽视或缺乏自主权,从而导致员工不满和流失。
核心边缘理论
1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
22
形
成
借鉴他人成果
背
↘
景
核心边缘理论
.
33
形
成生
背 景
长 级 理 论
普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
44
形 成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背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想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
55
形 成 背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景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
9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
2266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
115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汇总-2022年学习资料
基本假设-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类型分析与体系构建-驱动机制-均质空间-空问极化效应-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0 非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内力驱动-区域边缘效应-空间是区的抽象-距离衰减效应-地理学第一定律-理论在人文地质区域-区域开放状态-区域演化路径-区成演化动力-理学中理论地-区是空间的具象-外力驱动-开放型-封闭型生型-外源型-内驱力-外驱力-位的逻辑分析-现有模式梳理归类-新的摸式挖掘提炼-异速增长效应-地理学第二定 -异质区域-区域线状要素-自然地理单元-特定研究区域-多元复合驱动-点轴系统理论-流域空间结构-中国空间格 -深化研究-模式提炼-优化分析
4-数理推导-·1991年克鲁格曼等对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了坚实 科学基础。-其数理研究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且不存-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经济系统 内生力量终-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继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可避免:集-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 使很微弱-的区域将成为集聚中心,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陆玉麒-2013.4福州
1-基本含义-·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R.弗里德曼于1966-往下降方向变动-年提出。-以核心和边缘作为 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外围区-往上升方向变动-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 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资源边际区
6-进一步溯源-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战国)-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准南子·地形训》(西汉)山:会枪,泰山王屋、-首山、士华。敏山、太行、羊-钙子正。内陶-函、孟门,-厄,荆积、方城。希根、井理-孕 、句庄、属需-百里阳钠总-九蓝:日装之具区,楚之云-城四百里-服区-梦操。鼻之阳出于,世之选-草之因田,宋 孟洁。齐之海-隔,赵之矩而。燕之留余。-六水:日调冰,赤水,江水-黑水、江水。在水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0.0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0.0
2266
0.0
7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0.0
8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0.0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三大理论的比较
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比较李毓敏土管一班20110607310017 概念: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点—轴渐进扩散模式: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相同点:一是基本都是由单个区域点和周围受影响的区域构成的整体。
二是都受极化作用影响。
极化作用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
三是都受扩散效应影响。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作用力相反的增长极效应。
其表现是,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趋势。
生产的发展通过扩散而促进增长极周边所有地方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不同点:一扩散的方式方向不同。
增长极理论不强调扩散的方向,主要强调这个增长极点的作用。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一个区域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外围区受核心区影响,这是面上的扩散。
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线性发展推移。
二使区域连接的主要产业不同。
增长极和核心边缘理论大多指制造业受材料、技术影响而连接。
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主要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
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摘要: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解、阐释并演绎克鲁格曼建立并经鲍德温等人补充完善后的一个空间经济学经典模型——对称核心-边缘模型。
作者省略了所有数学公式和数理分析,完全借助相关概念和图形表述模型的核心思想和直观经济内涵。
希望能对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初学者起到入门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循环因果聚集非均衡力A Plain Interpretation on the Symmetric Core-PeripheryModel in Spatial EconomicsAbstracts:This paper gives a plain interpretation to a classic model in spatial economics——the symmetric core-periphery model——which was first modeled by Krugman and then complemented and improved by Baldwin et al. With all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s and mathematical analyses omitted, the author uses only related concepts and diagrams to express key ideas and economic intuitions of the model and hopes the paper can stir the interest of beginners in the area of spatial economics(new economic geography).Key words:Spatial Economics; the Symmetric CP Model; Circular Causality; Agglomeration; Non- Equilibrium Force引言克鲁格曼(Krugman,1991)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规划成为了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核心—边缘理论被广泛应用,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最早由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内的市场需求是由辐射展开的,核心地区能够集聚人口、服务设施和经济资源,并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和商品。
而边缘地区则相对缺乏这些资源,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二、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 核心地区的发展优势:核心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等,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选择核心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和重点开发区域,集中资源投入和发展,形成旅游品牌和优势。
2. 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边缘地区往往自然环境优美、文化资源丰富,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潜力。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开发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与核心地区不同的旅游体验,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 核心—边缘地区旅游的互补性开发: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在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上存在互补性。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巧妙地组织和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开发,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有机结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和旅游包。
4. 达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核心—边缘地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和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资源保护、环境保持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实践中的案例1. 案例一:日本京都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规划京都作为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名城,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在京都市中心,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观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而周边的边缘地区,则以自然风光和温泉资源为主要亮点。
核心边缘CP模型及其均衡
浅析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摘要:保罗·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成功地将空间维度纳入分析框架,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并揭示了空间经济的聚集机制。
本文以不妨碍思想表达为原则对其数理模型假定作了尽可能的简化,解释并演绎经过许多学者完善改进后的核心——边缘模型。
关键词:核心——边缘模型、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聚集机制、贸易自由度1991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提出了基于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垄断竞争模型的核心——边缘(CP)模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边缘模型问世后,不断得到其他学者也包括克鲁格曼本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创新,成为新经济地理学许多模型的理论基础。
核心——边缘模型通过数理分析表明的是一个最初具有对称结构的经济系统如何通过制造业人口的迁移内生地演化为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
由于模型的某些内容涉及复杂的数学符号与数理分析,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因此本文以不妨碍思想表达为原则对假定作了尽可能的简化。
一、基本假设核心——边缘模型所考虑的经济系统只涉及两要素、两部门、两区域,也可以看成是“2×2×2模型”。
其基本假设如下,(一)经济中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它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要素禀赋方面是对称的。
(二)生产部门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各部门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民)不可流动(由于核心——边缘模型重点讨论工业部门和工业劳动力的迁移问题,所以假设农业劳动力不流动),工业部门劳动力(以下简称工人)可自由(无成本)流动,并受两地的实际工资差异促使迁移。
(三)农业部门在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收益不变情况下生产同质产品的,因此市场上只有一种农产品,且不论产量如何每单位产出需投入一定量农民作为可变成本;工业部门是在垄断竞争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下进行生产的,每个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但任意两种产品之间都存在相同的替代弹性,每个企业需要一定量的工人作为固定成本和每单位产出一定量工人的可变成本。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1]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
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
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
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
核心--边缘理论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 (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拉 时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 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 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参见P310 图) • 1、前工业化阶段 •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商品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 孤立 • ②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 的中心。多数城镇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 不完整
• (3)下过渡区: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 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 整布局,发展与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 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 (4)资源边疆区:宜尽可能地变资源优势为深加 工产品的优势,不断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 并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关联效应, 带动新产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实施建设增 长中心的策略,促使资源边疆区成为具备次级中 心的区域
•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 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 村,在规划实践中可资借鉴。 •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 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 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p p τ=。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而两区域是核心-边缘结构还是平衡对称结构取决于两种力量之对比。
根据模型的假设,区域的规模可以用需求的规模或是支出的规模进行度量,因此此处可用工人的数量来表示。
注意到前文所述的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因此,H S =12表示两区域处于平衡结构, 12H S >表示北部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反之则反是。
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H S =12),而此时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那么工人(企业)将向某一区域流动,最终在一区域形成工业部门聚集地——核心区,而另一区域只有农业部门——边缘区;如果两区域的初始状态时一种聚集状态,假设北部地区为核心区,南部地区为边缘区(12H S >),而此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则两区域将向平衡结构变化。
下面就具体来分析区域结构的稳定性:(一)区域平衡对称结构的稳定性1、 需求的循环因果。
假设在平衡状态时,北部与南部的工人数量(对应企业数量)都相同。
此时,出现某个扰动(这个扰动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使得南部区域的某个工人向北部迁移。
其使得北部工人的数量相对于南部工人的数量更大,市场规模更大。
因而,此时南部企业开始向北部迁移。
此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核心边缘模型中,工人的迁移与企业的迁移是等价的。
南部企业的北迁带来的是北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
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称结构的一个微小扰动会引发一个正反馈机制,最终导致对称结构的解体,引致核心-边缘结构,这便是“循环因果”的由来。
2、成本的循环因果。
同如上述情形,企业的北迁在造成北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造成北部地区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因而居民生活成本的下降,从而南部工人进一步向北部迁移。
其机理与上述循环因果类似,且与成本相关,故而称其为成本的循环因果。
3、聚集的反向力量——拥挤的成本。
虽然由于上述的循环因果导致的正反馈机制会使得经济体在区域间的布局有向核心-边缘结构转换的动力,但与其相交织的仍有分散力,这便是企业拥挤所带来的生活成本。
注意到在企业向北部迁移过程的任何一个时点,南部消费者都会少于北部消费者,而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消费者较少的区域,因此产生了一个逆向的分散力。
4、聚集的条件——突破点。
根据计算机对克鲁格曼精巧的数学模型的数值模拟,运用滚摆线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贸易自由度在决定分散力与聚集力的力量对比时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两区域由对称结构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化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因此,贸易自由度便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
如图表1所示,在贸易自由度(我们用φ表示,1σφτ-=)小于某一点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合力表现为分散力,它便成为工人(企业)向北部流动的阻力。
当φ大于某一点时,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合力表现为聚集力,它便使工人(企业)想北部地区的迁移不断加强。
那么这一临界点,我们称其为突破点,一般φ表示。
用B图表 1(二)区域聚集结构的稳定性上述分析区域对称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聚集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突破点的分析表明,只要贸易自由度小于突破点,那么合力就表现为分散力,区域对称状态就是稳定的,而贸易自由度如果大于了突破点,合力就表现为聚集力,区域对称状态就是不稳定的,区域必将向核心-边缘状态变化。
克鲁格曼的模型的一个重大结论在于:如果两区域初始状态为聚集结构,即使贸易自由度下降到突破点以下,区域也不会立即向对称结构演化,因为使得聚φ)。
集结构得以维持的临界贸易自由度点要小于突破点,我们将其称为维持点(S如下图所示,只要贸易自由度在维持点以上,两区域的核心边缘结构就是稳定的,只有当贸易自由度下降到维持点以下,两区域才可能向对称结构演化。
图表 2(三)区域结构的变化和路径依赖“突破点”和“维持点”在量上的不一致性,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空间,如果两区域的贸易自由度在[],S B φφ的区间内,那么区域结构的演化将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个南北区域结构演化的过程。
假设初始状态下的南北区域处于对称结构,此时贸易自由度比较低。
当φ逐步提高时,南北区域并不会改变其对称结构,而是继续保持原结构,只有当φ提高到突破点以上时,南北区域的对称结构会向聚集结构发生突变。
当南北区域形成了聚集结构后,假设贸易自由度开始降低,虽然φ可能重新降低到原来的突变点(即突破点)时,南北区域的结构并不会发生变化,而是粘住了现有状态,这便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或区位粘性。
事实上,只有φ降低到维持点时,南北区域才有可能恢复到初始状态下。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在[],S B φφ的区间内,两种状态都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这里之所以称其为“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某些政策性因素可以使两区域结构在此区间内发生突变。
图表 3如上图所示,在重叠区域,不管对于H S =12还是H S >12,都是稳定状态。
这便给了政策操作的空间。
假设在(),S B φφφ∈且H S >12状态下,北部区域为核心区,南部为边缘区。
此时,如果南部地区采取一定力度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北部企业南迁使得区域聚集结构减少到虚线所示的位置时,政策便可以暂停,而北部企业依然会存在南迁的惯性,最终导致在贸易自由度并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南北区域重新回到对称结构。
二、极端条件下的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任意两种工业品具有相同的替代弹性。
很明显,这与现实情况又很大的出入,例如:汽车与衣服基本上是不能够替代的。
另外更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是农业品是同质的,例如:大米和棉花是肯定不能够是同质的,即使是同类粮食作物,消费者的偏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但如果放在同一工业部门内部来看,这一假设有很大程度上的合理性,比如:汽车业内部,不同品牌的汽车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
因而下面我们用此模型来分析同一工业部门内部企业的布局情况。
(一) 贸易自由度为零。
旅游产业是贸易自由度为零的典型产业。
旅游资源基本上是不可迁移的。
因此,旅游产业的分布基本上都与其旅游资源的空间禀赋分布相一致,这点与现实相符合。
(二) 贸易自由度为1。
(1)基于电子商务的服务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冰山运输成本近乎于0,可以认为贸易自由度为1。
由于不论是聚集力还是分散力均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0(虽然其减少的幅度不一样),那么在贸易自由度为一时,可以认为两区域趋于一体化,聚集力合分散力都趋于为0,如同图表2中贸易自由度为1的那一点。
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并不受该模型三种效应的影响,在核心-边缘模型的框架下,电子商务企业应当是在初始状态下稳态分布。
与现实情况对比,虽然电子商务企业分布于上述结论有很大出入,但并不矛盾。
原因是电子商务企业区位选择虽然不受三种效应的影响,但对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软环境布局较为敏感。
而我国这些资源相对集中地是中心城市,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也主要分布于这些中心城市和地区。
(2)如果消费者对于工业品有着完全替代的需求(1σ=),也可以认为贸易自由度为1(1σφτ-=)。
此时,工业企业有着类似于农产品相同的特性,分布也趋于农业分布同样的规律。
据此分析,我们便可以解释,在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业,如塑料制品、纸制品等行业,其替代率基本接近于完全替代,排除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布局趋于均匀。
三、政策启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便要求我们做好“五个统筹”,其中重要两条便是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非常严重,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实现社会和谐乃至共同富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启示一: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从而有利于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有利于企业和劳动力在区际间的相互迁移。
区域贸易成本的减少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能有效的带动区际的分工与合作,消除区际间不良的恶性竞争,避免产业的同构和工业的重复建设带来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我国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政策效果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启示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关键在于降低城乡间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