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理论.ppt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77b032dd88d0d232d46a46.png)
(5)扩展与相互连
(6)主要街道的
接(1949-1963) 出现(1964-)
塔夫模式
塔夫模式的发展阶段: • 沿海出现分散的居民点和小港口,居民点之间鲜有联系。 • 铁路促成较重要居民点的产生,并以条件最好的港口作
为起点。 • 铁路支线发展,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在铁路支线上出现。 • 形成支线网络,主要港口、内地中心和中间居民点之间
假设条件 演化机理
四种效应 两类动力
逻辑关系 模式提炼 实践应用
核心边缘结构
自
非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
动
转
化
区域开放状态
逻 辑 推 导
区域现状要素
点轴系统理论 深化研究
流域空间结构 模式提炼
中国空间格局 优化分析
THANKS
谢谢大家!
4
数理推导
• 1991年克鲁格曼等对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 数学推导,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其数理研究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且不存 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 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继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可避免;集 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即使很微弱) 的区域将成为集聚中心,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
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战国) 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淮南子•地形训》(西汉)
7
核心边缘结构与地球圈层结构
8
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
(1)核心区
• 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 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
• 指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 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f1173fa0116c175f0e48d8.png)
建立; • 充分发挥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 通过基础设施共
享、交通带动、产业转移、生态补偿等促进各方面合 作, 加强腹地扩展; • 各核心城市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 稳步发。
①国内都会区; ②区域的中心城市 ③亚区的中心 ④地方服务中心。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0.0
9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0.0
1100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0.心0 -外围模型,1986年 bac1k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 (一)离散形
•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 城市化水平极低,工业不发达。
• (二)聚集型
聚集型空间结构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互联网的组成(核心与边缘)概述
![互联网的组成(核心与边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b6fdc2580216fc710afd35.png)
使用交换机
•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 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交换机
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 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 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 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就是电路 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c) 用交换机连接许多部电话
电话机的不同连接方法
找找到找到转B到转发转发的发的端的端口端口口
主机
H1
E
A
H1 向 H5 发送分组
H6
H5 C
H3
互联网
路由器
•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 接连线。
•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
口转发; –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端系统之间通信的含义
•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 “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 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 进程进行通信”。 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 类: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 Client/Server 方式,简称为 C/S 方式。 •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 方式 ,简称为 P2P 方式。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 (client) 和服务器 (server) 都是指通信 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 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 服供务方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fb108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7.png)
4、引导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培养本土旅游企业和人 才,增强边缘区的发展活力。
通过以上规划,该城市的旅游业实现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协同发展,不仅提 升了整体竞争力,还实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 中的运用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前景广阔。未 来,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需 求。
五、结论
区域旅游理论为湖南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通过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可持续开发和市场导向,我们可以推动湖南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 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对旅游业重视度的提高,我们相信,通过科学 的旅游开发理论的指导,湖南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跨学科融合、动态规划、社区参与与合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可 以进一步完善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核心—边缘理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核 心—边缘理论的指导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参考内容
标题:“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模式与实际应用
二、区域旅游理论的基本概念与 原则
区域旅游理论主要的是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核心理念包括:整体性、特色性、可持续性和市场导向 性。这些理念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原则。
三、湖南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现 状与特点
湖南西部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然而,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ca1c229bd64783e09122b06.png)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汇总-2022年学习资料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汇总-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d18e03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9.png)
基本假设-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类型分析与体系构建-驱动机制-均质空间-空问极化效应-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0 非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内力驱动-区域边缘效应-空间是区的抽象-距离衰减效应-地理学第一定律-理论在人文地质区域-区域开放状态-区域演化路径-区成演化动力-理学中理论地-区是空间的具象-外力驱动-开放型-封闭型生型-外源型-内驱力-外驱力-位的逻辑分析-现有模式梳理归类-新的摸式挖掘提炼-异速增长效应-地理学第二定 -异质区域-区域线状要素-自然地理单元-特定研究区域-多元复合驱动-点轴系统理论-流域空间结构-中国空间格 -深化研究-模式提炼-优化分析
4-数理推导-·1991年克鲁格曼等对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了坚实 科学基础。-其数理研究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且不存-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经济系统 内生力量终-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继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可避免:集-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 使很微弱-的区域将成为集聚中心,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陆玉麒-2013.4福州
1-基本含义-·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R.弗里德曼于1966-往下降方向变动-年提出。-以核心和边缘作为 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外围区-往上升方向变动-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 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资源边际区
6-进一步溯源-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战国)-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准南子·地形训》(西汉)山:会枪,泰山王屋、-首山、士华。敏山、太行、羊-钙子正。内陶-函、孟门,-厄,荆积、方城。希根、井理-孕 、句庄、属需-百里阳钠总-九蓝:日装之具区,楚之云-城四百里-服区-梦操。鼻之阳出于,世之选-草之因田,宋 孟洁。齐之海-隔,赵之矩而。燕之留余。-六水:日调冰,赤水,江水-黑水、江水。在水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2b67b99bb4cf7ec4afed0e6.png)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f1173fa0116c175f0e48d8.png)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0.0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0.0
2266
0.0
7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0.0
8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0.0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49e0d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0.png)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规划成为了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核心—边缘理论被广泛应用,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最早由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内的市场需求是由辐射展开的,核心地区能够集聚人口、服务设施和经济资源,并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和商品。
而边缘地区则相对缺乏这些资源,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二、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 核心地区的发展优势:核心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等,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选择核心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和重点开发区域,集中资源投入和发展,形成旅游品牌和优势。
2. 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边缘地区往往自然环境优美、文化资源丰富,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潜力。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开发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与核心地区不同的旅游体验,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 核心—边缘地区旅游的互补性开发: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在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上存在互补性。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规划者可以通过巧妙地组织和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开发,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有机结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和旅游包。
4. 达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核心—边缘地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和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资源保护、环境保持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实践中的案例1. 案例一:日本京都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规划京都作为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名城,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在京都市中心,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观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而周边的边缘地区,则以自然风光和温泉资源为主要亮点。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https://img.taocdn.com/s3/m/dd16a5210722192e4536f60d.png)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dfab95d4d8d15abe234ef7.png)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1]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
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
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
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c2ac05227916888486d73d.png)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 (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拉 时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 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 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参见P310 图) • 1、前工业化阶段 •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商品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 孤立 • ②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 的中心。多数城镇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 不完整
• (3)下过渡区: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 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 整布局,发展与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 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 (4)资源边疆区:宜尽可能地变资源优势为深加 工产品的优势,不断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 并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关联效应, 带动新产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实施建设增 长中心的策略,促使资源边疆区成为具备次级中 心的区域
•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 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 村,在规划实践中可资借鉴。 •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 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 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b346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c.png)
• 2、边缘区不断接受核心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 ,自身也会生成新的核心区或强化原有的较低能源的 小核心区,最终形成与原有高层级核心区相连接的“ 城市群体”
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型
• 2.“借鸡生蛋”。 新增长中心完全有可能利用原增 长中心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保持较高的发展 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原增长中心,改变现有的经 济实力的布局。
• 3.“创造性破坏”。新技术的逐渐改进和日臻完善, 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最终赶上并超越领先者。
(三)新增长点向新增长中心的转移
• 1.选择新增长点的条件(亚中心成长起来条件) • 第一,亚中心区必须要比原有的经济中心具有更强的比
传统城镇、工业卫星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
新城
卫星城
传统市镇
目的
疏解城市中心人口、吸 疏解中心城市工业和人 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农
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口压力
村城镇化的承载地
区位
独立于中心城区,与中心 城区有永久性的绿地分
隔
处于大城市远郊区
分布零散
功能
人口和就业岗位相对平
衡,具有居住、就业和购 物等城市功能
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与空间结构
• 区域经济空间的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 、聚集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
地域空间的表现;也是它们之间的劳动力流、物质流 、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等传输的动态的过程。区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边界层理论初步PPT47页
![边界层理论初步PPT47页](https://img.taocdn.com/s3/m/dd3adc7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3.png)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核心边缘CP模型短期长期均衡分析及政策含义ppt
![核心边缘CP模型短期长期均衡分析及政策含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d1c6e3bceb19e8b8f6ba68.png)
24
23
区位的黏性(路径依赖):
当贸易自由度的变动引致急剧变动后,政策向相 反的方向变动,比较G和F,产业集聚的格局并没 有改变。但贸易自由度的减少意味着北部市场的 交易成本的提高,使得北部的区位条件缺乏吸引 力。尽管这样,政策的反向变化时政策的效应并 没有反向变动,经济受到黏性的约束。
要重新回到均衡点E,经济系统必须将贸易自由 度降低到 的位置,再提高到E点对应自由度的位 置
在存在交易成本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任何企业 都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市场接近效应)。因 此,人口的转移导致了“消费支出转移”,“消费支 出转移”又会导致“业量减少而北部就业量增加,生产活动的转移进一步 刺激消费支出和人口的转移。
冰山交易成本: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的一个固定 比例。
例如,从北部运输1单位工业品到南部只会剩下τ (τ<1)部分,其余1-τ部分在运输过程中“融 化”掉了。如果工业品在北部价格p*,南部价 格p=p*/τ.
(注:这里交易成本指广义交易成本,不仅包括运输过程所 支付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区域间贸易障碍所引起的各 种成本。)
前两种促使企业积聚后一种效应促使企业分散具有自我消除初始扰动影响的能力一部分工业劳动力向北部转移北部市场产品数量扩大南部产品数量减少北部企业间的竞争提高利润下降支付较低的名义工一部分工业劳动力向北部转移打破了对称均衡时劳动力将收入花费在北部市场因而北部市场规模变大而南部市场规模变小
核心—边缘(CP) 模型及其均衡
12
均衡时北部企业数量
a 南部企业数量 n* H *(/ F x)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①国内都会区; ②区域的中心城市 ③亚区的中心 ④地方服务中心。
➢弗里德曼对“核心”与“边缘”没有明确 的界定, 只是形成一种相对的概念。
➢较少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和社 会文化因素,忽略了知识溢出的外性,进 一步加剧地区差异。
back
21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理论从产业发展和空间演变相结合的角度建 立起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关系,不仅 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阶段 性变化规律,也揭示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的一般规律。
1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20
• 缺点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2
形
成
借鉴他人成果
背
↘
景
核心边缘理论
3
形 成生 背长 景级
理 论
普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4
形
成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背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想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5
形
成
背 景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理论。
1969年在《极化发展理论》中,进一
步将“核心一边缘”归纳为一种普遍适
用的,主要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
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
back
6
理论内容
一、核心边缘理论定义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三、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形态 四、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解释了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空间演变。
22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核心—边缘理论的研究向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深 化, 涉及到多学科门类, 理论意义也不仅局限于地 理空间。
• 国内的研究中, 理论广泛应用于区域空间结构、 产业群组织与升级、旅游区及其规划、都市圈规 划等方面。
• 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变化能具体说明哪些地区支撑 着经济的增长,哪些地区在发展中滞后了。
10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1986年 back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 (一)离散形 •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
,城市化水平极低,工业不发达。
• (二)聚集型 • 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也逐步加强,中心城市逐步
形成。
12
• (三)扩散型 • 中心城市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扩散作用日
2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26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11:54:1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0/11/102020/11/102020/11/10Nov-2010-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0/11/10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1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某些位置优越地区各行业发展,出现很高的
经济增长速度,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发展成为 核心,其他地区就是它的边缘。
聚集型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意义,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 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4
核心边缘理论的意义
• (1)核心区域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引擎, 未来一段 时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 空间结构重构要注重 以下几方面:
渐增加,周围城镇得到发展,形成新的增 长点。
• (四)均衡型 • 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
多中心的特征。
back
13
四、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 结构的改变。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 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4
(一) 前工业化阶段
1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1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back
1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 做大中心城市的发展, 加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加强合作交流, 促进其他经济区的
建立; • 充分发挥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 通过基础设施共
享、交通带动、产业转移、生态补偿等促进各方面合 作, 加强腹地扩展; • 各核心城市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 稳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