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教学内容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动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诗歌创作手法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包括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情感体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等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章:诗歌审美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中的审美意象,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月亮、故乡等。
6.3 教学方法采用文化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会写“渺、澄”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月亮在作者心中的
象征意义。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乡月亮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3.精读课文
1.分析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差异。
2.重点感悟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探讨月亮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
5.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写作技巧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段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列表展示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课堂练习:展示优秀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家乡的月”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示例:作文题目:《家乡的月》作文内容:描述家乡的月亮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的月”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解读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 欣赏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相关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本诗的背景。
(2)学生齐读古诗《月是故乡明》。
2. 诗句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欣赏古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4. 情感体验(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异乡,望月思乡的情景。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2)学生抄写《月是故乡明》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2)写一篇关于《月是故乡明》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赏析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望》、《登高》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诗歌的认识。
2. 诗歌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诗歌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该文选自鲁迅《呐喊》,通过对主人公Q内心独白,描绘主人公对故乡深深思念。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探讨主人公内心世界及其对故乡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理解并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对故乡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感受其对故乡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故乡印象,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解文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句子和词语。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本结构,让学生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b.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对故乡眷恋,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示范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本结构2. 对比、讽刺手法3. 主人公内心世界4. 故乡眷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主人公Q故乡眷恋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从对比、讽刺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自己观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一篇描绘自己故乡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月是故乡明》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内容,介绍诗人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
(失望──希望)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问题讨论: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5、总结: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主题的分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月是故乡明》,掌握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月是故乡明》。
(2)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意见。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认读、诗歌分析和感悟。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月是故乡明》教案+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作风格。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2 课文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3 词语解析白:指露水清澈,没有杂质。
故乡:指杜甫的家乡河南洛阳。
弟:杜甫的弟弟杜淹。
休兵:指停战。
2.4 诗句解析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露水从今夜开始变得清澈,而月亮总是显得明亮,因为那是故乡的月亮。
诗人感叹弟弟们分散各地,没有家可归,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
诗人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是在战乱时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原文、词语解析和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3 实践法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照片或画作,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义。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4.5 背诵课文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5.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作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故乡和思念亲人的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以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我们要认真写好详细的教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
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3、学生创作和表演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
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
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生:跟着朗读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放背景音乐)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生:聆听歌曲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目标: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一一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李白的《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三、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四、朗读课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投影)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 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_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__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 的大海中,在__________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 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有—,有—,有—,有—,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之上,上下—,_ ,而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七、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
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
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目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 .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布置课前预习)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一一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一一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