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有些孩子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马虎、粗心等。
那么,造成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有哪些呢?如何制定相应的策略来矫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呢?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有直接影响。
如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不重视学习,缺乏有效的学习规范和监督,孩子就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个人因素: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态度等个人因素也影响着其学习习惯的形成。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都不够规范和科学,容易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和习惯养成的困扰。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自身树立榜样开始。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
3.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孩子制定每日、每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
4.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导孩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归纳等。
5.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和奖励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不良习惯进行适度的约束和惩罚。
6.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制定和执行学习习惯矫正的策略。
7.培养自律意识:教导孩子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养成良好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和矫正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
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培养自律意识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不够,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学校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学校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够有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适,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 学习内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学科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
4. 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5. 课外活动时间过多:一些小学生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长要重视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但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业复习和自主学习。
6. 适度奖励和惩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度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积极性;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适度进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
7. 培养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建立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互相监督和督促。
矫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
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从文献分析得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已有研究的进行总结,得到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有效对策。
至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成长定型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多的行为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形成的,且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自制力差,个人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如果这一阶段不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则可能会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
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一)核心概念界定1、习惯习惯最早之前也被写成"习贯",有两种解释:一,习于旧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被改变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中看,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词典》这本书中说到:习惯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和活动模式。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人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当其熟练水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某种言行。
从这方面来看,习惯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和外显化的反应倾向。
2、行为习惯一般来说,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合称。
行为指人的举止行动,它是一种在自我的主观意识下表达内心活动的具体作为。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毫不费力就能做出的行为方式。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自控能力、不尊重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合作精神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缺乏规范、纪律不严,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问题,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模式。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缺乏规范和秩序,师生关系不和谐,课程设置无趣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1.3 同伴关系因素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大多有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言语粗鲁、打架斗殴等,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小学生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家庭教育:(1)积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2)建立家庭规则和规范,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3)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和相互尊重;(4)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交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是孩子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育环境:(1)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2)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3)加强班级管理,建立明确的纪律规范,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是培养孩子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报道,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等。
为了有效地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恰当的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些父母因长时间的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
有些家长也可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缺乏重视,或者出现了溺爱和纵容的现象,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变化,小学生往往处在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普及,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且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在社会中的弥散也使得小学生易受其影响。
3.学校教育的失衡小学生品德不良还与学校教育的失衡有关。
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体制中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品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示范,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2.提供正面的社会环境正确的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社区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此外,也应注意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查,减少负面元素的传播。
3.强化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培养品德的场所。
学校要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开设道德课程和开展日常道德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品德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并给予奖励。
4.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作为小学生的重要榜样和引导者,对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父母缺乏爱心、缺乏管教、家庭经济困难等。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如教师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严格、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社会上贫富悬殊、暴力视频游戏的普及、消费主义文化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家庭环境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
做好家庭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改善。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育,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
公平意识,制定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打闹扰乱、无礼指责等。
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认真探索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产生原因1.个体因素: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更难集中注意力。
此外,个体的特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也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吸引人、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因素,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4.同伴因素: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受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闹、讲话等。
二、应对措施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装饰课堂、挂墙报、设置课堂角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任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4.个别辅导和关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准备课前材料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效果。
6.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四、总结
四、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面而有 效的对策。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 果。
对策与建议
4、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 校纪和家庭规矩。同时,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注重培养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谢谢观看
一、成因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例 如,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暴力游戏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此外,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伴之间的不良交往等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对策
二、新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律能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 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角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结果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长对学习没有要求或者对学习态度消极,孩子容易养成游手好闲或者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管理不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形成。
3. 个体原因每个孩子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
个性、天赋、兴趣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就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父母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等。
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3. 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孩子需要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每周或每月检查进展。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
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场所的整洁和安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一些小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和理解,品德不良的问题逐渐显现。
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良行为和价值观,这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承担着重要的品德教育任务。
学校应该加大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品德教育计划和课程,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
社会与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学生品德教育。
社会应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学校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5.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生活中最活泼、好奇心强、主动性强的年龄段,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一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学习、做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些家庭存在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情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容易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3. 学习动力小学生采取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诸如电子产品的诱惑,游戏的诱惑等,而这些东西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矫正策略家庭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扮演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摒弃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对孩子说“你尽力了,这就够了”;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里学习;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给予鼓励和支持。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
举办一些有趣的学习竞赛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在经历身心发展阶段,并开始养成各种习惯。
不良习惯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和纠正不良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因为刺激和放纵现代社会给予小学生过多与刺激相关的资源和机会,例如电子产品、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小学生常常过度使用这些娱乐产品,而忽视了学习和其他有益活动。
同时,家长过度纵容孩子,让他们放任自由,不做任何约束。
这导致小学生形成了各种不良习惯,如沉迷游戏、吃零食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提供更多有益的活动和资源,如教育游戏、亲子阅读等,以减少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
同时,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的用电时间和内容,并定期与孩子讨论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
纠正不良习惯需要耐心和时间,家长需要与孩子合作,激发他们对于其他有益活动的兴趣。
二、因为缺乏规矩和纪律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的规矩和纪律也是导致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之一、家长对于孩子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随意应付孩子的要求;学校管理缺乏规矩和执行力,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守纪律;社会环境也存在不良习惯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明确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学校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纪律和规矩,并积极进行教育和监督。
同时,加强对社会不良媒体和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减少对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影响。
三、因为缺乏自控能力小学生往往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诱惑和外界干扰。
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如贪玩、自私等。
为了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控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小事开始进行指导和训练。
例如,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教孩子如何制定和坚持计划,教孩子如何拒绝不良诱惑等。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四、因为环境不良影响有些学校和家庭环境不良,存在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首先,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例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规矩和纪律,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这些环境都容易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策略一:家庭教育针对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来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尽量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2.设置明确的纪律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4.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校教育环境不良,例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会使小学生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
解决策略二: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主的解决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要注重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措施。
2.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3.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4.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5.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工作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个体因素也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天赋因素或者行为习惯难以纠正的问题。
解决策略三:个体培养对于个体因素的解决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测试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差异,为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激发学生潜能:学校和家长可以注重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潜能,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体会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体会总结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经常面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孩子。
这些不良行为包括打架、抄袭、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更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了解这些不良行为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不良行为的根源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美好的家庭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糟糕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和暴躁。
社会环境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过于媒体化的社会、竞争激烈的教育制度、缺乏正能量的社交圈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良行为。
学校环境也同样重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更能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内在因素则包括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等。
由于每个孩子个体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天生个性孤僻,有些孩子可能缺乏自信,有些孩子可能存在焦虑问题等。
这些内在因素可能指引着孩子走向不良行为的路途。
二、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多。
首先,不良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使其成绩下降、考试挂科,这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不良行为往往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对他人的正常生活产生扰乱。
例如,打架、说脏话、欺负弱者等行为不仅会影响被害人,还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不满和担心。
最后,不良行为可能成为孩子未来的污点,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付出沉重代价。
三、如何解决不良行为解决不良行为不仅需要老师、家长等确立行为规范和惩罚机制,更需要从孩子自身出发,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
首先,老师和家长可以一起确立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其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最后,建设心理辅导机构,在学校和家庭中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帮助,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浅谈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及矫正近年来,小学生不良品行日益突出,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
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的不良品行,如何有效地矫正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学生的不良品行可以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缺失等。
首先,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又或者是因为双职工家庭而无法全面照顾孩子的成长,导致小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
有些家庭对小学生的要求过高,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品行修养的培养,使得小学生出现了攀比心理、欺凌行为等不良品行。
此外,一些家庭对小孩过于纵容,给予他们太多的物质满足,导致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小学生不良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流行崇拜和物质追求成为了小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
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流行,使得小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消极的行为模式。
此外,社会上的家庭离异、贫困等问题也对小学生的品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再次,学校教育缺失也是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一些学校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品行培养,将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小学生缺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态度敷演、品行不良等问题频发。
针对小学生不良品行,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矫正和指导。
首先,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陪伴。
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并进行积极引导和督促,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其次,学校应注重德育教育。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小学生德育和品行培养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律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涵养。
再次,社会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媒体和互联网应该加强自律,减少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
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提供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支持。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在行动中经常违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关于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1家庭因素(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2)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
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
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
(3)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
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形成如打架、骂人、逃课、说谎、易发生不良情绪、不合群等行为。
(4)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2学校因素(1)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不稳定,缺少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部分教师经商,严重影响学生品德教育。
(2)有些教师不能按教育原则教学,有体罚学生的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心理原因1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2学校因素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不稳定,缺少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部分教师经商,严重影响学生品德教育。
(2)有些教师不能按教育原则教学,有体罚学生的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从文献分析得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已有研究的进行总结,得到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有效对策。
至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成长定型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多的行为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形成的,且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自制力差,个人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如果这一阶段不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则可能会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
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一)核心概念界定1、习惯习惯最早之前也被写成"习贯",有两种解释:一,习于旧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被改变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中看,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词典》这本书中说到:习惯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和活动模式。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人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当其熟练水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某种言行。
从这方面来看,习惯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和外显化的反应倾向。
2、行为习惯一般来说,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合称。
行为指人的举止行动,它是一种在自我的主观意识下表达内心活动的具体作为。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毫不费力就能做出的行为方式。
它不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及情感方面的内容,并且和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有密切关系。
3、不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可分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
而一般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进人们往正确的、积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相反,不良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使人们往错误的、消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在人们本身存在着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形成的。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内涵理解在本文中,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不良学习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两个方面。
通过阅读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界定为小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自我主观意识下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有所偏离的相对稳定的不良表现行为方式。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稳定形成,主要以模仿为主,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期。
需要进行持续的、细致和反复的教育工作。
这时的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丰富多样的蓝图,发现并及时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将会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
(三)当代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总结为了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国内的研究资料,现对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阐述如下:1、学习方面学习懈怠。
由于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小学生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懈怠的心理态度。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产生悲观和厌学的情绪,上课开始打瞌睡,做小动作,抄他人作业,自己不独立完成;不按时交作业,考试时作弊;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一般学校一节课短短40分钟。
前半部分,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全神贯注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接下来的后半节课,部分学生开始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同学之间开始说悄悄话;有些学生开始玩弄笔、尺子、橡皮等学具;还有部分学生开始坐不住,东倒西歪。
2、卫生生活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在家务方面,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家庭生活条件好,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使一些小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用钱无节制,滥吃零食,挑食、偏食严重,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生的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丢三落四,许多小学生上学忘记带文具、带作业等。
在学校活动中,经常丢失自己的物品,例如课本、衣服等。
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性,依靠家长的监督催促进行学习和生活。
卫生习惯不良,做事马虎。
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没有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敷衍了事,应付作业。
有些学生不讲卫生,头发蓬乱,衣冠不整。
上完厕所不洗手,随意丢弃果皮纸屑,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习惯养成有着极大消极影响。
3、品德文明方面由于年龄小,不少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不能抵御诱惑,经常打游戏到深夜,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说谎、顶撞、偷拿父母钱财。
不爱护公共设施,在墙上乱写乱画,践踏草坪,折断校园花草,在课桌上乱涂乱刻。
缺乏纪律观念,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打架斗殴,脏话连篇。
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言行不一,没有文明意识。
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没有尊老爱幼的意识。
4、心理方面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
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有一些小学生因此哭鼻子。
当代小学生体能缺乏,身体素质较差,运动量的增加使学生力不从心。
遇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部分学生总是先想到逃避困难,而不是解决问题。
对一件事情没有持久的恒心,总是想到半途而废。
为此,学生意志力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格缺陷。
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人数急剧上升,独生子女比例也逐渐增大,家庭情感的缺失和溺爱都导致了许多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还有近亲婚姻使少数儿童先天性生理发育不足,或智力低下,或残疾多病。
小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脆弱,多疑;言行不一,撒谎打架;孤僻胆小,意志力差;自私偏执,缺乏合作意识;做事磨蹭马虎;不能自我约束。
二、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了解了目前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小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如下。
(一)个人主观因素不同年段、不同个体的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须做到因材施教。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一般是年龄处于6岁到12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这个阶段处于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时期,喜欢模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萌发;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对事物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想象力丰富,但思考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也影响了其行为的发展。
1、犯错而不自知由于小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缺失,他们对社会上的善恶,美丑以及好的行为与不好的行为、道德等界定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他们只是受自己主观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错的,他们也会去做,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意愿的正确与否。
由于现在社会结构的因素,独生子女比例增加,父母,长辈的爱都集于一身,同时导致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当孩子犯错的情况下,长辈们出于溺爱,都会用很婉转的方式去纠正他们的错误,甚至帮他们掩饰错误。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极少去思考自身行为的对错与影响。
在运用已有的价值体系无法解决眼前问题时,他们只能简单顺着自己的"天性"而行事了。
2、知错也犯错虽然小学生阶段系统完备的价值观仍在形成之中,但对于明显简单的问题,他们还是有对错判断。
在清楚了解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情况下,还是会不自觉地去做,也就是明知故犯。
原因在于小学生缺乏持久的自控性和自制力。
因此,小学生即使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意识,但由于他们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言行,所以小学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而犯错后又能很快地明白自己的言行是不对的。
3、小学生在思想方面的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儿童在成长中为了得到对应的身份认同,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有一些共性且易于做到的行为习惯,尽管孩子们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也会义无反顾,毕竟法不责众。
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就做这么一次,老师不会发现的","老师那么忙,哪有时间管我是否做了不道德的事"等等,小学生在侥幸心理的"激励"下,逐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破窗效应",对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因素1、家庭氛围华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有若干的婴孩,能让他们在我特定的环境中慢慢地成长,我能够随机选择某个婴儿,然后将其培养成我设定的任何一类人群。
我可以把其变成路边的乞讨者或盗贼"。
说明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和家庭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文化素养欠缺,是酒桌和牌桌上的常客,无暇顾及孩子;有的家长习惯将自己在外遇到的不愉快以及工作压力统统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家长把空闲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或电脑上面,缺少对孩子的关爱。
2、父母陈旧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成了家长们的法宝,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们视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基本以说教为主,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特点,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与其在思想上取得共鸣,有时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3、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家长早出晚归,缺乏对孩子成长的管理,大部分家长更重视能够在每次分数上具体反映的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
本着"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教"的错误观念,缺乏家庭教育的自我意识,不知不觉中将一些错误的毛病及观念传给了子女。
(三)学校教育因素1、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制定品德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加强中小学德育建设,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中没有突显其位置,学校分管德育和教学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很少引导教师进行德育课程研究,学校领导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环境的改善。
尽管有时会应上级要求开展一系列活动,但并未将德育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之许多地区的德育课程往往不列入质量考核之列,所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它的冷漠似乎已成为习惯。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这杆大旗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分数,将一切力量放在抓教学质量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对行为实践却一直处于疏忽状态;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过于知识化,系统化;教学过程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很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