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与矫正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不够,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学校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学校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够有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适,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 学习内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学科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
4. 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5. 课外活动时间过多:一些小学生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长要重视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但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业复习和自主学习。
6. 适度奖励和惩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度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积极性;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适度进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
7. 培养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建立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互相监督和督促。
矫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马虎、偷懒等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那么,造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有哪些矫正策略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力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家长自己就存在拖延、马虎、偷懒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式和原则,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不足在学校教育方面,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重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教学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学习焦虑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养成懒惰、消极、固执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家长要做好表率,自己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负责任、马虎、拖延的行为。
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和孩子交流,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供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行客观评价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阶段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不仅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不同习惯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1. 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形成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缺乏时间和精力,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2. 同伴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同伴关系开始变得重要,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有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跟随他们,形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3. 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不当:学校和教师对于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如果学校和教师对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管理松散,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二、常见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拖延症拖延症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它会导致作业拖拉、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等问题。
为了纠正拖延症,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计划能力。
2. 迟到早退迟到早退常常是小学生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集中注意力,还会给同学和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纠正这一习惯,家长和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时间要求,并及时奖惩。
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到准时到校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 不认真听讲小学生不认真听讲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是学习能力跟不上导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让孩子能够跟上课程。
4. 粗心大意小学生的粗心大意往往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写错字、计算错误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细致入微的习惯,例如在做作业时要仔细检查,学会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一、引言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良习惯是一种常见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了解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掌握有效的纠正方法,对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
二、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父母过分宠溺或放任孩子的行为,不重视教育约束,孩子很容易养成延迟做事、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
此外,父母的例行事项和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父母本身有不良习惯,小学生容易模仿并形成相似的行为模式。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学生形成习惯的重要场所。
一些学校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教师的督促不到位,让学生养成了懒散、松懈的习惯。
另外,学校中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会对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当同学之间存在互相模仿或相互激励,会导致不良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观念,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比如暴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小学生容易受到冲击并形成不良习惯。
此外,社会中不良行为的普遍存在也会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三、不良习惯的纠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并及时给予批评和表扬。
在家庭中建立适当的规矩和制度,让孩子明确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学校管理和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加强纪律教育,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行为标准。
教师要做到有责任心、爱岗敬业,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正确教育。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和家庭的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
3.社会监督和引导社会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应该加大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教育是提升社会发展与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小学生在校园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形成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嗜酒,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
此外,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缺乏时间和关注,导致生活纪律不良,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2.同伴影响同伴对小学生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小学生在同伴中形成行为模仿和行为选择的习惯,如果同伴中存在不良习惯的孩子,很容易把坏习惯带给其他孩子。
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小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
如缺乏纪律要求、疏于管理、课程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成为不良习惯。
二、不良习惯的影响1.学习困难小学生不良习惯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能力的降低,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例如,过于依赖电子产品和玩游戏,容易耽误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影响身体健康某些不良习惯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和营养不良;不良的卫生习惯易引起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3.社交能力下降持续呆在电子设备前、不善于交际等不良习惯会导致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使他们面对社交问题时缺乏自信和解决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三、纠正不良习惯的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要增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加强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2.学校管理学校是小学生重要的社会化教育平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自控能力、不尊重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合作精神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缺乏规范、纪律不严,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问题,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模式。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缺乏规范和秩序,师生关系不和谐,课程设置无趣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1.3 同伴关系因素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大多有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言语粗鲁、打架斗殴等,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小学生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家庭教育:(1)积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2)建立家庭规则和规范,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3)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和相互尊重;(4)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交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是孩子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育环境:(1)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2)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3)加强班级管理,建立明确的纪律规范,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是培养孩子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报道,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等。
为了有效地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恰当的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些父母因长时间的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
有些家长也可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缺乏重视,或者出现了溺爱和纵容的现象,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变化,小学生往往处在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普及,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且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在社会中的弥散也使得小学生易受其影响。
3.学校教育的失衡小学生品德不良还与学校教育的失衡有关。
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体制中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品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示范,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2.提供正面的社会环境正确的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社区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此外,也应注意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查,减少负面元素的传播。
3.强化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培养品德的场所。
学校要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开设道德课程和开展日常道德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品德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并给予奖励。
4.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作为小学生的重要榜样和引导者,对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引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它往往源自于孩子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纠正这些习惯的方法。
一、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自身习惯的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父母的态度、行为和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不注重教育,或者过度保护孩子,无法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习惯。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环境不良,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存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传染不良行为的现象,都会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三个因素,也会对孩子的习惯形成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风气的不良,如电视、网络游戏、暴力等,会对孩子的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出现各种不良习惯。
二、常见的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不守时:不守时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不守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要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
纠正方法:- 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要及时约束孩子,制定时间表,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责任感。
-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班级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守时。
-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醒他们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2. 懒散无秩序:小学生懒散无秩序的习惯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
纠正方法:- 从家庭入手,父母要为孩子制定生活和学习规划,监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安排。
-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活礼仪和时间管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律能力。
-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3. 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不尊重师长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父母缺乏爱心、缺乏管教、家庭经济困难等。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如教师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严格、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社会上贫富悬殊、暴力视频游戏的普及、消费主义文化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家庭环境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
做好家庭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改善。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育,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
公平意识,制定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打闹扰乱、无礼指责等。
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认真探索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产生原因1.个体因素: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更难集中注意力。
此外,个体的特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也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吸引人、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因素,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4.同伴因素: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受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闹、讲话等。
二、应对措施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装饰课堂、挂墙报、设置课堂角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任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4.个别辅导和关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准备课前材料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效果。
6.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动脑筋、偷懒、拖拉等。
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且及时加以矫正。
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1. 缺乏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因为碰壁和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 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学习要求不够严格,对孩子的学习过于放任,导致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一些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孩子受到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使习惯不佳。
3. 缺乏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失去动力,从而养成偷懒、拖拉等不良学习习惯。
矫正策略:1.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
可以通过游戏、阅读、实践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积极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当设置学习任务,并对孩子完成的好学习成果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和老师要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指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毅力是矫正不良习惯的关键。
4. 设立奖惩机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引导。
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的好处和价值。
而对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5. 培养学习自信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逐渐培养出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后,会更有信心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素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十分突出,表现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道德懈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希望能为小学生的品德提升提供一些启示。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长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甚至鼓励和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的品德素养受到影响。
此外,一些家庭关系紧张、亲子交流不畅,也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品德行为。
2.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但目前部分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各类竞争的压力,学校的教育目标偏向于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品德教育过于抽象、空泛,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3.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社会环境的恶化也不可忽视。
一些社会问题的蔓延,如暴力、欺骗、不良的角色模仿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媒体的不良导向,过度暴力和低俗的内容也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他们品德不良的行为。
4.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追求某种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无视道德底线,从而影响自身的品德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家长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
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问题和心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彼此的信任。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长对学习没有要求或者对学习态度消极,孩子容易养成游手好闲或者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管理不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形成。
3. 个体原因每个孩子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
个性、天赋、兴趣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就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父母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等。
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3. 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孩子需要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每周或每月检查进展。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
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场所的整洁和安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一些小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和理解,品德不良的问题逐渐显现。
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良行为和价值观,这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承担着重要的品德教育任务。
学校应该加大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品德教育计划和课程,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
社会与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学生品德教育。
社会应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学校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5.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生活中最活泼、好奇心强、主动性强的年龄段,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一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学习、做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些家庭存在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情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容易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3. 学习动力小学生采取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诸如电子产品的诱惑,游戏的诱惑等,而这些东西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矫正策略家庭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扮演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摒弃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对孩子说“你尽力了,这就够了”;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里学习;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给予鼓励和支持。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
举办一些有趣的学习竞赛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然而,现实中不乏部分小学生出现品德不良的现象,例如撒谎、偷窃、欺凌等行为。
那么,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矫正措施呢?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一些家庭存在着忙碌于工作、疏于教育的问题。
父母缺乏陪伴和指导,难以提供积极的行为模范,导致小学生品德不良。
2.社会影响力。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和行为模式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
例如,网络信息泛滥、媒体暴力和消费导向社会等,都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教育构成挑战。
3.教育系统问题。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教育系统中的问题也会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教育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受限。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重视。
家庭教育是塑造小学生品德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环节。
父母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鼓励小学生参与家庭活动,提升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校品德教育加强。
学校应该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加强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通过开展以品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口头宣讲和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3.社会环境优化。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式,减少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不良因素。
4.教育结构改革。
教育系统应该倡导全面培养小学生,将品德教育与学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鼓励学校聘请专门的品德教育老师,组织品德教育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5.自我教育与规划。
小学生应该通过自我教育和规划,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参与志愿活动、参加思想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引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培养他们好的品德至关重要。
然而,如今许多小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表现出不良品德,这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以期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睦、缺乏爱心和关怀等负面因素,小学生的品德严重受损。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滋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不良媒体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小学生的品德问题。
3. 缺乏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和家长忽视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品德修养的培养。
缺乏道德教育的学生容易陷入自私、攀比、虚荣等不良品德的泥潭。
4. 自身问题:有些小学生天性善良,但受到诱惑和影响时容易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
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无法正确辨别对错,从而导致品德不良。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 家庭教育的改进:家庭是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基础。
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做出良好榜样。
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爱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3. 社会教育的配套:社会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各界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道德讲座等,让小学生深入参与到社会中,感受社会责任和家庭情怀。
4.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
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治疗闾井中心小学康玉龙内容摘要:本文从生物、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维果茨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等人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治疗的对策。
以期对小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些帮助,让小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治疗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
”[1]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良好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
一、正确区分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在学校生活中,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将学生的过错行为视为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将问题看的过于严重。
反之,如果将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混同于过错行为,也会将问题看的过于轻率。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 [2]在学校生活中,品德不良学生的人数虽然极少,但其消极作用很大,经常干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 [3]由于缺乏明确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不强,道德知识经验不足和认知水平较低,在不良的需要或情绪、好奇心、好动、试探和模仿等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可能偶然地采取了错误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了过错行为。
它会给家长、学校带来麻烦,也容易转化为品德不良行为。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涉及到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诸多方面,所以它的形成原因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便与陈述,下面将对各种成因进行分别讨论1.生物因素“近代临床遗传学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显著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
”[4]另外,有反社会行为的人相对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人,在婴儿期有明显发育缓慢的表现,如说话开始晚,走路、牙齿生长较晚。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
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2.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
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无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
他们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家庭环境的影响(1)不良家庭结构的影响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是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时所处的无父或无母状态。
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长期倍受心灵的磨难与煎熬,往往破罐子破摔,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爱的残缺,造成孩子个性扭曲,久而久之,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
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行为处于无约束状态,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最终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关系的破裂将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据对201名少年犯的调查表明,由于家庭关系的破裂的缘故向外找“友谊”、“温暖”而犯罪的占41%。
[5](2)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管教不当。
目前,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也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
还有不少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4.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们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
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
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治疗1.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关爱孩子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智慧的并且人们有能够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 [6]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与尊重,相信他们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将学生的问题看做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结果。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
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为此,对这些学生,教师和家长应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放弃挑剔、指责态度。
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对学生多一点指导,多一点肯定,多一点沟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责任心。
如语言上多商量、探询,少批评指责,让学生体验到尊重与自尊的感觉。
行为上少压制性管理,处理突发事件要冷静,切忌当众武断批评,不轻易下结论,否则会挫伤学生幼小的心灵。
2.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现在家长“除了过分关心过问孩子学习外,还特别重视“素质特长”的培养。
孩子除了常规的学习外,还要在晚上、周六、假期等时间参加各种特长班,孩子没了空闲时间,对学习产生厌倦。
家长过高的要求,使孩子过分紧张,其实这些都不是教育所要的结果。
在看待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
[7]我们要遵循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规律,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的要求,让孩子乐学、愿学、多信任和鼓励孩子创造性学习,发展儿童的探究精神,让他们获得自我实现和胜任感,减轻其学业负担,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
3.树立榜样,增强是非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他人、观察他人而学会的。
” [8]小孩好的行为是学习而来,这些不良行为也是学习来的,所以应当重视榜样力量。
榜样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
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
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
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
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个别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的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即强化。
” [9](1).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
如某同学与他人相处时喜欢告状,老师对他的告状不做反应。
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若是属于初犯或是简单的,我们可以应用削弱策略来改善它。
(2).用削弱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惩罚。
惩罚在人类生活中,为时已久,争论最多,却又广泛使用:父母处罚儿童,因为他们不听话;主人处罚家犬,因为它老咬地毯;法院处罚罪犯,因为他们违法抢劫。
这些处罚的确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惩罚终日存在我们周围,而成为控制个体行为的重要策略。
5.推行家长培训,发挥家庭的作用既然,学生不良行为是由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通过学校、家庭的合力来教育学生就显的很有必要。
(1).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并介绍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教育的“合力”作用。
(2).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其家教能力。
(3).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和谐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即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到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