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在学习知识,更在养成各种行为习惯。
然而,一些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如撒谎、打架、偷窃、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时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学习方面在学习上,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不良行为习惯。
2、行为方面在行为方面,有的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打架、骂人、偷窃、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生活方面在生活中,部分小学生可能有不讲卫生、不按时作息、挑食、浪费食物、过度依赖家长等不良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缺乏关爱和沟通,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3、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小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网络暴力、不良影视作品等,从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4、自身心理因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表现,因此,在矫治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二)正面引导原则在矫治过程中,要多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强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动力。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自律意识:许多小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 情绪波动大:孩子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情生气或者哭闹,缺乏耐心和沟通技巧,在和他人交往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3. 不尊重规则:某些小学生对学校、家庭等规则不太尊重,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容易发生与他人的冲突和矛盾。
4. 自我封闭:许多小学生比较内向,在与人交往中不够主动、开放,容易自我封闭,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了调适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教育引导: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了解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孩子对规则的尊重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 激励奖励:针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积极的激励和奖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从而更加愿意按照规则来行为。
3. 沟通引导: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培养孩子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健康管理:通过正常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5. 家庭教育: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家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体验到和谐与尊重,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引言: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小学生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懒散、调皮捣蛋、说谎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给孩子本人带来问题,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矫正策略,旨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第一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懒散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没有时间观念、不爱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行为。
2. 调皮捣蛋和缺乏纪律意识:小学生倾向于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比如打闹、捉弄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同时也不太遵守纪律,对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够尊重。
3. 说谎和不诚实:小学生有时会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欺骗和说谎,比如偷偷吃零食、说没有完成的作业已经完成等。
4. 自私和缺乏合作精神:小学生常常表现出自私的行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比如不愿意与同学一起完成任务或分享玩具等。
5. 暴力和攻击行为:小学生有时会表现出暴力和攻击的行为,比如打架、欺负他人等。
第二部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的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比如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孩子可能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同伴影响:小学生处在与同伴交往的阶段,同伴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孩子周围的同伴有不良行为习惯,他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模仿。
3. 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不良的学校环境比如纪律不严整或者是老师家长不够重视评价孩子的行为等,会增加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可能性。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阶段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不仅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不同习惯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1. 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形成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缺乏时间和精力,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2. 同伴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同伴关系开始变得重要,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有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跟随他们,形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3. 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不当:学校和教师对于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如果学校和教师对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管理松散,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二、常见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拖延症拖延症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它会导致作业拖拉、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等问题。
为了纠正拖延症,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计划能力。
2. 迟到早退迟到早退常常是小学生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集中注意力,还会给同学和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纠正这一习惯,家长和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时间要求,并及时奖惩。
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到准时到校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 不认真听讲小学生不认真听讲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是学习能力跟不上导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让孩子能够跟上课程。
4. 粗心大意小学生的粗心大意往往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写错字、计算错误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细致入微的习惯,例如在做作业时要仔细检查,学会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教育是提升社会发展与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小学生在校园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形成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嗜酒,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
此外,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缺乏时间和关注,导致生活纪律不良,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2.同伴影响同伴对小学生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小学生在同伴中形成行为模仿和行为选择的习惯,如果同伴中存在不良习惯的孩子,很容易把坏习惯带给其他孩子。
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小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
如缺乏纪律要求、疏于管理、课程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成为不良习惯。
二、不良习惯的影响1.学习困难小学生不良习惯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能力的降低,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例如,过于依赖电子产品和玩游戏,容易耽误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影响身体健康某些不良习惯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和营养不良;不良的卫生习惯易引起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3.社交能力下降持续呆在电子设备前、不善于交际等不良习惯会导致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使他们面对社交问题时缺乏自信和解决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三、纠正不良习惯的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要增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加强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2.学校管理学校是小学生重要的社会化教育平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
如何处理宝宝的恶习与不良行为
如何处理宝宝的恶习与不良行为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恶习和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顽皮捣蛋、任性发脾气、说脏话等,给家庭和孩子本人带来困扰。
针对宝宝的恶习和不良行为,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
一、寻找原因并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宝宝的恶习和不良行为往往有其原因。
家长需要耐心观察和思考,找出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
可能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或者是受到了外界的负面影响。
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家长需要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这些期望值应该具体明确,可以量化,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来设定,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孩子感到挫败和无助。
二、建立积极的奖惩机制对于宝宝的恶习和不良行为,家长可以建立积极的奖惩机制来引导孩子。
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有所行动。
奖励可以是简单的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者是给予孩子更多自主权等。
而惩罚则应该合理适度,不过度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家长在制定奖惩机制时,要遵循公平、一致和透明的原则。
三、示范正确行为,培养积极的习惯孩子天性模仿,他们更容易接受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示范,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和行为。
例如,家长应该注意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时刻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榜样。
同时,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到一些积极的活动中,如读书、体育锻炼等,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宝宝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处理恶习和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频繁的互动,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倾听他们的心声。
通过与孩子真诚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表达和处理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不良行为。
五、寻求专业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如果宝宝的恶习和不良行为持续存在或者给家庭带来较大困扰,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儿童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何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何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小学生阶段,经常会出现不良行为。
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不良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呢?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并给出相应建议。
一、认识不良行为的原因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学业压力等。
了解不良行为的根源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在处理不良行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找出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
二、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小学生的行为需要有严格的规则和纪律作为约束,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应当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向学生详细介绍这些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
例如,可以制定规定学生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否则会被扣分或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惩罚。
三、注意情绪管理小学生往往由于情绪问题而产生不良行为。
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帮助他们妥善管理情绪。
例如,当学生因为挫折而情绪失控时,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冷静思考和表达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不良行为来发泄情绪。
四、积极引导和激励积极引导和激励是处理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来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
同时,他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和进步。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
在与学生沟通时,也要注意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
六、遵循行为管理策略行为管理策略是指用来引导学生好的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的方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运用积极强化、时间管理、承诺契约等策略,来引导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例如,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不良行为严重或者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变,教师和家长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让家长和教师感到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家庭和学校更加和谐。
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父母的育儿方式不当,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严苛,这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如果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常常争吵不休,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从而表现出叛逆、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教育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也是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场所。
如果学校管理混乱,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缺失,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逃避、违纪等行为。
同伴关系的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经验,很容易产生孤僻、攻击甚至犯罪行为。
个体心理因素每个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性格、temperament、自尊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天生就较为内向、敏感,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从而表现出依赖或偏执的行为。
儿童的认知水平、情绪调控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以平和、民主的方式进行育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理解。
父母之间也要营造良好的相处模式,减少争吵,维护家庭和睦。
家长还要注重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应该以耐心和同理心对待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学校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从而导致了一些小学生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学校、老师与家庭要多沟通,这样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做为教师,尤其做为一名农村教师,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每次学校组织的考试过后,原本布置的干净整齐的考场会变的一片狼籍,考场外贴的标语被撕的不像样子,考场里面桌子、凳子横七竖八的躺着,班里的笤帚、垃圾斗也被扔的乱七八糟,而满地的垃圾确无人打扫。
一场考试下来,原本干净整洁的考场已面目全非。
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农村小学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它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现代的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不良状况。
而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小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许多家长认为,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最好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教育、依赖于学校的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宠爱,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的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导致了一些小学生小小年纪就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自己能做的事情仍依赖家长;着迷游戏,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三年级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王黄波,一个帅气又很可爱的小男生,同时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
他聪明伶俐,但是不怎么爱学习,专门惹是生非,一会儿欺负这个,一会儿又欺负那个,课堂上扰乱秩序。
往往是一件是刚刚解决,另一个麻烦又接踵而来。
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没有一点反映,还故意跟你作对,变本加厉的给你制造事端。
后来经过了解王黄波是独生子,全家人都把他当个宝贝,在生活上对他过分溺爱,而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从不过问他的学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四、总结
四、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面而有 效的对策。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 果。
对策与建议
4、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 校纪和家庭规矩。同时,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注重培养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谢谢观看
一、成因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例 如,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暴力游戏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此外,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伴之间的不良交往等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对策
二、新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律能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 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角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结果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概要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概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不良行为习惯是造成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为了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
首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自律性: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他们往往难以自觉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容易陷入消极、懒散、放纵的状态。
2.家庭环境影响: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以及父母的不良行为模范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同伴压力:小学生正处于社交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试图通过模仿同伴的行为来适应群体。
当同伴的行为具有不良倾向时,小学生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针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转化策略:1.培养自律性:通过制定明确的日常规划和目标,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授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摸索和发展自己的行为准则。
2.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和引导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模范,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
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改进方案。
3.培养健康的社交能力:加强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活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小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友善、合作的品质。
4.丰富课外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规划,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
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远离电子产品的诱惑,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5.建立奖惩机制: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励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同时,需要注意奖惩的公正性和理性性,避免过度惩罚导致逆反心理。
总之,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2021年精选文档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2021年精选文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
”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
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
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86.5%的受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00后”,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
作为独生子女,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
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等。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过大,成绩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同学;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于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等。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在经历身心发展阶段,并开始养成各种习惯。
不良习惯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和纠正不良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因为刺激和放纵现代社会给予小学生过多与刺激相关的资源和机会,例如电子产品、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小学生常常过度使用这些娱乐产品,而忽视了学习和其他有益活动。
同时,家长过度纵容孩子,让他们放任自由,不做任何约束。
这导致小学生形成了各种不良习惯,如沉迷游戏、吃零食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提供更多有益的活动和资源,如教育游戏、亲子阅读等,以减少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
同时,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的用电时间和内容,并定期与孩子讨论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
纠正不良习惯需要耐心和时间,家长需要与孩子合作,激发他们对于其他有益活动的兴趣。
二、因为缺乏规矩和纪律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的规矩和纪律也是导致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之一、家长对于孩子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随意应付孩子的要求;学校管理缺乏规矩和执行力,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守纪律;社会环境也存在不良习惯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明确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学校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纪律和规矩,并积极进行教育和监督。
同时,加强对社会不良媒体和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减少对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影响。
三、因为缺乏自控能力小学生往往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诱惑和外界干扰。
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如贪玩、自私等。
为了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控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小事开始进行指导和训练。
例如,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教孩子如何制定和坚持计划,教孩子如何拒绝不良诱惑等。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四、因为环境不良影响有些学校和家庭环境不良,存在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今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
班上有一个学生叫陈彦嘉,他对我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作业从不完成,每天都迟到,不喊报告直接进教室,不讲卫生,他的课桌周围,四周都是垃圾,学校的卫生评比,都是因为他而失分。
据跟他父母了解,他是爷爷奶奶的心肝。
在以前的学校,只要稍受点委屈,奶奶就找到学校大吵大闹。
问题:1、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2、我该怎样做才能转变他这种不良的行为?分析:通过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了解,我觉得造成她不良行为的原因:1、独生子女的宠爱。
2、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只是随便对待。
3、在家没有讲卫生的习惯。
做法:一、多与家长沟通联系:我以同是教育者的态度对待家长,与之共架合作的桥梁,并通过联系交流意见。
要求家长多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依靠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如:到点早起,让他提前出家门,树立时间观念,多给他讲珍惜时间的故事。
二、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指导多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集体的荣誉。
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等。
1、改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的兴趣点,避免枯燥乏味,改革教育方法,鼓励他质疑、探究、发现。
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际操作法、电化教学法等。
2、我先让他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帮他制定完善了学习生活计划,计划包括认真完成作业、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并且设计了一个显示计划完成情况的表格。
每天进行对照和督促。
计划还要求每星期至少为老师或班集体做一件好事。
3、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班会课、品德与生活课进行劳动、学习的竞赛、模仿等教育的措施,让他学会自立。
4、适当利用奖励和惩罚。
当他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表扬。
如: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作业认真,讲究卫生。
当他做得不好时,给予批评、纠正,帮助他改正缺点,使他做到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首先,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例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规矩和纪律,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这些环境都容易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策略一:家庭教育针对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来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尽量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2.设置明确的纪律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4.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校教育环境不良,例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会使小学生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
解决策略二: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主的解决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要注重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措施。
2.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3.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4.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5.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工作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个体因素也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天赋因素或者行为习惯难以纠正的问题。
解决策略三:个体培养对于个体因素的解决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测试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差异,为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激发学生潜能:学校和家长可以注重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潜能,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昌吉市第九小学李新梅毕业资料2011.07.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但没有及时纠正,采取不当方法促成不良习惯形成。
(社会普遍现象)好习惯是成功者的朋友,坏习惯是失败者的朋友。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是坏习惯在作怪。
(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本文就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矫正不良习惯的对策提供解决的办法。
(简单介绍方法)使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
(研究目的)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
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
(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
(产生不良结果)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
“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1怠惰性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
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1.2攻击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违反校规、与大同虚弱联合殴打同学,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1.3欺骗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考试作弊、偷窃、敲诈同学、模仿家长签字。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1.4逆反性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1.5破坏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
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1.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2、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2.1主观因素2.1.1自尊心增强,形成不良价值观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2.1.2自我意识出现,形成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1.3性意识觉醒,导致恐慌和盲目表现,引发超常行为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2客观因素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
家长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低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2.2.1.1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
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
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2.1.2不利家庭环境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2.2.1.2.1离异家庭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2.2.1.2.2“隔代监护”家庭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
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花钱大手大脚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2.1.2.3“留守孩子”家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不受约束的任其发展。
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差,就会出现无故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2.2.1.2.4贫困家庭许多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家长,不能充分认识改变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没有认识到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由于家境的贫困,使这些父母的性格变得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2.2.1.2.5富裕家庭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
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母精神之爱而产生的的孤独感,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
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去玩。
2.2.1.2.6矛盾家庭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
2.3学校因素2.3.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
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3.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很多孩子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
2.4社会因素许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
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4.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
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4.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色情的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成人的不良行为也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对策3.改变不良习惯的几点对策3.1改变自尊心强的孩子的策略3.1.1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更在乎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评价,对于有伤自尊的行为反应也更激烈。
因此,家长应冷静对待,注意场合,多采取单独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
只有顾及场合,找准适合的教育时机,教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自尊心强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评教育,但是教育孩子并帮助他改正错误却是必然的,所以要求家长要讲究策略。
面对可预见性的错误,家长可进行建议性引导,即提出不同的行为方案,并告诉孩子每个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孩子自己抉择;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可采用暗示性教育法,即利用“对比”、“类比”、“联系”等方法予以暗示,让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以启发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在孩子情绪激动,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请人代理批评,即请在孩子心目中有威望、受尊重、信得过的人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