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

昌吉市第九小学

李新梅毕业资料

2011.07.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

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但没有及时纠正,采取不当方法促成不良习惯形成。(社会普遍现象)好习惯是成功者的朋友,坏习惯是失败者的朋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是坏习惯在作怪。(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本文就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矫正不良习惯的对策提供解决的办法。(简单介绍方法)使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研究目的)

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

(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结果)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1怠惰性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1.2攻击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违反校规、与大同虚弱联合殴打同学,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1.3欺骗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考试作弊、偷窃、敲诈同学、模仿家长签字。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

1.4逆反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1.5破坏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1.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

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2.1主观因素

2.1.1自尊心增强,形成不良价值观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1.2自我意识出现,形成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1.3性意识觉醒,导致恐慌和盲目表现,引发超常行为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2客观因素

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长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低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2.2.1.1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

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2.1.2不利家庭环境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2.2.1.2.1离异家庭

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2.2.1.2.2“隔代监护”家庭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花钱大手大脚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2.1.2.3“留守孩子”家庭

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不受约束的任其发展。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差,就会出现无故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