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

昌吉市第九小学

李新梅毕业资料

2011.07.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

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但没有及时纠正,采取不当方法促成不良习惯形成。(社会普遍现象)好习惯是成功者的朋友,坏习惯是失败者的朋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是坏习惯在作怪。(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本文就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矫正不良习惯的对策提供解决的办法。(简单介绍方法)使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研究目的)

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

(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结果)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1怠惰性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1.2攻击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违反校规、与大同虚弱联合殴打同学,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1.3欺骗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考试作弊、偷窃、敲诈同学、模仿家长签字。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

1.4逆反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1.5破坏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1.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

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2.1主观因素

2.1.1自尊心增强,形成不良价值观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1.2自我意识出现,形成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1.3性意识觉醒,导致恐慌和盲目表现,引发超常行为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2客观因素

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长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低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2.2.1.1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

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2.1.2不利家庭环境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2.2.1.2.1离异家庭

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2.2.1.2.2“隔代监护”家庭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花钱大手大脚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2.1.2.3“留守孩子”家庭

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不受约束的任其发展。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差,就会出现无故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2.2.1.2.4贫困家庭

许多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家长,不能充分认识改变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没有认识到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由于家境的贫困,使这些父母的性格变得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2.2.1.2.5富裕家庭

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母精神之爱而产生的的孤独感,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去玩。

2.2.1.2.6矛盾家庭

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

2.3学校因素

2.3.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

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3.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很多孩子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

2.4社会因素

许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4.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

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4.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

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色情的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成人的不良行为也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对策

3.改变不良习惯的几点对策

3.1改变自尊心强的孩子的策略

3.1.1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更在乎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评价,对于有伤自尊的行为反应也更激烈。因此,家长应冷静对待,注意场合,多采取单独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只有顾及场合,找准适合的教育时机,教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自尊心强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评教育,但是教育孩子并帮助他改正错误却是必然的,所以要求家长要讲究策略。面对可预见性的错误,家长可进行建议性引导,即提出不同的行为方案,并告诉孩子每个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孩子自己抉择;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可采用暗示性教育法,即利用“对比”、“类比”、“联系”等方法予以暗示,让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以启发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在孩子情绪激动,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请人代理批评,即请在孩子心目中有威望、受尊重、信得过的人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等等。孩子性格特点不同,场合不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要有变化。

3.2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策略

有的孩子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如固执己见,盲目地坚持个人的意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等。那么,该如何纠正孩子过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呢?

3.2.1父母不娇惯溺爱孩子。在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情绪。因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不仅容易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而且容易使人变得贪婪、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

3.2.2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中锻炼意志,提高自制能力,克服固执、任性和娇气,学会理智地看待客观事物。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磨炼,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凡事都喜欢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以,常常是“不撞南

墙不回头”。因此,人为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有利于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宽容、忍让。通过“换位法”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克服狭隘、自私思想。让孩子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机会,有团结互助的习惯,懂得互惠互利,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避免和改变自我中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3改变性意识觉醒孩子的策略

3.3.1对孩子应充分尊重、积极理解,使孩子放下心理包袱。

3.3.2要给予孩子无限关爱、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懂得约束自己的感情。

3.3.3教育孩子的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大禹治水,靠的是疏而不是堵。教育孩子,需要的是引而不是压。面对孩子性意识的觉醒,当是“疏”和“引”。

3.4改变不当家庭教育的策略

3.4.1“疼爱”但不“溺爱”。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疼爱”但不“溺爱”。子女教育是个难题。正因为我们深爱他们,所以精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高雅的志趣,渊博的学识,才显得特别重要。溺爱会害了孩子。

3.4.2爱子要理智。“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关键在于怎么爱。有些家长宁可刻薄自己,一日三餐吃或不吃,也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宁可自己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也要让孩子穿得体体面面、漂漂亮亮。这种“忍辱负重”的爱,除了能表达父母的慈心善意之外,实在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好处。有的家长是爱得过分爱得太细,这也不让做那也帮孩子做好,孩子要么会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做要么就缺乏自理能力什么都不会做。

3.4.3教子比爱子更重要。爱子乃人之常情,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之爱的力量或许无法估量,但缺少教育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害”。天下父母一定要明白教子比爱子更重要的真谛。要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才是真正的爱子。

3.4.4要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子女爱父母更是理所应当。父母不仅要关爱孩子,而且要设法让孩子学会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要保持节制,而且要努力获得报答,使孩子在报答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成为具有同情心、爱心、责任心等优良心理品格的现代人。

3.4.5要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能经常打骂。那样只会激起孩子的抵触心理,事与愿违。

3.5改变不利家庭环境的策略

3.5.1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

3.5.1.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常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和老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使他们心中有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能够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心中的烦恼,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3.5.1.2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有的甚至在生活上有困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给予关心,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3.5.1.3加强家长工作,促使家长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正视、理解离异家庭幼儿的消极情绪,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表达、宣泄和转化控制。用真挚理智的爱,温暖孩子的心房,叩开孩子的心扉。

3.5.1.4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的爱。离异后的孩子并不缺乏爱,而是拥有太多的、复杂的爱!

3.5.2“隔代监护”家庭孩子的教育

3.5.2.1两代人互相沟通。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3.5.2.2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增进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理性分析正确对待,当矛盾发生时,讲出自己的科学道理让对方信服。两代人协商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老人们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3.5.2.3用成功的教子经验说服隔代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教育孩子,家庭中可以形成统一战线如夫妻之间形成战线以“二对一”逐步说服长辈正确教育孩子,事例法尤其是周围邻居或熟识人的成功教子经验,更有说服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以子女为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体现家长对子女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用事实说话是最有利的推动器。

3.5.2.4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隔代教育取得双赢,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隔代家长们有爱心喜欢孩子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具有实践教育经验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

3.5.3“留守孩子”家庭教育

3.5.3.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3.5.3.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

3.5.4富裕家庭孩子的教育

3.5.

4.1家长要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消除孤独心里。家长不能只用金钱来打发孩子。

3.5.

4.2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低调,不要有高人一等的狂傲,不要让孩子觉得只有金钱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有奋斗目标。

3.5.5矛盾家庭孩子的教育

3.5.5.1孩子在场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尽管对方教育孩子方法失当,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定要克制。少一分正面冲突,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3.5.5.2事后寻找机会,以建议的方式表达意见。避免正面冲突,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积极地寻找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夫妻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机会永远是有的。对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妥,你应该在事后寻找适当的机会,用心平气和的探讨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建议或意见。

3.5.5.3用生动的事实来启发对方,提高认识。夫妻间对待孩子的根本分歧是认识上的分歧。如果你认为对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认识有误,你光讲道理是不够的,实际的情形往往是你有你的道理,他/她也有他/她的道理。要增加说服力,生动的事例可是不少的,它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有效。因此,平时该多看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多收集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且在你熟悉的范围里多留意他人在这方面的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3.5.5.4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告诉你的妻子(丈夫)你将如何去做,要实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目标是明确的,考虑是细致具体的,并且是满怀信心的,对方就不会给你泼冷水,至少不会坚决阻拦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方在事实面前就会幡然醒悟,彼此间的思想认识就会一致起来。

3.5.5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

3.5.5.1贫穷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未来的生活、学习的目标,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能够勇敢的面对;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常规习惯等,良好的习惯会让他终身受益;其次,要帮助他树立乐观、开朗的性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3.5.5.2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切只有靠自己而父母只是要他明白一些道理、做事的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做事刻苦上进,做人乐观积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艰辛。

3.5.6改变学校教育的策略

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5.6.1探索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我们要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不仅仅只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要把良好习惯里养成进行细化、量化,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内容。

3.5.6.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形成合力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好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缘故。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结论: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任何良好的习惯都是先教而后养成的。有句古语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身受累。

注释:“习惯”的定义

参考文献:

1、《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姬素兰著

2、《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詹万生著

3、《给教师的建议》 [俄]苏霍姆林斯基著

4、《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左其沛著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分析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的基础上,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儿童任性的原因,从影响儿童的两个因素家长和幼儿园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来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来为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任性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性行为;尊重;自我中心阶段 儿童的任性行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反映出来,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每个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任性,传统的观点是童言无忌,认为儿童还小,不懂事,可以众容;有些学者认为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严肃对待;还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会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任性”行为是必然的。深刻的认识儿童的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为我们科学对待儿童的任性行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 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为在家里、学校、商场以哭闹、打骂或威胁的举止,一般认为儿童任性行为是指儿童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的做法。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把儿童的任性行为定义为内心紊乱、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生产的一种紧张情绪的表现,代表着内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或解释为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或无法说服的行为。通常认为任性行为是内心感受受到外界环境阻碍

引起的,如果得不到措施解决,某些任性行为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严重,因而成为持续表现的永久性原因的发端,不易补救,而有些任性行为是儿童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必须经历,这种“任性”行为不仅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除,而且会对儿童特定阶段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导致儿童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儿童最初的任性就是最早的心理失调的功能性疾病,把儿童最初的任性原因归于心理失调,很明显心理失调反映出来的不是自然规律,而是错误,成人没有正确的按照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由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与周围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任性行为。 (一)儿童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前运算阶段的4—7岁时,也就是前概念期会出现自我中心,此时的儿童只能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不知别人的观点,所以此时的儿童只能依据以前的同化经验和生长图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不会考虑成人的观点和感受,这种“任性”行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是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定阶段。 (二)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家长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10篇)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第1篇 幼儿观察记录:让幼儿愉快的进餐 观察对象杰杰 观察时间2014年12月6日 观察环境教室 观察目的让幼儿愉快的进餐 观察实录我班杰杰在学习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吃饭让人费神,问题表此刻对食物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吃饭时不但吃的慢,还经常边吃边玩,把饭菜含在嘴里,不咽下去,别的小朋友两碗都吃完了,他还在吃第一碗,这让教师很着急。 观察分析幼儿在家都是独生子,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养成了在家吃放要喂的坏习惯,并且经常吃零食多,吃饭少。 措施

1,与家长沟通,培养孩子吃饭的良好习惯 2,与孩子交流,让幼儿明白吃饭多才能长得高,长得快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第2篇 大班进餐时个案记录 下个星期就轮到我们班的小朋友当升旗手了,为了激励小朋友,我就向他们说了一些当升旗手的骄傲与自豪,并鼓励他们为当升旗手而努力。第二天一回来,胡淑韩的妈妈就跟我说,胡淑韩想当升旗手,要我选她,刚好胡淑韩也在那里站着。 分析、措施与效果 胡淑韩一向以来,几乎都没有惹教师生过气,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无论是晨锻还是午睡都表现很出色。她又很好强,想了的东西就必须会努力去争取。于是我就看着胡淑韩说“是这样吗?淑韩?”她有些害臊点点头。“升旗手不仅仅上课很认真(幼教smtxjs.),爱思考,会帮教师收拾玩具,并且吃饭速度快,不挑食,你能做到吗?”她又点了点头。“那教师就要看看了,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教师就选你当升旗手了。”果然,之后几天她吃饭的速度更快了,平时不吃的菜也能尝试着吃了。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第3篇 又迎来了小班的新朋友。点点是其中一个,来园时她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哭闹不止,还能在教师的陪伴下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就在我们都认为这个小丫头能较快的适应入园的生活时,她却哭闹起来,原因是她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点点看到餐桌上的饭菜瞬间就大声哭闹起来“我不想吃饭”,“我要回家”,“我要外婆”。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教师就坐在她的身旁喂她吃饭,没想孩子却哭闹得更厉害了,说什么也不肯吃。 傍晚她妈妈来接她,经过交流我们得知孩子在家挑食现象十分严重,平时所有的肉类、鱼虾都不吃,只吃蔬菜。家里为了能让她吃饭,所有的菜都是按照孩子的口味来做。进入幼儿园后家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帮忙孩子改掉这个挑食的毛病。 第二天中午,我特意让保育员给她多加蔬菜,少放了肉类。没想到她看到了少许的肉末就开始抹眼泪。教师刚给她喂了一小口,她就全部吐出来了。为了能让她吃饭,几位教师一到吃饭的时间就想方设法劝导她,甚至一口一口喂她吃饭,可是成效甚微。 行为产生原因分析及策略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许昌鄢陵陈店一中刘会丹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上的逐步开放,结婚与离婚已经成为男性与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而社会生活中的快餐式、闪电式的婚姻也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离婚率不断上升,而加上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使得社会中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因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心理学、教育学乃至于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的一部分,而且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表现为基础,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带来的后果,并联系其所处的现实与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这都十分令人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毋庸置疑,单亲家庭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要比双亲家庭的家长大得多。可是,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造成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深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往往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一、关于单亲家庭 ;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在社会上已经是异军突起。单亲学生教育已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已达到 1500万个以上;如果按每个家庭一个学生计算,我国就有1500个学生生活在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残缺的家庭里。 那么该怎样给单亲家庭下一个定义呢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一方缺失,而孩子得到不健全不完备的爱的家庭;其中,父母一方缺失包括很多方面,一是指父母离异,孩子跟一方生活,只得到一方的爱;二是指在意外事故或在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下,父母一方去世;三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下,一些父母因家庭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第一,“金钱万能式”教育 俗话说:“千万元不算宝,百万元满地跑,十万元知多少,万元像根草。”这形象地表明了当前人们的经济状况,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学生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也是为了向自己的孩子证明父(母)还是爱他们的。把父(母)本人“培养”成了要钱必给,要五十给一百的“良好习惯”,有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没有自理能力,依赖心理很强。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常常会听到:“哎呀,我家那个小祖宗饭又不吃,真急人!”“我家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一点也不怕我们,无法无天了,真难管……”等等.其实幼儿的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而家庭原因是幼儿任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长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的发展等等。所以,如今幼儿任性的心理、行为成了我们研究的焦点。 案例: 刘瑾阳,男孩,5岁,是家庭独生子女。该幼儿性格外向,聪明可爱,但和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在幼儿园,每次活动时,都和同伴发生争执,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哭,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直到老师进行不公平的处理后才可停止。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充裕,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平时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姥姥在家照顾他。一家人非常疼爱他,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姥姥更是舍不得孩子受苦,在教育方面总是跟爸爸妈妈唱反调。只要孩子发脾气,苦恼,就会迁就,时间一长,孩子对谁都不怕了。每天家长接送时,他都要家长给他买东西,他看见什么都想要,不

管是吃的还是玩的,家长不给他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开始时妈妈会轻生轻语哄他,可他一点都听不进去,继续哭闹。妈妈生气了,批评了几句,这下他更无理取闹了,把想要的东西死死地拽在手里,小脸憋得通红,看着他声嘶力竭,上气不接下气,妈妈不忍心了…… 一、幼儿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放纵、娇惯的现象随之增加。在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任性行为表现为:当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或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她们就又哭又闹、撒泼打滚。面对幼儿的任性许多家长束手无策。有的家长只好做弱者满足他们的要求;有的则是打骂、简单粗暴的对待。这样不仅不能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反而会导致他们更任性。或使他们变得蛮横不讲理,攻击性行为增多。因此,当幼儿有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时,使任性行为逐渐消除。 任性可以说是当今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然而,我们仔细剖析孩子的任性,不难发现,孩子的任性行为又都是成人的教育不当造成的。面对孩子最初的需要,多少父母不都是不假思索地给予满足,从未思考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面对孩子最初的不合适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登记表

实验幼儿园儿童营养性疾病登记表 班级姓名疾病名称确诊日期干预与治疗转归中一班段淳耀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赵振玥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李锦泽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王梓瑄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张馨予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赵梓涵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贾佳文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王梓铱涵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郭子剑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柴春沅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薛涵予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许曌淳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曲传凯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朱冠茹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单多天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王思灏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备注: 1、登记范围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先心病、哮喘、癫痫、听力障碍、视力低常、龋齿等。 2、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儿童应填写个案管理表,并进行个案管理。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 时间:2011-07-06 14:56来源:健康生活号作者:老李点击:4946次孩子自信心差、心智不成熟,有的家长会错误地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与否,与年龄的关系不大,主要是平时磨练的结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这是关乎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家庭和学校万万不可大意。那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有哪些呢?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一:让孩子自信起来。一般说来,孩子心智不成熟,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做事缺方法、没把握。这样的孩子,往往主动性、自发性较差,家长和老师为此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简单的小事做起。做不好,就对他们说,没关系的,我们从头再来;做好了,就鼓励和表扬。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他们锻炼的机会多了,成功的几率也就大了,受到的表扬也会多起来,自信心自然就强了。要让孩子懂得,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由那些自信心十足的人完成的。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二:让孩子耐心起来。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克服孩子的急躁情绪,培养他们的耐心,使他们懂得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的道理。可以让孩子练习下棋、绘画、钓鱼等磨练耐心的事情。但不管做什么,做的结果好坏,都必须让孩子做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了,家长和老师要鼓励他们想尽任何办法,一定要把难题攻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一旦放弃,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失败。要让他们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用毕生精力,只做成功一件事。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三:让孩子坚强起来。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家长和老师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多对他们进行挫折训练。做家长的,要记住“惯子如杀子”这条古训,要给孩子出难题、设障碍,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从中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为使孩子更好地应对各种急难险问题,家长要提前做出相应的预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犹太人告诫自己的孩子,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什么都不要带,只带走你的智慧就赢了。要多给孩子讲励志故事,让孩子明白下面的道理并努力实践:强者之所以被称为强者,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受过大辱和遭过大难的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拥有坚强的意志。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对策四:让孩子“丰满”起来。家长和老师不要单纯注重孩子的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丰满”孩子。看看我们周围,高分低能的中小学生还少吗?再看看四处奔波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在替他们忧虑的同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重视分数的时代过去了,重视能力的时代来临了。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走的更远,就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电子教案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 策

任性 主讲人:卢微陈泓江 (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定义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

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妈妈道白:这孩子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真怀疑这孩子有暴力倾向。 这孩子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这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但孩子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四: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这时典型的极端自我中心的表现。“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孩子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而老人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孩子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10篇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10篇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一): 幼儿园观察记录: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观察目的: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快快的把饭菜吃完。 观察环境:活动室 观察实录:午餐时间到了,多数小朋友都快速的搬好小椅子,小便洗手准备用餐了,可是天天还在那磨磨蹭蹭的一向没有把小椅子搬到位置上。我提醒了几次之后最终搬好小椅子了,结果又在厕所磨蹭了不出来。等她坐好位置上开始用餐,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几大口吃下去了。我兜了一圈之后发现天天的饭菜几乎没有动,询问情景:天天,为什么不吃饭呀天天回答:我不喜欢吃洋葱。 分析: 天天是个比较挑食的孩子,经常会剩很多饭菜,怎样劝说都没用,最终还是倒掉。今日又遇到了不喜欢吃的洋葱,所以一开始就磨磨蹭蹭的不愿意搬小椅子。很多幼儿在家也是如此,不喜欢吃的蔬菜就不吃,有的家长明白孩子不喜欢吃的家里就不做这个菜,这样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吃这个菜了。 措施: 首先,我们每一天开饭前组织幼儿猜猜今日吃什么用猜菜名的方法营造了良好的餐前气氛,增进了幼儿的食欲,愿意欢乐进餐。孩子

是需要鼓励的。而对于小班幼儿,成人给予他们的鼓励应当是生动活泼并且是幼儿能直接感知的。其次,模仿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经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我们在进餐习惯培养中经常将鼓励与树立榜样相结合,如宝宝的牙齿真有劲儿,一口饭一口菜,放在嘴里一齐嚼,饭菜的味道会更好;xxx小朋友吃饭可专心了,安安静静吃饭肠胃最舒服;xxx小朋友的小碗里真干净,一点食物都没剩,看看谁能比他还棒如此等等。教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二): 大班观察记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观察资料: 楠楠搬着她的小椅子向她的座位上走去,安安静静的坐下后小眼睛开始左右观望,时不时的还和旁边的小伙伴窃窃私语几句,显得格外简便。当教师把饭盛在碗里时,我发现她有现金账,接下来进餐时她的速度异常慢,有时还把嘴里的饭塞得很满很满,叫着叫着就吐了出来,感觉她在特困难的进行着吃饭的事情。 分析: 楠楠是个很温柔,胆小的小女孩,瘦瘦的,不怎样爱表达自我的情绪,还比较挑食,做任何事都不紧不慢的,但自尊心还特强。 措施: 1、鼓励幼儿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发幼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简单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社会产生震荡。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由于震荡而产生变化,甚至发生紊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对心理还不成熟,行为尚不够完善、缺乏人生与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就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多重的价值观,增加了他们选择的难度。另外,再加上大众传媒上的一些误导,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这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另外,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社会上心理保健机构的滞后发展,使得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医治。有病难医,有病不敢医,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但现实是许多儿童在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却没有得到第一任教师的良好教

育,为以后心理问题的产生种下了最初的种子。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1,800多名学生家长近三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其中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占30%左右,过分干涉型的家长占30%左右,严厉惩罚型的占7%——10%,而比较理想的温暖理解民主式的也占30%左右。家庭教育的不当和某些误区为今后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三)学校原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课业负担过重。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老的传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一直把眼光盯在学生的考分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便对学生重重加码:内容上多讲,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作业量加大。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疲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过于简单。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因材施教,只会用老一套对学生管、卡、压、灌;教育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稍有问题就批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搞“精神虐待”。受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评定不当的现象,不会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学生,把学生看死;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学生,对优等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 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笔者认为,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任性还是有必要的,对事有独立性,这是性格中很重要的优良品质。根据调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小时候几乎都不是听话的乖孩子,有的还非常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等等。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和学者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毛泽东、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

幼儿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 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与对策

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及对策(2010-04-30 07:54:50)转载▼标签:教育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学生心理研究 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时期,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同时也具有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心理困惑,有些困惑能够被学生自身正确理解并得到解决,但仍有许多困惑是他们无法理解和难以克服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困惑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隐患,甚至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明确和把握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进而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困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小学生成长中主要心理困惑与原因 探索学生心理困惑,就应先了解何谓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心理困惑的涵义,从而分析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类健康定义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也指没有心理障碍、不虚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i]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健康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ii]由此,笔者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应

理解为,有创造力;具有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的适应周围环境;人际交往协调;有健全的人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心理活动的原理,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目的明确、设计系统的教育活动。[iii] (二)小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我国教育学学者姚鑫山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心理轻微失调,包括厌学、自卑、依赖、任性、孤独等;第二层次:轻度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第三层次: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iv]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的心理困惑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轻微失调主要集中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第一,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惑主要体现为厌学。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其主要表现有打瞌睡、闲聊、做其他的事、侵扰、闲荡、发呆、玩铅笔、橡皮等文具等。其中,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两方面的问题为比较明显的心理困惑。 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必然规律导致的。比如小学生学习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差、精确性差、坚持性差等特点,他们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DOC 磐安教育 幼儿行为、心理案例 有个幼儿的情况就非常特殊,下面就对这名幼儿的做一下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王某,男,5岁,独生子女。该幼儿性格外向,长得也可爱,嘴巴又甜,但不与人友好相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哭闹。在班上一旦与同伴发生争执(玩玩具时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一味哭,严重时躺在地上,直到老师进行不公平的处理后才停止。 2、幼儿的家长情况 王某与爸爸妈妈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充裕,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工程师,但父母平日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姥姥退休在家照顾他。王某姥姥非常疼爱他,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王某爸爸希望在生活习惯、性格等各方面培养他,可是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姥姥总是舍不得孩子辛苦,跟爸爸唱反调。妈妈一味关注他情绪是否好,只要王某发脾气,苦恼,就会迁就,时间一长,王某便有恃无恐,对谁都不怕了。 【问题情境】 (1)和妈妈逛商场是王某最高兴的事,看着形形色色的玩具,他激动得又蹦又跳,看着这个也想要,看着那个也舍不得放下,妈妈不给他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开始时妈妈会轻生轻语哄他,可他一点都听不进去,继续哭闹。妈妈生气了,批评了几句,这下他更无理取闹了,把想要的玩具死死地拽在手里,小脸憋得通红,看着他声嘶力竭,上气不接下气,妈妈不忍心了……

(2)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帮忙搬东西,在那位小朋友搬动的时候他就堵住这位小朋友的路,让他把东西给他,让他搬。我说下次请你帮忙,他就是不作声,直直的站在那一动不动,跟他讲道理一点都听不进去。 【个案分析】 一、任性行为形成的可能原因 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王某的任性行为较为严重,我非常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我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其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意识强。 他是一个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但老师不能每件事都让他一个人做,当老师请其他小朋友做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任性行为。主要是他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干,希望老师能一直表扬他。当老师将任务交给别人时,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想把事情夺过来让自己完成。 1 磐安教育 ,、教育不一致。 父母,尤其是爸爸和姥姥在抚育态度上不一致,常有矛盾,家长在教育上缺乏耐心和一致性,使王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当这些行为不断反复得到默许后,演变成为一种习惯。 ,、王某跟姥姥相处时间较多,姥姥平时对他非常迁就,甚至放任、姑息、纵容他的很多不良行为,对他百依百顺,事事都由着他的性子来,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约束。久而久之,遇事放任自己形成了定势。 【辅导过程】

青少年亲子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亲子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也愈加突出。问题孩子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为摸清 目前亲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转化的针对性,达到“摸清 病情,对症下药”的效果。我们于2016年10月分别对四川、贵州、云南、浙江、重庆部分区县等地方的孩子及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走 访和问卷,对其中的68名孩子进行了抽样分析,写出了调查总结材料。以期为从事青少年教育的机构和学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 调查的问题有17项。分别包括家庭及父母基本情况,孩子本人的基 本信息:如主要的问题、特长兴趣、态度、希望等。 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几个主要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问题种类及比例 不难看出:问题突出的是:叛逆、厌学、网瘾、早恋、这几项。这几项确实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主要的症结。 二:从问卷调查中透视到孩子的内心想法主要有: 1、基本上都愿意改正缺点,转变现在的自我,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为集体和个人增添光辉。说明孩子的本质不是坏的,只要教育 方法得当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2、有意愿把文化课学好的的39人,其中几人特别强烈,有2-3 人只想学英语,有一个人只是想看自己喜欢的书。这种孩子引导得 好可以成为偏才,但必须是健康的书籍。 3、特长方面:有的喜欢体育特别是球类、乐器、钢琴、唱歌、表演、美术、书法、计算机;有的想学厨师、编写故事等等,占了大多数,少数没有特长。特别是有个莫某(四川广安,高三)的喜欢炒股,可以开立证券财户。这些孩子可以发掘特长,因势利导。往健康道 路上引导,将来也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4、对学校和父母的要求建议: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Tag:性行为对策幼儿 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07-02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

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10篇

xx进餐活动观察记录10篇 xx进餐活动观察记录(一): xx观察记录: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观察目的: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快快的把饭菜吃完。 观察环境:活动室 观察实录:午餐时间到了,多数小朋友都快速的搬好小椅子,小便洗手准备用餐了,可是天天还在那磨磨蹭蹭的一向没有把小椅子搬到位置上。我提醒了几次之后最终搬好小椅子了,结果又在厕所磨蹭了不出来。等她坐好位置上开始用餐,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几大口吃下去了。我兜了一圈之后发现天天的饭菜几乎没有动,询问情景:天天,为什么不吃饭呀天天回答:我不喜欢吃洋葱。 分析: 天天是个比较挑食的孩子,经常会剩很多饭菜,怎样劝说都没用,最终还是倒掉。今日又遇到了不喜欢吃的洋葱,所以一开始就磨磨蹭蹭的不愿意搬小椅子。很多幼儿在家也是如此,不喜欢吃的蔬菜就不吃,有的家长明白孩子不喜欢吃的家里就不做这个菜,这样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吃这个菜了。 措施: 首先,我们每一天开饭前组织幼儿猜猜今日吃什么用猜 菜名的法营造了良好的餐前气氛,增进了幼儿的食欲,愿意欢乐进餐。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而对于小班幼儿,成人给予他们的鼓励应当是生动活泼并且是幼儿能直接感知的。其次,模仿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式,他们经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我们在进餐习惯培养中经常将鼓励与树立榜样相结合,如“宝宝的牙齿真有劲儿,一口饭一口菜,放在嘴里一齐嚼,饭菜的味道会更好”;“xxx小朋友吃饭可专心了,安安静静吃饭肠胃最舒服”;“xxx小朋友的小碗里真干净,一点食物都没剩,看看谁能比他还棒”如此等

等。教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 xx进餐活动观察记录(二): 大班观察记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观察资料: 楠楠搬着她的小椅子向她的座位上走去,安安静静的坐下后小眼睛开始左右观望,时不时的还和旁边的小伙伴窃窃私语几句,显得格外简便。当教师把饭盛在碗里时,我发现她有现金账,接下来进餐时她的速度异常慢,有时还把嘴里的饭塞得很满很满,叫着叫着就吐了出来,感觉她在特困难的进行着吃饭的事情。 分析: 楠楠是个很温柔,胆小的小女孩,瘦瘦的,不怎样爱表 达自我的情绪,还比较挑食,做任事都不紧不慢的,但自尊心还特强。 措施: 1、鼓励幼儿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表扬、奖励的式激发幼儿的进餐兴趣。 2、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忙有改变饮食上的缺点,但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幼儿的态度与语言不要过硬、过,以防伤及到幼儿的心理,那样会使幼儿对进餐或饮食产生排斥与不满。 3、请班上幼儿充当“小教师”,来讨论饮食上的事情。比如:吃青菜有什么好处?什么饭好吃?等等,来帮忙幼儿减少挑食的情景。 4、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幼儿在保质保量的进餐后,能够去做自我想做的事情,从而提高幼儿进餐的速度。 xx进餐活动观察记录(三):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欢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学校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商人,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看喜欢的明星的电视节目直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 【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