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家庭缺乏爱、关爱、支持和约束,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不良行为。
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孩子们接触的负面信息多,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习惯。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格,学校环境恶劣,学生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另外,学校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些家长和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培养,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极端行为。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心理问题,家长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通过行为或语言暴力来阻止孩子,暴力制止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得更糟。
家长的态度太过强硬,只会让学生和家长站在对立面,影响到学生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指导,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负性事件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以减轻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另外,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太过溺爱,也不能太过严厉,以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能让孩子的性子受到限制,不能发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如果父母的行为不是很好的话,很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等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缺乏爱的氛围、缺乏管教,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包括任性、缺乏自制力、追求短暂享乐、违反学校纪律等等。
这些行为习惯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浅析。
造成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给予过多的物质享受,缺乏对孩子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和不受约束的习惯。
社交网络和大众媒体的普及也加剧了中学生追求短暂享乐的倾向,使他们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不良行为习惯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是身体健康问题。
中学生经常熬夜、嗜好零食、放弃运动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
其次是学习成绩下降。
不良习惯使中学生缺乏自控力和耐心,难以专注于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是性格和人际关系问题。
任性、不受约束的行为容易导致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为解决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需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
家庭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方面应加强学生行为管理,制定明确的纪律和规范,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处罚。
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合作来解决。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同时也阻碍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良行为主要有: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索财物、偷窃参赌、故意毁物、进入不宜进的场所、吸烟、酗酒等。
其根源何在?一、外部因素1. 社会因素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
如赌博、贪污受贿、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刺激,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过于追求金钱、享受、高消费的社会风气,也会腐蚀他们的心灵,有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进取心,没有创新,满足于现状,养成懒散的生活作风,找不到正确的人生目标。
个人主义思潮,使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单纯地追求不正当的个人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淡薄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集体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变得内向、孤僻、自私自利。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沉迷网络游戏,会使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必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势必想方设法地违反学校的纪律、家长的教导、社会的行为准则,同时还会导致孤独、冷漠等不良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如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等,会侵蚀学生的精神世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家庭因素隔代扶养有一定的代沟,影响中学生的性格、情感、心理、行为发展。
隔代教育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思想上会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人管,或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很好的引导,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悲观。
过严或过宽的管教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许多家长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的品行、心理教育,并施加太大的压力,这样会导致他们经常出现对抗性心理和行为;而过宽的教育,往往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学校管教的效果,还会助长他们“唯我独尊”,过于放纵,我行我素。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指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倾向和习惯。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包括违反校纪校规、过度使用手机、沉迷游戏、懒惰和不爱学习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来分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特点。
一是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一些学校中,学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迟到、早退、打架等。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学习氛围。
二是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游戏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们对手机和游戏产生了极大的依赖,长时间玩手机和游戏不仅影响了视力健康,还可能让学生们变得懒惰和缺乏责任感。
三是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不良现象。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用功,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这些都会对学生成绩和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那么,引起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尝试的欲望。
而社会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加剧了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约束和引导,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针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
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社会信息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风气开放,信息爆炸,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影视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和低俗内容,容易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习惯上的养成也不够良好。
有的家庭则存在家庭暴力、亲子矛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一些中学可能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品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心理健康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能导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违纪、早恋、逃课、打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可能会违纪,比如说上课玩手机、携带耳机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逃课行为,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早恋、打架等行为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隐患。
三、解决方法1. 增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
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成因我校处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彝族群众大都居住在极为偏远落后的山区,条件相当艰苦,生活极为贫困,文明程度相对落后,有的家庭连独立的厕所都没有,人畜共居,因此,这些孩子在家的时候就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到我校就读后,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自理能力差刚刚进入我校的少数民族寄宿学生,没有进行过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因而进校后不久就表现出不会叠被子,不洗澡,不洗衣服,不刷牙,不洗碗筷等不良习惯。
2.一日三餐随意性大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将早餐中的馒头悄悄扔掉,不懂得按需求盛饭盛菜,大量浪费粮食。
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悄悄购买廉价的食品来吃,并把食品包装袋满校园乱扔。
3.行为习惯差由于这些孩子在家乡时漫山遍野跑惯了的,上山捉鸟,下河摸鱼,猛地被约束在校园这个小环境中,“野性”难驯,因此有部分学生就在在校园围墙上乱涂乱画,无故踢门,破坏校园的公共财产,以种种恶劣的行为来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
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年龄偏大已经进入青春期,情绪不是很稳定,好表现自己的力量,自我调控能力差,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引起的矛盾,却不愿意理智地解决,喜欢用拳头“说话”,而且打架双方还喜欢纠结自己的亲戚同乡以及好朋友,组织声势浩大的群殴,将小事情越闹越大,尽管这些行经都得到了教师和学校的有效制止,但他们这种不冷静行为带来的后果及产生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4.文明礼仪差学生自小受父母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让他们认为讲粗话,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看见生人就围观尾随是天经地义的,因而改变起来难度较大,更有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威胁敲诈小同学,欺软怕硬的不良习惯,究其原因,应该与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5.自我约束能力差经过一学期的管理,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好的改观,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又会出现反弹;学生在学校内能做到生活及行为习惯良好,但到了学校外,受大环境的影响,又不自觉的有所松懈。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中学生不良行为了的成因与矫正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了,如:乱刻乱画,乱扔乱吐, 乱放白行车;爬窗爬墙、坐课桌、站椅子;男女生勾肩搭背,行为了举止不雅,看淫秽书籍;上车抢座、说脏话、喊绰号;抽烟喝酒、起哄闹事、结伙打架;迷恋网络、夜不回宿等.针对这些不良行为了, 在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一、学生不良行为了产生的原因1.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是:首先,有些家长道德水平不高,言谈举止不雅,白私霸道,打架骂人,坑蒙拐骗,嫖赌偷窃.这些行为了对其子女做人起了不良的示范.在子女的品德教育上,他们奉行白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这年月好人吃亏,讲文明没用〞、“人活着就是为了白己〞等,这为了其子女滋生不良行为了提供了思想根底.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有的家长无原那么地溺爱、祖护子女,缺乏严格管理;有的粗鲁压制,缺乏民主.对子女的关爱,只舍得在物质上投入,而在精神上很少关心.教育方式过于简洁,指责多于鼓舞, 教训多于理解,高压多于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有一些格外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大款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等也会对学生品德造成一些格外影响,为了学生受侵蚀、产生不良行为了提供了便利条件.2. 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群众传媒也随之崛起,学生接受的信息面迅速扩大.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黄色书刊、网络中的色情信息等引诱学生想入非非;社会上少数犯罪分子的欺骗、威胁、诱惑、教唆使学生心灵受毒害,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不法的恶习;不正之风的滋生,社会生活中不文明行为了的存在都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3. 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唯智主义〞教育模式的束缚下,格外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片面重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开展,而其他方面被无视或受到冲击,重教书,轻育人.有的学校文明礼貌教育被忽略,学雷锋,综治宣传等公益活动成了敷衍了事,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育人功能萎缩.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被视为了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习惯于赞扬,无视个人品德修养,不良的言语行为了常被迁就祖护.而有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不能受到学校的重视,而失去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易产生白卑心理, 白暴白弃,破罐子破摔,导致不良行为了的滋生.4. 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首先,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观念薄弱.有时被强烈的个人欲望、要求所驱使.从具有不良行为了的学生的材料看到,他们的某些不道德行为了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其次,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了较多.学生虽然懂得道德行为了标准,但在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的冲突发生矛盾时,个人的欲望占上风.如:有的学生崇尚哥儿们义气,讲究吃穿,鄙视劳动,游手好闲,搞恶作剧, 逞强好胜;有的上课随便说话,吃零食,看地摊文学;有的抄袭作业,考试舞弊.二、学生不良行为了的矫正1. 做好预防,增强管理通过家访、打量等形式摸清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或做好预防工作,遇到问题要急时处理,不能只管三尺门里,不管三尺门外.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优化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尽量减少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要以班、团支部或小组为了单位,建立管、帮、带联络小组,树立典范,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邪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文明的举止成为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和白觉行动.建立学校各级管理机制,做到校长、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政治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做到优势互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 优化育人环境,增强校风建设学校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是一种格外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心灵.学生会白觉或不白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白然地克服和改变白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了习惯.所以,学校的环境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教室、宣传栏、橱窗、展板等都应精心设计,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 此外,教师要热爱学生、敬重学生,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白觉、白愿地接受思想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正确的教育效果.3. 培养学生的白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白尊心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集体荣誉感是在个人白尊心的根底上培养起来的.它能促使人们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推动人们相互团结, 克服白己的缺点与错误.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举措,培养学生白尊心,同时要为了学生提供发明集体荣誉的条件,使每个学生意识到班级荣誉、学校荣誉乃至祖国荣誉都与白己的努力有关,从而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了有标准.做到白尊、白爱、白立、白强、白信、白律,白觉遵守校规,养成良好行为了习惯.4. 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新生由于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常会出于好奇做一些违背道德行为了准那么的事情.对他们的教育,应采取正面诱导法,在肯定他们的钻研精神的根底上,指出不当的行为了,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行为了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批评与惩罚等教育方式.但必须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初犯或白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公开的警告法;而对于再犯或不虚心接受建议的学生可采用说理教育法,必要时还可采用孤立法使其感到苦闷,从而鞭策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浅谈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12-10百花园地一、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1.主观因素(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比如某校2002级的扎西,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哥哥(某校1997级学生,常考年级第一名,后就读于省内某大学)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扎西的自尊心增强了。
当他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与他的父亲动手打起来。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他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50名调查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34个,愿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26个。
(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①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
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②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③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方法欠缺,无能为力。
由于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面临着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业表现,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单一,对孩子过度纵容或过度严厉,缺乏关注和沟通,容易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竞争氛围和过分强调分数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3.同伴关系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一些学生在追求认同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出现违规行为、早恋等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让青少年面临着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解决中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案1.家庭参与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家长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习应对策略,增加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机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3.培养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教育,在班级、社团等活动中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同伴关系。
同时,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和指导。
4.社会共同关注和介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介入。
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和问题。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是指一些年龄在12-18岁的年轻人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包括吸毒、抽烟、酗酒、违法、逃学、打架斗殴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有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安全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青少年不良品行的成因,以及对策。
成因:
1. 家庭背景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缺乏父母关爱、教育和引导、环境不和谐等都会导致不良品行的形成。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同伴影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很大,如果身边的同伴都有不良行为,极易传染给其他同龄人。
对策: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以督促他们选择良好的朋友圈,远离不良行为。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青少年面临着诱惑和挑战,有失业、经济压力、社会变革等议题困扰,难以稳定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对策: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父母在家庭沟通中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4. 学校环境影响:学校是树立正义观念的地方,但学校人数多,学科繁多,制度不尽完善,容易让学生出现不良行为。
对策: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校内纠纷,缓和紧张气氛,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综上所述,解决青少年不良品行的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合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让年轻人在健全的体系中成长,学会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青少年是社会的花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青少年不良品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不良品行不仅严重影响个人成长,还威胁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了解青少年不良品行的成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1. 家庭问题: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不良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品行。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长期不在家、父母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都会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导致不良品行的产生。
2. 学校压力: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生活圈,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教师关怀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青少年因为学业负担太重,导致产生逃学等不良行为。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网络暴力、电子游戏、短视频等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影响身心健康。
4. 自我认知: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认知不清,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懂得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容易受外界负面影响,形成独特的不良品行。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家庭氛围尽量保持融洽和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
3. 社会引导:建立和谐阳光的社会环境,推动青少年阳光体育、阳光青年、阳光社区等阳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心理辅导:积极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受到不良影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认知观。
5. 自我成长教育:教育青少年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正确看待事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不良品行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原因,对策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不良品行问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
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分析及对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清楚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培养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讨论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一、引起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良。
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是家庭环境复杂,缺乏家庭的关爱,渴求注意和关注,因此常常表现出行为习惯不良。
3. 学校教育不力。
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不达标,缺乏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校园文化不健康。
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健康,内容浅薄,思想浮躁,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行为习惯的根本途径。
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2. 学校加强教育管理。
学校应该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加强教育管理,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树立健康校园文化。
政府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树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 具体行动加固教育。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来加固教育,如建立行为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班级教育等等。
这些具体行动都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密切相关。
结论培养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合作。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向自己的未来。
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第一篇: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除了老师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和家庭成因外。
主要有三点:(一)模仿习惯源自模仿。
调查发现,一般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其它同学和少部分老师的影响。
如只要一个队伍里有一个学生做操不认真,慢慢的旁边的同学就会蔓延。
老师经常在学校穿拖鞋。
老师经常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门口。
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吸烟,喝酒是不良习惯。
可自己下课后在学生面前老是叼着根烟,经常把喝醉的丑态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等等。
读书时期学生的模仿力极强,老师和同学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学生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老师在谈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他上课的时候学生老是要等打了第二次铃声后才进教室,打了预备铃后有的同学匆匆的去上厕所、洗手、喝水。
他说,不良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
学生的情况不能说与我无关,他习惯了打了第二次铃声到教室门口,到了教室就上课,学生知道我这个时候到,充分利用预备铃声到第二次铃声这5分钟时间,来做课间10分钟要做的事情。
老师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导致学生也养成了打第二次铃声进教室的不良习惯。
(二)重复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
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有个优秀的班主任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老是打了预备铃后还喜欢在走廊上逗留一下才进教室。
学生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班主任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
所以,为人老师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坐不端正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成因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成因我校处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彝族群众大都居住在极为偏远落后的山区,条件相当艰苦,生活极为贫困,文明程度相对落后,有的家庭连独立的厕所都没有,人畜共居,因此,这些孩子在家的时候就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到我校就读后,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自理能力差刚刚进入我校的少数民族寄宿学生,没有进行过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因而进校后不久就表现出不会叠被子,不洗澡,不洗衣服,不刷牙,不洗碗筷等不良习惯。
2.一日三餐随意性大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将早餐中的馒头悄悄扔掉,不懂得按需求盛饭盛菜,大量浪费粮食。
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悄悄购买廉价的食品来吃,并把食品包装袋满校园乱扔。
3.行为习惯差由于这些孩子在家乡时漫山遍野跑惯了的,上山捉鸟,下河摸鱼,猛地被约束在校园这个小环境中,“野性”难驯,因此有部分学生就在在校园围墙上乱涂乱画,无故踢门,破坏校园的公共财产,以种种恶劣的行为来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
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年龄偏大已经进入青春期,情绪不是很稳定,好表现自己的力量,自我调控能力差,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引起的矛盾,却不愿意理智地解决,喜欢用拳头“说话”,而且打架双方还喜欢纠结自己的亲戚同乡以及好朋友,组织声势浩大的群殴,将小事情越闹越大,尽管这些行经都得到了教师和学校的有效制止,但他们这种不冷静行为带来的后果及产生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4.文明礼仪差学生自小受父母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让他们认为讲粗话,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看见生人就围观尾随是天经地义的,因而改变起来难度较大,更有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威胁敲诈小同学,欺软怕硬的不良习惯,究其原因,应该与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5.自我约束能力差经过一学期的管理,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好的改观,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又会出现反弹;学生在学校内能做到生活及行为习惯良好,但到了学校外,受大环境的影响,又不自觉的有所松懈。
6.不懂得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我校由于实行全封闭管理,寄宿学生更是周日进校下周五方能离校,且校园面积有限,学生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
他们不会合理制定作息时间表,不会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因此,有的寄宿学生渴望着能到校园以外去逛逛。
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以及班主任不会轻易同意这些学生去校外。
因而有的寄宿学生悄悄地混在上晚自习的学生里偷偷跑到校外;有的因为不能去到校外便和门卫起冲突;更有甚者翻围墙到校外。
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7.语言习惯差不良的语言习惯主要表现在:说脏话( 一些骂人的话成为了学生们的口头禅) 、不用文明用语( 听不到简单的请、你好、谢谢、对不起) 、对师长说话不敬( 学生直呼老师名字甚至给老师起绰号) 、对他人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嘲笑甚至挖苦( 学生对没有教自己的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好;对其他人更是不理不问;对同学的不幸不以为然,要么捉弄,要么喝倒彩。
)8.少数学生积习难改有极少部分学生由于从小生长的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养成了小偷小摸,欺负弱小的坏习惯。
这些同学往往伴随着偷偷玩游戏,上网等不良习惯。
玩游戏需要钱,他们就偷,去敲诈勒索比他们小的同学,造成有些优秀的生源流失。
这部分学生在管理上难度较大,当他们犯错误被发现了,他们承认错误很快,态度也很好,可是往往管不了几天又故态复萌,成为“老油条”,这部分学生在学生中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他们的管理难度也相当大。
9.少数学生奢侈浪费有部分学生家境不错,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往往是一味地溺爱与顺从,这些学生有较多的零花钱,因而在班集体中有较强的优越感,有时甚至用钱来收买同学为他做作业,打扫卫生或做其它事情。
有的还学着开生日晚会,请客下馆子等等不适合小学生的行为。
二、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
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学校教育的失误。
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错误,思想方法的片面,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工作安排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和蔓延。
(3)教育条件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
教育环境差。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举步维艰。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长和群众看学校的工作成绩,不是看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得怎样,而是只看学校送走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生。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搞形式,走过场,考核时就是看总结,只要总结写得好评价就好。
第三,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4)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好的榜样影响将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老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把字写端正、工整,而自己的板书却常常是龙飞凤舞,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
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考试、学业的压力。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
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5)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特点是具有科学性、阶段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
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部分学生由于小学教育基础没打好,到了初中想学又使不上劲,以至于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形成不读书,抄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
(6)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脱节。
小学升初中的“无门槛”造成小学教育质量的大步下滑,“双差生”的数量有增无减。
3、社会因素(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
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
书读出来今后当个老师还没有哥哥开车挣钱多,爸爸妈妈开商场又不累,又自由,挣钱还多,所以不愿读书。
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
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沉迷于游戏,对信息不筛选一味的吸收;社会“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3)社会精神文明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们评价优质生活的标准,许多人认为只要家里有钱,能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好生活。
记得有一篇名为《亲情呼唤》的文章,文中写一对老人( 仁老栓夫妇) 呼唤儿子的归来,也表现社会对亲情的呼唤,情节非常感人。
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文中对亲情的呼唤,而且还不乏有人羡慕仁老栓儿子仁杰家养的狗,因为那条狗( 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 ,这不禁让我们为这些学生的精神匮乏感到惊讶,在他们的眼里吃喝玩乐就是生活的全部——就是生活的价值。
(三)心理因素1、道德认识缺乏。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还不够稳定,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容易被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做出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大多数是因为道德上的无知而发展到行为上的堕落、野蛮。
2、情绪表现异常。
不良环境的感染,道德认识的缺乏,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了异常的情绪反应。
他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不明道理、蛮横纠缠,感情冲动、缺乏理智。
戒心重、较为敏感, 远离教师和集体,有对立思想。
3. 意志薄弱。
有的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由于意志薄弱而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和欲望的支配去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自己的错误,有改正错误的决心,但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禁不起外界的诱惑或压力,再次或多次重复犯错。
4. 习惯的不良养成最初是由于偶然,但在不改正的情况下重复地犯错,就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5、从众心理。
家庭、社会的影响下,学生跟从一些不良的行为,认为很正常,反而会认为纠正它倒显得不正常了。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李天富2014年2月1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