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花园茶会主题思想是什么
花园茶会主题思想是什么《花园茶会》主题其实是“一个少女进入充满性爱和死亡的成人世界的故事。
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有趣的探索。
它讲的是一个孩子在父母强大而无法抗拒的影响下,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人故事。
”这样解读,一部情节简单的小说,是不是立马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本?就文学欣赏来说,不要只看到“故事”本身;要透过文本,看到背后的框架结构与人文内涵。
托马斯·福斯特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为例,介绍阅读文学作品的几个层次。
阅读文学作品,最基本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是掌握故事情节。
一个初级阅读者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是,住在山上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举办花园茶会期间,一位住在山下的工人在附近不幸遇难。
这家的小女孩、善良的劳拉觉得应该取消这个茶会,但被母亲拒绝了。
事后,她接受母亲的委托,把花园茶会剩下的食物送到新丧的寡妇家里,表达安慰。
更高级一点的阅读者会进一步体会到,故事表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
劳拉去了工人家里,明白了阶级差异和势利行为在她的世界里所扮演的角色;它还表现了人们如何把自己和外面世界隔离开,如何在两者之间挂上绝缘的幕帘。
但这还不够。
托马斯·福斯特指出,一个专业的阅读者,应该通过结构与意象的把握,看到一部文学作品里的历史厚度与文化传承。
《花园茶会》指出,劳拉去山下的工人家走了一趟,实际上暗合了神话中珀尔塞福涅去冥界的故事结构,而劳拉妈妈就是珀尔塞福涅的母亲德墨忒耳。
如何得出这样的解读呢?要考虑故事里的意象,如鲜花、夏天、光线、完美、黑暗、影子、狗、尸体等。
神话中珀尔塞福涅的母亲德墨忒耳是掌管农业、婚姻、生育的女神,而劳拉妈妈在故事中就是掌管食物、鲜花、儿童的主妇;劳拉从山上走到山下,穿过一条大路,经过一段充满阴影、烟雾和黑暗世界的旅途,而珀尔塞福涅必须穿过斯堤克斯河才能进入冥府,还必须经过把守冥府的三头犬刻耳柏洛斯,劳拉恰巧在遇难者家门口也遇到了一条狗;珀尔塞福涅这个神话讲的是一个少女如何踏进成人世界——要想成为成人,她必须对性爱(她和冥神哈德斯结婚了)和死亡(她的冥府之旅)有基本了解,而劳拉在遇难者家中,发现死去的男人很美丽——她的这一反应牵扯到死亡和性爱两个方面。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和《一杯茶》中的异化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 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紫色》中“家”的解读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商务会谈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合作原则视角下对《老友记》中台词的幽默研究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试论中学英语教育中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 多芬中西方市场营销的文化解读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爱丽丝•沃克《紫色》中性别与种族身份的寻求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变迁的意识形态分析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Western Wom en’s V 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英美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广告英语及其翻译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析《虹》中的象征意义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苔丝悲剧原因探究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沮丧与感情的冲突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论苔丝悲剧的根源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词组词汇学习方法“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在意识碰撞中捕捉心灵成长历程―谈《花园茶会》的现代主义技巧
在意识碰撞中捕捉心灵成长历程―谈《花园茶会》的现代主义技巧论文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现代主义技巧论文摘要: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她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丈学中居一席之位,本文以其名篇《花园茶会》入手,结合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尤其是意识流的各种叙述形式,来探究女主人公萝拉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因其短篇小说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她标新立异的小说叙述艺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人研究。
《花园茶会》作为其中的一个名篇,不仅向我们呈示了一幅色彩层叠的生动画面,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先来谈谈《花园茶会》中女主人公萝拉心理历程的三个阶段。
长期沐浴在中上层阶级的家庭氛围里,如同掌上明珠的萝拉受着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熏陶,以致她的心性中沾染了一些成人化的色彩:奢华、高傲一。
然而她天生的敏感又使她有别于家庭中其他的孩子。
一件在茶会上耳闻的事使得她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她的意识的流动形成了三个阶段。
在最初的出场中,萝拉试图在来搭帐篷的工人们面前摆出高贵的姿态,想将自己扮成母亲的形象。
但同时她的内心对这些可爱的工人的态度也在默默地起着变化。
当她得知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死于事故后,她的意识变化滑人了第二阶段: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同情。
这种同情与她原本心性中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碰撞出了矛盾的火花。
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萝拉从死者的家里出来。
当她抱着劳利泣不成声时,她的心灵成长已经悄然进人了第三个阶段:贫穷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
本文将从不同的现代主义技巧,尤其是意识流叙述形式人手,从中探索萝拉如何在碰撞的意识流中实现心灵的成长。
和其他现代文学大师一样,曼斯菲尔德并没有用情节精心勾画她的这篇故事。
不妨拿欧・亨利的作品与之相比。
他们擅长的都是短篇小说,可是手法迥异。
在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一开始,读者就能读到主人公索比在公园的长凳上急躁不安地算计着如何度过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其《花园茶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权力关系。
本文试从小说所展现的阶级间的权力差距和家长对孩子的权力规训两个方面剖析这一权力关系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权力关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她在短篇小说上,做出了大胆探索,成就斐然,赢得“英语世界的契科夫”“英国短篇小说女王”等美誉。
《花园茶会》即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以往对《花园茶会》思想主题的研究多聚焦于青春成长主题、女性主题和阶级关系等内容的探讨,如果从权力视角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小说还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权力关系。
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曾经说过:“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遍布于社会机体的每一个微小部分和看似最细小的末端”,也就是说现代权力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不对等关系的存在,就有权力关系的产生。
具体说来,《花园茶会》包含着社会阶级间和家庭父子两辈间两种权力关系类型。
本文即结合小说的艺术表现剖析这一复杂关系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阶级间的权力关系《花园茶会》中的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实物象征(帽子)等各方面都流露着对阶级之间权力关系的揭露与思考。
相对于以上零碎的几个方面,笔者将主要从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空间布局来探讨作品中阶级间的权力关系。
空间是权力关系的象征。
米歇尔·福柯认为空间是人类权力关系的投影,空间的生成必然包含了各种冲突的利益和力量的相互作用。
“地理空间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而这些方式象征着社会地位。
”由此,我们可看出《花园茶会》存在着阶级间的权力关系。
上层阶级的薛家与工人阶级所居住的空间布局,显示出阶级间的权力差距。
上层阶级的薛家居住于山上,而工人阶级则居住于山下。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花园茶会》是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社会上层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花园茶会的场景,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在这个小说中,权力关系贯穿始终,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在《花园茶会》中,阶级地位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社会上层阶级的人们以他们的财富和地位作为权力的表现,在茶会上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他们对服务员和下层阶级的人们的态度往往傲慢和高傲,明显地展现出他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自信和自豪。
而对于下层阶级的人们来说,他们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权无势,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上层阶级的摆布和欺凌。
这种权力关系的对立和冲突,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更加紧张和复杂。
在《花园茶会》中,性别也成为了权力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由上层社会女性主导的花园茶会上,女性们展现了她们独特的权力和控制力。
她们以妇道人家的身份,通过社交和人际关系来获取和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权力来源于她们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男性在这个茶会上显得略显尴尬和无助,他们在女性面前往往表现出灰头土脸,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种性别带来的权力关系也使得茶会的氛围更加紧张和有趣。
家族关系也是《花园茶会》中一个重要的权力关系。
在这个小说中,家族关系也常常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取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像贵族阶层的人们,他们通过家族关系来获取和维持他们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对一些没有家世背景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要想在这个社会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这种家族关系带来的权力关系,也使得社会的运行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
《花园茶会》中的各种权力关系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这个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进行着权力的较量和角逐。
上层社会阶级的人们通过金钱和地位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下层社会阶级的人们则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只能默默承受着上层阶级的欺凌和压迫。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花园茶会》是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社交圈和权力关系的故事。
这个小说中展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小说中的主要权力关系是围绕着社交圈展开的。
在这个社交圈里,夫人德布雷松是权力的中心人物。
她是一个富有的贵族,拥有高社会地位和财富。
她拥有庞大的庄园和花园茶会,吸引了社交圈内的人们前来参加。
她通过这个活动来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并且通过走动和交流来获取情报和信息。
在这个社交圈内,夫人德布雷松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小说中的权力关系还体现在人物之间的相互依附和利益交换上。
在夫人德布雷松的花园茶会上,人们可以互相结识新朋友,发展潜在的商业和婚姻机会。
通过参加这个活动,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融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
夫人德布雷松的花园茶会成为了人们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舞台。
在小说中还有一些小的权力关系的展示。
譬如,夫人德布雷松在花园茶会上拥有决定权,她可以决定邀请谁参加,并决定活动的内容和规模。
她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的机会和资源分配。
在这个社交圈内,人们之间也存在着争夺权力的竞争。
有些人通过努力工作和交际手段,争取到夫人德布雷松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茶会》通过描绘社交圈和权力关系,展示了权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这个小说中,夫人德布雷松是权力的中心人物,通过举办花园茶会来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和影响力。
社交圈内的人们也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来争夺权力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些权力关系的展示让我们对社交圈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运作和权力争夺。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花园茶会》是爱尔兰作家曼斯菲尔德的一部小说,也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于1922年出版。
小说以爱尔兰南部乡村的一个花园茶会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乡绅阶层和妇女们之间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在小说中,权力不仅表现为社会地位和财富,还体现在不同性别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如何描绘权力关系。
小说中描绘了乡绅阶层对妇女的权力控制。
在当时的爱尔兰乡村社会,乡绅们拥有绝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对妇女的控制力也非常强大。
在小说中,乡绅夫人对茶会的安排和主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拥有决定权和话语权,而妇女们则只能在她们的安排下行动。
在茶会上,乡绅夫人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流程和内容,妇女们只能按照她们的安排来进行交谈和活动。
这种权力关系体现了乡绅阶层对妇女的控制和支配。
小说中还描绘了乡绅阶层内部的权力关系。
在乡绅家庭中,男性成员通常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地位,而女性成员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在小说中,乡绅们在茶会上展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他们的言行举止透露出对家庭和社会的掌控力。
而女性成员则往往被视为软弱和依赖,她们需要依靠男性成员的支持和保护。
这种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写照,反映了男性对家庭和社会的主导地位。
小说还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乡村社会中,乡绅阶层拥有绝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对下层阶层的控制和支配也非常明显。
在茶会上,乡绅们不仅控制着女性成员,还控制着佣人和下层人士的行为和言论。
他们的话语具有绝对的权威,下层人士则需要恭敬地听从和依赖他们的支持。
这种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和支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和地位差异,展现了权力的阶级性。
曼斯菲尔德《园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曼斯菲尔德《园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李新国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2
【摘要】曼斯菲尔德的《园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作者用自然的笔触去表达一种平淡却韵味深长的气氛,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少女劳拉从园会完美无缺的幸福中觉醒,认识到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快乐和悲伤,生命和死亡贯穿着整个生活.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各种意象,场景都极富寓意,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引导人们对现实生活更真切的理解.主要从主题、人物、及重要的场景的象征意义来分析劳拉内心的变化历程以及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感悟.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李新国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 [J], 阚鸿鹰
2.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J], 段鸣鸣
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中的象征主义 [J], 王玥晴
4.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象征主义 [J], 周艳艳
5.《游园会》与曼斯菲尔德女性主义思想的成熟 [J], 张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茶会》描绘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园会茶会的场景。
这个故事中,权力关系是故事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故事中,影响着故事的发展,也揭示出当时社会阶级和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
整个故事的背景就是一个贵族家庭举办的花园茶会。
作为主人的贵族布克先生和夫人夏洛特拥有绝对的权力,在茶会上决定邀请谁,谁可以进入他们的圈子,并控制着整个场景。
茶会的规则和氛围都是由他们决定的,他们的意见是决定性的。
布克夫人是这个小说中最有权力的角色之一。
她的职责是主持茶会,她拥有决定一切的权力。
她善于社交,了解完全控制茶会的和谈论区域的方式。
她的权力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限制和贵族阶级的优越感。
在布克夫人的权力之下,仍然有其他的角色也有一定的权力。
作为女儿的夏洛特有着一些自主权。
尽管她主要是布克夫人的助手,但她可以决定一些细节事项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夏洛特的权力不及她母亲那么大,但她作为身份和地位相对低一些的人,她的权力也是有限的。
书中还描绘了主人布克先生的权力。
他是这个贵族家庭的主人,有着决定权力的最终决定权。
他在与其他贵族交流时展示了自己的权力,并通过决定茶会的设置和参加者来定义他的社会地位。
社会阶级和性别之间的固有权力关系也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贵族阶级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能够决定茶会的细节和参与者。
与此女性的权力相对有限,她们被局限在社交规范和期望中。
这一点在故事中体现得很明显,布克夫人和夏洛特在这种权力关系下的行动和角色都是受限的。
《花园茶会》通过描绘不同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和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
布克夫人作为贵族阶级的代表,拥有最大的权力,而夏洛特作为女儿也有着一定的权力。
整个故事中,权力的集中和控制始终掌握在社会精英之手。
《游园会》与曼斯菲尔德女性主义思想的成熟
《游园会》与曼斯菲尔德女性主义思想的成熟人文天下来烘托人物性格的发展,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
曼斯菲尔德在小说《莳萝泡菜》中提及了五种花:水仙花、金盏花、天竺葵、马鞭草和睡莲,分别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五种品格。
文章开头把一瓶纸水仙置于两人中间的桌子上,表明两人不可逾越的隔阂。
纸水仙用来比喻自私自负的人,象征男主人公的利己主义。
金盏花象征爱慕,激情。
女主人公就是她真实的写照。
维拉与男主人公相遇后,尽管受到他的嘲弄,却还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与他的对视中,表明她满怀激情地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去找寻纯美的爱。
作者通过男主人公的话语点出了维拉困苦的生存状态,天竺葵则象征女主人公无尽的忧郁。
马鞭草象征维拉的敏感、坚强。
她与昔日男友相遇,敏锐感觉到他的变化及情感的幻灭,于是毅然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男人,期待着更美好的感情。
小说中,睡莲由一个身穿白裙的小女孩拿着,她双眼犀利地看着男女主人公。
女主人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而男主人公却漠然视之。
在这里,睡莲象征的是纯真的心。
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对于花的象征意义的运用,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及性格的发展,体现了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
在劳伦斯的《彩虹》中,每个女主人公都和彩虹相联系,彩虹象征男女之间完美的关系,象征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莉迪亚和汤姆的关系上,曾出现似断裂拱门的彩虹,表明男女之间关系不完善。
后来,经过双方的努力,彩虹呈现出桥梁状,表明他们之间关系得以改善。
安那隐约看到像拱门的彩虹且笼罩着淡淡的色彩,但她追求理想的努力半途而废,因而彩虹最终没有在她上空显现。
厄秀拉在与过去断绝关系,开始追求新生活的时候,彩虹在她上空出现了,象征着厄秀拉从社会生活的种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新生,预示着她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美好追求。
本文通过比较,探讨了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在创作中对婚姻及性爱等主题的处理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两位作家各自独特的观点和风格,而且也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及女性对自身解放的追求,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贵族社交场合中的权力关系。
这个小圈子中,每个人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获得一定程度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会利用别人的弱点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女主人Mrs. Darnley,她是这个花园茶会的组织者和发起者。
她的身份地位比其他人高,是这个小圈子中的领袖。
她善于利用话语的力量,推销自己的观点,并指挥其他人的行为。
在花园茶会上,她主导了讨论的话题,并让其他人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她巧妙地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让其他人都觉得自己不如她。
另一位女性角色是Mrs. Leicester,她是这个小圈子中最年轻的人,但是她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
她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获得别人的赞誉和注意,并借此来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在花园茶会上,她试图与Mrs. Darnley竞争,试图在场上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与此同时,她也想方设法地来讨好其他人,巩固自己在这个小圈子中的地位。
在这个小圈子中,男性角色们的地位也很关键。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具有相当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他们利用自己的钱和地位来掌控着这个小圈子。
然而,主人公的丈夫却是一个异常温文尔雅的人,他的身份地位虽然很高,但他却很少发言。
他试图维持着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而不是通过操纵言语来控制他人。
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力在这个小圈子中并存。
Mrs. Darnley拥有正式的权力,因为她是这个花园茶会的主持人。
然而,其他人也在利用各种手段来争取非正式的权力。
每个人都试图通过交际和谄媚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并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来控制他们。
在这个小圈子中,没有人是完全无助的,但每个人都需要经过某种程度的操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花”的象征
116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花”的象征文/徐晗摘要:作为二十世纪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擅用象征手法,具有不着痕迹而效果强烈的特点,本文着重分析曼斯菲尔德短篇中所出现的花的象征。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花;象征作为20世纪英国最为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有多种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
象征技巧是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作家已然放弃那种直接描述人物思想情绪或是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而采取象征的手法加以委婉地表达,从而可以让读者进行创造性地阅读,也就是说,读者参与到了作品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蕴。
现代主义作家往往通过在作品中设置内涵丰富的意象、同时运用了想象、联想、比喻、暗示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或是构成更加深远的境界与意义。
作为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中的一员,曼斯菲尔德极为认同象征手法所带来的艺术境界,她认为,象征不仅是对作品人物个性或是命运的隐喻,更是对人物所处环境的一种暗示。
对一位作家而言,最高超的象征应当是最为隐晦的,在日记中,她将这一象征手法称之为是“面目法”(mask)。
这其实就是提倡将象征潜藏在文字之中,由读者去探索其深刻内涵。
花是曼斯菲尔德创作最常见的象征之一。
GillianBoddy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女人与作家》中写道:“某些物体诸如‘风’、‘花’、‘昆虫’,尤其是‘苍蝇’常常出现在她的笔记、日记、信件和短篇小说中。
而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诸如‘阳光’、‘海水’、‘黑暗’、‘树木’等事物也是曼斯菲尔德对于人生的某一看法的外在体现,是其短篇小说的构造材料之一。
”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花”的象征总是步骤出现,内涵丰富而独特。
在早期作品中,出现得较多的是“紫萝兰”,如艾德瑞》,《在咖啡馆里》均出现紫萝兰,这时期所写作的小说作品,充满着明快而欢愉的氛围。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总是对人世充满着憧憬,有着美好的理想,这些理想恰如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紫萝兰一样,闪耀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花草意象分析
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花草意象分析作者:庞鹤来源:《卷宗》2018年第33期摘要:文笔力求精简的曼斯菲尔德在其作品中往往却对于花草不吝啬于笔墨描写,巧妙运用了花草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其《花园茶会》中,探讨其所使用的花草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文章内涵与写作意图。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阶级对立;意象分析;花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被称为是“短篇小说界里的肖邦”,是二十世纪初期世界文坛上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
其作品文笔纤丽,表意委婉。
《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她以一场即将举办于薛丽丹家花园的茶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为萝拉的女孩准备茶会、因为邻居男主人的死而请求停办茶会、参加茶会、茶会结束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死者家属处慰问的整个经过。
众所周知,花草意象是一种典型的世界性意象,在人类文化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重要痕迹。
在《花园茶话会》中,曼斯菲尔德同样运用了诸多的花草意象,如玫瑰、雏菊、卡拉卡树、美人蕉与海芋百合等。
丹尼·卡瓦拉罗认为:意象支撑着一种文化的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意象是被赋予其自身合法性和使其主体性获得某种身份的文化所创造出来的。
在本文中,笔者将梳理曼斯菲尔德于《花园茶会》中对于花草意象的使用,以展现花草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探究其花草意象运用的文化价值。
1 《花园茶会》中花草意象的象征作用1.1 女主人公萝拉的象征在花园茶会中,出现了两处“雏菊”的意象。
一处在文章开头:“园丁黎明即起,修剪清理草坪;深色的玫瑰形花坛,原本长满雏菊,此时已经清理得平平整整,仿佛同整片草地一样一样熠熠生辉。
”一处在萝拉与母亲求情希望停止举办茶会处:“偶然间,她一眼看到镜中妩媚可爱的姑娘,带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系着一条长长的黑色天鹅绒丝带。
”雏菊作为典型的西方菊科类植物,具有以下的特点:于早春开放,外形娇小且纯洁。
浅析《花园茶会》中的“帽子”意象
浅析《花园茶会》中的“帽子”意象作者:王瑶瑶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7期王瑶瑶内容摘要:《花园茶会》是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短篇小说,意象的使用是该小说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帽子”意象尤为突出。
它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从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花园茶会》“帽子” 阶层差别权力关系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女权主义者,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1】意象是她惯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花园茶会》中“帽子”的意象贯穿全文,这与帽子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帽子不仅是英国人不可或缺的服饰,更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帽子不仅是描绘人物的道具,更有利于刻画性格,表现和深化主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在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一.帽子所体现出的阶层差别草帽在英国屡见不鲜,特别是下层民众喜欢戴草帽。
“英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流社会和劳工阶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
”【2】从这段话中能够明确地看出帽子蕴含阶级差异,不同的帽子象征着不同的阶级,更重要的是帽子象征地位和权力。
比如,《花园茶会》中对搭帐篷工人的描写:“那小伙子瘦得像竹竿,脸上满是雀斑。
他挪动一下工具袋,把草帽推到脑后。
”【3】“瘦的像竹竿”是下层民众形容共同的特征。
他们对工作时所戴的帽子没有过多要求,不加任何装饰,那类帽子是平常普通的草帽。
笔者认为,《花园茶会》中的“草帽”韵味十足:草帽代表没有社会地位的工人阶级,工人在负责搭帐篷等工作时容易弄脏帽子、弄坏帽子,而他们的工作、身份不允许他们对帽子更高的要求,戴草帽方便工作,并且不易弄坏、弄脏,就算坏掉,也不会过于心疼;草帽代表贫穷,只有贫穷者才会佩戴草帽,而这些贫穷者给贵族打工,受贵族的压迫,是贵族的奴役;草帽代表广大农村里任劳任怨的农民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农业和畜牧业,草帽由草编制而成,草在农村随处可见,妇女可以自己编织,即便是购买草帽,低廉的价格是农民可以承担的。
浅析《花园茶会》中的“帽子”意象
浅析《花园茶会》中的“帽子”意象作者:王瑶瑶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9期内容摘要:《花园茶会》是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短篇小说,意象的使用是该小说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帽子”意象尤为突出。
它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从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花园茶会》“帽子” 阶层差别权力关系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女权主义者,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1】意象是她惯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花园茶会》中“帽子”的意象贯穿全文,这与帽子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帽子不仅是英国人不可或缺的服饰,更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帽子不仅是描绘人物的道具,更有利于刻画性格,表现和深化主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在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草帽在英国屡见不鲜,特别是下层民众喜欢戴草帽。
“英國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流社会和劳工阶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
”【2】从这段话中能够明确地看出帽子蕴含阶级差异,不同的帽子象征着不同的阶级,更重要的是帽子象征地位和权力。
比如,《花园茶会》中对搭帐篷工人的描写:“那小伙子瘦得像竹竿,脸上满是雀斑。
他挪动一下工具袋,把草帽推到脑后。
”【3】“瘦的像竹竿”是下层民众形容共同的特征。
他们对工作时所戴的帽子没有过多要求,不加任何装饰,那类帽子是平常普通的草帽。
笔者认为,《花园茶会》中的“草帽”韵味十足:草帽代表没有社会地位的工人阶级,工人在负责搭帐篷等工作时容易弄脏帽子、弄坏帽子,而他们的工作、身份不允许他们对帽子更高的要求,戴草帽方便工作,并且不易弄坏、弄脏,就算坏掉,也不会过于心疼;草帽代表贫穷,只有贫穷者才会佩戴草帽,而这些贫穷者给贵族打工,受贵族的压迫,是贵族的奴役;草帽代表广大农村里任劳任怨的农民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农业和畜牧业,草帽由草编制而成,草在农村随处可见,妇女可以自己编织,即便是购买草帽,低廉的价格是农民可以承担的。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异化主题
第34卷第5期 2021年03月Vol.34 No.5March 2021艺术科技0…引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新西兰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曼斯菲尔德毅然加入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队伍,虽然她留下了众多作品,但由于都是在文学研究中被边缘化的短篇小说,研究者在梳理现代主义文学脉络时常常忽略她的贡献。
郭海霞研究发现,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关注及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运用甚至早于伍尔夫和乔伊斯”[1],这说明她对现代主义小说手法的革新实际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都要早,故分析其小说对研究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曾艳兵指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支配主体本身”[2]。
20世纪,欧洲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劳动走向了异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3],社会关系不再以人为中介,而是以货币为中介,人成了自己劳动成果的奴隶。
《花园茶会》描绘了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对异化主题的深刻思考。
1…《花园茶会》的异化主题《花园茶会》讲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劳拉帮助母亲(谢里登太太)举办花园茶会的一天:接待工人,梳妆打扮,听闻车夫意外去世,劝阻举行茶会无果,安慰车夫家属。
作者以劳拉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读者可以跟随劳拉小姐一起经历事件,在冲突中感受种种关系的异化。
1.1…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
人在结成群体的社会后,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无形中制约着人,尤其是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社会,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
”[4]在异化的雇佣关系下,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于是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最终在私有财产运动中沦为商品,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人们的无助感和迷茫感与日俱增”[5]。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描绘了一幅复杂的权力关系图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英格兰乡村的一个花园茶会上,通过展示不同阶层和性别之间的权力结构和交互关系,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动态和争斗。
曼斯菲尔德通过描绘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权力差距展示了社会等级的存在。
作为贵族出身的贝尔先生和贝尔夫人,拥有高位的社会地位和与生俱来的权力。
他们在花园茶会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茶会的流程和活动内容。
与此相对,乡下人威廉姆和欧内斯特则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发言权和决策权。
贝尔夫人将欧内斯特的姐姐飞燕艳称为“乡下姑娘”,明显显示出她对平民的厌恶和对自己阶级的优越感。
曼斯菲尔德通过女性角色之间的权力争斗展示了性别关系中的权力动态。
作为女性,贝尔夫人和飞燕艳在花园茶会上的地位比男性更低。
贝尔夫人十分嫉妒飞燕艳因为美貌和智慧备受欢迎,试图利用自己的权势和社会地位打压她。
她批评飞燕艳的衣着和举止,试图给她带来尴尬。
飞燕艳并不甘于被压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魅力反击。
她对贝尔夫人的抨击展示了她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权力斗争。
曼斯菲尔德通过人与人之间权力的转移和转换揭示了权力的可变性。
在花园茶会上,权力并不是固定和不可动摇的。
贝尔夫人和飞燕艳之间的对抗导致了权力的交替。
贝尔夫人作为主持人和主人,本应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权,但她的傲慢和专横却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不满。
与此飞燕艳凭借她的智慧和优雅,争取到了其他客人的支持和认同。
她的权力在茶会中逐渐增强,贝尔夫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这个权力的变迁展现了权力的转移和不稳定性。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
论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中的权力关系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花园茶会》是一部关于上流社会的精细描写。
小说中,权力关系是这个社会的中心。
这些关系既是看不见的规则,又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权力关系的体现和影响。
小说中主人公Mrs. Molyneux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是上流社会中那些名门贵族和有权势的人物中的一员。
在小说中,Mrs. Molyneux的权力关系十分复杂。
她与其他一些角色交锋,互相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在小说中她与Mrs. Montecute就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关系。
尽管Mrs. Montecute已经在上流社会中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她还是被认为是一个过时的人物。
Mrs. Molyneux则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Mrs. Montecute这样的人物相比,处于更具有主导性的位置。
可以说,Mrs. Molyneux已经建立了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拥有着垄断式的权力。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另一个角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Lady Verner。
Lady Verner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总是表现得非常强势。
她凭借自己家族的背景和财富,成为社会上非常抢眼的人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角色们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奋斗。
例如,Mrs. Uddy是一位女商人,在小说中她展示出了极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但她在这个团体中一直是一个比较孤零零的人物,缺乏一些象征高贵和身份的符号。
在这部小说中,权力关系还可以从一个更小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在Mrs. Molyneux的花园茶会上,这种微小的权力关系尤为突出。
例如,在决定坐在哪张椅子上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参加茶会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同样地,在交谈和对话中,每一个小动作和语言都表明着这些人物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这些权力关系是在人物之间不经意间形成的,但它们的影响却深远且长久。
最后,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花园茶会》中权力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作者:陈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 要:作为现代英语短篇小说的领军人物,曼斯菲尔德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本文主要研究曼斯菲尔德如何在其短篇小说《花园茶会》中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并揭示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象征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66-01
一、绪论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年)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凭借自身复杂而痛苦的阅历、女性特有的目光、天赋的灵气和对短篇小说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在短篇小说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①,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
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中创新并成功地应用了现代主义技巧。
本论文即旨在研究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品《花园茶会》中的写作技巧,其中分析的技巧主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文学的象征主义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可以是文化象征,情景象征或人物象征。
一个具体的事物,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位人物都可以代表一个更普遍的思想。
一般来说,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手法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很多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色。
从自然界的物体到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在曼斯菲尔德笔下都可以用作象征物以渲染心境和气氛。
三、《花园茶会》的象征手法运用
(一)重要场景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园会》中的场景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园会世界——谢里丹家,二是胡同世界——死去的马车夫居住的地方。
两个世界由一条大马路隔开,这条马路就成了一条难以逾越
的鸿沟。
两个世界对比强烈,园会世界欢乐活泼,胡同世界阴暗、肮脏、死气沉沉,分别象征了中产阶级的浮华和劳动阶层的贫困。
(二)人物的象征意义
1.劳拉
劳拉是善良、活泼、富有同情心且具有反叛精神的小女孩形象。
她的天性是善良、纯真的,“她有着自己的思想,是谢里丹家唯一一个走出过园会世界的女性”②。
2.谢里丹太太
谢里丹太太是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社会体制的忠实捍卫者和代言人。
她希望园会这个梦幻世界带给她女儿们一种虚幻的成熟和幸福感,维持谢里丹家及其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价值观。
(三)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1.劳拉的帽子
谢里丹太太为了分散劳拉的注意力,使她忘记邻居之死这件事,忘掉现实,还没等劳拉阻止就顺手把一顶帽子给她戴上了。
实际上这顶帽子本身就是谢里丹太太势利、狭隘的世俗偏见的象征。
2.百合和卡罗卡树
百合象征着上层阶级的财富,它们只适合在上层阶级的花园中生长。
下层阶层的人被百合花吸引是因为他们买不起百合。
相反,卡罗卡树是不同寻常的。
它们朝向太阳生长的姿态就像劳拉期待着自由一样,劳拉与谢里丹家里其他人是不同的。
(四)结局的象征意义
小说的关键之处,在于结尾当劳拉面对死者,为死者的宁静和美丽所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与死亡的接触,劳拉已经从她的梦幻世界完全苏醒过来,进入了现实世界,顿悟了事物的真谛。
在主人公劳拉身上,“曼斯菲尔德已经明确表明生和死可以共存,而且它们在同一个世界中的共存也许是一种美丽”③。
四、结论
象征主义是曼斯菲尔德的优秀短篇小说《花园茶会》的显著特点之一。
谢里丹家的豪宅和车夫的贫困的家之间的对比表明了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两位
主角劳拉和谢里丹太太分别象征着两种不同的力量。
此外,具体事物如劳拉的帽子、百合、卡罗卡树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两个阶级之间完全的差异。
与此同时,故事的结尾,当劳拉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死亡时,她从梦幻的世界中醒来,进入了现实世界。
注释:
①何亚惠.曼斯菲尔德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45.
②阚鸿鹰.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2004(4):62.
③Anders Iversen,A Reading of Katherine Mansfield’s “The Garden
Pany”[J].OrbisLitterarum,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