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静默草原》是一篇富有韵味和独特魅力的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知识点。
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静默草原》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对于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观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静默草原》中,作者看似随意地描绘草原的种种景象,但始终围绕着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一核心。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比如“前瞻”的“瞻”(zhān),“局促”的“促”(cù),“瞭望”的“瞭”(liào)等。
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
文章开篇就用“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比大海和草原,突出了草原的特点。
大海是喧嚣的、动荡的,而草原是静默的、稳定的。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草原的特点更加鲜明,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的独特魅力。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
例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色彩的丰富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如“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这句话将草原的每一个点都视为中心,赋予草原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广阔无垠。
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在感受草原的静默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应有的态度。
草原的静默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包容,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喧嚣世界中的浮躁和焦虑。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善于以小见大。
通过对草原上一些细微的事物,如草、羊群等的描写,展现出草原的宏大和深沉。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静默草原》教案《静默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检查预习情况: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⑵正音、正字: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一、导入新课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提问: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
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
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
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
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
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静默草原》是一本描绘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绘本,通过讲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活以及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民族文化的独特。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领略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草原生态、草原动植物、蒙古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草原生态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的类型、特点以及草原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草原动植物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上的代表性动植物,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模型、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蒙古族文化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蒙古族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惯、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生态保护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以及个人和全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课程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0课《静默草原》(共30张PPT)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 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 的性情
对比手法赏析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 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 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 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 的作用。
我的探究: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 , 表现 了草原:辽远而苍茫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内 涵更富有直观性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
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
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寻找
”草原 ,牧人,却
是在享受“
”草原,
主旨探究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 而含蓄的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 在对草原的独特的情感基础上, 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 感悟。
拓展练习: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下午8时25分 10秒下午8时25分20:25:1021.11.16
读准下列字音:
我的理解, 我来说:
辽远、苍茫 草原的特点:
看不到、看不尽
自由感
产生的感受:
不自由、局促
精 段 阅 读
齐读第11段思考: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学案例【教材分析】《静默草原》是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写的一篇哲理散文,本文格调细腻柔情,运笔自如,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
在对草原的描绘中蕴藏着深切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亲近自然,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世界。
【教学重点】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及草原引发的人生思考。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关于“草原”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鸿雁》。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歌声很悠扬、草原很辽阔、草原很苍茫……师:说到草原的辽阔、苍茫,我们不妨走进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共同领略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板书《静默草原》二、温故知新—作家作品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中国当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草木山河》《善良是一棵矮树》等作品。
三、整体感知——领略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静默草原》阅读附答案
《静默草原》阅读附答案阅读理解。
静默草原鲍尔吉.原野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语:(1)迥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摩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3.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4.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导读:《静默草原》领略草原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及寓含的人生哲理,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初步欣赏草原的静默美。
一、积累字词:前眺tiào 瞭liào望前瞻zhān 簇cù立翡翠fěicuì局促cù咆哮páoxiào 面颊ji á摩挲mósuō冥mínɡ想迥jiǒnɡ然不同嘤yīnɡ嘤而泣长鬃zōnɡ披散二、静静地赏: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散文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静默美”。
1.辽远而苍茫的惊慌美:“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
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水土不服”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因而惊慌失措。
然而,正式在这种惊慌之中,才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远与苍茫2.不可看而只可感受的苍茫美: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着眼睛,因而困惑)是不同的,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之美。
3.看不到与看不尽的色彩美: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色彩的变化多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也是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又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草原是辽阔无边的,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2)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草原生态的情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静默草原》相关内容;2. 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图片、视频等;3. 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草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2. 教学新课:(1)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分析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讲解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3)设计宣传标语:引导学生表达对草原生态的关爱。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态的情感;(3)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种类以及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宣传标语设计等环节,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参与度、分享内容等,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的关爱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静默草原》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部作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 课程目标:(1)了解《静默草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2)分析《静默草原》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介绍《静默草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第二课时:分析《静默草原》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第三课时:探讨《静默草原》的主题思想和草原文化;(4)第四课时:进行《静默草原》的鉴赏实践和批判性思考;(5)第五课时:总结课程收获和进行课程评价。
2. 教学资源:(1)教材:《静默草原》;(2)参考资料:有关《静默草原》的评论和分析文章;(3)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静默草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第二课时:分析《静默草原》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第三课时:探讨《静默草原》的主题思想和草原文化,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4)第四课时:进行《静默草原》的鉴赏实践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第五课时:总结课程收获和进行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静默草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草原文化,进行鉴赏实践和批判性思考;(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4)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程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和课程总结,评估学生对《静默草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
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
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
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
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思考: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板书结构提纲。
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三、探究揣摩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草原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引导学生关注草原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草原相关资料、图片;(2)草原生态问题案例;(3)保护草原的相关政策法规。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草原的知识;(2)收集草原相关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美景;(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草原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3. 课堂讨论:(1)探讨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如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2)分析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方法,如科学养殖、生态修复等。
4. 案例分析:(1)呈现草原生态问题案例,如我国草原退化现状;(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草原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问题,培养保护草原的意识;(2)谈论保护草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列举自己能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的实际行动;2. 调查身边人对待草原保护的态度,了解社会对草原保护的关注程度;六、教学延伸:1. 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2024年《静默草原》教案
2024年《静默草原》教案2024年《静默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的家乡,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所具有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一位蒙古作家对草原的情感是怎样的。
(板书:静默草原)二、作者介绍: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教案《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他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三、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1、教师范读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__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读课文,分析草原特点及__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学生回答)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师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草原的“静”,领略了作者笔下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静默草原》是一本描绘草原生态和人文景观的绘本,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文字,展现了草原的壮美和独特。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静默草原》,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草原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认识草原文化及其特点;(3)培养阅读绘本的能力和兴趣;(4)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草原生态环境介绍草原的生态特点,如草地类型、植被分布、气候条件等,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2.2 草原生物多样性通过讲解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使学生认识草原生物的多样性,并了解其生态作用。
2.3 草原文化介绍草原上的民族风情、传统习俗以及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4 绘本阅读与欣赏引导学生阅读《静默草原》,欣赏其中的精美插图和生动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5 生态保护与文化认同讨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分析草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草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草原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绘本内容、生态保护和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3 案例分析法3.4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草原生态和文化调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草原文化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2 小组报告4.3 阅读感悟收集学生对《静默草原》的阅读感悟,了解学生对草原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和体会。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课程简介、草原生态环境;第二课时:草原生物多样性;第三课时:草原文化;第四课时:绘本阅读与欣赏;第五课时:生态保护与文化认同。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敕勒歌》和《静默草原》这两首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
2. 《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
3. 乐理知识:音阶、节奏、和声等。
4. 演唱技巧:气息控制、音准、共鸣等。
5. 团队协作:合唱、对唱、分组演唱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歌词:解读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乐理知识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音阶、节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
4. 演唱技巧讲解:气息控制、音准、共鸣等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5. 团队协作练习:合唱、对唱、分组演唱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演唱技巧的提升幅度。
4.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歌曲音频。
2. 视频资料:关于草原的风景视频,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3. 乐理教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参考。
4. 练习册:配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的情境。
2. 歌曲学习:分别学习《敕勒歌》和《静默草原》,解析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乐理知识讲解:通过互动方式讲解音阶、节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演唱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合唱、对唱或分组演唱,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演唱,提高音乐技能。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比照的手法,理解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感受。
(3)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灵感和一定的景色写作水平。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点拨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2)鼓励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良好习惯,品味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一些难字的读音和难词组的意思(2)草原的特点,魅力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吉祥三宝》歌曲导入新课。
问:刚刚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有谁知道?(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它是《吉祥三宝》,草原上不但有“吉祥三宝”,还有“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预习的作者知识: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来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百变人生》、《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他的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
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
二、检测生字词1、多媒体播放以下字词,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鲍前瞻簇立迥然不同摩挲面颊长鬃翡翠嘤衣襟咆哮冥想三、自主学习1、多媒体播放关于的草原图片,欣赏草原的美丽。
2、自由朗读并思考:文中描写草原的语句有哪些,表达出草原的哪些特点?辽远而苍茫。
《静默草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静默草原》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静默草原》的基本内容,了解草原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草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草原的美丽和宁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2)领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静默草原》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从诗歌中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宁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静默草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训练(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朗读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探讨(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和宁静。
(2)讨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草原,培养审美情趣。
(2)邀请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静默草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静默草原》这首歌曲,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草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4.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歌词解析。
3. 歌曲的旋律分析。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象征意义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静默草原》的演唱技巧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难度的旋律和抽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旋律。
2. 采用示范法,展示演唱技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象征意义。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歌曲《静默草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
4.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静默草原》的整体表现,包括旋律准确度、节奏掌握、情感表达等。
2. 学生对歌曲背景、歌词和旋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歌曲象征意义的探讨和思考。
4. 学生对草原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静默草原》歌曲的播放设备。
2. 教材或教案:提供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背景知识。
3. 投影设备:用于展示歌曲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4. 练习册:提供给学生进行演唱练习和思考题的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讲解歌词和旋律。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讲解演唱技巧。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1.1 设计思路1.1.1 本教案以《静默草原》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幅画作,让学生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1.1.2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画作的欣赏、分析、讨论和创作实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3 教学对象为高中美术课程学生,预期教学效果为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分析画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画作背景2.1.1 《静默草原》是著名画家于200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2.1.2 画家,原名,生于1960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擅长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2.1.3 《静默草原》以草原为题材,表现了草原的辽阔、静谧和生命力。
2.2 艺术风格2.2.1 的艺术风格以写意、豪放为特点,注重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
2.2.2 在《静默草原》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生动的线条,表现了草原的生机和活力。
2.2.3 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神秘和超现实的感觉,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3 创作手法2.3.1 在创作《静默草原》时,采用了油画这种表现形式。
2.3.2 油画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质感,能够很好地表现画家的创作意图。
2.3.3 在创作中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以及线条的运用,使得画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教学内容3.1 欣赏画作3.1.1 组织学生集体欣赏《静默草原》,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画作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3.1.2 引导学生关注画作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画家的创作手法。
3.1.3 讨论画作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画作背后的深层含义。
3.2 分析画作3.2.1 分析画家的艺术风格,让学生了解画家的创作特点。
3.2.2 讲解画作的创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油画的表现力和特点。
3.2.3 分析画作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让学生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
3.3 创作实践3.3.1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画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进行绘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默草原》
【教学目标】
1、体味草原美在无言,美在静默,体会作者对于水草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2、学习本文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这一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草原的静默之美,领会作者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难点: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想必大家对于草原的辽阔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在,我们再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可老师范读,也可学生朗读,还可自由朗读。
)
2、整体感知文章:
①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
明确: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②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如何开篇谋局?
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
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③为何说“草原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因为它太广阔了,无遮无拦,因而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但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全部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④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
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3、品味精妙语言:(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质疑、探究)
①“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以人在此产生的异样感,突出这一非同一般的辽阔。
其辽阔无边的单一和强大,给人震撼、震摄。
“惊慌”既包含了下文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还包含了被其震撼、震摄后产生的心理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稍许的害怕。
“难免”强调了这一感受的普遍性,同样是突出了这一辽远的非同一般。
②“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
“苍茫”当然不能“装填”,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感受,希望更多一点感受这辽远大草原的苍茫感。
实际上表现了蒙古牧人对自己大草原的喜爱,这样的一种感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③“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这两句分别表现
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
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第二句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
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大自然不得。
④“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仔细品味“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
此处以草原人的欣赏的眼光来写草原。
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小溪边饮水,烈马在青草满坡处休憩,是典型的草原风光。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母牛。
烈马,以自己的口唇、面颊触抚草原美丽的水草,与草原肌肤相亲,这就是“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表达。
4、小结: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
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
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3题。
2、预习《草原散章》,体会和本文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