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https://img.taocdn.com/s3/m/71a2c77ebe23482fb4da4c9b.png)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18b648f01dc281e53af0de.png)
产业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主要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组成的产业,分析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领域,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布局: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规律,以及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SCP分析框架(SCP范式):哈佛学派在分析特定产业时,构造了一个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市场结构,是指决定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市场运行的效率,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方面的现实状态。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合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和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经济效率并存的。
完全可竞争市场: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方便地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146937ed102de2bd96058858.png)
2011-1-1
7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二)市场因子 1.市场位置。以最短路线、最少时间、最低成本进入 1.市场位置。 市场位置 市场,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2.市场规模。 2.市场规模。即商品或服务的容量。产业发展与市场 市场规模 规模密切相关,规模大则利销,反之则商品滞销。 3.市场结构。 3.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有不同竞争环境,需针对 市场结构 其特征采取不同经营策略,对布局有重要影响。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产业 市场成熟度 布局有重要影响。 布局有重要影响。
2011-1-1
16
四、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背景 克里斯泰勒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书 中试图说明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等问题。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有一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 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厂商定位原则仅考虑需求 界限、市场范围(市场的地理限制,超出该限制,消费者 宁愿光顾其它较近市场)。 依商品市场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中心 地”。
2011-1-1
9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农业 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大量购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年撰写 《孤立国》)。 孤立国》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https://img.taocdn.com/s3/m/37f11724cfc789eb162dc805.png)
12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13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5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 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16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20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及。 (一)区域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
新经济地理学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认为一 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空间分布的影响将 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 以及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
杜能确定了围绕一个城市市场出 现的6个同心环状的农业地带:
三林六 圃业个 农带农 作、业 带轮地 、作带 畜农分 牧业别 带带为 。、: 如谷自 右草由 图农农 作作 带带 、、 响经 农 影 方 农营 场 响 式 杜 业者 的 集 出 能 的本 自 约 发 之 收身 然 度 来 后 益的 情 的 研 , 和特 况 因 究 布 土征 、 素 农 林 地等 社 有 业 克 利, 会 农 区 曼 用集 经 场 位 从 方约 济 的 布 集 式度 发 交 局 约 。的 展 通 。 度 高水位他和 低平置认经 影和、为营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1791c7afa26925c52dc5bf05.png)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科技因素
❖ 科学技术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
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23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政治因素
❖ 人口因素 ❖ 历史基础 ❖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发 展及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 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 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贯通就形 成了点轴系统。
17
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
(三)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
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理论。
7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 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 业、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 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
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
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
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
增加。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
的作用上。
21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因素
❖ 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市场、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地理位置因素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2e88b2db50e2524de5187e92.png)
产业布局名称定义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其合理与否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的发展速度。
[编辑本段]概述宏观调控上的产业布局政府采取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应用。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
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
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
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
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注与关键所在。
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
美国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都是以产业集群方式存在。
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当今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
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
具体表现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众多企业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短途运费下降,采购、生产与销售成本降得很低,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竞争力。
产业经济学部分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部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d76d823b3567ec112d8a79.png)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
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业组织理论: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人建立的传统的产业理论体系,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效果。
“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abd51c66a6c30c2258019e35.png)
1.市场机制 2.计划机制
5.2 产业布局调整
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 2.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 4.适时调整
2.地理区位学派 (1)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1933) (2)“中心区位”理论内容: 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条件:
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及其排列规律
第三、中心地模式体现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 合理性。
第四、中心地体系不同形成机制下的结构形态。
(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5.3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1.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 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产品阶段,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 型转为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产品由资本密集 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第四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完整版)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完整版)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https://img.taocdn.com/s3/m/75811cfef242336c1fb95e33.png)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b7d3bb0c90c69ec3d5bb7572.png)
(6)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
核心内容: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 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 ,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 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
(7)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 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
(3)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 优区位 。 主要代表人物:韦伯; 胡佛 (美 )于1931年、1948 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
(4)市场学派理论
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 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 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 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 合理结构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 ):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 地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1、集中度分析
(1)集中指数及其变化: 集中指数是表明某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其计算 公式为: C=(l-H/T)× lOO 式中: C : 集中程度指数, T :全国或全区总人口或总面积, H :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人口或面 积, 集中度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 一般说来: C≤50为相当分散; 50 < C≤70为分布比较平衡; 70 < C≤90为相当集中; C≤90为高度集中。 利用这一指数来揭示区域经济布局集中程度,可分别计算区域 开发前的集中度指数C0,和区域布局后的集中度指数C1。如果 C0<C1,则说明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总结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33990b83d049649b6658b5.png)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理论的主要内容,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教学重点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国际分工与国际转移的关系,国家和地区产业布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国际分工与国际转移的关系,全国性产业布局理论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首先,杜能在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利润与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运费关系的公式,表示如下:P == V —(E + T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P)是由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业生产成本(E)、运费(T)三个因素决定的。
利用这一公式杜能计算了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层是畜牧圈。
杜能确定,由城市向外延伸的距离只能达到250英里,再往外是荒野。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孤立化的方法,先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然后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假定有N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Min F==f.Min( ∑=ni1m i r i+ r k)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m i(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 原、燃料重量;r i为i原、燃料的运距;r k为产品运距。
其次,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6bef8ea93186bceb19e8bbac.png)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2
•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 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无不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 约。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农业 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情况;矿业则取决于 矿产资源的分布。
• 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 因此出现多种情况。从传统形式上看,工业接近 原料地和消费地,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这是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影响的最直接体现。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 现代的区位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结合起 来,从区域的总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区位选择, 即把区域发展的经济目标、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 实现,作为产业选择的最后的目标,上述三个标 准成为实现目标的途径。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 • 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
大影响。 • (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
往往能够决定某种农产品的布局区域。 • (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对用水、用地及一些特殊环境的要求上。 地质、地貌条件,气候的干湿度情况,以及光照、风向等, 都能够决定某些工业部门能否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布局。 • (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 (2)在工业社会,处于资源经济时代,资源的有 效供给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而知识经济时代,自 然资源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惟一需要,产业发展更 多的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在有限的 自然资源衰竭和减少的同时,智力资源和社会资 源变得更加丰富,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更大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e3bd83d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5.png)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1c7001f121dd36a32d82f2.png)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 (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 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 (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 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 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 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 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 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 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 或种植牧草)。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如何在产业布局与优化过程中,充分满足和适应 环境承载力的基础性需求,促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实现 和谐发展,成为许多产业布局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 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 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 能力的阈值。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 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 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 最优。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贸易边界区位理论(费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种,在各种市场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 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 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见图11-3)。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图11-3 三层市场网络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 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 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 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 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见图11-4)。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e019e576c66137ee0619f8.png)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1、市场区位学派
核心内容:主张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子,并 尽量将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市场区位。 德国,奥古斯特·廖施,1939年,《经济的空间分析》 , 认为:工业布局的根本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11
2、地理区位学派
德国,克里斯塔勒,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系统地阐述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首次建 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方论或中心地学说)。
1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置,是指产业在一定 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狭义的产业布局:仅指工业布局 广义的产业布局: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 的所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二、区位分工协作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和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9
二、经济因素:
1、区域分工 – 区域分工: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在地域空间的表现 形式。 – 根据区域之间存在产业梯度和经济交换关系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类型: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混合 型分工
2、经济发展水平 3、生产要素禀赋
– 劳动力因素、能源、资本等 4、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
– 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争 5、基础设施条件 6、集聚(集中与分散)
20
三、技术因素:
– 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 技术影响着产业结构 – 技术影响交通运输
四、社会因素:
– 人口、政治、产业主体的行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和法制环境、历史传统
五、地理位置因素:
– 经济区位、特殊地理环境
2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7.1 521.7.1 5Thursd ay, July 15,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6:20:45 06:20:4 506:20 7/15/20 21 6:20:45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7.1506:20: 4506:2 0Jul-211 5-Jul-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20:4506 :20:450 6:20Th ursday, July 15,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7.1521. 7.1506: 20:4506 :20:45July 15,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7 月15日 星期四 上午6 时20分4 5秒06: 20:4521 .7.1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7月 上午6 时20分2 1.7.150 6:20July 1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7 月15日 星期四 6时20 分45秒0 6:20:45 15 July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20 分45秒 上午6 时20分0 6:20:45 21.7.15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https://img.taocdn.com/s3/m/872719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7.png)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散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45d73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b.png)
产业和产业经济学: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互相作用的经济活动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互相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公司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公司间的市场关系重要涉及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构造和产业构造优化:产业构造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种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备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方式,或是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构造优化是指推动产业构造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多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政策:是一种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积极干预产业活动的多种政策的总和。
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助于维护竞争又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霍夫曼定理: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马歇尔冲突:产业内公司的规模经济效应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瓶颈产业和朝阳产业: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构造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她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
X非效率:指在垄断公司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备的低效率状态。
市场集中度:指市场上的少数公司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限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公司的某一指标(大多数状况下用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比例来表达。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既有公司所享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