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5期第38卷(总第188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5,2013

General No.188

Vol.38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许慧霞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消解制度上应然目标的“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的“共同不负责”,实现学生从“单维度养成”到“多维度成长”亟需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而多元教育主体间的职责不明、内容重复、动机机制滞后导致了研究生思政现状的诸多“共同不负责”的结果,从“共同负责”变成“共同不负责”始终是社会合作中的一个难题。需要从组织架构、运行平台、保障机制、动机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入手,努力解决合力机制的构建,真正激发导师和辅导员合作的意愿和动机,走向合力治理,从而成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13)05-0094-05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进入了后大众化时代,多数职业已经从学历补偿和提升进入到了终身培训的阶段,同时我国研究生规模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生源由原有的在职人员向应届毕业生转化,二是由原有专业向跨专业转化,三是由学术兴趣向就业需求转化,这三个变化也导致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变化。当下研究生思政工作明显存在着目标“高”,实效“低”;意见“硬”,措施“软”;要求“多”,落实“少”;理想“远”、现实“近”的境况。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的确,思政工作涉及人的心理与行为层面的改变,而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成型,其主体性已经由自主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迈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单一的说教绩效是低下的,而让学生发展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导师指导目标能矢量合一,需要建立来自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组织及学生本人的合力,而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研究生工作的难点,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规约才能实现机制的共振效应。

一、构建合力机制的现实诉求

令人震惊的“复旦博士生投毒事件”、研究生情感交流问题和大量的学术造假、学术垃圾及现实中的研究生就业难、婚育难、学生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已经把研究生思政工作推向了风口浪尖,重构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特别是建立合力机制已经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成为了一种必须的行动诉求,这种诉求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消解应然目标“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共同不负责”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多种教育主体及部门“共同负责”的思路以及制度框架可能是比较明确的,但如何齐抓共管,如何发挥各类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还缺乏有效的制

49收稿日期:2013-02-10

作者简介:许慧霞(1969-),女,浙江天台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研究”(12JDSZ2002)

度规定和制度落实。其结果就是眼下这种表面化的应然性的“共同负责”,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蜕变成了一种“共同不负责任”的结果。如何破解现实中“共同不负责任”的问题,亟需建构一种“机制”确保真正的合作与“共同负责”。

其次,由行政本位管理向“学术主导—学生主体—行政主动”协作管理转化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的金字塔型管理使其行政化色彩深厚,官僚本位取代了学术本位,而扩招的外部性又使高校出现了产业化的思潮,这两种暗流也冲击着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使这个高度学术化、弹性化、自主性的组织日益科层化、利益化,出现了组织系统的非协同性,使其组织效能大幅度降低。当下的研究生管理正处于一种由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过渡中的管理沼泽阶段。这个阶段,既没有科学管理的目标、计划、组织、执行的刚性,也没有人文管理中的权变、人本、平衡、创新、自主的协同性。剔除这种行政本位,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主导、学生主体和行政主动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机制的建立,更需要一种制度的规约。

第三,实现学生从“单维度培养”到“多维度促成”的需要。研究生整体上存在价值取向多元,集体意识淡薄,个体意识增强,学术科研至上,道德修养弱化等群体特征。在市场经济多元化效应背景下,身处急速变迁社会,研究生群体呈现不同侧面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辅导员接触的更多是学生表面上、浅层次的问题,导师从招生、上课、选题、开题、答辩到参与项目研究,更有可能接触到实质性、深层次的问题。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班集体如果没有形成组织合力,而全是单兵种作战,那么管理的绩效是不可能最优化的,不但在学理上会陷入强调“一维”培养的个人奋斗陷阱,在实践中也难以达到研究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标,难以及时抓住学生成长成才上的“关键点”、“敏感点”和“生长点”,研究生多维度的成长成才需要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合力机制弱化的原因

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合力机制从纵向系统上讲,存在着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及导师指导目标之间的协同;从学校组织内部看,存在学校管理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和导师研究与指导目标之间的横向协作。在这纵横两个系统间,如果不能建立起纵向的政策执行机制,不能建立起横向的“组织—个人”协同机制,就会将思政工作置身于统一性与个体性、行政性和学术性、纪律性与创新性的矛盾涡流之中,使其迷失方向,形成思政工作的短路或断路。而眼下的现实,正是这种现象的演绎,究其原因,大体有四:

一是合力机制职责不明。教育部文件规定,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各种教育力量中,导师有更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具有智慧、审美、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但是很多导师认为,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是岗位职责所定,就是管理岗位,而导师是教学岗位,是学术导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导师更重视的是科研业绩、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某种程度出了教书和育人的分离。有不少导师认为,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导师负首要责任,那么还需要辅导员做什么。辅导员比较年轻,他的专业知识、阅历、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影响力跟导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导师跟辅导员没有上下级关系,他们是平行级的关系。在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网络信息流冲击风险急剧增长的当下,纳入导师和辅导员合力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合力机制的内容重复。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文件中要求,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和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导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心志的养护者、人格的塑造者、人生的指路者,“导其学、导其志、导做人、导规划”。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跟导师工作相比较,除了导师的所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外,增加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指导学生党团建设,这就出现了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交集,甚至是双方都涉及的“公共领域”,从而使导师与辅导员工作内容不清,任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