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教师版)
作品构造剖析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址和缘故。
(心境:“颇不安静”)第 2 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道、树木、月色。
第 3 段:行在小道时的感觉。
(找寻冷清、幽僻的环境)第 4 段:观荷塘,写荷塘漂亮的风景。
第 5 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写荷塘周围的光景。
(在月下察看、感觉到的)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联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构造为: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 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 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从构造上看,“这几日内心颇不安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贯串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挣脱的“不安静”,是笼盖在作者心头的忧愁。
“这几日心里颇不安静”确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内心颇不安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忧愁)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孤独、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高出了平时的自己,到了此外一个世界;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喧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喧闹的,要数,蝉声、蛙声)惋惜我们此刻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 段:喧闹、风流、嬉游、风趣)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第九段:究竟、惦着江南、猛仰头)内心颇不安静————独处求静————一无全部————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安静——淡淡的愉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安静)还是淡淡的忧愁三.第四段1、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从五个方面描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些句子,睁开想象,品尝它的妙。
明确:(第 1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手法写出荷叶的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对于如此美的散文,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一读,读课文。
二品,品文句。
三议,互相讨论。
四读,读课文。
课时:2预习作业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师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教案设计(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 1导教案荷塘月色(教师)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指引学生领会极具汉语特点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
2. 指引学生挑选信息,甄别比较。
3. 指引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锐的人;学会知人论世,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要点难点:解说《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述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绘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指引学生学习作者奇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采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预习案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 走进文本——导入清末民初大学识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全部景语皆情语。
”相同是碧绿的荷花,在不一样人的眼里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宋? 杨万里曾赞美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行!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有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如何的荷塘美景,抒发了如何的独到情怀!2.作家简介——知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布的长诗《毁坏》,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 年第一版诗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援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
3. 有关背景——论世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怀散文。
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当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笼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
朱自清也处于愁闷徘徊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挣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愉悦”和“淡淡的忧愁”。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知识链接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学时安排】2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定制】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3
1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教学设想】:再读课文,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赏析文章第五、六段,背诵第五、六段。
【自主学习】1、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⑧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合作探究】1、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①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②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2、赏析课文第6段,①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②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目标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运用比较法和联想法,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艺术魅力。
2.感受景物与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的意境美。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手法。
三、【学法建议】1.涵泳法:反复感受和体味,把握文章深层审美韵味。
2.美读法:反复诵读,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四、【资料】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某某某某。
1903年随家定居某某,所以自称“我是某某人”。
有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某某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五、【自主学习】1、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第一部分(1—3):(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主体)第三部分(7—8):(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求静、到,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发出“”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文章运用的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六、【合作探究】1、精读赏析第四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1)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 理解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 认识并理解通感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结构,掌握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反复朗读,感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理清线索、结构。
3初步感受散文的景物美。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可见《聚焦课堂》之“知识构建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wěng)蓊郁郁袅.(niǎo)娜踱.(duó)步颤.(chàn)动纤.(xiān)腰含情脉脉.(mò)寒颤.(zhàn)煤屑.(xiè)脉.(mài)络纤.(qiàn)夫斑.(bān)驳媛.(yuán)女櫂.(zhào)桨敛.(liǎn)裾(jū)幽僻.(pì)2.词语解释见文下注释。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饱含深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
二、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可见《聚焦课堂》之“相关搜索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导学案(3)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句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作家作品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描写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3、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学案】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题:《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写景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热情投入,提升感受美的能力,享受美的愉悦。
【知识链接】1.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限制;神不散,指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差异,散文分为叙事散文(重写人记事)、抒情散文、说理散文(重议论)。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本文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2.本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社会处在血雨腥风之中,急剧动荡。
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陷入苦闷彷徨中。
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3.题解:本文所写的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家常识:朱自清,浙江绍兴人,原名,字,号秋实。
为表心志,取《楚辞》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而成。
他是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黑体字注音:煤屑()踱步()袅娜()蓊蓊郁郁()倩影()敛裾()霎时()峭楞楞()媛女()纤腰()参差()()梵婀玲()3.多音字注音:处:独处()妙处()脉:脉脉()山脉()宁:宁静()宁可()颤:颤动()颤栗()4.用下划线划出错别字,并改正:嘻戏()文彩()一泄千里()水泻不通()婷婷玉立()5.思路图解填空:本文情感基调: 的喜悦, 的忧愁(修饰程度); 是主调, 是暂时的。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采莲赋》及《西洲曲》的内容。
2.理解引用《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作用
3. 概括文章表达的复杂情感。
4.总结文章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艺术。
【学习内容】
一、复习导入
二、赏鉴新课
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对《西洲曲》的理解: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师生一起总结全文:
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1)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运用的修辞手法:
(3)词语运用的特点:
拓展内容:
1.《西洲曲》全文如下: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3.(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4.(王瑶《念朱自清先生》)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
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5.(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6.(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_散文集〉导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美文赏析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
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
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
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
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
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以《阳光课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