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doc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同时也能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和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话筒、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提高学生对声音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共8课)(2020新版)
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
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本课的任务是以各种声音为载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并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整节课主要分成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这个活动要引领学生用心聆听多种声音,体验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所以这个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听听教室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准备多种声音的音频播放给学生倾听,也可以用物体制造出声音。
然后交流:你听到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试着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第二部分: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通过第一部分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和描述和分类后,学生对这些声音多了更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部分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他们已经知道的声音的知识和他们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汇总在黑板上,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单元后面要学习的声音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比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可以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
第三部分结束后,教师做个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来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
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高低强弱的判断。
在这一课里以各种声音为载体,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去描述声音,如何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兴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一把尺子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学生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可以设计为: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空气中、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取声音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何?”等。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资料和实验器材。
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第一课:声音的来源(30分钟)1. 导入:教师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测来源。
2. 学习声音的来源:生活中各种生物和事物都可以产生声音。
3. 实验: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声音来源,然后归纳总结。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40分钟)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声音的来源,让学生回答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3. 实验:学生用实验器材模拟声音的传播,观察和比较空气和固体传播的效果。
第三课:声音的音调(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感知音调的高低变化。
2. 学习声音的音调:高音、低音和中音的区别。
3. 实验:学生用发条拉琴模拟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和比较音调的差异。
第四课:声音的响度(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知响度的大小差异。
2. 学习声音的响度:响亮和轻柔的声音。
3. 实验:学生利用声压计测量不同响度的声音,了解响度的测量方法和调整声音响度的原理。
第五课:声音的音色(50分钟)1. 导入:教师演奏不同乐器,让学生欣赏和感知音色的差异。
2. 学习声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
3. 实验:学生自由选择乐器,通过演奏和听觉感知,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第六课:声音的测量方法(40分钟)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声音特性,让学生回答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等知识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其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种声音的体验较为丰富,但对声音的科学研究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科学知识,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学会利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声音传播的原理。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炼出科学知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传声介质(如空气、水等)、声音发生器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作业素材: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导语】声⾳(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的声波。
是通过介质(空⽓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1、听听声⾳ 教学⽬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我们也可以利⽤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
2、过程与⽅法:运⽤语⾔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并能根据声⾳的⾼、低、强、弱给听到的声⾳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倾听周围的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的⾼、低、强、弱给听到的声⾳分类。
教学准备: ⼤⼩不同的⾳叉、⼤⼩不同的3枚钉⼦、收集⼀些关于声⾳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引⼊: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声⾳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的事情。
你对声⾳的哪些问题⽐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的哪些问题? ⼆、探究内容: (⼀)倾听周围的声⾳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 3、⼩组讨论:这些声⾳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的? 反馈交流:⽆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当你们听到这些声⾳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的研究这些问题。
(⼆)听听⾳叉发出的声⾳ 1、介绍⾳叉:⼀种发⾳乐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的。
2、教师演⽰实验1:出⽰两种⼤⼩不同的⾳叉,⽤同样的⼒量敲击⾳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
⽐较:这两种⾳叉发出的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下它们的声⾳吗? 3、教师演⽰实验2:选择其中⼀种⾳叉,先轻轻击打,再重⼀点击打,两个声⾳有什么不同吗? 4、⼩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能进⾏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低、强、弱等词语对声⾳进⾏归类)? 5、教师演⽰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进⾏轻轻击打和重⼀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把它描述出来。
四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懂得声音的形成;
(2)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理解声音的特性;
(3)熟悉声音的分类;
(4)了解声音的应用。
2.过程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考,记忆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责任心,热忱参与,积极求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声音的概念,掌握声音的形成;
(2)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理解声音的特性;
(3)熟悉声音的分类;
(4)了解声音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一个游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声音和图像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变成让大家听到的声音吗?”引出大家关于声音的认识。
2.用一句话帮助学生把握本单元内容:声音是什么,它的特性又有哪些?
(二)自学:
1.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单元知识,掌握声音的形成;
2.通过视频和动画,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1. 新课聚焦听一听周围的声音狗叫声、鸟叫声、雷声、闹铃声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4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2. 科学探索探索一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有些动物是通过喉咙发出声音;闹铃是闹锤敲打发音盖发出声音;轰隆隆的雷声是怎么发出来的?给声音分类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描述你听到的声音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音乐声:悦耳动听市场里的说话声:刺耳、比较嘈杂描述声音的词汇(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现象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逐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传声介质(如空气、水等)、声音检测器(如噪声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首先,演示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然后,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9份)1.《听听声音》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教案(共8节)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教案(共8节)2020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优秀教案(共8节)第1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0.5-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XXX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研究活动评价要点观察图片,设想图片中事物收回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一、导入(2分钟)学生进行交流会商,用简单的词语描画自己设想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任务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醒: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三、探索任务二:(25分钟)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任务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
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四、拓展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体会声音的起伏变化,为后面的课做铺垫。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音乐的高低起伏。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声音特性的认识上,还需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探究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扬声器、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与声音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2.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饮食和保护听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探究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听力保护: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声音或音乐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和认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新课讲解(10分钟)1.声音的定义和特点请同学们思考,声音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通过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共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随着空气、水、固体等介质的振动,形成声波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等不同的特点。
2.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声音的产生:声源产生振动,使空气、水、固体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进而形成声波,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所以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不同的介质会对声音传播产生影响,如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3米/秒,水的传播速度比空气高很多。
声音的接收:声音是通过人类的耳朵接收的。
人的耳朵能够接收大约20Hz~20000Hz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会变成神经信号送到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
3.实验环节(25分钟)将学生分为几组,通过环节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1.探究声音的传播目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实验器材:手电筒、罐子、电铃。
操作步骤:1)在一端打开手电筒,让光束射向罐子的内壁。
2)轻敲罐子,使其发出声音。
3)用手捂住空气孔,再敲罐子。
4)更换罐子中的液体,再敲罐子。
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很大,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会产生影响。
2.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目的:了解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差异。
实验器材:时钟、木棒、鼓棒。
操作步骤:1)用木棒轻敲两个等品质的砖块(或两面板),听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的声音,描述声音的特征。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3.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并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声音的特征。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用词语描述它。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三、探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描述交通工具、动物、球类和生活中的声音,并记录下声音的特征。
让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
四、拓展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等。
教学重点:1.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教学难点: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用皮筋、钢尺、鼓和音叉等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状态,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原理,还培养了我们的细致观察的惯和态度。
最后,我们要记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教师拿出一个音叉,敲击它,让学生感受一下声音的振动。
然后将音叉放在桌子上,再次敲击,观察桌子上的物品是否会震动,是否会发出声音。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得多。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除了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声音还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教师将一个音叉放在水槽里,敲击它,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传播情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同时还能了解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可以听到,可以产生干扰,但对其背后的原理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
3.声音的特性: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让学生注意听到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从哪里来?是如何产生的?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奥秘。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所有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所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同时还能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2.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接收器(如泡沫球、纸屑等)、声源(如音乐、人声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播放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介绍振动、空气、水等传播介质,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用音叉振动产生声音,观察泡沫球或纸屑的跳动;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等。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锣鼓、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5. 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 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8. 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总计:50分钟以上教案根据《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进行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3、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教学过程】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一起来看看黑板(出示幻灯片课件中实验任务)上面你们要做的任务。
让学生齐读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
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
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
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三、观察声音高低变化1、敲击藏起来的装水量不同的啤酒瓶,同学们能听到了什么?每个声音之间有变化么?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高低变化)板书高、低?2、出示啤酒瓶。
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
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
谁要来实践一下?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四、声音高低变化的研究1、声音强弱是由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那声音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那么爱好学习肯定也想知道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
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
学生齐读任务4、解说实验内容: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怎样控制,怎样控制振动幅度一致,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8、那么用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的知识,你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装有不同量水的瓶子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五、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总结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