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课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两套)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两套)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君子”一词的理解
身份君子: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1.篑:盛土的竹筐。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洼地。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子罕》)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灵公》)
1.一言:一个字。 2.其:大概。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 货》)
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夫:那 3.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怨:指讽刺时政。 7.迩:近。
知,同“智”。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 渊》)
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5.事:实践,从事。
第六章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 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 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 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 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 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都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本文表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喜欢使
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解析:C 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这属于比喻 论证。 答案:C
三、经典语句翻译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
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
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
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解析:C 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 错误,文中意思是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不是因为厌恶 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惊惧同情心理的。 答案:C
(二)文化常识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有同乡、乡里、家乡、乡族朋友之意,文中取“乡
里”之意,意为“同乡的人”。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三、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 始作俑者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论语六则说课稿(优秀7篇)

论语六则说课稿(优秀7篇)

论语六则说课稿(优秀7篇)论语十则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2. 分析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语法;2. 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2. 学生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论语》四则语录1. 朗读四则语录,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 学生自读四则语录,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3. 教师讲解四则语录的背景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4.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2.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四则语录中得到的启示;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整理成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四则语录的哲理。

二、深入解读四则语录1.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进一步解读四则语录;2.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论语》中的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布置作业1. 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加深对四则语录的理解;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论语》四则语录的感悟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和感悟文章;3. 学生对《论语》四则语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57张PPT)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57张PPT)

[ 古今点评 ]
1.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 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曰“沮” 曰“溺”,惜其沉沦而不返也。桀之言“桀然”也; “长”与“桀”,指目其状也。以为二人之真姓名, 则泥矣。 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2.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 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 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 存之《论文章本原》) 3.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 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 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康 有为《论语注》)
知其不可而为之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 12、硁 kēng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说明】
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 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 影响鲁国的安定。所以孔子为鲁国的安 定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 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安定的局面。这 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 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 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子路从而后从:而,连词,所连
接的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 可译为“但”“却”。后,用作动 词,落在后边。 子路拱而立: 拱,拱手。立,站 着。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 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见(xiàn)其二子焉 见:使 (让)……拜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语气助词。表叙述语气,不需 译出。这三句的主语“丈人”承前 省略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_〈论语〉十二章_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_〈论语〉十二章_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0年同步练习卷(2)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非所以内教于孺子之父母也2.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若火之始然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

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

然①飞非恶其声而然也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③不以为然④夫子喟然叹曰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

辞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未尝稍降辞色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

若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若入前为寿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三、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与相当朋友也。

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也,自贼者也。

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四、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性善论”。

________(判断对错)“四端”,由孟子提出,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________(判断对错)五、拓展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第4课《论语十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导学案及检测

第4课《论语十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导学案及检测

4.《论语十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梳理作品思路,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体味儒家诸子的思想魅力。

3.赏析论述道理的巧妙之处,并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

助读资料搜集一、作者简介1.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亚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二、相关知识1.《论语十章》《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2.《礼记》《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第四课_工欲善其事_必先利其器

第四课_工欲善其事_必先利其器

伟人、名人有关时间的言论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是会有的。——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 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有位神仙听说有个聪明却贫困的孩子, 便找到了这个孩子想帮帮他。神仙手一指 旁边的小石子, 小石子立刻化成小金块, 示意这金子送给他,小孩子摇头表示不要。 神仙便把一块大石头变成了一个大金块, 小孩还是没要。这时神仙又把对面的一座 小山变成了金山,觉得这回孩子该满足了 吧!可是孩子仍然不要,神仙便责问道: “给你金山你都不要,那你要什么?”孩 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要你的手指要 你的点金术。”
你觉得这个孩子聪明吗?为什么?
教人知识,不如教人获得知识的方法。
1、学习方法的含义
(1)狭义:指学习某门课程的方法、做作业的方法等具体 的方法. (2)广义:如何处理好学习、娱乐和休闲的关系,如何确 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如何处理学习中的竞争与 合作的关系等.
2、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2)探讨学习的规律、方法,有助于提 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
A
D.死记硬背一样能学好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珍惜( ) A.友情 B.时间 C.金钱 D.生命
B
4、小刚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进入初中以后,由于科
目的增多,难度加大,他虽然还是很认真地学习,但感觉到成 绩明显下降了,他困惑不解,你能帮他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 )
鲁迅先生对待时间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论语》十二章(66页pp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论语》十二章(66页ppt)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 品质。
第七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文义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 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 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第九章
分析文义
几个 走路
一定
选择
表顺承
• 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跟从、学习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 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选读》主题1 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主题1 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

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刺而不坠。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

(1)陈成子弑.简公弑: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沐浴而.朝而: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吾从大夫之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4)告夫.三子夫:____________________(5)之.三子告,不可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指古代子杀父、臣杀君(2)连词,表顺承关系,之后,而后(3)介词,因为(4)指示代词,那,那些(5)动词,到,往[要义探究]2.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表现了什么?点拨:“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国学第五册《论语》

国学第五册《论语》

“ 事”,侍奉。“几”,轻微,和顺委婉。“劳”, 忧虑。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劝谏 。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态度仍然要恭敬,不要冒犯 他们。子女即使忧虑发愁,也不抱怨。
2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里仁第四》
32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鲁国拥立敬归的妹妹齐归生的儿子公子裯为国君。穆叔 不愿意,说:“太子死了,有同母兄弟就立他,没有就立年 长的。年纪差不多就选择贤能的,贤能又差不多就占卜,这 是古代的常规。死去的子野并不是嫡子,何必非要立他母亲 的妹妹的儿子?而且这个人,居丧却不哀痛,父母死了反而 有喜悦的脸色,这叫做不孝。不孝的人,很少不捣乱的。假 如立了他,必然造成季氏的忧患。”季武子不听,结果立了 他。等到安葬襄公,三次更换丧服,丧服的衣襟脏得好像旧 丧服一样。当时昭公已十九岁了,还有孩子脾气,君子因此 知道他不能善终。
本文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 、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 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这一方面显示了“孝” 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 念。
第一则因为孟懿子之父孟僖子曾留下遗命让他向孔子 学礼。古人不仅生时讲礼,对丧礼、祭祀之事也十分谨慎。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9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一、孝敬 01 孝为根本
1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01 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第一》1.2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1215196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1215196

复礼为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
仁。一 日
克己复礼, 天下 归 仁焉。
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
为仁由 己,而 由人乎哉?” 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曰:“请问 其
目。” 子曰:“非 礼 勿视,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
第二十七页,共40页。
非 礼 勿听,非 礼 勿言,非 礼 勿动。” 归:称许、 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赞许。由
己:依靠自己。目:条目,详情。
非……勿……:不……不……。
颜渊曰:“回 虽 不敏,请 事 斯语矣。” 事:名词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作动词,
“措”,安排,安置。枉:形
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人。
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方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
子曰:‘举 直 错 诸 枉,能 使枉 者 直’, 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
何 谓 也?”子夏曰:“富
第十四页,共40页。
八、名句默写 1.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2.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 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基 本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 二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 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孔孟》课件 人教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孔孟》课件 人教第五册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
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
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
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
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
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
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6、“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
• 这段中概括二人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在于时代的不同,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中国局势从根本上制约着两位圣人 的思想。——--这种大历史观还是黄 仁宇研究古代人物、事件的典型方法。
• 课文研究孔孟的不同,是放在一个怎样 的基本框架内?
• 即他们以济世治国为理想追求的共同思 想基础和政治态度。这是比较分析的前提。
[ 翻译]: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 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 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 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
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
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 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
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
词是否恰当?

这一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用“针对”表原
因很不恰当。再则,用“这些条件”概括上一段内
容也不恰当。这一句不妨说“因此,孔子对当时的
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7.“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 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
• 第三,孔子是仁爱的实践家。 • 第四,孔子是思过则改,闻
过则喜的人。
• 让我们记住崔教授的话吧!

2015-2016学年 第四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件

2015-2016学年 第四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仁为己仁”
(2)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3)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5)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成语积累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 加于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已:停止。到死(承担的责任)之后才 停止,形容为了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 斗终生。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 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 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二、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
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遵纪守法,换位思考
尊重、关爱他人
包容他人、携手共进
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仁”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 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现实生活中的“仁”: 08年抗击暴风雪、 “5·12”抗震救灾、“人文” 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 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 的思想精华?
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 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 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 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 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
❖ 2、就定量而言:君子应海纳百川,不像器物 一般有气量之限制。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3、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
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
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
电脑天才李俊,有才无德, 编写熊猫烧香病毒,传播获利, 危害社会,终获有期徒刑4年!
教诲
懂得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智慧
Hale Waihona Puke ❖ 孔子说:“由,我给你的教诲,你明白 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这才是智慧啊!”
汉高祖的大智慧
刘邦从不会不懂装懂, 遇棘手事,总是问部下: “且为之奈何?”
但深通历史教训的曾国藩 明白,他即将面对的绝不是朝 廷的封赏,而是功高震主、兔 死狗烹的祸患。
于是曾国藩以“湘军作战 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 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解除 朝廷猜忌,保卒余年。
子曰:“君子不器。”
器具,器 皿
❖孔子说:“君子不仅像一个器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
“不器”应怎样理解?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背离)矣夫。 ——雍也 篇
能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哉?”
凭什么
❖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 不知道他是怎么能够(做人)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 样,它凭什么行走呢?”
信用危机,不是危言耸听
❖ 思考:你能举出当今社会的哪些信用问 题?请结合具体例子点评之。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 于比。——里仁篇
何为君子?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①率先践行自己的言论,然后别人自然跟
从你去做。
②把做放在说的前面(别光说不做),然
后别人自然顺从你去做。
团结
勾结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从道义上团结人,而不以私利相勾
❖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 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要“慎言”?
❖ 花言巧语,难有仁德。 ❖ 祸从口出,慎言避嫌。 ❖ 说到莫如做到,百言莫如一做。 ❖ “言”往往有假,做到才现真知。 ❖ 多言易露疵,多听少说,彰显成熟谨慎稳重。 ❖ “察其言,观其行”——观人少看他承诺了
正直的 人
不正直的人
通“措”,放置
❖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顺服呢?”孔 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放在 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顺服;把邪恶的 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人之上,老百姓 就不会顺服。”
小人当道,民何以服之?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3、(如果有人)了解了过去,从而(从历史 的经验教训中)能够预见未来,就能够以他 做老师了。
启示:
❖ 1、应该怎样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 是什么?
❖ 2、应该怎样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 是什么?
❖ 3、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了解历史,预见未来
飞鸟尽,良弓藏
范蠡和文种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 使勾践灭吴称雄。

论 语 》
选 读
上节课的作业:
❖ 1、你怎么看极端的徐力弑母案件? ❖ 2、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矛盾? ❖ 3、孝敬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2、孔子说:“(如果有人)在温习旧知识时, 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以他做老师 了。”
结;小人以私利相勾结,却绝不会从从道义上团
结人。
孔子有哪些言论强调“少说多做”?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什么,多看他做了什么。(视其所以)
比而不周:朋党之争,祸国殃民。
唐朝后期,朝廷大臣
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
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
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
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
意气相攻,朝政乌烟瘴气
近40年。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
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 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
潦倒终身。
迷惑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解,思而不学则
殆。”
学习、实践
危险
做人做事的
道理
思考,有自 己的思考、 思想
经过学习实 践的历练
在这里,学,即有学问,懂得做人做事 的道理,即有德;思,即有见解,思想,或 者说善于思考,属有才的范畴。
你得出什么道理?
❖ 虽然有德无才,有 时会陷入迷茫,但是一 个有才华的人,假如失 去了道德的支撑,是极 其危险的。
其中文种只知进,不知退,勾践大 业成后,因功高震主,即被勾践寻借口 杀害!
但范蠡却深知“狡兔死,走狗烹; 飞 鸟尽,良弓藏”——功高震主,难以久 生的道理。遂乘舟泛海而去。后经商积 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勾践杀文种,开了中国君主杀功臣 的先河。
功盖天下,保身有道的曾国藩
曾国藩挽大清王朝狂澜于 既倒,为民族再造中兴,可谓 剿灭太平天国“第一功臣”。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 所以取天下也。”
推举,提
怎么做
之于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
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