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适用范围广
实践经验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不断优化和完善,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创新
未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不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还将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应用拓展
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3
02
01
技术原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用于评估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
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危重病人监护
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麻醉
适用范围
非侵入性
实时监测
操作简便
广泛适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压波动、体位改变等,导致准确性不如有创监测。
准确性问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设备依赖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的成本较高,增加了医疗成本。
成本较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法监测某些参数,如中心静脉压等,需要结合有创监测进行全面评估。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目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简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优势与局限性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未来发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实践经验分享
01
CHAPTER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简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方法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技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谭奕东【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5例急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均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按照病因分为心源性组与非心源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该监测方式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组患者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左室射血时间(LVET)、加速度指数(ACI)、左室做功(LCW)均显著低于非心源性组(P<0.05);同时,心源性组患者体血管阻力(SVR)、胸腔液体量(TFC)、收缩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期(PEP)显著高于非心源性组(P<0.05)。

根据患者病因结合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治疗,心源性组患者给予强心、利尿等相关治疗,非心源性组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改善肾功能等治疗,85例患者存活69例,死亡16例。

结论心源性急重症与非心源性急重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可依据监测结果指导早期目标性治疗。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Methods Eighty-five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received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disease,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ardiac symptom group and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wo groups in respects of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a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was no difference in HR, SBP, DBP, and MAP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CI, CO, SV, LVET, ACI, LCW in cardiac symptom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P<0.05). Meanwhile, the SVR, TFC, STR, PEP in cardiac symptom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P<0.05). Aft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69 patients survived and 16 died. Conclusio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differ i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 is expe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nitoring.【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3页(P2737-2738,2739)【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心源性;非心源性;急重症【作者】谭奕东【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广西贵港5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97急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强调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避免进入休克状态。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分析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分析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分析引言休克是儿科重症患儿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是由于全身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生命威胁性疾病。

休克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于患儿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儿科休克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将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概念及技术原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无创性的手段监测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心排量、脉搏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及心脏前后负荷等参数。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脉搏指示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PiCCO)、生物电阻抗技术(Bioimpedance)等。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观察和测定心脏各种活动的无创检测技术,通过超声波探头放置在患儿的胸部,可以实时观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测定心脏的收缩末期容积、心脏排血量等参数。

脉搏指示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PiCCO)是一种通过经皮动脉和经皮静脉导管监测患儿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心输出量、心脏前负荷、心脏后负荷等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生物电阻抗技术(Bioimpedance)是一种通过在患儿体表贴附多个电极,通过测量电流通过患儿身体组织的电阻来实现无创监测患儿的心排量、心率、中心静脉压等参数的技术。

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应用1. 早期识别休克类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休克类型,根据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快速判断出患儿是低心排量休克、高心排量休克还是阻塞性休克,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 指导治疗策略通过监测患儿的心输出量、心脏前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等,及时纠正休克状态。

3. 监测治疗效果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最大化。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评估心脏功能
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
手术风险评估
在手术前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预测手术风险,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手术安全。
评估病情严重度
对于重症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超声心动图技术
通过测量脉搏波信号,分析血管阻力和顺应性,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总结词
脉搏波分析技术通过测量脉搏波信号,分析血管阻力和顺应性,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该技术可以检测动脉血压、血管阻力、血管顺应性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脉搏波分析技术
总结词
利用生物电信号测量身体组织的阻抗变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成本效益
0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需要具有成本效益,以便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解决方案:优化技术方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开展经济性评价,证明技术的经济效益。
临床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需要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技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解决方案: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临床试验规范等。
评估疗效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从有创到无创、从复杂到简便的演变过程。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生物阻抗分析等。
未来展望
未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便携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方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监护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 2012 年6~12 月心内 CCU收治的 29 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 应用胸腔生物阻抗法心脏血流动力仪和 Swan- Ganz 导管, 同时测定患者的心排出量和肺动脉楔压, 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心排出量( CO) 分别为( 5.03±1.48) L/min 和( 5.25±1.55) L/min( P>0.05) , r=0.82( P<0.001) ; 肺动脉楔压( PCWP) 的结果分别为( 10.35±2.18) mm Hg 和( 9.86±2.67) mm Hg( P>0.05) ,r=0.71( P<0.05) 。

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胸腔生物阻抗法无创心功能监测与 Swan- Ganz 导管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它不仅能准确地测定心排出量和肺动脉楔压, 而且还具有无创、连续、简便和廉价的优点。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阻抗导管插入术 Swan- Ganz 心排血量肺动脉肺楔压【中图分类号】R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52-02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监护的重要内容。

目前临床常用 Swan- Ganz 导管进行监测,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但它毕竟是一项有创技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多种并发症。

胸腔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无创、连续、简便、廉价的特点,本研究拟通过比较胸腔生物阻抗法和 Swan- Ganz 导管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 2012 年 6~12月我院心内 CCU收治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 29 例,其中男性 22 例,女性 7例,年龄 46~73(63.7±8.1)岁。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

诊断
治疗措施
病史,症状, CI<2.4或 体征,实验 CI>3.0且
室检查 STR≥0.55
提示呼吸困 难是心源性
考虑心力衰 竭诊断和治
疗措施
ICG血流动力 学检查
CI ≥ 3.0或 CI2.4-2.9且
STR<0.55
提示呼吸困 难是非心源
性的
考虑肺或其 他病因的治
疗措施
ICG主要监测内容及意义
参数
单位
SV
ml
C.O.
L/min
C.I. L/min/m2
SVR DS/cm5
TFC
/kΩ
参考值
60-130 4.5-8.5 2.5-4.0 770-1500 男30-50 女21-37
定义
每次心跳搏动由左心室泵出的血 液总量
每分钟内由左心室所泵出的血液 总量
经过体表面积标准化处理后的心 输出量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评价心肌收缩力、心脏功能及心脏前负荷/后 负荷,并直观观察到临床用药前后的明显变化 ,指导临床用药,判断效果。在给予强心剂的 同时,根据TFC(前负荷)利尿或补液,根据 SVR(外周血管阻力)给予血管活性药,经过 合理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患者在用药后,各 项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
血液在动脉系统内流动所遇到的 阻力,(通常所称后负荷)
主要通过对血管内、肺泡内以及 胸腔内的组织间液检测得出的胸
腔内的电传导率
ICG主要监测内容及意义
参数 名称 单位 参考值
定义
SI
每搏输 出指数
ml/㎡
35-65
经过体表面积标准化处理后的每搏输 出量
SVRI VI ACI

picco监测及临床应用

picco监测及临床应用

PICCO监测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如 重症感染、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 诊疗依据。
方便快捷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简单,只需通过 中心静脉和动脉置管,即可进行连续 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无需反复穿刺,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picco监测技术局限性
置管风险
PICCO监测技术需要通过中心静 脉和动脉置管,存在一定的置管
手术操作指导
picco监测数据可以为手 术医生提供实时血流动力 学信息,指导手术操作, 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恢复评估
根据picco监测数据,医 生可以评估手术对病人血 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术后 恢复提供参考。
04
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
总结词
Picco监测技术在ICU中应用广泛,可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改善 患者预后。
手术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05
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 挑战与对策
技术挑战与对策
技术复杂性
PICCO监测技术涉及多个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技术复杂性 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测量准确性
PICCO监测技术需要准确测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但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管压力波动、心律失常等,可 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性和易用性。
临床应用挑战与对策
1 2
适应症选择
PICCO监测技术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监测,但适应症选择不当可能导致监测结果不准 确或过度治疗。
并发症风险
PICCO监测技术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血管损 伤、感染等,需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TCD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TCD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健康域影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是一种无创、实时、动态的颅内血流检测方法,它通过超声波对脑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定,获取脑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TCD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安全、快速、准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监测治疗效果,指导手术操作等。

此外,TCD还可以用于研究脑血管生理学和病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TCD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上的各种应用。

TCD的基本原理TCD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超声波在血管内的传播时间来计算血流速度。

TCD技术采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即当声源和接收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

这种频率变化与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相对速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声波频率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血流速度。

TCD设备通常包括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发射器产生高频超声波信号,经过头皮和颅骨传导到脑底动脉内。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然后,计算机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计算出血流速度、方向和搏动指数等参数。

TCD在临床上的应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TCD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TCD,医生可以实时监测脑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血管阻力等参数,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疾病。

例如,脑血栓形成时,TCD可以检测到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信号消失;脑出血时,TCD可显示血流速度增加或血流信号紊乱。

此外,TCD还可以评估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通过观察脑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预测患者预后,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TCD可以实时监测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为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通过TCD,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脑血流与血压、心排量、血黏度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脑血流动力学的规律。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
腔阻 抗 的变 化 影 响 很 小 。 实 验 证 明 :两 个 心 室 都 射 血 时 ,产 生 典 型 的 胸 腔 阻 抗 变化 ( Z 和 A A ) Z对 时 间进 行 微 分 d / t Z d 描记 成 的 波 形 图 , 称 为 阻抗 微 分 图 ( Z d 信 号 ) 只 是 右 心 室 射 血 时 ,看 不 d/t ; 出对 A Z和 d / t 号 的 影 响 。心 脏 用 绝 缘 橡 皮 袋 包 起 ,也 Zd信
脉 压 时 ,主 动 脉 瓣 开 放 ,左 室 血 液 迅 速 流 入 主 动 脉 ,使 主 动 脉 中血 液 的 流 量 产 生 大 的 脉 动 变 化 。 因 为 血 液 是 导 体 , 当 流 量 增 加 时 ,使 胸 腔 阻 抗 减 小 。胸 腔 的 阻 抗 就 产 生 相 应
的 脉 动 变 化 。根 据 胸 腔 阻 抗 的 变 化 ,就 可 测 得 心 脏 血 流 动
化 的 主 要 来 源 ( 8 ) 仪 少 量 来 自胸 腔 内 腔 静 脉 血 液 约 O . 流 量 的变 化 ,这 就 是 心 阻抗 法 的 生 理 基 础 。 2 3 心 阻抗 法 的 测 量 方 法 .
参 考 电极 放 置 位 置 ,见 图 2 。点 电 极 对 1和 点 电极 对 2 围在 颈 部 .点 电极 对 3和 点 电 极 对 4围 在 剑 突 下 腹 部 。 在
法 的 相 关 系数 达 0 9 右 ,一 致 性 好 。 . 左 2 心 阻 抗 法 的 工 作 原 理 、 生 理 基 础 和 测 量 方 法 2 1 心 阻抗 法 的 工 作 原 理 . 胸 腔 内 的心 脏 、 血 符 和 液 流 向 如 罔 1所 示 。
从 解 剖 } 看 ,参 考 图 1 二 来 ,升 、 降 主 动 脉 纵 贯 胸 腔 中 ,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冠心病及其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冠心病及其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

[ bt c ] O jcv Ipdnecri r h a enwdl ue l i l . h rc a t ass t ti A s at bet e m eac a o a y s e i y s cnc l T ia ie so s sh u ly r i d gp h b e d i ay s tl w e e it
ca digr ph or1l0 pa i s u r o a y f tent nde g ng c r n y a i g a r oi o o ar ng o r phy t v l t he rc r a un i n, i l ng c dic ou pu /i o e a ua e t i a di c f cto nc udi ar a t t n-
【 摘要】 目的
用 价值 。 方法
无创血 流动 力学 检测 方法的临床应用范 围渐 广 , 中 旨在评 估该方 法在冠 心病及 其合 并症患 者中 的应 文
应 用 无 创 血 流 动 力 学 检 测 仪 对 10名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患 者 进 行 检 测 , 测 指 标 包 括 心 排 血 量 ( ada u u, 1 检 cri ot t c p
TC 、 F ) 加速指数 (ce rt ni e , C ) acl ai dx A I 及速度指数 (eoi dx V ) 结果 e o n vl t i e , I 。 cy n
① 冠心病 、 无冠心病患 者与正常对照组相
比无 明显 差 异 , 者 之 间 亦 无 显 著 差 异 。冠 心 病 合 并 心 功 能 不 全 患 者 C 两 O较 正 常 对 照 组 明 显 减 低 ( 0 0 ) S R、V I 正 P< .5 ;V S R 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31/47
连续应用热稀释法,可取得连续心输出量(CCO) 包含修正Swan-Ganz导管及复杂计算机系统。
该导管有一个10cm长导热丝,位于右房和右室间发出热信号 近端注射端口位热 于稀 导管释尖法 端连 26续 -30心 cm输 以外出量测定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分钟通气量中消耗量 = 解剖死腔×呼吸频率
注:呼吸频率越快,有效潮气量越少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4/47
无创测压: 袖带听诊法
袖带机器测压法
有创测压: 桡动脉
股动脉穿刺
意义:提供准确、可靠、连续动脉压力值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5/47
异常动脉压波形: 圆钝波、不规则波、
高尖波、低平波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2/47
扩张小动脉为主,均衡扩张动静脉,降低后负荷 静注马上起效,停药后1~2min即可恢复 惯用量0.1~5g/min/kg 易引发反射性心率增快;和停药后血压出现反跳 有快速耐药性;长时间应用将造成氰化物中毒 会引发冠脉窃血,加重心肌缺血,造成心肌梗死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13/47
➢ 平均压降低: 低血容量
传感器零点水平过高
➢ 平均压升高: 输液过量
右室衰竭 左室衰竭引发右室衰竭 三尖瓣狭窄或返流 肺动脉瓣狭窄或返流 肺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14/47
收缩压(RVSP)
5 – 25 mmHg 舒张压(RVDP)
2– 8 mmHg
非选择性1和2受体激动药 增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 作用快速、短暂,半衰期仅2min 惯用量:0.02-0.1g/(kg.min) 静注和经气管内吸入都可使支气管扩张 用于对阿托品无反应心动过缓病人 可与肾上腺素联合利用,以降低它缩血管作用 致冠脉窃血和过速心率, 不但减低冠脉灌注又增加耗氧,加重心肌缺血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原理与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1/36
麻醉基本监测标准
1、任何麻醉情况下(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 监测麻醉处理)必须一直有合格麻醉医师在 场。
2.全部麻醉中,病人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 均应常规连续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36
麻醉基本监测标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2/36
二氧化碳复吸入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3/36
原理
是利用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强特点作为指示剂, 依据Fick原理来测定心排血量。基本公式为: Q =VCO2/(CVCO2-CaCO2)。
测量方法--平衡法
指数法
单次或屡次法
三次呼吸法
部分重吸入法等
当前已经有整机供给市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4/36
RBCO原理
基本过程为受检者重吸入上次呼出部分气体(成人 100~200ml), 考虑到吸入二氧化碳量较少, 重吸入 时间短, 而二氧化碳在体内贮存体积较大, 故假设混 合静脉血二氧化碳浓度保持不变。
经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二氧化碳 解离曲线间接推算CaCO2。
6/36
心电图
存在心电图信号并不确保有心肌收缩或血液 流动。
电极放置--抗干扰 三导联/五导联适应证 监测模式--II导联最惯用, 易于监测p波 诊疗模式--滤过干扰少, 评定ST段改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7/36
血压(无创动脉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8/36
临床意义
36/36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全肺灌洗患者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全肺灌洗患者中的应用
支气 管导管 ,导管 型号根据患 者气管 直径选择 。取 右 内 颈静 脉和桡动 脉 穿刺 置 管测 压。术 中予 瑞 芬 太尼 0 0 . 5~
肺 泡 蛋 白沉 积 症 ( u nr a el rt ns , A ) p l ayl oa po ioi P P mo v r e s
DOI 0 3 6/.sn 10 :1. 99 ji .0 0—8 3 .0 20 .0 s 55 2 1.4 0 3
T e a p c fo fn n i v s v e o y a c mo io i g i i t r lwh l u g l v g a e t h p H a n o o - a i e h m d n mi n t rn b l e a o e l n a a e p t n i n n a i s

8・


药 21 0 2年第 4 3卷第 4期
无创 血 流 动力 学监 测 在全 肺灌 洗 患者 中 的应 用
蓝 岚 欧阳葆怡 岑 燕遗 陈少娟 黄 少莹
广 州 医学院 第 一附属 医院麻 醉科 ( 110 502 )
【 摘 要 】 目的 观察肺 泡蛋 白沉 积症 ( A ) 患者行 大容量全肺 灌洗过 程 中血 流动 力学的 变化 。方 法 PP 对
H R、MA 、S ( 00 ) P V P< . 5 ,灌洗液吸 出后改善。随着灌洗次数增加 ,血 流动 力学抑制 更明显。结论 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提供可靠依 据。
学监测 系统 ( i .o )在肺灌洗 患者 中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每次灌洗液灌入 前后 均 出现周期性 波动 ,为肺灌 洗 B zcm o 【 关键词 】 肺 泡蛋 白沉积症 肺 灌洗 血 流动 力学 无创血流动 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的调控
心排血量组成
心率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cardiography) TEE优点:
清晰显示离胸壁较深远的结构(如心房和大血管)的图像;不影响心血管手术而行连续监测;因角度不同,能更容易看到一些重要结构,如心耳、肺静脉、全部房间隔、胸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等;和心脏之间无肺组织,可用更高频率的探头。
拟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中度主动脉瓣反流,随后采用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
2
腔、壁、瓣、流、功
A
B
C
外周血管阻力(SVR)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体温尿量
反映人体外周组织的灌流状态。
周围循环监测
指心室收缩期射血进入体循环或者肺循环时心肌纤维的压力或阻力。
后负荷的概念
后负荷的测定?
01
03
05
02
04
优点:
创伤性血压监测
预防桡动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01
做Allen’s试验;
02
注意无菌操作;
03
减少动脉损伤;
04
经常肝素盐水冲洗;
05
导管针不宜太粗;
06
末梢循环欠佳时,拔除动脉导管。
07
创伤性血压监测
手动测压法:听诊法,触诊法。
震荡技术
Penaz技术
动脉张力测定仪
无创伤性血压监测
前负荷
维持满意的负荷状态
维持满意的后负何(Anrep) 也重要 前负荷与CO:Frank-Starling定律 为什么Starling不研究后负荷与CO 后负荷急剧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 主动脉压突然升高,1~2分内出现变力效应 等长自主调节 心肌牵张受体 Na+/Ca2+交换 阻力表示 SVR PVR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
文人平;汪顺银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24(40)4
【摘要】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以获得针对性治疗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早期预测心血管的病理生理变化,为心血
管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具有实时、无创、连续监测的优点,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中的重要手段,可以
准确反映心脏功能的动态变化。

该文阐述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文人平;汪顺银
【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9
【相关文献】
1.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2.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中临床应用
3.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4.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率、收缩压的影响分析
5.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联合CBL教学法在心力衰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86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观察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86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观察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86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观察目的:研究分析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86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病历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6 h的尿量、呼吸、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心率、血糖、pH、乳酸、BE水平,并分析观察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h、治疗6 h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值。

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6 h后的尿量、呼吸频率、心率、血糖、pH值、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幅度明显较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外周循环阻力指数和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1 h时和治疗6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感染性新生儿休克具有良好的应用意义,可判断病情,评估治疗效果,也能指导早期液体复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由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体液失衡,带来一系列组织器官受损综合征,导致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率极高[1]。

临床上患儿预后的关键是进行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患儿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这就需要借助一种准确可靠的监测技术密切观察患儿的血流情况[2]。

随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及推广,也受到儿科医师的广泛关注,并用于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治疗,准确判断病情,为患儿治疗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3]。

笔者所在医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的意义,现总结报告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医院孙艳玲目 录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AB 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C 小结D 血流动力学的概念血流动力学的概念血流动力学或称血液动力学(Hemodynamics)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表现,通过对动力、容量和阻力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平衡状态。

血流动力学评估血流动力学评估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可提供心脏、血管、容量、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反馈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基础因素1、心脏动力(心脏机械力)2、血管阻力3、血液容量影响血流动力学灌注的因素1、血液容量(前负荷)相对独立,高则增加前负荷,过低则灌注不足。

2、血管阻力(后负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灌注,受动力、容量的影响。

3、心脏动力(心肌力)前负荷、后负荷过高导致下降。

4、心率、搏出量是影响输出量的因素。

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1、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1)有创--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2)半有创--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 (PICCO)2、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常用方法:(1)超声心动图;(2)脉搏波法;(3)经胸生物阻抗法;(1)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估--- Swan-Ganz导管Swan-Ganz导管特点:1、金标准2、专业性强3、并发症多,风险大4、应用限制5、费用昂贵(2)半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估---PICCO PICCO是一种连续心排量及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技术。

特点:1、专业性强2、有创性检查,并发症多,风险大3、监测72小时,不能长时间监测4、应用限制5、费用昂贵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1)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以心脏结构为基础,利用超声的特殊物理学特性检查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的一种首选无创性技术。

1、心脏超声的侵入性较低,即使是经食管的方法。

2、心脏超声提供了一种对SV的一搏一搏的测量,它允许通过动态指标评估液体反应性。

尤其,心脏超声在ICU中除了CO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超声心动图的二维成像和彩色血流图使超声束能够对准并准确测量LVOT的直径,因此结果更加可靠。

此外它还能够提供其他的重要信息,如心室的大小、功能及射血分数、心室容积大小、室壁厚度、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功能、瓣膜功能、异常分流、左右心室大小比例、室间隔运动情况、SAM征、下腔静脉宽度及呼吸变异律、心包积液等。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2)脉搏波法动脉波形分析(脉搏波法)设备有很多种,每种都有专门的计算方法(数学模型)。

多数算法都是基于Otto Frank对动脉搏形状的研究并将动脉脉搏转化为血流。

这些模型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生物学数据如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等估算出动脉顺应性和全身血管阻力,再结合动脉压的信息算出SV。

其中德国生产的PWA(Mobil-O-Graph® Pulse WaveAnalysis),在欧洲国家被广泛应用,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

•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采用的是国际公认的脉搏波法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 该技术不仅在手腕桡动脉处,赞格氏窝(颈内、颈外和锁骨下三支静脉为主汇合形成的球部即“三脉球”)及心前区第二肋肩附近放置传感器,采集动/静脉血管及血流数据;同时在左右脚及右手放置心电采集传感器,采集心电波形、动脉波形、静脉波形及心音图形。

之后,在保存的同副图形中,选择同一心动周期,以心电波的Q 点为基点,依据心脏射血特点进项定标,对采集的心血管动力学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血流动力学指标报告。

• 该数据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尤其是本仪器独具的左右心功能体、肺循环同步检测功能,弥补了超声法和胸阻抗法等血流动力学检测设备的不足,对各类心血管疾患的诊断分析和干预质控具有明确的参考价值。

三脉球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屏幕显示四道生理讯号波形曲线及特征点示意图动脉图的特征点•B点:主动脉瓣开放点•C点:主动脉最高压力点•E点:左心室停止射血点•F点:二尖瓣开放点•G点:反潮波•B’点:主动脉静压排空点静脉图特征点Y点:右心房开始充盈点A波:房缩波C波:室缩波Z点:右室外三尖瓣关闭点C倾斜,右房继续舒张,右室继续收缩喷血V波:涌入右房的回心血受到未开放的三尖瓣的抵挡,使三脉球队压力又一次回升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屏幕显示动脉波波形曲线及特征点示意图1.收缩期上升支2.收缩期峰压3,收缩期下降支4.重搏切迹5.舒张期6.舒张末期SV动脉脉搏轮廓分析通过动脉压力波型的形状获得连续的每搏参数通过计算红色阴影部分的面积我们可以在每次心脏搏动时计算出每搏量(SV)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屏幕显示静脉波波形曲线及特征点示意图颈静脉搏动图(jugular venous pulse,JVP)反映颈静脉内的血流状况,代表右心房机械性活动时压力的变化。

1.判断右心房和颈静脉压力高低有无异常改变引起右心房收缩压升高的疾病,常见于右房室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法洛(法乐)三联症及埃勃斯坦畸形等;右心房收缩压减低者,如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有助于右房室瓣关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右房室瓣狭窄,限制性心肌病及右心室顺应性显著减退等疾病的诊断。

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仪屏幕显示静脉波波形曲线及特征点示意图•CVP各波形意义•A波:由右心房收缩产生,EKG P波之后•C波:三尖瓣关闭所产生,C波下降即心室开始射血•X波:右心房舒张时容量减少•V波:心室收缩射血时房室瓣关闭,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房的血产生的压力•Y波:三尖瓣开放,右心房排空•A与V应几乎相同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3)经胸生物阻抗法--无创心排监测1、基本原理:欧姆定律(电阻=电压/电流),即经胸腔过一个固定高频低幅电流,可得到胸部各不同密度的组织的阻抗值。

2、高频滤波技术:不同密度中血液是最导电的物质,可通过高滤波技术得到心室血流阻抗信号。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3)经胸生物阻抗法--无创心排监测3、波形描记法:将滤波得到的血流阻抗得到后,描记整个心室血流随心动周期血液量变化而变化的阻抗值,即得到反映速度的阻抗波,将其微积分后形成反映加速度的变化的阻抗图。

无创血流动力学在我国的研究寻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著名学者张大祥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已开始研究无创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血管疾病中(包括高血压疾病)的应用。

2006年郑大二附院李中健、李世锋教授发表了《心功能检查在高血压分型诊断中的作用》。

2017年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贾凤英主任发表了《原发型高血压血液动力学分型的临床价值研究》。

在2019年5月的《中华高血压杂志》上发表了《高血压患者高容量负荷的评估和管理专家建议》。

在2019年8月的郑州会议上,北大人民医院陈琦玲教授指出“高血压降压达标应以降低心血管事件为目标,通过左右心功能测定(依据血流动力学将高血压分为高动力型、高阻抗型、高排血量型、高容量型和混合型)、脉搏波分析等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精准治疗是关键”。

由此可见 无创血流动力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研究从未间断,无论是心室阻抗血流阻抗描记法还是桡动脉图形描记法所测得数据都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血流动力学监测经过有创、半有创到无创的血流动力学发展过程,无创血流动力监测技术在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

无创血流动力评估,是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每搏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血液容量、心率、血压综合评价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影响因素。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心衰、高血压都是因血流动力失衡紊乱而造成,而血流动力评估是对其进行诊断治疗的最可靠的方法。

无创连续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可以及时捕捉到变化的趋势及演变过程,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必将成为一种理想的评估方法。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1、在心力衰竭方面的运用传统对心衰的评估方法,多为单一参数进行某方面评估,因为缺乏系统全面的评估方法,评价的特异性受适应症及条件局限性的限制,尤其是对前负荷(容量)及有效循环容量的评估与管理。

无创血流动力学能较准确的评估患者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前后负荷、外周阻力、外周代偿等指标。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后负荷管理1、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可明确系统阻力与心脏动力的平衡杠杆效应,对改善后负荷提供动态依据,满足灌注需求。

2、通过解读心肌收缩力及心功能储备,给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动态数据,包括不同状态(静态、运动、体位)的对比。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血液容量管理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可持续评估患者的前负荷、有效循环容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通过血流动力变化趋势,直观看到临床用药的前后变化,因此提高治疗效果。

左心功能运用左心功能包括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两部分,收缩功能又包括左室做功率、左室心肌的收缩性和左室泵血功能。

心室心肌的收缩性,也就是心肌收缩力指标。

左室泵血功能,心脏如同一个水泵,心脏泵血功能是指在收缩期内左室将血液排入主动脉的能力。

也就是心脏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射血分数EF等指标。

左室舒张功能是指左室心肌扩张和充盈纳血能力,是一个主动耗能的过程。

舒张功能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也就是容量(前负荷)。

左心功能不全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主要是由于左心室受损或负荷过度导致搏出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降低,造成肺循环淤血甚至肺水肿。

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可持续、连续检测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肌收缩力CTI以及前后负荷等指标,可较早的评估患者的左心功能情况,诊断疾病,并指导临床用药。

右心功能运用右室舒张功能是构成总体心泵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右心舒张功能不全,必定会影响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

主要观察指标有:右心搏指数-右心排指数、右室等容指数、右室收缩压-右室平均压、中心静脉收缩压-中心静脉平均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肺毛收缩压-肺毛平均压、肺血管总阻抗-肺小动脉阻抗、静脉回流系数等。

当右室扩张,容量和压力升高,通过心包的限制作用使得左室顺应性下降,从而产生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的症状。

而许多累及心肺的疾病如肺循环高压、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可以引起右室舒张功能异常,导致右室舒张期压力升高,体循环静脉压升高,出现与收缩功能不全类似的临床症状。

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心内科运用右心功能不全常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二尖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