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资料(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资料(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 .肾上腺皮质激素 B .镇静剂 C .中枢呼吸兴奋剂 D .血管扩张剂 E .脱水剂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患儿6岁,发热,头痛,恶心5天,伴抽搐,意识障碍2天,于2001年8月1日入院。
入院后查体发现:T40.5℃,皮肤无瘀点、瘀斑,意识呈浅昏迷状态,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WBC10109/L ,中性86%,血小板180109/L ,尿常规未见异常。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A .吸氧 B .下胃管给予一定量的食物 C .20%甘露醇脱水 D .亚冬眠疗法 E .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3、配伍题乙脑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用于调查乙脑人群免疫水平的抗体是( )不属于乙脑的抗体是( )A.特异性IgM抗体B.特异性IgG抗体C.特异性IgA抗体D.中和抗体E.Vi抗体本题答案:4、单项选择题关于乙脑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乙脑病毒无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B.病毒侵入的数量与乙脑的发病无关系C.人体免疫力降低与乙脑的发病有密切关系D.病人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与发病无关系E.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即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本题答案:5、多项选择题乙脑是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源有( )A.患者及隐性感染者B.家畜(猪、牛、羊)与家禽(鸡、鸭、鹅)C.蝙蝠D.三带喙库蚊E.老鼠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4岁男孩,发热,嗜睡,头痛3天,体温40.2℃,意识呈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缩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周围血象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100106/L,多核0.80,单核0.20,糖4.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0.9mmol/L,诊断为( )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虚性脑膜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E.脑型疟疾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静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持续高热B.惊厥C.呼吸衰竭D.脑疝E.休克本题答案:10、单项选择题有关乙脑的概念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B.传染源是病人、家畜、家禽C.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比人重要D.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E.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为潜伏性感染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重症乙脑病人,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升高,应首先采取下列哪项治疗措施( )A.654-2B.地西泮C.20%甘露醇D.洛贝林E.肾上腺皮质激素本题答案:12、单项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乙脑的常见后遗症( )A.失语B.强直性瘫痪C.弛缓性瘫痪D.心率失常E.精神失常本题答案:13、判断题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
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
传染病护理学--乙脑 ppt课件

ppt课件
29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按医嘱使用抗惊 厥药物。应注意:
给药途径。 作用时间及副作用。 特别应注意观察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
ppt课件
30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抽搐,应吸痰、吸氧
,并加大氧流量至 6 ~ 8L / min ,以迅速改善脑 组织缺氧。 高热所致者,在积极降温同时按医嘱给以镇 静剂。 惊厥或抽搐发作时注意防止窒息及外伤。
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kg肌注,每4~6小 时1次,疗程3~5天。
ppt课件 28
2.惊厥或抽搐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消除惊厥或抽搐的诱因。
脑水肿所致者进行脱水治疗,
脱水剂应于30min内快速静脉推注。 准确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等脱水剂是高渗液体,应注意患者心脏功能, 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无季节 原发病灶
原发病
脓样 似流脑
其他
细菌
无季节 结核史
缓起, 有结核 中毒症状 夏秋季 脑实质损 害为主
微混,数十 有薄膜或数百
清亮 似结脑 或微混
ppt课件
结核 杆菌
正常 正常 特异性 IgM(+)
16
诊断 Diagnosis
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年龄分布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ppt课件
25
⒋ 病情观察:Observation condition
生命体征,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意识状态,注意是否继续加重。 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
准确记录出入量。
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及压疮。
ppt课件 26
㈡对症护理
【传染病】第2章 第9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压力
蛋白
氯化物 明显减少
正常
葡萄糖 明显减少
正常或偏高
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 乙型脑炎病毒
• 流脑患者皮肤瘀点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常有结 核病史,起病较缓,病程长,脑膜刺激 征较明显,而脑实质病变表现较轻。脑 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明显下降, 糖降低,其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结核 杆菌。必要时可行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以 发现结核病灶
•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形成小 胶质细胞结节,后者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 神经细胞附近。
临床表现
*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呈隐形感 染,仅有个别人出现显性症状,两者的 比例介于1∶25~1∶1000之间。乙脑的 潜伏期一般为4~21天,平均14天左右, 潜伏期后患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典型 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 期及后遗症期。
疾病危害
*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 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 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 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 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 后遗症。病变严重者, 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 /或循环衰竭、或并发 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辅助检查
* (一)血象 –白细胞、中性粒C增高。 * (二)脑脊液 –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 * (四)血清学检查 。 诊断主要靠血清或脑
(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 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 床表现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 病毒分离。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以顺利恢复,重型 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以上,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 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
(一)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病毒唑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7
流行特征: 流行于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 高度散发。 高峰7、8、9月份(80%~90%) 10岁以下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
8
发病机理
病理学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 神经细胞 呈广泛变 性(胞浆内
Nissl小体消 失)和坏死
.
10
病理学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 局灶性神经 组织坏死、 液化,形成 染色较浅、 质地疏松、 边界清楚的 筛网状病灶, 称为筛状软 化灶。
呼吸兴奋剂 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较 佳。可用洛莨菪碱 。
.
38
其他对症治疗
➢ 循环衰竭的治疗 ➢ 激素的应用
.
39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加强护理与功能锻炼。 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可用能量合剂、复方
磷酸酶片、乙酰谷酰胺、肌苷、维生素等。 苏醒剂:促使昏迷早日苏醒,并防止并发症
.
28
诊断
明显的季节性(7~9月)。病前在流行区有蚊 虫叮咬史。多为少年儿童。多近期内无疫苗 接种史。
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逐渐加 重;可见脑膜刺激征,幼儿前囱膨隆;病理 反射征阳性;重症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 呼吸衰竭等表现;小儿常见凝视与惊厥。
WBC及NE升高;脑脊液符合病毒脑改变;血清 学检测可确诊。
• 灭蚊
灭蚊
.
43
预防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 灭活和减毒疫苗
• 对象:儿童及非流行区迁 入的成人。
• 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 间隔1~2周;2岁时加强 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 加注1针。
• 一月免疫力达高峰,故应 在流行开始前1月完成接 种。
.
预防接种 44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重型
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抽搐, 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可有呼吸衰竭。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 临床表现及神经受损体征。
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 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 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 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 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 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蚊子 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为主, 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所以蚊 虫不仅为传播媒介, 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
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 蚊—鸟循环; ②病毒可在哺乳动物、节肢动物潜伏越 冬。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 传给蝙蝠,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以上, 构成蚊—蝙蝠—蚊循环; 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 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脑脊液、血中不易分离
出病毒; 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用于回顾性诊断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 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 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 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 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 率可达95%。
惊厥或抽搐 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 肿所致,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 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
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
炎症、缺氧、脑水肿、颅高压、脑疝 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以炎症损害延 髓呼吸中枢为主要原因。
乙脑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处理好
是乙脑病人抢
救成功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恢复
期和后遗症期应注意进行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2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 实质损害有关。
3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高热
、惊厥、抽搐、意识障碍有关。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 长期卧床有关。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 至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和嗜睡, 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和抽搐
临床表现
极期
病程的第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 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 搐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高热、惊厥和呼吸 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为致死 的常见原因。本期还会出现颅内高压和脑 疝的症状。
➢ 传播途径 主要为蚊虫叮咬传播,蚊虫感染后,可终 身带毒,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三带喙库蚊为 主要传播媒介。
➢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尤其是2~ 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 流行特点 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7、8、9 三个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有关。
三带喙库蚊
传播途径
初期
章节目标
2.熟悉
乙脑的辅助检查、治 疗要点、健康教育
1.掌握 乙脑概念、流行病学、临床 表现、护理措施
3.了解
乙脑的病原学特点 、发病机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 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 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属于乙类传染病。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 然医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 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留后遗症。本病主要分布在 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常在夏秋季流行 ,经蚊虫叮咬传播。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 童。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病变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1、神经细胞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细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病变 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室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小结。 小结。 3、血管病变: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 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 塞。 4、软化灶形成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 细胞内出现空泡。 细胞内出现空泡。
(四)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1、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 严格的季节性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年的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 三月, 三月 80-90%。 2、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 高度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 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2 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3、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 年龄结构变化: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80% 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发病年龄结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播媒介 传播环境复杂: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间流行。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与病理解剖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大大
脑 皮 质 、 间
体 标 本 :
脑
和
中
脑
最
为
严
重
19
病理解剖
图注: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 小体减少。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 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灶变 。性神 可、经 发肿细 生胀胞 钙和病 化坏变 或死 形,神 成形经 空成细 洞软胞 。化
▪ 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 不退。
▪ 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5
极期(4-10d)
脑实质损害突出 ▪ 高热
• 乙脑的必有表现 • 体温可高达40℃,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
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可达3周以 上。 • 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6
极期(4-10d)
39
临床类型
▪ 据病情,乙脑有4型:轻型、普通型、重型、 暴发型
▪ 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多见,占2/3 ▪ 初期重型多见, 后期轻型多见
40
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普通 <40℃ 浅昏 有
偶有 — 2周 多无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反复 ± 3周 常有
▪ 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 ▪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2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13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疫区: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地区。在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 地外的其他地区均是疫区
传染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

(2)Routes of transmission—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库蚊、
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 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蝙蝠中, 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 故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和长期贮存 宿主。
Pathogenesis
带病毒的蚊虫——人体——单核-巨噬细 胞——血循环 ——血脑屏障——CNS— —脑实质广泛病变。
(毒力与数量——反应性及防御机能)
Pathology
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 重。
脑膜病变较轻,脊髓病变最轻。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 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 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 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 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中毒型菌痢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巨 细胞病毒、EB病毒
treatment
乙脑病情重,变化快,高热、 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 症状,可互相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抓住主要矛盾 。
一般治疗
病室有防蚊和降温设施,应安静, 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定期翻身, 拍背,防止发生肺部感染及褥疮。 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 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 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神经细胞
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
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 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 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 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 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 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疝临床表现
1) 中枢性呼吸衰竭。 2)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 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 热。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2)外周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2)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 3)并发肺部感染等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属特
异性IgG抗体,出现较迟,常于病程第 3~4周出现,无早期诊断价值,一般 用作回顾性诊断。因抗体效价5个月后 明显下降,持续时间不长,亦可用于 当年隐性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单 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增高4倍为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出现较早,于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
刘新发
授课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理解剖 临床表现
一、概 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亦称日本
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
(猪、牛、马、羊、鸡、鸭、鹅)都 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
毒数量较少,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感染的动物,特别是猪,是本病主要
六、并发症 (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因昏迷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COMPLICATION
支气管肺炎 其他
褥疮、败血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LAB STUDIES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均明显增高;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微混、白细胞数、
蛋白质、糖和氯 化物、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
四、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概述
OUTLINE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 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 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经蚊虫叮咬传播,好发于夏秋季,其临床 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 征,重者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本病的病 死率高,部分存活者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自实施乙脑疫苗接种及医疗条件的 改善,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性;
隐性病例﹥显性病例。
发病机理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 定因素:
病猪
叮咬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血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病理
PATHOLOGY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以大脑皮质、间脑、 中脑最严重。
1. 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坏死, 核溶解+尼氏小体消失→形成脑软化灶;
市级医院。病中患儿有轻微咳嗽,间歇性头痛,
无腹泻、呕吐,食欲下降。患儿家居农村,环境
卫生差,蚊子多,1月前当地流行“猪瘟”。无 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否认高热惊厥史。家里无
类似病人。入院体检:T 39.5℃神清、神萎,呈 嗜睡状,呼之能应,心肺(-)颈直(+),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
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传染性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小儿为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任何年龄人群均有易感好发季节夏秋季流行二、临床表现分期1.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2.前驱期一般1~3日,起病多急骤,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3.极期病程4~10天。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7~10日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持续1w左右5.后遗症期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以及精神障碍等。
二、临床表现——分型三、辅助检查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及脑CT检查等。
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日即可出现,2周达到高峰,有早期诊断价值。
(2,3,4)四、治疗原则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
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五、护理问题六、护理措施七、健康教育(补充内容)1.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防止蚊虫叮咬;加强家畜管理。
2.对10岁以下小儿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乙脑疫苗接种。
3.对有后遗症的患儿做好康复护理指导,教会家长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
坚持用药,定期复诊。
患儿男,5岁,因“高热、头疼伴烦躁不安3天,时有抽搐发生”入院,查体:体温41℃,呼吸32次/分,神志清,颈项强直。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82,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00×105/L,蛋白400mg/L,糖和氯化物正常,临床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前首要的护理措施是A.使用脱水剂预防抽搐B.給氧以改善呼吸困难C.应用抗病毒药物D.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E.采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降低体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流脑患儿应密切观察和记录体温,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该患儿目前体温41℃,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降低体温。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流行性乙型脑炎教案(2024)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如出现呼吸衰竭,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 畅、使用呼吸兴奋剂等措施,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2024/1/28
14
循环系统并发症
2024/1/28
心律失常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易出现心律 失常,应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 现并处理。如出现心律失常,遵 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 疗方法。
护理评估和护理计划制定 ,包括对症护理、心理护 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 容。
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 应对策略。
2024/1/28
27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趋势
01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加强疫苗接种
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特 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 人群的接种。
2024/1/28
加强监测和预警
21
0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2024/1/28
22
心理护理策略
建立信任关系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 信任关系,通过积极沟通、倾听 和理解患者的担忧和需求,提供
情感支持和安慰。
评估心理状态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 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焦虑 、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并根 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完善诊断和治疗手段
02
探索更加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
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03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的挑战,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9
2024/1/28
THANKS
感谢观看
30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 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性 外周性
▲呼吸节律
﹙4﹚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5﹚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 ﹙6﹚脑膜刺激征等 ﹙7﹚其他如植物神经损害致尿潴留、直肠麻痹等
3. 恢复期
4. 后遗症期 5. 6. 7.
5%~20%的重症病人6个月后仍留有
精神神经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
失语、肢体瘫痪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
WBC
蛋白 糖 氯化物
化脑 混浊 1000以上,N为主
结脑 清或微混 500以下,L为主
乙脑 清亮 1000以下,N为主 正常 正常
医学PPT
19
九、治疗
关键“把三关”
﹙一﹚一般治疗 防蚊、降温、补液等
“一看二摸三听四查”
看:一般情况 摸:脉搏、肌张力、体温 听:心音、痰鸣音、罗音 查:体格及实验室检查
医学PPT
7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猪﹙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期间疫区猪感染100%
医学PPT
8
2、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蚊子﹙三带喙库蚊﹚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
乙脑病毒长期储存宿主
医学PPT
9
3、人群易感性 2~6岁儿童
免疫力持久,6个月内婴儿有保护 乙脑病人:隐性感染者=1:1000~2000
• 2007年6月,全国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413 例,比去年同期的178例增加了一倍多 。
医学PPT
5
一、概述
日本脑炎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高热、抽搐、意识障碍、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医学PPT
6
二、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
病毒特性: 表面有血凝素刺突 抵抗力不强 可产生三种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传染病学
医学PPT
主讲 周卫凤 1
病例一
男,6岁,因发热、头痛4天,一天来病 情加重,高热、呕吐2次,于8月29日入院。 体查:T40℃,颈硬,克氏征阳性,血象: WBC 14×109/L,N0.86,L0.14。近一周来 同村儿童中有十余名儿童同样发病住院, 诊断首选应考虑为:
医学PPT
2
医学PPT
医学PPT
22
十、预防
1、管理传染源
猪疫苗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防蚊
3、保护易感人群
以 6 个月~ 12 个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
地鼠肾组织灭活疫苗 接种人
现多用“乙脑减毒活疫苗”
医学PPT
23
医学PPT
24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3、噬神经细胞现象
“血管套”
4、血管病变
医学PPT
12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一﹚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
“四期三关”
1. 初期
高热、头痛等
2. 极期
脑实质损害症状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
高热关
抽搐关
呼衰关 中枢性呼衰为主
医学PPT
13
呼吸衰竭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医学PPT
20
﹙二﹚对症治疗
1、高热关
物理降温首选
慎用药物降温
安乃近
滴鼻
复方氨基比林 肌注等
2、抽搐关
分析不同病因,治疗措施不同
①脑水肿
②高热
③呼吸道分泌物堵塞
④脑实质病变
首选安定
⑤低血钠性脑病及低血钙者
医学PPT
21
3、呼衰关
去除病因
①脑水肿 ②呼吸道分泌物堵塞 ④中枢性呼衰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4、流行特征
7、8、9月
蚊虫滋生地区
高度散发性
医学PPT
10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带乙脑病毒 叮咬 的蚊虫
人
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巨噬细胞 内繁殖
入进
中枢
神经系统
入血 数少
病毒血症
通过
多数
血脑屏障
不侵入中枢 神经系统脑炎来自医学PPT隐性感染 轻型病例 11
病理解剖
脑实质病变为主
1、神经细胞病变
形成坏死软化灶
医学PPT
16
3、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
早期诊断
②补体结合抗体 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4、病毒分离
流行病学调查
医学PPT
17
七、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重症举例 应急性溃疡
上消化道大出血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 化脑 2、 结脑 3、 中毒性菌痢
医学PPT
18
疾病 压力 外观
3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 脑)
医学PPT
4
• 截至2006年8月16日,山西运城累计报告流行性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66例,死亡19例,病死 率约30%。
• 2006年7月,全国共报告乙脑发病2314例,死亡 78人,病死率约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 发病数上升了43.73%。报告病例以学龄前儿童和 学生为主。运城市是乙脑疫源地,往年都有病例发 生。但今年乙脑发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并且高度 散发,以中、成年人为主,病死率几乎是我国平均 水平的10倍。
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医学PPT
14
﹙二﹚临床类型
1、轻型 2、普通型 3、重型 4、暴发型
﹙三﹚老年人乙脑
医学PPT
15
六、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10~20)×10 9/L,中性粒细胞>80%
2、脑脊液 典型病脑改变
csf Rt +生化 外观透明或微混 WBC计数多在50~500×10 6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