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作业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2、了解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历史功绩。
3、分析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使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2、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掌握本课基本历史知识点。
3史料解读法:多媒体展示音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概括,得出正确结论,理解历史知识。
4、图表法:利用表格,简单直观的学习历史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经过了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分析、判断的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学习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图表法,比较法,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但因为年龄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任占主导,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对相关史料解读教师要注意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2/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屈服于北宋 的党项族有出现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谁能介绍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与和的情况?双方的议和有何影 响?
作业:1、阅读教材归纳辽、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之间Leabharlann 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 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然,辽 西夏是非正义的而北宋抗辽和西夏是正义的。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出问题:
1、回忆北宋建立政权的情况、归纳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 况。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怎样?下面我就来学习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提出问题: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体现在哪儿? 那么我们就把宋真宗时期辽国打到澶州的这次战争称澶州之战。 那么谁能介绍一下北宋与辽之间和的情况?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法学法 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 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 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 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 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2)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矛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历史。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 multiperspectival thinking 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何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和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一、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播放视频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设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发挥)教师概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和辽,结合书籍讲解:1.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与汉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契丹国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
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结合澶渊之盟的内容,小组讨论。
平的事例。
展示材料,通过材料一,寻找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宋真宗发动澶渊之战。
和平:宋太祖晚年,保持友好关系;澶渊之盟。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做到论从史出。
让学生树立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课后小结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活动议论: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答案】A“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2-5题2、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答案】B3、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A 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 宋辽实力均衡C 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 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答案】B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A 辽夏向宋称臣B 北宋割地求和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5、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A 扩军备战B 用严酷刑罚镇压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 “以汉制待汉人” 【答案】D【2.板书设计】西夏辽北宋战和:澶渊之盟战→和共同开发北方和西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叙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关往,对确立祖国的辽阔领土,开发边疆地域,促使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拥有极大的凝集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踊跃的贡献。
经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剖析初一学生形象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广泛厌烦历史课的照本宣科,但又对历史课有一种好玩、轻松的期盼,长久的注意力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保持。
所以本课的教课应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借助大批的图片、活动来逢迎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的兴起及政权的成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详细的时空条件下思虑北宋期间民族关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局势图(1111年)》,认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察看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钱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经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进本民族的发展;剖析资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讲和的原由及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度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互相依存,共同推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契丹的盛行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正确评论“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期间的民族关系。
五、教课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首已学知识:北宋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北宋一致的目标及结果。
教师指出:北宋的一致不过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盘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一致。
北宋的统治地区,不过本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
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势图》,指出当时由汉族成立的北宋、由契丹族成立的辽、由党项族成立的西夏,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别历史期间。
“并立”指的是几个政权同时并存。
这一期间,辽、西夏政权是如何成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日就让我们打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同去学习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_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2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进展,明白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成立与进展。
2.把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阻碍。
3.熟悉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进展所起的作用,培育辩证地熟悉和试探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国的成立、西夏的成立、辽与北宋的赫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赫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探讨新知(一)导入新课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成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成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如何进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诲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讨契丹族契丹的兴起和辽的成立?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农耕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衡宇、城邑。
党项族西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域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进展。
西夏政权成立?时刻: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成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舞垦荒,进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学习与探讨: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客观的评判该事件?西夏买牛契约澶渊之盟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取得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繁重负担从整体中华民族的进展史来看,增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增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域的进展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四、课堂小结请结合本课课件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复杂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难点: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们对辽、西夏两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它们与北宋的并立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斗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情况,认识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情况,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斗争原因,认识各个国家的历史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本课课件,包含图片、图表、文字等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情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民族关系等内容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分析法: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
3.资料:收集与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双减”随堂作业设计
4.D
【详解】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D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排除A项;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首领,排除B项;阿骨打建立金,排除C项。故选D项。
A. B. C. D.
3.(2019·天津)11世纪前期,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并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党项族C.匈奴族D.蒙古族
4.(2022·云南)西夏王陵(如图)是中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古代历史上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耶律阿保机B.松赞干部C.阿骨打D.元昊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请问,统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A.元昊B.忽必烈C.阿保机D.阿骨打
2.(2022·河北)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特点包括:内容上宋朝都要缴纳岁币;影响上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共处,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是宋辽之间议和特点,符合题意,选择C项。故选C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能力目标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准备注意梳理知识。
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
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作业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此剧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剧中主要人物萧峰是契丹人。
那么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的是( )A. 阿保机B. 赵匡胤C. 元昊D. 阿骨打2.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其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是( )A. 金B. 契丹C. 西夏D. 北宋3.银川是中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辽C.西夏D.金4.澶渊之盟规定:……每年向……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盟约的双方是( )A. 南宋与辽B. 北宋与辽C. 南宋与金D. 北宋与西夏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太祖6.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 )A. 西夏、北宋B. 吐番、唐C. 金、南宋D. 辽、北宋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A. 辽夏向宋称臣B. 北宋割地求和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8.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都爱好和平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势力均衡10.宋元金夏时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权并立时期,下列政权中,既与北宋并立过,又与南宋并立过的是 ( )①辽②金③西夏④蒙古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此剧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剧中主要人物萧峰是契丹人。
那么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的是( )
A. 阿保机
B. 赵匡胤
C. 元昊
D. 阿骨打
2.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其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 金
B. 契丹
C. 西夏
D. 北宋
3.银川是中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4.澶渊之盟规定:……每年向……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盟约的双方是( )
A. 南宋与辽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金
D. 北宋与西夏
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宋太宗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宋太祖
6.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 )
A. 西夏、北宋
B. 吐番、唐
C. 金、南宋
D. 辽、北宋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8.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
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
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10.宋元金夏时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权并立时期,下列政权中,既与北宋并立过,又与南宋并立过的是 ( )
①辽②金③西夏④蒙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苏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
参考答案
1-5ACCBB 6-10DDDDB
11.(1)宋真宗;辽。
(2)岁币;岁币是指宋代每年送给西夏、辽、金的金钱和财物等;澶渊之盟。
(3)澶州之战;澶渊之盟的缔结使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双方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4)北宋;秦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