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_丁新华
中西合壁辉耀诗史--郭沫若早期译诗浅论
中西合壁辉耀诗史--郭沫若早期译诗浅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诗人、译者,他的译诗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传,其中许多译作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郭沫若的译诗作品,在当时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一大突破。
他将许多西方名家的诗歌翻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西方的诗歌文化。
同时,他还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郭沫若的译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译作不仅能够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精髓,还能够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他的译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早期的译诗作品包括:
1.《泰戈尔诗选》:郭沫若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著名诗
作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飞鸟集》、《圣雄甘地》、
《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等。
2.《古希腊神话》:郭沫若将古希腊神话故事翻译成中
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希腊文化。
3.《莎士比亚剧本选》:郭沫若将莎士比亚的著名剧本
翻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的
文学作品。
这些译作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郭沫若译诗的修改
论郭沫若译诗的修改本文旨在讨论郭沫若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所运用的修改方式,就有史以来翻译者如何通过增删文字来实现译诗精准度及印象力进行探讨。
郭沫若(1893-1978),中国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文学史学家,他的翻译作品深受欢迎,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他在翻译中添加、删除或修改诗句,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印象力。
郭沫若将传统的翻译观念拓展为理论,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同时也要保持其语义及艺术效果,而且要确保读者能够一读就能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及艺术手法。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可以在文字上增加、修改和减少,以使原文的结构和意义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在实践中,郭沫若曾用很多种方法来改进诗词翻译的精准度及印象力。
例如,当他翻译古诗时,他常常会删掉原文中很多重复的字和句子,但他会保持古诗原有的押韵结构。
此外,在他的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押韵的字,这些字往往不是原文中的,但他会用这些字把原文的押韵结构和意思表达出来,这一点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内容。
此外,郭沫若在翻译中注重字面,并根据上下文将文字修改成更易理解的形式,以提高翻译准确性及表达能力,比如将熟词生义的文字改为生词熟义的,以增强读者对文字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及在实践中的修改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发展,拓宽了翻译领域的思路,为世界诗歌爱好者带来精彩的翻译作品,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及印象力。
总之,郭沫若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诗词翻译中添加、删减及修改文字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也更容易享受翻译作品所铸就的艺术氛围。
因此,郭沫若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与修改方式,仍是后人翻译继承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 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王鹏飞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 是说 ,它已将文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它和早期法国 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过滤 ”,指的是文学交流和对
不羁的精灵呦 ,你是周流八垠 ;
(黎明还在黑夜笼罩之中 ) ,也没有“stone”(石头 ) 和“the
你破坏而兼保护者 ,你听哟 ,你听 !
hunter of the east”(东方猎人 ) 。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
“stone”所暗喻的初升的太阳点出 , 体现了创造性的叛逆 。
对比原作 ,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看出郭译在形式上虽保 留了十四行诗句 ,但莎翁十四行诗体中三行体 ( terza rima) 的韵脚 ( aba, bcb, cdc, ded, ee)却不见了 ,从而 ,原诗中各种 音韵也跟着产生了变异 。这是由于在英语诗歌创作理论
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 话过程中 ,接受者一方因为自身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意无
究的两大支柱 ,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 ,尤其是 意地对传播方的文学信息进行选择 、删改和过滤的现象 。
异质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不可或缺的方 这种文化过滤必不可少的会带来文学的误读从而引起文学
特性的传达 ,他的“诗首先应该是诗 ”的理论使翻译文学达 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换而言之 ,郭译在其精华上 ,便突显出 各种相对于原文的前景化 ( foregrouding)的翻译特点 ; 而这 些前景化的翻译特色正是郭译在“虚拟原作 ”中所形成的
The w 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 se w 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 ring shall blow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探讨
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探讨引言翻译和文学创作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互补性。
1. 翻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翻译为文学作品提供了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可能性,使得读者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经典著作和当代优秀文学。
这扩大了读者群体,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1.2 翻译刺激了原创性思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SL)的意义和结构转达到目标语言(TL)上。
这样一来,翻译者必须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转换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于原始文字及其风格特点深入思考,并有助于促进他们自己在文学创造上的独特思维。
1.3 翻译作为文学的再创作当一个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著作者的意图,并在不同语言之间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高度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2. 文学创作对翻译的影响2.1 文学创作塑造了翻译实践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文字风格和修辞手法给翻译者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挑战。
从文学名著到当代小说,每一次创造都给予了翻译者更多选择,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中文学特质的讨论。
2.2 知名作家对翻译有直接影响有些著名作家深受外国文学影响并进行过自己的作品翻译,这种情况下原作者与执笔者是同一个人。
这个过程可以使原作者更好地探索自己写作风格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翻译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个机会给原著进行修改和改进。
2.3 翻译激发了文学新的创作灵感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的转化,也是对其他作者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再创作。
通过这样的过程,许多作家得到了新的灵感,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结论翻译和文学创作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翻译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范围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而文学创作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给翻译者。
论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变异
论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变异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的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它和早期法国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两大支柱,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尤其是异质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对比原作,在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郭译在形式上虽保留了十四行诗句但莎翁十四行诗体中三行体却不见了,从而原诗中各种音韵也跟着产生了变异。
这是由于在英语诗歌创作理论中十四行诗体和五音步抑扬格被视为常规准则因而在译作中郭有意将英语诗作的常规进行了变化。
此外,在译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诗行最后多用前鼻音或后鼻音结尾。
而鼻音/n/自身带有一种沉实厚重之感,用在此处则更是突显出西风凛例仿似呼呼风声就在耳边徘徊作响。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诗之本质,决不在乎脚韵之有无。
有韵者可以诗,而有韵者不必尽是诗……”郭沫若译诗主张首先深刻领会原作的“内在的韵律”,“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内在的韵律(或日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人,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官商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香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
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底自然消涨,内在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郭译通过对音韵的描述在东方文学中重塑“西风”之音形韵,使西风在“度变形”中被渲染得铿锵有力,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审美层面上可谓是达到了“相对忠实”,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从译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译者对原作强烈的再创作气息。
原文中的前景化特征经过二度重构或变异,已吸收了东方内敛的暗含张力,音形韵诉诸于心而非诉诸于耳。
受雪莱诗歌理论的影响郭也认为“诗歌创作无目的”在写诗和译诗时都应重视“情感的自然流露”,重视“气韵”超过一切。
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加以变异,郭君的译作才彰显出译者与原作的经验交流发挥出了译者的能动创造性实现了创造性的叛逆或变异。
郭沫若的“风韵译”翻译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案 揭 秘
郭沫若是当代一位优秀的文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诗歌是可以翻译 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充分理 解原文 ,还要能够 自由地操纵本 国文
字 。在翻译诗歌方面郭沫若主张风韵
译 ,就是翻译诗歌大可不必对原诗的 每个字每个词都进行 翻译 ,应该把整
个诗看做一个整体 ,不要失去原来诗
了浓 厚 的兴 趣 , 之 后就 开 始 了他 的文 学 创作 颇丰 , 更重要 的是始终在 自己的翻译 实践 中 作。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 , 有时候翻译 比创 风韵译 ” 的思想 。 作还要 困难 。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 翻译却体验 生涯 。 作为文学家 , 他 的诗歌及其他题材的文 应用 “ 1 9 2 3 年郭沫若首次提出 “ 风韵译” , “ 风 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 他 自身的翻译实践就很 学作品收获颇丰。 作为翻译家他兢兢业业, 勤
中华 书局上海编辑所所长 、 国务院古籍整理 好学 , 并对 古典 目录 学有 着深 人研 究 , 师 承 家 人员 的 一致 赞 同 , 对 图书 馆 书 目索 引 的 编辑 规划小组成员等。胡道静先生对汉字排检法 学 , 不到 2 0 岁就撰写了《 公孙龙子考》 , 并由 有着重要的贡献 。 2 0 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胡道 有着独到的见解 , 认为在多种排检方法中, 四 商务 印书馆印刷 , 这对 图书馆学的发展有着 静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及华东师范 角号码法是最有效的 , 并主张用这种方法来 积极影响。 解放后 , 胡道静被任命为华东军政 大学 图书馆 系教授 , 他决心在其有 生之年好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At the dark close of day,
Men meet an outlawed majesty
And hurry away.
-
They come to the lighted house,
They talk to their dear;
They crucify the mystery
With words of good cheer,
-
George William Russell --Irelandpoet and painter. birthed in 1867, died in 1935.Pen name AE from Greek AEon(forever),him to once actively attend literature renew in Ireland mov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19 centuries. Pleased read thatGreecephilosopher Plato,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poet Emerson etc work,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m,
郭沫若翻译活动对其早期新诗创作之影响——以郭氏自述为考察视角
a d,me n i n a wh l e,e e e r f u d i f n e u n h s wo k x r d a p oo n n l c po i r s,Ba e n i s l- a r t n t e p r t ue s d o h s efn ra i h a o
主要 使 用 了白话 语 言 ; 内容 方 面 , 沫 若 在 情 调 和 思 想 上 汲 取 了诸 多 有 益 的 成 分 。 郭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0—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7 (0 0 0 0 1 0 0 9— 4 4 2 1 )5— 0 4— 8
译雪莱英诗一首1921译泰戈尔印的诗一首屠格涅夫俄国作家现通译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数首葛雷英诗一首史托姆德茵梦湖中诗三首1922译克罗普遂妥克德的诗一首莪默伽亚谟波斯诗歌101首1923译雪莱诗六首歌德诗六首道生英诗一首希莱德诗一首魏尔伦法诗一首迦梨陀娑印度诗一首席勒德诗一首1924译诗集鲁拜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系翻译莪默伽亚谟的诗共有101首1926译诗集雪莱诗选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内含雪莱诗8首如云鸟曲西风歌等以及成仿吾译的哀歌1927译诗集德国诗选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内有郭沫若译歌德诗10首
a ay e h o ms ta l td a d c e td b o a d dic s e h n u n e o o eg o t n h i n l z s t e p e rnsa e n r ae y Gu n s u s s t e if e c ffr i n p e s a d t er l p e su n GuoS n w e c e t n: i e m s o “f r ”, Gu r cie te fe r fpo m b t o m po ’ e po m r a i o n tr f o m o p a tc d h r e f m o e o u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摘要】郭沫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文学,戏剧,古文字学,书法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然而,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郭沫若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是个大翻译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并以郭译本《鲁拜集》为例分析郭沫若译诗的优美之处。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思想;鲁拜集;风韵译1.郭沫若的翻译思想郭沫若的翻译思想根据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年代前期和20年代中后期。
1.1 20年代前期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的说法,他曾说:“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郭沫若在译诗上很反对直译,倾向于意译,提倡风韵译,强调译者要译出原作的“神韵”来。
郭沫若还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在《雪莱的诗》的小序中,他写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到他的心声……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可见郭沫若注重译者对原作者的了解,译者不仅要弄清原文字句的含义、意义以及原作的韵味,更要真正从原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翻译一部作品。
1.2 20年代中后期郭沫若还对重复译问题发表过见解。
《屠尔格涅甫之散文诗》中,他写到:“翻译不嫌其重出,译者各有所长,读者尽可能自由择选。
”这一时期,他纠正了“翻译是媒婆”这一比喻。
在20年代后期的《简论》中,郭沫若写到:“……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体,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的因素……这责任并不轻松。
”这段话能看出在这一时期他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及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肯定了翻译这项劳动,并且指出翻译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学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2.从《鲁拜集》分析郭沫若译诗的特点《鲁拜集》是11世纪波斯人莪默·伽亚谟所著的四行诗集。
全球化语境下的郭沫若“翻译诗学”价值体现
全球化语境下的郭沫若“翻译诗学”价值体现【摘要】郭沫若通过翻译实践,挖掘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文学翻译“创作论”翻译诗学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著名的翻译思想家。
他的“翻译诗学”指出,如果从创作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翻译这一实质性问题,这里所指的作者就不仅仅是原作者,他也指另一个“作者”,即译者。
翻译被等同于原作者用源语进行创作,为了取得完美的文学欣赏效果,甚至可以失去原文的真实为代价,最后文学翻译中求真和求美的矛盾随着创作和翻译之间界限的消失也得到了调和。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郭沫若翻译诗学价值体现郭沫若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很多有关文学翻译的理解和感悟,可把它归纳为一套有关文学翻译的“翻译诗学”思想理论。
这种理论被一些学者认为,它无论从东方翻译文学实践,还是从西方翻译文学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有着极度深刻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
这是因为,郭沫若本人在中国,除了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之外,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译家。
他和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样,既是伟大的先驱者,又是中国新文学的巨匠,以其丰厚的思想、众多的创作与翻译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时刻推动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众多的文学翻译和哲学领域。
郭沫若一生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有两千多万字,他在众多的翻译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创作论”翻译诗学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著名的翻译思想家。
一、郭沫若“翻译诗学”的总体特征郭沫若除了精通多种外文语种(日、德、英、拉丁文等)、翻译了众多的文学作品之外,还对于文学翻译方法进行过一些合理有效的总结,挖掘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这就是著名的“创作论”翻译诗学思想。
其具体表现为:首先,他认为,在介绍翻译各国的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有价值的文学文化精神的合理提取,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对文学作品介绍的正确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抓住一些有翻译介绍价值的西方文学作品来加以译介和宣传,以便让国人能够得到最大的艺术精神享受。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探析——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
人文与艺术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探析——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李艳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辽辽宁宁济济职管业理技干术部学学院院O摘要: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
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
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遥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诗歌翻译;郭沫若;《西风颂》;“风韵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2-0053-03I诗歌属于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言志的特点,能够有效表达诗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也能够对诗歌背后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
因此,翻译诗歌对译者资质要求较高,需要其在充分理解诗歌内涵与思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译文对原诗作者的情感思想与映射进行有效表达。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袁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袁特别热衷和擅长诗歌翻译。
郭沫若结合自身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风韵译”理论,强调诗歌翻译需要尊重原诗歌的内在韵味,并非原诗歌的外在形式。
但是,这一翻译理论受到了广泛的争议与批评,主要原因是诗歌翻译的研究学者忽视了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因此,本文以郭沫若翻译的英文诗歌《西风颂》为例,探析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诗歌与诗歌翻译袁以期结合“风韵译”理论深化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研究。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是在2003年由田雨和查明建提出的。
强调其含义为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对翻译对象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袁在翻译活动中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实现翻译目的,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袁表明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
从《冬月》的翻译看“风韵译”中的创造因素
从《冬月》的翻译看“风韵译”中的创造因素摘要:在纷繁复杂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实践过程中,郭沫若基于自身的个性才情,提出“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让翻译和创造结合在了一起,翻譯的痕迹几近消失,大大提高了译诗的可读性和审美性,成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范。
关键词:郭沫若;风韵译;创造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众多显性和隐性的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
就文学翻译而言,更不是简单的符码转换。
文化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远远超越了翻译技巧问题,隐性地引导着译者做出种种的选择。
原文背后所隐藏的艺术文化精神,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定然同译入语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发生冲突和对峙,译者必然要面临选择,而意识形态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左右他的价值取向。
具体体现为在翻译中对原文内容的重视、排除、删节、增添、改动,这是译者自身对原文所作的解读。
因此,翻译实际上是符码的转换和对文化信息的处理。
译者对原语和译入语的态度,翻译标准的厘定,翻译方法的选择,对原文文化内容的注意,以及译作的用途等等,构成了译者的翻译思想。
一、郭沫若的“风韵译”思想与创造精神郭沫若作为创造社的标杆人物,坚决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坚持自我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翻译的个人趣味。
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翻译生涯。
1923年郭沫若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所言,可看作是“风韵译”的定义:“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1](P.331)他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努力接近和再现原作。
他的译诗在这一主观愿望的指引下对原诗产生了客观背离。
译诗在溶入了创造性因素后,更像是郭沫若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在《翻译的动机与效果》一文中,郭沫若再次肯定了翻译中的创作精神:“我们试问,翻译作品是不是要有创作精神寄寓在里面?这我恐怕无论是怎样强词夺理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答应一个‘是’。
论郭沫若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On Interaction betwee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 丁新华[1];李曦容[2]
作者机构: [1]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出版物刊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3-13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郭沫若;翻译;文学创作;相互影响
摘要: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
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我国20世纪初西方诗歌翻译对新诗形成的影响
我国20世纪初西方诗歌翻译对新诗形成的影响
杜龙芳
【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3)004
【摘要】20世纪初,中国新诗形成与当时西方诗歌的翻译分不开.翻译不仅向本土文学注入了异域文学意识形态,同时也引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当一个民族文学处于岌岌可危,遭致信任危机时,翻译文学将替代本土文学而占据中心地位.无论是诗歌改良者黄遵宪、或是诗界革命者梁启超、还是新诗的主张者胡适,都主张向西方文学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翻译介绍西方优秀的诗歌作品,且包括冯至、郭沫若在内的新诗的实践者正是在消化吸收西方诗歌艺术的基础上达至自己的艺术成就的.【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杜龙芳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论象征主义对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影响 [J], 胡江飞
2.20世纪初中国女性翻译家主体性的体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陆秀英;王菂
3.近代中国铁路的另面影响——论20世纪初我国铁路对内河航运的冲击 [J], 苏全有
4.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J], 龙文
5.翻译差额对20世纪初英文小说审美价值影响——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J], 刘翼斌;夏滕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影响
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影响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学者、翻译家和革命家。
郭沫若生于富商家庭,性格潇洒不羁,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式传统教育,但在1914年与中国妻子离婚远渡重洋赴日学医。
在日本,郭沫若开始接触并研究国外的语言文学,并学习了斯宾诺斯、歌德、泰戈尔、雪莱和惠特曼等人的并深受其影响。
郭沫若对近代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和翻译贡献杰出,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尼采的《莱茵梦》,雪莱的《雪莱诗选》,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其多采用自创的理论——“风韵译”来翻译。
本文旨在阐释郭沫若翻译理论的原则及其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其是英语诗歌的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2.中国翻译发展简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上千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朝至唐代的时期,支谦和尚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所译著为佛经,他主张翻译应“约而意显、文而不越”;这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是唐朝僧人玄奘,他认为翻译应遵循“精准”和“易懂”的原则,这样才能使译作简约而不失高雅。
翻译的第二阶段由清末至民初(1911—1949),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翻译事业之巅峰。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他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被后人沿用至今;鲁迅和瞿秋白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对后人的影响紧随严复三原则之后;郭沫若、林语堂等以自己独特的翻译标准扬名。
翻译的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至今,其中刘崇德、黄龙、王佐良等翻译家们对中国当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郭沫若和他的“风韵译”郭沫若主张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第三点,严复曾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形容“雅”字,而“文”则指艺术和人文(尤其是音乐和诗歌)。
“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的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
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
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重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无论如何高估也不嫌过分。
已故的卞之琳先生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过一篇论述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的长文(题目记不清了,只记得是登在《译林》杂志上),以诗人兼翻译家和过来人的三重身份详述了中国新诗主要源于翻译诗的史实。
时至今日,没有诗歌翻译就没有中国新诗这一论断似乎已成文学界的共识。
由于卞先生对中国新诗受翻译影响的情况论述甚详,这方面我就不再多讲,而是扩而大之,或具体而微,随意采撷一些古今中外类似的例证,以补充说明翻译造就中国新诗这一事实并非孤立独特,因而不足为奇,毋庸讳言。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由显到隐,有诗体、词汇、句法、意象、比喻乃至思想观念等等。
下面我们就简略地分而述之。
一、诗体。
众所周知,中国新诗的体式除少量借自民间歌谣和传统诗词之外,大部分都是舶来品或仿制品,如最流行的自由体和各种各样的外来格律体,后者包括十四行诗、四行诗、三行诗、俳句等。
实际上,与中国新诗几乎同时诞生的英语新诗的情形也是相似的。
中国新诗或曰白话诗始于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首白话诗前后;英语新诗或曰现代诗则始于1910年前后出现在英国伦敦的意象主义运动。
中国新诗与其旧诗或曰传统诗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是自觉用当代口语即白话写作,虽然最初所采用的诗体与传统诗体并无大的不同;英语新诗与其旧诗或曰传统诗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则是自觉用自由诗体写作,虽然最初所使用的语言仍未摆脱传统诗陈旧用语的窠臼。
意象主义诗人的自由诗主要来自对法语自由诗的模仿,虽然早在50多年前美国诗人惠特曼就已率先自发自觉地使用自由体写诗了。
但是惠特曼的地位和影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算真正被确认。
而我怀疑,惠特曼的自由诗体很可能学自翻译文献。
因为当惠特曼写作的时代,东方宗教和神秘法术在美国和欧洲相当流行,尤其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被大量译介入英语,其中有些韵文被译成英语时变成了分行的散文。
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
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一个语种诗可能影响另一个语种诗,不一定通过翻译,在今日世界尤其如此。
但是有了翻译,增加了复杂因素,如有影响,情况也就不同,更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拜伦的著名长诗插曲《希腊群岛》(中译题《哀希腊》,沿用至今)早就有过名家马君武和苏曼殊的两种全文翻译,引人注意,但是译的都是用文言旧诗体,影响有限,对于中国诗体的变革更无直接关系。
胡适不愧为提倡白话文学的急先锋,显然受西诗写法的直接影响,试写白话新诗。
经过若干年的“尝试”,自称所写的“实在不过是一些刷在这以。
洗过的旧诗”,后来“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①前,他也用文言旧诗体译过《哀希腊歌》②,比旧译有所改进,①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文选印版《尝试集》,1984,第185页;《关不住了!》译文与原文见第44—45页,胡在当时就在白话诗行中试用了阴韵(“碎了”协“醉了”;“难了”协“关了”;“飞来”协“吹来”),也可说开一个纪元,后来,直至今日,只有陆志韦、闻一多等少数人了解过这个道理并也试用过。
②附原文同上,《去国集》,第91—106页。
却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他后来偶用白话译现代美国女诗人莎拉·替斯代尔(S ar a T easdal e)平平常常的一首抒情小诗《关不住了!》(Over t he Roof s),却好像“得来全不费功夫”,居然用说来也他自己的说法,开了“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①。
妙,胡适早决意要进行“诗体大解放”②,写白话诗要写得“自然”,打破整齐句法,自称曾从五七言旧诗、长短句词曲试验过“二三十种音节(格律)”③,却一直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建不起“新诗”的格局,一朝用白话把一首原是普通的英语格调诗译得相当整齐,接近原诗的本色,就有理由使他自己得意,也易为大家接受。
从此,稍经一些同道合力“尝试”的初步“成功”,白话新诗的门路打开了。
接着,影响扩大,一般读者,由不得多少遗老遗少的反对,逐渐承认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现代白话,严肃写诗(不止写打油诗),除了采用各种现代民歌体的,都可以用说话方式来念或朗诵,不照传统方式来吟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我爱荷兰的Spinoza ,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
因为我爱他是靠磨镜片吃饭的人。
三
我爱印度的Kabir ,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
因为我爱他是靠编鱼网吃饭的人。
在这首诗中, 郭沫若将我国的庄子、荷兰的斯
一、翻译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 未受影响期的诗歌
郭沫若于1892 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
在家塾“ 绥山书馆” 期, 他就读了《四书》、《五
· 86 ·
第15 第4 期
2 0 0 0 年1 1 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 RSITY OF ELEC TRIC POWE R(SOCIAL SCIENCE)
on his literary creation
DING X in-hua
(Fo reign Languages Dept , Chang 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 Changsha 410077 , China)
Abstract:Guo Moruo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poets and playwrig h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
“五四” 期间, 我国文豪辈出, 成就斐然。其
波澜壮阔之势不亚于欧洲的“ 文艺复兴” 。最明显
的特征是这些文人中绝大多数博古通今、学贯中
西。他们均有两支笔:一支创作之笔, 一支翻译之
笔。而且他们的翻译与创作左右开弓、同时并进。
他们往往将翻译与创作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互渗
透、相互补充。他们的翻译与创作不仅面多、量
人墨客、风流才子的余韵。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郭
沫若早年深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自己也提到
“ 在十岁以前, 我所受的教育只是关于诗歌和文艺
上的准备教育。这种初步的教育似乎就有几分把我
定型化了。” ① 若非后来广泛接触外国诗人及其诗
歌, 郭沫若就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旧诗的束缚。
(二) 泰戈尔和海涅影响期的诗歌
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旧诗的框架所望尘莫及
的。不但是像《凤凰涅般木》这样思想内容丰富的诗
章无法用旧诗形式来代替, 就连《天狗》等小诗奇
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等也决非旧诗所能表现的。
在《天狗》中, 郭沫若一口气喊出了二十九个
“ 我” 。《晨安》中喊出了二十八个“ 晨安” ! 这也很
难想象用旧诗形式表达出来。郭沫若是典型的主情
of our country .After a careful study , we can fi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largely depended upon
the translating of foreig n literature .
Key words:translation;Guo Moruo ;literary creation ;influence
歌, 都可看出这一影响。
接近泰戈尔和海涅的诗歌后, 郭沫若的诗才真
正向前迈进了一步。首先他模仿泰戈尔的诗创作诗
歌。他说:“ 我在冈山时便也学过他, 用英文做些
无韵律的诗。” ②这可谓郭沫若从写旧体诗转向写新
体诗的第一步。从1915 年郭沫若译海涅的《归乡
集》来看, 有些诗节明显地用了白话。用白话译诗
始接触他的诗郭沫若激动不已, 仿佛哥伦布发现了
新大陆似的。不久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欣赏, 并
且动手翻译了《泰戈尔诗选》与《海涅诗选》。在
其影响之下, 郭沫若最初一批新诗《鹭鹚》、《新月
与晴海》、《春怨》等终于问世。以后《女神》中所
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
司》、《辛夷集》的序以及《牧羊哀话》里的几首牧
出的历史学家, 又是作家名诗人, 这些方面的气质
再加上外国戏剧的直接影响, 因而使他的历史剧创
作不同凡响。他曾回忆说:“ 我最初从事于戏剧的
创作是在民国九年的九月, 我那时刚好把《浮士
德》悲剧第一部译完, 不消说我是很受了歌德的影
响的。” 又说:“ 《棠棣之花》全幕的表现完全是受
着歌德的影响。(像使聂焱和聂政十分相像的地方
号》、《地球, 我的母亲》、《匪徒颂》、《晨安》、《凤
凰涅般木》、《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的教
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 ③
郭沫若也曾翻译过惠特曼的诗歌。接近惠特曼
后, 郭沫若的诗是在尽力追随《草叶集》那汪洋恣
肆的诗风和奔腾不羁的自由体。应着惠特曼的诗
风, 他那不朽的《女神》终于诞生了。这些诗彻底
宾诺莎和印度的伽皮尔并称为三个泛神论者, 热情
地讴歌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过着自食其力的生
活。这首诗完全用白话来表述。清新、冲淡、晓畅
易懂, 无任何陈词滥调。这便是他开始作自由诗的
典型特点。这与我国旧体诗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由此可说明我国诗歌真正从“ 贵族文学” 走向
“ 平民文学” 。
(三) 惠特曼影响期的诗歌
通过接触《草叶集》, 郭沫若又转而与惠特曼
产生了共鸣。特别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
脱干净的诗风和“ 五四” 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
分合拍。于是郭沫若彻底地为惠特曼那雄浑、豪
放、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他说:“在他的影响下,
应着白华的鞭策, 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的怒
蔚为风气, 并成为不可扭转的大趋势。只不过郭沫
若《女神》的出版以其他新诗人所没有的特色和姿
态一下就雄踞于当时的诗坛, 在新诗处在披荆斩棘
的时期很快就冲到了最前面。” ⑤尽管郭沫若的新诗
以后遭到了非议, 但还是有其显著的优点。现在看
来, 其新诗思想性大大高于其艺术性。为了引起广
大民众的共鸣, 他用极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其极为
容上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博得了
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而
且在艺术上锐意进取、大胆拓新。也就是说, 它们
突破了旧诗、旧剧形式的束缚, 展示了过去诗歌和
戏剧创作从未有过的雄浑豪迈的气魄。若细观察,
不难看出其诗歌和戏剧创作中含有外国诗歌和戏剧
的影子和痕迹。这是本文探讨的两个主要问题。
His poems of “ The Go ddess” laid an actual foundation for China' s new poetry .His plays such as “ Qu
Yuan” paved the w ay for China' s historical play s.They both marked a new epoch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郭沫若“ 五四” 前就接触过外国诗。尽管这一
时期他的诗歌尚未脱离旧式诗歌的格调, 但不难发
现他已深受泰戈尔的影响。郭沫若第一次读到的新
诗是美国朗费罗的《箭与歌》, 这极大地激发了他
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对他以后从事新诗创作颇有影
响, 甚至对他后来选译《诗经·国风》中的一些诗,
都有莫大的启迪作用。泰戈尔的诗清新、平淡。开
可以说是郭沫若诗体解放的第二步。再后来, 他就
很潇洒地开始用白话作诗。如其小说《牧羊哀话》
中的几首《牧羊歌》就基本上属于自由体。
1920 年1 月, 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学
灯》上, 发表过一首题为《三个泛神论者》的诗:
一
我爱我国的庄子,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
不消说也模仿了点子莎士比亚)。” ⑧
郭沫若接触歌德也是“ 五四” 前的事, 并在
1919 年和1921 年译过其《浮士德》第一部和《少
年维特之烦恼》, 后来又译过其多种剧作。特别一
[ 收稿日期] 2000 -01 -19
[ 作者简介] 丁新华(1964-), 湖南攸县人, 长沙电力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教学与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
丁新华
(长沙电力学院, 湖南长沙410077)
[ 摘要]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其诗歌集《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实际奠
二、翻译对郭沫若戏剧的影响
郭沫若不仅翻译了大量西方诗歌, 而且译介了
共十一部国外戏剧。他的戏剧翻译, 也不单纯是语
言的译介过程, 而且是艺术的再度创造。正是通过
外国戏剧的翻译, 他从中吸取其优秀成分, 并将其
融进自己的剧作之中。
郭沫若在戏剧方面的成就稍晚于诗歌。这些成
就的取得也深受外国戏剧翻译的影响。郭沫若是杰
基石, 其历史剧也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综观其文学成就, 不难发现他的诗歌戏剧创
作都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
[ 关键词] 翻译;郭沫若;文学创作;影响
[ 中图分类号] I0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6271 (2000) 04 -0086 -05
The influence of Guo Moruo' s translation
们像猛烈的飓风, 像咆哮奔腾的江河, 强烈地冲击
着读者, 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这首诗里毁
坏与创造的力量威武猛烈, 与惠特曼的诗风完全
吻合。
胡适在1920 年3 月就出版了他的新诗集《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