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萍谈读书

合集下载

学习小学特级语文老师---薛瑞萍的一些教育观点

学习小学特级语文老师---薛瑞萍的一些教育观点

学习小学特级语文老师---薛瑞萍的一些教育观点“ 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这也是书的作者薛瑞萍的一句话。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请跟我来》、《书声朗朗的三年级》等这些书,在网上一度“火”成最畅销的教育类图书时,“看云”这个网名也成为网上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就是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的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瑞萍。

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爱读书的女教师,一个爱家的女人。

下面是CHEEY把薛老师的一些教育观点总结的,高度认同。

▲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

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

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

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

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润泽童心快乐童年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深知“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孩子是幼苗,书籍就是沃土,幼苗永远离不开沃土。

对于阅读的功用,薛瑞萍老师在书中写道“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了雨的光临。

”作为家长,我觉得我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在书海里自由翱翔。

但是,孩子天性是活泼爱动的,读书缺乏恒心和耐心,对书的爱好远远不抵对玩的热爱。

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帮助和共同努力。

我想从培养“阅读习惯”和选择“阅读内容”上简单的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阅读,每日不间断的坚持。

这也正应了薛瑞萍老师的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习惯。

每天睡觉前的半小时,就是我和孩子的阅读时间,或是他读我听或是我读他听,有时候每人读一段或分角色朗读。

他最初读的都是磕磕巴巴的,现在明显的比以前有进步了。

我觉得有进步就是欣慰的,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不能急,得让孩子慢慢来。

每天半小时,累积下来的阅读量也是很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一直坚持。

从阅读的内容上我觉得应该注意背诵经典和阅读书籍相结合,背诵可以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古诗词等等一些经典作品,背诵的好处有很多,一是能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二是有目的的让孩子识记一些经典著作,陶冶孩子的性情。

有反对孩子背诵经典的声音,他们认为背诵了也没有用,迟早会忘的。

其实我觉得记住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使孩子受到了做个正直、善良、淳朴人的教育,懂得真正的真善美。

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我认为不能太单一,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甚至现代诗都能读。

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孩子的见识更广,视野更宽。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感受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享6:
秩序生成的时机一旦错过,补救艰难——闹的荒 草一旦生根,必定乱蓬蓬拥塞孩子的心灵,其中 难以开出静思的花朵。
分享7: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一定要让孩子 感觉到你的处罚是必须的和善良的——同时又不 能让他们将惩戒看成游戏。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尺 度把握,教育之所以成为艺术,盖因如此。
分享8:
分享11:
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富有魅力和 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 这个孩子——这群家长的一对一。(不可偷懒、 要创新、要有耐心)
记者:你说过,不以为自己的工作对孩子一生 有 重大影响,为什么做的怎么投入? 看云:是的,我从不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可是,我 知道,知道只要我愿意,还是可以在他们心里留 些爱的碎片的,为自己留些温暖的记忆
分享9:
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 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 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 你最好装做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 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的交流)
分享10:
老师的要求和意愿我们理解,今后在阅读上我们 会多多督促孩子。可是家长督促太紧了,孩子有 逆反心理,老师的话对他来说好比圣旨。有些要 求老师可以直接给孩子提,最佳的效果,需要我 们和老师一起摸索。(家长的信,交流)
• 要承认差异,辅导弱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 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价的“今日 终于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含 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你 是不行的。
• 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 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 点燃——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 ( 自信,肯定多一点,多元智能 )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 朗朗乾坤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 朗朗乾坤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朗朗乾坤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朗朗乾坤一、为了终身读书人1.“唯一而且最重要的”。

高度认同《朗读手册》。

下面是一些深深打动我的句子及统计数据。

虽然他说的是美国的事情。

但本质意义上的教育问题是无国界的。

吉姆·崔利斯当年所操心的,就是中国目前所遭遇的。

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

(第7页)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

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两倍。

60%的受刑人员是文盲。

63%的受刑人员是累犯。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辍学离校呢?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这影响到成绩单。

改变毕业率,就改变了入狱率,也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风气。

一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率愈高,入狱人口就愈少。

因此,由常识可知,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消灭它们。

(第16页)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

(第18页)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力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

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各位听了是否动心,是否有立刻去读去诵的冲动?如果有,恭喜自己,因为你对语言还保有一份敏感,而对于语言的敏感,乃是教师必备的第一职业素养。

儿童对语言是天生敏感的,是这种敏感引导着他学会了听懂话语,学会说话,是这种敏感性使他迫切要求成人为他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尽量新鲜尽量丰富尽量美好的母语的滋养。

所以,如果我对语言还存有一份敏感,既说明是拥有起码的教育学素养,也是我童心犹在的证明,我的精神食欲还很强健的证明,我的生命力依然青葱茁壮的证明。

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二、日有所诵,对天赋之门的叩启1.具体做法。

连续性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我们今天的教育行动,既要着眼于孩子的过去,也要着眼于孩子的将来。

这样我们的活动才有可能是完整的有效的。

鉴于这一原则,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在过去三年来做的事情。

每天10分钟,习惯成自然;连续反复的活动,是对天赋之门的叩启。

读书,给我智慧

读书,给我智慧

读书,给我智慧——薛瑞萍《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好书推介三小白鹏去年以来,总校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旨在提升教师素质。

其实,早在这之前,一些学校已经尝试给教师在每个假期推荐1-2本书进行阅读学习,开设教师讲坛进行交流,或进行读书笔记检查,其目的就是形成学习研究的氛围,从而提升和推进教育教学的效益。

本学期,学校为落实总校的读书方案,督促每一位教师进行读书学习,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计划。

现在结合学校安排,结合七一党员活动,先在党员中先行落实一步,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让党员教师影响或带领周围身边的人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

结合我的读书经历,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薛瑞萍《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理由如下:或许我喜欢读书,是一位语文老师的缘故,在读薛瑞萍老师的“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中作者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结合优美流畅的文笔,把她的真诚、真实、智慧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对教育满怀感情,爱读书,乐于思考,执著追求事业的教师形象凸显出来,坦率、自然、诚实的薛瑞萍老师,让我更容易走近她,模仿她。

她是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但她是平凡教师中的精英,是平凡教师中的榜样。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全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第二辑,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第三辑,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

细细读薛老师的书,你就会一步步明白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再棘手的事到她那也不难了。

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和乐趣她发挥到了极致;明白语文学习之道,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她的语文素养;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和一堂堂精彩自然的语文课堂实录,让读者品味出来自一位语文教师带给学生的人格力量以及高品质的读书对人的发展深层次的影响。

她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她对事业的执著和敬业都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爱读书或许是我跟薛老师的共同兴趣吧,也因此,薛老师那“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中智慧的感悟,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才更是我真正佩服。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非常赞同亲近母语的主张:童年应当是快乐的,语文教学应当是简单的。

所谓简单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思考和写作。

腹有诗书,落笔千言。

然后带着一班孩子,六年一日,渐行渐远——兴致勃勃地阅读、思考和表达。

源于阅读的平和与浩然读、写、教,归根到底,获益最大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播种幸福的第一要义,是让自己活在幸福之中。

我是教师,我的职责在于教书立人,想让学生爱读书,比措施更重要的,是教师先做读书人。

因为,源自心灵和气质的熏陶,其作用,比起方法层面的抓,必定更加深刻而久远。

当书卷气伴随着幸福感,洋溢于你所在的空间,亲和力、同化力便自然生发了。

而且,这样纯净的读,会使教师心态趋于安详平和。

而安详平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因为平和安详好比一方广袤丰沃的田野,只有在这里,才可能期待播种丰厚的收获。

《吉檀迦利》是我百读不倦的诗篇。

到了高年级,我会带学生一起背的。

融会贯通、畅游古今的感觉,是妙不可言的。

弗吉丽亚·伍尔夫说:越读越觉得,世界上的书,原来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

在著名的《西雅图宣言》里,那个印地安酋长说: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其实我们红人的神和你们的上帝是同一个人。

道的隐机坐言,佛的解脱定禅,儒的正心诚意,都是希望达到接近宇宙本体的绝妙体验。

而这种体验,我在阅读中得到了。

那就是:万化归一,人我一体。

卡莱尔在《文人英雄》中写道:伟大的灵魂总是忠诚地服从、敬慕在它们之上的东西,只有渺小而平庸的灵魂才是另外一种样子。

即真诚的人,本性上都是顺从的人,只有在英雄的世界里,才会有对英雄业绩的忠诚服从。

沉浸于书籍,沉浸于伟大的语言和思想,虔诚地膜拜,贪婪地汲取——低到尘埃,然后开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的花朵。

作为个人,这叫养我浩然之气;作为语文教师,这叫打造专业成长的底气。

和孩子们一起读曾经的骄傲:男生四年级读《复活》。

女生六年级读《简爱》。

交流读书体会主题发言稿——薛瑞萍老师对我的影响doc

交流读书体会主题发言稿——薛瑞萍老师对我的影响doc

交流读书体会主题发言稿——薛瑞萍老师对我的影响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读书体会,是因为看了小学教师薛瑞萍的几篇文章和她写的两本书,对我影响、启发和帮助很大。

薛瑞萍老师,安徽合肥市62中学小学部的一位普通教师,她说“教师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

”接着她引用了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伴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内心所思所想,真是一语雨击中,想象着与书为伴的日子确实精彩纷呈,美妙绝伦。

最初看到薛瑞萍这个名字,是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因为她写的《书,美丽的种子》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还不过瘾,干脆带到班级读给我的学生听,没曾想到五年级学生还是能够听懂,并且很喜欢听,教室里静悄悄的,读完以后,学生们若有所思,脸上带着会心的微笑,我感觉学生是收益匪浅的。

现在不妨读几段给老师们听。

语文不光是课。

语文更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课。

语文是“这样的老师”与“这样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时候独特的生命体验。

失去了类似耳鬓厮磨的相知默契,我觉得那课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容乐观。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高贵的感情,爱也是世界上被污染被糟蹋得最严重的字眼儿。

爱是博大的,有亲情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朋友之爱.也有对大自然、对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美好事物的爱,当然也包括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情人的礼物》,一本关于爱的好书,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爱的体会,读出不同层次不同广度的意义。

你的心胸有多么广阔,你的收获就有多么丰厚。

“如果我拥有天空和空中所有的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满足了。

”“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

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孩子们,老师热爱生活。

老师当你们是生活送我的——情人的礼物!”我对薛瑞萍老师的崇拜由此产生,也许她是一位小学班主任,我也是,她是教语文的,我也是,因此有更多共同的东西。

薛瑞萍老师谈阅读

薛瑞萍老师谈阅读

薛瑞萍老师谈阅读在接触儿童阅读之前,我认为的经典就是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那样的书。

接触了儿童文学之后,我眼中的经典有了拓展。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要想帮助儿童,前提是你要了解儿童。

在中国,了解儿童的一个捷径,就是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长袜子皮皮》,比如《小飞侠彼得潘》。

《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是一个来自韩国的数学图画书,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给孩子上数学课的:爷爷是个设计师,家里的房子,是他亲手设计和建造的。

爷爷告诉孙子:结实的、舒适的、坚固的、漂亮的房屋,要能够站立在地面上,前提是有科学的数学来作为支撑。

爷爷带着孙子看各种各样的建筑物,给他上数学课。

很多孩子可能都会问:为什么城市里的房子,方块比较多。

爷爷告诉他:同样的面积,砌成一个个方块,切割出来的空间最多。

也有不一样的建筑,比如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能够屹立千年,魅力不衰,除了古希腊的神话赋予了它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最多运用了黄金分割的原理,特别耐看。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故事的最后,孩子也画了一幅图形——他要给小狗建一个窝,规整的图形,准确的数字……阅读,原来可以这样轻松、有趣。

有一个观念,是我相信的:美育之外无德育。

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

《小黑鱼》这个故事,是我心目中的经典,它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也是儿童成长的故事。

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鱼。

他们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黑得就像菜淡壳,它叫小黑鱼。

他比他的兄弟姐妹们游得都要快。

游得快,这很重要。

当英雄,是要有先天禀赋的。

一个可怕的日子,从海浪里突然冲出一条又快、又凶、又饿的金枪鱼。

他一口就把所有小红鱼都吞到肚子里,只有小黑鱼逃走了。

他逃到了大海深处,既害怕,又孤独,伤心极了。

偌大一个海洋,怎么可能只有它一条小鱼?有孩子说:这实际上画的是,小黑鱼经历惨变之后,大脑里一片空白,觉得全宇宙只剩下了自己,它落入了彻底的孤独和寒冷之中。

我又问孩子: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孩子说:接下来,会有一条老黑鱼,一只海龟,或者一只同样吓傻了的小黑鱼。

好书推荐《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好书推荐《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好书推荐《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作者简介薛瑞萍,网名:看云。

安徽省台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一直担任班主任。

《中国教师报》2005年元旦首期曾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和整版的篇幅对其进行了报道。

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

“看云说”几乎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口头禅。

她于2004年9月在“教育在线”网上贴出的,以她第三次带一年级的每日经历为主题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帖子,更是掀起了低年级教师和家长的追看热潮。

职业观: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

二、书本简介与阅读感受我们常谈老师要善于学习,但很多老师并不清楚我们要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用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教育理论的阅读。

读什么样的书,以什么样的姿态读书,将决定你是什么样的教师。

读书的姿态有闲适的,有功利的,也有超越性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里,闲适的阅读该是最常态的方式;有时写文章或应付考试,便会以快餐的方式进行些许功利性阅读。

读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我领悟到教师阅读最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以这样的阅读姿态进入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之中,天长日久地接受熏染,会自然地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之中体现着教育的自然之道。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定要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

于是,原本醉心于文学、思想类书籍她开始走上了阅读教育理论之路。

从一开始的基本不读教育名著到沉醉其间享受阅读,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收获振奋与反思。

她实现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于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刘云杉的《学校生活社会学》,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成了她边读边写读书笔记的对象。

两年中,她一共阅读了近二十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了二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她将实践与理论用智慧进行了自我的自然链接。

培养终身阅读的人

培养终身阅读的人

培养终身阅读的人——中国教师的奇迹薛瑞萍老师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所实行的:“学好语文的根本在于高品位阅读。

”及她的“日有所诵”班级的实践被无数学校和老师认可、推广。

“少年是人生的宝贵阶段。

如果一个人在他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学习兴趣最旺盛的年龄所做的,知识抠教材、做习题,那么这是最痛惜的禁锢和浪费,学好语文的根本在于高品位阅读。

和分数相比,这是“软指标”,然而比起分数,它对孩子的一生的意义不知道重要多少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

”薛老师同时指出:“琅琅书声,朗朗乾坤。

”刚刚开学一个月的时候,我们一年级也做了一段时间的晨读练习。

我当时觉得,这就是一种多读、多记、多背的“程式”教学。

晨读无非就是早自习时间的内容而已。

然而,当我到总校推开三年八班教室的门,听着内容相同的“晨读”,我深深地被震撼了。

我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声音的气势、阅读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自己的情绪被一个个字正腔圆、节奏鲜明,充满激情和自信的孩子的声音所激发,我顿感热血沸腾,眼眶充盈着激动的泪花。

学生们充满愉悦、快乐地沉浸在诵读、朗读中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在诵读中茁壮成长,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阅读。

正如薛老师的名言:“记诵的是诗文,积淀的是素养,外显的是气质。

”让学生每天十分钟到半小时,《日有所诵》。

诵读美文,节奏更强的诗,诵读和朗读结合在一起,反复读,完整地读,来来回回地读,只是念,只是念,只是念,自然而然会背。

学生享受阅读,没有所谓忘记,记得记不得,曾经的感动和念诵才是最宝贵。

同时,薛老师在阅读教育中,对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黄庭坚:“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苛刻了点。

但是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自己先就不读书,怎么能教好学生。

”一本好书可以使他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培养终身阅读的人。

为他们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在阅读中更热爱生活,品味生活,更加有气质。

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读孩子们的世界——读薛瑞萍老师的《我们二年级啦》有感

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读孩子们的世界——读薛瑞萍老师的《我们二年级啦》有感

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读孩子们的世界——读薛瑞萍老师的《我们二年级啦》有感“童年是我们的来路,由于傲慢和愚蠢,这路被大多数人所遗忘——我们们需要重温和回顾;童年意味着生长和创造,这力量很多人熟视无睹——我们需要看见和汲取。

所以读童书是所有教育者的必需。

”这是薛瑞萍老师的《我们二年级啦》中的“十一月:我有一群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部分内容中的一句话。

我感觉这一句话给了我深思,是呀,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整天与花一般的年龄打交道,如果我们不用花的声音去滋润花的心灵,我们何谈看到骄人的花期?我们每个人从童年走过,今天我们又有机会重温童年的梦,可是我们仅仅剩下一颗慢慢衰老的心,所以我们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读孩子们的世界,确实是困难了不少,但是薛老师却做的那么从容。

从表面上看薛老师做的很简单:薛老师爱和孩子们一起去朗读,不管是书上的故事还是孩子们的作品,薛老师都能读出不同的韵味来,学起知识来也得心应手了不少,把复杂工作变得即简单又高效,但是是做起来,得抛开多少杂念才能入境?王财贵教授也曾经说过“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他说教孩子很简单,其实只用说:“小朋友,跟我念。

”听起来是再简单不过,可是我们做起来却是那么的牵强。

因为这需要一定的功底和不灭的童心,需要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意志和信念,更需要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读孩子们的世界。

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虽然也知道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默读看不懂的,通过朗读却能够听懂,这很奇妙。

第一,因为朗读,默默硬读的艰难和生涩得以消失或者缓解,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意和思维变得连贯流畅;第二,语调也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富于乐感的朗读更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能够为你的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

第三,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

如果父母、教师所读的东西是自己深刻理解、深深感动的,这种理解和感动也可以传染给孩子。

薛瑞萍谈读书

薛瑞萍谈读书

书,美丽的种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和教学作者:薛瑞萍[按]有些常识,只要坚持,就会成就伟大。

但我们经常遗忘或忽视的就是常识。

比如,学校要培育读书的种子,教育要促使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不是有一名言吗: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但是,即使是那些大力提倡文化建设,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又有几所飘溢着浓浓的书香呢?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不知道有多少所学校多少位老师了解这个节日,反正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上知道这个日子的人仅有6%。

而今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持续走低,2005年仅为48.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54.2%选择“没时间”读书,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选择“不习惯”读书。

是社会不读书的风气使学校的书香稀薄,还是学校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导致社会对书籍的冷漠? 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但清楚的是,“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它肯定需要一个伟大的书业”,而社会上如果不存在一大群把“阅读是为了活着”当信条的读书种子,书业就永远与伟大无缘。

阅读,不仅事关个体的精神生命,更事关一个伟大的时代。

教育,将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做些什么?童年应当是快乐的,母语学习应当是简单的。

所谓简单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思考和写作。

腹有诗书,落笔千言。

然后带着一班孩子,六年如一日,渐行渐远——兴致勃勃地阅读、思考和表达。

儿童未必都要腹有诗书,落笔千言,但儿童的母语学习抑或可以是快乐,儿童的成长抑或可以是茁壮的。

事业是一棵树,书籍是一片沃野。

让我比别人走得更远的阅读朋友告诉我: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

我是教语文的,文学作品大约属于“专业知识”的这一块,我所深深喜爱的思想类书籍呢,大约属于“人文视野”的一块。

读《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的心得体会

读《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的心得体会

读《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的心得体会《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是由薛瑞萍所著的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问答集,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教育领域的经验与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也从中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考。

在此次读书的过程中,我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与体会。

首先,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薛瑞萍在书中提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

这让我深思,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有思想的个体。

其次,在教育中注重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薛瑞萍在书中提到了教育中的“个体差异论”,强调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

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薛瑞萍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性。

她强调了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和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愉快和有效的。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互动的、有意义的过程。

在书中,薛瑞萍提到了“让学生快乐的教育”这一概念,强调了教育应该是积极、愉快和有效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经历,那些充满趣味和情感的教学过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薛瑞萍班级读书日志有感

  读薛瑞萍班级读书日志有感

读薛瑞萍班级读书日志有感有人这样概括教师读书三重天,一是为职业而读,二是为发展学生而读,三是为自己享受生活与人生而读。

我想我大概只能属于第一重天吧。

三年前,因为要教一年级,所以在书店四处寻找有关书籍。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跳入我的眼帘。

作者薛瑞萍,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网名看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班级博客,叫‚云门弟子‛。

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心平气和‛,怎么可能?59人一班,单住校生就有44人,一天一夜下来,已是声嘶力竭,腰酸背疼。

繁重琐碎的教学生活,让身心俱疲的我,时不时在学生犯错时大动肝火。

看看薛老师怎么说吧!‚定能生慧。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

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说得真好!我们一直在认为:吵闹的孩子只是个性的问题,而没有想到这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是不是也在追求一种表面的繁荣,热闹的课堂下是不是也在掩藏着学生思维的贫乏,思考的缺乏呢?回想自己的课堂,我是否也经常在课堂上大喊大叫呢?在我的‚狂风暴雨‛之下,也只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其后,学生该干嘛还是干嘛,根本没把你的呵斥真正放到心里去,我们是否也要换一种心境,换一种方式呢?‚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你、聆听你,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

如果这样你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你该读书了。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语言的新鲜、洁净、有趣味,这是我们生活语言和课堂语言追求的目标,只有新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洁净,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学习,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薛老师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一日不读书,总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而我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美的历程》、《幽梦影集》,我好像都没有听说过,真是汗颜。

羞愧之余,赶紧买齐了班级读书日志的另外五本书书。

读着读着,我发现薛老师除了博览群书,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发声读‛一小时左右:只要有五分钟以上的时间,我就在台上端坐而读。

薛瑞萍《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书交流

薛瑞萍《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书交流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书交流薛瑞萍,这是老师们都很熟悉的名字,但是,我对她的熟悉开始于三年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今年,我又一次走近她,读起了《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其实,《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薛瑞萍老师的教学法宝和教学心血的结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的学习宝典。

这本书是以日记形式记录的,一年三百余天,一书三百多页,日有所记、日有所得、日有所思,它不光是老师的班级日志,同样也是孩子们的成长印记。

学生的点点滴滴、教师的所思所行,都如缕缕春风拂面而来,让我边读边产生了颇多感慨。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是薛瑞萍老师的一本班级日志,主要记录了薛老师在教三年级时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

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来写。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上学期,包括九、十、十一、十二和一月份。

第二部分:下学期,包括三、四、五和六月份。

有案例分析、有抽测、有方法、有反思,记录了自己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

特别是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们的作品,家长的互动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那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薛老师对孩子们爱,对孩子们的亲切。

在开学的第一天,薛老师就给班里的三位新生每人买了一本注音读物,与其说是送给孩子的,不如说是送给他们父母“看”的。

想要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尽快染上读书习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这一做法是多么的难得呀!我想那些收到薛老师书的孩子一定会心怀感激,认认真真地把书读完,那些父母一定会被老师的做法所感动,支持孩子的阅读。

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每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

老师和学生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

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

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

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老师则高高地站在讲台前用严厉地目光搜索着那些不认真读课文的学生。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摘记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摘记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摘记class=“text_body” id=838534 >薛老师在她读书的过程中记录了许多教育学者的经典名言,这些言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让孩子安静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理智的沉静”。

蒙台梭利则认为:沉静是一种无杂念的、更好的和无阻碍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晰和思考自由的源泉。

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净组成,是理解儿童必不可少的条件。

2XXX年的时间把辫子编好;看到孩子将并非珍贵的瓷器端到另一个房间收拾起来……每当这种时刻,如果不抢过去替他完成,大人就感到痛苦。

痛苦的真实根源在于:儿童工作的节奏和成人不同。

每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都会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的一种内在特征,几乎就像一个人的形体。

当其他人的活动节奏跟我们相接近,我们就会感到高兴,如果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节奏去适应他人,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

当我们以迅速有效的行动“帮助”孩子完成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了孩子的节奏——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

当儿童以强烈迅速的节奏活动,成人反倒能够原谅孩子带来的混乱与无序——认为那是充满生机的表现。

正是在洗澡、穿衣、系鞋带、梳头这些小事情上所发生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人类成长所遇到的最早和最富有戏剧性的斗争——即儿童要靠自己的努力求得生长,而成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压抑他。

——看云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3、在敏感性决定着儿童从一个复杂却又适宜其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他所必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产生敏感,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就像有一道来源神秘的光线,照在一些东西上,其他东西却处于黑暗当中。

在这一特殊时期,这些被照亮的东西,就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

他从中汲取,形成特定的能力、品性和素质。

——蒙台梭利4、蒙台梭利发现:服从不可违背的天性,处于敏感期的儿童内部具有生机勃勃的动力,这一时期的儿童会以一种特别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

当环境适合的时候,成长,或者向着高一阶段的发展将变得热切、容易和充满活力。

薛瑞萍教育名言

薛瑞萍教育名言

薛瑞萍教育名言一、有关阅读教育学家告诉我们: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1、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

2、对于语文而言,最值得重视的,是广泛的阅读,而不是一时某次的考试成绩;对于将来其他的所有功课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取得优秀成绩的根基。

3、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比如“夏天”的“夏”,在课外书中见多了,即使不会写,也知道不是“上下” 的“下”,于是老老实实写拼音,于是免丢一分。

4、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试卷将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表达……诸多综合能力的考察,要提高综合能力,光靠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只用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汪洋大海,在那里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

二、有关父母1、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2、如果你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3、要让您的孩子知道,无论学习艰难还是轻松,坎坷还是顺利,和他走在一起,欢乐辛苦在一起的,是他最亲的人。

当然,还有老师。

这是他们上行的持久动力。

4、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

”5、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

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大师还告诉我们:“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美丽的种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和教学作者:薛瑞萍[按]有些常识,只要坚持,就会成就伟大。

但我们经常遗忘或忽视的就是常识。

比如,学校要培育读书的种子,教育要促使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不是有一名言吗: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但是,即使是那些大力提倡文化建设,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又有几所飘溢着浓浓的书香呢?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不知道有多少所学校多少位老师了解这个节日,反正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上知道这个日子的人仅有6%。

而今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持续走低,2005年仅为48.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54.2%选择“没时间”读书,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选择“不习惯”读书。

是社会不读书的风气使学校的书香稀薄,还是学校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导致社会对书籍的冷漠? 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但清楚的是,“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它肯定需要一个伟大的书业”,而社会上如果不存在一大群把“阅读是为了活着”当信条的读书种子,书业就永远与伟大无缘。

阅读,不仅事关个体的精神生命,更事关一个伟大的时代。

教育,将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做些什么?童年应当是快乐的,母语学习应当是简单的。

所谓简单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思考和写作。

腹有诗书,落笔千言。

然后带着一班孩子,六年如一日,渐行渐远——兴致勃勃地阅读、思考和表达。

儿童未必都要腹有诗书,落笔千言,但儿童的母语学习抑或可以是快乐,儿童的成长抑或可以是茁壮的。

事业是一棵树,书籍是一片沃野。

让我比别人走得更远的阅读朋友告诉我: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

我是教语文的,文学作品大约属于“专业知识”的这一块,我所深深喜爱的思想类书籍呢,大约属于“人文视野”的一块。

这两块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广读博取,盐在汤中。

教育无处不在——好比盐在汤中,只要我有心,大量的、高品位的、看似与教育无涉的阅读,依然使我于有意无意间,悟出很多教育原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泰戈尔《新月集/审判官》)这提醒我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扪心自问:我有资格惩戒他吗?我是由于爱他还是在泄愤?叩问的结果,常常是羞愧不已。

结果,心情得以平静,毒火得以熄灭。

人们在河里修筑水坝用来建造水库或湖泊。

这里的“湖泊”相当于意识,也蕴含着能量。

水坝是可以活动的,当他遇到兴奋、新鲜的刺激或危机时就会向下移动,从而使湖的容量变大,那样人就具有了更大的能量。

(柯林·威尔森《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由此想到意志与生命能量的关系:我们当教师的,都曾经有过课堂教学上的高峰体验——我相信,促使很多人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是以荣誉和奖励为表征的社会认可,更是让人沉醉的高峰体验。

那种幸福,一旦品尝,就抑制不住想要复制它。

获得高峰体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很多人因此而懈怠,使工作成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机械运转,激情不再,高峰体验更是免谈。

难道这是对自己的爱惜吗?错!柯林·威尔森告诉我们:没有高峰体验的生命,不仅是暗淡的,也是不健康的。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在奉献社会,也是在演绎自己健康幸福的美丽人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为最短。

可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包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的情况却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为最长。

从这段话里我体会到,工作中尤其是做班主任要讲究艺术,要善于退以求进,走迂回之道。

直来直去,往往两败俱伤。

这些书,看起来和教育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是所谓“闲书”、“杂书”。

然而,使我走得比别人远一些的,恰是这条“野路子”。

“盐在汤中”——好像我的读书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实不是这样。

真正的书虫,是我这种不求成败利钝,只求一己快乐的人。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把纯粹的求知的幸福经由自己超越功利的书卷之气和灵秀之韵感染给学生——这种感染,这种熏陶,也许才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请读苏霍姆林斯基给你的建议,书中十分之七,都是在说两个字:读书、读书、读书——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道后来这道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的牢狱呢!这说的是学生要读书。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这说的是家长要读书——在苏大师的学校里,家长会干脆开成了读书汇报会和诗歌朗诵会。

何况我们——我们是干什么的?教书立人的人啊!不读书,你凭什么立在讲台?怎么敢面对孩子渴求的眼神?我的精读书单我读书的办法是很笨的,一是喜欢发声读,二是好书至少读两遍,三是觉得最好的必须要写了读书笔记,才能释然。

除了上面说到的,我将读过两遍以上的部分书籍,连同笔记片段列在下面。

1.《苏菲的世界》“真有趣,真美妙!这是哲学吗?哲学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我的同事小安说。

错了——打个比方,哲学好比是蔬菜,马克思主义是胡萝卜。

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

我承认,虽然已经读过两遍,但是其中的脉络还没有完全理清。

想一想,这是写给15岁中学生的启蒙读物,我真的为自己、为同胞惭愧、抱不平——活到三十几岁,我才知道:哲学原来如此美丽。

2.《孟子》《论语》之后读《孟子》,感觉有很大不同。

读前者如坐春风,从容、优裕,率真处常令人莞尔;读后者如闻雄辩,犀利、强劲,其势虽“不可御”却难免单调逼人。

同为儒家圣贤,我以为,如果亚圣投在了圣人门下,先生未必就喜欢这个脾气大的弟子,因为他严重背离中庸之道;当然,如果孔子活到战国,一定比孟子更加气急败坏——人在绝望的痛苦中是难保静气的,礼和乐已经无可挽回地一路崩坏下去,克己复礼是绝对不可能啦。

浩然正气来自迂阔的心,愤青心态追求古久的梦,辞色严厉,姿态庄严——在今天,读着这样的文字,要想绷住了不笑,也是很难的。

当然,也有皱眉的时候,也有起敬的时候。

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著作无一不在其内部充满矛盾。

3.《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 《诗经》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诗经》是不可泳不可方的浩浩汉江。

(《周南·汉广》有句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对于我这有福之人而言,沉迷其中的感觉,是不知今夕何夕的梦幻经历。

当与它们,与这些熟得没了感觉的熟语不期而遇,怎不叫我眼前一亮:心中大喜:啊哈,老朋友,原来你是从这儿来的,原来你有着这么渊远高贵的来历。

4.《野草》夏季的晚上,天气是难得的清凉。

打开音响,放上《二泉映月》,来到宽大厚实的木桌前,正襟危坐,调息匀气——宁静中,琴声在流淌。

悲怆清越而又动人心弦的,是音乐,也是残酷但又美丽得让人不能割舍的人生——这是音乐家精神境界的写照,这又何尝不是《野草》的意境所在!一段低回的慢板之后,我应着坚韧饱满的旋律,诵出激情浓缩的句子: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

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他还非空虚。

(《题辞》)晚凉如水,爱恨交集的文字合着至柔至刚的音乐,濯洗我,激荡我,留下一生难忘的体验——那一刻,我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5.《沉默的大多数》我想,我对王小波的喜爱,更多的来自“血统的本能”(尼采语),是物以类聚的例证——如果你也爱小波,你必和我一样,是把理性、尊严、趣味、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不愿受人“设置”的家伙。

哪怕素昧平生,你也是我相见恨晚的知音。

6.《沉重的肉身》总体来说,刘小枫的这一本,充满忧伤和无助。

因为它,我知道了“抱慰”和“叙述伦理”,唯有生于悲凉的温暖,才是真实可靠的——虽然她是那么微弱。

“只为了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

”基斯洛夫斯基以为。

那是五分钟的,一生中只此一次的吻。

奋斗是如此艰苦。

回首,世界并未因此天翻地覆。

然而努力并非没有意义,因为生活的真谛,就在那些散落在记忆中的爱的碎片里。

7.《悲惨世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慢慢地,将《悲惨世界》读了两遍。

由于文字,由于一个人的创造力,也由于他身属的伟大国家,无边悲悯和无边欢悦,无涯的苦涩和无涯的甘美,就那样神奇和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了。

全身心、全身心沉浸其中,我无法不一再感念:“活着多么好啊。

活着,可以读这样的书。

”“长官先生和各位先生,”主教说,“我知道什么事使你们感到丢人,你们一定认为一个贫苦的牧师跨着耶稣基督的坐骑未免妄自尊大。

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老实说,这样并非因为虚荣。

”“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没有知识就像是在一片黑暗之中,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

真正有罪的并不是那些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他有时在园里铲土,有时阅读和写作。

他对那两种工作统统称为“种地”。

他说:“精神也是一种园地。

”随意摘出的几段,它们也是这样的清新、纯正和丰美。

更不要说那些描写爱情、战争和苦难,叙说心灵冲突的华彩篇章了。

一读再读,时时忍不住停下背诵,好让圣洁、虔敬与美好——洗濯、灌注了蒙垢、焦渴的我。

因为珍惜,往往舍不得往下看,我要在幸福里久久耽延呢!8.《细胞生命的礼赞》温存广袤、灵秀渊深,仿佛一声轻叹,于不经意间触动了遥远的陌生的心灵——真该让那些无病呻吟的诗人都来读读这段话,准能羞倒一片: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像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

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像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世界最大的膜》)这是“细胞生命的礼赞”:真诚、朴素、悲悯、乐观,理性而不失浪漫,宏阔而不失细腻。

不起眼的29篇,轻松快意的阅读,如低音提琴激起了心弦的共鸣,如秋风落叶引发了幽深的感叹——这,岂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普读物或是绵软无力的文人之笔所能达到的?9.《里尔克诗选》此刻有谁在世上的什么地方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