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doc
劳动就业服务规章制度
劳动就业服务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切实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
第四条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就业服务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第六条劳动就业服务的机构应当积极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
第七条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就业市场的监测与分析,及时发布相关就业政策信息。
第八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劳动纠纷。
第二章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第九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包括岗位推荐、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第十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第十一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第十三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用人单位的职责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招聘制度,不得进行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不合理行为。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岗位评估和薪酬机制,根据员工的表现进行奖惩。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员工的问题。
第四章劳动者的权利第十九条劳动者有选择职业和岗位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私自规定劳动者的职业。
第二十条劳动者有获得职业培训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
第二十一条劳动者有享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第二十二条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群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找到其他的就业出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1. 辅助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回流资金和技术知识可以投资到农业产业、企业和农村共同富裕项目上,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2. 缓解农民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工在城市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薪酬,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贫困状况。
3.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意识。
农民工的参与也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和社会文明进步。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1. 就业机会不均衡: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导致了就业机会不均衡。
同时,也存在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改善。
2. 缺乏技能和培训: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培训,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农村劳动力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由于户籍和社保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完善。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措施1.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村转移就业实施方案
村转移就业实施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并实施村转移就业方案势在必行。
本方案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
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技能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城市就业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三、创业扶持。
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创业扶持政策。
比如提供创业贷款、创业指导、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开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增值。
四、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来保障其基本权益。
政府应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让农民在城市就业时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宣传引导。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转移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细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转移就业中来。
六、监督检查。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村转移就业方案的有效实施。
加强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农村劳动力。
七、产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村转移就业实施方案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空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方面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村转移就业方案的实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制定需遵循宏观调控原则,统筹考虑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确保全国各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方针,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应当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多元化和智能化发展。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培养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就业政策创新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政府应当不断创新就业政策,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参与创业、发展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全面就业和增收。
五、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和自主就业。
通过贷款、担保、补贴等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融入就业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
六、劳动力转移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是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社会保障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还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权益和福利待遇。
通过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就业保障感。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城市化建设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城市化建设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11.08.19•【字号】京人社就发[2011]233号•【施行日期】2011.08.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城市化建设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就发﹝2011﹞233号)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适应首都城市化建设需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扶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就业失业登记办法》”),现将城市化建设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管理制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城市化建设地区的认定(一)经市政府或市政府职能部门批准,属于下列情形之一且有本市农业户籍劳动力的行政村应纳入城市化建设地区:1、建设征地、土地储备或腾退的;2、整建制农转非的;3、从山区向新城或小城镇搬迁的;4、开展城市化建设的重点村;5、农用土地开展绿化隔离建设的;6、其它符合城市化建设要求的。
城市化建设地区实行就业失业管理制度。
(二)各乡镇(街道)应于收到市政府或市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有关正式文件2个月内,组织涉及的行政村填写《城市化建设地区申报表》(附件1),审核无误并签署意见后连同市政府或市政府职能部门文件复印件报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于收到乡镇(街道)提交材料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连同认定城市化建设地区的书面请示一并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的申请材料审核后下达批复文件,并向社会公布。
本通知下发前已经符合城市化建设地区条件的,由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1年9月30日前提交申请材料。
其中: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正式批复为农村就业困难地区的绿化隔离地区,以及2010年市政府实施城市化建设工程的重点村,不再提交申请材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转为城市化建设地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村充分就业规章制度
村充分就业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特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农村所有村民,包括务农和非务农人员。
第三条村充分就业是指在村级组织的指导下,通过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机构的协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就业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条村充分就业的原则是政府引导、多元化就业、公平竞争、优化结构、分类施策、综合治理。
第五条村民可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选择各种就业方式,包括务农、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方式,同时村级组织将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根据需求和供给情况,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
第七条村级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村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警。
第八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制度,提供就业咨询、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服务。
第九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就业服务中的问题,确保服务质量。
第十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村充分就业工作的开展。
第十一条村充分就业工作是村级组织的重要职责,村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村充分就业工作的领导。
第十二条村充分就业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村级组织确定。
第二章就业服务第十三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系统,包括就业咨询、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第十四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包括农民工、退休人员、残疾人、失业人员等。
第十五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就业合作项目,促进就业机会的拓展。
第十六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为村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
第十七条村充分就业机构应当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研究,了解就业需求和供给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政策。
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
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总量还在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和转移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
第二,城市就业压力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水平降低,转移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合水平差。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差别。
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绝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当前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持续提升,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适合这个变化。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上升,表明社会用人需求在增加。
当前,我国城市中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给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增加了难度。
第四,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走了一条非均衡式的发展道路。
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采取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积累,这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剥夺,城乡间利益之差也就非常明显。
为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我国建立了森严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人口,并且将户口与就业、福利等挂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优化就业环境
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优化就业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已经成为关注焦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
2023年,我国将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将是加快推进农村振兴、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的意义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是指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出一条满足需求的就业发展路径。
通过整合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优化就业环境,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平稳过渡。
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就业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余量变得越来越少。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支撑,造成了城市人口就业的难题。
因此,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的推进意义重大。
通过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2023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的发展方向1、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的推进过程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至关重要。
要针对不同的农村劳动力对象,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注重职业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水平。
2、创新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对于许多农村劳动力来说,找到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城市没有亲戚和朋友的人。
因此,在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要创新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多元化的服务。
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推进农村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
3、推进产业转移在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计划中,产业转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研究
圈 藤
似 J 7 } 删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就 业 制 度 研 究
口文 / 王胜喜 傅程华
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当前非 力 的就业问题越来越 突 出。因此 , 有人认 我 国现 阶段有 93 40多万 处 于流 动 行业 , 农 饭 和不充 分就业状态 的农村劳动力 。 在政府 农 产业 技术进步 、结构升级 的步伐加快 。 为 。 民进城打工抢了城市劳动力的 。
对 于出现这种现状 的原 因, 主要是 我 受。 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劳 动力没有经过劳
长期 以来走 了一 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职业技能普遍较低 , 效 益低和劳 动力过剩 是农村劳 动力外流 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 。 只 的最主 要动因 。6 % 的外 出者是 因为农 条非均衡式 的发展道 路 。为优 先发展重 无法胜任城市工业的某些现代化劳动 。 2 工业 , 政府采取 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 “ 剪 能进入 非正规部门 , 从事一些城市劳 动力 业 的 比较 效 益 低 ,想 外 出多 挣 些 钱 ;
所需 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 降。
移 () 农 业人 口的就业和福 利则 由农 民 自行解 平 衡 、 民压力 等 ;2 我 国加入世 界贸易
() 第 二, 城市就业压力大 , 对农村劳动 决。这种二 元经济政 策导致 了城乡劳 动 组织对 我国农村 就业的影响 ; 3 对农业 力市场 的行 政分割 , 的农村人 口被固 和非农业增长和生产力的影响 。 大量 以及对工 力的吸纳能力降低 , 转移空间越 来越小。 () 造成了农民的全面贫 作数量 和收入减 少的估计 ; 4 农村就业 第 三。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 , 职 化在有 限的土地上 , 5 困。改革开放后 , 为了摆脱贫困、 改善生 中 的性 别问题 ;( )农 村就业 的政策框 业适 应能力差 。外 出务工农村 劳动力 的 再加上对城市生活 的向往 , 大批的农 架。近年来 , 农村 劳动力转 移的组织化程 文 化素质 明显 高于农村 劳动力 的整体水 活 , 村 劳动力 流向城市就 业 ,形 成了特有 的 度虽然 有所提高 , 但就整体 而言 ,中介服 平, 但与城市劳动力相 比 仍有 较大差距 。 民工潮” 现象 , 对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 成 务组织发展还很 不平 衡。 已经建立 的中介 素质上 的局 限性决定 了他们在 行业选择 “ 定的压力 。特别是近几年 。 随着改革 的 组织 , 特别是 乡镇级 的服务组织 , 没有发 上 的局 限性 。外 出务 工农村 劳动力主要
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
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管理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配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制定和实施一部全面系统的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二、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的制定旨在规范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和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的分类和定级1. 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就业劳动力、待业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
2. 根据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可以对其进行定级,如初级劳动力、中级劳动力和高级劳动力。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必须依法进行,农村劳动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流动手续。
2. 农村劳动力流动应当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供需状况,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避免不合理的流动。
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1. 政府应当加大农村就业促进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
2. 农村劳动力市场应当运作良好,提供信息对接、链接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顺利进行。
六、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提升1.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提升服务。
2. 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种培训项目和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承载力。
七、农村劳动力的权益保障1. 农村劳动力享有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险等方面。
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维权教育宣传,建立健全维权机制,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八、农村劳动力管理的监督与评估1.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的监督和执行,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2. 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进行评估,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
结语: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村劳动力管理办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调配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2篇》摘要: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全面协调指导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劳保所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二)健全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2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企业用工有机结合,以“三级联创”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落实项目带动就业工作。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关注民生,服务就业,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
县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各用工单位的招用工信息,对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定期招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将每月18日定为全县人力资源交流日,使招聘工作常态化,盘活县内人才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争取将外地高素质务工人员吸引到本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人才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各镇乡街要为劳动保障所配备得力人员,做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六到位”,充分发挥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协调作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要以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为基础,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定为公益性岗位,同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转移就业方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转移就业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案,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2.培养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3.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4.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
三、实施方案1.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2)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意识和技能。
(3)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宣传的合力。
2.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实时共享。
(2)加强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服务功能。
(3)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3.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1)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2)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特色产业转移,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3)加强特色产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
4.优化就业环境(1)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保障劳动者权益。
(2)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3)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5.拓展就业渠道(1)加强与城市企业的合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3)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领域转移。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
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
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种: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针对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保障农民在死亡时能够获得一定的养老金,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
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家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3. 农民住房救助制度:针对农民房屋抵押贷款、倒塌房屋、无家可归等情况提供救助保障,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权益。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制度:国家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制度,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
5. 农村家庭困难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家庭因自然灾害、疾病、意外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情况提供救助保障,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以上是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较为详细,不同的地区和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农民工管理制度
农民工管理制度
是指针对农民工群体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就业稳定和社会融入。
1. 就业登记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将招聘信息实名报备,农民工个人需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确保雇佣关系明晰。
2. 合同签订制度:规定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
3. 工资支付制度: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工资,禁止拖欠、克扣工资。
4. 社会保险制度: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5. 福利待遇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如住房、饮食、伙食补贴、交通补贴等。
6. 劳动保护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保障农民工的劳动安全。
7. 维权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机制,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及时解决相关纠纷。
8. 教育培训制度:推动农民工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9. 信息公开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公开招聘信息、工资福利政策等,向农民工提供透明的信息。
10. 制度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违法用工行为进行处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民工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促进他们的就业稳定和社会融入。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行务工、就业或创业的行为。
这一转移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个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了户籍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控制和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就业和定居,对于农民的流动和转移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浪费。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了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农村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就业和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开始逐步放开。
1986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城市从事劳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
1994年,国家决定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隐性壁垒,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业的地点和方式,这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
四、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的变革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和改革。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利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转移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村级用工管理制度
村级用工管理制度村级用工管理制度是指在村级组织中,对村民用工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村级用工管理制度。
一、历史背景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出现,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集体化生产模式,村民的用工管理也是由公社统一管理。
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瓦解,村民的用工渐渐由个人自主决定。
然而,由于村民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村民用工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用工合同不规范、工资不公、劳动保障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级用工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二、制度内容村级用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工合同:村民在用工前,需要与用工方签订用工合同,明确用工期限、工作内容、工资待遇等。
2.工资支付:用工方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拖欠或少发。
3.劳动保障:用工方需要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
4.用工监管:村级组织需要对用工情况进行监管,确保用工方遵守合同约定,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5.用工纠纷处理:如出现用工纠纷,村级组织需要及时介入,协调解决。
三、实施效果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村民权益: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村民的用工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避免了用工方的不当行为对村民的侵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用工力量,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
3.提高村民素质: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村民遵守合同约定,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总之,村级用工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村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
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
目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总量还在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和转移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
第二,城市就业压力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转移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应能力差。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当前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适应这一变化。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上升,表明社会用人需求在增加。
目前,我国城市中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给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增加了难度。
第四,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走了一条非均衡式的发展道路。
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采取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积累,这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剥夺,城乡间利益之差也就非常明显。
为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我国建立了森严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人口,并且将户口与就业、福利等挂钩。
国家对非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实行“大包大揽”和低价补贴政策,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福利则由农民自行解决。
这种二元经济政策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大量的农村人口被固化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了农民的全面贫困。
改革开放后,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再加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形成了特有的“民工潮”现象,对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有人认为,农民进城打工抢了城市劳动力的“饭碗”。
许多地方还出台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以期有利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
主要措施包括:清退,即辞退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劳动力,将其岗位转让给本地劳动力;收费,即向雇用外来劳动力的单位或外来人口个人征收就业管理费、就业调节金、暂住人口管理费,以用于下岗工人安置的相关经费;限制,即限定外来劳动力进入的行业或岗位。
实际上,这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做法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首先,这种通过“腾笼换鸟”政策腾出来的岗位,本地劳动力往往不愿意接受。
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城市工业的某些现代化劳动,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从事一些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工作。
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全整合。
二、农村就业制约因素对于农村就业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探讨:(1)对于我国农村就业的特点、范围、趋势、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失业、农村贫困、农村和城镇收入的不平衡、移民压力等;(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村就业的影响;(3)对农业和非农业增长和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工作数量和收入减少的估计;(4)农村就业中的性别问题;(5)农村就业的政策框架。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还很不平衡。
已经建立的中介组织,特别是乡镇级的服务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统一、信息畅通、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网络。
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看,通过劳动力中介机构的占少数,多数属自找门路、自行外出,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较大。
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进一步转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已经转移的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而仍滞留于第一产业、难于实现转移的劳动力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二是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
三是农村滞留劳动力进取意识较低,保守思想惰性意识较强。
2、转移空间的制约。
首先,乡镇企业吸纳能力的减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
一批乡镇企业倒闭了,一批好的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趋于绝对饱和和相对短缺。
其次,城市容纳有限。
由于城镇职工的下岗失业队伍不断扩大,新增劳动力加速,对农民工产生“排挤”。
再次,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减弱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
3、配套政策滞后的制约。
首先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放弃土地、脱离农村的农民工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养保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使转移劳动力还有后顾之忧,不得不成为离农不离土的兼职农民。
第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从而使一部分需要土地的农民不能成为规模经营者;一部分不需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因土地的牵制而成为兼业农民。
第三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一部分想脱离农村、扎根城市的农民,因为户口不能解决,而导致住房、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四是缺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上的扶持,使农民出国、进城务工支付过高的成本。
三、完善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1、逐步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
传统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之间明显的经济势差和社会势差,劳动力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歧视性就业政策,最终影响城市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实施深度改革。
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按照尽可能降低改革成本、增大改革收入的原则逐步推进。
在这一渐进过程中,关键在于社会总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非农业部门吸纳一个劳动力,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资本投入。
同时,应当逐步打破各种行业壁垒和区域分割的局面,使农民能够逐步进入以前只能由城市人口从业的行业,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2、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政府对劳动力的调控应从仅由面对城镇就业,扩大到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全体劳动者就业,逐步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1)加强各地政府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力度。
要把控制和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加快各级政府在提高再就业率、采取再就业措施方面的法律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控制失业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摆在优先位置。
政府部门应成立对农村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的专门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法律和政策体系,包括防止就业歧视、保护平等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欺诈行为、消除市场障碍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为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地运行创造环境和条件。
同时,依据政策法规和劳动合同,开展争议仲裁处理和劳动监察工作。
还应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由各级政府牵头,以劳动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建区域性或省级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尽量依靠法制调控劳动力市场,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要以国家现行法规《劳动法》为“龙头法”,通过制定就业促进法、职业介绍法等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包括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等一整套法律制度,为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应当完善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动用劳动监察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解决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争议问题,以便保护企业和劳动者择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市场正常发育和运行。
(3)建立完善的劳动监测指标体系。
把农村的失业率、工资增长率、工资结构、劳动关系紧张程度等作为监测内容。
同时,建立统计监测制度、联络员制度和信息反馈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及综合调度系统,逐步实现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
(4)改革工资体系。
除国家公务员外,其他就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应由企业、部门在国家法规框架内自行制定,让工资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和行业配置,通过弹性工资计划、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企业工资监督检查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工资发放的宏观调控。
通过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劳动者的素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资标准,使工资水平基本反映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发挥工资对劳动者就业方面的调节作用。
(5)改革企业用工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对原来的劳动工资制度已经做了不少改革和调整。
但是,这些改革和调整基本上还是在原来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大多属于放权让利性质的改革,对原来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尚未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还没有真正落实,仍然没有突破劳动力统包统配的旧体制。
“想让走的走不了,想让留的留不住”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应当赋予企业人事权、劳动用工权,使企业真正能够根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需要来配置劳动力资源。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解除后顾之忧。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社会救助为主、社会保险为补充。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建立起全社会性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