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3T14:04:25.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杨绍武
[导读] 胃瘫一旦诊断确立,应采取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加强营养支持,进行非手术治疗,不宜盲目手术。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创伤。
杨绍武(晋宁县人民医院外科云南昆明 6506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经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本病。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116-02
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简称胃瘫,又称为胃排空障碍。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偶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手术。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12年10月共诊治胃瘫病人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行胃癌根治胃空肠吻合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胆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胃、十二指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肠粘连松解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14天。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突然出现中上腹的饱胀感,呕吐少量至大量含胆汁胃液,呕吐后症状缓解或减轻,可有或无排气、排便。腹部较平坦,胃区振水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肠减压引流液为800~2000 ml/天。其中9例行上消化道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提示造影剂胃潴留、胃排空延迟或线性排入十二指肠。
1.3 诊断标准
目前关于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者术后患者已排气,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本组均符合该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
本组13例病人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后一旦出现胃瘫综合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与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治疗。同时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用3%温盐水加小量激素洗胃,以减轻吻合口水肿。加强营养支持,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结合。采用肠外营养支持5例,肠内营养支持2例,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6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钾低氯血症。给以促胃动力药,以胃复安、多潘立酮为主,辅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入液静滴,中药经鼻肠管或胃管滴入以促进胃肠蠕动。可配合针灸、理疗和按摩及频谱照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5 胃瘫缓解标准
肛门排气或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夹胃管或拔胃管后无腹胀、呕吐;进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不复发。
1.6 结果本组患者胃动力恢复时间8~28d,平均 16.3d,全部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以胃排空障碍为基本临床表现,发生率可因手术部位、方式、对象和检查手段、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大多数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1]。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瘫的发病原因较多,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为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精神-神经因素:胃肠手术前后,患者对病情和手术预后顾虑重重,使精神处于极度紧张应激状态,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肠排空延迟。
(2)腹部手术创伤:有学者认为腹部外科手术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阻止胃肠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延缓胃的排空,这是目前被认为产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2]。另外,由于部分腹部手术范围较广,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操作时间长,脏器暴露过久,胃壁组织挫伤,吻合技术欠佳,缝合线反应等均可引起胃壁及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造成术后应激程度加重,从而影响其动力,极易导致胃排空障碍。胃大部切除后,导致胃电起搏点破坏,胃肠运动协调性消失。胃大部切除手术导致胃解剖结构及胃内环境的改变,使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致使胃排空失调,胃远端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反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黏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黏膜炎症和水肿也是胃瘫的原因之一。
(3)麻醉: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麻醉时过多的空气或氧气吸入胃内与胃瘫的发生有关。手术过程中致使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或氧气,使胃过度膨胀,胃壁肌肉麻痹,术中、术后未做胃肠减压处理而发病。术后运用镇痛、麻醉药物有直接的抑制胃动力作用[3]。
(4)腹腔并发症的相互作用:刺激性、腐蚀性较强的消化液,胰、胆汁外溢至腹腔,可引起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腹膜炎症、腹腔积液甚至腹腔脓肿。可通过相关神经反射,引起胃肠活动节律改变,并且引起腹腔内炎性介质及生物性物质的积聚,使胃肠道本身的浆膜,即脏层腹膜发生充血水肿、损伤,活动能力减弱,导致胃的排空障碍以及麻痹性肠梗阻。感染内毒素的释放以及激素分泌紊乱也是导致胃瘫的原因之一。
(5)手术方法、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方式、是否微创手术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方式都对胃瘫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6)其他因素:术后过早进食,或进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胃不适应,从而加重胃壁水肿和胃肠激素紊乱。另外,高龄、手术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