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后,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国家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历史阶段。其间,大学生的就业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落后的就业观念。对当代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主要对策有:教育毕业生正确定位;帮助毕业生分析形势,正确引导;注重就业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先进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速增加,就业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我们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问题、不断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

1就业观的定义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选择某一职业时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

2就业观的特点

就业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就业观是相对稳定的。就业观具有发展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环境、经济地位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相应改变。就业观具有独特性,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各异,因此每个人的就业观也不尽相同,具有独特性。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历史阶段。

1服从分配

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下。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政策,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计划思想的制约,很难看到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第二,在当时社会制度的惯性作用下,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

很难做出主观的抉择,择业标准难显个性。第三,择业意向重城市轻农村。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想留在城里谋得一份好工作,很少见到走向“个体户”或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回农村发展的更少见。

2双向选择

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89年,国家对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地位成为首选标准。近50%的学生倾向到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相反,党政机关、科研部门等系统的吸引力大幅度地减弱。第二,就职岗位形成无序流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刚毕业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起来,就职岗位出现无序流动。

3自主就业

1993年,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此时,大学生就业观主要表现为:第一,发展前景成为择业首位标准,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体之间的等级观念。第二,创业也是就业的理念已被普遍认同,择业目标日趋务实,自主择业意识增强。

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全国各地高校均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其他原因外,他们的就业观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

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严竣形势,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过低评价自己,对择业缺乏自信心,过于怯懦,不敢竞争,特别是在遭受挫折之后,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悲观失望,阻碍了其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

2自负

自负是一种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自负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偏高。其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客观实际。在择业中,这些大学生往往好高鹜远、自命不凡,对用人单位挑剔太多,挑三拣四,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3虚荣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贪图物质享受,把“高人一等”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

有这样虚荣心理的学生,思想游离于现实之外,一旦这种虚荣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4依赖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表现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还有一些大学生找工作总爱拉父母、同学为伴,希望能相互照应,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中,往往不看是否适合自己,也不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过于遵从父母之意或听取朋友之言来取舍职业。

5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从众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和行为。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6攀比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

四、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对策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改变,大学生的各种观念也在改变,当然包括就业观在内。要使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成效,我们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适宜的教育对策进行教育。大学生就业观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学校而言,就业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一套完整的教育机制,在现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塑造、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对策有:

1教育毕业生正确定位

对于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是由其就业观来决定的,有些人要找一份薪资福利高的工作,有些人要找一份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还有些人要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对这些就业愿望,我们不能用对错去判断,而要按照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环境来判断其是否合适。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应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