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联姻特点分析
满蒙联姻
2013历史基地班 徐迪 2013102018
满蒙联姻的形成
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积极影响
一、满蒙联姻的形成
•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 明王朝对蒙古的政策体现出防御、限制的倾向 • 二、满族与蒙古族的“盟好关系” • 三、中原形势未定,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
二、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 (一)太祖太宗时期 • 满蒙联姻只局限于漠南蒙古,重点是科尔沁部。 1612年,努尔哈赤娶科尔沁明安贝勒之女 皇太极后妃中,蒙古妃有七人。 • 重视与漠南蒙古其他各部的联姻 皇太极将次女下嫁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
特点:互相嫁娶
• (二)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 • 顺治时期:漠南蒙古 “朕方思致天下于太平,尔等心怀忠荩,毋忘两朝恩宠。” • 康熙中叶: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1697年康熙帝将自己的第六女恪靖公主嫁给漠北吐谢图 汗 之子敦多布多尔济。 • 特点:地域和部族范围由漠南蒙古扩大到漠北蒙古、漠 西蒙古。 满蒙联姻制度逐渐完善。 主动遣嫁。
(三)乾隆后期到清末 • 清廷对蒙政策的变化 • 满族贵族选择蒙古额驸的数量锐减;地域、部族的缩小
特点:备指额驸的产生 养育内廷,年长指配
三、满蒙联姻的积极影响
• 1、在清朝建立全国统治和政权巩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2、是巩固边防治理和巩固边疆的重要保障。 • 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谢谢观赏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回复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回复清朝满蒙联姻是清朝政治与文化的特有表现,它是指清朝皇帝和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主要是在康熙和雍正两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这种联姻关系,它对于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朝满蒙联姻作一论述。
一、清朝满蒙联姻的起因1、政治因素清朝崛起的时间,正值中国的明朝末年与中亚草原上各部落的纷争之际,清军攻占北京时,其政治生态已由落草而披甲的政治领袖逐步形成为中央集权缔造的政治制度。
康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还将草原划入版图之中,并采用了联姻的手段。
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对蒙古的统治,使用婚姻的方式来消除蒙古人的抵抗,同时还可以借助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对中国的北方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经济因素满洲人是少数民族,处于少数派的劣势地位。
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结成了联盟。
通过联姻关系保持了两族的血缘纽带,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利于统治人民、调节阶层之间的矛盾。
做到相互之间的相互支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壮大经济实力,使两族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二、清朝满蒙联姻的影响1、政治影响清朝满蒙联姻是当时的一种典型的外交手段,通过联姻手段来扩大统治范围,并且巩固统治地位,稳定政治局势,巩固中央的权威,增强统治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婚姻策略,培养出许多能力出众,对国家有益的政治家。
他们能够在行政管理和政权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清朝政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文化影响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的联姻引起了文化上的融合,蒙古文化和满族文化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文化。
满洲人从蒙古人那里学习到了大量养蒙、治蒙、守边等军事政治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向蒙古传授了有关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满、蒙两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且也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军事影响清朝满蒙联姻除了增强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还在军事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4年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满蒙联姻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手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制度特点、实施效果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满蒙联姻的背景与原因清代满蒙联姻的背景源于满族与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为了巩固政权、维护边疆稳定,清朝政府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
这种联姻不仅加强了满蒙两族的政治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初期阶段清朝初期,满蒙联姻法律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在这一时期,皇帝通过赐婚、和亲等方式,将满族皇室与蒙古贵族进行联姻。
虽然此时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种皇室联姻的方式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成熟阶段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固,满蒙联姻法律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明确了联姻的对象、程序、礼仪等内容,使满蒙联姻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四、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联姻对象与条件满蒙联姻的对象主要是满族皇室与蒙古贵族。
联姻的条件包括双方的政治地位、家族背景、年龄等因素。
此外,还规定了严禁近亲结婚等规定。
(二)联姻程序与礼仪满蒙联姻的程序包括请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步骤。
在礼仪方面,满蒙两族各有特色,但在联姻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满蒙联姻礼仪。
(三)婚姻保护与解除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婚姻破裂,清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
如一方违反婚姻规定,另一方有权提出离婚;如因特殊原因需解除婚姻,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等。
五、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效果与影响(一)巩固政权,维护边疆稳定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实施,加强了满蒙两族的政治联系,巩固了清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二)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通过满蒙联姻,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2024年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朝历史中,满蒙联姻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不仅促进了满蒙两族之间的政治联盟,更对清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文化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清代法律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二、满蒙联姻的历史背景清朝建立之初,满族与蒙古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地理和文化联系。
为了巩固政权和扩大统治基础,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
满蒙联姻不仅增强了满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王朝的稳定与统一。
三、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清代的法律体系中,满蒙联姻制度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机制。
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需求以及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满蒙联姻法律制度不仅包括婚姻的缔结方式、程序,还涉及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子女教育以及财产继承等各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既体现了清朝的皇权思想,也体现了对民族关系的考虑。
四、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一)婚姻缔结满蒙联姻的婚姻缔结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双方家族的同意、皇帝的批准以及必要的仪式等。
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法律保障了双方的权益,同时也规范了婚姻关系的建立。
(二)权利与义务在满蒙联姻中,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包括夫妻关系中的权利、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以及家庭财产的继承等。
法律对这些方面的规定旨在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子女教育在满蒙联姻中,子女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法律规定了双方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要求,这包括培养孩子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等。
通过良好的教育,旨在使子女能够成为有才能、有道德的人。
(四)财产继承财产继承是满蒙联姻法律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
法律规定了夫妻双方的财产继承权,同时也规定了子女的继承顺序和份额等。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家族财产的合理分配和继承。
五、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影响与评价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实施对清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满蒙联姻是清朝的一项国策,在清朝的崛起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蒙联姻政策不同于其他朝代的联姻政策,有着时间长、人数多、多层次、制度化和变化性等特点,使得满蒙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更加深入地交流,从而促进了满蒙两个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标签:清朝;满蒙联姻;特点;历史作用联姻政策是通过联姻双方的婚姻关系的建立,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血缘上拉近两者的关系,从而巩固王朝或部族的统治。
联姻政策是一项古老的政策,在中国多个朝代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联姻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轩辕黄帝从黄河流域到成都平原西陵国迎娶嫘祖,巩固了中原部落与古蜀部落的关系,为华夏部落统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汉时为了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多次将宗女嫁到匈奴和亲,同时为了牵制匈奴,又多次派宗室女远嫁乌孙,对于西汉王朝最终征服匈奴,以及西域各国的纷纷归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的多民族大融合,与其联姻政策密不可分,唐朝公主下嫁到突厥、吐蕃、回鹘、契丹等地,传播大唐文化,使得大唐威名远播,边疆安定。
其他的许多朝代都将联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特别是到了清朝,满蒙联姻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曾经持续整整三百年,对于清朝统一天下、巩固政权以及治理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满蒙联姻的缘起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这两个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公元1115年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大金王朝,公元1234年蒙古族灭金,女真人受到蒙古人的统治。
公元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被明朝所灭,溃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与临近的辽东女真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突。
明朝后期,在大明王朝的一系列政策的压制下,蒙古人和女真人逐渐化敌为友,为满蒙联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十五岁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用祖父、父亲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浅论清朝的满蒙联姻政策
浅论清朝的满蒙联姻政策清朝长迭三百年的满蒙联姻,具有大规模、多层次性、持续性和制度化的特点;在清朝的边疆治理,满蒙汉各族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的积极影响。
堪称旷古奇世的创举。
标签:清朝;满蒙联姻;影响以联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政权、部族之间时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而重视以联姻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清代为最。
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政治性联姻,已逐步形成一种制度。
其联姻范围、人数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联姻形式上也表现为多样性。
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满蒙联姻的形成清王朝之所以对蒙古实行和亲政策,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与民族势力发展紧密相关的。
明王朝对蒙古族的政策,是完全建立在大汉族主义民族观的基础之上,对蒙古族始终是防御、限制,即便留居内地的蒙古族也要加强监督和防范。
虽然后期在明蒙边境开办马市,允许少数民族进行贡赐贸易,仍是以经济手段来缓和边患;至于对蒙古上层统治者进行分封,实行怀柔和笼络的政治手段,则是军事政策失败的结果。
当然,也有对传统的民族羁縻政策、怀柔政策继承的因素,然其政策的总方向仍体现出防御、限制的倾向。
这种政策倾向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明王朝通过种种政策交替使用,虽然勉为其难地维持了北方边疆的稳定,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终明一代,蒙古族与北方边疆的安定问题一直是明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有鉴于此,当满族兴起,成为与蒙古、明王朝三足鼎立的政权时,满族统治者不得不对蒙古的实力予以相当的重视。
因此,清初,满族统治者曾表示满族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与“蒙古语言居处不同,而衣冠骑射相同之国也”。
表达了愿与蒙古结为“盟好”之愿。
于是,满蒙顺理成章地联合,在蒙古王公、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满洲贵族逐渐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封建统治秩序。
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在中原未定的形势下,满洲贵族希望与蒙古王公结成更牢固的联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满蒙联姻加强,成为密切清廷与蒙古各部的政治行为。
试论满蒙联姻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作者简介 : 曹国宁(94 ) 女 , 17一 , 山西万荣人 , 讲师, 主要从事西北少数 民族史研究。
中 国古 代 Y 史 I 和 亲 , 直 被 历 代 统 治 者 Y - i -的 一 利 用 作 为 改 善 民 族 关 系 的一 种 政 治 手 段 或 策 略 , 有些学者甚 至 把 它 看 成是 一 种 民族 政 策 。满蒙 联 姻 作 为 清 王 朝 边 疆 民族 政 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和 长 期 奉 行 的 基 本 国 策 , 承 了 中 国历 代 王 朝 和 继 亲 的 形 式 , 两 族 通 婚 结 亲 的 方 式 来 达 至U 族 的 用 民 联 合 与 团结 , 加 突 出 以联 姻 促 进 联 盟 , 姻 好 巩 更 用 固盟 好 的特 点 , 蒙 古 王 公 成 为 为 清 王 朝 直 接 月 使 艮 务 的 重 要 力 量 , 另U 蒙 古 / 特 是 旗 军 队 在 满 清 完 成 I一 _ 、 固 政 权 及 稳 定 边 疆 方 面 都 起 至U 极 巩 了 为关键 的作用 。
摘 要: 满蒙联姻作为清代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 , 具有比前代历史上和 亲更为 突出的特点。这种联姻 政策所形成的姻亲关 系, 使得蒙古八旗在清王朝完成统一大业及稳定北疆地 区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中国 对 统 一 的 多 民族封 建 国家的进 一 步 巩 固和发 展 起 了积 极作 用 ; 时满 蒙 民族 长期 的 交 往 与相 处 , 于促 进 两 同 对 个 民族在政治、 经济、 文化及 民族融合等方面也起到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满蒙联姻所体现 的以和平方式解 决矛盾 的思想和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今天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 关键 词 : 蒙联姻 ; 点 ; 史作 用 满 特 历 中 图分 类 号 :2 文献 标识 码 : 文 章编 号 : 7 — 3 (02 0 - 9 一 K3 A 1 41 0 2 1 )20 6D 6 7 0 4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_王静芳
2000年6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u n,2000第32卷 增刊J ou rnal of In ner M 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2 Supplemen t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王静芳(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容提要:本文从清代太祖太宗时期、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后期到清末三个阶段的满蒙联姻概况谈起,阐述三个时期政治形势的不同,清统治者采取满蒙联姻方式有别,进而分析不同时期满蒙联姻的不同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清代满蒙联姻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同清代诸多民族政策一样,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
关键词:满蒙联姻;制度性联姻;主动遣嫁;备指额驸分类号:K249、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 SSN1000-5218(2000)-ZK-0041-04 以联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政权、部族之间时或采用的一种手段。
而重视以联姻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可以说莫过于清代。
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政治性联姻,逐步形成一种制度。
其联姻范围、人数均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联姻形式上也表现为多样性。
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作粗略分析。
清代满蒙联姻经历的三个阶段,指的是入关前的太祖、太宗时期,入关后的顺治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后期到清末。
这三个时期因清统治者面临的政治形势、任务不同,故联姻的目的、方式及其特点也有差异。
一、太祖太宗时期 这时期,清(后金)政权尚在关外,它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积蓄力量,进取中原,夺取明朝政权。
而横亘在明与清(后金)之间的漠南蒙古,是后金与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股力量。
怎样利用蒙古这一马上民族,使其成为进逼中原的借助力量呢?联姻即是一种最好的办法。
这时期满蒙联姻只局限于漠南蒙古,具有重点与普遍相结合、互相嫁娶的特点,并初步形成制度。
《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朝历史中,满蒙联姻是清朝皇室及贵族阶层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
通过联姻,清朝与蒙古各部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清代满蒙联姻的法律制度,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满蒙联姻的历史背景清朝建立之初,满族与蒙古各部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
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清朝皇帝开始实行满蒙联姻政策。
这一政策在清代历经数代皇帝的持续推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三、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内容(一)婚姻法律1. 婚姻规定:清朝法律规定,满蒙联姻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双方需经过皇帝的批准,由皇室或贵族阶层进行联姻。
2. 婚姻礼仪:联姻的礼仪严格遵循清朝的礼仪制度,包括订婚、婚礼等环节。
(二)婚姻保护法律1. 婚姻保护:为了维护联姻的稳定,清朝制定了相关法律,保护联姻双方的权益。
2. 惩罚措施:对于违反婚姻法律的行为,如私自解除婚姻等,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亲王、公主的婚姻管理规定1. 皇室婚姻管理:皇室成员的婚姻需经皇帝批准,且多以政治联姻为主。
2. 公主下嫁规定:公主下嫁蒙古王公时,享有特殊的待遇和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四、满蒙联姻法律制度的影响(一)维护边疆稳定通过满蒙联姻,清朝与蒙古各部族建立了紧密的政治联系,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二)促进文化交流联姻促进了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三)强化皇权统治满蒙联姻政策加强了皇帝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利于皇权统治的稳固。
五、结论清代满蒙联姻法律制度是清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这一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同时,这一制度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摘要】满蒙联姻政策始于清朝时期,旨在加强满蒙关系,促进统一。
具体内容包括在满族与蒙古族间实行婚姻制度、互通婚礼习俗等方面。
实施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但整体趋势为促进两族融合。
此政策对统一国家、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影响方面,加深了两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
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了政治统一,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
结论认为满蒙联姻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在于民族融合问题的处理需要灵活应对,尊重各族文化差异,加强交流合作。
【关键词】满蒙联姻政策、起源、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情况、影响、历史作用、意义、启示1. 引言1.1 满蒙联姻政策的起源满蒙联姻政策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边疆政策,以及促进满蒙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团结,于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满蒙联姻政策。
满族和蒙古族是清朝的两大主要民族,而且在当时的民族关系中地位较为特殊。
满蒙联姻政策的出现,旨在通过婚姻的方式将满族与蒙古族结合起来,加强各族之间的联系和亲近感,同时达到统一边疆、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满蒙联姻政策的起源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因素的影响。
清朝皇室将满族和蒙古族视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通过联姻政策来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合作。
满蒙联姻还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满蒙联姻政策的起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 满蒙联姻政策的背景满蒙联姻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满洲人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稳固,但面临着与蒙古人的民族关系问题。
为了加强满蒙关系,清朝制定了一系列联姻政策,鼓励满族人与蒙古人通婚,以促进两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满蒙之间的亲缘关系,加强满族对蒙古人的控制,同时增强蒙古人对清朝的支持和归属感。
满蒙联姻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民族团结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略论满蒙联姻制度
CS系统主要提供对地下管线数据的入库、质检和数据动态更新等功能;BS系统主要提供地下管线数据的查询展示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结语: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区、智慧城市的首批试点区域,通过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已实现对城区内地下各类管线数据的综合一体化管理,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和云服务技术,研制了一套现代化的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科学组织、共享和协作,为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系统的建设将极大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为政府决策和紧急事故处理提供依据,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1]杨沫.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5):220-221.[2]赵占坤,王玉凡,薛玉倩,刘丽华.地下管网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72-73.[3]王洪昌,林富明,李梅.二三维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网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1):82-84.[4]陆旭龙,肖凯,蒋红梅.基于WebGIS的城市综合管线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测绘,2015,38(6):34-36.[5]吕磊,单宝麟,闫松.基于三维GI的地下电力管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3):95-98.特别关注·SPECIAL ATTENTION摘要:满蒙联姻制度是在清代历史上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在有清一代十分引人注目。
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通过实行政治联姻而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现象并不少见,而清代实行满蒙联姻制度的意图、收到的效果都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这一制度的缘起、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等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满蒙联姻;发展过程;特点;作用一、满蒙联姻制度的缘起清朝满蒙联姻制度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受到了历史原因、地理因素、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血缘联系、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满蒙联姻特点分析
满蒙联姻特点分析摘要:和亲在中国古代可谓是历史悠久。
最早的和亲现象出现在先秦时期。
古书云“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
满蒙联姻是清代奉行不替的政策。
顺治帝遣官赍敕漠南蒙古各部王公“朕方思致天下于太平,尔等心怀忠荩,毋忘两朝恩宠”这是满洲贵希望和蒙古王公结成更牢固联盟的表露,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满蒙联姻长达300年,同清代诸多民族政策一样,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
关键词满蒙联姻特点分析制度互相嫁娶:科尔沁部明安贝勒将次女嫁给努尔哈赤为福晋,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
后努尔哈赤娶明安弟洪果尔贝勒之女为侧福晋。
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十子得格垒,十四字多尔衮均娶蒙古王公女为妃。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加强和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使相沿承袭的“以壤地相接,结为婚姻”的活动更加牢固。
其后妃中,蒙古妃有七人,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及一位妃子都来自科尔沁部。
学者统计,努尔哈赤时,同漠南蒙古联姻三十九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十一次;皇太极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四十一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十八次之多。
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有九人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后、妃子。
除科尔沁部外,太祖太宗时期也重视与漠南蒙古其他各部的联姻。
从天聪元年到崇德四年十几年内,漠南蒙古对后金的归附,由努尔哈赤时的四部,骤增到皇太极时的二十二部。
对来归的蒙古各部,皇太极及时地在他们中间选择额驸,以增强其归附的牢固性。
最突出的事例是皇太极将次女下嫁给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
其娶婚仪式之隆重,赏赐物品之丰富,均前所未有。
互相嫁娶”这种情况在康熙以后虽有减少,但直至清末始终未断。
康熙时期的平郡王纳尔福,乾隆时期的恒亲王弘蛭,嘉庆时的豫亲王裕全,履郡王绵惠,道光帝之子淳亲王奕淙,咸丰时贝勒奕姻,光绪时的庄亲王载勋等,都曾娶过蒙古贵族之女。
同治四年蒙古族状元崇绮,出自阿鲁台氏,娶郑亲王端华之女。
互相嫁娶,是满蒙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也是有别于历代和亲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
浅析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嫁娶 。这种联 姻方式不 仅是双 向的也是 多层次 的 。
4 、 满 蒙联 姻的政 治性 目的, 用 “ 姻 好 ”巩 固 “ 盟好 ”
满 蒙联 姻相 对 于历 代 王朝 和亲 更 为不 同 的是 “ 联姻 促 联盟 ” 。 清王朝 与 蒙古部 落的联 姻是 双方 结盟友好 , 共 生且相 互制 约的 政治 手段 。里 太 极对 蒙 古的 策 略是 “ 慑 之 以兵 , 怀之 以德 ” ,f 4 重视 盟 誓 和婚 约 。也正 因此 形 成 了满 蒙之 间特 殊的 血 亲关 系 。这让 他们 在 心理 上 视 为一 家 亲 , 更让 他 们 在 考虑 政 治利 益 的 问题 上 达 成一 致 。在淆 代 , 与 以往和 亲政 策不 同的还 有公 主身份 的 问题 。清朝之 前 和亲多 不是 真正 的公主 , 而清 朝与 蒙古 的联姻 几乎都 是 真正的 公 主, 由此 体 现清 皇室 与 蒙古 部落 结 为亲 家的 诚意 。由 此 , 也体 现 出 了 清皇室 与蒙 古部落 领主 的私交 关系 , 从而 更加 受到 蒙古部 落的拥 满蒙联 姻的特征 戴 。比如 “ 皇 太极 的 l 4 个 女 儿中 , 就有 1 0人 出嫁 蒙古 , 康 熙帝 2 5 1 、 满 蒙联 姻 的 制 度 性 个 女儿 , 除1 2个 早年 夭折 未 出嫁外 , 其 余 6位都 出嫁 蒙古 ” 。[ 5 1 也 随着清朝 封建 国 家体 制 的日渐完 备 , 满蒙联 姻愈 采愈 规范 并逐 正 因此 , 满 蒙联盟 才能维 持三百年之 久 。 步制 度化 。制度 性是 清朝联 姻的独 特之 处 , 也 是与 前代和 亲相 比较 5 、 清 帝主动赐婚 及派 生 出的 蒙古王公 间的 “自行结 亲” 最突 出 的不 同之 处 , 主要反 映 在清 朝皇 帝 的指 婚制 上 , 汗或 里帝 掌 在 我 国古 代历 史 中 , 和 亲 通常 是一 种被 迫的 方式 , 用 以缓 和与 握着 皇室 及宗 室王公 子女 的婚配 权 。从 清入 关前开 始 , 这 种指 婚制 周 边少 数民族 的矛 盾冲突 , 然而 清代 的联 姻政策却 存在 很大 的主 动 就存 在且 ~直 持续到 清末 。“ 在乾 隆 以后 , 由 于宗室 繁衍 , 需指 婚的 性 , 这就表 现在 清 帝的主动 赐 婚, 并形 成了 指婚 的制度 。此外 , 随 着 人 太多 , 因而 把 指婚 的 范 围缩 小 到近 支 宗 室 , 对 于 远 支宗 室 子 女 , 清 代满 蒙联 姻 的发 展派 生 出了 自行 通婚 的方 式 。满 蒙联 姻的 历 史 仍可 因政 治需要 而 ‘ 特 旨指婚 ’ 。 ”口 在 清乾嘉 时期 , 指婚 制发展 完 上 一直 存这 种 方式 , 由少 增 多 , 嘉道 后成 为主 流 。事 实上 清廷 并 没 善, 逐渐 制 度化 。但 很多 宗室 王公 都不 愿将 女 儿远 嫁荒 漠 地区 , 所 有 制定将 满洲 旗人与 蒙古 指婚 的制度 , 但 由于长 期指 婚所形 成的 姻 以当 时的 指婚是 具有 强迫性 的 。乾隆皇 帝时 , 为保证 满 蒙之 间的联 亲 关 系而派 生 发展 出 蒙古 王公 间的 自行 结亲 。满 蒙 王公 自行 结 亲 姻, 严 格规 定 ,“ 嗣后凡 亲 王郡王之 格格 俱遵 NI B 例, 候朕 指给 蒙古 这 种情 况 , 在驻 京 蒙古 王公 与满 族宗 室 王公 之间 较多 。此 外 , 也 允 台吉 等 ; 私行 许聘京 师旗人者 永远禁 止 。 ” 口 并处 罚那些 违背联 姻政 许 近支宗 室 , 应 该被里 帝指 婚而未 经过 指 婚的与 蒙古 自行结 亲 。这 策, 不 愿意 将女 儿远嫁 而 自行安排 婚事 的亲 王 。清 朝还围 绕指 婚制 特点 也是 历 代的 和亲 政策 中 不存 在 的现象 。这 种 自行 结亲 的 方 制订 了 一 系列 制度 , 联姻 等级 制度 极 为分 明等 , 这也 是 满 蒙联姻 制 式 , 自 然的 拉近 了满 蒙之 间 的距 离 , 使他 们更 有一 种休 戚 与共 的 情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满蒙联姻则是清朝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满蒙联姻是指满洲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清朝巩固了统治地位,促进了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互通有无,对于清朝的统一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满洲族和蒙古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元朝时期,蒙古族就曾建立了大元帝国,统治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而明朝时期,满洲族则逐渐崛起,并最终建立了后来的清朝。
在这个过程中,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洲族与蒙古族的联姻关系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当时,明朝内部政治混乱,满洲族逐渐壮大起来。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满洲族开始与蒙古族建立婚姻关系。
这种联姻关系不仅可以增加满洲族的势力范围,还可以通过蒙古族的支持来对抗明朝。
随着明朝的灭亡,满洲族建立了清朝,并将满洲与蒙古纳入了统一的政权之下。
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清朝皇帝不仅娶蒙古族公主为妃子,还将蒙古贵族纳入了宫廷内部,使得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不仅体现在皇室内部,也延伸到了社会各个层面。
在清朝时期,满洲族和蒙古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非常普遍。
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通过婚姻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种通婚现象不仅促进了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
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对于清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与蒙古族建立婚姻关系,满洲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次,满洲族通过联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清朝能够更好地控制边疆地区。
最后,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关系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推动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然而,满蒙联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满洲族与蒙古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婚姻关系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其次,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如何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清朝蒙古族
清朝蒙古族清代满蒙联姻是清朝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等特点,这种联姻关系对满蒙两个民族的长期友好和对清政府之力边疆蒙古地区乃至利用蒙古族的的军事力量起到了中有的作用。
同时在满蒙汉各族在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哥方面的互相融合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满蒙联姻,1612年,努尔哈赤为了联合科尔沁蒙古左翼战胜其他各部而统一北方,主动向科尔沁部明安贝勒求婚,明安贝勒将女儿将给他,真是首次满蒙联姻,之后皇太极娶了明安穷长得女儿这这做大福晋,这就是日后的孝端皇后。
1617年,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女儿下嫁与蒙古族不薄,开启了满洲贵族下嫁蒙古族部落的先河。
清代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制度性。
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以指婚的形式决定他(她)们的婚姻。
皇子皇孙及宗室王公子弟的婚配,是由皇帝(皇帝幼小、垂帘听政时则由太后)从八旗中选出的“秀女”指配,有时也择取蒙古王公的女儿拴婚。
皇女、皇孙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儿,则由皇帝(或太后)择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适龄俊秀子弟,指配聘嫁。
满族帝王之家的这种指婚制,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末。
乾隆以后,由于皇族人口的大量繁衍,需指婚的人太多,因而把指婚的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即当朝皇帝之皇祖派衍下的各辈及龄子女。
自乾隆起,指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正规,尤其是对皇族女儿格格的指嫁,每年年底,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都要将皇族中正值婚龄的格格开列报告给皇帝,由皇帝指嫁与蒙古王公子弟或八旗旗人子弟。
针对有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的现象,当时的指婚蒙古甚至带有强制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于有的亲王、郡王将女儿隐匿不报,提前私聘与京城旗人,宗人府获知后上报,乾隆帝专门发布谕旨,令将私嫁女儿的亲郡王罚俸一年,并且强调:“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侯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
其间或有因原系姻亲熟视蒙古等,情愿自行许给,尚属可行,伊等可自行定议奏闻。
杜家骥,清代满蒙联姻研究》书评
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书评联姻,是清朝统治者长期实行的一种战略性政治措施。
满蒙联姻,主要是指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博尔济吉特氏、乌梁海氏、绰罗斯氏之间的结姻,因为他们是这两个民族的政治代表,故把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姻用其代表的两个民族来称之,即“满蒙”。
满蒙联姻从清入关之前就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几乎贯穿整个清朝。
所以,满蒙联姻不仅是满族史和蒙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由于满族是当时的统治民族,而蒙古族是位于清朝边疆的被统治民族,故满蒙联姻也可归入满蒙关系史、清朝民族史、边疆经营史的研究范畴。
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用来怀柔、笼络蒙古蕃部贵族的一项措施,以维持满蒙和好和蒙古贵族对清朝统治的支持拥戴,这种措施与封官赐爵等笼络手段不同的是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它使得远在边区并世领本部旗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主制蒙古不至于脱离清廷,稳固地隶属于清中央,使边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清代近300年的历史上,满蒙联姻近600人次,这种长期大规模的联姻现象及其意义,不仅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而且在世界范围的民族史上都是及其罕见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政治方面的探讨和个案研究,而无全局性、综合性的著作问世,2003年出版的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朝的满蒙联姻制度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不仅将蒙古各部在入关前后和清廷之间的联姻史事都罗列出来,还对联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满蒙联姻的作用和影响做了很好的概括和客观的评价。
从而将清朝满蒙联姻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作者杜家骥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著作有《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清朝简史》等,发表清史、满族史、皇族、八旗制度、财政、清代蒙古史及礼俗等方面论文九十余篇,是国内清史、满族史领域内的专家。
早在1983年搜集硕士论文时,他就开始注意并搜集关于满蒙联姻的资料了,1990年开始发表此方面的论文。
浅析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浅析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作者:李婷婷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文章阐述了满蒙联姻的特点:满蒙联姻的制度性;满蒙联姻的对象单一,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满蒙联姻的方式多样性和互相嫁娶;满蒙联姻的政治性目的,用“姻好”巩固“盟好”;清帝主动赐婚及派生出的蒙古王公间的“自行结亲”。
探讨了满蒙联姻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对清朝建立与巩固统治政权有积极的影响;满蒙联姻有利于清朝边疆的治理和防护;对满蒙两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满蒙联姻;特点;影响在我国历史上通常用和亲的方式满足政治需要,而用联姻的手段来巩固政权统治,并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的,唯有清朝。
满蒙联姻,这个方式在清朝基本上成为了一种国策,是其边疆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昭然若揭,用联姻的方式达成和实现满蒙两个民族之间的联盟,从而巩固、加强联盟关系,为其统治服务。
在有清一代,联姻的范围、人数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清代联姻的特点也不同与以往各个朝代。
“清朝的满蒙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 年),据皇家的族谱《玉牒》所记载,在这300 年中,满蒙联姻共559 次,其中出清廷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 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
”[1]与之前历代王朝不同之处,还因它具有很多独特性,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又有相应的特点。
总体如下:一、满蒙联姻的特征1、满蒙联姻的制度性随着清朝封建国家体制的日渐完备,满蒙联姻愈来愈规范并逐步制度化。
制度性是清朝联姻的独特之处,也是与前代和亲相比较最突出的不同之处,主要反映在清朝皇帝的指婚制上,汗或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
从清入关前开始,这种指婚制就存在且一直持续到清末。
“在乾隆以后,由于宗室繁衍,需指婚的人太多,因而把指婚的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对于远支宗室子女,仍可因政治需要而…特旨指婚‟。
”[2]在清乾嘉时期,指婚制发展完善,逐渐制度化。
但很多宗室王公都不愿将女儿远嫁荒漠地区,所以当时的指婚是具有强迫性的。
《2024年蒙元时期蒙古族婚姻制度探析》范文
《蒙元时期蒙古族婚姻制度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元时期,蒙古族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其婚姻制度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元时期蒙古族的婚姻制度,分析其特点、形成原因及历史影响,以期为现代婚姻制度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蒙元时期蒙古族婚姻制度的特点1. 包办婚姻与自由婚姻并存蒙元时期的蒙古族婚姻制度中,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并存。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包办婚姻占据主导地位,但自由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
这种并存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多元观念。
2. 婚姻重于财富在蒙元时期的蒙古族社会中,婚姻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家庭背景,而非财富的多少。
这种观念使得婚姻更加注重感情和责任,而非物质利益。
3. 跨族通婚现象普遍由于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跨族通婚现象在蒙元时期较为普遍。
这种跨族通婚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三、蒙元时期蒙古族婚姻制度形成的原因1. 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蒙元时期的蒙古族以游牧为生,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婚姻制度必须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游牧生活中,婚姻成为维系家庭和氏族的重要纽带。
2. 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封建社会制度对蒙元时期蒙古族的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和氏族的联姻手段,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3. 文化传统的影响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对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慎重考虑。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了家庭和氏族的重要性,这使得婚姻在蒙古族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
四、蒙元时期蒙古族婚姻制度的历史影响1.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蒙元时期蒙古族的跨族通婚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间的联系。
这种交流与融合为蒙古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丰富了文化多样性蒙元时期蒙古族的婚姻制度丰富了文化多样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多样性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
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札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自治乡属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牧业为生产方式的满族自治乡。
这里的满族是清朝时期在实施政治联姻政策时随清朝公主来的随从陪嫁人户的后裔。
当地的蒙古族称他们为“满洲那喇”。
他们几百年来与当地的蒙古族杂居,融合后,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而且与其他地方的满族有了差别。
具体说:一、在经济上,主要是以游牧业为主;二、在语言上,使用有少量满语词汇的蒙古语言;三、在生活上已具有了蒙古族生活特点。
从满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他们蒙古化的融合方式还未被深入发掘。
他们经济基础变化的原因在于科尔沁的民俗文化的变革,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正处于丢失状态,但是位于满族屯的满族那喇仍然以牧业为主,较完整的保留着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研究满族屯的满族那喇民俗对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婚俗是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涵盖了习俗、口头文学、物质、法制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的文化体系。
因此我们可从研究满族屯满族那喇的婚俗变迁中,了解掌握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变革、道德状况、民俗传承与变迁等。
此论文以绪论、主要部分(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在绪论部分中,明确叙述了研究内容,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情况,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以及学术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历。
关于他们的来历,在满族那喇中流传最广泛是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和诺日布仁钦郡王》的传说。
此传说中讲到札萨克图旗名叫诺日布仁钦的摔跤手娶回了康熙皇帝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
她带来的随从是现在满族屯满族那喇的祖先。
研究他们的历史根源时我参考了《旧满洲档》、《满洲实录》等文献,以科尔沁蒙古族迁居到嫩河流域并和女真族联姻、札萨克图旗的成立并与满清六次联姻、康熙皇帝为去东北祭奠祖先经过科尔沁等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分析。
因此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蒙古的时间,界定为满族入关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蒙联姻特点分析
摘要和亲在中国古代可谓是历史悠久。
最早的和亲现象出现在先秦时期。
古书云“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满蒙联姻是清代奉行不替的政策。
顺治帝遣官赍敕漠南蒙古各部王公“朕方思致天下于太平,尔等心怀忠荩,毋忘两朝恩宠”这是满洲贵希望和蒙古王公结成更牢固联盟的表露,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满蒙联姻长达300年,同清代诸多民族政策一样,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
关键词满蒙联姻特点分析制度
互相嫁娶:科尔沁部明安贝勒将次女嫁给努尔哈赤为福晋,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
后努尔哈赤娶明安弟洪果尔贝勒之女为侧福晋。
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十子得格垒,十四字多尔衮均娶蒙古王公女为妃。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加强和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使相沿承袭的“以壤地相接,结为婚姻”的活动更加牢固。
其后妃中,蒙古妃有七人,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及一位妃子都来自
科尔沁部。
学者统计,努尔哈赤时,同漠南蒙古联姻三十九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十一次;皇太极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四十一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十八次之多。
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有九人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后、妃子。
除科尔沁部外,太祖太宗时期也重视与漠南蒙古其他各部的联姻。
从天聪元年到崇德四年十几年内,漠南蒙古对后金的归附,由努尔哈赤时的四部,骤增到皇太极时的二十二部。
对来归的蒙古各部,
皇太极及时地在他们中间选择额驸,以增强其归附的牢固性。
最突出的事例是皇太极将次女下嫁给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
其娶婚仪式之隆重,赏赐物品之丰富,均前所未有。
互相嫁娶”这种情况在康熙以后虽有减少,但直至清末始终未断。
康熙时期的平郡王纳尔福,乾隆时期的恒亲王弘蛭,嘉庆时的豫亲王裕全,履郡王绵惠,道光帝之子淳亲王奕淙,咸丰时贝勒奕姻,光绪时的庄亲王载勋等,都曾娶过蒙古贵族之女。
同治四年蒙古族状元崇绮,出自阿鲁台氏,娶郑亲王端华之女。
互相嫁娶,是满蒙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也是有别于历代和亲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
制度化:这种“北不断亲“的政策为清统治者所长期奉行,逐步制度化。
随着清朝封建国家制度的日益完备,满蒙联姻制度也逐步完善。
由皇帝指婚的家法到乾隆初稍作变通,将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
对于远支宗室子女,仍可出于政治需要而“特旨指婚”。
指婚蒙古在乾嘉时期甚至带有严厉的强制性。
乾隆帝曾针对一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荒漠的情况,将私嫁京师旗人的亲王、郡王论以罚俸一年的处分。
并严格规定,“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候朕指给蒙古台吉等……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永远禁止”。
顺治朝以后陆续规定格格结婚十年后方准来京,不得擅自来京;来京须报理藩院请旨;来京探亲不得过一年之限。
这些规定,无非是为了使下嫁宗女与额驸在蒙古地区发挥其作用。
主动遣嫁:针对部分公主格格下嫁蒙古久住京师的现象,雍正元年规定:“嗣后公主等下嫁蒙古,非特旨留京者,不得过一年之限。
若因有病,或有娠,不能即往者,令将情节奏明展限。
”此时,清帝仍然延续着“主动遣嫁”的特点。
康熙三十年六月,康熙帝封皇三女为和硕荣宪公主,下嫁巴林鄂齐尔郡王子吴尔衮,授吴尔衮为和硕额驸。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康熙帝将其第十三女温恪公主遣嫁翁牛特部郡王仓津。
主动遣嫁是清代联姻蒙古的重要特点,它是清帝致力于边疆经营的积极性措施。
内廷教养:清朝统治者与蒙古王公的联姻过程中,产生了内廷教养的制度。
康熙三十一年,喀尔喀蒙古的策凌、恭格喇布坦兄弟二人来京,康熙令“教养内廷”,后来便把他的女儿和孙女嫁与二人。
雍正九年明确规定,“将蒙古王公、贝勒、贝子、公札萨克等之子年十五以上者,令其来京教养”。
此后,养育内廷的蒙古子弟被指为额附者不乏其例,目的是使未来的额驸从小即密切与帝室的感情,忠于清廷。
除备指额驸外,从外藩蒙古王公子弟中,选其聪明俊秀者留于宫中,进行特殊培养,长大后委以重任。
乾隆十二年,清廷又鉴于内廷教养的蒙古子弟因在北京“居住多年,其本旗地方奴仆甚不识蒙古生计”,不利于他们会本旗执政,因此要求他们“春季应令回居本旗,讲究生理,学习骑射;冬季居住,照旧肄业,俟十八岁时,即令回旗办事”。
备指额附:经过康、雍、乾三朝之后,随着清朝在蒙古各部统治的稳定,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王公政治上的控制更加严密。
相对说来,蒙古王公的作用日益降低,清朝统治者和蒙古王公的感情也日渐疏远。
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数量的锐减和地域、部族范围的缩小。
与此相适应,就是“备指额驸”制度的产生。
它正式规定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不仅排除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王公,而且也排除了漠南蒙古其它部的王公,只局限于漠南蒙古东部七部十三旗的范围;这实际成为满蒙联姻逐渐走向松懈的标志。
到清朝后期,满蒙联姻过程中公主下嫁的数量更加减少,清初康熙时期下嫁蒙古的有八个女儿和一个养女,雍正时期唯一的一个亲生女儿并未远嫁,远嫁外藩的是三个养女,乾隆的五名亲女,仅有两名嫁给了蒙古王公,嘉庆帝时期也只有两名,而道光皇帝的五名亲女中,仅有一名嫁给蒙古王公。
金启孮先生曾说:“满蒙联姻国初最盛,中叶以后,逐世递减。
观此可知满蒙二族亲疏关系之演变。
”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即可看出这一点。
有清一代,出嫁蒙古的三百余名公主、宗女,全部聘与王公及其子弟,这些王公额驸与皇室之女繁衍了庞大的贵族阶层。
他们与清帝族血肉相连,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向心力,形成了清朝能够维系对蒙古稳固统治的可靠保障。
乾隆帝在巡幸科尔沁时,对满蒙联姻大加赞扬:“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可见,联姻政策是清廷在满蒙关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诸多政策中的“精髓”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鲁语》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祁韵士.科尔沁部总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
17[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3]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m].中华书局,1989.
[4][6] [7] 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