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Removed_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Removed_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及反思《高祖还乡》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设计者江杰弟教材学情分析本课是教材第四单元的拓展阅读部分,主要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力量。

同时拓展阅读对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制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能有很大的潜力。

高一同学普遍缺乏对元曲的感受和深化认知的体验,要理解曲中蕴含的深刻情感,需要先明确元曲的表现形式并反复诵读。

为此,要做好两种预备:一是让同学结合课文较为具体的注解,熟识曲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曲中传递的情感。

教学策略1关注同学,敬重同学的主体地位,秉承“通过同学、为了同学、围绕同学、激发同学、服务同学”的宗旨,抓住一个学问点“无限”放大,找出学问点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空间”。

2转变同学学习行为,转变同学学习方式,引导同学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舞同学独自思索,合作探究,相互质疑。

通过呈现实现沟通、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3教学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沟通、支配任务、合作探究,呈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散曲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与品尝,争论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乐观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乐观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赏析这篇套曲新颖的构思、欲抑先扬和讽刺艺术,体会使用口语、俚语等表现人物感情的手法。

关键问题赏析这篇套曲新颖的构思、幽默的语言,欲抑先扬和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1、朗读争论法:让同学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

通过小组争论,形成思路,解决问题。

2、“六字”决读书法:通过读、画、写、记、练、思的方式在读文时进行批注,疏通文意3、质疑点拨法:实行质疑争论、指导的方法引导同学把握(文章)蕴含的意思4、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内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解决共性问题,对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教学预备老师预备:1、powerpoint课件制作,课文音频,视频收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元曲通俗俗、幽默的语言特点;夸张、讽刺的刻画手法;多元化的看待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元曲语言的特点及刻画人物手法,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高祖还乡是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设置酒宴、款待父老子弟,父老子弟热情挽留,并演唱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史学家笔下的皇帝归故乡的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来感受一个另类的帝王还乡情景。

(二)作者及题目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

我们先复习散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解题(幻灯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高祖还乡》教案

《高祖还乡》教案
6,本文用了怎的方法对刘邦的形象进行讽刺?
一、生动诙谐的语言
(1)直接讽刺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如“乔男女”、“胡踢蹬”、“大作怪”、“觑得人如无物”、“多时”等直接对刘邦的形象加以讽刺。
2)形象的丑化
通过丑化刘邦的仪仗,令本来肃穆庄严的形象变得滑稽可笑。
如: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甜瓜苦瓜、黄罗伞柄天生曲、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
二、用农民的视角,朴实地描写平民百姓眼中的汉高祖,真实反映刘邦在人民眼中的形象。
(1)还乡的光宗耀祖被看做扰民。
(2)威严恢宏的排场被看做“大作怪”、“不曾见”。
三,通过典型事件直接还原刘邦的无赖本色
7本曲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蔑视权贵,批判封建帝王。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曲中运用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代表汉宫威仪的旌旗上的图腾在村民的眼中成了圆圈中的兔子,乌鸦,鸡在跳舞,狗长出了一双翅膀,蛇缠在胡芦上。这其中又流露出村民对帝王威严的一种蔑视。仪仗队里的兵器成了农村日常生活中叉、斧、瓜、马镫,又是何等的滑稽好笑。“导驾”的官员成了天上的判官,打杂的内官成了送东西的差役,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揭示刘邦底细时,语言更是针针见血:“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而且还“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强称”、“偷量”、“私扣除”等动词犹如一颗颗炮弹投向封建最高统治者。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李秋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李秋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

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二)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分析: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

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三)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人都受拖累,可结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分析: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差使真是“不寻俗”。

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

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的文学标志。

比如唐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唐诗,而宋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宋词,元朝的文学标志则是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诗、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大家比较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元曲,领略一下元曲的艺术魅力吧!(板书)元曲二、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板书)元曲{杂剧散曲{小令和套数}三、课文赏析1、题目解析《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哨遍.高祖还乡lhm

哨遍.高祖还乡lhm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处。

四、教学用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汉高祖本记》中记载了汉高祖还乡的情景。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

二、元曲知识简介1. 元曲的特点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元曲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2.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别。

3、曲牌解读:“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

哨遍,曲牌名,本曲是以“哨遍”这一曲牌起头的套曲后面的“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等均为曲牌名。

《高祖还乡》是这首曲的内容题目。

这篇由8支曲子组成的文章就称散套或套数。

三、作者简介睢景臣,又名舜臣,字嘉贤,又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自幼读书刻苦,心性聪明,尤其酷好音律。

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金元散曲》录存其套数三套,其中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较出名。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

睢景臣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四、夯实基础,读准字音銮舆糨来妆么踢蹬擂鼓一颩银铮觑拽坝扶锄秤了麻三秤豆几斛见放旋揪捽五、重点词语的把握。

(一)重点实词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只要2、一壁厢纳草也根。

《高祖还乡》 学历案

《高祖还乡》 学历案

《高祖还乡》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特点及作者睢景臣。

2、理解《高祖还乡》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中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品的讽刺意味,体会作者对刘邦的批判态度。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视角独特、语言诙谐等。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思考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他从一介平民崛起,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了一代开国之君。

然而,在元曲作家睢景臣的笔下,刘邦还乡的场景却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看看他是如何描绘这一事件的。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元曲作家。

他一生著有杂剧三种,均不传。

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其中以《高祖还乡》最为著名。

《高祖还乡》是一篇具有独特视角和鲜明个性的作品。

它以一个乡民的视角来审视刘邦还乡这一重大事件,通过对刘邦及其随从的夸张、讽刺描写,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丑恶。

(三)文本研读1、诵读全文,正音正字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

2、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3、内容分析(1)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高祖还乡的场面的?引导学生从仪仗队、乡民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作品场面描写的宏大和热闹。

(2)讨论:文中刘邦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刘邦有何不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3)探究: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描写刘邦还乡?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等方面进行思考,理解作品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

(四)艺术特色赏析1、独特的视角作者以一个普通乡民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刘邦还乡的事件,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第一篇: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吟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吟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3

《哨遍·高祖还乡》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这篇套曲独特的视角及作者新奇的构思。

2.学习细节描写,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

3.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4.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体会作者写作用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刘邦的“异样”形象,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并感悟本文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诵读(1)《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二、导入(4)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含杂剧和散曲。

我们本学期学过的《窦娥冤》就是元曲中的“杂剧”这一范畴内的,而同学们以前也曾学过元曲中属于“散曲”中“小令”这一类的作品,它们通常短小而精悍,一个曲牌填写一个小曲。

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生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生2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两首作品,感受曲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郁郁不得志的断肠人和愁情满怀的忧国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元代散曲作品——《哨遍·高祖还乡》,去看看文中给我们刻画出了怎样的汉高祖。

三、预习检测,美文欣赏(8)睢景臣在这首曲子里给我们叙写了汉高祖衣锦还乡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从标题来看,你认为本文中会写到什么?生1:汉高祖回乡的场面盛大生2:众人殷勤的迎接生3:汉高祖回乡时的表现(英雄气概)……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睢景臣在曲子中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前面曾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要求同学们根据此曲将其改编成一篇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分享三分钟,然后推荐一篇精彩作品给大家共享。

四、整体感悟(7)1.听过刚刚分享的故事,大家觉得有趣吗?精彩吗?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吗?明确:作品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2.赏析文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作者把刘邦塑造成流氓无赖的意图2.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二)教学难点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对比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大风歌》一首慷慨雄壮的《大风歌》似乎把我们带回了烟尘飞扬的古战场,大风歌的主人公是谁?是在何时所唱呢?(提问)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刘邦从秦末起兵离开,十多年光阴流转,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换地的华丽转身,可谓衣锦还乡,刘邦还乡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二)预习检测刘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我们大多从正史中了解他,通过预习积累,你了解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生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生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生三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生四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那大家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一般常识,借本篇感知元散曲的基本艺术特色。

2、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并联系相关背景,理解本文主题思想。

3、落实“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元目标,经由诵读来体会和把握作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 本文艺术特色及作品主题思想。

2、难点: 通过感受文章声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气韵。

教学时数:1课时一、课前导入:“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板书内容一:高祖画像(一):结合《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还乡”片段和《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刘邦,为汉高祖刘邦进行第一次画像。

参考评价: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智谋过人、知人善任、宽仁爱人、喜施豁达)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二、自读自学自悟:(一)自读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弄清文章背景、字词大意。

试着划分文章内容层次。

(2)标出生僻字读音、字义。

(3)注意停顿、轻重音、押韵、语气等。

(4)不能理解、解决的地方请标注出来。

(二)元散曲基本常识:(1)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2)套数: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

各曲牌需按一定顺序排列,且一韵到底,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三)文章内容层次:(1)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

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2)接下来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

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3)5-7三段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

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觉可笑。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本溪市第一中学梁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二、教学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2.刘邦也曾如此: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二)简介元曲及作者(三)梳理内容:1.这组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

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选修语文《古诗散文欣赏》教案课题:《哨遍•高祖还乡》主备人:***时间:2022/1课型:新授课时长:2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新教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授课过程:一、上节复习《菩萨蛮》理解式默写检测。

1.《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2. 《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答案: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新课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年),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刘邦的时代距离元朝已经很遥远,但元曲作家却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

这大约与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一次上都有关。

其他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睢景臣这一篇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而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写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三、重难点突破(一)初读课文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每空2分,共12分)答案:《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二)初步感知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10分)答案: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三)再读课文3.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10分)答案:“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

《高祖还乡》 学历案

《高祖还乡》 学历案

《高祖还乡》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特点和作者睢景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理解《高祖还乡》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刘邦还乡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

3、品味作品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4、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刘邦的态度。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幽默讽刺的效果。

2、难点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理解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深刻寓意。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语言的韵味。

2、研讨法:组织小组讨论,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比较分析法:将《高祖还乡》与其他描写历史人物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展思维。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从一介平民崛起,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然而,对于他的还乡之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看看他是如何描绘这一事件的。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睢景臣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

他一生著有杂剧三种,均不传。

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其中《高祖还乡》最为著名。

2、作品背景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睢景臣以刘邦还乡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元曲知识简介1、元曲的分类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散曲则是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

2、元曲的特点语言通俗:多用口语,贴近生活。

形式活泼:格律自由,可加衬字。

表现力强: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展现社会生活。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

2、分段赏析【哨遍】:写社长宣布皇帝要来乡里的消息,村民们忙着准备迎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并说他“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还说 :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

”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就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四、整体感知1、老师朗读,学生感知;2、学生自读,熟悉作品;3、学生集体诵读五、课文分析1、结构分析: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

“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

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

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

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

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

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

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 : 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 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

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

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

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

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 ( 见课文 [ 二 ][ 一 ]) 。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

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

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

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榨勒索。

在 [ 尾 ] 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

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

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

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2、分析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 : 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蔑视。

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 有一气呵成之感。

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也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等几个人物,在描述还乡的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构成了这篇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

(2)语言诙谐、幽默 ( 使用口语、俚语 )。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龙、虎、凤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

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

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3)动作传神。

本篇全文只有 457 个字 ( 不计标点符号 ) ,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 : 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呼之欲出,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就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些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作手扶”,“强称了麻三称”,“偷量了豆几斛”等等传神的动作,才使人们不仅看到他今天那非常骄傲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

六、讨论:本文有哪些局限性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这些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七、补充: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杂剧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

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

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

基本形式是四折一锲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如《窦娥冤》《陈州祟米》。

八、布置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