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最后一篇,这是一篇元代散曲。
相较于诗、词,学生对散曲这一体裁较为陌生,因此想通过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对元曲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鉴赏。
而睢景臣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风格鲜明,并且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那么,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探究上,通过诵读、品味语言、联系比较等方式分析高祖这一形象,以期学生有更深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散曲的能力。
2.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散曲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套曲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2.通过鉴赏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戏剧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鉴赏评判历史人物的辩证思维,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树立传承传统文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曲词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
套曲中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联系相关作品,深刻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编写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元曲通俗俗、幽默的语言特点;夸张、讽刺的刻画手法;多元化的看待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元曲语言的特点及刻画人物手法,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高祖还乡是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设置酒宴、款待父老子弟,父老子弟热情挽留,并演唱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史学家笔下的皇帝归故乡的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来感受一个另类的帝王还乡情景。
(二)作者及题目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
我们先复习散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解题(幻灯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李秋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
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二)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分析: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
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三)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人都受拖累,可结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分析: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差使真是“不寻俗”。
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
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推荐作品,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兴趣,增加文化积淀,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普遍缺乏对戏曲(元曲)的深入认知,要理解曲中的情感,需要学生明确元曲的表现形式,并反复的诵读。
为此,学生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学生结合文本的注释熟悉曲子的内容;二是创设情境体验曲子中传递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一)关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抓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空间”。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大胆质疑、运用拓展、延伸知识。
(三)教学互动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本套曲幽默诙谐、兼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2.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讽刺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套曲中人民群众敢于蔑视斥责统治者这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本套曲独特的讽刺艺术,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及意义。
难点:理解本套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六、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疑探教学法、点拨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教师朗诵《大风歌》并介绍作者刘邦吟诵此诗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知刘邦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英雄豪气,从而与睢景臣笔下的高祖还乡的情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去体会讽刺的意味)(二)文学积累、学生解题学生先介绍元曲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PPT展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学会自学)(三)走进文本学生集体朗读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和强烈的讽刺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的文学标志。
比如唐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唐诗,而宋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宋词,元朝的文学标志则是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诗、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大家比较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元曲,领略一下元曲的艺术魅力吧!(板书)元曲二、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板书)元曲{杂剧散曲{小令和套数}三、课文赏析1、题目解析《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形象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赏析这篇套曲的新奇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元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1.《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史记》中的刘邦是个什么形象?明确:慷慨激昂的英雄。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作者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其塑造的刘邦又有何不同呢?2.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它们都是从“词”蜕化演变来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作者简介:《高祖还乡》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他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但都没有流传下来。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王玉婵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王玉婵|嬉笑怒骂皆文章一讥一讽尽关情——走进《高祖还乡》的讽刺世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以漫画式的讽刺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掌握本文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人民群众敢于蔑视斥责统治者这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掌握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以漫画式的讽刺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以漫画式的讽刺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汉高祖刘邦曾写过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慷慨雄壮,哪位同学知道刘邦这首诗作于何时?什么情况下?《史记》记载,刘邦趁平定淮南王叛乱的机会回到故乡,并写了一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无比慷慨雄壮。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和士大夫都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他们在拼命爬上统治者的宝座以后,都要“荣归”故里,以显示自己的荣华富贵,借以“显耀门庭、光宗耀祖”,向劳动人民示威。
因而,他们把“衣锦还乡”当做一种大典。
今天读的这篇《高祖还乡》所描写的也是“衣锦荣归”,而且正是刘邦的“衣锦还乡”。
他的地位之显耀,权势之威赫,更为一般封建官僚所不及。
我们已经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那么在咱们大家看来,是不是也感受到帝王荣归故里时的庄重、威严?感受到了那种凌人的气势,产生对帝王的畏惧感呢?没有,那咱们大家感受到的这场“衣锦还乡”的大典给你一种什么感觉?那你觉得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板书)归乡大典——滑稽可笑高祖刘邦——无赖流氓|高祖还乡应该是“威加海内”的,而我们读出来是滑稽可笑的;高祖应该是个大英雄,我们读出来的是个大无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二、课文分析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师寄语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在元曲中有这样一个作品,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和口为视点,揭下了蒙在封建统治者脸上的神秘面纱,将矛头直指皇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藏在衮衮华服下的虚伪和无赖行径,它就是元代睢景臣的散曲名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作品,探寻其诙谐语言背后深藏的审美理想和滚烫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元曲有关的文学常识。
2、赏析这篇套曲的新奇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
3、感悟本篇诙谐语言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滚烫的内心情感和朴素的审美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入探究其进步性和时代局限。
2、难点: 独具特色的口语化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作家作品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人,一生沉迹书会才人之中,未能仕进。
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哨遍高祖还乡》名世。
2.解析曲题3.涵咏功夫布置任务,教师范读,学生分读4.分析课文提问:【1】.这首散曲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三个层次,迎驾驾到见驾【2】.这首散曲的主要人物明确:“我”和汉高祖【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份:乡民(没见过世面,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的乡民,和刘邦很熟悉)性格特点:野朴正直泼辣敢言深入评析整个曲子叙述视角,也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乡民视角,所以他对那些显示皇帝威仪的旗帜、仪仗、随从用自己语言的来形容,这都是切合他乡民身份的语言。
这就是最世俗的普通百姓眼光,什么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
可是我们深入思考以后会发现,这个“俗眼”其实才是“天眼”,是不被虚伪的外在迷惑,没有被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吓倒的平等视角。
这都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雅与俗、内在和外在的评判和标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吟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3
《哨遍·高祖还乡》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这篇套曲独特的视角及作者新奇的构思。
2.学习细节描写,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
3.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4.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体会作者写作用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刘邦的“异样”形象,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并感悟本文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诵读(1)《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二、导入(4)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含杂剧和散曲。
我们本学期学过的《窦娥冤》就是元曲中的“杂剧”这一范畴内的,而同学们以前也曾学过元曲中属于“散曲”中“小令”这一类的作品,它们通常短小而精悍,一个曲牌填写一个小曲。
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生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生2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两首作品,感受曲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郁郁不得志的断肠人和愁情满怀的忧国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元代散曲作品——《哨遍·高祖还乡》,去看看文中给我们刻画出了怎样的汉高祖。
三、预习检测,美文欣赏(8)睢景臣在这首曲子里给我们叙写了汉高祖衣锦还乡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从标题来看,你认为本文中会写到什么?生1:汉高祖回乡的场面盛大生2:众人殷勤的迎接生3:汉高祖回乡时的表现(英雄气概)……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睢景臣在曲子中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前面曾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要求同学们根据此曲将其改编成一篇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分享三分钟,然后推荐一篇精彩作品给大家共享。
四、整体感悟(7)1.听过刚刚分享的故事,大家觉得有趣吗?精彩吗?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吗?明确:作品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2.赏析文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作者把刘邦塑造成流氓无赖的意图2.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二)教学难点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对比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大风歌》一首慷慨雄壮的《大风歌》似乎把我们带回了烟尘飞扬的古战场,大风歌的主人公是谁?是在何时所唱呢?(提问)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刘邦从秦末起兵离开,十多年光阴流转,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换地的华丽转身,可谓衣锦还乡,刘邦还乡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二)预习检测刘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我们大多从正史中了解他,通过预习积累,你了解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生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生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生三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生四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1
高祖还乡一.教学目的:1 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 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的体裁多样,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
小令指独立的只曲;套曲是把同一宫调若干曲子按照一定次序连缀起来。
般涉调, 宫调名;哨遍, 曲牌名;高祖还乡, 标题名.2 作者简介元曲名家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3 思考一、这组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蔑视。
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这组套曲按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三、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刘邦底细,并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四、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第二至四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三单元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赏析本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漫画式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百姓敢于蔑视斥责统治者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鉴赏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漫画式刻画人物的手法。
2.体会叙述角度,学会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史记》中,他解民意顺民心,有雅量善用人,最终,登九五之尊,建大汉王朝;元曲中,他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是个典型的流氓无赖。
堂堂一个开国皇帝,却被写成流氓无赖,有何用意呢?让我们走进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解读文字背后的深意。
二、作者简介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字景贤,江苏扬州人,元代散曲家。
他心性聪明,酷爱读书,精通音律,一生未仕。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在一场文人聚会中,很多人都写了套数《高祖还乡》,唯有睢景臣的《哨遍》因视角独特,构思新奇,流传至今。
三、元曲常识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组成。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一韵到底。
宫调名:般涉调。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曲牌名:哨遍。
曲牌,是曲调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题目:高祖还乡。
四、初读课文(女生1357曲,男生2468曲)(板书题目、作者)五、再读课文(用口语方言范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方言口语之妙1、妙在语言诙谐幽默,增加讽刺效果。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选修语文《古诗散文欣赏》教案课题:《哨遍•高祖还乡》主备人:***时间:2022/1课型:新授课时长:2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新教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授课过程:一、上节复习《菩萨蛮》理解式默写检测。
1.《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2. 《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答案: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新课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年),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刘邦的时代距离元朝已经很遥远,但元曲作家却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
这大约与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一次上都有关。
其他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睢景臣这一篇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而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写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三、重难点突破(一)初读课文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每空2分,共12分)答案:《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二)初步感知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10分)答案: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三)再读课文3.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10分)答案:“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郝春飞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反复诵读熟悉本曲的基本情节。
能力目标: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导入、简介---诵读、赏析---交流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天下的主宰者,享有九五之尊,谁敢诋毁皇帝尊严,那可是要人头落地的。
可是,元朝的睢景臣以巧妙的手法剥去了封建皇帝的外衣。
二、知识积累:1、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A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B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2《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任良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
? 2、了解这一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 重点、难点:? 1、这组套曲写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2、本套曲的构思的新奇之处。
课时:一课时知识简介:一、元曲,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
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杂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散曲:韵文大家族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叶儿):曲子短小精炼。
源于晚唐五代,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每句用韵,并加衬字。
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若干支曲子联缀成套。
二、走进题目般涉调,宫调哨遍 ,曲牌高祖还乡,标题三、作者简介睢景臣,元散曲家。
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
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相识。
心性聪明,酷嗜音律,而仕途不得志。
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等三种,均不传。
散曲尚存套曲三首,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四、高祖还乡故事背景简介刘邦当过秦朝的亭长。
父兄都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应起义军。
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
争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史称太祖高皇帝,简称汉高祖。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他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五、写作此曲的时代背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四)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自读课文,一课时(预习补充:)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杂剧: 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
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
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课堂类型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
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二、课文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
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
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
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
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
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
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
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
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
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
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
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
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
“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
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
皇帝的乐队在
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
那些绣在旗
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
的兔、鸟、鸡、狗、蛇。
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
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
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
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总之,一切
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
堂皇富丽的仪
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
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
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
“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
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
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
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
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
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
无赖刘三。
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
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
数落了出来(见课文[二][一])。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
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
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
漓尽致,不留余地。
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
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
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榨勒索。
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
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
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
汉高祖!”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
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
这在抒发感
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三、课堂小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动作传神
本文的局限性: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显然是不好的,
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分类作业A类: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散文之部。
板书设计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课后反思
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