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合集下载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道德准则与差异选择人类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段历史似乎一直与时代的发展同轴。

但伴随着岁月的打磨,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关注点已经由对它的定义的探索,以及就某一事件而言的公平的转向为更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性研究。

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讲述中,Sandel教授就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等社会基本问题,结合哲学理论所进行了引导性教学。

在这12个课时,24讲中,我们都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道德准则。

我们都知道,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的,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这一根本价值理念来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类社会问题的普适性的归纳总结。

在第一课中,Sandel教授引用的几个案例是这样假设的:“你的电车飞速行驶,这时你发现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你的刹车失灵了。

如果没有立刻停车,这五名工人必死无疑。

这时你发现一条岔道,这条岔道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

此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拧动方向盘,撞向那一名工人,但是保住了另外五名工人。

”这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议题,因为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都只是隐匿在现有道德准则下被道德左右而迷失进行了一场谋杀。

它成功的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不同选择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或者说,价值判断的标准或者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就同一个问题而言,不同的角度下人们做出的选择都存在差异?而第一课第二讲《同类自残案》中, Sandel由第一个问题导入的思考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

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们获救了。

这个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篇一《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观后感》看完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我这心里像被猫抓了一样,痒痒的,又有点迷糊。

课里讲的那些关于幸福的理论,有些我听着像天书,什么“积极情绪的构建”,这是啥玩意儿?我就琢磨,难道幸福是个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拼凑起来的东西?我想起我上次参加一个聚会,大家都在嘻嘻哈哈,我当时觉得特幸福,可这和课里讲的理论好像不太沾边。

我是不是太没文化了,理解不了这高深的幸福学问?像个在知识海洋里迷路的小虾米。

不过我又想,也许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那么多理论。

就像一朵野花,在路边自由自在地开着,不需要别人告诉它怎么长才幸福。

这课是不是把幸福想得太复杂了?可要是简单了,为啥还有这么多人不幸福呢?我这脑袋里像一团乱麻,理不清啊。

篇二《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观后感》《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观后感》这题目一出来,我就有点懵圈,又有点兴奋。

课里提到了如何应对压力来获取幸福,我就想起我工作的时候,那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每天像个旋转的陀螺,忙得晕头转向。

我就想,按照课里说的,我是不是该换个心态?可这心态哪是说换就换的,像脱一件紧身衣,难着呢。

我有次和朋友吐槽,朋友说我这是自找苦吃,我还不服气。

现在看了这课,我在犹豫,是不是真的是我自己的问题?这幸福是不是就藏在我对压力的态度里?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我找对了路它就出来,找不对就躲着我。

我是不是应该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去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找到那个幸福的宝藏?可万一找了半天啥都没有呢?我这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篇三《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观后感》看了这公开课第六讲后,我内心像开了个杂货铺,啥情绪都有。

课里讲的关于人际关系对幸福的影响,让我感触挺深。

我记得我和邻居的关系以前不咋地,见面都不咋打招呼,像两个陌生人住在隔壁。

我当时觉得这没啥,可看了课之后,我就想,是不是我错过了很多幸福的机会?我是不是应该主动点,像个热情的小太阳,去融化这层冷漠的冰?可我又有点害怕被拒绝,像个胆小的乌龟,想伸头又缩回去。

哈佛公开课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正义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哈佛公开课,主题为正义(Justice)。

这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主讲的一堂课,通过深入探讨正义的概念、各种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发了我对正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观点两方面进行阐述。

课堂内容的理解在正义的讲解中,桑德尔教授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正义理论:功利主义、权利主义和公民美德主义。

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福利,权利主义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而公民美德主义则强调公民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理论,我对正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在课堂上,桑德尔教授还以一些实际案例来帮助我们探讨正义。

例如,他提到了分配公平的问题,比如器官移植和纳税制度。

通过这些案例,我认识到正义是一个伦理学问题,需要综合和平衡各种不同因素,包括效益、公平和道德等。

个人观点在观看哈佛公开课后,我对正义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我认识到正义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存在于灰色地带的。

人们在追求正义时常常会面临权衡和妥协的情况,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让人费解的决策。

这表明正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此外,我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自己的义务。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我认识到正义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当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法律不公,人们的尊严受到侵犯时,社会就会出现紧张和冲突。

只有建立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结论通过观看哈佛公开课《正义》,我对正义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正义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利益、公平和道德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对我个人而言,这堂课让我反思了自己对正义的态度和行为,我将进一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看哈佛公开感想

看哈佛公开感想

看哈佛公开感想第一篇:看哈佛公开感想看哈佛公开感想首先能在相隔这么远的地方听到世界名校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的课,我们要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时光倒退一二十年这是不可想象的.我深为自己能活在高科技告诉发展的今天,并能尽情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而庆幸。

我选择的是《幸福课》,因为该门课的讲师塔尔教授被哈佛誉为“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他深受哈佛学生的爱戴与尊重,并且这门课是哈佛最火热的课之一,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所以带着好奇和憧憬我选择了学习这门课。

这门课共有21节,每节70分钟左右,听了这么多节课,感想自然是颇多的,但是我想先抛开这门课,谈谈我对哈佛课堂的理解。

虽然镜头没有给到学生,但是从老师的话里可以听出现场大概有四五百人,还是许多坐在屏幕前的人,几百号人共处一个课堂,只有一个讲师,同学安静听课,这在中国的大学并不多见,当然那些所谓的讲座也可以忽悠到这么多人,只是是否有人听就不得而知了。

哈佛的这种课堂气氛让我感到惊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讲台很简单,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瓶水,和一些讲义,虽然会有幻灯片展示,但主要授课的还是老师。

这和我接触的课堂大相径庭,在中国,很多老师都过于依赖幻灯片,老师所讲的内容幻灯片上都有,这使得课堂的中心成为冷冰冰的机器,很多同学只需拿出手机拍一拍幻灯片,到了考试的时候整理一下,背一背就OK,而老师具体讲了什么是可以被忽略的。

这和现在的教育模式,老师水平和学上接受能力有关,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揭露中国教育的诟病,这是单纯的分析一下中外课堂的差异。

其次,外国的课堂虽然没有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是也不轻松,会有小组讨论,网上作业,实践作业等等,而且绝对不是糊弄一下就可以过关的,这也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另外,我看到一些学生的留言,有的是觉得老师引经据典讲的透彻深刻,也有的批评老师,说他只会扯乱七八糟的,没有实质性的结论,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就是中外课堂的另一个不同。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六讲的观后感看了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第六讲,就像是在探索幸福宝藏的路上又捡到了几块闪闪发光的宝石。

这一讲里,讲师提到的很多观点都特别戳我。

就比如说关于目标设定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有个远大目标,然后一股脑儿朝着它冲就对了,就像个没头苍蝇只知道往亮光的地方飞。

但讲师却告诉我,目标要是不切实际或者只注重结果,那可就惨咯。

就好比你想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要是没实现,你就会觉得自己失败透顶,幸福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可要是把目标设定得合理,还能享受追逐目标过程中的点滴,那就像在旅途中不断发现小惊喜一样。

比如说你想减肥,不是只盯着那最终要瘦多少斤的数字,而是享受每天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后的那种轻松感,哪怕只瘦了一点点,你也会觉得超级幸福。

讲师还谈到了压力这个“小恶魔”。

现代人谁没点压力啊?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压力捏在手里的小木偶。

但他说压力并不完全是坏事,这可有点颠覆我的认知了。

适度的压力就像是火箭的助推器,能让我们更有动力。

就像考试之前有点小紧张,会让我们复习得更认真。

不过压力太大可就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这就好比你每天都被堆积如山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那可就和幸福背道而驰了。

在这一讲里,讲师举的那些例子也特别生动。

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朋友,而不是一个站在高高讲台上只知道念理论的人。

他说的那些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还有那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态变化,都让我感觉这些事儿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是只想着拿冠军的荣耀,而是专注于每一个动作的完美发挥,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还有创业者在遇到困难时,不是被巨大的压力压垮,而是把压力变成一个个小挑战去克服,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梦想更近一步的满足感。

这堂课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自己以前好多时候都在幸福的边缘疯狂试探,却总是因为错误的观念而和幸福擦肩而过。

现在我明白了,幸福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大奖,而是散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观后感
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能激发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样,消极的心态也会使人失去进取和希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青年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忘记了努力的方向,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乐观的心态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行动,这个问题需要每天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得更好;第二,坚持运动锻炼身体,增加抵抗疾病的免疫力;第三,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工作效率;最后就是多与朋友交流沟通,释放压抑情绪。

总之,良好的心态来源于平常的积累,它将伴随你走完漫长的人生道路!
心理学家指出: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都缺乏信念感、安全感及归属感等基本的心理需求,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

但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内部原因造成的。

比如说性格上的缺陷或者某些经历给予我们的伤害,甚至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创伤。

这些往往让我们难以摆脱困扰,变得越来越悲观。

所以,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首先应该改善自己的性格特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准,然后再适当调整自己的处世风格,逐渐建立起稳定的价值系统,形成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构筑起牢固的心灵防线。

哈佛大学有一门课程叫“幸福课”,讲师认为,快乐的秘诀在于
懂得知足。

她还举例说明,如果你觉得别人送你礼物是件愉悦的事,你便会笑纳,即使礼物并无任何意义。

另外,不管什么东西,哪怕是一颗小石子,只要你喜欢,你都愿意接受。

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幸福
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主动权。

只要你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就算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依旧可以微笑着面对。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观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看完了哈佛着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哟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就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有,我觉得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桑德尔教授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

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比如,课程刚开始,桑德尔问:“若你是医生,在急诊室有一个病危的病人,和5个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

你若花一天救那一个人,另5个便会死去;若去救那5个,病危的那个便会病亡。

你如何选择”大部分同学选择救5人,牺牲少数,使更多人获利。

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对病危的病人不公平。

“狡猾”的桑德尔继续提问:“若你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还有5个分别急需不同移植器官的病危的病人。

你会杀了健康的一个,用他的器官救另外5个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数不胜数。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开拓思维,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中国的大学教授的课堂及讲座基本上都是自己讲,下面的听众往往是百无聊赖。

我觉得作为一名光荣的最光辉的教师,在学习方面,不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

二、自身的智慧魅力桑德尔教授在课堂上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他是不可能事先准备的,但是他仍然能把握课堂节奏达到游刃有余,这与桑德尔教授自身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等是离不开的。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观后感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我们未来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人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需求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潜力、能力才能被发挥出来。

"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如果从互联网上搜索青少年游戏这个关键词,你会发现游戏对青少年的学业危害、身心危害、财产危害、价值观危害等等词条触目惊心,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更是达到数以亿计,家长对游戏的控诉深恶痛绝。

一位资深游戏设计者曾这样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游戏里设置阶段性目标,由易到难,不断地在“小胜”中让玩家体验成功的快感,在不断战胜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去挑战游戏的终极目标。

同时,它注重小奖励,吸引你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比如新手奖励,连续几天登录奖励,完成任务奖励等等。

不断让玩家处于一个“阶段目标-挑战-战胜奖励”的循环体系中。

我相信我们比你更了解你儿子的心理需求及喜好,我们非常清楚你的儿子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以及什么是他喜欢的。

为了让玩家沉迷,我们做的功课比各位父母要深入得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他现实中得不到的,在游戏里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他。

”试问,在孩子成长及学习过程中,我们家长除了逼孩子不停的补习班、一对一,是否引导孩子思考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分解学业目标达成终极目标?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目标及学科目标?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人都愿意基于自我实现而自我驱动,作为家长,我们该寻找的是打开孩子自我实现的“开关”。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合集5篇)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合集5篇)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合集5篇)第一篇: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对于《哈佛公开课》这本书的感悟还是很深的,哈佛作为世界知名学府,培养了多位普利策奖、诺贝尔奖的得主,除此以外还有一大批的学术界带头人,思想家以及文学家。

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哈佛的校园感受他们的学习氛围,但是通过这本书真的可以去领略一下哈佛的课程的魅力所在。

对于我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少年而言,最希望的就是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要去创新。

脑中有创新的想法,但是真的不知道从何做起。

在这本书的第三堂课,哈佛管理课中就有一节是成功的模仿是一种自我创新。

创新其实就是要从模仿他人开始。

但这种模仿不是一味的抄袭,模仿他人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别人这样做的目的。

拿来主义可以,但是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

就像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一样。

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市场大部分充斥着苹果、三星、索尼等国外的品牌。

国产手机有,却没有新意,他们不断模仿国外的手机品牌的设计、硬件等方面。

他们确实是在模仿,但不是成功的模仿,也许是当时国产手机才刚刚起步,也许是别的原因。

而近几年,国产手机就不断的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他们就不仅仅是在做成功的模仿了,更可以说是在创新了,因为这国产手机市场不断的扩大。

不仅仅是这一节课,其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我觉的这本书的真真意义在于将一个知名学府的教育资源广泛的散播。

哈佛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一个神秘的学校,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那里深造自己,但是可以通过这本书可以享受到哈佛的教育。

这种方式在近几年还是比较多的,这种模式有一点类似于慕课。

慕课就是将自己学校的课程通过网络的途径散播出去,这样子可以接受教育的群体就不仅限于在校学生了,只要你愿意,无论是谁都可以去学那些你想学到的知识。

这种将教育平民化也许也是一种创新。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知识的看法,以前只是通过课堂老师传授知识,现在知道了其实还有很多别的途径也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最近看了那个超有名的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

一上来,这课就像扔了个大炸弹在我思维的小池塘里。

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讨论,可不是咱们平常那种泛泛而谈。

比如说,有个例子是讲电车难题的,一辆失控的电车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另一条轨道上绑着五个人,你要是司机,你怎么选?这就像是给我的脑子来了个急转弯。

按照常理,五个人的生命好像比一个人的生命在数量上更“值钱”,但是真的就可以这样简单地衡量吗?就好像突然有人跟我说,你现在来决定谁该活谁该死,这可太难为人了。

这让我明白,原来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变得超级模糊,没有那种一目了然的答案。

再说说里面提到的契约理论。

大家都同意的规则就是公平正义的,就像大家一起签了个合同一样。

可问题是,怎么保证这个合同的签订是公平的呢?是那些聪明的、有权力的人来主导这个合同的内容吗?如果是这样,那弱势群体的利益又怎么保障呢?这就好比在玩游戏,制定游戏规则的人要是有私心,那其他玩家可就惨了。

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会这个大游戏场里,公平正义的规则制定真的是个超级复杂的事儿。

这公开课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拿着小棍儿,这儿戳戳那儿点点,把我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想当然的想法搅得乱七八糟。

不过呢,乱归乱,却也让我开始真正深入地去思考这些东西。

以前我觉得公平正义就是像天平一样,两边平平稳稳的,现在我才知道,这天平的两边装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且有时候这些东西还会互相变来变去,让这个天平很难保持平衡。

总之呢,看了这个公开课,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又有趣的思想世界的大门。

我不再轻易地对公平正义下定义,而是会多想想背后那些弯弯绕绕的事儿,就像一个在迷宫里探险的小冒险家,虽然还没找到出口,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收获满满啦。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看后让我感慨颇多。

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让我对政治与哲学这门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2、桑尔德教授的教学魅力。

3、经典案例引发的思考。

正如课中所讲学习的本质不在于你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上学时我们都学过政治哲学,它相对其他科目有些枯燥,面对这些形而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大多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不甚理解,延伸几年的结果就是全忘了。

而视频中的政治哲学课却是有趣又引人深思,学生踊跃发言,可能学生没记住具体的知识但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桑尔德教授的教学魅力极大。

他不仅学识渊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且风趣幽默,平和亲切,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他的课包容性非常强,在聆听学生的答案时,他从不评价对与错,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经常会让一个学生来回应另一个学生的看法,让理越辩越明。

所以他的课座无虚席,连二楼都站满了旁听的学生。

桑尔德教授课中举的经典案例引发人的深思,公平与正义的抉择让人陷入两难。

假如你是电车司机,刹车失灵,当面临直行撞死五人还是驶入岔路口撞死一人,你会如何选择?哈佛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驶入岔路口,想必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即使原本应走的路线就应该是直行。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古语,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生命是等价的,难道就因为数量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就该让位给五个人的生命?生活中我们还常说,少数服从多数,那少数人的意愿,少数人的利益该去如何保障,毕竟人都是只活一辈子。

突然想到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情节,武林盟主以大局为重杀了某个武林人物,这个武林人物的一个后代逃生了,日后刻苦练武,报仇雪恨,再次掀起武林风波。

呵呵,想的有点远了。

每个手中有权做抉择的人,都要慎重。

有时思来想去的结果是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怪不得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推荐五篇)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推荐五篇)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推荐五篇)第一篇: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幸福笔记(一)容器的容量与形状的例子让我有了第一个感悟,那就是改变我们形状的东西是我们自身对事件的认识,而不是事件本省。

任何人都知道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多数人都会把好事跟坏事分的特别明确,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

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刻意增加容器的容量,而是改变它的形状。

同样的一块石头,有的人只看到了石头,米开朗琪罗却看到了一尊雕塑。

“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

大多数人长期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形状,这个形状可以归结为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我们被禁锢在这样一个由自己内心铸造出来的城堡里,认为那是不可攻破的。

我们在不快乐的时候会从潜意识当中禁锢自己,无法从积极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不愉快的心情。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道理谁都懂。

可是懂道理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按照所谓的道理去做,或者压根就没有行动。

就是Tal教授所说的“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运用于实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卫,无论哪块石头,只要它阻碍了大卫的诞生,那么就应该凿去,否则我们无法把懂得的常识变成真正的行动上的常识,也就无法拥有快乐的精神状态。

帮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第一堂培训课做了一分钟的冥想,一分钟过后每个人都想到了让自己幸福的时光,不是那一分钟有什么魔力,而是我们平时都忽略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既然一分钟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那么幸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不去忽视,勇敢去做。

第二篇:哈佛幸福课感想观哈佛幸福课11感想1、螺旋形知识体系——考试不是展示创造力,利于整合知识考试目的不是为了用分数之类来体现学习价值,期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静下心来,来整理学过的内容。

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同,虽然考试很无聊,但还是有价值的,有益于整合,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

2、身体反馈假说——实验——行动。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1. “这课让我知道公平像天平,歪一点都不行!”上次学校运动会比赛跑步,我和同桌都参加了。

发令枪响后,我拼命往前冲,可快到终点时,我看到旁边跑道的同学不小心摔倒了。

我心里想:我是该直接冲过去争第一,还是停下来帮帮他呢?这就像在公平的天平上衡量,帮他可能就没了名次,不帮又觉得心里过不去。

最后我还是停下扶他起来了,虽然没了好名次,但我心里踏实。

难道在追求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多考虑一下他人吗?2. “正义啊,就像那把斩妖除魔的剑,必须锋利!”在小区里,我看到几个大孩子在欺负一个小弟弟,抢走他的玩具还推他。

小弟弟都快哭了,旁边路过的叔叔大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欺负人!”那几个大孩子还嘴硬。

叔叔说:“欺负弱小算什么本事,正义不会放过你们的。

”叔叔就像手持正义之剑的勇士,保护了小弟弟。

在生活里,遇到不公平的事,就得有人站出来,不是吗?3. “公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乐园,不是吗?”我们班选班长,老师说要大家投票。

有个同学想拉票,给一些人送小零食,说投他就有更多好处。

我就想,这可不对呀。

选班长应该是看谁更有能力,更能为大家服务,而不是靠这些小手段。

这就好比在公平的乐园里,大家都要遵守规则,不能搞破坏。

如果都这样破坏公平,那班级不就乱套了?4. “正义是盏明灯,黑暗里也能照亮路。

”有一次在商场,我看到一个小偷在偷一位阿姨的钱包。

一个保安叔叔很快发现了,他悄悄地靠近小偷,然后一下子抓住了他。

保安叔叔说:“别想在我眼皮底下作恶,正义不会迟到。

”周围的人都为保安叔叔鼓掌。

在危险和不公面前,正义的人就是那盏明灯,给大家带来安全感,谁能说正义不重要呢?5. “公平像一场接力赛,大家都得按规则跑。

”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每个小组轮流答题。

有个小组想多抢答,不按顺序来。

我们组的同学就不乐意了,说:“这样不公平,大家都得按规则来,不然这竞赛还有啥意义?”就像接力赛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顺序和任务,破坏了规则就没有公平可言。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观看哈佛公开课时获得了对于公正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这个世界上,公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从政治、社会到个人层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哈佛公开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我观看的一节课讨论了公正在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应用。

讲师说道:“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平等主义,平等主义是人权和自由主义的基础。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

平等主义是公正的核心,它是社会公正的保障。

讲师通过分析不同的案例,强调了公正是法律和政治发展的中心。

对于这种讨论,我的理解和感受非常深刻。

从法律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公正是对于不平等的抗议和对于平等的支持。

我们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法律的层面,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探讨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以及如何采取公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讲师引用了很多经典的案例来证明公正的重要性。

例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提倡平等和公正,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改变。

类似的,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也为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在学习中,我还对讲师的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非常着迷。

这些元素让整个学习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讲师引用了一些著名电影和音乐作品,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法律和政治中公正的应用。

最后,观看哈佛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采取行动来推动公正的实现。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可以从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公正开始,如减少或抵制来自不负责任的公司的服务。

在总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公正的学习和启发非常深刻,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探讨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背后的公正问题。

通过学习公正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我坚信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公正和有意义的人。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哈佛公开课》读后感标题:《哈佛公开课》读后感字数:____字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容易获取。

尤其是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以其精彩的教学内容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习者。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哈佛公开课》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哈佛公开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以下是我对《哈佛公开课》的读后感。

《哈佛公开课》首先介绍了哈佛大学公开课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哈佛公开课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形式,向全世界的人们传授学术知识和技能,帮助学习者拓宽眼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个目标非常值得赞扬,因为它突破了地理和经济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哈佛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哈佛公开课强调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我非常赞赏的地方。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思考和质疑,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了教学方法,哈佛公开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

在课程中,教师不仅传授学术知识,还探讨一些关于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培养出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

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使得哈佛公开课在教育界享有盛誉,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除了教学方法和理念,哈佛公开课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

书中列举了几门哈佛公开课的案例,这些课程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

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议题,比如人类的进化、宇宙的起源、社会的发展等。

这些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既严谨又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通过阅读《哈佛公开课》,我不仅了解了哈佛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哈佛公开课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传播和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为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第一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网络时代,教师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教学——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便捷的设备以后,让想学习的人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像追美剧一样追网络》的文章介绍到现在已经到了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时代,其中Coursera,Udacity,edX是MOOC的三座大山。

让学习变成像追美剧一样,足见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而在网易公开课这个平台,我有幸看到了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选择这门课的缘由选择《公正》课源于我以前的教学师傅沈亚琴老师,她给我讲了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电车司机刹车失灵,既可以选择往前开,但那边有5个工人在干活,也可选择转弯,有1个工人在干活,问题是你会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转弯,因为那样只会牺牲一个人。

另一种情形,你是一个旁观者,在电车经过的前方有一个胖子,如果你将它推倒,他就可以阻止电车的运行,而让5个工人免于灾难,你会选择推那个胖子吗?大部分人不选择推。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授引出了以边沁为代表的结果主义道德理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道德理论,这里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要看评价的标准。

她还给我介绍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发生在救生艇上的人吃人的事件。

有4个人,其中一个喝了海水而病重的派克是个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下士,其他3人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杀死了派克,最终其他3人得救,问题是其他三人的行为道德吗?这些小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追随这门课程。

二、学习过程及主要内容摘要假期里进行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宽裕,但是要克服惰性。

当我真正的进入课程学习时,发现课程虽然有意思,但是毕竟是大学的课程,而且又是外文的翻译,所以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不能保证完全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即便如此,我坚持看了8个视频(共有12个视频,每个视频约为55分钟),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1、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教授引用上面的第一个故事引出了结果主义和行为主义,并且列举了“医生可以杀死一个健康人取他的器官去挽救其他五个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吗?”这样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讲稿]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讲稿]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摘要: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

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

“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

“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

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

笔记及观点: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

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

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

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

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

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

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

《哈佛公开课》阅读感想

《哈佛公开课》阅读感想

《哈佛公开课》阅读感想《哈佛公开课》阅读感想用心去感受一本名篇后,坚信大伙儿的获得毫无疑问许多,现在是时候抽出来時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要好如何写读后感了没有?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哈佛公开课》读后感范文,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针对《哈佛公开课》这本书的感受或是很深的,哈佛大学做为全球著名名校,塑造了多名普利策奖、诺奖的获得者,除此之外也有一大批的学术界领头人,教育家及其作家。

大家或许沒有机遇去哈佛大学的校园内体会她们的学习气氛,可是根据这本书确实能够去领略到一下哈佛大学的课程内容的风采所属。

针对我那样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少年儿童来讲,最期待的便是去做一些沒有做了的事儿,说的高端大气一点便是要去自主创新。

脑中有自主创新的念头,可是确实不清楚从何学起。

在这本书的第三堂课,哈佛大学管理课中就会有一节是取得成功的效仿是一种自身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实际上便是要从效仿别人逐渐。

但这类效仿并不是一味的剽窃,效仿别人的情况下一定要了解他人那样做的目地。

拿来主义能够,可是不可以只是是拿来主义。

如同我国的智能机销售市场一样。

在智能机刚盛行的情况下,销售市场绝大多数弥漫着iPhone、三星、sony等海外的知名品牌。

国产智能手机有,却沒有创意,她们持续效仿海外的品牌手机的设计方案、硬件配置等层面。

她们的确是在效仿,但并不是取得成功的效仿,或许是那时候国产智能手机才刚发展,或许是其他缘故。

而近些年,国产智能手机就持续的扩张了自身的销售市场,她们就不仅是在做取得成功的效仿了,更可以说是在自主创新了,由于这国产智能手机销售市场持续的扩张。

不仅是这一节课,实际上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的物品也有许多,非常值得用心去感受。

其实我觉的这本书的真正实际意义取决于将一个著名名校的教学资源普遍的散布。

哈佛大学针对大家来讲或许是一个神密的院校,大家或许沒有机遇去那进修自身,可是能够根据这本书能够享有到哈佛大学的文化教育。

哈佛幸福公开课读后感(2篇)

哈佛幸福公开课读后感(2篇)

哈佛幸福公开课读后感《哈佛幸福公开课》是一门非常值得一读的课程,通过阅读这门课程,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追求并获取幸福。

首先,这门课程教会了我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幸福并不是来自于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课程通过讲述一些实例和实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带给我们幸福感,而幸福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良好。

这个观点让我深思,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但是精神贫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虚浮的表面上的幸福,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意识到了自己要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注重自我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幸福感。

其次,课程教给了我如何培养幸福的实用技巧。

课程中提到了一些实践方法,如积极思考、感恩、行善和慷慨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出幸福感。

例如,积极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积极思考,我们可以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从而摆脱负能量和消极情绪,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感恩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感恩,我们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并且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为更多的幸福感。

慷慨则是一种将幸福分享给他人的方式,通过对他人的帮助和慷慨,我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在读完这门课程后,我决定将这些方法实践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最后,课程还提到了心态对幸福的影响。

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

课程告诉我们,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这个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心态,发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有些消极和悲观,这往往会削弱我的幸福感。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意识到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和获取幸福。

总之,通过学习《哈佛幸福公开课》,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追求和获取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

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

“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

“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

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

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

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

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

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

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

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

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

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

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的标准是“最大功利化”,即用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

在大多数人心中,当我没有办法保全所有人的生命是,当然要选择牺牲人数较少的那一方,这时理所当然的。

而第二种情况下,我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就算我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人能责怪于我。

这与电车司机的情况不同,作为电车司机,我已经注定会杀死一些人,只是在多或少之间犹豫罢了。

而现在,我则拥有杀人或不杀人这样的一个选择,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去作为。

因为,那个胖子和我一样是完全置身事外的,没有理由将他迁入这场无妄之灾,我如果推他下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直接杀人行为!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道德本质,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后果。

这就是绝对主义道德。

其内容是:是否道德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取决于绝对明确的义务与权力,而不管后果如何。

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得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依靠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本省的正确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发现,不仅行为的后果会使我们动摇,行为的本质是否道德也同样重要。

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19世纪英国的一则法律例案:一艘船在大西洋被水浪冲翻,沉没了。

船上一共有四名船员,船长达德利,大副斯蒂芬斯,水手布鲁克斯,侍者帕克。

在这四人中,前三人都是品德高尚(报纸所说),有家有室的人,17岁的男孩帕克则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

四名船员唯有逃到救生艇上,经过艰苦的数天,他们的所有食物都吃光了。

到了第18天,达德利建议大家抽签来决定谁先死来挽救其余三人的性命。

但由于布鲁克斯的拒绝,这项提议没有实行。

然而,又过了一天之后,还是没有船只的影子,于是达德利叫布鲁克斯转过头,自己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

他们三人靠食用男孩的身体撑到了救援的到来。

在最终的判决中,布鲁克斯作为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作为被告,他们对所有事实都供认不讳,并为自己辩论说自己的行为是迫于无奈的。

法官和陪审团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人人平等,法律保护每个人合法正当利益,夺取他人生命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是不会被法律所允许的除此以外,判两人杀人罪成立。

但当时的报纸和舆论给予了二人巨大的同情。

不久,维多利亚女王俯顺舆情,将两名被告减刑为监禁六个月。

这样的结果令人震惊,不论他人的想法,最起码在我看来,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故意杀人罪是板上钉钉事实,怎么样也不能只判六个月的监禁,一个相当于“无罪”的惩罚。

岂不闻:入罪,举轻以明重。

杀死无辜他人,保全自己性命,法律怎可轻易包容。

达德利和斯蒂
芬斯为自己辩解说是为活下来的无奈之举,可是难道只有他们想活下来吗?难道帕克就心甘情愿的愿意牺牲自己去救这三个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尊重的人。

还有布鲁克斯,他怎么能堂而皇之的作为证人呢?虽然他并没有直接的行凶,可是视而不见,并和另两人一起以帕克的血肉为食证明他只是不愿去承担杀人的罪名罢了,但他对这行为无疑是支持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是因为他们存有得到援救的希望,他们心中想着只要能多活几天,就会有人来救自己,他们是这样相信的。

然而,他们选择了帕克作为牺牲者,或许这里面有帕克喝了海水生命垂危的原因(事实上若是杀了别人,帕克可以进食的话,他也是能活下去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帕克没有反击之力,杀他是最为简单的,并且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命比帕克的更为重要:“我们都是有家有室,有声望,受人尊敬的人,而帕克只是一名孤儿,一文不值。

”事实上,就算当初他们抽签进行了选择,最终抽到船长或是四人力身体最强壮的人,如果被抽到的人反悔,可能那人有极大的可能不会被杀。

毕竟船长威望最高,平时又对他们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身体最强壮的人就更简单了,毕竟你无法用武力让他屈服。

然而帕克已死,但杀人者却“逍遥法外”。

法院虽已判处了杀人罪成立,但女王迫于民众压力只监禁了二人六个月,布鲁克斯更连被告都不是。

这让我想到了“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

是由法国人托克维尔最先提出的,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并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其中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

即多数人所拥有的无限的权力:只要多数人都同意去干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然会被实行。

事实上,这便是“民主”,“少数服从多数”所存在的无法消除的隐患。

举个例子,若世界上一共有十亿人,有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希望剩下的一个人死,那么毫无疑问的,等待那个人的只有死亡。

这与那个人是善是恶,其他所有人是否被蒙蔽都毫无关系,只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总是比少数人的重要。

多数人暴政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纳粹罪行和美国队黑人的欺压。

这两种情况发生时,德国和美国都是处于民主政治下,然而,当大多数德国人觉得犹太人应该付出代价,犹太人毫无反抗之力;当大多数美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只能忍受白眼。

就像在这个案例中,船上的四人一人弃权,另两人都同意帕克牺牲,又是在那样体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帕克死了。

而在最后的审判中,虽然法官和陪审团判处两人杀人罪成立,
但是,由于广大的民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都同情,谅解了二人,并且强烈要求政府释放两名杀人犯。

结果只能是政府妥协,因为少数服从多数。

为了防止这种民主下的暴政,通常采取的做法有:在多数人权威与个体公民或者少数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和通过司法权威来防止民主暴政。

虽说多数人暴政无法杜绝,但真正防止时的根本做法还是要从多数人入手,当多数人能够辨明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公平的事总会多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