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第十一章休克
![第十一章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d060928ca58da0116c1749a0.png)
休克进展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休克综合微征循(环淤Sh血ock syndrome)
脸色苍白或紫绀
肾淤血四肢湿冷 回心血量 脉搏细速
皮肤淤血
少尿、甚至心无输尿出量
神志淡漠、昏迷
Bp<肾8血0m流mH量g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2花6 纹
休克难治期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脉压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出汗 烦躁
四肢冰冷
不安
24
休克进展期(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
水
特点: 扩张、淤血 机制:1.酸前中阻毒力:后微阻A及力Caps前括约肌对CA敏感性↓ 影响:123234小...“ “...扩 内 血灌板血自 自粘血 毒 液而压身 身附管 素 流少进聚输 输物作变流行集血液质用性,性、””质↑:灌↓血:L,停停改浆P组流S心止止粘变胺激、,,度:、活↑脑血组R腺MB缺液织C苷a聚r血大液、o集pK量生h、+ag淤成WeB,滞C贴,N于O壁血内嵌液脏塞浓、器缩血官
37
各型休克的特点
38
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
败血症性休克 内毒素性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 特点:与低血容量性休克相比,感染性休克的细
胞损伤出现早,MC变化不同阶段常同时存在, 并很快进入DIC阶段,内脏损害较严重
39
二、心源性休克
低排高阻力型心源性休克 低排低阻力型心源性休克 特点:原发性心收缩功能下降,因此早期血压即 显著↓
35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下图示
感染性休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感染性休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d54772920029bd64783e2cc0.png)
感染性休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病因(一)病原菌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脑,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儿)易并发休克。
(二)宿主因素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者可诱发感染性休克,因此本病较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易发生。
(三)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 TSS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症候群,最初报道的TSS是由金葡菌所致,近年来发现类似征群也可由链球菌引起。
1,金葡菌TSS是由非侵袭性金葡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首例报道于1978年,早年多见于应用阴道塞的经期妇女,有明显地区性分布,主要见于美国,次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某些国家,随着阴道塞的改进,停止使用高吸水性阴道塞后,金葡菌TSS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非经期TSS增多,其感灶以皮肤和皮下组织,伤口感染居多,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等,无性别,种族和地区特点,国内所见病例几乎均属非经期TSS,从患者的阴道,宫颈局部感灶中可分离得金葡菌,但血培养则阴性,从该非侵袭性金葡菌中分离到致热原性外毒素C(PEC)和肠毒素F(SEF),统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被认为与TSS发病有关,用提纯的TSST-1注入动物,可引起拟似人类TSS的症状,TS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神志模糊,猩红热皮疹,1~2周后皮肤脱屑(足底尤著),严重低血压或直立性晕厥,常有多系统受累现象,包括:胃肠道(呕吐,腹泻,弥漫性腹痛);肌肉(肌痛,血CPK增高);粘膜(结膜,咽,阴道)充血;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定向力障碍,神志改变等);肝脏(黄疸,ALT和AST 值增高等);肾脏(少尿或无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等);心脏(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和房室传导阻滞等);血液(血小板降低等),经期TSS患者阴道常有排出物,宫颈充血,糜烂,附件可有压痛,约3%复发。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a2f94c844769eae009edb7.png)
早期:无明显功能障碍 晚期:脑细胞水肿
六、治疗原则
积极预防休克的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合理治疗:
呼吸膜损伤: 1.间质性肺水肿;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出现肺泡微萎 陷、肺不张; 3.肺泡透明膜形成; 4.肺小血管内可有微血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由于广泛的肺泡和毛细血管损伤,病 人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持续性低氧血 症、及明显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 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表现。
休克的微循环学说: 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 起组织器官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注急剧下降, 进而导致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 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休克关键在于组织血液灌流的减少,而不是血压的下降!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按原因分类:
(二)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⑴ 失血性休克 ⑵ 失液性休克: ⑶ 失血浆性休克:
[微循环改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前阻力↓<后阻力↑
灌而少流、灌>流
微循环淤血缺氧
回心血量↓→ BP↓, 心脑血供↓
Cap.开放数量↑ Cap.内压↑
血液外渗, 浓缩, HCT↑
休克期微循环改变特点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停止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 <后阻力,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
(三) 肾功能的变化
休克肾(shock kidney)
➢休克时最易损害的脏器之一,多发生在休克 1-5天内,发生率40%-55%,仅次于肺和肝。
➢休克初期表现为功能性肾衰。 ➢休克后期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性坏死,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acada643fe4733687e21aabb.png)
SpO2和SaO2降低,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 急性肺水肿有粉红色泡沫痰和双肺听诊可闻 及湿罗音。 支气管痉挛:有过骨水泥接触史的病人,即 使皮试阴性,但再次接触骨水泥仍可引起支 气管痉挛。
诊断
病人在骨水泥植入的过程中,患者表现为突 发性的肺栓塞综合征:低氧血症、肺水肿、 一过性低血压或明显的血压降低、一过性心 动过速或过缓、高热、快速进行性贫血。 血流动力学监测表明肺动脉压高、肺血管阻 力增加。
了解两肺充血水肿情况,明确胸腔有无 积 液、积气,观察心脏大小和纵隔有无增宽等情 况。 特别是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 不仅能够观察心脏的收缩功能,而且能够监测心脏 各 腔室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评估心脏舒 张功能。可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X线片
超声心动图
诊断
具有心脏疾病的基础,或具有心脏功能 损害的临床证据,结合休克的临床表现,可 获得明确诊断。 诊断困难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明 确诊断。中心静脉压升高,肺动脉嵌顿压升 高,体循阻力升高。 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心脏指数(CI)< 2.0L/(min· m2),同时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高于或等于20mmHg。
西医治疗
拟交感神经药:
多巴胺是心源性休克的首选的血管活性药物。心 源性休克宜从3-5μ g/kg·min-1开始静注,同时 监测PCWP、BP、CI,并逐渐增量至血压回升,脉 压变大,尿量增多,使PCWP降到20mmHg,CI>2L (min·m2)。若剂量达20μ g/kg·min-1时血压仍 不能恢复,可加用时羟胺10-30mg联合静脉滴注。
临床表现
一过性的血压下降特点下降早、速度快、幅度大。 植入后3-5min为血压下降最明显以舒张压降低为 主,10min以后一般可以恢复,有的病人表现为血 压明显下降;HR在血压降低后明显增快,亦有病 人表现为心动过缓,持续时间较长。 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以早搏为主,有ST-T的变化。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昏头 痛。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e1bee22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d.png)
2. 拟交感活性药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为主的升压和正性肌 力药是药物支持的中心环节,因↑耗氧和 耗能,故控制剂量直至IABP或缓解。
多巴胺曾是CS的首选,分大、中、小剂量, 宜用中剂量。
经处理不能升血压则加用间羟胺,严重低 血压加用去甲肾上腺素。
NOS抑制剂,减少NO,可升压,如甲基-左 旋-精氨酸。
CS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扩容、给氧、镇静镇痛、纠 正心律失常等
二、改善心泵功能及外周循环状态:正性肌 力药、拟交感活性药、血管扩张药、利尿 剂
三、机械循环支持 四、血流重建治疗 五、特殊情况下的CS处理
改善心泵功能及外周循环状态
1. 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 强心甙类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钙离子通道增敏剂 重组人B型利钠肽
ACEI、ARB、吗啡、利尿剂、扩血管药
CS的诊断
1.严重的基础心脏病(广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 填塞、心律失常、机械瓣失灵等)。 2.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 等)。 3.经积极扩容治疗后,低血压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 化。 4.血流动力学指标符合以下典型特征 (1)平均动脉压<8KPa(60mmHg)。 (2)中心静脉压正常或偏高。 (3)左室舒张末期充盈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升高。 (4)心输出量极度降低。
心源性休克
休克的定义
➢ 休克(Shock)是指机体受到外来或内 在的强烈的致病因素打击或两者共同作 用而出现的以循环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 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以微 循环灌注锐减和低血压为特征。
➢其致病因素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 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及心脏泵功能 衰竭等。
心源性休克(CS)
CS的病因
一、急性心肌梗死 1.STEMI合并CS约为5%-8% 2.NSTEMI合并CS约为2.5% 3.AMI伴CS的2/3为3支病变,20%为主干 4.左室大面积梗死(≥40%)易并发CS 5.40%的CS既往有梗死史
第07章 休克
![第07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7bddb433580216fc700afd63.png)
少→酸性产物蓄积→代谢性酸中毒
2.酸性产物→心肌、血管平滑肌对儿茶芬胺的反应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 弱、血管麻痹→组织内凝血 3.无氧代谢→ATP减少→细胞膜钠泵功能降低→Na+、H+向细胞内弥散,
K+外溢→细胞内酸中毒→细胞自溶、组织坏死。
(二)重要脏器的变化 1.脑:休克早期,脑血管灌注量尚能维持,以后发生灌注量不足而缺氧。 轻度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后期,脑组织 严重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最后可
(一)休克的共同发病环节
1.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1)大失血、失液→全血量和血浆容量↓ →有效循环血量↓
(2)过敏等因素→微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微循环内→有效循环血量↓ 2.急性心机能障碍 心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微循环血灌注量不足
3.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休克早期,微血管呈痉挛收缩状态,晚期麻痹扩张。收缩、扩张都将导致 微循环障碍。
(二)根据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分
1.低动力性休克(hypodynamic shock):又称低排高阻型休克
特点: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心输出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中心静脉压和压降低 临床表现: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血压明显下降、少尿。由于体表温 度降低,故又称“冷休克”。
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静脉萎陷、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休克的本质:微循环有效灌注量不足。
二、休克的原因和类型
(一)根据休克的原因分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失血性休克:严重外伤、产后大出血、肝脾破裂等
(2)烧伤性休克。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3)脱水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 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4.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5.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d06ec42b58fb770bf78a552a.png)
(二)感染性休克 由严重的微生物感染引起,主要是革兰氏阴 性或阳性细菌感染所致。在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引起的休克中,细菌内毒素起着重要作用,特别 在小肠缺血时,肠道作为机体“细菌库”,当肠 粘膜的屏障功能因缺血而降低时,细菌毒素或细 菌壁脂多糖类由肠道内进入血液,激活宿主的体 液和细胞,引起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损 害了组织灌注而发生休克。
2015-3-25 23
(三)纠正酸中毒 • 休克时的缺血、缺氧等必然导致乳酸性 酸中毒,故应积极纠正缺氧以纠正酸中毒, 必要时应补碱进行纠正。
2015-3-25
24
(四)抗休克药物的应用 • 根据药理作用可将抗休克药物分为正性肌力药、 血管活性药物(缩血管药物、扩血管药物)、高 渗液、能量补充剂及具有抗休克作用的中药制剂 等。应该强调的是,血管活性药物必须在纠正酸 中毒的基础上使用。临床应用抗休克药物必须个 体化。选用抗休克药物的目的是提高组织微循环 的血液灌流量,因此必须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避免单纯使用大量血管收缩剂而导致血液灌注流 量明显下降。给药剂量、速度应个体化。
2015-3-25 8
②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 大汗淋漓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引起有效循 环血量的锐减,引起休克。 ③烧伤、创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 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早期 烧伤性休克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 可继发感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严重创 伤可导致组织损伤、疼痛和失血而发生休 克。
2015-3-25 21
(二)扩充血容量 • 各种休克都存在有效循环血量的绝对或相对不 足,最终均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除了心源性休 克外,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排血量和改善组织灌 注的根本措施。补充血容量进行输液时强调尽早、 及时,因为如休克进入微循环淤滞期,则需补充 的量会更大,病情也更严重。以往对休克进行治 疗时,补液遵循的原则是“失多少,补多少”, 现在认为这个原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对于低 血容量休克,如休克发展到微循环淤血时,由于 血浆外渗,此时补液量应大于丢失液量;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07eeee0eff00bed5b9f31d4c.png)
2、 细胞损伤和细胞调亡
细胞膜 线粒体
溶酶体
线粒体 •肿胀 •致密结构和嵴消失 •破裂→氧化磷酸化 障碍
ATP
溶酶体
溶酶体: 缺血缺氧、酸中毒 溶酶体肿胀,空泡 变性坏死、细 •细胞内水肿 胞凋亡: 形成,溶酶体酶释 细胞因子、炎 放 → 细胞自溶 •离子泵功能障碍 症介质、氧自 由基等的作用 •跨膜电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休克不同时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休克Ⅰ期 前阻力 后阻力 灌、流 微循环 对机体影响 休克Ⅱ期 休克Ⅲ期 前阻力、后阻 力消失 不灌不流 前阻力>后阻力 前阻力<后阻力 灌<流 灌>流
缺血
代偿
淤血
失代偿
衰竭
难治 1.微血管麻痹 扩张 2.DIC形成 3.血液流变学 改变
主要机制
交感—肾上腺髓 1.缺氧、酸中毒 质系统兴奋及缩 2.内毒素及扩管 血管物质产生 物质作用 3.血液流变学改 变
概念:
休克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 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排血量降低、 重要脏器的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 造成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所引起的以代谢 紊乱、细胞受损、脏器功能障碍为特征 的临床综合病症。
第二节、休克的病因
与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一)失血和失液
失血:外伤、消化道溃疡、食道 静脉曲张、产科大出血— 量(>20%)、速度 失液: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
不灌不流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特点
1. 微血管反应性 ↓↓ :呈麻痹性扩 张状态,血流停止 2. DIC形成
血液凝固性↑,微循环通路受阻,
使之处于 “不灌不流”状态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bb957469580216fc700afd6d.png)
休克(shock)(一)概念休克(shock)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循环、代谢等发生严重障碍时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症候群。
其中以循环血液量锐减,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不全,是一种组织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损害的综合征。
在外科临床,休克多见于重剧的外伤和伴有广泛组织损伤的骨折、神经丛或大神经干受到异常刺激、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不麻醉进行较大的手术、胸腹腔手术时粗暴的检查、过度牵张肠系膜等。
所以,要求外科工作者对休克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挽救和保护家畜生命。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按病因分类是比较适用于临床,在临床上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外科上常见的休克原因有:1.失血与失液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henlonhagic shock),见于外伤、消化道溃疡、内脏器官破裂引起的大出血等。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出血的速度。
慢性出血即使失血量较大,但通过机体代偿可使血容量得以维持,故一般不发生休克。
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20%~30%)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失液是指大量的体液的丢失。
大量体液丢失后导致脱水,可引起血容量减少而发生休克。
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肠梗阻等引起的严重脱水,其中低渗性脱水最易发生休克。
2.创伤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创伤引起休克与出血和疼痛有关。
3.烧伤大面积烧伤常可引起烧伤性休克(burnshock)。
烧伤早期,休克发生与创面大量渗出液致血容量减少以及疼痛有关。
晚期可因继发感染而发生感染性休克。
4.感染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shock)。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休克中,内毒素起着重要作用,故亦称为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 shock)或中毒性休克。
第07章 休克
![第07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2575803d866fb84ae45c8d2f.png)
温暖、潮红
临床
多见
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见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现在认为休克是一个以急性微循环障 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其中机体有效 循环血量减少,是引起机体微循环血流灌 注减少和细胞功能障碍的基本环节。
血容量充足
正
常
心泵功能正常
血 液
循
环
血管容量正常
血容量
低血容量性
休克
休
心泵功能障碍 克
附DIC形成后对休克的影响 (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量↓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生了FDP
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 (3)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
2.重要器官的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
机制: 1. 持续性BP↓ 心脑肝肾功能代谢障碍加重 2. 体液因子(特别是溶酶)、活性氧及细胞因
心源性休克
血管容量 血管源性休克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一)血容量急剧减少 失血、失液、创伤 都可以引起血容量的急剧减少,进而引起 血压下降。如果急性失血超过全血量的20 %,就会发生休克,超过50%就会引起死 亡。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二)心泵功能障碍 各种因素只要引起心 脏的输出量急剧减少,使组织和器官微循 环灌注严重不足就会引起休克。如:心律 紊乱、大面积心肌梗死等等。
(二)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 1、细胞损伤 机制:①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障碍;
②溶酶体释放大量蛋白酶,可引起激 肽系统的激活和毒性多肽的形成;
③中性粒细胞激活和微循环再灌注过 程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2、细胞凋亡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a9c7b827af45b307e87197b3.png)
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痉挛较前减轻,血液由弛张的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由于血管扩 张、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液浓缩,血流淤 滞,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组织细 胞处于严重淤血性缺氧状态。 ●微循环血液灌多流少,灌大于流
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灌多流少,灌大于流
一、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
(一)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使毛细 血管前阻力明显增加,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 内血流速度显著减慢,血液从动静脉吻合回流小静脉, 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
↑ 肺内皮C水肿→肺泡上皮细胞受损 ②肾: 肾缺血→血管紧张素↑ →肾小球动脉痉挛→ 肾血流↓ →肾血管上皮变性坏死→急性肾衰→少尿 无尿
③心: 冠状动脉血流↓ 酸中毒 }→心肌缺氧受损→心功能衰竭 高血钾 ↑ 心肌血管微血栓形成→心肌局灶性坏死
④肝: 血流↓→肝细胞缺血、缺氧血液淤滞 }肝功衰竭 肝血窦微血栓形成→肝小叶中心坏死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血流阻力增大。
水 生 成 增 加
特点: 扩张、淤血; 1.小动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 前阻力后阻力; 机制: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内毒素作用; 灌而少流,灌流。 后果: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RBC聚集,WBC粘附。
毛细血管 前扩约肌 真毛细血管
第十八章 休克
![第十八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4bfe1e1952ea551810a687fd.png)
㈡MODS分型
⒈原发性; 由损伤因子直接引起,在休克复苏后12~36小时内发生呼
衰,继之肝肾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 ⒉继发性:
在第一次打击(创伤、失血、感染、休克)后1~2天内, 经处理后可一度缓解,但随后(3~5天)又受致炎因子 第二次打击,发生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㈢MODS发病机制 原发型MODS是损伤直接引起。 继发型MODS除损伤本身外,还和以下几方面有关: ⒈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
第六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概述:机体出现失控的自我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常表现为弥漫性炎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广泛释放 入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具有下列二项或二项以上即可成立:
指 标
体温 心率 呼吸 血象
程 度 >38℃或<36℃
>90次/分 >20次/分或过度通气使PaCO2<32mmHg WBC>12×109/L,<4.0×109/L,或杆状核>10%
发病机制为:
⒈大量炎症细胞活化:炎症细胞被激活是炎症反应开始 的特征性变化,炎症细胞活化后产生炎症介质增多,还 可产生大量促炎细胞细胞因子促使更多炎症细胞被激活, 二者互为因果,形成炎症瀑布。
炎症细胞活化一般出现在损伤局部,而SIRS时可发生在 远隔部位故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 ⒉多种炎症介质大量释放:
加重内毒素血症
胃肠道可出现溃疡、坏死甚至出血。
㈥多器官衰竭
上述各器官功能障碍可单独发生,也 可同时出现,如多个器官系统同时发 生功能障碍,则可形成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
第五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一、感染性休克 二、心源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四、神经源性休克
休克1
![休克1](https://img.taocdn.com/s3/m/b093f958e518964bcf847c82.png)
• 外周血管容量扩大:过敏性休克
– – – – 过敏性、神经源性和感染性休克的始动环节 动脉-- 阻力血管、调整全身血压 静脉-- 容量血管、调整回心血量 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内外物质交换
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改变
正常微循环
血液微循环 、淋巴微循环、组织管道
典型微循环结构
α-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shock
AngⅡ
MDF ET
皮肤、腹腔内脏、肾小血管收缩
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二、休克的进展期
微循环的改变
二、休克进展期(淤血性缺氧期)
淤 血 缺 氧 期 : 灌多于流,血液淤滞 组织灌流状态 组织细胞淤血性缺氧
二、休克Ⅱ期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酸中毒 缺氧使CO2和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使 血管平滑肌对CAs反应性降低
高排低阻型 高
低 正常或升高 慢、有力 温暖、干燥 淡红或潮红 较大 好
低排高阻型 低
高 低 细数 湿冷或冷汗 苍白或紫绀 较小 差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
有效灌流量的基础:循环血量、心泵功能、血管 舒缩功能 • 血容量降低:失血性休克
– 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
• 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心源性休克
细胞代谢障碍
能量不足与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原因 变化 后果
ATP不足,钠泵失灵
ATP不足,钠泵失灵 无氧酵解↑ 休克早期呼吸加快 休克后期休克肺
钠、水流入细胞
细胞外K+↑ 乳酸堆积 PaCO2下降 通气不良
细胞水肿
高血钾症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肺功能的变化
呼吸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可发生ALI (acute lung injury)和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drome) 早期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快 通气过度 进一步发展 交感兴奋 缩血管物质作用 严重休克后期 间质性肺水肿 通气/血流失调 弥散障碍
第五章 休克
![第五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e2ff227f31b765ce050814f0.png)
休克的轻中重
轻度: 稍有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发凉、青 中带红,脉搏稍快,尿量少等。 中度: 淡漠,脉搏100次/分以上,血压低 于90mmHg,尿量明显少(oliguria), ,血管塌陷,皮肤青紫(cyanosis)等。 重度:Coma, DIC,脉搏大于120次/分,血压 低于70mmHg,Anuria 等。
影响CVP的因素
1、血容量。 2、静脉血管的张力。 3、右心室的功能。 4、静脉回心血量。 5、胸腔或心包的压力。
CVP和补液的关系
CVP 血压 低 低 低 正常 高 低
高 正常 正常 低
原因 严重不足 不足 不全或过多
处理原则 充分补液 适当补液 强心、纠酸、 舒张 血管收缩 舒张血管 不全或 不足 补液试验
治 疗(4)
四、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 五、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 冷休克可选用血管扩张药物,如 阿托品等;对外周血管阻力不很高 时,可选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暖休克可选用间羟胺。不主张使用 强有力的缩血管药,如去甲肾上腺 素等,以免加重微循环障碍。 六、强心:西地兰
治 疗(5)
七、抗凝治疗 八、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九、其它治疗:激素的应 用,ATP,SOD
损伤性休克(2)
治疗特点: 除按失血失液性休克治疗外,还 应加强以下治疗: 1、抗感染 2、镇痛、镇静 3、处理创伤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发病机理
1、内毒素与体内各种成分结合后 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 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2、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如组胺、 激肽和前列素及溶酶体等。
处理特点
1、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2、控制感染、尽早去除感染灶。 2、纠正酸硷平衡失调。 3、心血管药物的应用,支持、对 症等。 4、尽早、短期大剂量的使用激素。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并分析休克分期及其发生的机理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并分析休克分期及其发生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ffbce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4.png)
任务 11 归纳休克的因素和分类并分析休克分期及其发生的机理【任务目的】掌握休克发生的因素、机理及机体的影响,掌握休克各阶段动物机体的临床体现特点。
能够分辨动物休克的发展阶段,并实施对应的救治方法。
【基础链接】在学习下列内容之前,建议将下列在基础课当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想,方便更加好地运用。
1.微循环的构成。
2.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途径。
【内容导入】一头黑白花奶牛患急性乳房炎,体重450kg 左右,食欲不振,乳房基部发热,红肿,拒按,精神尚好。
即用青霉素 600 万 IU,链霉素 200 万 IU,0.5%盐酸普鲁卡因 20ml,乳房局部封闭注射。
10min 该牛出现浑身战粟,后躯瘫软倒地,呼吸急促,张口伸舌。
前胸出汗,结膜发绀。
问题:1.该黑白花奶牛使用青霉素后出现的症状属于那种病例现象?2.为什么会出现呼吸急促,张口伸舌,前胸出汗,结膜发绀?与机体哪些调节有关?【有关知识】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多个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后,所发生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特别是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造成机体各器官、组织(特别是心、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和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絮乱和功效障碍,从而严重危及动物生命活动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患畜的重要临床体现有:血压下降,心率加紧,脉搏濒弱,呼吸浅表,可视黏膜苍白或发绀,体重减少,皮肤湿冷,耳、鼻及四肢末端发凉,尿量减少或无尿,精神沉郁,反映迟钝,甚至昏迷。
一、休克的因素与分类引发休克的因素诸多,常见的有严重的创伤、大面积烧伤、大出血、重度脱水、败血症,心肌梗死等。
根据休克的因素不同,可将休克分为下列几个类型。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血容量的急剧减少所引发的休克,常见有下列几个。
(1)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多个因素引发的急性大失血,造成动脉血压急剧下降而发生休克,如严重外伤、产后大出血、肝脾破裂等。
(2)脱水性休克多见于伴有严重腹泻、高热或中暑,由于大量腹泻或出汗,造成细胞外液大量丧失而脱水的状况。
第五章 休克
![第五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ff8075da6f1aff00bed51e96.png)
(三)心功能障碍
其机制 :
1、BP减少 冠脉血流减少 心肌缺血 2、缺O2、酸中毒、高钾血症 心缩力↓ 3、DIC 心肌局灶性坏死 4、心肌抑制因子 心缩力↓ (四)脑功能障碍 BP<7kpa 或出现 DIC——脑严重缺血,缺O2 神志淡漠,昏迷 (五)肝及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运动减弱,粘膜糜烂或形成应激性溃疡 中毒性肠麻痹,败血症。
12
(4)TXA2-PGI2平衡失调: 缺氧、感染 TXA2(强聚集、强缩管)↑ PLT凝集 血管内皮损伤 PGI2(强抑制) ↓ (5)缺氧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清 除凝血物质能力降低; (6)RBC大量破坏 释放ADP 血小板释放PF3 促凝 DIC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的影响 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的影响: DIC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的影响 (1)微血栓阻塞微循环通道 回心血量 (2)纤维蛋白肽和FDP和某些补体成分 血管通透 性↑ (3)出血 血量进一步减少 加重循环障碍 (4)器官栓塞梗死 器官急性功能衰竭
10
4、血液流变学改变 (1)微静脉端WBC附壁 CAP后阻力↑ (2)血液浓缩、血粘度↑、RBC、PLT聚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述最终结果:———血液瘀滞 血液瘀滞 血液瘀滞:
1、回心血量减少: (1)血压进行性减少 脑缺血 淡漠、昏迷 血压进行性减少 (2)心输出量↓ 肾血流↓ 少尿、无尿 脉搏细弱、频速 (3)静脉充盈不良 静脉塌陷 2、肾瘀血 少或无尿 3、皮肤瘀血 紫绀、花斑(周围循环衰竭)
18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临床: 1、临床: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高钾,代谢酸
中毒 2、机制 : 晚期:器质性肾衰) (早期:功能性肾衰 (1):肾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 —入球A痉挛——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 ——肾血流减少—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肾血流重新分布—— (3):DIC——微血栓形成及持久血管痉挛——急 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水肿,滤过率减少,肾衰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8da56801ff00bed5b9f31d9c.png)
前阻力 血管扩 张 后阻力 血管收 缩 血管扩 张通透 性
灌 多 流 少
淤血缺氧
后阻力血管 对酸中毒耐 受性强
组织胺 激肽类 腺苷 内毒素等
2.微循环淤血的后果
缺氧酸 中毒组 织胺激 肽 内 毒素腺 苷内啡 肽等 微循环 淤血 毛细血 管压增 高 微血管 扩张通 透性 滤出 大于 回流 回 心 血 量 急 剧 下 降
多巴胺 是一种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 体。它作用于三种受体:血管多巴胺受体、心脏β1受体和血管 α受体。1~3ug/(kg· min)时主要作用于脑、肾、和肠系膜血 管,使血管扩张,增加尿量;故对休克病人,尤其合并肾功能不 全者,应首选多巴胺。2~10 ug/(kg· min)时主要作用于β1受 体,通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而增加心输出量,同时也增加心肌 氧耗;>10 ug/(kg· min)时以血管α1受体兴奋为主,收缩血管。 (注:2007年指南)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8×10e9/L,HGB:89g/L,PLT:40×10e9/L 。胸片:双下肺炎症。肝肾功正常。
诊断: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是指明确或可疑的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严重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由其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和/或组织 灌注不足。 脓毒性休克是指脓毒症伴其所致的低血压,虽经液体治疗仍 无法逆转。
治疗原则
3.积极处理原发病 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多 存在需手术处理的原发病变。在尽快恢复有 效循环血量后,及时施行手术,处理原发病 变,才能有效地治疗休克。有时需在抗休克 的同时进行手术。
治疗原则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原则是宁酸戊碱,不主 张早期使用碱性药物。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休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休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31216a65ce050877321320.png)
休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前言 (2)第一章休克概论 (5)第一节病因及分类 (8)第二节发病机理 (11)第三节休克的抢救原则 (15)第二章缺氧性休克 (17)第三章缺血缺氧性休克 (20)第一节过敏性休克 (24)第二节感染性休克 (27)第三节中毒性休克 (28)第四节神经性休克 (30)第五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31)第六节内分泌性休克 (33)第四章氧疗和氧中毒 (36)第一节氧疗 (36)第二节肺型氧中毒 (38)第三节脑型氧中毒 (40)主要参考文献 (42)前言休克是由于多因素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强烈持续痉挛-微循环阻塞,使静脉回心血量迅速减少,血压和心脑功能迅速降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如突然供氧中断、严重缺氧,或因感染、过敏、外伤、失血等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微循环缺血缺氧,引起分解代谢障,产生大量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生成ATP大大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氧自由基的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肿大,血细胞聚集,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阻塞,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一,病因:归纳起来只有两大类,即缺氧和缺血性缺氧。
1,缺氧性休克:如吻颈、溺水、救火时CO中毒等可导致呼吸停止和供氧中断,使血压迅速下降引起的休克为缺氧性休克。
2,缺血缺氧性休克(即疾病性休克):由于严重细菌、病毒等感染、过敏、外伤、失血等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和缺血性缺氧引起的休克为疾病性休克。
二,发病机理:严重缺氧、供氧中断和缺血缺氧为何能迅速导致血压下降和心脑衰竭?因为严重缺氧、供氧中断、或缺血缺氧均能引起分解代谢严重障碍,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氧自由基,ATP生成大大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自由基能迅速损伤多种细胞膜结构,使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成团串,使血管内皮细胞肿大,阻塞微循环最细的毛细血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阻塞不通,故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即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前言 (2)第一章休克概论 (5)第一节病因及分类 (8)第二节发病机理 (11)第三节休克的抢救原则 (15)第二章缺氧性休克 (17)第三章缺血缺氧性休克 (20)第一节过敏性休克 (24)第二节感染性休克 (27)第三节中毒性休克 (28)第四节神经性休克 (30)第五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31)第六节分泌性休克 (33)第四章氧疗和氧中毒 (36)第一节氧疗 (36)第二节肺型氧中毒 (38)第三节脑型氧中毒 (40)主要参考文献 (42)前言休克是由于多因素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强烈持续痉挛-微循环阻塞,使静脉回心血量迅速减少,血压和心脑功能迅速降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如突然供氧中断、严重缺氧,或因感染、过敏、外伤、失血等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微循环缺血缺氧,引起分解代谢障,产生大量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生成ATP大大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氧自由基的损伤使血管皮细胞肿大,血细胞聚集,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阻塞,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一,病因:归纳起来只有两大类,即缺氧和缺血性缺氧。
1,缺氧性休克:如吻颈、溺水、救火时CO中毒等可导致呼吸停止和供氧中断,使血压迅速下降引起的休克为缺氧性休克。
2,缺血缺氧性休克(即疾病性休克):由于严重细菌、病毒等感染、过敏、外伤、失血等损伤人体,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和缺血性缺氧引起的休克为疾病性休克。
二,发病机理:严重缺氧、供氧中断和缺血缺氧为何能迅速导致血压下降和心脑衰竭?因为严重缺氧、供氧中断、或缺血缺氧均能引起分解代谢严重障碍,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氧自由基,ATP生成大大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自由基能迅速损伤多种细胞膜结构,使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成团串,使血管皮细胞肿大,阻塞微循环最细的毛细血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阻塞不通,故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即休克。
休克发展速度很快,病程长短与缺氧的程度直接相关,缺氧越重休克发展越快,病情越重;全过程分早、中、晚三阶段。
(一)早期:由于人体严重缺氧、供氧中断,或细菌和病毒感染、过敏、外伤等损伤人体,刺激防卫功能,引起应激反应、免疫反应和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导致全身微循环缺血缺氧,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大量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ATP生成大大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二)中期:氧自由基损伤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它们松弛开放,血液能流进微循环,但不能流出;因为自由基的损伤使血液细胞聚集成团,血管皮细胞肿大向管腔突出,阻塞微循环,使毛细血管的血液不能流进小静脉,导致微循环淤血缺氧(继续产生2多1少),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多器官淤血肿大,使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不断减少,引起以血压下降,心脑功能迅速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三)晚期:由于全身动静脉交界区微循环阻塞,淤血缺氧进行性加重,毛细血管由扩到破裂、出血,导致微循环衰竭,供氧中断(继续产生2多1少),使血管皮细胞、血小板、红血球迅速肿大、凋亡,释放大量皮素(ET)、血栓素(TXA2)、血小板第3因子;同时血管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消失,引发弥漫性血管凝血(DIC),导致脑、心等器官供氧中断,脑水肿迅速加重,挤压延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四)延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被挤出颅骨大孔后压力减轻,若抢救即时,停止10分钟后呼吸、心跳、血压恢复,其它器官功能均可恢复,但脑功能很难恢复,只能变成植物人。
因为:延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被挤到颅骨大孔以外,压力减轻,能使呼吸-心跳恢复;但脑水肿继续加重,被压加重使脑细胞大量凋亡,故脑功能不能恢复;同时由于脑细胞耗氧量最大,氧的储存量又极少,缺氧1分钟储存氧全部耗尽;脑细胞也不能进行无氧酵解,故脑功能很难恢复,只能变成植物人。
其它器官耗氧量较少,在缺氧时能进行无氧酵解;氧的储存量较多,因此对缺氧的耐受性比大脑、心脏强,对缺氧的耐受时间比心脑长。
三,休克的抢救原则:消除缺氧,纠正休克同时进行。
因为缺氧、缺血缺氧引起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严防急-慢性缺氧和缺血缺氧,是防止代谢障碍-循环阻塞,确保心血管健康的主要途径。
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可以控制的,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
四,希望对“发病机理”有兴趣的有关同行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让我们共同努力,找到所有疾病发生发展的真正道理即发病机理,所有疾病都是可以控制的,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
作者:明英2014,10,12,农历9月19日。
第一章休克概论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外因强烈损伤,刺激人体防卫系统,引起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使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导致严重缺血缺氧,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大量酮体、乳酸、尿酸和氧自由基,生成ATP大大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自由基迅速损伤毛细血管皮细胞和血液细胞,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阻塞,使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不断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如吻颈、溺水,救火场中CO中毒可导致人体突然供氧中断可导致休克;如各种严重感染、中毒、过敏、外伤疼痛等,均可引起应激反应、或免疫反应,使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痉挛,导致全身微循环缺血缺氧,可引起休克。
早期供氧中断、严重缺氧和严重缺血缺氧均能刺激人体防卫系统,引起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使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导致微循环严重缺血缺氧,引起分解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大量酮体、乳酸、尿酸和氧自由基,生成ATP大大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中期自由基氧化能力很强,能迅速损伤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它们松弛-开放,血液能流进微循环,但不能流出;因为自由基能与多种细胞膜的脂质结合产生过氧化反应,使血液细胞变性聚集成团,使血管皮细胞肿大,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导致微循环毛细血管淤血缺氧,使血浆外渗,多器官淤血肿大,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从而引起以血压下降和心脑功能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休克若得不到及时治疗,血压迅速下降-消失,使脑水肿迅速加重,颅压增高,挤压延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能使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很高。
若大脑供氧中断超过10分钟后,呼吸、心跳能恢复,其他器官功能可以恢复,但脑功能不能恢复,只能变成植物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
为何重度缺氧能导致细胞肿大、血压下降和休克?因为重度缺氧和缺血性缺氧必引起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使全身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持续痉挛,使缺氧加重,导致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自由基能迅速与多种细胞膜的脂质结合产生过氧化反应,损坏多种细胞膜结构,改变膜的渗透性,使细胞的钾、镁离子外渗入血,同时使血浆钠、钙离子和水渗入细胞,最早引起血管皮细胞肿大,血液细胞聚集成“团串”,阻塞最细的微循环毛细血管,故使毛细血管的血液不能流进小静脉,导致微循环淤血缺氧,使静脉回心血量和有效循环血量不断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休克。
证据:缺氧使毛细血管皮细胞肿大的证据,早在1959年Farquhar,1960年Pollock和1962年Mautner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都一致发现:妊娠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皮细胞肿大呈泡状向管腔突出,纤维蛋白沉积在血管壁。
1959年Spargo 等把肾小球毛细血管皮细胞肿大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皮病。
(因为当时只检查了肾脏,其它器官未查)。
实际上氧自由基能损伤全身多种细胞结构,使细胞水肿增大。
如妊娠高血压因腹主动脉被压窄,导致孕妇全身多器官慢性反复缺血缺氧,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自由基的损伤使全身微循环毛细血管皮细胞肿大,阻塞毛细血管,使全身血液循环阻塞,外周阻力增高,故引起妊娠高血压。
产后血管阻塞解除,全身血液循环通畅,缺血缺氧消失即可恢复健康。
因为孕子宫是间断反复挤压腹主动脉,使孕妇多器官间断反复缺血缺氧,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自由基是间断反复损伤毛细血管皮细胞,使全身血容量间断反复(轻或中度)减少,吃喝可以补足血容量,低血压能自然恢复,所以间断反复慢性缺氧不会导致休克;但若孕期血压升高时间过长,自由基长期反复损伤能使全身小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引起的妊娠高血压产后不能恢复,会留下终生不愈的高血压病。
只有急性重度缺氧才能导致血容量迅速减少,患者不能进食进水,血容量不能恢复,才会导致血压迅速降低和休克。
为何大脑供氧中断10分钟未死变成植物人?因为脑细胞耗氧量最大,占全身总耗氧量的1/4,同时脑细胞不能进行无氧酵解,氧的储存量极少,因此,在重度缺氧和供氧中断时脑细胞肿大最早,颅压迅速增高,挤压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心跳停止。
因为延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被挤出颅骨大孔以外,压力减轻,呼吸、心跳、血压可能恢复,其它器官功能都可能恢复;但若脑供氧中断超过10分钟以上,因大脑继续被压,细胞死亡过多,故只能变成植物人。
若有优越的治疗、营养和护理条件,植物人可以活很多年。
如我国有存活18年以上的植物人,全身功能逐步恢复,终于能扶起床,坐轮椅,但不久又死于咽喉癌。
因长期放胃管进食,胃管挤压咽喉细胞,使局部细胞长期慢性缺血缺氧,产生自由基损伤咽喉细胞,使局部细胞癌变,形成咽喉癌。
第一节病因及分类休克的病因有两大类:即严重缺氧和严重缺血性缺氧均可引起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2多1少,损伤血管-器官导致休克。
一,缺氧性休克:供氧中断,严重缺氧都能引起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核酸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大量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生成ATP大大减少,产生-外源性“2多1少”,自由基迅速损伤微循环毛细血管皮细胞,阻塞全身微循环毛细血管,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心脑功能降低,引起的休克为缺氧性休克。
分类:缺氧性休克可分2类,即供氧中断性休克和重度缺氧性休克。
(一)供氧中断性休克:如吻颈、救火、溺水等,使全身细胞供氧中断,立即引起应激反应和非特异免疫反应,使全身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强烈痉挛,气管痉挛,导致全身供氧中断,引起细胞分解代谢完全障碍,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氧自由基,ATP缺乏,产生外源性“2多1少”;自由基迅速损伤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的休克,为供氧中断性休克。
(二)重度缺氧性休克:如高山重度缺氧,严重支气管哮喘、呼吸道异物不全阻塞等,均可导致人体严重缺氧,引起应激反应和非特异免疫反应,使全身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痉挛,气管痉挛,导致全身微循环严重缺血缺氧,引起细胞分解代谢严重障碍,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氧自由基,ATP缺乏,形成“2多1少”;自由基迅速损伤血管和器官引起的休克,为重度缺氧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