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ppt

合集下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ppt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ppt
国家机关的名称牌、印章、公文、会标、 电子屏幕、门户网站等应当使用规范汉 字。
4.4教育部门工作中的使用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 他集体活动中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 用语用字。
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 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四、规范与使用
4.10可以保留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情 形
(一)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二)历史名人、革命先烈的手迹; (三)姓氏中的异体字; (四)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五)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四、规范与使用
(六)已注册的商标用字; (七)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八)涉及港澳台与情况。 老字号牌匾、手书招牌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的,
4.5电视、广播等传媒中的使用
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 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
使用方言播音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 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电视台用方言 播音时,应当在屏幕上显示规范汉字。
影视剧的语言应当以普通话为主,影视屏幕上 的字幕及其他公示性文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国家语言文字法解读
主讲人 王宇
一、语言文字法的立法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年 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 1日起开始实施的。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四、规范与使用
4.9企业、商品名称的使用 企业名称、商品名称的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PPT课件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PPT课件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语言的来历?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由于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关于语言语言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假说的数量几乎与此领域中学者的数量一样多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
种考者问的语 新古的题实言 方学数有证的 法家量着证起 来、一众据源 探心样多的是 究理多的欠一 这学。假缺个 一家越说,有 “、来,关高 科人越假于度 学类多说语争 界学的的言议 最家语数在性 难等言量何的 的都学几时话 问开家乎何题 题始、与地, ”尝神此如由 。试经领何于
感谢下 载
漫长历史的过程使我们的民族语言几经锤 炼,几经演变。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很 想了解它吧,那么让我们跟着PPT一起走进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种类丰富,有论述编篡的语言129种,文 字30多种。在56个民族中,除了汉、回、满族通用汉语文 以外,其余民族都有自己单独的语言,有的民族甚至使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这就形成了在中国语言种类多于民 族成分的现状。
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使用人数不 多,但分布地区很多。主要地区是广 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台湾、 四川的部分地区。客家方言的代表是 梅县话。
闽方言:分布在福建省大部、广东、 海南、台湾省部分地区。代表是福 州话。
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 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 门等地。 代表是广州话。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 造就了我们优雅的民族语言。
我们要在正确、主动的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

语言文字法规常识 PPT

语言文字法规常识 PPT

传承字
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 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
不规范用字
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如册(冊)、村 (邨)、朵 〔朶〕
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如后(後)、 愿(願) 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如蛋(旦) 错字、别字 缺损字 不正确标点的使用、不规范的书写格式等
异形词
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 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 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 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笔画”和 “笔划、“唯一”和“惟一”等等。实际的 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 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22.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 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和 的普通话水平 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A.教师、公共服务行业的员工 B. 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的员

23.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
用语,但
可以使用方言。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教授普
12. 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 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
A. 法律和规定 B. 方针和政策 C. 规范和标准
13. 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 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 的,须经 批准。
文字规范化:写规范字
所谓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 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 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正体字
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 字为准。
简化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课件

中国的语言文字课件
中国的语言文字
甲骨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
•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盛行青铜 器,帝王及贵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以记 功记事,这些器物连同上面的文字留传后世。上 古时代金铜不分,铜也可以称金,因此,铜器上 的文字被称作金文。商周青铜器虽经历史沧桑毁 损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也很多,宋代以来出土的 就有10000件以上,上面有4000多个单字,现在已 被识读的有1000多个,其中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较少,西周的文字较多。金文的笔画丰满粗肥, 其字形早期跟甲骨文相似,后期图画痕迹降低, 符号化程度有了提高。由于早期金文的年代跟甲 骨文差不多,因此,金文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 一。
brother-in-law
中国的语言文字
文化对汉语语用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文字
• 二、语言结构
•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书写形式是一个方 块字;汉字合形、音、义于一体,没有拼音文字 那样的复杂形态成分,这些特点使汉语的语言单 位组合先天就具有灵活、机动的性质。
• 汉语的组词方式灵活,语词之间只要语义搭配, 事理明白,就能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拘 束。汉语的词义功能也很灵活,古汉语中有许多 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形容词可用作动词,名 词、动词可作为状语, 虚词与实词可以转换;现 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 宾语,而不必像印欧语那样先改变其成分,使其 具有名词性才能充当主宾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
许慎和《说解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
1 h 2 西 g 官 8 t 0 b u汉 志 9 t 0 a6 p 9 n的 雄 0 : - z7 / 0 h白 0 / 9 iw - x玉 w 3 iw 0 o剑 格 ( 图 )
“琫”和“珌”
中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语言文字
1、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
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
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 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 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 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 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表意符号——陶文。
2、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
4、汉字组词灵活,表意简洁,且有很强的 情感作用。
①汉字有时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有时可以组 词。
②独有的汉字四个一组的成语用途广泛。 ③文言词语表意特别简洁。 ④词语的情感色彩非常浓郁。
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
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 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符 号。这些符号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 所以称为“象形字”。符号的结构与甲骨文上 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 有了文字的特征。
其它三种不常用。
④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如‘上’‘下’。
⑤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如‘考’‘老’。
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令’‘长’。
2、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形、音、义统一的文 字,一个音节写出一个汉字,表示一个 语素,具有音韵美和义理美。
❖ 汉字具有音韵美,一字一音,兼有四 声,故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在世界 所有语言体系中是没有的。例如:古代 的四言、五言、七言诗。
形。“线条化’ “笔画化”——简化。
❖ 比如现在的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比。
❖ 3、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见 的是增加偏旁。
第四节 汉字的载体
❖ 龟甲
牛骨

中国语言文字课件

中国语言文字课件

语法基友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格局:主 + 谓 + 宾
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 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汉语虚词中表示关 系的连词、介词和一部分助词,大多是实词虚化 造成的。例如,“以”最早是动词 ,后来虚化为 介词。
世界上语言大约有5000种,其中汉语是 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 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约占直接人口的 1/5。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语言之一, 另外六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词汇——语音——语法
据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 衣、食、住的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汉代《说 文解字》中增加到297个,几乎是甲骨文的20倍。字的增 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词的增多。
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 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如“月—月亮”、“石—石 头”、“天—天空”现代汉语复音词居多,其中占大多数 的是双音词。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至现 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海油一种连绵词,例如“徘徊”、“犹豫”、 “淋漓”,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 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 的汉语特色。
汉字的基本发展轨迹大概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 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 骨文(殷商)、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战 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分为 秦朝日用字体的秦隶(古隶)和汉代的汉隶(今隶)、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草 书(分为东汉章帝时期的章草,东汉末年的今草和唐 代的狂草)、行书(东汉末年)、宋体。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 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 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 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语言文字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 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2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 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 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 为《张旭狂草图》
草书展示
明宋璲 覆岳翁札
明张弼 草书“论书”
清蒲华 草书轴
楷书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 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 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 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 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 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 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 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 一字体
3、八卦“起一成文”说
郑樵提出“起一成文”说,认为汉字 的基本笔画都是由“一”及其形体变化构成 的,从文字符号体系内部来探讨笔画及其相 生之理。 《六书略》中有一篇《起一成文图》, 是其“起一成文”说的集中体现。 衡为一,从为│ *引一而绕合之,方则为 口……一能生而 不能生,天地之道,阴阳 之理也。 上文从五个角度指出由“一”衍生出的 十七种基本笔画,并将“一”与“ ”进行 比较,阐明“一能生”的道理,从楷书的形 体线条上谈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大家猜猜看?
原来是十二生肖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 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 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 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 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 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 鼎文”。)
中国东汉(25--220)末年, 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 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语言文字法规常识PPT课件

语言文字法规常识PPT课件

.
33
20.异体字在 中可以保留或使用。
A. 地名 B. 姓名 C. 姓氏
.
34
21.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 作人员应当 。
A.会说标准的普通话 B. 会说流畅的普通话 C. 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
35
22.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 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和 的普通话水平 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A.教师、公共服务行业的员工
B. 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的员 工
.
36
23.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
用语,但
可以使用方言。
A. 确需使用方言时
B. 随时
C. 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 部门批准
.
37
24.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
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 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 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 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笔画”和 “笔划、“唯一”和“惟一”等等。实际的 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 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
14
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知识
.
15
1、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 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法》从 起实施。
A. 2000年1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
16
2. 普通话和规范字是 A.国家法定语言文字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C.国家通行语言文字

A. 法制建设 B. 现代化建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精)语言文字运用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精)语言文字运用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词语的拓展
02
了解词语的派生、合成和转化等构词方式,掌握一词多义、熟
词生义等现象。
学习词典和工具书
03
利用词典和工具书查找生词、了解词义和用法,提高自主学习
能力。
04
句子运用技巧
句子的类型与特点
陈述句
用于叙述或说明事实, 具有肯定和确认的意味

疑问句
用于提出问题,表达疑 问或询问。
祈使句
用于表达请求、命令或 建议,具有强烈的语气
连贯性体现
通过合理的篇章组织、上下文联系以及语义关联等方式实现语篇的连贯 性。
0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衔接是实现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连贯性则是语篇的基本要求,二
者相辅相成。
语篇的阅读与写作策略
阅读策略
运用略读、扫读、预测、概括等阅读策略,快速把握语篇大意和重点信息。
写作策略
遵循写作规范,合理安排篇章结构,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严密性,同时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句子、段落、篇章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它们相互关联,共同 表达完整的意义。
语篇的结构
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引出主题,主体详细阐述,结尾总 结全文。
语篇的特点
具有整体性、连贯性、逻辑性和目的性,要求语言表达清晰、准 确、流畅。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01 02
衔接手段
运用词汇衔接(如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语法衔接(如指代、省 略、替代等)和逻辑衔接(如因果、转折、条件等)等手段实现语篇的 衔接。
写作表达
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写作,如写信、写日记、写评论等,表达自己的 思想和情感。
学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
1 2
学科知识学习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化常识PPT课件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化常识PPT课件
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 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
24
荀子”约定俗成“理论 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
22
避讳的主要方式:
(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 删字等;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 字代讳字;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 近音字代替讳字。
23
2、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 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 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 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 “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利用语言趋吉避凶反 映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21
语言禁忌: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戏班子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
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 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 “雨盖”、“雨挡”、“雨遮”、“雨拦”。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 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 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 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19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观念 中国人语言观念 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
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 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 的不断探索。
20
1、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 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 力量,认为它可以改 变自然、社会和人的 命运,对它奉若神明, 这就是语言崇拜。语 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 术。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汉字PPT课件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汉字PPT课件
第21页/共26页
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是:
选用字 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所
收的正体字为规范字,相对的异体字为不规范字, 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1986年重 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 了修订。 简化字
在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 字总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规范字,对照的繁体 字为不规范字,一般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中停 止使用。
第11页/共26页
汉字的演变 ②
金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金文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 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 ;后期与小篆相近。
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 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 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 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
第12页/共26页
汉字的演变 ③
1.表意的汉字超越了语音层面,具有超越 时代、超越方言的稳定性。
2.汉字的规范化是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必然 要求和重要保证。
3.汉字不仅缔造了辉煌的历史,还将开创 灿烂的未来。
第20页/共26页
规范汉字是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 的汉字。
大陆的规范汉字 在中国大陆,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 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 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而“不规范汉字”则包括已被简化的繁 体字、已经被废除的异体字、已经被废弃的 二简字,和乱造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 字。
会意。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本义:勇猛;猛烈。
第10页/共26页
三、汉字的演变 ①
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
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又称 “卜辞”、“契文”。又因最早 是在殷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 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 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 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尚 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没有完全 定型。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文字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表记语音的叫表音文字, 另一种是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也称为拼字文字,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完整的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 单位),日本的假名是这种文字的代表; 一是音素文字,也叫音位文字,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组成音 节的最小语音单位),英法德俄文就是这种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表形文字,或是形意文字,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图画性强, 我国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如大篆,钟鼎、甲骨文就具有这类特点。 一是形声字,或叫意音文字,这种文字兼有表示语言里词或词 素的意义和读音,我国通用的方块汉字,就是这种意音文字的 代表。
西周金文、春秋金文 战国文字 秦代小篆 汉代隶书 魏晋以来的楷书。


汉字从历史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大阶 段: 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 自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
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 成。
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一)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表意特点,不断采用 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 功能。 (二)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 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 (三)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 体系。 (四)汉字必须在自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 规范。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 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 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 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文字的起源与产生:
汉文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有 仓颉造字说 结绳说 八卦说 众人造字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 传后也。……吾国之有文字,实分三阶级:一曰结 绳,二曰图画,三曰书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 而书契最便,故书契独擅文字之名。(p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书之中,真正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的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汉字 形体的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 字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 下面分别介绍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用字 方法”。
(一)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 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给象形字又订了三
于心理类,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并不能看 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形声字的形符,只表 示形声字本义的意义范畴,并不能表示其 确切意义。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妨碍我们 通过形声字的形符来识别它最初的意义类 别。
个标准: 一、一定是独体字; 二、一定是名词; 三、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
唐兰还将象形字按照意义细分为三类:即象身、 象物、象工。
象形造字法是造字的基础,它为指事、会意、 形声字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2) 指 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
下是也。”
指事字的结构,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组成的。
中国古文字专题
一、汉字的构造方法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三、汉字的思想性
原始的记事方法:
结绳, 结珠,
刻契,《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图画。
“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 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 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
文字的书写单位,先秦称文、称字、称书、 也称名。“事”,指事类。“以事为名”,即 按照事物的类别特点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 部分,即形符。譬,譬况,相类似,即字音相 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个发音相近的 字作新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 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字。
注意:
1、需要注意的是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的是 上古语音,不要用现代的语音看待它(后 起形声字例外) 。如: 谤 旁; 菅 官; 盲 亡; 钦 金; 欣 斤; 这些形声字 与其声符字的读音今天多不一致。这主要 是由于古今读音不尽相同造成的。此外, 有些声符兼有表意作用,详见“右文说”。
2、形声字的形符,表示的只是一类事物或 行为的共性,它不可能表示其属下的每个 具体事物或行为的个性。如从“心”的形 声字:忠 怒 恨 悔 忍 愁 愚 愉 忘 悲 等字,根据形符,我们只能知道它们属
晚期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和 成意的。如:劣 少力;歪 不正;甭;孬; 楞等。
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
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 “形”。 如: 眉 果
指事字所指的已经是抽象的意思和没有固 定形态的事物。 如: 斗
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 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而指事 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 能单独成字。如:羞 臭 秃 分 闪 各 明 尖 得德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只一个,有的在刀柄 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上画一些画,心心 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 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Biblioteka ——鲁迅《门外文谈》
一、汉字的构造方法——六书
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说法。 “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 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是:象形字所象 的是具体的事物,指事字所指的是抽象的 事物。
指事字也可分为三类:
1、纯符号指事字; 2、合体指事字; 3、变体指事字。
纯符号指事字
合体指事字 (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
3
、 变 体 指 事 字
早期甲骨文中“月”、“夕”同字,后有 区别。因月形可象,而夕无形可象,故 “夕”在造字时是在月字中减去一横。
汉代解说“六书”内容的有三家: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教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 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众《周官解诂》:“六书:象形、会意、 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 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 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3)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 也。”
比,并。谊即义。见:现。指撝:即指挥。 指相关的二字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新的意义。)春 秋时即有“止戈为武”的说法。这反映了古人对 “武”字字义的看法。但并不符合造字初期“武” 的本义。“武”从止从戈,表示征讨意思,“止” 代表脚,“武”字义亦与脚有关,有步武、踵武 等词。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 氏》,书中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吉、嘉、宾、军、凶等 方面的礼仪),二曰六乐(黄帝、尧、舜、禹、 汤、周武王之乐),三曰五射(举行射箭礼时的 五种射法),四曰五驭(五种驾车法),五曰六 书,六曰九数(多种数学问题的解法)。”(国 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人言为信”,也是当时的一种观念,强调 言语要有信,要真实。
会意字可分为两类:
1、同体会意字; 2、异体会意字
1
、 同 体 会 意 字 、 异 体 会 意 字
2
《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 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早期会意字是用意符的形象来会和成意 的,如:逐 即 步 朝 休 牧
“六书”是六艺之一,是当时教学的主要内 容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
最迟到战国时代,人们通过对汉字的观 察,分析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总结出了汉 字的构造理论“六书”。
过去有人把“六书”看着是汉字的造字 法,这是不确切的,但从“六书”总的情 况看,基本上反映了汉字的产生 、发展的 一般规律,因此,它对我们学习古汉语, 分析汉字很有用,对后来创造新字也很有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