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一、《孔子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意,呼而问之:“何为辄止?”对曰:“有所失,复得之。
”其母曰:“子之失也,宜若何?”对曰:“宜速往追之。
”其母曰:“恶!无以是益也。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辍矣。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直情而行者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四、《颜回好学》颜回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子路受教》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六、《子贡赎人》子贡赎人于诸侯,来归。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七、《宰予昼寝》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八、《子张学干禄》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九、《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 使:__________ 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三人行,必①有我师焉。
择②其③善者④而从之,其不善者⑤而改之。
——《论语》(注)①必:一定。
②择:选择。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不善者:缺点。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___________(2)尚:___________(3)戍:___________(4)夜阑:___________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第一篇: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小古文15篇逐雀红日将下,打麦已完。
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
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
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打完小麦。
有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散落的麦粒。
几个小孩站在门前,拍手叫喊着驱赶麻雀。
麻雀听到小孩们的叫喊声,四散逃去树林中。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只猫不相上下。
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中要害,端坐不倒。
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
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
正中要害,却坐着不倒下。
走进了一看,母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玩耍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
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①俄而:一会儿。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差:勉强。
④未若:不如。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
②中道:半路。
③反::假字,同“返”,返回。
④焦:皱褶。
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⑦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⑧方:正在,时间副词。
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曰:“吾用多。
”_________________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丁生爱弟丁生有弟,甚爱之。
一日,弟疾①,卧床不能起。
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
及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
②暇(xiá):空闲。
③辄(zhé);总是,就。
④及:等,等到。
[1]“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A.正确B.错误[2]“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A.代词,指丁生B.代词,指丁生的弟弟[3]在弟弟卧床不能起时,丁生都为弟弟做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毕,令间谍问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魏王雅望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惠)。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篇一: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3.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篇二: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契(q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
恒:_________ 耻:_________知:_________ 识:_________厌: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古文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题库
小学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题库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篇1.《论语》《论语》是古代中国先哲孔子及其学生言行录。
它总结了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请阅读以下段落,根据文意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而亡身可也。
巧言取人之善者也,亨而已矣。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人亦有称巧取人其恶者哉!如有所求而不得,焉可说也?”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言辞的______性。
他认为虽然巧妙的言辞和美丽的表情可以引起他人的好感,但如果只会巧言取悦而无真诚之心,这样的人自己的命运将不可________。
他认为仁者能够看到巧言背后的假意,并不会被欺骗,而智者能识别巧言中的智慧。
相反地,善于欺骗的人往往只会用巧言取人恶的一面,这样的人真诚的人是不会_________的。
A. 善辩B. 自由C. 欺骗D. 满足2.《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王朝衰落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请根据以下描述,填写正确的人物名称。
一个温柔聪明的女子,她是贾宝玉的堂妹,聪明伶俐,就像个小家碧玉。
她与贾宝玉情投意合,互生情愫,但最终却因命运的不公而与贾宝玉分离,以命丧黄泉。
这个女子正是《红楼梦》中的__________。
A. 林黛玉B. 宝钗C. 袭人D. 王熙凤二、文言文阅读篇1.古文名句请欣赏以下古文名句,理解其含义,并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古文名句表达了人人生命都有一死,但是却希望后人能够留下有赋予历史以光辉的精神。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古文名句表达了努力付出的结果将会变成甜蜜的果实,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为了谁而努力的呢?请用现代汉语对以下名句进行解释。
2.文言文阅读理解请阅读以下文言文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在空中撒盐。
C.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把“”比作“”和“”。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②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
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
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遂居。
(注释)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
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
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
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
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3. 阅读与理解。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小学复习篇目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文言文
小学复习篇目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文言文【五年级】《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勤勉而又喜欢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敏而好学:敏,勤勉。
好,喜好。
知之为知之:为,是。
是知也:是,这。
默而识【zhì】之:识,记住。
诲人不倦:诲,教诲。
通假字:是知也(同“智”,智慧)学而不厌(同“餍”,满足)词类活用:不耻下问(以……为耻)判断句:是知也《古人谈读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这里(这里指的是书本),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很仔细,心、眼既然不专注统一,却只是随意诵读,那么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紧急。
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余尝谓:谓,说漫浪诵读:漫浪,随意。
心到最急:急,迫切、紧急。
眼口岂不到乎:岂,难道。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古人谈读书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那么(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人);有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不敢因为一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干不成的事。
这三个(即指“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
盖士人读书:盖,句首发语词,不译。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使:__________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喜欢派拿着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
因为他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他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6.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7.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小学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
小学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通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乐园。
《论语》四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①,不亦君子②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⑤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愠:恼怒。
②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罔:迷惑。
④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⑤善:好的,优点。
1.《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
_______同_______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短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1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
例如:(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例如:(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