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章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孟子》五章

《孟子》五章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 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 (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 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 拔为相。 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百里奚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 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拂:违背,不顺。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 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 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 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 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南京大学高小方)讲课教案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南京大学高小方)讲课教案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南京大学高小方)《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 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 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 1.36 11 10梁惠王曰 : “寡人之於國也 6,盡心焉耳 11矣。

河内凶 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 河内;河東凶亦然。

6寡人之於國也 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 [ 大部分场 ] ┗(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 此处为加强 ] 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10 凶 10 :┏凶:不吉利;饥荒; ┗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 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10 11察鄰國之政,無如 10寡人之用心者。

大学语文孟子第五章教案

大学语文孟子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在第五章中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孟子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在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和寓言。

2. 领悟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的前四章内容,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孟子在第五章中提出的治国理念,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二、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自主思考:孟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哪些治国理念?这些理念有何现实意义?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学生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仁政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3. 学生讨论孟子的法治思想,探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治国理念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孟子治国理念的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孟子的治国理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二、阅读课文,深入学习1. 学生再次阅读《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结合注释,深入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 学生思考:孟子在文中运用比喻和寓言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比喻和寓言有何寓意?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和寓言。

2. 学生讨论孟子的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思想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四、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齐桓晋文之事》⎩⎪⎪⎨⎪⎪⎧⎭
⎪⎪⎬⎪⎪⎫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
⎧ 制民之产
物质施行教育
精神
保民而王
五、作业:收集话题集锦:
(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
(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4 课时 年 月 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6 课时 201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7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9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2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3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6 课时 2013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8课时 2013 年月日。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孟子》五章

《孟子》五章

(3)仁义礼智
▪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 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 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 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 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 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 5.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威慑天 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施行 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 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 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 君子有不战斗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 必定胜利。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 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 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件。
孟子为邹人
▪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孟子》两章复习教案

《孟子》两章复习教案

《<孟子>两章》复习教案九年级 备课人:吴志鸿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0年3月10日 序号:6姓名: 班级:一、导学目标知识点:1、能够背诵、默写课文等。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今异司及及词类活用现象。

3、了解孟子及《孟子》教学的特点,体悟孟子的政治主张。

4、积累文中思想的名言警句及其现实意义。

二、导学方法:诵读三、课前导学:1.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自觉理解词的大意。

四、导学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老师抽查背诵、默写情况,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练习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6、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 7、一词多义。

①② ③④⑤ 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国恒亡.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扶苏以数谏故.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高中语文 19 庄暴见孟子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19 庄暴见孟子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19 庄暴见孟子积土成山长河浪花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又一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主张。

文言知识1.易读错的字庶几.(jī)管籥.(yuè)蹙.安页..(cùè)羽旄.(máo)2.注意下面词的解释未有以对:不知怎么回答他日:另一天。

变乎.色:介词,于。

不若与人: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鼓乐:奏乐。

蹙安页:收紧额头,愁眉不展。

田猎:打猎。

无他:没有别的原因。

3.通假字①可得闻与.(“与”通“欤”)②吾王之田.猎(“田”通“畋”)4.一词多义尝:①王尝语庄子以娱乐(曾经,副词)②尝之而甘于口(品尝,动词)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试一试)④险阻艰难,品尝之矣(经历)乐:①今之乐犹古之乐也(音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欣赏音乐,动词)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快乐,形容词)④太师抱乐.(乐器)⑤万人所以乐.附之者(乐意,喜欢)⑥喜闻乐见.(乐意)鼓:①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乐器)②三鼓,五鼓(即三更,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的记时法)③今王鼓乐于此(演奏)④风云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振动)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进军)举:①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全,都,副词)②千钧之重,人不轻举(举起,抬起)③略举所见十条(提出,举出)④举其偏,不为党(推荐,推举)⑤五年而后举虞(攻下,占领)5.词类活用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名词→动词,欣赏音乐)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形容词→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则王.矣(wànɡ,名词→动词,称王)6.文言句式①暴见于王(被动句,“于”表被动)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宾短语后置)③今王鼓乐于此(介宾短语后置)④不若与众(省略句,句末省略了“乐乐”,即欣赏音乐快乐)7.古今异义古义今义①暴未有以对.回答正确②见.于王接见、召见看见8.重要实词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告诉,yù)②王之好.乐甚(hào,喜欢)③则齐国其庶几..乎(差不多)9.重要虚词①王变乎.色(助词)②举.疾首蹙安页(全,都)③有诸.(“之乎”的全音)④臣请为.王言乐(wèi,给替)焦点访谈老师:同学们,孟子喜欢用对比,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散文-《孟子》五章资料

-散文-《孟子》五章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确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苦痛,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决,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假设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假设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二、磨难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增加人抑制困难的力气;可以使人 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排比句在文中的使用,具有加强语气、强调语义的作用。
四、1.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尊老;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幼。 2.三、七:均为虚指。 3.域:名词动用,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稳固;威:形容 词用作动词,威震。 4.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
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 文化进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提倡的仁爱精神和 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 于论辩的特点。
二十七、《孟子》五章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一、课文的相关学问 关于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生活在社会动乱担忧,人民生活特殊苦痛的战国时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二、韩非与《韩非子》
第三节 《庄子》
第三节《庄子》
▪ 一、庄周与《庄子》 ▪ 二、《庄子》的寓言艺术 ▪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一、庄周与《庄子》
▪ 庄子,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 国中期。终其一生,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不曾再出仕为官。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今见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为晋郭象选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 周思想的阐发,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 统一的写作风格。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一老子与老子?二孙武与孙子?三孔子与论语?四墨子与墨子一老子与老子?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
第五章 《孟子》《庄子》 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荀子》的论说文章也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
▪ 首先,主题明晰直露。 ▪ 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
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 再次,文章结构谨严,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 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
“象征型”寓言,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 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 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 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仁政”和“性善”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离娄上》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梁惠王
上》)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二、《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孟子》文章不似《论语》简炼含蓄,也不以严谨见长,但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 一、荀子与《荀子》 ▪ 二、韩非与《韩非子》
▪ 三、《赋篇》《成相篇》与《说林》《储说》
一、荀子与《荀子》
▪ 荀子(前325?—前 238?),名况,字卿,又 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他 于孔子学说亦确有继承发展 之处,但更有以儒学为主兼 采各家的特点。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
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的文学特征
▪ 首先,《论语》所记人物说 话多言近旨远,言简意深, 话语不多,用词平易,却含
蕴丰厚,极耐寻思和咀嚼。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 已乎?‛子曰:‚内省不 疚,夫何忧何惧?‛
▪ 《孙子兵法》以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但有时为加强表 达效果,也偶用比喻或夸张。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军争篇》
▪ 还有的比喻已经是援事援状说事,有了某种寓言意味。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九地篇》
三、孔子与《论语》
▪ 其次,思接千里、傲睨古今、俯瞰宇宙的《庄子》还极尽夸张变形之能 事,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产生惊警动人 的强烈效果。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 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 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孟子·梁惠王上·论仁者无敌五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孟子·梁惠王上·论仁者无敌五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孟子·梁惠王上·论仁者无敌五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孟子》简介见《四书五经名篇·孟子》。

梁惠王上·论仁者无敌五章(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②,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③。

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④。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⑤,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⑨,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⑩。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散文《孟子》五章资料课件

散文《孟子》五章资料课件
平。
02
散文《孟子》五章解读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主题思想
强调“得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道义,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实 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反之,如果违背道义,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陷 入孤立和困境。
文学特点
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同时,通过 具体的历史事例和人物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 理。
散文结构
孟子五章采用对话、议论等形式, 使散文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为后世 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文以载道
孟子五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倡导“文以载道”的观念,对后
世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文学风格
孟子五章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后世 许多文学家,如韩愈、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中可见孟子散文的痕
寓意深刻的象征
通过象征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寓 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读者在欣 赏文学形象的同时,领悟到作者 的深刻用意。
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关注社会现实
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的 种种弊端和矛盾有深刻的 认识和思考。
强调人性尊严
强调人性尊严,肯定人的 价值,呼吁社会尊重个体 、关爱生命。
倡导仁爱精神
倡导仁爱精神,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呼 吁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系。
04
散文《孟子》五章的影响与价值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散文风格
孟子五章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 如平实自然、气势磅礴、善用比 喻等,丰富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表
现手法。
散文主题
孟子五章关注人性、伦理、政治等 社会现实问题,深化了古代散文的 思想内涵,拓宽了其表现领域。

《孟子》五章原文第2段结构

《孟子》五章原文第2段结构

《孟子》五章原文第2段结构
《孟子》五章原文第二段,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阐述了仁政、民本、王道等理念,旨在劝导梁惠王实行仁政,以实现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文第二段进行解读和探讨。

一、了解《孟子》五章原文第二段的背景和意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是孟子。

全书共七篇,五章是其中一篇。

五章原文第二段,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使国家富强,孟子则告诉他要实行仁政,关注民生。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强调了仁政、民本、王道的重要性。

二、分析原文第二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在原文第二段,孟子首先表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百姓的精神风貌。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地为国家效力。

其次,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强调了民本思想。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现王道,就必须关注民生,使百姓过上安乐的生活。

三、阐述如何运用原文第二段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孟子》五章原文第二段的智慧:
1.治国理政:政府部门要秉持民本思想,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实行仁政,让百姓享受到政策红利,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2.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者要重视员工的利益,关心员工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孙昕光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孙昕光

孟子五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

这才叫做大丈夫!”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上)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之五

孟子(上)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之五

孟子(上)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之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本文,争取背诵出来。

2、能力目标:增强古文的阅读能力,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懂得尊重贤才的重要性。

3、情感、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懂得尊重贤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2、故事中的刘备是一个尊重贤才,使用能人的人,所以他的身边有这么多的能人义士辅助他,孟子也主张尊重贤才,使用能人。

二、熟读本文。

1、指名读。

2、听录音范读。

3、全班齐读。

4、分组读。

5、自由读。

原文: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④,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8)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注释】①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

征:征税。

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

③讥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

讥,查问。

④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

⑤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

(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

(7)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8)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

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四、【译文】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 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
课文讲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天下 可运于掌。
老:尊敬。老:长辈。 幼:抚养,爱护。幼:晚辈。
课文讲解
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百里奚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
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拂:违背,不顺。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 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 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 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 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郭:指古代修筑的一种外墙。
课文讲解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 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 (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 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 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又譬如, 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 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 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 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 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 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民 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 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 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 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一战立即就会获得胜 利。”
课文讲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 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讲解
环:围。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粮食。 委:抛弃。 去:离开。
课文讲解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上》
孟子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
课文讲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移:使······改变。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威胁暴力。 屈:使...服从。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 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 (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 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 拔为相。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五章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约公元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
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文学家、散文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
《孟子》 是记录孟 轲言行的 一部著作 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 之一。
孟子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春秋时,孔子 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 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