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持续引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讨脑室持续引流技术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中的作用。
2. 观察脑室持续引流对颅内压、脑脊液流量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3. 评估脑室持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大鼠3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2. 实验仪器:脑室穿刺针、引流管、生理盐水、电子秤、脑室压测量仪、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等。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脑室穿刺引流术,穿刺侧脑室,插入引流管,连接引流瓶。
术后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颅内压变化。
(2)对照组:仅进行手术操作,不进行脑室穿刺引流。
4. 观察指标:(1)引流液量:记录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引流液量。
(2)颅内压:使用脑室压测量仪,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颅内压。
(3)临床症状: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饮食、体重等。
三、实验结果1. 引流液量:实验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引流液量分别为(2.5±0.5)ml、(2.0±0.3)ml、(1.5±0.2)ml;对照组引流液量分别为(0.3±0.1)ml、(0.2±0.05)ml、(0.1±0.03)ml。
实验组引流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颅内压:实验组术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颅内压分别为(0.2±0.02)kPa、(0.15±0.01)kPa、(0.1±0.02)kPa、(0.05±0.01)kPa、(0.05±0.01)kPa、(0.05±0.01)kPa、(0.05±0.01)kPa、(0.05±0.01)kPa;对照组颅内压分别为(0.4±0.03)kPa、(0.35±0.02)kPa、(0.3±0.02)kPa、(0.25±0.02)kPa、(0.2±0.02)kPa、(0.15±0.01)kPa、(0.1±0.02)kPa、(0.05±0.01)kPa。
脑部引流手术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文章导读所谓的脑部引流术,医学上称为脑室穿刺和引流术,这其实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相信绝大部分人对这种手术都是很陌生的,其实这种手术作用很强大,比如有的人出现颅内高压,就可以通过脑部引流术进行治疗,另外针对脑内出血的情况,做这种手术也很有必要,那么脑部引流手术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脑部引流手术步骤:1.颅骨钻孔穿刺法(1)用龙胆紫或亚甲蓝液在头皮上划出正中矢状线,再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点划出头皮切口线,切口长度一般为3cm。
皮肤以3%碘酊及75%乙醇或皮肤消毒液两次消毒,覆以无菌手术巾,并用切口膜或缝线固定于头皮上。
(2)用0.5%普鲁卡因做局麻。
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分离后,以乳突牵开器牵开。
做颅骨钻孔。
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
(3)以脑室穿刺针或带芯引流管经电凝过的皮质按预定方向穿刺入侧脑室。
针头或引流管穿过脑室壁时可感到阻力突然减小,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
如需保留导管引流,则用镊子固定引流管,以中号丝线将引流管结扎固定于头皮上。
(4)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切口。
引流管接消毒过的脑室引流瓶。
切口及引流管各连接处以消毒纱布妥善包扎,防止污染。
2.颅锥穿刺法为减少手术创伤,近年来有人倡用细孔锥颅穿刺。
锥颅工具有普通手摇钻或专门设计的颅锥,现以上海长征医院设计的套式颅锥为例介绍其操作方法。
套式颅锥由带有T形手柄和刻度的三刃颅锥及3/4开槽的套管和固定螺旋三部分组成。
(1)在头皮上标出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巾,麻醉。
以尖刀在头皮上刺一小孔。
根据X线片测出的颅骨厚度,将套管用固定螺旋固定在颅锥的相应部位,用颅锥连同套管锥透颅骨和硬脑膜。
(2)拔出颅锥,保留套管。
将带芯脑室引流管按穿刺方向经套管插入脑室,待有脑脊液流出后,拔出套管。
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接脑室引流瓶。
此法不需切开头皮钻颅,简便快速,损伤小。
锥颅后拔出颅锥保留套管在骨孔内,可防止头皮软组织与骨孔错位,穿刺针或引流管可沿套管顺利穿入脑室,避免了一般细孔锥颅的缺点。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脑室穿刺术是经颅骨专控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
目的1.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黏连或中脑水管梗阻等导致的侧脑室扩大、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征象或脑疝形成征象进行脑室减压,以抢救生命。
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
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4.经引流管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适应证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
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
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禁忌症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脑室狭小者。
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方法:脑室穿刺引流的方法有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枕入法(穿刺侧脑室三角区)、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和经眶穿刺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底部),小儿采用经前囟侧角脑室穿刺,一般不置管。
下面介绍通常使用的床旁经额侧脑室穿刺法(额入法)。
1.剃光头发。
2.仰卧位,选定穿刺点(前额部,发际上 2cm,矢状线旁开 2cm),头皮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
3.颅骨钻孔,用脑室穿刺针穿刺,穿刺方向与矢状线平行,针尖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一般进针 3~5cm 可进入侧脑室前角,见脑脊液流出时,表明穿刺成功,则置管作脑脊液持续引流或颅内压监测。
【护理】1.术前护理(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消除思想顾虑,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躁动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2)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药、颅骨钻、脑室穿刺引流包、无菌引流袋、硅胶导管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备颅内压监测装置。
脑室穿刺术操作步骤
脑室穿刺术操作步骤
脑室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脊液积聚
或测量脑脊液压力。
以下是脑室穿刺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
-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在手术前6小时内停止进食和饮水。
- 患者应该在手术前进行全身检查,并提供血液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结果。
2. 麻醉:
- 通常使用局部麻醉,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全身麻醉。
- 当使用局部麻醉时,医生会在头部表面注射麻醉药物,以确
保患者不会感到痛苦。
3. 确定穿刺点:
- 医生会使用影像学技术,如CT或MRI扫描,来确定最佳的
穿刺点。
- 穿刺点通常选择在头骨的特定位置,以便能够准确进入脑室。
4. 穿刺过程:
- 医生会用消毒剂清洁穿刺点的皮肤,并注射局麻药以减少疼痛。
-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尖锐的穿刺针穿过头皮、颅骨和硬膜,最终进入脑室。
- 一旦进入脑室,医生会取出穿刺针的内芯,以便进行样本采集或脑脊液引流。
- 在操作完成后,医生会在穿刺点处覆盖创口以避免感染,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5. 后期护理:
- 穿刺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直到麻醉效果消退。
- 医生会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 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任何并发症的迹象,如头痛、发热、出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脑室穿刺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操作时需要非常谨慎。
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应该与医生详细讨论手术风险和潜在的并发症。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实际情况进行。
(完整版)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7应用解剖脑室系统包含位于双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边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双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
脑室穿刺仅指穿刺双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双侧大脑半球内(图),成狭小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以下几部分: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
内下部有室间孔( Monro 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
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反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长,系一纵行裂隙。
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
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直下、前及向内曲折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尾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
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
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 返回 ]8穿刺部位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纳的有以下几种: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瞄准两外耳道设想连线,深度不超出 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 5~ 6cm,中线旁 3cm,穿刺方向瞄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出 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 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 4cm 处。
均垂直进针,深度约 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 0.5cm 处,向上 45°、向内 15°进针,深度约 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
[ 返回 ]9适应症脑室穿刺和引流术合用于:1.因脑积水惹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昏倒时,先采纳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迫减压急救举措,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建条件。
经典:侧脑室穿刺及体外引流术
4
四.侧脑室冲洗引流术
1.侧脑室穿刺成功后,缓慢放出CSF,后改用 适量(一般3~5cm)生理盐水、平衡液、人工 CSF等分次冲洗置换至CSF颜色明显改善。
2.置放引流管,证实通畅后,可一次注入尿激 酶6000u~10000万u(溶于3~5ml注射用水中)
侧脑室穿刺及体外引流术在高 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所致脑
室内积血的临床应用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100050)
窦林森
1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的基底节 区,特别是丘脑和内囊部位出血量过大, 压力过高,血液常易从丘脑及尾状核之 间破入同侧脑室,导致脑室系统内积血, 其中红
细胞碎片、血凝块可阻塞大脑导水管, 三四脑室积血也可引起脑脊液(CSF— —引流不畅;但CSF分泌增多,势必造 成急性颅压升高的危象等,危机生命。 侧脑室穿刺引流脑室内积血,或同时兼 行脑内血肿碎吸术成为抢救此类患者的
3.引流管局部固定。
4.开放时间酌情每4~6小时、12小时、最长不 超过24小时。期间进行重复冲洗、引流注药。
5.CSF外观、压力、细胞学检查接近正常,可
以拔管。一般以3~5天为宜,但不宜超过7天,
以免发上脑室炎症。
5
五.注意事项
1.严格选择好适应症和熟练穿刺技术。 2.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好冲洗引流液的 出入量和速度,以免导致脑室内压力过 高或过低。 3.防治出血和感染。 4.注意有无引流管的阻塞、扭曲和滑出。 5.定期进行CSF的细胞学检查和监护, 为引流管的拔出提供佐证。
2
一.适应症
1.原发脑室出血。 2.基底节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以上情况均有颅内压增高症或病情 还在恶化(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者 应先处理)。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3、穿刺成功后,可用振荡手法在脑室血肿中心破碎血肿, 使其溶融成一空洞。脑室内仅注入单一尿激酶作液化 剂,每4—6小时一次;
优缺点: 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多或不 严 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但可能伤及脉络丛而引起出血。 *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
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经前囟法: (1)应用范围: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前囟两侧角连线上离中点1.5-2cm 方向:针头指向同侧外眦 深度:针头进入约1.5cm后,每进0.5cm即应抽出针芯,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引流瓶和引流管应隔日消 毒或更换;
4、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引流管阻塞,应找出原因和及时 处理,否则可迅速出现高颅内压意外,如引流管被血块 或脑组织堵塞,可试用少量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不能解 除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5、引流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不超过15天。故应抓紧 时机及早进一步进行检查和处理;
侧脑室额角较大,易刺中,无脉络丛,便 于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术。但该处皮质血管较 多,大脑半球肿瘤时额角移位较多,到使穿 刺困难。
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枕入法(穿刺侧脑室枕角或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一枕大池分流
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流;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 枕外粗隆上方4-7cm中线旁开3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眉嵴 深度:<5-6cm
2适.治应疗性征穿刺
(1) 暂作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特别对枕骨大孔 疝是一种急救性措施;
脑室穿刺引流术致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
脑室穿刺引流术致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病历摘要】患者男,75岁,以突发头晕、头痛伴呕吐3h为主诉于2014年3月28日入院。
入院前3h吃早饭过程中患者突然感头晕、头痛,伴呕吐2次,呈喷射状,为胃内容物。
家中卧床休息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呼之不应等意识障碍。
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 88/min,呼吸 20/min,血压 220/132mmHg,心率 88/min。
血常规:白细胞11.5×109/L、嗜中性粒细胞 82.5%。
生化:葡萄糖12.38mmol/L。
尿常规:白细胞计数 21.12 个/μl。
专科检查:神志淡漠,问答无言语,被动体位,肌力V级。
头颅CT 检查:左侧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双侧脑室及 3、4 脑室;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左侧上颌窦少许炎性病变。
既往: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2 型糖尿病病史 10 余年,脑梗死病史 5 年余。
曾行前列腺切除术及膀胱造瘘术。
入院主要诊断:脑室出血、腔隙性脑梗死。
入院后立即给予硝普钠持续泵入,控制血压在 150/95mmHg 以下,并在局部麻醉下急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
术后应用注射用头孢硫脒2g,8h 1 次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次日停用。
术后第 4 日患者咳嗽、咳痰量少。
胸部 CT:双肺局部间质性改变,右肺中叶少许机化性炎症,右肺下叶肺大疱。
治疗上加用注射用头孢硫脒 2g,8h 1次静脉滴注。
拔除右侧引流管。
术后第 6 日患者将左侧头部引流管自行拔除。
术后第 9 日夜间患者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5℃,给予尼美舒利片 100mg后好转。
次日上午血常规:白细胞20.5×109/L、嗜中性粒细胞 80.6%。
更换菌药物为美罗培南 lg,8h 1 次静脉滴注 6d。
此后几日患者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8.5℃。
术后第12日和第13日先后行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为 115mmH2O,末压为 70mmH2O。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仍超过正常值。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禁忌证】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水降颅压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4.常规消毒铺巾。
5.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6.颅骨钻孔一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7.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
8.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人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9.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闭外引流装置。
10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11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12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带切迹上疝。
【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13感染扩散。
14脑脊液漏。
15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16颅内血肿. 17癫痫。
第三脑室穿刺引流术在治疗危重型自发性脑室出血中的应用
须进行全 面的筛查及连个性 评估 ,排 除恶性可能。腹腔镜 手术治疗卵 巢 良性上皮性肿 瘤的效果 已证实安全 可靠[】 1,减轻 了开腹手术造成的
创伤。 3 . 3关于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 良 性肿 瘤的禁忌证 根据 生物学及 临床特点 ,卵巢 癌的转移主要 是种植转移 ,瘤 体一 旦溃破播散转移 至盆腹腔 ,将 给临床治疗 带来更大的 困难 。因此 ,术
瘤 。术后得 到病理证实 。腹 腔镜手术 的特 点 :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
35腹腔 镜手术 的优 点与开腹 手术相 比,腹腔镜手术 具有创伤小 、出 .
血 量少 、恢复快 、并发症少及 住院时间短 等优点。随着 内镜 技术 的发
住院时 间短 。随着腹腔镜设备 和器械 的发展 ,手术技巧 的提高 ,现在 治疗卵巢 良性肿瘤 ,腹腔镜手术是 首选术式 。 3 . 2关于手术成功 的关键
内膜异位症病灶 及成熟畸胎瘤剥 除时常易破裂 ,有引起化学性 Nhomakorabea 膜炎
的可能性 。术 中改小切 口,取 出囊 内容物 ,避 免污染盆腹腔 ,而且 术 中用大量温盐水 冲洗腹腔 ,术后发生腹膜 炎者 罕见 ,因此腹腔镜 治疗
镜对于 已穿破 外生的恶性肿 瘤可判断是否 为卵巢恶性 肿瘤 ,但对于 包 膜非常完整 的早期卵巢恶性 肿瘤 ,腹腔镜 确不能直接诊 断。若怀疑 有
±58d 例 患者取标 本的切 口 度感染 ,经换 药、应用抗 生素抗 感 .)。5 轻
染后治愈 ,无其他并发症 发生。术后病理 检查示3 例 浆液性囊腺瘤 , 9
2例黏液性囊腺瘤 。 l
脑室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脑室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一、操作规范:1.术前准备:包括患者与家属的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步骤、风险和术后护理。
并做好手术器械、药品、消毒物品的准备。
2.麻醉:脑室闭式引流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在麻醉前,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3.体位:患者通常采取平卧位,并使头部略微低于心脏水平。
操作时,头部应保持固定,以便于手术进展。
4.消毒无菌:手术区域应进行消毒无菌处理,包括患者的头皮和手术者的双手。
手术者应穿戴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
5.穿刺定位:在脑室引流术中,需要通过穿刺头部皮肤和软组织,准确定位到脑室。
这是手术中最重要的一步,必须慎重进行,避免误伤脑组织。
6.引流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一般采用软管引流,确保通畅和安全。
7.引流管的放置: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手术情况,将引流管插入脑室。
要注意避免弯曲和扭曲,以免影响引流的效果。
8.引流管的固定:在引流管插入脑室后,需将引流管固定在头皮上,防止其脱出或移位。
通常采用缝线固定或者使用引流固定器。
9.引流系统的连接:将引流管与引流系统相连,确保引流的通畅和无菌。
引流系统应置于低于引流部位的容器中,以便于排出引流液。
10.引流量的监测:术后需要监测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为清亮无色,量少;如出现混浊、血性或过多的引流液,应及时观察和处理。
二、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保手术安全。
2.术中观察:术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引流情况。
术后1-2天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缓解并观察。
4.感染预防: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术后,应注意引流口周围的消毒和保洁,定期更换引流系统。
5.并发症处理:如术后出现感染、引流堵塞、脑膜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脑室引流术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 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 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1)。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 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 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术中注意要点:
(1)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前角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和脑室引流。经枕穿刺常用 于脑室造影、脑室-枕大池分流和颅后窝手术中及术后持续引流。侧方穿刺多用 于分流术。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考虑病变部位,一般应选择离病变部位较远处穿刺。 还应考虑脑室移位或受压变形缩小,两侧侧室是否相通等情况,以决定最佳穿刺 部位及是否需双侧穿刺。 (2)单侧梗阻穿刺代偿性扩大的对侧,双侧铸型同时穿刺。 (3)穿刺点选择:中线旁开2.5cm,对准双侧外耳道假想连线,平行于矢状面。 (4)穿刺时需用颅锥刺透硬脑膜,再用“颅骨扩开器”扩大骨孔,否则引流管 无法穿透硬脑膜,易造成硬膜外血肿。
术后护理:
(1)保持脑室引流通畅,缓慢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管最高处距侧脑室距离为 15~20厘米,以保持颅内压低于脑脊液初压水平;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 翻身或搬运患者等护理操作时,防止引流管牵拉、脱出;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 时,应查明原因,不可强行冲洗,否则可能导致脑血栓、感染的发生。更换患 者体位时应随时调节引流最高点的高度,严禁随便降低引流压力,预防脑脊液 流出过快,引起低颅压综合征,如脑室内注入药物应夹管2~4 h,再重新开放 引流。 (2)防止引流过量、过快而导致低颅压性头痛、呕吐。同时颅内压较高情况下 骤然减压,可导致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甚至发生脑疝。 (3)脑室引流不畅时,先放低引流袋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必要时可在无菌条件 下向外抽吸;如为引流管阻塞,则重新更换引流管。视力减退者应注意观察手术步骤:
做完穿刺引流术后注意事项
做完穿刺引流术后注意事项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Drainage)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排除或减少体内异常积液。
临床上常见的穿刺引流术包括腹腔穿刺引流、胸腔穿刺引流和脑室穿刺引流等。
术后护理十分重要,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穿刺引流术术后护理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一、腹腔穿刺引流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如果引流液量减少或呈血性、脓性等异常情况,应通知医生。
2. 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避免管道堵塞。
需要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确保引流畅通。
3. 防止感染:保持引流口的清洁,每天进行多次消毒,防止感染。
观察引流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4. 常规疼痛处理:术后常见腹痛,可适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5.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应根据医嘱进行饮食恢复,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
一般来说,术后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二、胸腔穿刺引流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观察呼吸情况: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呼吸急促、气短、咳嗽加重等症状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
2. 防止局部感染:保持胸腔引流口的清洁,每天进行多次消毒,注意避免局部感染的发生。
3. 观察排液情况: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果呈血性或脓性,应及时报告医生。
4. 督促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引流术后,督促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和扩张肺,促进患者的康复。
5.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应根据医嘱进行饮食恢复,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
一般来说,术后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三、脑室穿刺引流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观察脑压变化: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脑压变化,如意识改变、头痛加剧等症状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
2. 观察排液情况: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果呈血性或脓性,应及时报告医生。
3. 防止导管脱出:特别关注脑室穿刺引流导管的固定情况。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感染的原因可能包括手术操作污染、术后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指导抗生素选择。同时应加强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污染。
脑脊液漏
总结词
脑脊液漏是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颅内感染、低颅内压等严重后果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 液引流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02 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优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
02 未来,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有望在治疗其 他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 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THANKS
总结词
降低并发症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患者,侧脑室穿刺术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避免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
总结词
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并发症
详细描述
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 解患者症状,同时可以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减少 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控制出血。
详细描述: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情 况,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通过侧脑室穿刺术获取的脑脊液样本可以用 于各种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 案。
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脑积水症状、恢复脑功能
详细描述
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积水患者的症状, 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并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115例报告
p t ns o t 1 o ts m a , o ts ,d r gw ih C x m n t n s o e h e tcew t oma s e i 7 a e t, ai t fr o 2 m nh ( e n 6 m nh ) u i hc T e a iai h w d t v nr l i n r l i n 8 p t n e 3 n o e i h z i s
有重要意义 。
【 关键词 】 脑 室出血 ; 穿刺 引流 ; 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 :611 R5. 文 献 标 识 : A 文 章 编 号 :0 9—6 0 ( 0 1 0 0 4 0 10 6 4 2 1 ) 9— 8 7— 3
M i i al n a ieP n t r n an g o nrc lrHe o r a e nm l I v s u cu ea d Dr ia efrVe tiua m r h g :Re o to ss C iTnfa g,Ja gXio i y v p r f1 5 Ca e a ig n 1 i in a we,
u o n e a d c r b o pia l i x h ng r o tn d tl he lso ia e rd i r kias n e e r s n lfu d e c a e we e c n iue ilt e in d s pp a e n CT ma e. i g
蔡 廷 江 江 小伟 崔益钿 万 青 宋 洋 王 栋
( 苏徐州解放军第 9 江 7医 院 神 经 外 科 , 州 徐 2 10 ) 2 0 4
【 摘要 】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 室出血的疗效 。 方法
酶 灌 注 冲洗 , 至 脑 脊 液 正 常 , 颅 C 直 头 T确 认 血 肿 消失 。 结论 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
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
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
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
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
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
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
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
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
[返回]9 适应症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适用于:
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有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显露,常穿刺侧脑室,引流脑脊液。
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向脑室内注入阳性对比剂或气体做脑室造影。
5.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室管膜炎。
6.向脑室内注入靛胭脂1ml或酚磺肽1ml,鉴别是交通性抑或梗阻性脑积水。
7.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管。
8.抽取脑室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返回]10 禁忌症
1.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巨大或高流量型或位于侧脑室附近的血管畸形病人,脑室穿刺可引起出血。
3.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也很难奏效。
4.严重颅内高压,视力低于者,穿刺需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返回]11 术前准备
剃去全部头发。
除紧急情况外,术前应禁食4~6h,肌注苯巴比妥(儿童酌减)。
[返回]12 麻醉和体位
一般用局麻。
小儿或不合作病人,可采用基础或全身麻醉,取穿刺点在上方的体位。
[返回]13 手术步骤
1.颅骨钻孔穿刺法
(1)用龙胆紫或亚甲蓝液在头皮上划出正中矢状线,再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点划出头皮切口线,切口长度一般为3cm(图)。
皮肤以3%碘酊及75%乙醇或皮肤消毒液两次消毒,覆以无菌手术巾,并用切口膜或缝线固定于头皮上。
(2)用%普鲁卡因做局麻。
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分离后,以乳突牵开器牵开。
做颅骨钻孔。
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
(3)以脑室穿刺针或带芯引流管经电凝过的皮质按预定方向穿刺入侧脑室。
针头或引流管穿过脑室壁时可感到阻力突然减小,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
如需保留导管引流,则用镊子固定引流管,以中号丝线将引流管结扎固定于头皮上(图)。
(4)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切口。
引流管接消毒过的脑室引流瓶。
切口及引流管各连接处以消毒纱布妥善包扎,防止污染(图)。
2.颅锥穿刺法
为减少手术创伤,近年来有人倡用细孔锥颅穿刺。
锥颅工具有普通手摇钻或专门设计的颅锥,现以上海长征医院设计的套式颅锥为例介绍其操作方法。
套式颅锥由带有T形手柄和刻度的三刃颅锥及3/4开槽的套管和固定螺旋三部分组成(图)。
(1)在头皮上标出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巾,麻醉。
以尖刀在头皮上刺一小孔。
根据X线片测出的颅骨厚度,将套管用固定螺旋固定在颅锥的相应部位,用颅锥连同套管锥透颅骨和硬脑膜(图)。
(2)拔出颅锥,保留套管。
将带芯脑室引流管按穿刺方向经套管插入脑室(图),待有脑脊液流出后,拔出套管。
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接脑室引流瓶。
此法不需切开头皮钻颅,简便快速,损伤小。
锥颅后拔出颅锥保留套管在骨孔内,可防止头皮软组织与骨孔错位,穿刺针或引流管可沿套管顺利穿入脑室,避免了一般细孔锥颅的缺点。
3.经眶穿刺
适用于无颅锥但需行紧急穿刺放出脑脊液降压者。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眶上缘中点下后皮肤处用尖刀刺一孔,用小圆凿或斯氏钉或克氏针,凿穿眶上壁,换用脑室穿刺针或腰穿刺,按穿刺方向穿刺进入侧脑室前角底。
4.经前囟穿刺
只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穿刺点在前囟侧角的最外端,用腰椎穿刺针在局麻下穿刺,不切开头皮。
其穿刺方向同前角穿刺法,前囟大者平行矢状面,前囟小者针尖略指向外侧。
[返回]14 术中注意要点
1.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前角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和脑室引流。
经枕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枕大池分流和颅后窝手术中及术后持续引流。
侧方穿刺多用于分流术。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考虑病变部位,一般应选择离病变部位较远处穿刺。
还应考虑脑室移位或受压变形缩小,两侧侧室是否相通等情况,以决定最佳穿刺部位及是否需双侧穿刺。
2.穿刺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穿刺点和穿刺方向不对,应严格确定穿刺点,掌握穿刺方向。
3.需改变穿刺方向时,应将脑室穿刺针或导管拔出后重新穿刺,不可在脑内转换方向,以免损伤脑组织。
4.穿刺不应过急过深,以防损伤脑干或脉络丛而引起出血。
5.进入脑室后放出脑脊液要慢,以防减压太快引起硬脑膜下、硬脑膜外或脑室内出血。
[返回]15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颅内压等情况。
持续引流者,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装置应保证无菌,定时更换,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颅内感染。
严重颅内高压,术前视力明显减退者应注意观察视力改变。
[返回]16 并发症
1.脑室内、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出血。
2.急性脑水肿及颅内压突然增高。
3.视力突然减退甚至失明。
4.局部或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