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充满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_1

课题
三国鼎立
授课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班级七年级4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事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 原因。
2.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两场战争,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生回忆并口述学到的知 识。
学生课外阅读与三国有关 的书籍。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布置
作业
课本76页“课后活动”
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 反思
「战争详情广官渡之战W
I影响
二f战争详情
国丿赤壁之战彳

立I影响
习,合作探究。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
“三国知识知多少”。
以“街亭之战”历史故事 导入,并用白板展示“关 陇要塞”相关文字。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空白, 小组归纳、展示。
聆听并阅读白板展示的内 容。
丰富学生三国知识。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新 课 学 习
1.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2•以东汉末年的形式及曹 操其人为话题,引出“官 渡之战”等内容,要求学 生自学课本,完成导学案 中随堂练习第1和第2两 个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 论活动,点评学生展示情 况。
3•以“赤壁之战”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为 过渡语引入三国鼎立一 部分。要求学生自学课 本,完成导学案中随堂练 习第3问题。教师点评学 生展示情况。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文本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文本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授课人:陈丹丹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人物图片,欣赏主题曲。

提问学生,《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有没有看过?学生:看过教师: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学生甲:诸葛亮、刘备学生乙:孙权、关羽、张飞学生丙:曹操、周瑜、黄盖教师:对了!以上几位同学都说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我们经常听说的是曹操、诸葛亮、刘备。

那同学们是喜欢曹操呢还是诸葛亮。

学生:诸葛亮!教师:多数学生喜欢诸葛亮。

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即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三国鼎立》二、讲授新课教师:接下来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课本上标注出重要的知识点,思考并能够回答。

(一)出示学习目标1、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2、什么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的经济开发状况?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积极动手、动脑,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二)探究、学习新知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说起。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02页两段文字概括出东汉末年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形势?学生1: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对,这位同学的答案告诉我们东汉末年的形势是: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形势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有哪两个军阀的势力最强大?学生:袁绍和曹操教师:东汉末年,袁绍的势力最大,曹操呢经过不断的生产发展,势力也不断壮大。

接下来,同学们看课件上的三段材料并结合课本总结出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学生: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点、分层次归纳总结。

学生2: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学生3: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学生4:曹操还采纳谋士的计策教师:不错。

这几位同学呢给我们详细的阐述了曹操怎样壮大势力。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东汉末年, 群雄并起, 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 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 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 形成割据, 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 脉络清晰, 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 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 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 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知识结构呈开放性,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 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 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2.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学习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它演绎了哪一时期的历史?(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

你知道这场大戏的哪些人物?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说三国历史,品三国人物。

展示: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三)教师:三国前承秦汉时期,后启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示:年代尺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到。

教师: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曹操档案教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曹操,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魄力与睿智,在官渡之战中成就其北方霸业。

第一篇章霸业初成—官渡之战教师: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刀枪剑戟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景象?展示:1、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两首诗歌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社会景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社会荒凉)教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曹操顺应民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官渡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展示:我是小小演说家:我讲官渡之战······教师:官渡之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一、课标要求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二、教材解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明确,脉络清晰,主要分为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其中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条理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讨论战争胜败原因;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客观评价此时期的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所以本节课学生思维肯定很活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历史事件间因果联系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同时由于思维的散乱,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不肯从教材中提取与归纳信息,凭主观意识学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现出单一和绝对的偏向。

历史课堂实录——《三国鼎立》

历史课堂实录——《三国鼎立》

课题:《三国鼎立》【设计思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是《三国鼎立》,课文只是选取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进行介绍。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到魏蜀吴纷纷建立政权,这不到百年间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而其中的历史故事就是黄口小儿也能说的头头是道、乐此不疲。

在文化传媒铺天盖地的今天,诸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风流人物》、文化小说《卑鄙的圣人》等都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三国历史风情。

那么,这堂课该怎么上才好呢?我认为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补充些人物故事,从人文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当然,之前得先探探学生的底子,看看大家对三国人物知多少,这样把握拓展知识的层次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流程】课堂的流程和往常一样从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案入手,导案选择题第二题比较难“问下列人物哪个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答案选项有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开始时,学生纷纷认为题目出错了,我提醒他们关注题眼,即三国鼎立的形成具体指哪一年?再看看在那一年谁已去世即可?早有眼尖的学生抢答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

我补充,曹丕史称魏文帝,他追封父亲为魏武帝,因为曹操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

史书上有人称曹操为汉贼,有道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叛汉,他只是一代权臣,衬得起世人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在处理作业“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在现今哪个省?”时,引导学生讲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让他们关注书上的地图,结合图下注释,建业即江苏南京。

课堂的导入从汉献帝入手,这是一个悲催的皇帝,徒有皇帝之名,没有皇帝之实,11岁的时候成为皇帝,三十几岁郁郁而终。

他生活的年代,东汉已经走到了尽头,宦官外戚接连把持朝政,各地诸侯武装割据对抗中央,直到北方大军阀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学生们看到曹操简介大笑不止,因为他外形肖似陶渊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案_0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通案)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堂教学实录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堂教学实录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性教学课前:播放视频音乐《历史的天空》MV【教师语】:刚刚大家欣赏到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三国演义》的故事,取材于历史上的三国时代,那历史上的三国是哪三国,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的三国时代真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第18课《三国鼎立》出示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新授教学内容一:三国的建立【教师语】:三国鼎立,这是一个历史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开始于三个国家政权的建立。

那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在哪一年,由谁建立,三国定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张归纳表格学生自学,快速浏览书本相关内容,获取并整理信息。

师生互动反馈自学归纳:【学生A】:魏国,建立时间220年,建国帝王是曹丕(pei),定都洛阳。

【教师】:丕,这个字,不常见,它的准确读音是“pi”。

曹丕这个人物,我们也不是很熟悉,那他是谁呢?【学生异口同声】:他是曹操的儿子。

【教师】:哦,曹丕是曹操的儿子,那为什么建立三国之一魏国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呢?你觉得这中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B】:那个时候,曹操已经去世了,所以建立魏国的只能是他的儿子,而不是曹操。

【教师】:哦,曹操去世了,那大家再说说看,魏国的建立跟曹操有没有关系。

如果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这个说法妥不妥?【学生C】:魏国的建立跟曹操是有关系的。

因为有曹操打下的基础,曹丕才能建立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

【学生D】:因为三国建立的时候,曹操已经去世了,所以曹操不能判定为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只能说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教师】:三国中最先建立的是魏国,他的建立者是曹氏家族,所以我们常常称三国的魏为曹魏。

我们再来看三国的其他两个国家。

【学生E】:汉国,建立时间是公元221年,建立者是刘备,定都在成都。

【教师】:三国中第二个建立的是刘备建立的汉国,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为蜀国,书本上也说:汉国,史称蜀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2022年4月2日,星期六,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
鼎立》的课程时间,在盛装笔记本电脑和作业本的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后,历史老师吕老师开始了当天的授课。

吕老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吗?
学生A:三国?
吕老师:对,没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个历史时期。

吕老师将一张地图拉到了教室前,并指着地图上的三个地区。

吕老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地区的位置。

其中,东吴在长江下游,西蜀在四川,而中原则是曹魏所在地,这三股势力就这样造成了政治局势的三分。

而这个时期史称“三国时期”,大致上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之间。

学生们掏出笔记本电脑和纸笔,认真听老师讲解。

吕老师:说起三国时期,我们必须先要提到公元220年,这一年曹操死后,由曹丕继位,另注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被封为魏王,这就开创了曹魏时期。

而后,在公元221年刘备被封为
汉中王,距离在八年前刘备还只是个流浪在外的人。

当然,这一切只是各方面势力在这个时期争夺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三股势力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们齐声地看着吕老师展示的PPT,细心地记录着老师的讲解。

吕老师:东吴,汉末著名的军阀孙策的次子孙权,于公元
222~229年间夺取了江东一带并以受晋王封号称“吴王”。

此后,不断发展的东吴自成气候,这一时期,吴的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土地肥沃、渔业发达、茶叶银器纺织品等日用工艺也有很高的水平,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

吕老师:那么,中原地区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所建立的曹魏,也是我们今天最广为人知的势力之一,曹丕时期对于曹魏并不算很好,政治斗争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曹魏时期内部的矛盾。

但矛盾是双方的,许多年轻人始终觉得自己代表的若干正确观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听取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曹魏内部还存在杨修、荀彧等一批言官来维护官方本应的职责,从而盘点当时历史发展的过程,铺开三个势力的基本状况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网,也就趋于决议。

可是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政治情况的成长和稳定,对于那个国家本身和人民来说到底有哪些好处?
这时,学生们的手拍响了教室。

吕老师:有问题吗?
学生B:老师,我想问问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吕老师: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国鼎立的时期,西蜀的刘备、中原的曹魏和江东的孙权三方在孙权称霸江东,曹魏在中原称霸,而刘备则起兵讨伐曹魏,占领了四川西南部的益州之后,又另据了南流、雍城、西城三郡,最终在蜀汉建立。

可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不甘心四方“鼎立”,透过它的丞相和一班“成语杀手”(麻辣教师陈排版出演)赢得了从容沉着的“琮最
佳语文阅读拥有者”荀攸的陪同,多次攻打蜀汉,但都未能破
蜀而回,经过十余年的战斗,中原无论是曹操的曹魏,还是孙策和孙权的江东,或是刘备建立的西蜀,都不具有强大的军阀,而三国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国分裂”。

吕老师的讲解让全班学生彻底理解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学生C:我认为,如果三个地区能够团结起来,也许现在中国的历史就会有很大不同了。

吕老师:的确,在不断互相进攻和战争的过程中,曹魏、孙吴和蜀汉三个国家相互压榨、抵抗、较量,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和深刻的烙印。

三国的战争与互相竞争,是否如同不断混合涂抹的颜料,却决策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枝繁柯密。

因此,细读三国时期,我们不仅会有更清晰的史观和信息,更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分裂的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吕老师鼓励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认真学习,努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所贡献。

这场历史课,让学生
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上升到了思考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