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字仲平文言文翻译
古诗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翻译赏析
古诗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翻译赏析文言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orG退,其严若君臣。
《元史_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及试题设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许衡不摘梨文言文翻译
许衡不摘梨文言文翻译许衡不食梨文言文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
”帝欲相之,以疾辞。
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
谥文正。
翻译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
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
“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辞谢了。
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
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注释道:道路啖:吃或:有人睨:斜着眼看独:难道暑中:盛夏里化:感化疾:疾病其:自己奇:对……感到诧异(以之为奇)非取其有之:不是我拥有的东西而拿来,其,代词,自己睨视:斜着眼看常见问题“吾心独无主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
人物简介许衡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附翻译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附翻译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及试题设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及试题设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古诗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翻译赏析
古诗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翻译赏析“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出自《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翻译】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
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
”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
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
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b/21918,也不能够留住。
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
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
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元史 许衡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许衡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
古诗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翻译赏析
古诗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翻译赏析文言文《许衡不食无主之梨》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更:换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⑤《书》:也叫《尚书》,《书经》。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
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⑦徂徕(cúái)山:山东泰安境内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
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⑨揆(uí):揣度。
【翻译】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
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
”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
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
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
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许衡传文言文翻译
许衡传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许衡》翻译许衡。
尝暑中过河阳。
暍甚。
道有梨。
众取啖之。
衡独危坐树下。
或问之。
曰。
非其有而取之。
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
吾心独无主乎。
凡丧葬嫁娶。
必征于礼。
其乡学者寖盛。
有果熟烂堕地。
童子过之。
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
帝欲相之。
以疾辞。
卒后。
四方学士皆聚哭。
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谥文正。
(许衡传)译文: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
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
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
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
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
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2. 许衡传的翻译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许衡文言文翻译
原文:许衡,字仲平,安定人也。
性刚毅,好学不倦。
弱冠之年,已通经史,遂游太学,从刘因学。
因言:“子之学,志于道,行于仁,成于文,而其德器宏矣。
”衡闻之,益自砥砺。
元世祖召见,问以治道。
衡对曰:“为治之道,必先得人心。
人心既得,然后可以言治。
”世祖悦,曰:“善。
”遂命衡为太史令,进阶右谏议大夫。
衡在史职,勤于职务,不敢懈怠。
每至岁终,必亲自考校史册,必至详审而后已。
其治史,不徇私情,不阿谀权贵,以直道事君,以诚信待人。
由是,史官咸服其公,人皆称其直。
及为谏议大夫,益见重于朝廷。
每有政事,必先咨询衡,然后施行。
衡以直言敢谏,时人皆称其刚直。
尝有一事,朝廷欲行之,衡以为不可,极言其害,卒以罢。
由是,朝廷皆敬重衡,不敢轻忽。
一日,世祖问衡曰:“卿何不助朕为政?”衡对曰:“陛下圣明,臣何敢当此任?臣但知守道,以辅陛下耳。
”世祖笑曰:“卿言是也。
”遂不复问。
衡在位,勤于政事,未尝一日懈怠。
尝有大臣私谒,欲求一美官,衡拒之曰:“吾不为官,但为道耳。
”大臣怏怏而去。
衡以清正廉洁,人皆敬之。
一日,衡于朝堂之上,见一贫士,衣衫褴褛,衡叹曰:“士之贫,吾之过也。
”遂命赐以金帛,以助其生计。
时人皆称衡为仁者。
衡在位,历仕三朝,皆以直道事君,以诚信待人。
其德行,为世所称。
及致仕,朝野皆送之,人皆曰:“许公之去,吾辈之幸也。
”翻译:许衡,字仲平,是安定人。
性格刚毅,好学不知疲倦。
弱冠之年,已经通晓经史,于是游学太学,跟随刘因学习。
刘因说:“你的学问,志在追求道德,行为遵循仁义,成就于文采,而且你的品德和器量宏大。
”许衡听了这话,更加自我勉励。
元世祖召见许衡,询问治国之道。
许衡回答说:“治国的道理,必须先赢得民心。
民心既得,然后才能谈论治国。
”世祖非常高兴,说:“说得好。
”于是任命许衡为太史令,晋升为右谏议大夫。
许衡在史官职位上,勤于职责,不敢懈怠。
每到年底,必定亲自审查史册,一定要详细审查才肯罢休。
他编写史书,不徇私情,不阿谀权贵,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以诚信待人。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及试题设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许衡幼有异质的文言文翻译
许衡幼有异质的文言文翻译许衡幼有异质全文翻译许衡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说:“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说完便辞去教席.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许衡幼有异质原文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
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
”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
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
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
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
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尝暑中过河阳翻译
尝暑中过河阳翻译尝暑中过河阳翻译为: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
其原文为: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以疾请还怀。
十八年,衡病革。
已而卒,年七十三。
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
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
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
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
许仲平义不苟取文言文翻译
许仲平义不苟取文言文翻译《许仲平义不苟取》文言文翻译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许衡,表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口渴得厉害,道路旁有梨树,众人都争着去摘梨吃,只有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去拿取,这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现在世道混乱,这梨树没有主人。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这则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人们面对口渴和唾手可得的梨子,大多难以抵挡诱惑。
然而,许仲平却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为外物所动。
从“众争取啖之”可以看出众人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欲望和对即时满足的追求。
他们没有考虑到这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只是看到了眼前能够解决口渴问题的机会,便纷纷行动。
而许仲平的“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这种“自若”并非是故作姿态,而是内心坚定信念的外在表现。
他清楚地知道,未经许可取用他人之物是不正确的,即使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当有人以“世乱,此无主”为借口试图说服许仲平摘梨时,他的回答“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更是掷地有声。
这句话体现了他高度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即使外在的环境混乱无序,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监管,但他内心有着自己明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改变。
在当今社会,许仲平的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有时可能会觉得“法不责众”或者“没人知道就没关系”。
然而,真正的道德和操守应该是来自内心的自觉,而不是依赖外部的监督和约束。
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无人看管的财物,我们是否能够忍住不据为己有?在考试中,没有监考老师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坚守诚信,不作弊?在工作中,面对可以谋取私利的机会,我们是否能够坚守职业操守,不违规操作?许仲平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坚定,不为一时的利益所迷惑,坚守道德底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衡字仲平文言文翻译许衡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州的河内人。
他曾经在酷暑的时候路过河阳(今河南孟西县),当时非常口渴。
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而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拿,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没有主人了。
”许衡回答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字词翻译怀之河内:怀州的河内。
尝:曾经。
中:路过。
争取:争相摘取。
危坐:正襟而坐危:正。
自若: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啖:吃。
或:有人。
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不是我拥有的东西去拿来是不可以的。
其:代词,自己。
吾心独无主乎:我的心难道没有主人吗?独,难道,反问语气词。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别人赠送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不合乎义也不能接受。
遗,赠送。
其:自己。
过:经过。
河阳:古县名,今河南孟州市西。
许衡主要成就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
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
然其大要,在得民心。
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
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
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
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
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
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
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
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
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
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
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
”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衡精通天文、历算。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
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
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
制订了《授时历》。
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
《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
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
”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
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
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
”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
”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
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
”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
许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元史》记载:公元1276年,忽必烈命王恂、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王恂奏云:“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
”忽必烈准奏,“命(许衡)领改历事”,许衡于是参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
所以,制定《授时历》,许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附翻译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
十八年,衡病重。
已而卒,年七十三。
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
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B.家贫躬耕躬:亲自C.人有所遗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A.①②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③⑤⑥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
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
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5分)(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5分)参考答案:10.C(应释为“馈赠”)11.D(D两个“为”都是介词,替。
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
C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竟然)12.C(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1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14.(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3分,“强”“凡”“更”各1分) 其余答案略文言文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
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
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
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
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
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
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
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