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徐锡志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各个区域之间都有着商品的贸易、技术流动等各种经济性的联系,所以存在着区域关联。
而区域关联也同时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加强我国区域关联性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GDP 以年均百分之九点九的速度在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接近三十万亿的人民币,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占了百分之八点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国家是如何实现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增强区域关联和加强对外开放。
本文利用空间探索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GDP 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区域关联;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区域之间的分割性降低了,使商品和技术等加速了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动,资源配置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使外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对外开放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经验,使中国打开了全球化的市场,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现在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示出了区域空间的关联,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得出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关联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体现出了不同区域间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的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都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均GDP 水平与区域空间关联的效应在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时必须要以判断不同地区的GDP 为标准,研究不同地区的空间相关性。
测算Morans I 的指数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GDP 的空间相关性。
下图中的Morans I 计算公式中,Yi 表示的是i 地区的人均GDP 观测值,n 是地区数,W 是空间权矩阵,i 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负一并小于等于正一。
例如i 值在接近正一时,该地区为空间正相关,接近负一时表示为空间负相关,为零也就是该地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经济全球化
右图漫画说明(
)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
在一起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C.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D.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我国成品油调价与国际油价 相关联,这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 一起。其他三个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A
• 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目前,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排名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 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出口贸易下 降32%,我国下降21.8%,我国占全球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8.2% 提高到9.4%。这说明( ) • ①外贸的发展使我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 • ②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 • ③外贸长期顺差损害了我国自力更生和国际收支平衡能力 • ④我国稳定和恢复出口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有重要意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④
载体
跨国公司
世贸组 织性质 世贸组 织作用 世贸组 织原则 入世对 我国的 影响 对 外 开 放 提 高 水 平
基本国策 开放格局 新 阶 段 总体要求 转变方式 走出去 坚持原则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1.2012年7月27日,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 在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隆重举行。在伦敦奥运会的 各个角落,从比赛服、比赛器械、座椅到吉祥物甚 至小小的徽章,“中国制造”随处可见。来自浙江
【答案】D
4.(2012·浙江文综)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浙江 民营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尤其是一批龙头企业 从2011年开始集体发力参与国际并购,有的还把工 厂开设到欧美国家。浙江民营企业上述举措的意义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知识点梳理〔一〕面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X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和。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①跨国公司的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它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
②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X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③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X围内的流动,推动了水平的提高。
〔1〕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的发展。
它促进了在全球X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X围内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既是机遇,又是。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X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1〕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和作用①概况: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变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它与、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②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积极组织,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和冲突的场所。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 以“一带一路”为例
课标要求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2.结合时事,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的含义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简称。
一哎带呀一小路小国草际素合材作P的PT意义
➢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019鲁教版
全球层面
(1) 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 的国际秩序。 (2)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 世界经济。
2019鲁教版
区域层面
⑴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 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2)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 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3)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 展新动力。
“一带一路“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 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
“一带一路“国际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 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走到了 “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际合作的平台,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 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 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 000千米,北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是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是一 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 贸易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和从巴基斯坦 向祖国新疆油气运输管道起点的瓜达尔港口 是巴基斯坦难得的深水良港,毗邻巴基斯坦和 伊朗边界,濒临阿拉伯海,靠近霍尔木兹海峡。
“一带一路”倡议之五维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120212021年第1期“一带一路”倡议之五维王丽(伊犁师范大学新疆伊宁835000)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七年来,从提出到落地,从构想到现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高度的认可。
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之五维——关联性、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和互利性的综合作用。
相信五维之下,参与方共同努力,必将使“一带一路”建设迈入更加辉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产生的效益和财富也必将更多地造福于中国、惠及于世界。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五维之力高质量发展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1.017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1-0065-04【收稿日期】2020-12-25【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丝路视域下新疆缘哈边境区外向经济战略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ZBGJZX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1980~),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秋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简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提出到现在的七年间,“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气越聚越旺、成果越做越多,认同、支持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也使沿线国家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之五维——关联性、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和互利性的综合作用。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及趋势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及趋势作者: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张莉信息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时间:2010-06-28 11:28:00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不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标志。
(一)深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1、与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其中,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至7916.1亿美元;出口由97.5亿美元增至9690.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71.69及98.4倍。
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进口则仅次于美国、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
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比美国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仅仅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表1978-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及出口额在世界的比重和位次资料来源:根据WTO统计数据计算2、与贸易伙伴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位列世界第五服务贸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随之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那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是什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又有什么挑战呢?店铺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合作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
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
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
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11年杨洁篪外长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保持和平稳定,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更加活跃,各国加强对华合作的愿望进一步上升。
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思想等领域的新变化,为我们抓住和用好下一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严峻风险和挑战。
一、中国与国际安全形势9•1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
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
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对抗,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整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
“9•11”和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
现在全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连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都无法确保其本土不受灾难性打击,那么出路何在?怎样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答案并不复杂。
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
一个没有仇恨和敌人的国家最安全。
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必须奉行明智、正确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分量越来越重。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
然而,近年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未被消除,反而有上升的势头,若真上升到争战的层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也是不利的,稳定的局势,和平的局面将受到破坏。
中国南海的纷争也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经济地理学0608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折衷理论(邓宁,1970‘s) 技术优势 管理优势 规模优势 垄断优势 品牌优势 融资优势
企业所 有权优势
生产分支机构 相互结合
内部化 优 势
销售分支机构 价值链环节
相互结合
国外区 位优势
相互结合
生产要素优势
投资环境优势
公司经营优势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 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 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APEC WTO 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内部原因 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集团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因为它可以促使内 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其内部的市场结构具有重大影响,既加强了竞争, 又加强了垄断。 区域经济集团化成员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必然促使其内部的国际分工格 局的发展。 加强对外谈判力量 (2)外部原因 美国与原苏联在欧洲的对峙迫使西欧联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 束,美国与原苏联出现了冷战局面。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稳,世界政治经济出现多极化。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激烈的世界竞争。 。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中国—
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分正常类和敏感类。 第早期收获。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简化和协调关税秩序,但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 易保护政策。 实施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 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 建立中国—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货物贸易自由化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还扩大到 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 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
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这一战略部署下,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过程。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次,对影响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因素进行梳理,包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基于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的研究,探讨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关于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将为中国政府制定区域合作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区域双循环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程度以及空间网络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八大经济圈格局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
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DP所占比重为66%。
(参见表2)。
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D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
解读“一带一路”
解读“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一带一路”,仅供参考。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古代背景丝绸之路是张骞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Freiherrvon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
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一、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2.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二、世界经济体系及国际经济组织1.世界银行(World Bank)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世界贸易组织(WTO)4.二十国集团(G20)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6.一带一路倡议(BRI)三、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1.中美经济关系2.中欧经济关系3.中日经济关系4.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关系5.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策略1.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人民币国际化5.跨国公司的作用与影响五、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与角色1.负责任的大国2.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与贡献者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六、中国政治经济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1.贸易保护主义2.地缘政治风险3.全球经济下行压力4.结构性改革与转型升级5.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七、展望未来: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1.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2.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共同发展3.加强国际交流与互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4.加快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5.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综上所述,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习题及方法:1.习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方法/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保持敌对状态。
2.习题: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
方法/答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2)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资源配置机会;(3)促使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4)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深化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量匹配分析
中国地缘经济关系与对外经济联系量匹配分析作者:高小强方蒙生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国家间地缘经济关系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种,主要受到资源和产品流动性的影响。
而国家对外经济联系量则受到人口、GDP和国家间距离的制约。
本文将地缘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联系量进行匹配分析,有效地考虑了各项因素的影响,并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缘经济关系经济联系匹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地缘因素对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缘经济研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美国。
在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学主要分为三个学派:美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意大利学派。
美国学派主要认为,地缘政治时代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时代的经济逻辑,地缘经济学首要考虑的是建设国际性伙伴关系,以实现和谐、效率和增长。
意大利学派把地缘经济学理解为研究国际竞争问题的学科,参与国际竞争的不是跨国公司、托拉斯或银行,而是国家。
俄罗斯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是研究具体环境中国家行为的应用科学,应将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地缘经济关系是地缘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地缘经济关系是判别两个国家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指标,能够很好的分析两个国家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性。
对外经济联系量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能分析该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该国对他国的经济接受程度。
通过开展中国的地缘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联系匹配关系研究,能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本文选取20国集团中的19国(除欧盟)为分析对象,分别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非、土耳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
为保持数据口径一致,2010年各国的资本形成总额、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增加值、GDP和人口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与20集团各国的距离数据采用首都或主要城市间直线距离来代替,来自网站。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涵盖了中国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早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GDP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人口流动率较低。
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有限。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沿江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区。
这些城市之间存在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密集的产业链条,相互之间的联系密切。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规模较小,人口流动较少,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与国际贸易的业务,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流入。
而西部内陆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政策因素也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历史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工业体系比较发达,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优势。
为了缩小长江经济带内的经济差异和调整空间格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应加大对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应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沿江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历史: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2012届高考
专题四 │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专题四 │ 知识网络
[专题特征 专题特征] 专题特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外交。新中国成立,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外交。新中国成立,奉行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70年代 中美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国领导人抓住机会, 年代, 70年代,中美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国领导人抓住机会, 促成外交突破。新时期,外交战线的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成外交突破。新时期,外交战线的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 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应该遵从国家利益至上,成就则取决于综合国力。 应该遵从国家利益至上,成就则取决于综合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四 │ 考向瞭望
[思考]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苏分裂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苏分裂的原因有哪些 因素? 因素? (2)材料二中戴高乐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中戴高乐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戴高乐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利益、 [答案] (1)国家利益、意识形态。 答案] (1)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2)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从法国的国家利 益出发。 益出发。
专题四 │ 考向瞭望
材料二 更引人注目的是戴高乐的不受约束的外交活 1964年 27日 他不顾华盛顿的一再抗议, 动。1964年1月27日 ,他不顾华盛顿的一再抗议,在外交 上承认了共产党中国。三天后,他解释说,他只是在“ 上承认了共产党中国。三天后,他解释说,他只是在“承 认世界的现状” 他又说: 在这块(亚洲)大陆上, 认世界的现状”。他又说:“在这块(亚洲)大陆上,不能 想象会出现不牵涉它(中国)的和平或战争;难以让人相信, 想象会出现不牵涉它(中国)的和平或战争;难以让人相信, 没有中国的参加, 没有中国的参加,也能缔结一个关于东南亚国家的中立协 而我们法国人对缔结这样一个协定特别关心。 定,而我们法国人对缔结这样一个协定特别关心。”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
区域 内各中心城市依托其规模不等 、 定位 不同的外 向功 能, 通过对外进 行经济交 流与协作 , 履 行 中心 城市 的外 系, 从而影响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与空间 组合形式。因此 , 中心城 市对外服务的职能特性与功能 强弱是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形 成的影 响因素 , 中心城市对 外服务能力成 为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 。
则对 应 于 中 心 城 市 对 外 服 务 的外 向 扩 散 功 能 。经 济 流
1 理 论 分 析
1 . 1 基于 外 向功 能联 系的 区域 空间结 构 模式
城市流是城 市之 间人流 、 物流 、 信 息流 、 资金 流、 技
收 稿 日期 :2 0 1 2—0 7一l 2 ;修 回 日期 :2 0 1 3— 0 3—3 0
空 间结 构模 式 有 极 核 式 、 点 轴 式 、 网络 式 、 对 称 式 ,
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 区域所发生 的频繁 、 双 向或多向的
流动 现 象 。 由 于 城 市 流 是 城 市 与 外 界 的 联 系 中所 产
生的经济活动 , 因此 , 这些活 动即构成 了城 市 的外 向功
第3 2卷
2 0 1 3年
第 3期
6月
地 域研 究 与 开 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0PM ENT
Vo 1 . 3 2 No . 3
J u n .2 0 1 3
中 国 中心 城 市 的 外 向 功 能 联 系 与 时 空 格 局
王海江h , , 苗长虹 ,刘春 国h , ,茹 乐峰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3 — 0 0 1 1 . 0 7
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外部经济联系
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外部经济联系如今,全球化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股强大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外部经济联系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部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中国外部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部经济联系的发展不断加强,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加强近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不断增加,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来源。
其中,中非贸易额、中拉贸易额、中东欧贸易额等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在多边场合进行合作,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2. 与发达国家联系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也逐年增加。
同时,中国公司积极投资海外市场,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
3. 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借助经济和贸易合作来推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这种倡议的实施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4. 扩大金融开放中国已经在扩大金融开放,希望通过金融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
5.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数字货币、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也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二、中国外部经济联系的影响中国外部经济联系的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逐步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1-0018-07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①周一星,张 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北京 100871)摘 要: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
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关键词:对外经济联系;对外贸易;空间交流;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封闭状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人口的流动受严格的计划控制,经济联系基本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向心联系,形成了行政经济区的联系格局[1]。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展,给国民经济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改变了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传统中心区位城市的发展优势让位于门户区位城市[2]。
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强大经济核心区,中西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3],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出口贸易额占G DP的比重已稳定在40%左右[4],达到了较高的经济开放度,对外货物运输在全国运输总量中的比重也已达到1Π4[5]。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关联到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6],对地域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可用地区之间外贸货物的交流来表征对外经济联系,这是依托交通运输网络、以对外经济联系为目的的一种空间经济联系。
所用的主要资料是由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1997年按货源地和目的地分类的全国各省区到40个局级海关的进出口贸易额资料。
2 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布这里引入外贸生成地[7]和集散地的概念。
前者指进出口货物贸易中的货源地和目的地,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发生地。
后者指货物进出口必经的通道———海关,海关对进出口货流起到枢纽的作用,因此可以看作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2.1 外贸生成地的空间分布2.1.1 动态变化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
出口贸易增长尤其显著,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827亿美元,很多年份出口增长率超过20%[8]。
在全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态势各异,导致了对外贸易分布格局的变化。
(1)东中西的动态变化图1 东中西部对外贸易分布图Fig.1 Th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foreign tradein the E astern-Middle-Western region图1显示了1980①、1992和1997年3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对外贸易额分布比的变化情况[8,9],显然,东部地区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 经 济 地 理EC ONOMIC GE OG RAPHYV ol.20,N o.1Jan.,2000①1980年资料为按经营单位分类的数据。
收稿日期:1999-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71032成果之一。
是对外贸易的集中发生地,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中西部地区只占很少的份额,西部又低于中部。
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地位也经历了微小的变化过程。
开放之初,东部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1.84%,经过了缓慢的下降后(1992年为84.63%),1997年又升到90.22%。
中西部地区发生了相应的先升后降的过程。
(2)东部地区内部的变化对外贸易虽然一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在其内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图2所示,80年代以来,东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基本经历了南升北降的过程,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贸易份额纷纷下降,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广东省,由1980年的14%跃升为1992年的49%,1997年仍高达45%。
上海也经历了明显的下降过程。
1980年上海对外贸易额占全国24.77%,为全国之首;后来逐渐被广东省超过,虽然仍位居第2,但进出口份额只有广东省的1Π4。
东部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从对外经济联系的角度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10,11]。
图2 东部省市对外贸易分布图Fig.2 The foreign trad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Provincesand Cities in the E astern China各地对外贸易的动态变化表明,对外联系中沿海区位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一直在对外贸易中占统治地位。
沿海各地尽管都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但是由于开放之初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是我国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与之毗邻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更突出,北方则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地区的不断拓展,这种局面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北方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
上海贸易地位的下降,与近年来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不无关系。
80年代初,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2.5%;之后,上海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化迈进,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工业份额逐渐降低,在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12];其它省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上海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
2.1.2 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1)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对外开放以来各地区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对外贸易分布最明显的特征。
这种不均衡首先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东部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90%以上,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集中地,中西部只占很小的份额。
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也是差异悬殊。
广东一省占东部贸易额的45%,上海占10.35%,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北京、辽宁等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都高于5%。
而广西、海南和河北相应的贸易份额只有0.8%、0.6%和1.3%。
把1997年按报关地区(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中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代码)的600多个地区[13]的进出口贸易额资料合并成419个地、市级单位,分析各地、市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分布比。
广州、深圳、上海、东莞、北京、天津等前6位城市进出口额占全国的42.09%;前20位城市,还包括汕头、大连、厦门、青岛、惠州、福州、中山、珠海、南京、宁波、番禺、杭州、江门、揭阳,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67.12%;前50位城市占全国的84.43%,其中40座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另外10个城市中除大庆外,都是内地的省会城市,它们是武汉、太原、哈尔滨、重庆、西安、成都、合肥、昆明与郑州。
可见,东部沿海的城市地区和内地的大城市是对外贸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外贸生成密度的区域差异对外贸易的生成密度是单位指标(人口或经济产值)进出口额的大小[7],表征对外贸易水平的高低。
1997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是266美元,各省区外贸生成密度高低不一,区域差距明显。
上海外贸生成密度最高(2,084美元),最低的甘肃、贵州只有20.68和19.82美元。
按贸易生成密度的高低,各地区分为四个等级:上海、广东第一集团,人均外贸额高于1,800美元;北京、天津第二集团,在1,000—1,300美元之间;福建、浙江、辽宁、江苏、海南、山东为第三集团,在200—600美元之间;其他地区均低于120美元。
各地区贸易密度的差异既反映了沿海和内地对外贸易水平的差别,也反映出城市地区对外贸易水平高、外贸生成密度大的特点。
(3)进、出口的地域分布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表1 各地区进出口分配比(%)T ab.1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the importand export in the every districts 东部广东中部西部进出口90.2240.78 6.70 3.08进口91.6139.78 5.21 3.18出口89.1441.577.863.00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及各省区在全国进口、出口贸911期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易额中的分布比看,可以说是同中有异。
进口与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大致相同,都是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内部又集中于广东省,几乎占全国进口、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
各地进、出口分布的差异表现为:图3 对外贸易生成密度分布图Fig.3 Th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foreign trade production density 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区进口份额大于出口,中部地区是出口大于进口,西部相对持平。
各省区中,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进口大于出口,广东、浙江、广西、河北、黑龙江、江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出口均大于进口。
这种微小的差异表现了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在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14],中国城市发展纷纷经历了“退二进三”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由“工业型城市”逐渐过渡为“服务型城市”[15]。
相应地,第二产业发生了由城市中心向郊区、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向农村的地域转移。
经济结构与地域变迁的结合成为各地进、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4)外贸分布与外资和G DP 的相关性中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16],这在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中得到集中体现。
用地区外贸分布比和外资分布比、G DP 分布比分别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2和0.88。
外贸分布与地区利用外资和G DP 的高度相关性,既表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G DP 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作用,也表明三者在沿海地区集中分布的态势。
但是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更强。
用洛伦次曲线指数[7]来计算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指数,公式为:I =A -R ΠM -R式中,A 为某要素排序后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M 为该要素最高集中分布时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R 为该要素最均衡分布时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
各省区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指数为0.75,而外资和G DP 分布的集中性指数分别是0.67和0.43。
2.2 外贸集散地的空间分布海关作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是一种特殊的中心地,这种对外贸货流的集散功能是海关城市中心职能的重要体现。
海关通过量的差异,反映了对外贸易在集散地的分布状况。
1997年全国共设40个局级海关,分别是北京、长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福州、广州、黄埔(广州市)、贵阳、哈尔滨、海口、杭州、合肥、呼和浩特、江门、昆明、拉萨、兰州、满洲里、南昌、南京、南宁、宁波、青岛、汕头、上海、沈阳、九龙(深圳市)、石家庄、太原、天津、武汉、乌鲁木齐、西安、厦门、银川、湛江、郑州和拱北(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