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

一、奥斯特实验的重大发现

1、奥斯特实验

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年)向科学界宣布他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电与磁互不相干的僵固观念,开创了电磁学研究的新纪元,电磁学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从此正式宣告诞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描述过雷电能使刀、叉、钢针磁化的现象。18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焊条、缝衣针磁化。在这些事实的启示下,有些自然哲学家曾猜想电与磁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却坚持认为电与磁是截然不同、并无关系的两回事。发现电力定律和磁力定律的库仑在1780年指出,电和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尽管它们的作用力的规律在数学形式上相同,但它们的本质却完全不同。1820年,安培认为,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由两种彼此独立的不同流体产生的。1807年,托马斯·扬(T.Young)说,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电与磁之间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去寻找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然而,深受康德(Kant)哲学影响的奥斯特却相信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经过努力的寻找,终于获得成功。开始时,奥斯特沿着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试图寻找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猜想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是否可能是横向的。1820年4月,奥斯特在讲授电、伽伐尼电和磁的课程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使一个小伽伐尼电池的电流通过一条细铂丝,铂丝放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上,结果盒中的磁针被扰动了,尽管效应很弱,看上去也不规则,并未给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但却是可贵的新发现。事后,奥斯特的作用力是横向力,这是奥斯特实验的又一重大发现。它突破了以往关于非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均为有心力的局限,拓宽了作用力的类型。这是很重要的发现,不容忽视。

2、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的提出

奥斯特实验以及上述一系列相关的实验,发现了不少前所未知的重要现象,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多方面的联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研究领域,激起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兴趣和关注。于是,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很快凝聚而成,并迅即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突破,迎来了电磁学发展的高潮。

现在,让我们概述一下当时提出的主要研究课题。

首先,比奥和萨伐尔认为,奥斯特实验中磁针在电流作用下受力偏转的原因是,两个磁极(北极和南极)分别受到了电流的作用力,而电流对磁极的作用力又应是构成该电流的各电流元对磁极的作用力之和。比奥和萨伐尔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和描述,他们提出了寻找电流对磁极作用力所遵循的普遍规律问题。换言之,比奥和萨伐尔试图寻找电流元对磁极作用力的定量规律,由此,通过积分,即可普遍地得出任意电流对磁极作用力的定量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在于不存在孤立的恒定电流元(如所周知,恒定电流总是闭合的回路),无法通过直接的实验测量发现规律。比奥和萨伐尔通过巧妙设计的某些特殊实验的结果,经过分析(在定律的帮助下),建立了比奥-萨伐尔-定律。

其次,在几乎完全相同的背景下,安培提出的问题则比比奥和萨伐尔提出的问题更为深刻,也更为广泛。根据上述涉及电流与磁体、电流与电流,以及早就知道的磁体与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种种现象,特别是根据磁棒与载流直螺线管等效性的实验(所谓等效性,是指一根磁棒对其他电流或磁体的作用,以及其他电流或磁体对该磁棒的作用,可以用一个适当的载流直螺线管等效地代替),安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抽象与猜测。安培认为,磁现象的本质是电流,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其中的分子电流(所谓“分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元,当时,对物质微观结构的了解还很肤浅)。由此,上述涉及电流、磁体的种种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电流与电流的相互作用,同时,物质磁性的存在与消失可以解释为其中分子电流排列的整齐与混乱。此外,由于磁棒与载流直螺线管等效,也就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而磁体南北极总是并存不可单独分割的事实。基于这种认识,安培提出了寻找电流与电流之间作用力遵循的普遍定

量规律问题。换言之,安培试图寻找的是,两个电流元之间作用力的定量规律。它将为涉及电流、磁体的各种相互作用(电流与磁体,电流与电流,磁体与磁体)以及物质的磁性,提供统一的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安培不仅遇到了不存在孤立的恒定电流元,无法直接实验测量的困难,而且由于涉及的几何因素更多,难度大为增加。安培通过精心设计使用更大的电池做了许多同样的实验。奥斯特还在磁针和载流导线之间放人玻璃、金属、木头、水、树脂、陶器、石头,磁针的偏转并未因此减弱或消失。由此,奥斯特终于证实“电流的磁效应是围绕着电流,呈圆环形的”。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撰写了只有4页的题为《关于电冲击对磁针影响的实验》的论文,宣布了他的这一重大发现。

奥斯特实验立刻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赞扬。安培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法拉第评论说:“它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一直是黑暗的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紧接着,物理学界掀起了电磁学研究的热潮,一系列新的实验在奥斯特实验的启发下应运而生,丰富了人们对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联系的认识。它们是:1820年9月18日,安培关于圆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实验;1820年9月25日,安培关于两平行直电流相互作用的实验;1820年9月 25日,安培关于钢片在电流作用下被磁化的实验;1820年10月安培关于载流螺线管与磁棒等效性的实验;1820年10月30日,比奥和萨伐尔关于载流长直导线对磁针作用的实验。更为重要的则是将在本节以下几段详细介绍的比奥和萨伐尔关于载流弯折导线对磁极作用的实验,他们由此得出了电流元对磁极作用力的普遍定量规律——比奥-萨伐尔-定律定律。还有安培著名的四个示零实验,他由此得出了两个电流元之间作用力的普遍定量规律一一定律。

现在,让我们准确地描绘一下奥斯特实验,看看它究竟发现了什么。

如图l -3-1所示,奥斯特实验发现,在载流长直导线附近平行放置的

磁针受力沿垂直于导线的方向偏转,即磁针的N 极垂直于由导线和磁针构

成的平面(图中用虚线画出)向外(即向纸面外)运动,磁针的S 极则垂

直于由导线和磁针构成的平面向内运动,形成偏转。如果电流反向,则磁针

反向偏转。这种电流使与之平行的磁针偏转的现象,表明电流(不是电荷)对磁针有作用,称为电流的磁效应,它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值得强调指出的还有,磁极受到电流的作用力是一种新型的作用力——

横向力。它与当时已知的非接触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电力、磁力(磁体之间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特征。万有引力、电力、磁力都是把被作用的物体

推开或拉近,即都是排斥或吸引的有心力。然而,电流对磁极的作用力却明显不同,它并非排斥或吸引磁极,而是使磁针围绕着电流沿横向偏转,即使磁针在与由磁针和电流构成的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偏转,故称横向偏转。它表明电流对磁极的四个示零实验并伴之以缤密的理论分析,竟然一举突破,天才地建立了著名的安培定律,充分显示了大师的风范。如所周知,安培定律实际上包括了比奥-萨伐尔-定律定律,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再次,电流磁效应的逆效应是什么?奥斯特发现电流(不是电荷)对磁针的作用,这是电流的磁效应。因此,人们十分自然地提出它的“逆效应”是什么的问题。即磁是否也能够对电有作用,这种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以什么形式出现。如所周知,对电流磁效应的逆效应的寻找并非一帆风顺。直到1831年,法拉第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认识到这种逆效应只在非恒定的即运动与变化的条件下出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标志着电磁学研究突破了静止、恒定条件的限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电磁感应的深人研究和理论解释,最终导致电磁场理论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最后,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或者,更广泛地说,各种电磁作用(包括电荷之间的作用,电流之间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等)的机制是什么?换言之,电磁作用是否需要媒介物传递(如果需要,媒介物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是否需要传递时间?如所周知,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在解释万有引力、电力、磁力等非接触物体之间作用力的机制时,曾经一再提出过。对此,曾有过超距作用与近距作用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法拉第持坚定的近距作用观点,他认为电磁作用需要力线或场作为媒介物,需要传递时间(尽管很短)。法拉第认为力线或场是客观存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解释他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时,更把静态的力线图象发展到动态,并认为电力线与磁力线是相互联系的。麦克斯韦继承了法拉第的近距作用观点,用变化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解释电磁感应,并进而提出位移电流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