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研究技术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2 分 子生物 学技 术在 动物营 养与饲 料 科学 中的 应用 分 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 中的应用 :① 利用分 子 生物学技术改造或生 产动物性 营养 物质 ; ②在 分子水
平 上研究 营养 与基 因表 达 、 调控 的关 系 , 以从 根本 上 阐
出应答反应 的基 因 , 明确受饲料 调节 基 因的功能 , 鉴定 与 营养相 关疾病有关 的基 因 , 利用 营养素 修饰基 因表达
利用转基 因动物生产某些 具有生物 活性 的蛋 白质 ,
即建立动物生物反应 器是 当前转基 因动物研究 的热点 。 转 基因生物反应器 (i ec r具有投资少 、 b rat ) o o 成本低 、 产量
大 等优 势 。作 为生物反 应器 的转基 因动物 , 主要 是利用 其乳 腺组织和血 液组织进行基 因的定位表达 , 别是用 特
人们 可 以按 自己的意愿实现 目的基 因在体外 的克隆 、 重
组 或人工合成 。为了能在细胞或机体水平 上研究外 源 目
的基 因的表达 、 调控及 其生物 学功能 , 于是创 造性 地建
素; 饲料 的加工 、 环境温度 等 ; 饲料加工 与营养成分 的分 析; 动物 的营养需要 与饲养标准 ; 营养 与机体的关系 , 包 括 营养与疾病 、 营养 与免疫 、 营养与 生长和繁 殖等 _ 2 。
明营养 对机体 的作用机 制 ; ③利用基 因工程技术 开发饲
料资源 【7 6] -。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或生产营养物质 ,某些天
物 与健康 ” 的学 术会议 上 , 首次 提 出并使 用 “ 子 营养 分
学” 这个 名词术语 。它包含两层含义 : 一是 营养素对基 因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科学,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动物营养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用于测定营养素的化学方法、测定疾病的生物学方法、测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分子学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一、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一种研究动物对各种饲料的反应和生理代谢的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涉及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摄入量、元素代谢率、泌乳量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包括:1.生长研究生长研究是一种基本的动物营养学方法。
通过对动物生长曲线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饲料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动物所需的饲料或营养素。
2. 元素代谢率测定元素代谢率(EMR)测定是研究代谢的重要方法,通常用于测定动物对不同饲料中矿物质的吸收情况。
测定EMR需要对饲料进行标记,然后测定动物体内的同位素含量,进而计算出EMR。
3. 泌乳研究泌乳研究是以母牛产奶量、奶脂率和奶蛋白质含量等为观测指标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饲料组的牛奶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可以确定最适宜的饲料或营养素组合。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一种量化营养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基于测定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从而研究不同饲料或营养素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1. 量化饲料成分化学方法最基本的应用之一是分析不同饲料中的主要成分。
通过分析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要成分,可以为动物研究提供重要的营养学信息。
2. 分析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动物体内的化学成分。
例如,通过分析粪便、尿液、尿素和血清等样品中的蛋白质、氮、磷、钙等元素,可以确定动物对特定饲料的反应。
三、分子学方法分子学方法是一种研究营养素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可以揭示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常见的分子学方法包括:1.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营养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焦点问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焦点问题文章摘要:营养是动物的客观要求,饲料是营养素供应途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目标----解决畜禽对营我物质“供”与“求”的矛盾。
随着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迅速发展,动物生产水平和营养物质利用率有了极大提高,这50%-75%取决于营养研...营养是动物的客观要求,饲料是营养素供应途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目标----解决畜禽对营我物质“供”与“求”的矛盾。
随着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迅速发展,动物生产水平和营养物质利用率有了极大提高,这50%-75%取决于营养研究的发展。
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畜牧生产和饲料工业现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畜禽营养物质利用机理已完全清楚,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焦点。
动物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是营养研究的基础,经过一个多世纪,营养学研究已进入较深层次,已证明各种动物均不同程度需要大约50种以上的必需营养素,这些养分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症均已完全弄清楚,而各种营养素之间相互关系成为营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有些营养物质之间,如能量一蛋白质,钙一磷,维生素E和硒等,相互间关系已完全弄清楚,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应用效果怎样?能量如何影响进食量,高铜、高锌均可刺激猪生长,但加入如此高剂量的金属元素,对动物负作用有多大,对其它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如何,对维生素能破坏多少,对适口性有无影响等等,确实很少有人考虑,在几十种营养成分中,如何充分发挥每一种营养素的最佳功能,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中如何把握,是近代营养学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焦点。
2.畜禽营养素需要量已弄清楚。
并标准化,而需要量与供给量之间仍有大的差距。
关于畜禽营养需要量,不同国家均已制定出饲养标准,如NRC、ARC、《中国标准》,但这些标准怎样适应于每一个企业,变成企业产品标准,产品标准如何适应国内饲养业及畜禽品种,使动物能按需供给营养素,是饲料企业技术工作者最大的困惑。
动物营养学如何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
动物营养学如何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的科学领域。
了解动物的饮食需求和合理掌握营养素摄入量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物营养学如何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
1. 动物饮食需求的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取决于其种类、生长阶段、性别、活动水平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为了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研究人员通常根据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1) 营养需求试验:通过将动物分成不同组别,给予不同营养素水平的饲料,观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状况,从而确定动物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水平。
(2) 营养素平衡法:通过饲喂动物一种已知成分的饲料,控制其中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含量,观察动物对该营养素的反应,从而确定动物对该营养素的最佳摄入量。
(3) 饲料消耗量法:通过测量动物对饲料的消耗量和体重的变化,计算动物的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从而确定其饮食需求。
2. 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根据动物饮食需求的确定,进一步确定营养素摄入量是确保动物获得足够营养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常用的确定营养素摄入量的方法:(1) 经验公式法:根据相似类型的动物已知的营养需求以及其生产性能,推导出适用于其他同类动物的营养素需求和摄入量公式。
(2) 营养标准法: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数据收集,制定相应动物的营养标准,根据不同动物的年龄、生长阶段、性别和用途等因素,提供相应的营养素摄入量指南。
(3) 近红外光谱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饲料中营养素的含量,将其与动物的营养需求对比,进而确定饲料中营养素的摄入量。
3. 营养平衡与定量饲养动物的营养平衡指的是动物摄入的营养素能够满足其需求,不过剩也不缺乏。
为了实现动物的营养平衡,定量饲养非常重要。
(1) 饲料配方:根据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标准,科学配制饲料,确保动物能够获得合适的营养,以满足其生产性能和健康需要。
(2) 饲养管理:合理安排动物的饲喂时间和方式,确保动物能够按需要摄取食物,并避免过度摄食或饥饿。
npn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npn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npn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1. NPN动物营养学的概念NPN动物营养学是一个重要的营养学分支,它研究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在动物体内的利用和代谢。
NPN是指动物饲料中除蛋白质外的其他氮源,如尿素、胆碱、氨基酸等。
在动物消化道中,NPN被微生物降解为氨,然后被微生物和动物利用为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供应。
2. NPN的利用路径与作用NPN在动物体内的利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瘤胃中通过微生物合成蛋白质,二是在小肠中被动物直接吸收和利用。
2.1 瘤胃中的微生物合成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们通过与NPN的作用,利用低质量的植物蛋白质,合成高质量的微生物蛋白质。
当动物摄入含有NPN的饲料后,NPN进入瘤胃中,通过瘤胃液中的氨基酸链接酶和微生物蛋白质酶的作用,转化为氨。
氨与瘤胃中的有机酸结合形成氨盐,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合成新的微生物蛋白质。
而动物则通过反刍将这些微生物蛋白质再次消化吸收,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蛋白质供给。
2.2 小肠中的直接吸收和利用NPN还可以直接被动物小肠吸收和利用。
在非反刍动物的小肠中,NPN通过胆碱酯酶的作用转化为游离氨。
这些游离氨可以参与肠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提供能量供应。
3. NPN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NPN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中,以提高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
3.1 补充蛋白质对于食草动物而言,NPN可以作为低蛋白质饲料的补充,在瘤胃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合成高质量的蛋白质,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3.2 节约饲料成本NPN还可以作为一种廉价的氮源,用于替代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天然饲料,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特别是对于畜禽养殖业来说,可以用尿素等NPN饲料在合理控制的情况下,替代部分天然蛋白质饲料,达到节约饲料成本的目的。
4. NPN在动物营养学中的意义与前景NPN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提高动物饲料的蛋白质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以及改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科学专业赛课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研究
动物科学专业赛课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研究动物科学专业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动物科学专业中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的相关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一、畜禽养殖研究畜禽养殖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畜禽进行饲养和养殖的活动。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畜禽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
在畜禽品种改良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选育出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的新品种,提高了畜禽的生产效益。
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则关注饲料搭配、饲喂方式、环境控制等方面,提高了畜禽的生长速度和养殖质量。
此外,疾病防控也是畜禽养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效减少了畜禽生产中的疾病发生率,提高了养殖效益。
二、饲料营养研究饲料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饲料营养能够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饲料营养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饲料中的成分和营养特点,合理配置不同营养物质,并制定适合畜禽需求的饲养方案。
饲料营养研究不仅关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基本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还研究维生素、矿物质、酶类等对畜禽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在饲料营养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新型饲料,如转基因饲料、无抗生素饲料等,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此外,饲料营养研究还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减少氮和磷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的应用价值动物科学专业中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的研究在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改良畜禽品种和优化饲养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益,为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合理配置饲料营养,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畜禽产品的市场营销。
另外,畜禽养殖与饲料营养的研究还与粮食安全相关,通过提升饲料的营养利用率,减少了对粮食资源的依赖,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P P K水 平大 幅度 下降 ;反之 ,P P K的启动子 就会 处 EC EC
于打 开 状 态 ,肝 中 P P K水 平 得 到 大 幅 度 提 高 。 可 见 , E C
再 次 飞 越 。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产 生 是 动 物 营 养 学 突 破 这 一 现
状 成 为 了 可 能 。 基 因 克 隆 且 相 应 的mR 含 量 的 增 加 幅 度 与 碳 水 化 合 物 的 NA
及 时 全 面 地 了 解 分 子 生 物 学 理 论 和 技 术 的 发 展 对 指 导动
物 营 养 学 的研 究有 特 别 重 要 的 意 义 【3 l。 ’ ]
1 营养 与基 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c AMP 平 的急 剧 下 降 以及 胰 岛 素 水 平 的 急剧 上 升 ,从 而 水
抑  ̄ P P K基 因 的 表 达 ,导 致 肝 中 P P K水 平 大 幅 度 下 OE C EC
降 ;而 当 禁食 或 饲 喂 高 蛋 白低 糖 的饲 料 时 , 则情 况 相 反 。
学 的 研 究 应 用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 尤 其 足 与 基 因 工 程 技
21 0 1年第 3期 ( 总第 10期 ) 7
文献综述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在 动物 营 养 学 中的研 究 现 状 与展 望
王 涛 ( 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青岛康大兔业发展有限公司繁育中心 260) 646
中图分类号:S 1. 8 8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32 1)30 5.4 0 71 3(0 1 .0 50 0
… ‘
(0 b 范 围 内 ) 含 有 多 种 调 节 因 子 的 结 合 位 点 , 它 们 在 5 0p 包 代 谢 信 号 对 基 因 作 用 时 有 重 要 意 义 。P P K基 因 转 录 的 EC
动物营养代谢调控的数学模型化研究进展_3
动物营养代谢调控的数学模型化研究进展易渺杨琴熊本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摘要:模型是现实情景的再现。
在营养、代谢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很早就开始利用数学模型来辅助进行相关研究了。
动物数学模型化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不仅能总结动物营养学过去的科研成果、整合现有的理论知识,更能指明动物营养学未来研究的方向或具体的领域。
本文立足数学模型的内涵,详细介绍了动物数学模型的分类和动物系统的层次结构,通过阐释动物营养代谢模型中的调控理论和调控形式,总结了近30年来主要的动物营养代谢调控模型,尤其与激素有关的代谢调控模型的新进展,最后分析了营养模型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数学模型在动物营养代谢调控中的应用,对于预测动物营养需要、绘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代谢调控通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数学模型;模型化;营养;代谢调控;激素模型是现实情景的再现。
早在二战之前,营养、代谢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就已经开始利用模型来辅助进行相关研究了[1]。
作为一类描述现实情景的工具,很多模型将现有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减少养分排泄并最终降低生产成本[2]。
毫不夸张的说,自20世纪初开始,几乎所有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成果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营养需要量模型的构建、评估和改进[3]。
随着营养模型研究的发展,动物生理、生化、遗传及环境方面的知识渐成体系,面对海量的试验数据,能否通过模型化技术来量化并描绘出动物体内代谢反应中的细节,能否恰当地描述动物的代谢反应及其对营养需要量产生的影响,对经济动物的高效饲养至关重要。
1 动物数学模型分类和动物系统的层次结构1.1 动物数学模型分类数学模型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可划分为确定型(Deterministic)或随机型(Stochastic),静态型(Static)或动态型(Dynamic),以及经验型(Empirical)或机理型(Mechanistic)[4]。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饲料、饲养管理和动物消化代谢相关问题的学科。
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涉及到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就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一、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1.饲料成分的调整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而饲料作为动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近年来,动物营养学的研究者们开始尝试调整饲料成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例如,将过量的植物蛋白和粗纤维减少,同时增加动物蛋白和能量成分的含量。
这样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2.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在动物营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促进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够增强免疫力。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并应用微生物,在改良饲料中的配方以及动物饲养管理中进行试验。
例如,利用酸化剂、益生菌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从而改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对肠道的侵袭。
3.研究代谢通路代谢通路是动物营养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可以帮助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饲料利用率低、肠道微生物紊乱等,同时也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食品质量。
目前,研究者们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代谢组学等方法,对代谢通路的调节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人类健康提供指导。
二、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绿色化饲料绿色化饲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减少对土地、水源等生态环境的污染。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绿色化饲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研究者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绿色化饲料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动物饲养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的绿色生态化。
2.精准营养精准营养是指根据动物的生长特点和环境因素,精确定量饲料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
畜牧学主要研究领域
畜牧学主要研究领域畜牧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动物饲养相关的理论和技术。
它涉及动物营养、繁殖、疾病防控、饲料生产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畜牧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动物营养动物营养是畜牧学的基础,它关注动物饲料的合理配置和营养需求的满足。
畜牧学家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理特点和饲料的营养成分,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案,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例如,在猪的饲养中,要关注猪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合理调整饲料的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含量,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二、动物繁殖动物繁殖是畜牧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畜牧学家通过研究动物的繁殖行为、生理周期和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探索提高动物繁殖效益的方法。
例如,在奶牛的繁殖中,畜牧学家研究发情期的识别和人工授精技术,以提高奶牛的繁殖率和产奶量。
三、动物疾病防控动物疾病是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畜牧学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控策略。
畜牧学家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疫苗的研发,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例如,在禽类饲养中,畜牧学家研究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以减少禽类疫情的发生。
四、饲料生产饲料生产是畜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饲料的生产、加工和利用。
畜牧学家通过研究饲料的种类、生产技术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
例如,在家禽饲养中,畜牧学家研究禽类饲料的配方和加工技术,以提高禽类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畜牧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动物营养、动物繁殖、动物疾病防控和饲料生产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领域,畜牧学家能够提出科学的饲养方案,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畜牧学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为人们提供更多高效、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方案。
水产动物健康和营养的研究
水产动物健康和营养的研究水产动物的健康和营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对水产动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保持水产动物的健康和营养,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对产业的影响水产动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非常重要,健康养殖的水产动物体内寄生虫卵呈低水平、细菌和病毒数量较低、饵料的消化吸收率高,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饵料的利用效率、并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保持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二、水产动物营养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水产养殖的营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饵料的配方、饵料的形态等因素。
营养要素也包括蛋白质、热能、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水产养殖中,适当的饵料配方非常关键,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的品种选配合适的饵料,保持养殖的正常进程。
另外,粒径、形态等也会影响饵料对水产动物的营养吸收,其中,水生生物的耗能率很低,特别是青年鱼。
因此,对于青年鱼,需要选择适当的饲料粒径,并确保不会影响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
三、水产动物健康营养的研究进展1. 健康状况的分析。
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是养殖中的重点,需要对水产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判断其健康状况。
目前,通过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用计算机对水中鱼类进行自动化精准识别和分类,避免了传统的人工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的问题。
2. 饵料的研究。
由于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水产动物对饵料要求不同,因此,在研究饵料时,需要考虑生长阶段、品种和环境等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多种饵料膳和组合对鲸鲤的生长效果最好,表明复合饵料的配方可以更好地满足水产动物多种营养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渔业生产需求。
3. 营养成分的研究。
水产动物营养的要素是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需元素,对水生生物的健康成长和高效生产起着很大作用。
目前,研究已开展了微生物饵料和植物来源的蛋白质、糖类、脂肪酸等营养成分。
动物营养生物技术PPT课件
蛋白质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白蛋白、神经肽Y(NPY) NPY富含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刺激采食。
研究表明,注入NPY可导致饮食过度和体内脂 肪堆积,禁食或限食可导致NPY水平上升,增 加采食量;喂高蛋白日粮可降低脂肪组织脂肪 酸合成酶mRNA的数量,不影响肝脏组织脂肪 酸合成酶的mRNA数量,以利于体脂沉积的减 少。
高等动物脂肪的合成是通过脂肪酸合成酶系来 完成。
饲料中脂肪酸对脂肪合成的影响通过两个方面: 调控磷酸戊糖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表 达,使NADPH的含量降低,控制脂肪酸合成; 直接调控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
如酵母、非病原性细菌、霉菌和藻类等 生产蛋白酶、纤维酶、脂肪酶、乳酸酶和植
酸酶等。
饲用干酵母
螺旋藻蛋白
SCP优点
营养丰富 蛋白质高达80%以上,含多种维生素,消化率 高达80%。可缓解蛋白质资源的缺乏。
原料来源广、微生物繁殖快、成本低、效益高 原料:纸浆废液、糖蜜、酒糟、植物秸秆等; 石油衍生物等。
一、基因工程与动物营养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动物营养物质的质量 ✓ 提高饲料作物的质量 ✓ 提高饲料作物种子含油量 ✓ 培育低毒饲料作物
转基因动物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动物机体的生产,主要受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遗传变异、免疫与疾病等方面的影响,根本上 都是基因表达调控发生改变的结果
通过基因工程在动物体内导入新的代谢途径, 加工后的外来基因在哺乳动物的体内表达。
三、利用酶工程技术提高动物营养物质利用率
添加酶制剂可补充内源酶的不足 消除抗营养因子 提高饲料成分的营养价值
饲料用酶包括;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 乳糖酶、植酸酶、果胶酶等
植酸酶
➢ 植酸酶 → 水解植酸的酶类→将植物磷降解为 肌醇和无机磷
动物营养研究方法
表观消化率=
食入养分
X 100%
粪中养分组成:
饲料中未消化的养分;
消化道分泌物;
消化道脱落细胞;
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一、消化试验概念与目的
[食入养分 -(粪中养分-内养分)]
真消化率=
X100%
食入养分
一、消化试验概念与目的
表观消化能
消 (MJ/kg) 化 能
食入饲料总能 - 粪中总能 食入饲料总量 (kg)
(3)影响维生素利用 双香豆素、抗维生素B族因子等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4)影响碳水化合物利用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3、意义
分析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含量,可 指导饲料的合理加工、利用、贮存,如通过 加热可提高豆类籽实的营养价值。
第十章 动物营养研究方法
内容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第二节 消化实验 第三节 代谢试验 第四节 平衡实验 第五节 饲养实验 第六节 化学预测法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三、动物组织和血液理化成分分析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概念: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对饲料、动
物组织及动物排泄物的某些成分,进行定性、定 量分析。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4、分析方法
(1)酶法
(2)比色法
(3)滴定法 (4)原子吸收法
(5)色谱法 (6)荧光法
三、动物组织血液理化成分分析
1、分析对象
(1)动物组织和血液中各种营养物质; (2)动物组织和血液中与营养物质有关的功 能酶或相关酶; (3)动物动物组织和血液中某些代谢中间产 物或最终产物。
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技术
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技术一、引言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技术是畜牧养殖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动物的饲料摄入、消化吸收、营养代谢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畜牧业提供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动物营养和饲料实验技术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的实验方法和研究进展。
二、动物营养实验技术1. 饲料成分分析饲料成分分析是动物营养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成分的含量,可以确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常用的方法有干物质测定、粗蛋白测定、粗脂肪测定和粗纤维测定等。
2. 饲料消化率测定饲料消化率是评价饲料对动物的营养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粪便收集法和氨氮测定法。
粪便收集法通过收集动物排泄物中的粪便,测定其中的干物质和养分含量,从而计算出饲料的消化率。
氨氮测定法则是基于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氨氮与饲料中的氨氮的关系,通过测定粪便中的氨氮含量,计算出饲料的消化率。
3. 营养需求测定动物的营养需求是指为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
通过实验测定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营养需求,可以为合理配制饲料提供依据。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营养限制试验、营养补充试验和营养平衡试验等。
三、饲料实验技术1. 饲料配方设计饲料配方设计是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特点,合理选择和配比饲料原料,制定出满足动物需求的饲料配方。
通过实验确定适宜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规划法、试验法和模型预测法等。
2. 饲料添加剂的研究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中添加的能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物质。
通过实验研究添加剂的种类、用量和作用机制,可以为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生长试验、生理指标测定和代谢试验等。
3. 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加工技术是将饲料原料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的技术。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饲料品质的影响,可以为饲料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1. 动物营养学的起源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生长、发育、繁殖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营养需求与供给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物营养学在近百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观察实践到现代化学分析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动物营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早的动物饲养是根据经验来进行的,后来随着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动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盐的需求,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3.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今天,动物营养学正朝着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类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视,对动物产品的营养价值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未来动物营养学将更加注重精准营养和功能营养的研究。
在资源有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下,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动物饲养方式也将成为未来动物营养学的一大趋势。
4. 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鉴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禽养殖大国之一,对未来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责任。
为了使我国动物营养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利用规律;二是发展绿色、可持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技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上最新的动物营养学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动物营养学的创新和发展。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一名动物营养学研究者,我认为动物营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和资源环境压力。
我希望未来我国的动物营养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对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建议的探讨,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水产动物营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导入动物的基因组内,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性状,并能将这种性状稳定地传递给代的一种技术。
对转基因技术的一般方法,如显微注射、精子载体、电穿孔,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和基因枪等方法,以及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水产动物营养近年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当中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
传统生物技术是借助自然选择或控制繁殖的方法进行物种内的基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技术。
水产动物是高蛋白的健康食品,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人们一直在培育高产品种, 提高生长速度和饵料转化率, 增加产量等方面做出努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1 转基因技术概述1953年, Wast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首次揭示了分子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开创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新纪元, 揭开了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序幕。
1972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 得到了第一个体外重组的DNA分子,开启了重组DNA技术的先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组的成功尝试。
转基因技术主要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 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 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稳定遗传给后代, 获得转基因系或转基因群体;或者将外源基因在特定调控元件作用下在某些宿主组织中进行独立的复制,并在一定时间内表达外源蛋白。
前一种是一种永久性地表达, 又称为整合表达, 这种表达可以遗传, 对改变动物的性状意义重大;后一种是一种暂时性表达, 不能遗传给后代, 只在当代表达, 这种表达为人和动物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和基因预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价(精)
此体系将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分为4局部:CA为糖类,在瘤胃 中可快速降解;CB1为淀粉,为中速降解局部;CB2是可利 用的细胞壁,为缓慢降解局部;CC局部是不可利用的细胞 壁。碳水化合物的不可消化纤维为木质素x2.4。将蛋白质分 为3局部:非蛋白氮〔NPN〕、真蛋白质和不可利用蛋白质。 这3局部分别被描述为PA〔NPN〕、PB〔真蛋白〕和PC 〔结合蛋白质〕。真蛋白质又被进一步分为PB1、PB2和 PB3三局部。PA和PB1在缓冲液中可溶解,PB1在瘤胃中可 快速降解,PC含有与木质素结合的蛋白质、单宁蛋白质复 合物和其他高度抵抗微生物和哺乳类酶类的成分。在酸性洗 涤剂中不能被溶解〔ADFIP〕。在瘤胃中不能被瘤胃细菌降 解,在瘤胃后消化道也不能被消化。PB3在中性洗涤剂中不 溶解〔NDFIP〕。但可在酸性洗涤剂中溶解,由于PB3与细 胞壁结合在一起,因而在瘤胃中可缓慢降解,其中大局部可 逃脱瘤胃降解。缓冲液不溶蛋白质减去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 剩余局部为PB2。局部PB2在瘤胃中可被发酵,局部流入后 肠道中。
➢这些试验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是将饲养试验、 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气体代谢试 验和绝食代谢试验相结合,是集各种方法的 优点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理想方法之一,也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
1、能量的研究方法
• 能量需要的研究方法仍以饲养试验、消化 代谢试验、气体代谢试验及比较屠宰试验4 种方法为主。
• 目前主要有单一胃蛋白酶或单一纤维素酶 酶解法和蛋白酶一纤维素酶的复合酶解法。
优点• 测定ຫໍສະໝຸດ 境易于标准化,稳定性高,实验室 之间可比性强。能大批量在实验室进行操 作,效率高,成本较低,不必维持实验动 物,是有前途的实验室评定方法。
缺乏
• 由于各国研究者所采用的酶程序不同,致 使结果无法比较。酶解法只测定某一时间 点的降解率而忽略了动态降解率。而且由 于酶的特异性,用单一酶或少数几种酶构 成的复合酶很难模拟瘤胃中微生物对蛋白 质的复杂消化过程。酶解法对于能量含量 较高的饲料,可能优于尼龙袋法,但对于 粗饲料测定的重复性很差。如果对粗饲料 进行分类估测。则可明显提高酶解法与尼 龙袋法的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1.饱和链烷技术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及采食组成的原理和方法?链烷(alkane)是一种饱和的直连碳氢化合物,植物蜡质中所含的链烷一般含有21~35个碳原子,其中奇数链的碳原子占大多数,而且不同牧草品种链烷的含量和模式不同。
由于链烷在草食动物的消化道中不被消化,因此,根据采食牧草及排泄的粪中链烷含量和模式来评价草食动物对牧草的消化率及食性组成,以及结合外源定量投喂的偶数烷,用内外双指示剂的方法来评价草食动物的采食量。
*采食量计算:应用链烷估测采食量的原理就是根据链烷浓度在消化过程中变化,求出排粪量(F)和牧草的消化率(D),之后根据公式DMI=F/(1-D)求出干物质的采食量(DMI)。
*采食组成估测:通过放牧动物粪中链烷组成和所提供植物品种的链烷组成对比进行。
由于链烷的回收率不同,链烷的浓度必须用回收率的差异加以矫正,为了防止与实际日粮的偏差,常用几种碳链长的链烷。
Dove和Moore (1995)建立了一个“EatWhat”软件,可以利用牧草和放牧动物粪中链烷浓度寻找动物最适宜的食性组成。
二 1.简述双标记法测定食糜流量方法?原理:假定消化道某一部位食糜的流入与流出符合一室模型。
其中存在两个不同的相,两种标记物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物质流入与流出是均衡的;并且无法取得代表性样本。
则标记物的浓度与注入时间的关系为:C(t)=C0(1-e-kt),C0=f/Mk双标记测定法可以通过重组校正而获得代表性食糜样本。
2.试述常用液相和固相标记物及其制备?近年来最常用的液相标记物为Co-EDTA;颗粒标记物为Cr-CWC铬标记纤维(Cr-CWC)通过特定的媒染过程,使铬与植物细胞壁间形成很强的复合物,当媒染物中的铬含量超过8%时,这种复合物在瘤胃液和酸性介质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基本上不被消化,这种复合物是目前所应用的颗粒相标记物中最独特的一种。
Cr标记纤维制备:称取一定量的重铬酸钠,溶于温水中,倒入待测饲料内,使铬的含量达到待测饲料干物质的12%-14%。
不断搅拌至稠粥状,此时饲料呈棕黄色。
然后将该饲料转移到带盖的搪瓷盘内,盖上盖,置于100℃烘箱中加热24 h,取出放入底部有一细筛网(孔径236μm)的桶内,用自来水冲洗过剩的氧化铬至滤出水澄清为止。
再将饲料悬浮于清水中,此时的pH值通常为8.5-9.5;加入抗坏血酸,使pH值下降到4.0,搅拌后静止12h。
若pH值最后不超过4.5,则需继续冲洗,使与饲料结合不紧的氧化铬完全被冲洗掉。
最后放在100℃烘箱内烘24h,即制备成铬标记的饲料。
Co-EDTA易溶于水,现已广泛用于瘤胃液相体积和稀释率的测定,分析方法简单,并且准确,在瘤胃中少量的Co-EDTA可能与颗粒食糜相结合,一部分复合物(<5%)被吸收,并从尿液中排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测定结果相比,其误差是微不足道的。
Co-EDTA制备:称25g乙酸钴、29.2gEDTA、4.0gNaOH,将上述药品放入烧杯中,加200ml的蒸馏水,加热至80℃进行溶解,冷却后加20ml 30%的H2O2溶液,室温下放置4h后加300ml 95%(V/V)的乙醇溶液,放在冰箱中12h,然后经定性滤纸过滤,用80%(V/V)的乙醇溶液洗涤沉淀数遍。
过滤后将与沉淀混合O。
在一起的乙醇挥发掉,在100℃烘箱中烘干备用。
所得沉淀既Na.Co-EDTA.3H2实测Co的含量为11%。
3.理想的消化道食糜标记物(指示剂)的应具备哪些条件?理想的指示剂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完全不能被动物吸收(回收率100%);(2)对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和微生物区系没有影响;(3)与所要标记的食糜内物质物理特性相近或能够与其紧密结合(CV<5%);(4)对食糜样本内该标记物的分析方法特异性强、非常敏感,不能被其他物质干扰。
4.比较采用桥型瘘管和T型瘘管收集食糜的优缺点?消化道食糜流量的测定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使用桥式瘘管,将每日通过某一消化道部位的食糜全部采集出来,称量和取样后,再通过该瘘管的远端入口全部送回动物消化道内;第二种是通过T形瘘管和指示剂完成,通过多天投放指示剂,使其在消化道中浓度稳定后,采集食糜代表性样本,分析其中指示剂含量,结合每天投入的指示剂量,就可以计算出每天食糜流量。
桥式瘘管优点是可以采集流出的全部食糜,样本的代表性强;费时费工,对试验动物的食糜流通过程干扰大、试验动物应激严重,存活的时间较短,不能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试验;T形瘘管对试验动物应激小,试验动物使用年限长,而且每天只要定时(一般间隔2~6个小时采集一个样本)采样即可,简便易行,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取决于消化道食糜指示剂的可靠性和采集样品的代表性。
三1.简述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方法?(一)不含蛋白的纯化日粮法(二)应用微生物固有成分为标记物技术(三)外源同位素标记法(四)间接定量法:尿中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估测(五)间接估测:应用瘤胃可利用能或降解氮估测。
2.嘌呤法测定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嘌呤不仅存在于RNA,也存在于DNA,所以嘌呤与氮的比要比RNA/N的比更加恒定。
RNA酶和冷冻处理对RNA分析的影响并不会影响到嘌呤含量。
嘌呤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较RNA法有较高的准确性。
分析食糜和食糜微生物部分的非氨态氮(NAN)含量和35S放射性活性。
并计算出微生物氮占食糜NAN 的比例,再结合不同消化道食糜流通量就可计算出MCP合成量。
小肠中的消化率,则可计算流入小肠的微生物嘌呤和微生物氮。
3.35S法测定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原理::将35S标记的硫酸钠溶液连续以相同速度灌注到瘤胃内,数日后,当35S 掺入瘤胃微生物蛋白的作用达到稳定状态时,按一定时间间隔采取瘤胃、真胃或十二指肠食糜样本。
分析食糜和食糜微生物部分的非氨态氮(NAN)含量和35S放射性活性。
并计算出微生物氮占食糜NAN的比例,再结合不同消化道食糜流通量就可计算出MCP合成量。
假设:(1)灌注入瘤胃中的35S始终与其微生物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掺入瘤胃微生物蛋白的硫均来源于35S标记的瘤胃无机硫库;(2)含硫氨基酸直接掺入瘤胃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3)瘤胃微生物部分内含硫氨基酸与其蛋白质的比例比较恒定。
4.应用尿液嘌呤衍生物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基本原理与假设:(1)日粮中的核酸和嘌呤在瘤胃中大部分可被降解,流入小肠的核酸大部分来自瘤胃微生物。
(2)瘤胃微生物核酸在小肠中被广泛降解,释放出核苷和碱基。
(3)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没有被利用的嘌呤被转化为嘌呤衍生物,进而从尿中排出。
包括尿酸、尿囊素、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四部分。
(4)如果已知嘌呤氮和微生物氮之比以及微生物嘌呤在小肠中的消化率,则可计算流入小肠的微生物嘌呤和微生物氮。
5.测定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时,DAPA法、RNA法和尿中嘌呤衍生物法各有哪些优缺点?(1)DAPA法原理:DAPA存在于瘤胃细菌细胞壁上,含量相对稳定。
基本假设:饲料和瘤胃上皮细胞中的DAPA被广泛降解。
存在的问题瘤胃原虫中不含有DAPA,同时,DAPA在瘤胃中会被代谢。
造成测定结果代表性较差。
需要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反刍动物。
(2)RNA法原理:瘤胃微生物含有RNA,且含量比较稳定。
基本假设:饲料和内源上皮细胞上的RNA被广泛降解。
优缺点:与DAPA法相比,RNA法的代表性较强。
但是,饲料的RNA未必完全降解。
需要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反刍动物。
6.瘤胃食糜中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应用微生物固有成分作标记物估测MCP的前提是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微生物样本。
差速离心法的主要步骤是经2-8层纱布过滤去除大颗粒饲料残渣UDF、滤液150-1000×g离心、除去小颗粒UDF和原虫,滤液再经15000-32000×g低温离心,沉淀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再低温离心,做为微生物样本。
采用此方法缺点是:1 样本一般认为主要是瘤胃细菌;2 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不一致,导致不同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3 微生物样本不能完全代表瘤胃细菌或全部微生物区系。
因为低速离心去除了部分个体比较大的瘤胃原虫,另外,被去除的饲料颗粒和部分原虫表面附着和包裹着大量的瘤胃细菌。
六氟化硫(SF6)示踪法测定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技术及其优缺点?测定优点:①这种方法不用限制动物,可以任其自由活动或采食。
②采样方便,不用直接从瘤胃中采样。
缺点:①SF6本身是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是CO2的23900倍,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可长达3200年。
②残留在乳和肉中的SF6又会引起其它问题。
③需要训练动物戴上缰绳和集气罐。
④SF6示踪技术不能测定整个消化道甲烷产生量。
在肠道内产生的甲烷,通过血液吸收,排出体外也可测定,但是直肠内产生不被吸收的甲烷,SF6法就无法测定。
⑤在放牧条件下,试验区的风速不能太大,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ØSF6示踪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动物甲烷测定方法、以操作简单、费用低、对动物应激小和取样测试方便等优点,最大优点是使在自然生产条件下成批测定动物甲烷排放量成为可能。
该技术克服了呼吸代谢箱测定法的缺点。
①在动物自然生活状态下直接测定其甲烷排放量,通过与呼吸代谢箱测定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数据准确;②试验方法简单,实际操作方便,且对动物刺激小,动物的适应期只需一天:③整个试验投资和运行费用低:④可同时测定大批动物,而且适宜在各种生产中使用。
因此,SF6示踪法以其优越性成为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反刍动物甲烷测定方法。
1.进行反刍动物灌注营养时,灌注缓冲液为什么要用两条管子?用两条管子灌注缓冲液的目的是防止动物发生酸中毒。
如果只用1条管子灌注,若夜问无人观察时,管子断开,而挥发性脂肪酸(VFA)继续灌注,则会导致动物很快死亡而用两条管子灌注,即使有条管子断开,而另一条正常,则动物可以存活下来。
2、灌注结束后,是否需要向瘤胃内接种瘤胃液?灌注结束后,将动物移入圈内,开始饲喂少量优质干草,以后逐渐增加。
瘤胃内可自动建立起微生物区系。
为了加快建立微生物区系,可以从正常饲养的反刍动物瘤胃中抽取瘤胃液,接种于停止灌注营养的反刍动物瘤胃中。
3、应用灌注营养技术,可以进行那些研究工作?(1)瘤胃上皮对VFA等的吸收规律。
应用灌注营养技术可以研究瘤胃上皮对VFA、水分和矿物质离子吸收量。
已知灌入瘤胃的有关成分的数量,借助液体标记物技术测定从瘤胃中流入后部消化道的有关成分的数量,即可计算出通过瘤胃上皮的吸收量。
(2)反刍动物能量与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由于进行全消化道灌注营养的反刍动物没有瘤胃发酵过程,灌入消化道的VFA 和酪蛋白的数量可以精确定量,而且可以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调整VFA(能量)和酪蛋白的比例,因此可以非常方便地研究能量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