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养生

合集下载

长寿之乡的生活密码(之三)——静养生,向龟蛇学习长寿之法

长寿之乡的生活密码(之三)——静养生,向龟蛇学习长寿之法

长寿之乡的生活密码(之三)——静养生,向龟蛇学习长寿之法作者:大隐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05期在如皋,龟和蛇是人们崇拜的灵兽,很多人家中都摆放着石雕的龟蛇,他们认为沾了这两种动物的仙气,就能够长寿。

我在长寿之乡调查时,常常听到这个说法,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龟蛇的仙气让如皋人长寿,而是如皋人不自觉地模仿龟蛇的生活方式,进而获得长寿。

龟蛇都属于节能形的动物,顺应时令,善于静养,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节奏慢,节能好,使得它们的寿命比虎豹等动物长。

龟的甲壳就是一种储藏能量的构造,它把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不贪不争、无欲无求,行动缓慢,呼吸沉长,行导引吐纳之功,深得道家养生之真谛。

蛇春出冬藏,进入冬至便开始冬眠,过了惊蛰才蜕皮出洞。

善于收藏阳气,修身养性,是蛇的长寿秘诀。

如皋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悠哉的龟型生活,亦如蛇一般收藏悟道的养生方式。

长寿之乡虽然地处工业发达地区,但那里的老人们依然按照他们传统的生活节奏有滋有味地生活着,尽情享受龟蛇般悠哉轻松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懂得静养生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所谓静养生,就是通过慢节奏的动作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它是对生命的轻抚,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等,就像龟蛇一样,通过静养,降低阳气和阴精的耗散,从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观念就是静养生的精神启示录。

《黄帝内经》说得更明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人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他把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不安中,人的身体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和身体的宁静。

以静养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静并不意味着静止不动。

人不运动,器官组织就会衰退,抗病能力也必然减弱。

所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提倡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

论《道德经》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论《道德经》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年 月第 期20166140论《道德经》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曾 诚1,李 燕2(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3)摘 要:《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其体育养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是“道”,体“道”养性是《道德经》中体育养生思想的核心。

“道法自然”“内外兼修”是《道德经》蕴含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原则。

《道德经》所启示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分别是“刚柔并济”“贵和守中”“以静养生”。

实践《道德经》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可提高当代人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感。

关键词:《道德经》;体育养生;思想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6)06-135-02投稿日期:2016-05-01作者简介:曾诚(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传播。

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蕴含了诸多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道家的身体处置观尊重生命本真,达观生死,化观形变,以减法原则养护身体,主张适度运动。

这种身体处置观的思想渊源来自于《道德经》,它虽不是一部养生书, 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 对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原则与方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道德经》中传统体育养生的原则1.1 道法自然在《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都遵循自己的生存法则, 人应当修道进德,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的发展规 律,从而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所蕴含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核心是体“道”养性。

“道”是老子体育养生思想的核心和渊源,那么,老子眼中的 “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第42章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

”“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

万物蓬勃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表现。

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中医认为,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

这种低代谢的积累反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

所以说,“静养”是一种精神上的“健身运动”。

静养的最佳方法就是静坐。

静坐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平静、祥和地面对压力,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休息。

静坐,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简便易学。

静坐首先要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练习时需脱掉鞋子,找一个你认为舒服、无人干扰的地方,闭上双眼,注意呼吸调节,感受空气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

静坐时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上,试着感觉冷、热、刺痛和其他的感觉。

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到臀部,先感觉坐垫,再感觉逐渐腾空。

如觉得紧张就试着深呼吸,直到紧张感消失。

再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在背部,先感受脊椎、肌肉;后慢慢往下移到腹部、骨盆。

在你一呼一吸的节奏中,注意你的腹部会跟着起伏;再把注意力移到胸腔,注意胸腔也会跟着呼吸而起伏;继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放在大腿上的手,注意每一根手指,手掌,手背;接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肩膀、脖子、脸,感受你的五官和整个头部。

不同的情绪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睡前恐惧、忧思、恼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绵绵,以致难以入睡。

任何情绪变化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要防止任何情绪的过度。

平心静气,气血调达,则睡眠安稳。

胃不和则卧不安“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晚饭吃的太多,睡前仍感觉有饱胀感,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

大脑有兴奋点,人便不会安然入睡。

临睡前进食更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有碍健康。

因此,晚餐只要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如果睡前感觉饿,可以喝一杯牛奶,活动一会再去睡觉。

过多言谈难安眠中医认为“阳入阴则寐”,睡前需要静神,不可扰动阳气,阳入于阴人即安睡。

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阳气的鼓动,睡前多言语扰阳气运行于外,不能内收,则不易入睡。

静以养生

静以养生
理 变 化 可 以影 响 人 的 心 理 活 动 , 人 的 心 理 活 动 也 可 引 起 相 应 的 生 理 变 化 。 从 心 理 医 学 角 度 讲 , 一
个, y /格 随 和 、 善 于 利 导 思 维 并 常
保 持 乐 观 情 绪 的 人 ,能 经 常 不 断
地 使 身 体 分 泌 出 各 种 有 益 健 康 的
三 国 时 期 的 诸 葛 亮 说 :君 子 之 行 , “
静 以养 身 。 西 汉学 者 刘 安 也 讲 : ”
“ 而 目 充 者 以 壮 , 躁 而 日耗 者 以 静
老 。 要 做 到 守 静 以 致 养 神 , 首 先 ” 要 “ 思 省 虑 ” 祖 国医 学 认 为 : 少 。
激 素 , 并 可 将 各 脏 器 等 都 调 整 到
最 佳 状 态 。 “ 养 ” 时 , 由 于 神 静
经 等 系 统 都 处 于 松 弛 的 状 态 , 故
呼 吸 、 心 率 、 r 压 、 体 温 均 会 相 t n
应 降 低 ,这 种 低 代 谢 的 生 理 反 应 自然 对 生 命 的延 长 有 利 。 ” 静 养 神 , 以 静 制 躁 ” 是 清 , 强身健体 、对 抗衰 老 的一大 法宝 。
形 。 汲 汲 而 欲 , 神 则 烦 , 切 切 所 思 ,神 则 败 。 ”
( 帝 内经 > 云 : 静 则 生 化 气 ,动 则 疴 疾 起 。 黄 “ ”
( 问 ・ 古 天 真 论> 日 : 恬 淡 虚 无 ,真 气 从 之 。 精 素 上 “
神 内 守 ,病 安 从 来 。 金 代 著 名 医 学 家 刘 河 间 说 :心 乱 ” “
人 说 : 静 则 寿 , 躁 者 夭 。 “ ”

“静”是养生要术

“静”是养生要术

“静”是养生要术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

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

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

佛家主禅定,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修49天而顿悟。

儒家主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礼记·大学》)。

药王孙思邈曰:“乐者长生,静则延年”。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自古以来的养生大家,都强调要在静字上做功夫。

清静无为,才能达到修真、养性和悟道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宁静”,运动是必要的,但修静亦是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平均寿命最高的是高道、高僧、养生家、画家、书法家等,这里有“静”的功劳。

动静其实是一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动功修炼中要保持宁静的心态,全神贯注于运动之中,可以注意身体的感受,也可以配合呼吸,做到意到气到。

总之要在动中求静,才可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入静就是养神,心静则神安。

在静态中,可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提升免疫力;可以降低能量消耗,积蓄能量,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紧张,竞争激烈,人们为“房子、票子、车子、孩子……”耗尽心机。

心猿意马,一静难求。

人们都知道宁静之可贵,但怎样才能宁静呢?调整心态是第一要务,不要有不切合实际的妄想,知足常乐,平安是福。

但还要有点进取精神,有个奋斗目标。

老年人研究养生之道,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也是一种奋斗目标。

有条件还可以搞点写作,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生活就更加充实了。

适度的压力能催人奋进,对健康有益。

二者相辅相成,才符合养生之道。

静修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静坐养生法和冥想法。

静功养生的简单方法

静功养生的简单方法

静功养生的简单方法
以下是静功养生的简单方法:
1. 闭目静坐: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思绪,专注于呼吸。

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每天进行静坐。

2.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心,稳定情绪。

深吸气时慢慢吸气,均匀缓慢地吸入空气,再慢慢呼气。

重复几次,感受呼吸的变化。

3. 缓慢运动:选择一种缓慢、柔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练习一段时间可以帮助平衡身心。

注意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

4. 静心读书:选择一本你感兴趣的书籍,安静地阅读一段时间。

通过阅读可以放松大脑,充实知识,增加内心的宁静。

5. 自我觉察: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状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当意识到压力或焦虑时,尝试用深呼吸和放松的方法应对。

6. 自然环境:花一些时间在大自然中,享受阳光、空气和大自然带来的宁静感。

可以静静地坐在公园或花园中,欣赏周围的景色。

7. 良好的睡眠:充足而质量好的睡眠是静功养生的关键。

确保每晚有足够的睡
眠时间,并保持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静功养生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坚持,结果也因人而异,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中医养生16字—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中医养生16字—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中医养生16字—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一、以默养气就是用平和、温顺、沉默的言行心态来养心气。

这个“默”,可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说,倒头大睡,而是静默、安静。

让自己安静下来,就不会消耗人体的正气。

因为气是动的,静默下来,就可以养出气的潜力,让心气更足。

我有一位患者,是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靠嘴吃饭的行业,可是别以为他们只有在做节目的时候才需要说话。

据她说,为了保养嗓子,他们跟戏剧、歌唱行业一样,都要练声、吊嗓子。

所以,工作之余也经常要开口说话。

而且,他们的发声不能靠嗓子,而是要靠腹部的丹田之气才行。

我们说一个人说话“中气十足”,要的就是那种感觉。

可想而知,这样发声是需要耗气的。

这位患者来找我的时候,就有气血两虚的症状。

可能由于是女性,想要保持身材,她相当瘦弱,脸色苍白,血虚的迹象很明显。

听她讲了自己的职业和日常生活,我跟她说,她在工作中耗散了太多气,所以需要适当地静默。

静默不是说不让她说话,而是不要多说话,只要说话,就需要用气息推动声带。

为什么我们十分疲惫的时候,会感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就是因为说话需要耗气。

所以,假如是主持人、教师、演说家等需要经常开口说话的人,平日里就应该多注意补气,可以喝一些补气的茶,用一些食疗方等,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以瞑养血“瞑”是闭上眼睛的意思,“死不瞑目”就是说死了都不甘心,闭不上眼睛。

所以,“以瞑养血”是说,可以闭上眼睛、小小地打个瞌睡,这样能很好地养肝血。

为什么睡不好会有黑眼圈呢?那就是因为晚上本该肝血得到静养的时候,你没把它养好,所以早上肝血瘀滞,就有黑眼圈了。

所以,大家平时坐公交、等红绿灯以及一切有闲暇的时候,都可以闭上眼睛休息几分钟,对于恢复精力的效果特别好。

这一点刚才我们已经简单提过了,正所谓闭目养神,肝对应的是眼睛,闭上眼睛就可以涵养肝血,所以我建议大家白天的时候,要时不时地闭上眼睛小憩一下,尤其是用眼过度的人群,更要注意。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以静养心是养生的良方

以静养心是养生的良方

以静养心是养生的良方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养生,都必须注重养心,养心才是养生的根本。

这正如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所说:“养生必先养心。

”当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世界就一片光明,心情就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生活和谐美满,浑身轻松舒畅。

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中医《内经》则有“百病始于心”的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可见,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要身体好,而且还要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在养生过程中,“养身”的同时必先“养心”。

养心必以静为先。

明代朱权《活人心法》中说:“盖心如水之不扰,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

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百病不生,故能长久。

”心主宰人的精神、理智与一切行动,心之道在平静,静则能长寿。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并不发病。

但人的情绪异常、心乱如麻、心慌意乱等就可以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成疯人,是喜伤心的结果。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恐是伤肾的结果。

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自己关爱自己;自己的最大敌人是自己,自己伤害自己。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一颗平静如水的心,胜过万灵药。

古人云,静以养神,养心需要安静。

人应摒除一切杂念,才能入静,进入淡泊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使心理和谐平衡,方可祛病强身。

入静,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平常,经脉贯通,血液顺畅。

体气协调,心态平和,心情愉快,就可祛病延年。

静心养生箴言

静心养生箴言

静心养生箴言一、学术源流箴言:静为躁君。

(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仝上)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仝上)。

注释:①俞俞:音yu,读虞。

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

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静养生

以静养生

以静养生作者:严天放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5期“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

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

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

《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南朝的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时常保持精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补药物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修养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讲的养性之术。

道家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能时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

“以静安心以静养生”

“以静安心以静养生”

“以静安心以静养生”【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

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

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传习录》】王阳明对静坐修身养性下过很大的工夫。

他在《年谱》中说:“究极仙经密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

”王阳明对静坐还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

”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的“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物吾心”。

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

唯有坚持修炼静坐,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

静坐是东方独特的一种修心养性的传统方法,许多名人,平时都爱好静坐,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

通过悉心练习静坐,可以感悟人生,认识自我,医治心灵的创伤,并可以促使注意力集中,开发潜在的智慧。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

郭沫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身体一直比较弱。

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静坐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郭老的静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

1914年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六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噩梦,一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往往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并感到头昏不堪,筋疲力尽。

当时郭沫若非常苦恼、悲观、消沉,难以自持。

到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一家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并且每日读《王文成公全集》10页。

《内经》主张以静养生,练练八段锦

《内经》主张以静养生,练练八段锦

《内经》主张以静养生,练练八段锦
内容: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

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八段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具有简单易学之特点,且对增强体质、调节体内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有显著功效,故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祛病延年的传统好功法。

本功要求不可用力,动作宜柔、宜缓、呼吸要静匀细长。

【功法操作】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两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掌,掌心上托,两臂充分伸展,放松,如伸懒腰状。

同时缓缓抬头上观,缓缓吸气。

然后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下落,至胸前边落边翻转掌心朝上,微低头,同时缓缓呼气,眼视双手。

如此反复练习4~8次。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

上体正直,两手握拳,食。

浅谈以“静”养生

浅谈以“静”养生

浅谈以“静”养生
静坐、静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养生方法。

在《大学》一书中,孔子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是说,入静在学习创作、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渊源于颜回。

〈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

”颜回的静坐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它表明静坐可以达到的高超境界。

静坐、静养中还可“冥思遐想”。

以自己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是理想的心理疗法,也是松弛思想的一种运动体操,冥想时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想象绮丽的风光、美妙的鸟语、灿烂的星光,壮丽的山川……,这些对健脑提神大有好处。

一般老年人肌肉弹性降低、骨质日益疏松,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加,所以应在静养中适当运动,动静结合才更有助于益寿延年。

谈谈静以养身

谈谈静以养身

谈谈静以养⾝前⼏天参加⼀个⼼理测试,不做题,也不画画。

⽤传感器夹住⽿朵,打开⼀个软件,看到⼀棵⼤树,如果⾛神了,⼤树就会慢慢的枯萎;如果沉浸于当下,⼤树就会变得枝繁叶茂。

刚开始因为好奇,专注⼒特别集中,不⼀会叶⼦就长了出来,⼩鸟也飞了过来;当好奇⼼下降的时候,专注⼒也在降低,,叶⼦⼀⽚⼀⽚消失了。

反复测试了⼏次,很有意思。

这是⽤感官来证实沉浸于当下,安静,冥想的修⾏可以锻炼⼼智。

对于现在的⽣活,物质⽅⾯都很丰富,缺少的是内⼼的安静。

有了静,才不会浮躁,有了静,才能感受⼈⽣的真谛。

也正因为物质丰富,信息过多,造成了内⼼的困扰。

当知道不需要的东西越多,就会越轻松,拒绝越多,⾃由也就越多。

诸葛亮在《诫⼦书》写到:夫君⼦⾏,静以养⾝,俭以养德。

把内外的修⾏都涵盖在⾥⾯。

对内要静,对外要俭。

⽼⼦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对于浑浊的的⽔,只要不打搅它,安静下来就会变得澄清。

同样内⼼的浮躁,只有在静中才能安抚。

浮躁会造成情绪失控,情绪不稳定就容易造成⾝体上的痛疼。

201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伊丽莎⽩,因为证明细胞⾥的端粒酶在情绪的影响下会发出长短波,得出情绪影响⾝体健康的结论⽽获奖。

对于⼤部分⼈来说,想让⾝⼼静下来是很难的,可以坐在那⾥,但是⼤脑已经飞到过去和未来,不说话并不表⽰你是静静的坐在那⾥。

所以有了正念的修⾏,什么是正念?吃饭时吃饭,⾛路时⾛路。

正念就是当下,当下才是⼒量的源泉。

总在后悔过去,容易抑郁;总在恐惧未来,容易焦虑。

读书是喜悦的,运动是喜悦的,因为这都是在当下⾥。

⽣命的旅途,好⽐⼀艘⼩船,在扬帆起航的路上,承载太多,会影响航⾏。

断开不需要的东西,能让内⼼简单;舍掉没有⽤的东西,能让⽣活轻松;离开对物质的迷恋,能让⼈⽣变的精彩。

尝试做减法,⼈⽣就是在增值。

每天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聊天,碎⽚化,短视频都在消耗能量;静⼼,专注⼒,好奇⼼都在加持能量。

当把外求变成内观,内⼼清静了许多。

《黄帝内经》写到:“恬淡虚⽆,真⽓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就是要静,把精⽓神⽓留在体内,什么病都就没有了。

静心养生——精选推荐

静心养生——精选推荐

静⼼养⽣ 静⼼养⽣的精髓是静神。

下⾯店铺为⼤家介绍静⼼养⽣的相关知识。

希望对你有⽤! 静⼼养⽣ 静坐也是⼀种养⽣⽅式,能使⼈精神放松,对于⼼烦易躁的⼈群适合⽤静坐的⽅式来调养⾃⾝的⼼境,达到平和的状态。

⽣理学家研究发现,⼈在“静坐”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率、⾎压、体温均相应降低。

这种低代谢的积累反应,⾃然使⽣命相对延长。

所以说,“静坐”是⼀种精神上的“健⾝运动”。

⼀个⼈可在⼼烦意乱时,独坐在柔和安静的房间⾥,双⽬微闭,深吸⽓后再慢慢呼出,让放松的情感传遍⾝体各部。

然后,运⽤想象让⾃⼰处⾝于⼀个令⼈愉快的⾃然环境中,如海风轻拂、鸟语花⾹……再慢慢睁开眼睛。

最后,尽可能地闭⽬坐着,不要做任何动作,仅仅感受着你和呼吸的存在。

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事物来⼲扰你,静静享受这⼀刻所带给你的喜悦。

结束时注意先深呼吸并从肺部缓缓吐出⽓,然后再睁开双⽬,伸⼀伸腰,拉直你的背,这样,静坐所带来的能量和美好感受,就会贯穿你的全⾝。

静⼼养⽣的⽅法 ⽅法⼀:闭⽬养神 微微闭上双眼,设想⼀种轻松舒⼼的情景,排除外界的各种⼲扰,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促进⼼脑神经和细胞功能的活化,有助于解除疲惫感,达到养神⽬的。

⽅法⼆:睡眠养神 休眠多指睡觉,通过休眠使⼤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减少了⾝体各部位的负荷,积蓄精⼒,恢复体质。

如果⽓候和环境条件复杂或者劳作过重,往往会造成过度疲劳及某些器官的失调,因此,⽣活中⼀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般情况下,⽼年⼈⼀天睡6-8⼩时,就可以保证⼀天的正常活动,达到养神⽬的。

⽅法三:糊涂养神 糊涂养神,并不是指真的“⽼糊涂”了,⽽是指在⽇常⽣活中,不⽄⽄计较于鸡⽑蒜⽪的⼩事,不作⽆谓的争执和较真,让脑筋和⼼情都放松下来,达到养神⽬的。

⽅法四:安⼼养神 ⼼情清静安闲,排除杂念,能够使真⽓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从⽣,形体虽然劳作但是不⾄于过度疲劳,从⽽防⽌疾病侵⼊,还能养神。

⽅法五:忍⽓养神 适时节制感情、忍怒宽容是修养⾼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养⽣之道,达到养神⽬的。

虚静以养生

虚静以养生

虚静以养生
虚静以养生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气。

而虚静则是既养心又养气,因此,养生当以虚无、清静为本。

先秦时期的哲学圣人庄子就提出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

从而得出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乃养生之道也。

保持虚无的状态,有利于人体气血的充盈,正如山谷虚空,所以有水流的汇聚。

清静可以减少人体的消耗,过度的劳作、躁动,则会消耗人的气血。

精神压力及不良情绪造成人的紧张不良状态,直接导致人体经络不通,血液流动受阻生病。

如胃病(胃涨、消化不良)等,就是由于人体处于不良的状态,而导致邪气侵入胃部,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消化不良又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造成人体滋生新的病痛。

“虚静养神”理论更注重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內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內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祛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內在潜能的目的。

虚静又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人摆脱苦恼、不安、使身心健康、坚强、充实、向上。

道家主张虚无无为,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就要学会放弃,要能够解放思想,心理上要放得开。

思想放开了身体也能自然开放。

虚静又能生慧,会变得思想敏捷、智慧、记忆强过常人。

但虚静要靠平时养成。

这是一种素质、修养,又是一种境界、观念。

“心內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內定,则邪秽去其身。

意思就是说,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有度量,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方位养生之根本。

(转自网络)。

养生的经典句子

养生的经典句子

养生的经典句子关于养生的经典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养生的.经典句子,欢迎阅读与收藏。

1、“无念则静,静则通神”,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

古往今来,凡圣人贤哲,立德立业者无不以静为修,从静入手。

若不能静,便难成大器。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了就聪慧清醒。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

2、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3、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蝶隐》云:“琴味甘平,花辛温,香辛平而燥,石苦寒,泉甘平微寒,剑辛烈有小毒。

”4、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5、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

6、养生以寡欲为本,心中无事即长生。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7、养喜神,去杀机。

8、要想长生,尿中长清;要想不死,肠中无滓。

9、多咀嚼,减轻肠胃负担。

10、暴病源于长期的侥幸。

11、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12、吃不言,睡不语。

13、先睡心,后睡眼。

14、疾病是身体的呐喊。

15、大葱蘸酱,越吃越胖。

16、春不露脐,冬不蒙头。

17、百病由人招,养生见成效。

18、祸患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19、按摩力道虚弱处,拍打可把缺憾补。

20、大贵之生常速尽。

21、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22、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23、吃苹果,益补肾。

24、要得身体好,常把澡儿泡。

25、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26、喝茶不洗怀,阎王把命催。

27、重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数第一。

28、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29、千法万法人人找,养生还是古法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以静养生
作者:严天放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5期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

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

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

《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
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南朝的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时常保持精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补药物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修养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讲的养性之术。

道家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能时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

对于健康老人的调查也证明,“以静养生”的确是养生的真理。

据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介绍,他在北京调查了很多高龄健康老人,他们的健康并不是吃得好或钱多。

这些高龄健康老人,有的早睡早起,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吃肉,有的吃肉,还专吃肥肉,有的不抽烟,有的抽烟,有的喝茶,有的不喝茶……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的老人,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的人。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高寿健康老人都是心理平和的人。

从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这些健康老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以静养生”的人。

要实现“以静养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使自己能够从一个较超越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恩怨,能够认识到名利得失、恩恩怨怨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事与自己生命的健康长寿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小矛盾更不值得计较。

对于正在为生存而奋斗的中青年人,要他们抛弃名利得失,恩怨纠缠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将名利得失、恩怨纠缠看得淡一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对于已经从为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